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古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篇一:李清照《一剪梅》赏析李清照《一剪梅》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用多情娟丽之笔书写的浪漫情怀,再现了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缱绻思绪。

这首词从思想上来说,首先体现了夫妻人格上平等,是一对恩爱夫妻的相思之情。

这与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婚姻家庭观念背道而驰。

这一点,在词中有深情的表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或者赵明诚有二心,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

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

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

爱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真爱不分阶级地位,没有金钱世俗名利夹杂,否则,就不叫爱情。

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爱情的诠释。

古往今来,爱情是超越时空和阶级限制的。

在封建社会里,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从一而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情平等。

但李清照是幸运的,和他的丈夫两相恩爱,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在封建社会是极其少有的。

像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也极为鲜见。

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其次,这首词也体现了李清照感情的自我封闭,不能向外人诉说的孤独哀愁。

这是封建社会闺中少妇处境的必然体现。

词中有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作为富贵官宦人家的贵妇人,她外出荡舟竟然不带仆人随从。

“此情无计可消除”,就是她真实心境的一种体现。

毕竟“情爱”两个字在封建神会是避讳的话题,尤其对于女性,是难以向外人启齿的。

所以,可怜的李清照就只能独吞相思之苦了。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的梦想步入婚姻的殿堂时,得到的是甜蜜的爱情,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永遇乐·落日熔金》古诗词原文及鉴赏

《永遇乐·落日熔金》古诗词原文及鉴赏

《永遇乐·落日熔金》古诗词原文及鉴赏《永遇乐·落日熔金》古诗词原文及鉴赏《永遇乐·落日熔金》出自《宋词三百首》,其诗人为宋朝诗人李清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

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

休回首,但细雨断桥,憔悴人归后。

东风似旧。

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

君且住,草草留君翦韭。

前宵更恁时候。

深杯欲共歌声滑,翻湿春衫半袖。

空眉皱,看白发尊前,已似人人有。

临分把手。

叹一笑论文,清狂顾曲,此会几时又。

【前言】《永遇乐·落日熔金》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为作者晚年伤今追昔之作。

此词以对比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全词用语极为平易,化俗为雅,未言哀但哀情溢于言表,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大悲大痛,堪称词坛大手笔。

【注释】⑴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⑵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⑶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⑷中州:即中土、中原。

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⑸三五:十五日。

此处指元宵节。

⑹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

雪柳:雪白如柳叶之头饰;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参见《岁时广记》卷十一)。

此二句所列举约均为北宋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⑺簇带:簇,聚集之意。

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

济楚:美好、端整、漂亮。

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翻译】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

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

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

《声声慢·寻寻觅觅》古诗词鉴赏

《声声慢·寻寻觅觅》古诗词鉴赏

《声声慢·寻寻找觅》古诗词鉴赏《声声慢·寻寻找觅》古诗词鉴赏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很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敏捷,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声声慢·寻寻找觅》古诗词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忙到有需要的伙伴。

《声声慢·寻寻找觅》古诗词鉴赏1宋代李清照《声声慢·寻寻找觅》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悲伤,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聚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译文苦苦地寻寻找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乍暖还寒的季节,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悲伤,由于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聚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解释⑴寻寻找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特别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⑵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⑶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突然变暖,又转寒冷。

⑷将息:旧时方言,休息调养调理之意。

⑸怎敌他:应付,抵挡。

晚:一本作“晓”。

⑹损:表示程度极高。

⑺堪:可。

⑻著:亦写作“着”。

⑼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⑽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⑾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⑿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全文赏析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

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忧愁,词人经过了国家危亡,家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本身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渔家傲赏析李清照

渔家傲赏析李清照

渔家傲赏析李清照渔家傲赏析李清照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渔家傲赏析李清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渔家傲【宋】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①。

仿佛梦境归帝所②。

闻天语③,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④日暮,学诗谩有⑤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⑥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⑦!【注释】①星河:银河。

星河欲转:点出时间已近拂晓。

千帆舞:指大风吹动帆船在河中颠仆。

②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③天语:天帝的话语。

④嗟,慨叹。

⑤谩有:徒有,空有。

⑥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⑦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

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传说中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参考译文】佛晓时大风狂舞,天空连接着那象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

银河中波涛汹涌,像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

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

我仿佛梦中回到了天地那儿,听到天帝好意地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还很远,可现在已到了黄昏,我学诗空有惊人的句子。

大鹏已经高翔在九万里风之上,大风啊不要停下,把我的帆船吹送到海上的三座仙山去吧!【文学常识】①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朝最富盛名的女词人。

以诗言志,以词抒情,婉约俊秀,娟秀纯真,自成一体。

②婉约派与豪放派:宋词风格的两个流派。

婉约派的词风婉约绚丽,含蓄蕴藉,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吴文英、张炎等。

豪放派的词风气象恢宏,豪放飘逸,代表词人有范仲淹、苏轼、辛弃疾、黄庭坚、晁补之、陆游、陈亮、刘过、刘克庄、刘晨翁等。

【阅读训练】1.从第三句中的“梦‘字可以看出这首词描写梦境。

开头两句描绘拂晓海上乘船的情景,景象:_____;感觉:________;气势:__________。

2.第三句至第七句写诗人与天帝的问答。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文学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文学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文学赏析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文学赏析引言:《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来阅读!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

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

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

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轻解罗赏,独上兰舟”。

一个“独”字而意境全出:曾经是夫唱妇随,曾经是携手并肩,曾经是举案齐眉,而现在却是茕茕孑立,形单影只;举目四望,相伴的只一“兰舟”而已!本是为“消愁”而来,怎奈却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

看到鸿雁,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信,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余味无穷。

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会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诉自己归期、行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雁群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

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言传?下片是词人抒发内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及赏析古诗词鉴赏词人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这既是写她在舟中所见,也是她的内心所感。

花飘水流本是物之自态,却使词人触景生情:流水落花无从体味她的情怀,依旧我行我素地流走飘落,这更增加了词人的伤感与凄凉。

古诗词赏析_李清照_点绛唇

古诗词赏析_李清照_点绛唇
|古|诗|词|鉴|赏|
武汉市外国语学校
高一(10)班
张姝昕
|古|诗|词|鉴|赏|
却 把 青 梅 嗅 。
倚 门 回 首 ,
和 袜 见 羞 刬 客 走 ( 入 , 来 ) , 金 钗 溜 。
chǎn
薄 汗 轻 衣 透 。
露 浓 花 瘦 ,
起 来 慵 整 纤 纤 手 。

( )
罢 秋 千 ,
点 绛 唇
【 宋 】 李 清 照

|古|诗|词|鉴|赏|
【赏析】:
全词风格明快,节奏轻 松,仅用四十一字,就刻画 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 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 妙笔生花。
|古|诗|词|鉴|赏|
【作者简介】:
李 清 照 ( 1084-1155 ) 号 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 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 她是一位在诗、词、文、 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 最有名的是词。
李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பைடு நூலகம்人, 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 史上的一座丰碑。
|古|诗|词|鉴|赏|
【作者简介】:
她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 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 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 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 「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 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 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 等词家的不足。在中国文学史上享 有崇高声誉。
|古|诗|词|鉴|赏|
【作者简介】:
李清照晚年目睹国破家亡, “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虽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仍殚精 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 未竟之功。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 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 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 善感的个性。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欣赏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欣赏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欣赏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我在此整理了李清照的诗词欣赏,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李清照的诗词欣赏11点绛唇·蹴罢秋千李清照?〔宋代〕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此词,属存疑之作,若确为易安作品,当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

2鹧鸪天·桂花李清照?〔宋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深一作:轻)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阑通:栏)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

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

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李清照的这首咏物词咏物而不滞于物。

草间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评骘古人,从多层次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她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

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

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李清照的诗词欣赏21武陵春·春晚李清照?〔宋代〕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武陵春》是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

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李清照经典诗词鉴赏,2篇

李清照经典诗词鉴赏,2篇

李清照经典诗词鉴赏,2篇李清照的经典诗词鉴赏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

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赏析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

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鉴赏2点绛唇·蹴罢秋千宋代: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古诗词鉴赏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注释
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乍暖还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养息适应。

怎敌他:对付,抵挡。

损:表示程度极高。

堪摘:可摘。

著:亦写作“着”。

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赏析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

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

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

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

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

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

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

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

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
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
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的那一只。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
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

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
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

故物依然,人
面全非。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

”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

手托
香腮,珠泪盈眶。

怕黄昏,捱白昼。

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

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

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

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

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
咀嚼。

相形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

一江春
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

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

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

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
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

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
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

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

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

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

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

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

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

”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

“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

古人晨起于卯
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

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

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
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

《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

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词意近之。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

于是下
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

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

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
盛开,而非残英满地。

“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


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

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

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

“守著”句如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

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

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

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

“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

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

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

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

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

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