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文和翻译
古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赏析

古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赏析文言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语出孔子·《论语·为政》: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原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就是智慧,不要不懂装懂。
知:通"智"原句是---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
全句的意思是: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即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是知也”中的“知”通“智”(智慧的意思)。
这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孔子名言,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
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还有另外一种解释,看曾仕强教授的《易经的奥秘》中,曾仕强教授的意思是:我知道一件事是为了知道这件事的人而知道,我不知道一件事是为了不知道这件事的人而不知道。
我的理解是,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曾仕强教授举了一个孔子的学生和蚂蚱打赌的例子,蚂蚱说一年有三季,孔子的学生说有四季,后来他们一块问孔子,孔子看了看蚂蚱,对他们说,一年有三季。
蚂蚱走了之后,孔子的学生问原因,孔子说,蚂蚱活不过秋天,所以对他来说一年就是有三季,你跟他争死还是有三季。
所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意思应该是“知道某个知识”是为了“知道这个知识”的人/物。
(知之为知之),后半句同理。
告诉人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解读】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问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学识渊博,越要虚怀若谷。
作为专家、学者,对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仅应当老实地承认“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说“不知道”。
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原文及翻译

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原文及翻译
古人谈读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意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译文: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下等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窥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就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原文、注释、译文、思想感情。

25.古人谈读书zh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hào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zh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注释:1.知:同“智”,智慧。
2.[敏]聪敏。
3.[好]喜好。
4.[耻]以 .......为耻。
5.[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6.[识]记住。
7.[厌]满足。
8.[诲]教诲。
9.知:知道,了解。
10.古:古代文化。
11.敏:勤勉。
12。
及:赶上。
13.犹恐:仍然担心。
14.尝:曾经。
15.终日不食:整天不吃。
16:终夜不寝:整夜不睡。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并不是生下来是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唯恐会丢失了。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思想感情:告诫我们要虚心诚实、勤奋好学、不耻下问、要有上进心、要勤于积累、不能只想不学。
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注释1.尝:曾经。
2.[谓]说。
3.[漫浪]随意。
4.[急]要紧,重要。
5.矣:了。
6.岂:难道、怎么。
7.乎:吗。
译文: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思想感情:告诫我们读书最重要的是用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出处原文及翻译

原文: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翻译:仲由啊,我来教你吧,你知道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态度。
出自先秦孔子的《论语·为政》【注释】知:此句有五个“知”字,前四个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同“智”,聪明。
【评介】孔子教导他的学生,在学习上应坚持老老实实的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装懂。
学习如此,其他各方面何尝不是如此呢!《论语·为政》原文及翻译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翻译:孔子说:“《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翻译: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暫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5、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翻译: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
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
”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
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两小儿辩日词语解释(1)游:游学,游历。
(2)辩斗:辩论,争论。
(3)故:原因,缘故。
(4)以:以为,认为。
(5)去:离。
(6)日中:中午。
(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到了。
(9)则:就。
(10)盘盂:过去吃饭的碗,盘子。
盘:圆的盘子,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1)为:是。
(12)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意思是天气很热。
(14)决:裁决,判断。
(15)孰:谁,哪个。
(16)汝:你。
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启示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
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古人谈读书二原文和翻译

古人谈读书二原文和翻译《古人谈读书》的作者是宋代朱熹。
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来自朱熹)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来自曾国藩)全文翻译: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敏:聪明。
好:喜好。
耻:以……为耻。
知:通“智”,聪明,智慧。
厌:满足。
诲:教导。
谓:说。
漫浪:随随便便。
急:要紧,重要。
盖:在句首,发语词。
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恒:恒心。
下流:下等,劣等。
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古人谈读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古人谈读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原文:古人谈读书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作品注释:敏:聪明。
好:喜好。
耻:以……为耻。
知:通“智”,聪明,智慧。
厌:满足。
诲:教导。
谓:说。
漫浪:随随便便。
急:要紧。
盖:在句首,发语词。
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作品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作者简介:《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原文及翻译

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原文及翻译
古人谈读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译文:
勤勉而喜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智慧啊。
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不感到疲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意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译文: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下等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窥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就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文和翻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文和翻译
1、【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
2、【原文】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
【译文】
孔子说:“遇事不想着‘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
3、【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译文】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
4、【原文】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
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
5、【原文】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
6、【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译文】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
7、【原文】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
8、【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译文】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
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
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
9、【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10、【原文】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译文】子贡问政。
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
”子贡说:“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军事。
”“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
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
11、【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译文】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
12、【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