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变化分类根据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性质的条件下,仅仅改变了其物理性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气化、液化都是物理变化。
在物理变化中,物质新的化学性质并没有产生,因此,物质参与物理变化的反应后,仍然保留原来的化学成分。
这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最主要区别。
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又称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由一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化学变化发生时,物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都发生了改变,新物质在形态、组成和性质上和反应前的物质都不同。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变化所在,它是物质转化为新物质的过程,以化学式、结构式或方程式表示。
例如:烧木头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一种典型的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变化原理不同物质的变化原理也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物质变化的原理包括能量原理、质量守恒原理、原子分子理论等。
1. 能量原理能量是物质变化过程中最基本的物理量,能量变化规律是各种物质变化的基础。
能量在变化过程中既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消失无踪。
在物质的变化过程中,能量可能在形式上发生变化,但总的能量守恒原则是不变的。
这是物质变化过程中最基本的能量原理。
2. 质量守恒原理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变化的基本原理之一。
质量守恒原理是指在任何封闭系统中,物质不会凭空生成或消失,物质的总质量在任何变化过程中保持不变。
这也是化学反应中质量变化的基本原则。
3. 原子分子理论原子分子理论是现代化学的基本理论,它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结合和分离可以导致物质的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和分子的组合、分解、重排等反应是物质变化的基础。
三、物质的变化过程根据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变化过程包括固态变化、液态变化和气态变化三种。
1. 固态变化在固态变化过程中,物质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距离和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但物质的形状、体积和质量保持不变。
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

国庆作业2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知识点汇总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特征: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形式:破碎、扩散、蒸发、熔化、凝固等。
2、化学变化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变味、产生气体、生成沉淀。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二者本质区别:是否生成新物质。
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稳定性、毒性、酸性、碱性等。
三、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关系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
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多用“可以”、“易”、“能”、“会”等词语。
如木炭可以燃烧,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糖能溶于水。
★巩固练习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在于变化后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B. 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C. 物质燃烧时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D.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发生了物理变化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应用化学性质的是( )A. 用铁、铝制作炊具B. 用大理石作建筑材料C. 用酒精作燃料D. 用铜制作导线3、在下列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 氧气能使木条燃烧更旺B.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D.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4、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
a. 纸张撕成碎片b. 木材燃烧c. 白炽灯发光d. 湿衣服晒干e. 铁锅生锈f. 火炬燃烧g. 司马光砸缸 h. 凿壁偷光i. 火烧赤壁 j. 铁杵成针k. 蜡炬成灰 l. 车胎爆炸m.鞭炮爆炸 n.木已成舟5、下列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NO.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观念一】物质的变化定义: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实质:物质不发生变化;分子、原子不变,只是间隔发生了变化变化定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实质:物质发生了改变,分子也发生了变化化学变化原则:质量守恒定律(五不变两变两可变)表示:化学方程式→意义※判断的依据: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注意事项:(1)物质的变化常常伴有一些现象的发生,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只能帮助我们判断某一已知的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了,而不能作为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
如: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
而且有的变化无明显现象。
(2)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例如锅炉爆炸、车胎爆炸是物理变化。
※解题突破方法物质变化的辨析,从宏观上判断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从微观上判断构成反应物的粒子是否发生了改变。
若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构成反应物的粒子发生了改变,则是化学变化,反之,是物理变化。
【※知识须知】(1)化学反应常伴随有能量变化。
有的释放能量,有的吸收能量,在生活、生产、实验中,经常利用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如烧煤做饭、取暖等。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反应物的浓度、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和催化剂等。
(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
(4)正确理解“催化剂”①要紧扣“一变二不变”。
“变”指的是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既能变快,也能变慢,不能片面理解成加快;“二不变”是指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
②催化剂离不开特定的化学反应,离开化学反应讨论催化剂是没有意义的③对于同一反应,催化剂不是唯一的;对于不同反应,有不同的催化剂④催化剂不能增加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⑤催化剂不能决定反应能否进行。
【示例一】例1、下列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A.铁铸成锅B.葡萄酿成酒C.木柴燃烧D.面包发霉例2、下列生产过程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沼气生产 B.石油蒸馏 C.转炉炼钢 D.高炉炼铁例3、古诗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物质的变化

2、怎样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
3、硫酸铜在下列变化过程中,表现出的性质 中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⑴能溶于水 ⑵水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 ⑶晶体呈蓝色
物理性质:⑴、⑶;化学性质:⑵。
课堂小结
物质的变化
观察法 实验法
证据
判 断
寻找
变化
表现出
性质
决定 推测
用途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巩固与拓展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2
,属于物理变化的
是 1、3、4、5、6
(1)自行车轮胎爆裂 (3)泥水静止产生沉淀
。
(2)节日燃放鞭炮 (4)清水中滴入红墨水变成红色
(5)霓虹灯发出有色光了 (6)从海水中晒制食盐 2.下列有关数据项目中,描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熔点 B.沸点 C.硬度 D.着火点 ( D )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表现出
物质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
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 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必须发
生化学变化才能表 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熔点、 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 导电性、导热性等等。
化学性质: 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稳定性、 碱性、酸性等。
物质变化的证据有哪些? 1、硝酸铅和碘化钾的反应
Pb(NO3)2 + 2KI = PbI2 ↓ + 2KNO3
无色溶液 无色溶液 黄色沉淀
证据:沉淀发生
2、绿叶的变化
证据:颜色的变化(由绿色变成黄色)
物质的变化

第七章物質的變化§7-1 物質的變化(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一、物理變化:物質的形狀或狀態改變,但本質不變。
1.形狀—紙撕破、鐵彎曲、麥磨成麵粉、輪胎爆炸。
2.狀態—冰熔化、水結冰、乾冰昇華、汽油揮發。
3.其他—色布水洗褪色、電燈發亮。
漂白所使用的強氧化劑—H2O2,或再加入耀白劑。
二、化學變化:本質改變,產生新物質。
例;燃燒、生鏽、生米煮成熟飯、食物腐敗、酒變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色布漂白、石蕊試紙變色、火藥爆炸。
三、物質變化必伴隨能量轉移。
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原子彈爆炸。
四、<補充>核變化1.原子核產生反應—核分裂、核融合。
2.產生能量>>化學反應。
3.利用物質質量變化產生極大能量。
E=mc2。
火柴:黃磷(自然火柴)→S4P3(摩擦火柴)→Sb2S3+紅磷(安全火柴)。
可口可樂為磷酸飲料。
磷光→持光者。
五、物質特性§7-2 純物質與混合物一、物質—純物質—元素—化合物—混合物(一)純物質:凡組織均勻、特性一定的物質。
(二)元素:不能用化學變化加以分解,共112種。
(三)化合物:1.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元素組成。
2.可經化學反應產生新物質。
(四)混合物:1.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純物質組成。
2.其組成性質不定。
3.由物理變化即可分離其組成。
二、混合物←→化合物←→元素--------→物理反應化學反應核反應三、粗鹽精製加水溶解→濾紙過濾→蒸發結晶(溶解度不同) (顆粒不同) (沸點不同)混合物混合物化合物(物理變化) (物理變化) (物理變化)§7-3 化學反應的現象一、化學反應表示法EA +B →C + D反應物反應方向生成物1.A~D為元素或化合物。
E為反應條件—催化劑、加熱(Δ)、電解。
2.質量守恆:M A+M B=M C+M D。
3.能量發生轉移:釋放能量(化學能→其他能量)為放熱反應。
吸收能量(其他能量→化學能)為吸熱反應。
二、化學現象1.沉澱(1)石灰水(氫氧化鈣)+二氧化碳→碳酸鈣+水(2)氯化鈣+碳酸鈉→碳酸鈣+氯化鈉2.產生氣泡(1)二氧化錳雙氧水→氧+水(2)電解水→氫+氧(3)大理石(碳酸鈣)+稀鹽酸→二氧化碳+氯化鈣+水3.溫度上升→中和放熱一般式:酸+鹼→鹽+水+熱硫酸+氫氧化鈉→硫酸鈉+水4.顏色改變石蕊試紙、酚太。
物质变化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仅是形态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 特征:①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变化、放出气体、 生成沉淀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中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联系: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3,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可用 嘴去吹
4,万一不慎碰倒酒精灯,
应用湿抹布扑盖
想一想下列哪种加热方法是正确的?
小结: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1) 酒精不超过容积的三分之二 2)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四分之一 3)与桌面成约450角 4)手不要拿试管夹的短柄 5)外壁有水,加热前要擦干 6)加热后不能马上用冷水冲洗 7)先预热,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旁人 8)加热时,试管底部不要突然接触灯芯 9)试管夹要由下往上,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注意:“焰心”和“灯芯”的写法
C、水变成冰
D、煤炭燃烧
2、判断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 依据是( ) A、产生耀眼的白光 C、生成白色固体 B、放出大量的热 D、镁带消失
(二)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 溶解性、挥发性等。
2、小结
三、玻璃仪器的洗涤
判别仪器干净方法: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 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选择合适的仪器填空:
1、常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或给少量液 体或固体加热的仪器是 试管 。 2、搅拌、过滤、蘸取液体时常用 玻璃棒 。
3、向NaOH溶液中逐滴滴入盐酸 胶头滴管 。 4、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 集气瓶 5、取粉末状药品 药匙或纸槽 6、溶液蒸发、浓缩和结晶 蒸发皿 。 。 。
物质的变化规律

物质的变化规律一、物质的变化形式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性质转变。
根据物质变化的形式,可以将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
1.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仅改变其外部形态或者状态的变化。
例如,物质的物态变化(如固体变为液体、液体变为气体)就属于物理变化。
在物理变化中,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发生改变,只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变化。
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通常涉及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的改变,如物质的化学反应、物质的燃烧等。
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原子或者分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
二、物质变化的规律物质的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规律。
它指出,在物质的变化过程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例如,在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化学能转化为产物的化学能,同时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2. 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之一。
它指出,在任何物质变化过程中,物质的质量总是保持不变的。
无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始终保持恒定。
这意味着在物质的变化过程中,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破坏。
3.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浓度变化量。
化学反应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一般来说,反应物浓度越高、温度越高、催化剂的存在都会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4.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的稳定状态。
在化学平衡状态下,反应物的浓度与生成物的浓度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化学平衡的达成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物质浓度等。
5. 物理相变物质的相变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从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常见的物理相变有固体的熔化、液体的沸腾和汽化、气体的凝结和冷凝等。
物质的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变化一、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1.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如:水的三态变化、玻璃破碎、石蜡熔化、铁丝绕成各种形状、铁在高炉里熔成铁水、酒精挥发、硫酸铜晶体溶解在水等都是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如:火柴燃烧、植物的光合作用、绿叶变黄等都是化学变化。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变化时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本质区别宏观:_____新物质生成微观:构成物质的粒子不变,只是粒子间______可能改变宏观:_____新物质生成微观: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_______,形成新的分子外观特征状态、形状、大小的改变常伴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距离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等镁条燃烧、硫酸铜晶体脱水等区分依据联系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注意】发光放热、变色、气体的放出、沉淀的析出等现象能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但不一定是充分的依据,有的物理变化也有发光放热现象,如电灯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
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看__________________。
【例1】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化学变化。
⑴空气液化⑵铜器生绿锈⑶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⑷酒精挥发⑸火药爆炸⑹灯丝通电后发光放热【例2】下列变化中,与其它三种有本质区别的一种变化是( )A 鸡蛋变臭B 分离空气制取氧气C 碘加热升华D 西瓜榨成西瓜汁【例3】电子消毒橱中的臭氧发生器在消毒过程中,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成臭氧,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B 氧气和臭氧都属于单质C 相同质量的氧气和臭氧所含分子数目不同D 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原子构成的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物質的變化_評量練習理化(二)7-1 ~ 7-3(1)( )1. 當氫氧化鈉溶液與稀硫酸反應時,有何種現象發生?ˉ(A)溶液溫度上升ˉ(B)產生白色沉澱ˉ(C)產生大量氣泡ˉ(D)溶液顏色變紅。
( )2. 下列哪一項屬於放熱反應?ˉ(A)水的電解ˉ(B)光合作用ˉ(C)電池放電ˉ(D)藍色硫酸銅晶體變成白色硫酸銅粉末。
( )3. 石油是混合物,若經過分餾,收集沸點在70℃~120℃範圍之物質即是汽油,則此汽油是(A)混合物ˉ(B)純物質ˉ(C)元素ˉ(D)以上皆非。
( )4. 若反應方程式為2A +B →3C ,8公克的A 和20公克的B 可以完全反應,則生成C 的質量為ˉ(A)36公克ˉ(B)24公克ˉ(C)12公克ˉ(D)28公克。
( )5. 欲從食鹽水中得到食鹽須用ˉ(A)溶解法ˉ(B)過濾法ˉ(C)結晶法ˉ(D)層析法。
( )6. 市面上有一種暖暖包,它的主要成分是鐵粉、水和食鹽等,因鐵粉曝露在空氣中,且水和食鹽會加速鐵的氧化,而使暖暖包產生熱,可做為熱敷用,請問下列反應中,和暖暖包的反應過程是相似的是哪一項?(A)樟腦丸昇華ˉ(B)鎂帶燃燒ˉ(C)冷劑的製造ˉ(D)晾乾衣服。
( )7. 鎂燃燒產生強光的反應中,反應物是ˉ(A)氧ˉ(B)氧化鎂ˉ(C)強光ˉ(D)酒精燈。
( )8. 將少許的大理石和稀鹽酸裝在試管中,如右圖,一段時間後,將發現試管的總質量將減少,原因為ˉ(A)此反應不遵守質量守恆定律ˉ(B)因為產生了白色沉澱ˉ(C)氣體逸散到空氣中ˉ (D)消耗掉一部分的大理石。
( )9. 鐵生鏽、食物被消化、冰棒熔化、水受熱蒸發、酒變酸,屬於化學變化者有多少種?ˉ(A)1ˉ(B)2ˉ(C)3ˉ(D)4。
( )10.下列這幾種物質中,有幾種是混合物? 醬油、酒精、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空氣、葡萄糖、18K 金、青銅、生鐵、甲醇、聚乙烯、稀硫酸(A)8種ˉ(B)9種ˉ(C)10種ˉ(D)11種。
( )11.下列哪一項為吸熱反應?ˉ(A)氫氧化鈉加稀硫酸ˉ(B)光合作用ˉ(C)太陽發光及熱ˉ(D)木柴燃燒。
( )12.某反應方程式為A +B →C +D ,今有X 公克的A 及Y 公克的B 恰好完全反應,且生成Z公克的C 及W 公克的D 。
則關係為ˉ(A)X +Y +Z +W =0ˉ(B)X +Y =Z +W ˉ(C)X +W =Y +Z ˉ(D)資料不足,不能判定。
( )13.氯化鈣的水溶液加入碳酸鈉後產生白色混濁的沉澱物是ˉ(A)氯化鈣ˉ(B)碳酸鈉ˉ(C)碳酸鈣ˉ(D)氯化鈉。
( )14.若於密閉的錐形瓶中置入150公克的1M 23)(NO Ba ,另於試管中置入10公克的2M 42SO Na ,如右圖,當輕輕倒錐形瓶,使瓶內兩種溶液混合,則發生下列反應產生白色沉澱4323422)(BaSO NaNO NO Ba SO Na +→+,若錐形瓶、試管及橡皮塞三者共重500公克,則反應後之總重為ˉ(A)560公克ˉ(B)660公克ˉ(C)760公克ˉ(D)資料不全,無法計算。
( )15.有關粗鹽的精製過程,下列哪一個是正確的?ˉ(A)過濾→結晶→溶解ˉ(B)結晶→溶解→過濾ˉ(C)溶解→過濾→結晶ˉ(D)溶解→結晶→過濾。
( )16.下列何者是物理變化?ˉ(A)糖溶於水ˉ(B)鐵生鏽ˉ(C)光合作用ˉ(D)紙燃燒。
()17.下列何者屬於純物質?ˉ(A)食鹽水ˉ(B)泥漿ˉ(C)精製後的食鹽ˉ(D)空氣。
()18.欲分離粗鹽中的雜質與食鹽,必須使用ˉ(A)溶解過濾法ˉ(B)蒸發法ˉ(C)蒸餾法ˉ(D)結晶法。
()19.以下哪一個是吸熱反應?ˉ(A)夏日午後雷陣雨前,水蒸氣凝結成水滴的過程ˉ(B)水結成冰ˉ(C)雪融化時ˉ(D)在天冷時,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霧。
()20.稀硫酸加入氫氧化鈉時,則下列的敘述何者錯誤?ˉ(A)酸鹼中和反應ˉ(B)放熱反應ˉ(C)化學變化ˉ(D)溫度下降。
()21.夏天午後雷陣雨前,天氣為什麼會感到悶熱?ˉ(A)因為是夏天,所以悶熱ˉ(B)下雨前,空氣乾燥ˉ(C)因空中水蒸氣凝結成水滴會放熱ˉ(D)以上皆非。
()22.下列敘述何者屬於化學變化?ˉ(A)冰棒在手中溶化ˉ(B)粉筆折斷成兩截ˉ(C)汽油揮發ˉ(D)水電解成氫氣和氧氣。
()23.做過濾實驗時,摺好的濾紙何以要撕去一角?ˉ(A)做記號ˉ(B)濾紙太大ˉ(C)讓溶液從撕處流下ˉ(D)使濾紙密切接觸漏斗而不翹起來。
()24.下列何者是純物質?ˉ(A)汽油ˉ(B)酒精ˉ(C)青銅器ˉ(D)汽水。
()25.過濾時把漏斗頸下端與燒杯內壁接觸,其目的是ˉ(A)避免濾液濺起ˉ(B)避免過濾太快ˉ(C)避免漏斗頸傾斜ˉ(D)避免漏斗自鐵環墜落。
()26.將16公克的硫完全燃燒後,生成物重32公克,試問有多少公克的氧參與反應?ˉ(A)8公克ˉ(B)16公克ˉ(C)24公克ˉ(D)32公克。
()27.下列純物質和混合物的敘述何者正確?ˉ(A)純物質有固定的沸點及熔點ˉ(B)純物質只可包含一種元素ˉ(C)混合物中也包含了化合物ˉ(D)混合物中的物質比例是固定的。
()28.下列四種物質,何者可能為純物質?A物質(無色,沸點30℃~90℃);B物質(黃色,沸點80℃~90℃) C物質(銀白色,熔點38.9℃);D物質(無色,沸點100℃)(A)A、Bˉ(B)A、Cˉ(C)C、Dˉ(D)B、D。
()29.將少許的大理石和稀鹽酸裝在試管中,如右圖,一段時間後,將發現試管的總質量將ˉ(A)增加ˉ(B)減少ˉ(C)不變ˉ(D)無法判斷。
()30.冰的熔化、溼衣服晾乾、爆玉米花、食物消化、鐵生鏽;以上屬於化學變化的共有多少種?ˉ(A)5種ˉ(B)4種ˉ(C)3種ˉ(D)2種。
31.若大理石(A)+鹽酸(B)→氯化鈣(C)+水(D)+ˉˉˉˉ(E),試問:(1)在燒杯中反應後質量ˉˉˉˉ(填增加或減少),因ˉˉˉˉ(填代號)散失了。
(2)上式之反應物為ˉˉˉˉ,生成物為ˉˉˉˉ。
(填代號)(3)若A、B均完全作用,則質量A+BˉˉˉˉC+D+E。
(填>、<或=)32.氯化鈣水溶液與碳酸鈉水溶混合時,產生白色的ˉˉˉˉ沉澱。
33.如右圖,將少許大理石,和稀鹽酸裝入錐形瓶中,放在天平上,稱其質量,為134.5公克。
一段時間後(1)再稱其質量,其質量會ˉˉˉˉ。
ˉ(A)大於134.5gˉ(B)小於134.5gˉ(C)等於134.5g。
(2)造成(1)的原因是ˉˉˉˉ。
ˉ(A)有氧氣參與反應ˉ(B)因為產生了白色沉澱ˉ(C)因為有氣體逸散到空氣中ˉ(D)因為吸熱反應,使溫度上升。
(3)這是一個ˉˉˉˉ(填物理或化學)反應。
(4ˉˉˉˉ。
(5)第(4)題的答案是根據ˉˉˉˉ定律來判斷的。
34.食鹽精製實驗設備如下,請選出適當的答案:(1)過濾時,濾紙和漏斗的關係,應以下列哪一個圖來表示較適當?ˉˉˉˉ。
(2)過濾時,漏斗頸和燒杯之位置以何圖較正確?ˉˉˉˉ。
(3)右列過濾的方法中,何者較正確?ˉˉˉˉ。
35.某生作「鎂帶燃燒實驗」結果如下:坩堝質量為52.4g,鎂帶和坩堝質量總和為54.8g,氧化鎂和坩堝質量總和為56.4g,根據以上數據回答下列問題:(1)所用鎂帶質量為ˉˉˉˉg。
(2)產生的氧化鎂質量為ˉˉˉˉg。
(3)消耗的氧為ˉˉˉˉg。
36.食鹽與水的混合成食鹽水,可加熱將沸點較ˉˉˉˉ的水蒸發,得到食鹽晶體。
37.將燒杯裝水及少許冰塊,如右圖,置於天平上量其質量為112.5公克。
冰塊熔化後:(1)質量會ˉˉˉˉ。
(填增加、減少或不變)(2)水位會ˉˉˉˉ。
(填上升、下降或不變)(3)這是一個ˉˉˉˉ(填吸熱或放熱)反應。
(4)這是一個ˉˉˉˉ(填物理或化學)反應。
38.(A)鞭炮爆炸ˉ(B)樟腦昇華ˉ(C)光合作用ˉ(D)石蕊試紙變色;以上為物理變化者是ˉˉˉˉ,為化學變化者是ˉˉˉˉ。
39.關於粗鹽的精製實驗,請問:(1)分離食鹽和雜質乃利用兩者對水的ˉˉˉˉ不同。
(2)利用過濾法將食鹽水和雜質分離,是利用兩者ˉˉˉˉ不同。
(3)利用蒸發結晶法將食鹽和水分離,乃利用水的ˉˉˉˉ較低,會先蒸發逸去,而把食鹽結晶出來。
(4)利用溶解過濾法將粗鹽水分離之後,留在濾紙者為ˉˉˉˉ,流入燒杯內的是ˉˉ理化(二)7全(1)1.下列何者是屬於化學變化?(A)鐵釘生鏽(B)水受熱蒸發成水蒸氣(C)電燈發光(D)溫度計中的水銀受熱後體積膨脹。
2.下列何者為物理變化?(A)紙張燃燒(B)生蛋變皮蛋(C)酒變酸(D)鉛筆寫字。
3.酷熱的夏晚,小君開冷氣睡覺,同時放一杯水在房內,隔天早晨起來發現杯內水的體積少了一大半,請問此現象是(A)化學變化(B)物理變化(C)化學及物理變化(D)熱脹冷縮現象。
4.右列各情況是否有化學反應發生?(A)均有(B)均無(C)甲有乙無(D)甲無乙有。
5.銅片在空氣中加熱,表面生成一層黑色物質,用刀片刮去,又露出紅色的銅;由以上情形可知銅加熱是(A)化學變化(B)物理變化(C)物理及化學變化(D)暫時變化。
6.做過濾實驗時,摺好的濾紙何以撕去一角?(A)做記號(B)濾紙太大了(C)讓溶液從撕處流下(D)使濾紙密切接觸漏斗而不翹起來。
7.過濾時把漏斗頸下端與燒杯內壁接觸,其目的是(A)避免濾液濺起(B)避免過濾太快(C)避免漏斗頸傾斜(D)避免漏斗自鐵環墜落。
8.過濾時,不需要使用何種器材?(A)濾紙(B)漏斗(C)燃燒匙(D)玻璃棒。
9.下列何者屬於混合物?(A)空氣(B)氧(C)氯化鈣(D)水銀。
10.下列何者為純物質?(A)天然氣(B)92無鉛汽油(C)黃銅(D)紅磷。
11.物質甲的熔點為125°C,將甲加熱後會生成乙和丙氣體,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甲可能為混合物(B)甲一定為純物質(C)乙一定為化合物(D)丙一定為元素。
12.將粗鹽(含有泥沙雜質的鹽)溶解、過濾而除去雜質,主要是利用下列何種性質之差異?(A)沸點(B)顆粒大小(C)溶解度(D)顏色。
13.從食鹽水要得食鹽晶體,須利用何種性質?(A)食鹽的沸點較水低(B)食鹽的沸點較水高(C)食鹽較水易揮發(D)食鹽不溶於水。
14.在密閉容器中,放入5克的甲溶液和10克約乙溶液。
兩者混合反應後,生成白色沈澱,則反應後此容器內物質的總質量為多少克?(A)5 (B)10 (C)15 (D)20。
15.在密閉容器內置入20公克碳酸鈉水溶液及20公克氯化鈣水溶液,反應後會生成碳酸鈣沈澱與氯化鈉,此時密閉容器內物質總質量應為多少公克?(A)20 (B)30 (C)40 (D)5016.設蠟燭在氧中燃燒時,共燒掉a公克的蠟燭,用去b公克的氧,生成c公克的水及d公克的二氧化碳,生成物的重為w1,反應物重w2,則下列何者錯誤?(A) a+c=w1+w2(B) a+b=w2 (C) c+d=w1 (D) a+b=c+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