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踏莎行》优质课
《踏莎行(候馆梅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踏莎行(候馆梅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踏莎行(候馆梅残)》的诗意,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了解词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踏莎行(候馆梅残)》,使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理解诗词中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诗词内容的掌握2. 词牌的特点3. 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学难点:1. 诗词中某些词语的含义2. 诗词意境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简介《踏莎行(候馆梅残)》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二、诗词内容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2.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
3. 学生复述诗词内容,检验学习效果。
三、词牌特点分析(10分钟)1. 介绍《踏莎行》词牌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词牌的基本知识。
2. 分析《踏莎行(候馆梅残)》的词牌特点,让学生感受词牌的美感。
四、诗词鉴赏(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和表达技巧。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谈收获,对古诗词学习产生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踏莎行(候馆梅残)》的诗意有了深入的理解,掌握了词牌的特点。
在诗词鉴赏环节,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培养了鉴赏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可以更加详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意境。
六、教学活动设计(10分钟)活动一:诗词接龙1. 学生分组进行诗词接龙游戏,每组派一名代表轮流背诵古诗词。
2. 接龙的诗句必须符合词牌《踏莎行》的格式,上一句的一个字必须是下一句的第一个字。
3. 教师点评并给予奖励。
《踏莎行(候馆梅残)》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踏莎行(候馆梅残)》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踏莎行(候馆梅残)》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内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原文《踏莎行(候馆梅残)》候馆梅残,春寒犹在。
小桥流水,芳草才芽。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词内容,分析诗词意境及表现手法。
难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欧阳修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季节变化和自然景色。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词,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
3.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
3.4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
3.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6 课堂小结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诗词,加强记忆。
4.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5.2 教学效果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5.3 改进措施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课堂讨论中,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及表达能力,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6.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作文,评估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意象分析及情感体验的能力。
6.3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达诗词中的情感和哲理。
学生能够运用诗词中的元素,进行创意写作或表达能力展示。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踏莎行(雾失楼台)》。
分析并欣赏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抒情技巧。
了解宋代词人的生活背景及创作风格。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词内容。
学会通过诗词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运用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
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提升个人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词人秦观的生活背景及创作风格。
阐述《踏莎行(雾失楼台)》创作的historical 和cultural context。
2.2 诗词字词解析解析诗词中的难写字词和典故。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雾失楼台”比喻的意义。
2.3 诗词内容分析分析诗词的结构,理解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通过逐句解析,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对《踏莎行(雾失楼台)》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韵律和节奏。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词背景和难写字词的含义。
3.3 课堂讲解与讨论对诗词进行逐句讲解,分析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
分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4 应用拓展学生进行诗词接龙或创作小诗,运用所学的诗词技巧。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尝试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分享意愿。
4.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诗词内容和字词的掌握程度。
评估学生对诗词背景和创作风格的了解。
4.3 技能应用评估学生在应用拓展环节的表现,如诗词接龙和创作小诗。
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的能力。
《踏莎行(候馆梅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踏莎行(候馆梅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踏莎行(候馆梅残)》。
(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情感理解。
3. 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2. 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字词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技巧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欣赏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
7. 课后作业:(1)背诵《踏莎行(候馆梅残)》。
(2)写一篇关于诗歌情感理解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思考是否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是否合理地分配了教学时间。
《踏莎行(候馆梅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踏莎行(候馆梅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踏莎行(候馆梅残)》。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领悟作者对人生、自然的独特见解,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背景知识。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字词解释、意象分析等。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诗歌,学习鉴赏方法。
4. 创作实践法:运用所学,进行创意写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
4. 诗歌鉴赏:(1)讲解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分析优秀诗歌,学习鉴赏技巧。
5. 创意写作:(1)运用所学,进行创意写作。
(2)分享作品,互相评价,提高写作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1)背诵《踏莎行(候馆梅残)》。
(2)完成课后练习,深入掌握诗歌内容。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欧阳修踏莎行ppt课件

本标准适用于已投入商业运行的火力 发电厂 纯凝式 汽轮发 电机组 和供热 汽轮发 电机组 的技术 经济指 标的统 计和评 价。燃 机机组 、余热 锅炉以 及联合 循环机 组可参 照本标 准执行 ,并增 补指标 。
最后两句重复“春山”,有什么深刻用意?
这春山是倚楼远望的闺中人穷尽目力 所能达到的地方,又是她的想象所能达到 的极限,远方到底怎样,她不得而知。然 而越过了春山,也就是越过了她的目力和 想像之所及,但她还是要倚那危栏。远行 的旅人如此为闺人所想,就显得两人感情 的愈加深厚,离别的愈加苦痛了。这就是 结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数百年来,不知 感动过多少人的缘故吧。
说明上片词中暗用典故的具体含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 本标准适用于已投入商业运行的火力发电厂纯凝式汽轮发电机组和供热汽轮发电机组的技术经济指标的统计和评价。燃机机组、余热锅炉以及联合循环机组可参照本标准执行,并增补指标。 的手法。
本篇暗用典故,翻新旧意,既增加了形象的 感情容量,又巧妙得了无痕迹。如首两句写梅残 柳细,其中暗用典故:写梅,使人联想起陆凯自 江南寄梅给长安范晔,含有怀念人之意。
本标准适用于已投入商业运行的火力 发电厂 纯凝式 汽轮发 电机组 和供热 汽轮发 电机组 的技术 经济指 标的统 计和评 价。燃 机机组 、余热 锅炉以 及联合 循环机 组可参 照本标 准执行 ,并增 补指标 。
开头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 三、四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 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 越多,就象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 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此二句即景设 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 而又柔美含蓄。
本标准适用于已投入商业运行的火力 发电厂 纯凝式 汽轮发 电机组 和供热 汽轮发 电机组 的技术 经济指 标的统 计和评 价。燃 机机组 、余热 锅炉以 及联合 循环机 组可参 照本标 准执行 ,并增 补指标 。
欧阳修《踏莎行》ppt课件

而上下片结尾的比喻和想像所展示的情 意和境界,更使人感到词中所展示的画面 虽然有限,情境却是无限的。俞平伯说下 片结尾两句“似乎可画,却又画不到” (《唐宋词选释》),这画不到处不只是 春山外的行人,更是那悠远的情境。(刘 学楷)
小结
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 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 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全词以 优美的想象、贴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 含蓄蕴藉地制造出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 的情思,一种情深意远的境界。
最后两句重复“春山”,有什么深刻用意? 这春山是倚楼远望的闺中人穷尽目力 所能达到的地方,又是她的想象所能达到 的极限,远方到底怎样,她不得而知。然 而越过了春山,也就是越过了她的目力和 想像之所及,但她还是要倚那危栏。远行 的旅人如此为闺人所想,就显得两人感情 的愈加深厚,离别的愈加苦痛了。这就是 结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数百年来,不知 感动过多少人的缘故吧。
开头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 三、四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 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 越多,就象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 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此二句即景设 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 而又柔美含蓄。
再
见
下片写行者自己感到离愁之无穷无尽, 于是推想到楼上的思妇了。她也一定有着 同样的感觉。她必然会痛心流泪,伤心时, 只能登上小楼,眺望远方,可是,能望到 的,只不过是一望无际的草原,那尽头, 又有春山挡住了视线,而她牵肠挂肚的人 儿,又在春山之外,如何能看得见呢?
赏析“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过片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 思妇。“柔肠”而说“寸寸”,“粉泪” 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 切。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 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
欧阳修踏莎行教案

欧阳修踏莎行教案这首词《踏莎行》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也是欧阳修词的代表作之一。
那么,关于踏莎行教案是怎样的呢?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一.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
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一代文宗,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
文风平易流畅,纡徐婉曲,富于情韵,对当时的浮艳诗风也有所革新。
同时又是史学家,与宋祁同修《新唐书》,独力完成《新五代史》。
欧阳修善论诗,他的《六一诗话》开了诗话这一新的文学形式,对后来的词话产生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与晏殊齐名。
其词主要内容与晏殊相仿,多写恋情相思、酣哥醉舞、惜春赏花之类,但雅俗并存、和婉细切。
是北宋前期重要的词家之一,有《六一词》传世。
二.赏析诗文:1.上片所写春景,意境特点是什么?写春景的作用是什么?A “候馆梅残”:候馆,接待宾客的馆舍。
暗用南北朝陆凯的诗意“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驿路梅花正含有怀人之意,这里说明离人已在路上。
B “溪桥柳细”:柳细,柳树初芽,柳叶细嫩。
C “草薰风暖”:芳草吐香,春风送暖。
描绘了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
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
意境特点是美好融和。
作用:以乐景写哀情。
用初春美好融和的风景反衬出男主人公的离愁。
2.阅读下面几首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李璟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
见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运用 怎样的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直接倾吐了心中之愁绪这明媚的春景并没有给 旅人增添一点快乐,相反,他离家越来越远,就越来越感 到那一片离愁的沉重,似乎在逐渐的扩散开来,变成了一 片无穷无尽、看不到头尾的绵绵不断的春水。
比喻: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 又柔美含蓄。抽象的感情,在词人的笔下,变成了具体的 形象,使人容易感受,容易亲切。离愁可以说轻重,而这 里却说它无穷,而且是越远越无穷。这就把旅人在路上走 着的感觉,形象而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2、这三句运用了从那几个角度写景?写景用了怎样的 表现手法? 视觉,听觉 ,触觉 动静结合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2、这三句抒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春光实在明媚可爱 ,残梅、 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 桥和征途,表现了南方初春融和的气氛。这“良辰美 景”,对于满怀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如同虚设;不仅成 了虚设,而且因为远游他乡,不能偕同家室饱览春光, 甚至于要引起怅帐的离情别绪。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 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首词以春景写行旅,以乐景写 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踏莎行 ·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 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 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 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 春山外。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1、这三句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描写了一幅清新美丽的洋溢着春天气息的 溪山行旅图: 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 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 远行的人就在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春 光美好,我要远行,表现诗人的离愁别绪。
想到楼上的思妇了。她也一定有着同样的 感觉。她必然会痛心流泪,伤心时,只能 登上小楼,眺望远方,是行人在心里对泪眼盈
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寓情于景 想象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 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 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首词整体运用怎样的手法?
踏莎行
欧阳修 夏长欢
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 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 陵吉水(今属江西)人。 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 领袖,著名的散文家,散文说理畅 达,抒情委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与晏殊 较接近,但也有不同处,如他有述 怀、咏史、写民情风俗之作,题材 较晏殊词广。
虚实结合: (实写):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上明媚春光,梅柳溪桥以及 直接表露的的离愁 (虚写):下片写想象中家室的肝肠寸断,泪流满面,上楼远 眺的离愁,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中心意旨是表现离 愁。 (虚实结合);在抒写游子思乡的同时,联想到闺中人相忆念 的情景,写出了两地相思之情,更见离愁别绪。
踏莎行 ·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 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 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 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 春山外。
赏析“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运用的怎样的表现手法? 叠词: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词渲染出女性居 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 “柔肠” 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 显示出 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 想象:行者自己感到离愁之无穷无尽,于是推
这首词是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名篇,写的 是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 比较阅读
作者有一首五律《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shē(远,迟)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chá(木筏)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也是写春日南方旅途思家。五律 与这首《踏莎行》同属一类题材,但 是,无论是构思,或是意境,都有所 区别。诗的构思疏,词的构思密;诗 的意境浅,词的意境深。至于艺术表 现,更是迥然不同,诗的表现直,词 的表现曲。诗直写耳目见闻,直抒旅 思怀抱,多用赋法;而词则虚实相生, 委曲尽情,赋比兴交相为用。其效果 是,诗以景胜,词以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