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名著中五种心理描写法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描写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描写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描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描绘,作品可以更加深入地表达人物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动机。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描写的一些常见方式。
一、直接描写直接描写是最为直接且常见的一种手法。
通过对人物内心感受的直接描写,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人物的情感状态。
例如,在小说《围城》中,作者钱钟书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的心理描写,来展现他对现实世界的迷茫、焦虑和自卑。
二、言语暗示人物的言辞和语言习惯往往可以暗示其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对人物在对话中的措辞、用词方式和语气的描写,可以揭示其内心真实的想法。
比如,在小说《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对黛玉与宝玉的对话描写,展现了她们的深情厚意和内心的痛苦。
三、行为反应人物的行为往往是其内心情感和思维活动的表现。
通过对人物行为反应的描写,可以展现其内心的冲突、矛盾和变化。
例如,在剧作《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的行为反应,生动地描绘了他的矛盾心理和复仇欲望。
四、回忆与幻觉回忆和幻觉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另外两种方式。
通过人物的回忆或幻觉场景的描写,可以深入地展现其内心的秘密、痛苦和欲望。
在小说《老人与海》中,海明威通过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幻觉场景,生动地描绘了他对成功的渴望和对失败的无奈。
五、心理独白心理独白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
通过人物自身的思维流畅,直接地呈现其内心的想法和情感。
比如,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通过伊丽莎白的内心独白,展现了她的聪明才智、独立精神和对婚姻的看法。
总结:人物心理描写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直接描写、言语暗示、行为反应、回忆与幻觉以及心理独白等手法,作家可以真实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丰富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意境。
读者也可以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感受到作品的深度和内涵。
心理描写的七种方法

心理描写的七种方法
1. 直观描写:
他的心情沉重,仿佛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胸口,让他喘不过气来。
2. 比喻描写:
她的心情像一片乌云,笼罩在整个房间里,让人感到压抑和沮丧。
3. 隐喻描写:
他的心情犹如一座汹涌的海洋,时而波澜壮阔,时而平静如镜。
4. 音效描写:
他的内心犹如被撕裂的声音一般,刺耳而痛苦。
5. 视觉描写:
她的眼神迷离而空洞,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失落和无助。
6. 动作描写:
他不停地摇晃着腿,手指紧紧地揉捏着,表现出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7. 对比描写:
她的脸上交替出现了愤怒和悲伤的表情,彼此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透露出她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人物心理描写五法

人物心理描写五法作者:孙丽萍来源:《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2016年第04期在小学阶段的习作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不论是写人的还是记事的记叙文,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除了进行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外,还要对做描述的人物进行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就是描写人物的心里在“想什么”。
这样才会是你文章中的人物读起来更生动。
那么怎样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呢?下面就结合我们小学课本给大家介绍五种心理描写的方法:一、内心独白法。
内心独白就是直接描写人物是怎么想的,这种写法最容易,也最清楚刻画人物的心理情况。
这种写法常用于第一人称的写人文章。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我的心绷得紧紧的。
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
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心看着我的战友活活烧死。
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问熄灭。
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这段心里独白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处在当时的特殊环境里,心里发展变化的复杂过程,既表现了作者对邱少云的担心和焦急,又衬托了邱少云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严守潜伏纪律直至英.勇牺牲的高大形象。
二、直接描述法。
就是直接描述人物对事物的感受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動。
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他想: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部埋在心底,重新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T整的隶书。
”从这段文字中,会体会到司马迁几次想终了此残生时的痛苦和绝望心情。
三、表情描摹法。
表情描摹法就是可利用人物脸上的表情、神态等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如《白杨》一课的最后一段:“爸一手搂着这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前面,在一颗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颗小数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描写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描写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很多,一般把它分为直接心理描写、间接心理描写、梦境幻觉心理描写等三类。
一.直接心理描写直接心理描写是用直接交代的方式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常用我想、他觉得一类句式描写人物的心理。
常见的有自我表露式、客观剖析式两种方式自我表露式往往由作品中的人物直接倾诉自己的内心活动,常用在第一人称的文章里。
好处在于感情变化比较强烈,也显得亲切。
例如鲁迅先生《故乡》中有一段这样的心理描写: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这段文字,直接反映了作品中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
表现了旧社会一个知识分子对当时社会的失望和控诉。
客观剖析式是以作者的身份剖析、介绍人物的内心活动,它常出现在第三人称的文章里。
好处是运用自如,描写比较客观。
《皇帝的新装》里这样的心理描写非常多。
再如茨威格《伟大的悲剧》中的一段描写: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中标。
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
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
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这段心理描写刻画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对首次探险南极的失望心情,也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二.间接心理描写间接心理描写跟直接心理描写相对照,它是借助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和景物等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描写。
通过神态、语言等描写人物的心理,例如都德《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心理描写五种方法

心理描写五种方法
1、直接描写
这是最为常见的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人物心理描写法,有的句子中含有“想”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明显的标志。
“想”字或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前,或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后。
“想”字后有的用“逗号”,有的用“冒号”等做标示。
2、抒情独白
这种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是用抒情的笔法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
3、梦境描绘
这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心理描写法。
梦境是人所想的集中表现,它同样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主题等。
梦境描绘的文字一般较多,下面选一较短的进行说明。
4、心理分析
这种心理描写的方法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明了。
5、行动表现
通过恰当的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施耐庵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林冲听说陆谦追杀至沧州,不觉大怒,于是用了“买”“带”“寻”等几个连续的动词,
表现出林冲报仇急切的激愤心理。
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方法

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方法引言心理描写是文学创作中重要的手法之一。
它通过文字表达人物内心的想法、感受和情绪,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故事中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心理描写方法,并分析其在作品中的应用。
1. 外在行为暗示内心有时候,人物内心感受难以直接描述,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外在行为来暗示其内心状态。
比如: - 描述人物面部表情和眼神变化:例如,人物眉头紧锁、嘴角微微上扬或目光迷离等,都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情感状态。
- 展现肢体语言:人物身体姿态、动作和手势的变化可以反映内心所思所感。
例如,紧握拳头显示紧张或愤怒,颤抖身体表示恐惧或焦虑等。
2. 内心独白与意识流技巧内心独白是一种把人物内心活动直接呈现给读者的方法,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
通过此方式,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内心的秘密、矛盾和思考过程。
有时候,作者会采用意识流的技巧,将人物的思维混合在一起呈现,突显人物情感的错乱或者混沌状态。
3. 对话与对白对话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描绘人物心理状态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话,读者可以了解到角色之间存在的隐含意义、纠结、矛盾等。
透过对话内容和方式,读者能够触摸到人物内心世界的某些方面。
4. 心理比喻与隐喻作者在描述人物内心时常会使用心理比喻和隐喻表达复杂情感。
这种文字修辞手法能够使读者更好地感同身受,并增强作品的艺术性。
比如将悲伤形容为漆黑一片、焦虑如同千蜂嗡嗡等,能够有效传递出情感的质地和强度。
5. 内心矛盾与变化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角色内心存在的矛盾和变化,以展示其丰富的个性和复杂性。
通过详细描写角色内部的争斗、挣扎或转变,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心理发展的过程和原因。
总结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方法丰富多样,每一种手法都有其独特的效果和表达方式。
通过外在行为、内心独白、对话、比喻与隐喻、以及内心矛盾与变化等手法,作家能够刻画出更为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对人物内心世界产生共鸣和思考。
无论是悲伤还是喜悦、愤怒还是害怕,这些描写方法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状态。
归纳总结的心理描写方法

归纳总结的心理描写方法心理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手法,通过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人物。
本文将归纳总结几种常见的心理描写方法,以帮助作家们在创作中更加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
一、直接心理描写法直接心理描写法是指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来传达信息。
作家可以用形容词或副词来表达人物的情绪、心情和感受。
例如,“他心情烦躁,恨不得发泄出来”、“她兴高采烈地拿起了礼物”。
二、间接心理描写法间接心理描写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语言和外貌等来暗示其内心活动。
通过人物的反应和言行,读者可以推测出其真实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他脸色苍白,双手颤抖着翻开了信封,眼中闪过一丝失望的神色”。
三、对比心理描写法对比心理描写法通过对比来突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加深读者对人物的理解。
比如,一个人物在外表上看似快乐无忧,但内心却充满了孤独和不安。
这种对比可以增加作品的张力和吸引力。
四、心理活动的象征描写心理活动的象征描写是通过描绘与人物内心状态相匹配的外部景物来间接表达人物的心理感受。
例如,“他迎着阳光行走,心中也充满了温暖”。
五、心理对话描写法心理对话描写法是通过人物内心的对话来表达其思想和情感。
这种描写方法常常使用于第一人称叙事中,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例如,“我想,也许这就是命运给我上的一课吧。
”六、心理独白描写法心理独白描写法是将人物的内心话通过直接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心理世界。
这种描写方法在戏剧和剧本中较为常见。
例如,“我感到十分愤怒和失望,却无力改变现实。
”总结这些心理描写的方法,作家们可以根据需要和情景的不同灵活运用,既能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又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通过深入描写人物的内心,作品将会更加丰富和生动。
2000字文章已完成,希望对您有帮助!。
破译心灵的密码--心理描写五法

破译心灵的密码——心理描写五法湖北 毕传高 写作文时,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恰当描写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思想变化,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真实亲切的感觉,那么应如何写好人物的心理呢?1.内心独白法。
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好像电影中人物思考时的画外音,让人物自己倾吐衷肠,透露“心曲”。
采用这种方法,一般常用“我思索着……”“我想……”“我心里想……”“我心里嘀咕着……”等词语引出。
法国著名作家都德《最后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心理描写十分成功,寥寥数语便嘲讽了普鲁士侵略者的愚蠢,表现了对侵略者憎恨和反抗的情绪。
2.动作暗示法。
人的动作、行为受心理活动支配,因此,可以用动作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世界。
我们都读过施耐庵的名著《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林冲听说陆谦追杀他至沧州时,不觉大怒,作者连续用了“买”“带”“寻”等动作描写,把林冲急于报仇的心理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请看一个片段:那天是我的生日,我回到家就飞速写完了作业。
6点了,按照惯例,爸妈早就应该回来了,更何况今天是我的生日!可能是去超市给我买东西了吧,想到这儿,我便打开电视。
6点25分了,我站了起来,不停地踱步,焦急地等着……难道他们出事了!我心里一惊,又想:一定是想给我一个惊喜……电话铃声响了,我冲过去拿起了话筒,“喂!孙立,补充题第二题怎么做?”我一听就泄气了,张雨这家伙就会扫我的兴!“我不知道!”“砰”的一声,我挂断了电话。
“站”“踱步”“冲”等动词生动传神,真实地写出了作者在等待父母回家时期盼、着急和不安的心情。
3.神态刻画法。
神态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个人思想的波动、情感的起伏,可以通过其神态的变化反映出来。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展示人物的感情世界。
如我们常用“他瞥了一眼”或“他撇了撇嘴”等,来表现对人轻视的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学名著中的五种心理描写法
可以说写作是离不开心理描写的,中学生作文也需要进行心理描写,有时如有心理描写,就可立即扮靓你的作文,使得你的作文立即就与众不同起来。
虽然我们也懂得什么是心理描写,怎样进行简单的心理描写,但总是笔法单调,方法单一,不知道灵活变通,更不懂得使用多种心理描写法。
那么,都有哪些心理描写方法呢?具体说来心理描写有五种方法:心理概述法、内心独白法、动作暗示法、景物衬托法和梦境、幻觉法。
其实,学习心理描写和学习写作一样,我认为最好的老师,还是名著。
向名著学习,可以非常快捷地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下面一一举例来谈。
一、心理概述法
请先看看女作家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第12章里,描写于人生道路上彷徨的林道静,在卢嘉川的启发、引导下终于思想起了突变的一段文字。
卢嘉川给她的仅仅是四本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写成的一般社
会科学的书籍,道静一个人藏在屋子里专心致志地读了五天。
可是想不到这五天对于她的一生却起了巨大的作用——从这里,她看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前途;从这里,她看见了真理的光芒和她个人所应走的道路;从这里,她明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原因,明白了她妈因为什么而死去。
……于是,她常常感受的那种绝
望的看不见光明的悲观情绪突然消逝了;于是,在她心里开始升腾起一种渴望前进的、澎湃的革命热情。
……
这是一段典型的心理概述描写,把小说主人公林道静的思想突变,生动而高度地概括出来。
这种概括是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直接叙述。
作者以旁观者的身分对人物的心灵进行剖析、评价,完全表现出林道静当时当地的思想活动。
我们知道,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很多,不管是哪种方法,其目的都在于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心理描写的目的也是如此,跟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相比,心理描写更能够直接叙写出人物的七情六欲,把单靠外部形象难以表现的内心感受揭示出来,这就是心理描写的突出作用。
二、内心独白法
曹雪芹的《红楼梦》第32回里,史湘云跟宝玉谈到“仕途经济”的话,引起了宝玉对黛玉的评论:“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
”不料,无意之间这话让黛玉听到了。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
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
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
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已,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
间,不禁滚下泪来。
这一段内心独白,犹如电影中人物思索时的画外音,把黛玉的思想活动和盘托出,呈现于读者眼前。
黛玉是《红楼梦》里写得最成功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之所以成功,当然是与作者纯熟地使用心理描写法有关。
如果作者用纯旁观者的眼光,来叙述林黛玉,当然就远不如以上这段内心独白的效果。
三、动作暗示法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21回里,“曹操煮酒论英雄”,写曹操和刘备一边对酌,一边漫论天下豪杰:
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筋缘故,轻轻掩饰过了。
操遂不疑玄德。
刘备素怀大志,要夺取天下。
然而当时羽翼未丰,寄人篱下,他的谋划是不能为人所知的。
更何况曹操也有篡位自立的意图,枕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刘备深知,如果曹操窥破他的内心,必然加害于他。
因此,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不觉吓得手中的筷子也掉了。
然而刘备毕竟处事善变,推说是听到了迅雷所以吃惊,把事情掩盖过去。
“闻雷失筋”写出了刘备的内心活动,充分表现了他韬略深藏的性格特点。
这又使我不禁想到了孙梨的小说《荷花淀》,在《荷花淀》中,水生的妻子突然听说水生已经参军,是高兴,又有些不舍,感情是复杂微妙的,因而不觉地出了神,
正在编席的手指被竹蔑割破。
作者用这种“不由自主”的动作揭示人物内心的隐秘活动,用的也是这一方法。
四、景物衬托法
鲁迅先生的小说《高老夫子》中,写主人公高尔础在女学堂讲课时的受窘:
他不禁向讲台下一看,情形和原先已经很不同:半屋子都是眼睛,还有许多小巧的等边三角形,三角形中都生着两个鼻孔,这些连成一气,宛然是流动而深邃的海,闪烁地汪洋地正冲着他的眼光。
但当他瞥见时,却又骤然一闪.变了半屋子蓬蓬松松的头发了。
他也连忙收回眼光,再不敢离开教科书,不得已时,就抬起眼来看看屋顶。
屋顶是白而转黄的洋灰,中央还起了一道正圆形的棱线;可是这圆圈又生动了,忽然扩大,忽然收小,使他的眼睛有些昏花。
他豫料倘将眼光下移,就不免又要遇见可怕的眼睛和鼻孔联合的海,只好再回到书本上,这时已经是“淝水之战”,苻坚快要骇得“草木皆兵”了。
高尔础不学无术,在学生们众目睽睽之下大出洋相,因此在他眼里,不变的景物忽然都活动、变幻起来,这就形象地透露了他的窘迫、紧张和慌乱,甚至不敢正眼直视学生的心情,这种用景物衬托心理描写法,来写人物,塑造形象,效果真是不同凡响。
五、特殊的心理描写——梦境、幻觉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幻觉跟人物的内心活动紧密相关。
有一成语“一枕黄梁”,说的是,有一个叫卢生的人,在邯郸
旅舍梦见自己享尽荣华富贵。
这“黄梁美梦”正是卢生日思夜想的内容。
记得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思念父亲,向往美好的生活,表现在画面上的是他眼前幻景——迎春花遍地,父亲带领队伍回来了。
梦境、幻觉跟人物的生活经历相联系,是人物在不随意的精神活动中对生活、经历的认识,是人物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愿望顾虑的一种曲折的表现。
还记得,《红楼梦》中,王熙凤月夜遇见已死的秦可卿,可卿说出了“立万年永远之基”的话来。
其实,这正是凤姐对于家道破败、树倒猢狲散的预感和忧虑的反映。
人物的心理用梦境和幻觉来表现,更增添了抒情和浪漫的色彩。
以上都为心理描写,虽然手法不同,但目的和作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刻画人物,表达思想主题。
中学生的作文可不可以借鉴以上心理描写方法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要灵活使用,就要熟练地掌握,从名著中学来,应该是有立竿见影之效果的,同学们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