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讲义8——卢梭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思想

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思想

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思想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为后世留下许多思想瑰宝,他的文学著作最后成为了人们思想上的武器,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大革命指明了方向。

卢梭的思想一般着重在于政治观点和哲学上,但是卢梭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同样是极大的进步。

卢梭的教育思想偏向自然,顺应天性。

人的天性是自由的,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宗教统治严中,人们思想愚昧,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孩子生下来开始到学习知识,都是接受的宗教教育,这是对思想极大的禁锢。

虽然卢梭过分的强调天性之上,让孩子自然发展,这看上去是极为激进的,但是在那样的高压封建统治下,这种理论是最强有力的反抗。

卢梭的教育思想与他的哲学思想、政治观点是分不开的。

在政治上提出人人平等天赋人权的主张,在哲学上也表明的人性本善的观点,以及人的道德基础。

这些观点都与教育思想中的自然天性紧密相连。

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存在著作《爱弥儿》中,在作品里提出了自然人,表明了自然理论的教育目的。

卢梭的教育思想本身是在当时对封建社会的一个极大的打击和反抗,正是因为主要其反抗封建的目的,所以卢梭的思想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和平美好的今天并不完全适用。

但是这并不影响卢梭作为反封建勇敢斗士的伟大。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以及休谟的《人性论》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看过的人都会明白,卢梭与休谟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共识的,那么卢梭与休谟为什么会水火不容呢?有人说卢梭在后来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总感觉身边的人都在害他;而休谟因为受不了精神不稳定的卢梭,所以二人才会水火不容。

但这只是众人的猜想,并不是事实。

也有人说,休谟同样参与了《百科全书》的创作,这就相当于间接地向卢梭宣战。

这么说其实也有些道理,毕竟两个人都很优秀,私下会相互竞争。

但这并不是卢梭与休谟水火不容的根本原因。

其实卢梭与休谟,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卢梭出生贫寒,而休谟出生于贵族家庭,二人的家境不同,自然塑造出的性格也就不同。

再到后来,二人提出的主张和思想在本质上也是有区别的,卢梭提出的主张是适应法国封建社会所需要的;而休谟不是法国人,所以他提出的主张是结合英国社会而得来的。

中外教育史卢梭的教育思想

中外教育史卢梭的教育思想
➢ 教育主要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
2)儿童期的教育(2-12岁)
➢ 教育首先应该锻炼儿童的感官并继续发展他 们的身体,批评了在儿童期向学生灌输理性 教育的做法。
3)青年期的教育(12-15岁)
儿童体力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必须好好利用。 ➢ 文化知识教育 ➢ 劳动教育
4)青春期的教育(15-20岁)
❖ 1778年,卢梭在巴黎附近的村庄去世。在他去世11 年后,法国爆发了大革命,使其思想特别是政治思想 得到了第一次实践。
(二)卢梭的人性论思想 1.性善论 ❖ 人性是善的,只是社会把人变坏了。 ❖ 人性善包括 :自爱心、怜悯心和良心。 2.感觉论 ❖ 感觉是知识的来源,所有一 切都是通过人的感官而进入人 的头脑的。
❖ 1754年,卢梭重返日内瓦,但是在短暂的停留后又 重新回到巴黎,在巴黎附近的乡村致力于著述,相 继出版了《新爱洛伊丝》、《社会契约论》和《爱 弥尔》 等日后享誉世界的力作。最后在巴黎郊区隐 姓埋名,写出《忏悔录》一书。
❖ 1770年,卢梭重返巴黎,于1773年写成《关于波兰 政治的筹议》论
1.自然主义教育的基本含义: ❖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复归自然。
❖ 自然主义教育有三个方面的来源:或是受之于自 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
❖ 自然:“我们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 教育”。
❖ 人为:“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 教育”。
❖ 事物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 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 教育内容主要以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为主,主要目的 在于让儿童学会做一个城市社会中的自然人。
➢ 道德教育具体:善良的感情、良好的道德判断能力和 坚强的道德意志。
(六)论女子教育

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

第3单元卢梭的教育思想(近代外国教育思想)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中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建立“主权在民”的国家。

他通过教育代表作《爱弥尔——论教育》,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新人的教育理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对西方近代,乃至现代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卢梭的生平和思想基础卢梭出生于日内瓦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庭。

刚出生不久,他母亲便去世。

10岁时,他父亲与人发生纠纷也离他而去。

由于生活贫困,卢梭12岁时不得不停学开始独立谋生。

他先后当过学徒、仆役、家庭教师、私人秘书,有时为生存,还靠抄乐谱甚至流浪卖艺为生,饱尝了人间的辛苦和生活的磨难。

在这期间,卢梭通过自学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1742年,卢梭离开日内瓦来到巴黎,结识了狄德罗等许多启蒙思想家,并参加了《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

1749年,法国狄昂学会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能使道德改善还是使道德堕落》为题举办征文活动,卢梭参加了征文并获得了首奖。

卢梭在征文中指出,科学和艺术只为少数富人所享有,助长了贵族的腐败和对穷人的剥夺。

科学和艺术的进步是以多数人的贫困和少数人的享乐为代价的,它使得社会道德堕落、风气败坏。

卢梭的论文犀利、尖锐,与众不同,社会反响强烈,卢梭一举成为文坛名人。

此后,卢梭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

1754年,他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批判了封建专制社会下的不平等现象,阐述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政治主张。

1762年,他发表了《社会契约论》,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同年,他又发表了教育小说《爱弥尔——论教育》,系统地阐述了反封建专制的自然教育和自然神论的思想。

由于书中谴责基督教神学,小说一问世,便激起了新旧教会和政府当局的仇视,被列为禁书,判为当众销毁。

卢梭本人也受到通缉,到处逃亡。

他先后逃到日内瓦、伯尔尼、英国,身心倍受摧残,直到晚年,才回到法国过起隐居的生活。

卢梭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卢梭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卢梭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人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中。

自以为是他人的主人,却比他人更像是奴隶”这是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第一章中所说的,我也正是通过《社会契约论》这部著作而了解到了卢梭。

但那时只知道他是法国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进入大学通过外国教育史课程的学习,对卢梭也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卢梭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民主政论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而卢梭的教育思想在《爱弥尔》这部著作都体现了出来,他说:“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边坏了。

”认为人本性善,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内在欲望而行动,不必加以干涉。

一旦受了社会人为的干涉,儿童极易产生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

本文从《爱弥儿》一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出发,结合卢梭个人的思想,对卢校所倡导的自然教育内容进行分析,试图探索卢校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对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启示。

一、卢梭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十八世纪的法国社会动荡不安,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但工商业的发展受到封建势力的阻碍。

封建制度日益腐朽,资产阶级、广大人民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非常尖锐,矛盾一触即发。

第一阶级的僧侣和第二等级的封建贵族构成了法国的封建统治阶级,通过征收地租等形式,残酷的压制人民大众,加之天主教会与封建统治阶级相互勾结,广大人民实行严格的思想压制,借宗教的名义愚弄人民大众,压迫人民的思想。

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第三等级率先站出来,与封建势力形成斗争格局,在思想领域内首先展开斗争。

在18 世纪的法国,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中世纪延续而来的,包括“七艺”、宗教和古典语文的教学。

这些知识陈旧,严重脱离了社会的实践,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经院式的教条主义教学方法,压制了学生的发展。

为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学校教育采取了各种束缚学生自由、控制学生思想行为的严厉措施,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的成长。

卢梭及其教育思想

卢梭及其教育思想

卢梭及其教育思想法国教育家卢梭(1712-1778)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社会契约论》(1762)、《爱弥儿》(1762)等。

(一)教育要顺应自然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

"因此,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3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

他说,"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

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3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达到他自己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

卢梭还进一步分析:"在这3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决定的;事物的教育中人在有些方面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

"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所说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和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

因此,"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

卢梭强调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卢梭及其教育思想

卢梭及其教育思想
遵循自然的教育就是遵循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根据 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
二、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人”
自然人是“自由的”、 “自食其力”、 “对任何职业都有所准备的人”。 “自然人”是身心调和发达、体脑两健、良 心畅旺、能力强盛的新人。 他说:“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 是文官,也不是武士,也不是憎侣;他首先是 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 人。”
在具体的养护方面,合乎自然: (1)用母乳喂养孩子,并由父母亲亲自养育孩子, 反对将孩子交给保姆抚养。 (2)儿童食物的口味应清淡,应多食素食。 (3)衣着应该宽松,以便于四肢自由活动;被褥要 轻软,使婴儿容易转动;衣服不宜过暖,锻炼其适 应天气变化的能力 。不要给婴儿戴帽、穿鞋、穿袜, 以培养其抵抗能力。 (4)对于儿童的睡眠,应要求有足够的时间,能随 着环境以及时间需要的改变而改变。 (5)健康的环境:乡村呼吸新鲜的空气,获得新生。
1749年在法国迪昂学院的题为《论科学和艺术的进 步是否有助于道德的进化》的征文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卢梭在征文中认为,人类在自然或原始社会时期是自由 的、平等的,道德上是纯洁的。到了文明社会,才出现 道德堕落和社会不平等现象。
1761年,卢梭的文学著作《新哀洛伊丝》出版。 1762年,卢梭出版了《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 前者是卢梭最深刻、最成熟的著作,也是世界政治学说 史上最著名的古典文献之一。后者是卢梭论教育的巨著, 共有五卷。
卢梭认为最适合的是木工,这种劳动不仅 有用、干净,而且需要智慧,可使儿童的双 手和头脑同时得到锻炼和发展。
4、青年期,从15岁到成年 特点和任务:“暴风雨和热情的时期”,这个时期爱弥儿 应该回到城市。必须施以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 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培养善良的感情、善良的判断和善 良的意志,而其核心是博爱。卢梭认为,人生的目的无非 是爱人类,使一切人达到幸福的境地。他说,“要教育你 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人”。 道德教育的方法:培养善良的爱人的感情和思想,不能靠 说教,而要通过观察了解社会,了解人类的贫困和苦难。 因为经过苦难的生活的人,自然产生同情、爱怜不幸者的 思想感情。善良判断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习历史、伟人 传记,从中学习区分善恶。而善良的意志则是通过行为的 练习来培养。

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摘要】卢梭的教育思想包含在他的教育学名著《爱弥儿》之中,书中不仅体现了卢梭对封建教育思想的深刻批判,也表达了卢梭丰富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在当今时代,卢梭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其思想所具有的局限性。

【关键词】《爱弥儿》;封建教育;自然一、卢梭教育思想概述(一)卢梭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

《爱弥儿》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

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这本教育著作之中,在谈论卢梭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时,必须考虑到卢梭的文化背景和法国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

卢梭的教育思想基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

卢梭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享有着这一天赋的权利,但是人类进入文明状态后,却慢慢出现了种种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不断偏离人的本性。

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

卢梭生活的十八世纪法国正处于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

“形形色色阻碍生产事业发展和陷溺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政治经济制度,桩桩件件闭塞人智而使人心颓废萎靡的风俗习尚,连同举不胜举的令人触目惊心的摧残儿童青年身心发展的教育设施,是卢梭时代的特征”,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卢梭通过《爱弥儿》一书对假想的教育对象爱弥儿实施一种新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二)卢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对《爱弥儿》的阅读和归纳,我认为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遵循自然的引导正如在《爱弥儿》的开篇提到的“我们身患一种可以治好的病;我们生来是向善的,如果我们愿意改正,我们就得到自然的帮助”,卢梭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会变坏了”。

因此,在对待教育的问题上,卢梭强调要“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指出要让儿童过适合儿童天性的生活,儿童教育的原则必须符合自然法则。

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卢梭是法国启蒙哲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在他看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自我意识,以便他们能够成为独立自主、正义善良的人。

卢梭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他的社会理论和政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反对传统教育的观点。

他认为,传统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人需求和天性,强制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什么、何时学习以及如何学习。

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失去了自我意识和创造力,不再能够独立思考和创新。

因此,卢梭主张以学生的天性和兴趣为基础的教育方式,他把教育比作是培育花园,需要根据不同植物的不同需求来给予不同的养料和环境。

在他看来,学生应该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而不是受到监督和强制。

此外,卢梭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意义。

他认为,教育并非只是为了培养个体,而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和发展。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在卢梭的教育理念中,虽然强调了自由和个性,但他并非主张无序和放任的教育方式。

相反,他认为,教育必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让他们理解学习的意义和目的。

他主张透过观察和谈话发掘学生的问题、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以培育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行为,而非盲目从众。

卢梭的教育理念在当今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需要能够主动地分析、评估和应用信息。

因此,教育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发挥个性和特长。

同时,教育也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选择对整个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最后,卢梭的教育思想再次确认了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功利技能,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和思想。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独立自主、正义善良的人,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8——卢梭的教育思想17世纪中叶,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议会制度获得比较健康的成长。

同一时期的法国却处在封建统治的高压下。

路易十四坦言“朕即国家”,充分显示了专制暴君的淫威。

波旁王朝的王权和天主教的神权,陷法国于天昏地暗。

当时,法国居于第一和第二等级的僧侣和贵族,虽不足全国人口的1%,却垄断着全国绝大部分的土地和财富。

无怪乎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逃居英国时,盛赞英国是“理性畅行无阻之邦”、“酷爱自由之国”。

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更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跃进,英国国力蒸蒸日上。

相形之下,法国则瞠目其后。

18世纪中叶,法国的工场手工业和商业已有很大发展,新的生产力和在封建制度内部发展起来的新的生产关系与旧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力量渐趋壮大的资产阶级对受封建统治者遏制的现象日益不满。

农民破产,被迫成为游民、乞丐,盗匪猖獗。

广大群众对教士的懒惰、荒淫、腐败充满痛恨。

法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集中表现为以资产阶级为首的第三等级(资产阶级、手工业者、农民)与特权阶级’(教士、贵族)之间的矛盾。

新兴资产阶级与城市工人、市民是被剥削的第三等级,他们没有政治权利。

无比尖锐的阶级矛盾使法国大革命一触即发。

当时法国的封建制度已经腐朽,但旧制度的得益者不肯退出历史舞台,社会变革已不可避免。

社会变革一般需要思想、舆论上的准备,因此,思想革命往往是政治革命的先导。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作为革命前奏的启蒙运动兴起了。

在这一时期,法国先后出现了一批勇敢的思想家,他们猛烈抨击旧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勾勒未来新制度的蓝图,唤醒、启蒙人们为推进社会的变革而奋起斗争,这场新思想运动史称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以伏尔泰为泰斗,以狄德罗、爱尔维修、卢梭等人的百科全书派为骨干,高举理性、自由、人权、博爱的大旗,向权威、神学、专制、愚昧提出挑战,在政治、法律、哲学、宗教、伦理、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性的风暴,使一潭死水的法国社会激烈震荡起来,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鸣锣开道。

启蒙思想家在抨击旧制度的同时,也抨击旧的教育制度。

在构想未来新制度的蓝图时,设计了新的教育制度。

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的卢梭在18世纪中期倡导自然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培养反封建的新人。

它有力地抨击了自古以来传统的教育观点,引起了教育领域中一次影响深远的革命,在西方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誉为新教育和旧教育的分水岭。

第一节生平和主要著作让·雅克。

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教育思想家。

1712年6月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

由于母亲早逝,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很深。

10岁时,父亲因与一个贵族的纠纷而被迫远走他乡,他被舅父送到日内瓦郊外随一位牧师学习。

他从小喜欢与村童一起在大自然中游戏活动,养成了爱好自然的天性,并孕育出他崇尚自然的思想。

1724年,卢梭开始学习律师、公证业务,后又转学雕刻手艺。

由于匠师的虐待,16岁的卢梭弃业出走,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在法国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这期间,卢梭对贫苦人民有了深入的了解,并表示深切的同情,同时又阅读了欧洲各国思想家的著作,从中汲取了思想养料。

1740年(28岁),卢梭在法国里昂修道院马布里大主教家里担任两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尽管担任家庭教师只有一年时间,但却使卢梭对教育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此后,卢梭来到巴黎,他不仅与狄德罗等许多启蒙思想家相识,而且成为“百科全书派”的一个成员。

这使他形成了新颖的社会政治观。

1749年(37岁),卢梭步行去巴黎郊外看望被囚禁在监狱里的友人狄德罗。

他边走边读杂志,看到第戎学院刊载的有奖征文《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伦俗》,读后若有所悟。

在狄德罗的鼓动下,卢梭很快就完成了应征论文。

在论文中,他论证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并未提高人类的品德,反而使社会道德堕落。

卢梭的应征论文由于立意新颖而获得头奖,一举成名。

1753年,卢梭又以一篇题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论文参加征文。

两年后,这篇落选论文在社会上却获得了极大反响。

在这篇论文中,该文犀利地指出,人类在原始社会是平等和自由的,是私有制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最后形成暴君独裁统治。

因此,私有制是封建社会一切罪恶现象的根源。

只有消灭封建制度和教会特权,人们才能平等而自由地生活。

1756年,卢梭居住在巴黎附近的乡村,专心于著述活动。

三部互相联系并构成一个完整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先后问世。

在《新爱露伊丝} (1761年)中,卢梭阐述了理想的家庭;在《社会契约论》(1762年)中,他阐述了理想的社会。

卢梭在他的教育思想代表著《爱弥尔》(1762年)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

这本书“构思20年,撰写3年”,可见是他对社会和教育问题深思熟虑的结果。

在这本书中,卢梭无情地抨击了反动政权与教会,提出自然教育的观点。

因此,《爱弥尔}一书出版后,在当时的法国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被教会指责为邪说谬论。

卢梭因而遭受了迫害和通缉,被迫逃往他国。

直到1770年,卢梭才得到赦免而重返巴黎。

卢梭的晚年贫病交迫,但他仍然用他那锐利的文笔,向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

1770年,他完成了自传体著作《忏悔录》。

1778年7月,卢梭因患大脑浮肿病在巴黎近郊去世。

终年66岁。

卢梭是革命的先导,却没有亲眼看到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

但是,法国人民没有忘记他,1794年4月,巴黎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将这位已逝世16年之久的伟大思想家的灵柩迁于巴黎国葬所。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理论基础一、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针对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残害人性和违反自然的弊端,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原则:教育要“顺应自然”。

他强调,“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道路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

”卢梭所提出的自然教育原则,是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紧密相联的。

《爱弥尔》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在他看来,人类由于上帝的恩赐,生而秉赋自由、理性和良心。

自由、理性和良心构成了人的善良的天性。

显然,善是人人相同的,并不因人的贵贱而异。

人之罪恶,是后天残害所致,并非天性之过。

卢梭的性善论体现在教育上,便要求教育脱离社会文化的樊笼而使人天性得到自由发展,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造成的人。

”卢梭把教育归于三种来源,即“天性”、“人为”和“事物”。

他说:“我们身体器官和机能的内在发育,是天性的教育;我们通过努力来促成这种教育,是人为的教育。

我们由环境经验所获得的则是事物的教育。

”又说,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天性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在某些方面能够为我们所决定;只有人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

为使这三种教育配合协调,“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必须以“天性”教育为主轴,围绕着它旋转。

因此,我们要永远以本能作为教育的指引。

二、“自然人”与“自由人”从自然教育原则出发,卢梭明确提出,自然教育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

这种“自然人”是身心调和发达、体脑两健、良心畅旺、能力强盛的新人。

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

他不依从于任何固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业,不受传统束缚,能适应各种客观发展变化的需要。

因此,他也是自由人。

形象地说,这种人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又有农夫或运动员的身手。

卢梭笔下的“爱弥尔”就是这种“自然人”与“自由人”的典型。

曾有人指责卢梭的自然人是脱离社会茹毛饮血的野蛮人,这种人是与公民相对立的。

其实,并非如此。

卢梭认为,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既不是一个回到原始社会的无文化的人,也不是一个脱离现实的野蛮人。

因此,他强调说:“虽然是我想把他培养成一个自然人,但不能因此就一定要把他成为一个野蛮人,一定要把他赶到森林中去。

”在他看来,“自然人”并不是一个孤独的人,而是社会中的一个成员,并能够尽到社会成员的职责。

在理性的社会制度中,每个人既能很好地发展自己的天性,又能把自己看作是社会的一分子。

这样的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公民。

自然人更不是无以为业或依靠家产为生的懒汉。

卢梭愤然职责不劳而获的人是流氓。

自然人应该要能够独立生活,养成从事劳动的能力。

无疑,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资产阶级或手工业者的化身。

第三节自然教育分期理论卢梭指出,“每一个年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适当的完善的程度,都有它特有的成熟时期”。

根据人的自然发展的进程和不同年龄时期身心的特点,他把自然教育划分为四个时期:一、婴儿期(出生至2岁)卢梭认为:“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

”*在这一时期,教育主要是体育。

其任务在于通过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增强儿童的体质。

卢梭认为,强健的身体是一切事业的基础,是个人幸福的源泉,也是个人智慧的工具。

他说:“如果你想培养你的学生的智慧,就应当先培养受他的智慧所支配的体力。

”*婴儿期的体育应该顺应自然,通过合理的饮食、衣着、睡眠和游戏,实施正确的教育。

在儿童身体的养护方面,卢梭提出自己的主张,例如,为儿童提供适宜于他们发育的环境,如注意儿童对于食物的自然选择能力,保持儿童的自然口味;使儿童穿宽松的衣服,让他们的身体和四肢绝对自由;保证婴儿足够的睡眠时间等。

在儿童身体锻炼方面,卢梭主张应该使儿童在锻炼中养成抵抗疾病的能力,反对娇生惯养。

他说:“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

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

”二、儿童期(2至12岁)这一时期是“理性睡眠时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

卢梭认为,由于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展了,他们的感觉能力也发展了。

因此,这时可以开始对他们进行感觉教育,使他们通过感觉器官的运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

在感觉教育中,卢梭主张,首先是发展触觉,因为触觉不仅能提供事物的形象和表面,而且比其他的感觉更为可靠;其次是发展视觉,最后发展听觉。

但听觉的发展应该注意与语言的发展联系起来。

卢梭认为,由于儿童的理智还处在睡眠状态,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儿童不要直接进行理性教育,不要强迫他们去读书。

在他看来,当儿童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他是没有用处的。

因此,宁可让儿童一个字也不识,也不要使他为了学到这一些学问而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如果儿童自己学会了读书,唯一可读的书就是(鲁滨逊漂流记》。

卢梭认为这本书对自然教育论述得很精彩。

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在感觉教育与知识学习的关系上,卢梭把它们完全分割开来,显然是片面和错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