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读书笔记
颜氏家训读书笔记

颜氏家训读书笔记
“哎呀,妈妈,我不想写作业啦!”我嘟囔着。
“不行,不写作业怎么行呢?”妈妈皱着眉头说道。
我不情愿地坐在书桌前,看着那一堆作业,心里直犯愁。
就在这时,我想起了之前读过的《颜氏家训》。
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在外面玩得正开心呢,都不想回家。
太阳暖呵呵地照着大地,我们在草地上跑来跑去,笑声传得老远老远。
“嘿,我们再玩会儿嘛!”我对小伙伴们说。
“好呀好呀!”大家齐声应和。
可这时候妈妈来找我了,“该回家啦,别玩了!”妈妈的声音传来。
“哎呀,妈妈,再玩一会儿嘛。
”我撒娇道。
妈妈却严肃地说:“不行,玩也要有个度,该回家的时候就要回家。
就像《颜氏家训》里说的,要有规矩,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
”当时我虽然不太乐意,但也只好跟着妈妈回家了。
现在想想,《颜氏家训》里讲的好多道理真的好重要啊!它就像一个智慧的老爷爷,在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人,怎么做事。
它说要勤奋学习,不能偷懒;要尊敬长辈,不能没礼貌;要节约,不能浪费。
这不就和妈妈让我按时回家,认真写作业是一个道理嘛!
我们小孩子就像小树苗,需要家训这样的阳光雨露来滋润我们,让我们茁壮成长。
如果没有这些教导,我们不就长歪了嘛!《颜氏家训》不就是在帮我们把路走正嘛!
我突然觉得写作业也不是那么讨厌的事了,我要好好努力,就像家训里说的那样,做一个优秀的人!我赶紧拿起笔,认真地写起作业来。
颜氏家训读书笔记

《颜氏家训》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
这学术著作的作者是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以下是由的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颜氏家训读书笔记》三篇,欢迎大家阅读,只供参考,希望大家喜爱!!!颜氏家训读书笔记【一】自己有了孩子对一些教育子女的书就非常的感兴趣,因此我耐着性子读了《颜氏家训》一书。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的传世代表作。
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告诫子孙。
《颜氏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
我对《颜氏家训》第八篇勉学有很深的感触,这篇对该如何学习,怎样取得更好的成效给予我们明确的指示。
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那么应该以何种姿态对待学习。
“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
有识旁观,代其入地。
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这段文字对当时士族子弟不务学业,凭门第而猎取高位进行了抨击,告诫了我们不能因家资优越而废弃学习。
“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更好的认识世界,融入社会。
“学需勤,勤亦苦,苦必刻,终则成”,孔子弟子三千,优异者众多,而并不出众的曹参传得衣钵,与其勤于学息息相关。
这就要求学习必须勤奋。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学习的过程中应持谦虚之心,切忌自高自大,高谈阔论。
时刻牢记“满招损,谦受益”。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这让我们误认为古人是为了功名才读书的,从而也大大影响了当今社会教育的功利性。
颜氏家训读书笔记

颜氏家训读书笔记【篇一:颜氏家训读书笔记】颜氏家训读书笔记抚蛮校尉李应《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学者,历仕南梁、北齐、北周、隋四朝;全书分七卷共十二篇: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风操、姆贤;勉学;文章、名实、涉务;省事、止足、戒兵、养生、归心;书证;音辞、杂艺、终制。
在开篇《序致》中颜之推说明了写这本家训的目的,“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将一生经验和心得整理出来,传给后世子孙,整顿门风,对子孙有所帮助。
《教子》篇主要讲述了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
重视早期教育,他举例:“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仪,导习之矣。
”强调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之中要处理好慈爱和严教的关系。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捶挞至死而无威,愤怒日隆而增怨。
”像共叔之死,刘表家族倾覆,袁绍地裂兵亡就是前车之鉴,皆因溺爱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兄弟》该篇主要阐述了兄弟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应该如何相处。
“夫有人民而后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
”可见兄弟之情是世间最深厚亲密的一种感情之一。
“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行之与影。
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
”二兄弟之间的关系疏远多是由妻子及仆婢的挑唆,所以兄弟之间应该谦恭而友爱。
《后娶》篇中论述了后娶的妻子和前妻的子女产生矛盾,从而导致骨肉分离、家庭破碎。
“假继惨虐孤遗,离间骨肉,伤心断肠者,不可胜数”:安帝时,汝南薛包孟尝,好学笃行,丧母,以孝闻。
乃父娶后妻而憎包,分出之。
包日夜号泣,不能去,至被殴杖。
”可见后娶之事必须慎重考虑。
同时他也论述了南北方婚嫁不同之处:“江左(江南)不讳庶孽,丧室之后,多以妾终家事;河北鄙于侧出,不预人流,是以必须重娶。
治家之道赏罚分明,上行下效,母慈儿孝。
《颜氏家训》不禁包含了教子还讲述了作者为人处世,治学之道。
颜氏家训读后感(通用5篇)

颜氏家训读后感(通用5篇)颜氏家训读后感(通用5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颜氏家训读后感(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颜氏家训读后感1在这一片当中,作者主要阐述了有关子女教育的问题。
颜之推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认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强调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严教和慈爱的关系,并举例说明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的坏处;认为对孩子要一视同仁,不可有偏爱;重视子女的品德教育,告诉子孙不能为了求官而谄事权贵。
教子之感受一: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导也成才;智力低下的人,虽受教导也无事于补;智力中等的人,不教导就不会懂得事理。
可古时候方仲永的例子告诉我们并非事事如此,智力好的人,如果不加倍学习,也会沦为普通人。
教子感受之二:父母威严而又慈爱,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
如果父母对子女不加教育,只是一味溺爱,总是任其为所欲为,该告诫阻止的反而夸奖鼓励,该斥责的反而和颜悦色。
孩子长大懂事以后,就会认为理应如此。
孩子骄横傲慢的习性已经养成,才想到要去管束制约,就算把他们鞭抽棍打致死,也难以再树立自己的威信。
孔子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俗谚说:“教导媳妇儿要趁新到,教育儿子要及早。
”这话说的很有道理。
教子感受之三:父子之间的关系要严肃,不可以过分亲昵,骨肉之间的亲情之爱,不可以简单不拘礼节。
不拘礼节就不能做到父慈子孝,过分亲昵就会产生放肆不敬之心。
从有地位的读书人往上数,父子都不同室居住,这就是使父子之间不过分亲昵的方法。
至于长辈身体不适时,晚辈为他们按摩抓搔;长辈每天起床后,晚辈为他们整理卧具,这些都是讲究礼节的教育。
孔子弟子陈亢听到孔子疏远自己的儿子,感到高兴,这是什么缘故呢?”回答是:“这是有道理的。
因为君子不亲自教授他的孩子。
《诗经》里有讽刺君主的言辞,《礼记》中有自避嫌疑的告诫,《尚书》里有违礼作乱的事,《春秋》中有对行为的职责,《易经》里有备物致用的卦象,这些都不是父亲可以直接向子女讲解的,所以君子布亲自教自己的孩子。
颜氏家训的读后感(通用3篇)

颜氏家训的读后感(通用3篇)颜氏家训的读后感(通用3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颜氏家训的读后感(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颜氏家训的读后感1 其实早就听说《颜氏家训》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了,可是一直没时间去读,这次有这样好的机会学校推荐我们看这本书。
我翻开了这本经典的教育名著。
读完《颜氏家训》后,有很多的收获和感悟,发现其中的很多理论和思想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初看《颜氏家训》的大概,发现其共有七卷,二十篇。
卷第一,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共六篇;卷第二,风操、慕贤共两篇;卷第三,勉学共一篇;卷第四,文章、名实、涉务共三篇;卷第五,省事、止足、诚兵、卷生、归心共五篇;卷第六,书证共一篇;卷第七,音辞、杂艺、终制共三篇。
我认为,其中,教育思想最为集中的是“教子”、“勉学”、“涉务”三篇。
我觉得,这本书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论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2、论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
3、论士大夫教育。
4、论学习和学习方法《颜氏家训》是一部思想混杂、瑕瑜互见的教育著作。
直开后世“家训”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这样一部有着丰富文化内蕴的作品,不失为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一种,它在家庭伦理、道德修养方面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对我们青少年,尤其具有非常深刻的指导作用。
读《颜氏家训》,让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作者结合个人的亲身经历总结经验,所阐述的自己的家庭教育观点。
早在北朝时期,颜之推就在《颜氏家训》里提出“教子宜早”的观点,可见家庭早期教育的重要地位。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还是时代的变迁,人们都认为儿童是可塑造的。
家庭教育从古到今都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强调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慈爱,也要威严。
“父母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父母对待儿女要爱子有方。
颜氏家训读后感(精选17篇)

颜氏家训读后感(精选17篇)颜氏家训读后感(精选17篇)颜氏家训读后感篇1早在北朝时期,颜之推就在《颜氏家训》里提出“教子宜早”的观点,可见家庭早期教育的重要地位。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还是时代的变迁,人们都认为儿童是可塑造的。
家庭教育从古到今都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强调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慈爱,也要威严。
“父母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父母对待儿女要爱子有方。
既不可简慢,也不可溺爱无量。
简慢只会造成亲子关系淡薄,溺爱只会养育出温室的花朵。
爱是大智慧,学会爱孩子,才能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感受到家的温暖,生命的美好。
父母也要保持威严的一面,在孩子的心中树立威信。
理性的光辉是伟大的,孩子在理性中学会思考,学会成长。
当今社会家庭教育成了社会大问题,如何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对家长老师和社会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是儿童一生最亲密的人,最信任的人。
父母应该如何爱孩子,教育孩子?也许《颜氏家训》就是我们现代人真正应该学习的典范。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对孩子及早进行规范训练,是留给孩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比你赚多少个亿的家产留给他都强。
无论你留给一个败家子多少家产,他都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挥霍掉,而你培育他平和的心性、养成了他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他一辈子都用不完甚至他的子孙都用不完的财富。
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中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小孩的现状,家长通常对小孩十分溺爱,这无疑造就了无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这于家庭的发展小孩的发展无疑都是一个不利的局面,因此,从这点上来说,《颜氏家训》所带给我们的财富应该是弥足珍贵的吧!而对于我们青少年而言,颜氏所论述的家庭教育观无疑就让我们也认识到一些好的习惯需要我们从小就注意养成,同时我们也绝不能因在家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就“追求”家长对我们的溺爱。
同时,对于我们青年人而言,读《颜氏家训》,其中关于求学和为人方面的论述也能给我们极好的教育意义。
颜氏家训精彩读书笔记8篇

颜氏家训精彩读书笔记8篇颜氏家训精彩读书笔记1《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名著。
作者在这部著作中所论述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直至今日作者的有些教育思想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颜氏家训》的主要教育思想这本书总共二十篇,其有关教育思想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教子》,《治家》,《慕贤》,《勉学》,《音辞》,《杂艺》等篇章。
篇二《教子》,主要阐述对士大夫子弟的教育问题。
认为儿童的早期教育如胎教、幼教十分重要。
必须处理好教育和爱护的关系,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有害的。
教育孩子一定要有正确的立场,首先要重视品德教育。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俛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如果像北齐的这位士大夫以教儿学鲜卑语、弹琵琶来取悦公卿,换取富贵,那就悖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胎教、幼教这些在我们现代社会逐渐被重视的教育模式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颜之推就曾提出过,如何处理教育与爱护的关系更是现在许多父母所无法处理好的。
篇五《治家》,主要探讨和总结了治家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认为治家必须自上而下,即要求子女做到的事,父母必须首先做到。
父母首先应该给子女起表率作用,治家要勤俭,宽严要适度,要有仁厚之风。
幼儿最善于模仿,父母几乎是他们的全部世界,也是他们最好的模仿对象,他们会把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记在脑子里加以模仿,父母的性格,为人,处世之道都会给孩子很深刻的影响,而且不容易改变。
篇七《慕贤》,即仰慕贤才。
年少初学应多接触有德行的君子,这样可潜移默化地陶冶自己的性情。
对于有德有才之人,一定要与之交往,多加礼敬和学习。
《颜氏家训》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

《颜氏家训》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颜氏家训》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下面就是整理的《颜氏家训》读后感,一起来看一下吧。
《颜氏家训》读后感(一)《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名著。
作者在这部著作中所论述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直至今日作者的有些教育思想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颜氏家训》的主要教育思想这本书总共二十篇,其有关教育思想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教子》,《治家》,《慕贤》,《勉学》,《音辞》,《杂艺》等篇章。
篇二《教子》,主要阐述对士大夫子弟的教育问题。
认为儿童的早期教育如胎教、幼教十分重要。
必须处理好教育和爱护的关系,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有害的。
教育孩子一定要有正确的立场,首先要重视品德教育。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俛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如果像北齐的这位士大夫以教儿学鲜卑语、弹琵琶来取悦公卿,换取富贵,那就悖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胎教、幼教这些在我们现代社会逐渐被重视的教育模式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颜之推就曾提出过,如何处理教育与爱护的关系更是现在许多父母所无法处理好的。
篇五《治家》,主要探讨和总结了治家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认为治家必须自上而下,即要求子女做到的事,父母必须首先做到。
父母首先应该给子女起表率作用,治家要勤俭,宽严要适度,要有仁厚之风。
幼儿最善于模仿,父母几乎是他们的全部世界,也是他们最好的模仿对象,他们会把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记在脑子里加以模仿,父母的性格,为人,处世之道都会给孩子很深刻的影响,而且不容易改变。
篇七《慕贤》,即仰慕贤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为什么要读书要读经典著作?
a.古人说“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b.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永远无法通晓所有的知识,所以,我们必须选择最经典的书来读。
2、圣贤书教化世人的目的是什么?
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
3、人们对他人的建议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
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4、什么是成年人应有的举止?
规行矩步,安辞定色。
5、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
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6、年轻人易犯的毛病:
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7、坏习惯的害处:
习若自然,卒难洗荡。
8、未受教育而年少轻狂的毛病:
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
9、实践出真知:
追思平息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
10、教育的重要性是什么?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11、父母教育应恩威并施: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12、失败教育的后果:
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13、家庭教育俗语: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14、孔子对家庭教育的看法: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15、亲情、爱情和友情之大忌: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16、习惯从何而来?
习惯是由重复制造出来的,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
17、待人接物的标尺:
要谦虚但沉着坚定。
18、礼貌可以衡量一个人的素质: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19、对他人不应要求、期望过高:
望深则易怨。
20、处事金言:
万事和为贵,人和万事兴。
21、管理之道:
治理家庭,应该标榜立义,作为长辈的要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后辈们做出道德榜样,又必须实行家法,坚持以德治家与以法治家相结合是成功治家的基本方略。
感化是一种上行下效的过程。
因此,作为父母家长,应该身正、事正、言行正;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只有这样才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即父慈则子孝,兄友则弟恭,夫义则妇顺。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逆反的现象,有时只能依靠刑罚等惩戒措施来威慑。
22、刑罚的必要性:
答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
23、节俭与吝啬的区别:
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
24、如何继承并创新?
我们要摒弃的是那种墨守成规的思想,要打破的是那些成规陋习,要追求的是正确的思想解放,决不盲目地排斥与否定前人的所有言行,真正地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泊”。
25、应该多接触什么样的人?
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应该多接触君子,并在潜移默化之中,使自己也变得德才兼备。
26、耳濡目染的作用: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
27、近朱者真的赤吗,近墨者真的黑吗?
这只代表了一种人,那就是自控能力特别差的人。
28、术业有专攻的意义:
人生在世,应当有自己专业的领域,才能有立足之地,才不会为他人所耻笑。
29、学习的前提:
学习之前,要先立志,同时必须具备虚心求教的态度。
30、学习的过程:
学习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观察阶段、思考阶段、行动阶段。
31、学习的方法:
学习方法总结为:博学、好学、勤学、深学、学而用。
学习之初,要“博”,涉及面要广。
但是“博”有要领,不能博学变为杂学。
32、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读书益处:
33、饱学不受辱:
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34、读书可安身:
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35、读书克脱贫:
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36、读书应具备两种态度:
要想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潜心”是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37、唐朝诗人颜真卿《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8、“名”与“实”关系:
要正确地对待名与实,要通过修身得到名副其实的名誉,而不能利用卑劣的手段沽名钓誉,损害自身。
39、扬名之法:
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
40、不同的人对待名声的态度: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41、诚信的真实益处:
诚于此者形于彼。
42、涉务的观点:
人应该脚踏实地在某一方面有所作为才是非常了不起的。
43、博学真正的含义:
只要对其他知识大体上懂得一些,而在其中的某一方面有所造诣。
44、保全身家的方法:
做到不多事,不多说,即“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45、博艺之人杂而不精,应反思:
多为少善,不如执一。
46、应做好自己本职工作:
思不出位,干非其任,斯则罪人。
47、自控之法:
欲不可纵,志不可满。
48、如何养生:
爱惜保养精神,调理护养气息,起居有规律,穿衣冷暖适当,饮食有节制,吃些补药滋养,顺着本来的天赋,保住元气,而不致夭折。
49、养生,避祸第一:
夫养生者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
50、药王孙思邈《百字养生铭》:
怒甚偏伤气,思多大损神。
神疲心易役,气若病相侵。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天鼓,寅兴淑玉津。
妖邪难犯己,精气自全神。
若要无诸病,须当节五辛。
安神须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
若能循此理,平地可朝真。
51、慧律法师语录
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
拥有财富的人,不如拥有智慧的人。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律己要严,待人要宽。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各有姻缘莫羡人。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心智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山不转路转,境不转心砖。
世间一切,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征服世界,并不伟大;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52、关于实践的俗语: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53、极聪明的学习方法:
孔子学无常师,主张向一切人学习,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思想。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