记承天寺夜游教材课程
初中《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初中《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念奴娇”、“轻罗小扇”、“夜市”、“夜游”等。
(3)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理解。
(2)对苏轼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的了解。
(3)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记承天寺夜游》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
(2)简介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念奴娇”、“轻罗小扇”、“夜市”、“夜游”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意境,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解释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5. 练习与巩固:(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
(2)设计相关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鼓励积极参与的学生。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课件

1 . 从品味关键词“闲人”入手
我会向学生提问,“闲人”应该是指什么样的人? 课文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在听取同学们的看法后,我会加以总结: “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 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 的小人,趋炎附势,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 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 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教学方法
(一) 教法 (二) 学法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境法
朗读指导法
诱导点拨法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境法:
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
起共鸣的氛围。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
导学生进入新课;范读时,以钢琴曲《海边的星空》配上 优美的画面,必要时调暗教室内光线,调动学生的多种感
教学程序 >品味感知
7.在最后,我会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文中哪几个句子是描写月色的?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我给出引导: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发挥奇 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 荇交横。
教学程序 >深入体味
在这一阶段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试图从苏轼的角度来进 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程序 >品味感知
重点字词:
【欣然】起行 月色入【户】 【相与】步于中庭 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学程序 >品味感知
重点句子:
1.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便高兴地起来走动。)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1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1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通过正解苏轼,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培养豁达的人生观。
三、课前准备:ppt、歌曲。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两分钟,听歌曲《我想去桂林》师生交流歌词,小结:看来人生无奈啊。
当我们有钱又有时间的时候——老了!(出示文字:一个现代人的一生)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
当子女长大成人的时候,这个现代人已经怎么样了?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是否很无趣?(二)、了解苏轼生平,导入新课:(出示引号中文字)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读书非常努力。
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可怜啊,是不是?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房子在哪里?飘零江湖。
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
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
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大家说这个人的一生怎么样?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出示文字,念):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记承天寺夜游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文学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这篇文章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反映了他在困境中的豁达与感慨。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在于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的具体写景和抒情段落。通过分析这些段落,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然美景的描绘。
另外,课堂总结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不够扎实。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内容,我计划在课后增加一些针对性的作业和复习任务,同时鼓励他们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素养。
-对于作者人生哲理的理解,需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加深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记承天寺夜游》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夜晚漫步时,是否注意过周围的景色和心情变化?”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作者夜游承天寺时的心境和所见所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文阅读与欣赏》中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熟读并背诵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2.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掌握文中重要词语、成语、典故的含义。
4.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夜游承天寺时的心境。
5.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写景、抒情、议论等手法的运用。
6.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进行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文化自信。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困境中的乐观豁达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把握,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特殊用法。
3. 分析苏轼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
2. 苏轼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的深入剖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背景资料PPT。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意境。
(2)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互相讨论,解答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及特殊用法。
(2)剖析苏轼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
(2)选取课后练习题,进行课堂练习。
6.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感受苏轼在困境中的乐观豁达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8.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回家后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PPT、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作者苏轼的背景和写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了解作者苏轼的背景和写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理解。
2. 文言文断句和朗读节奏的掌握。
3. 对文中意境的感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注重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苏轼及《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
2.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3. 教师讲解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合作探讨,分析文中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5. 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6. 欣赏课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7.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背诵课文、完成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背诵情况和课堂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 结合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评估学生对文中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感悟能力。
七、课后作业1. 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选择一篇其他古文,进行自主学习和朗读训练。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庭院、月光、竹柏、交横、藻荇、交映”等。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苏轼的生活年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体会苏轼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意境,感受苏轼的审美情趣。
(2)鉴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活年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体会苏轼的审美情趣。
(2)对比其他诗人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
(2)联系生活实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写一篇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的鉴赏文章。
3. 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诗歌鉴赏和情感教育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记承天寺夜游》的基本内容,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引导和辅导,以提高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4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4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1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二篇短文的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妙,培育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热爱生活、追求美妙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老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解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老师点拨。
(1)古今异义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2)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提问2: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
文于• 是1言、词念语无与为乐者 念:想到
•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3、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院里
•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原来是
只是
清闲的人
交错、纵横
句• 1子、翻念译无与为乐者
•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精要练习2
•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水藻、荇
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呀。 • 4. 阅读理解。 • ①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②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精要练习3
• 5.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 的感情。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 里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 的影子呀。
•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文章评价
• 本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 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 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