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垃圾填埋场报告书
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垃圾填埋场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垃圾填埋场作为一种主要的固体废物处理方式,其环境影响无可忽视。
通过对填埋场周边环境的调查和分析,本报告将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二、调查方法与范围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与工具,包括田野调查、数据收集、实地监测等。
调查范围主要集中在垃圾填埋场周边10公里范围内。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不同季节、风向等因素对环境影响的可能变化。
三、填埋场周边环境状况1. 大气环境填埋场气味扩散至周边区域,对大气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在实地监测中,我们发现填埋场排放的气体中含有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超出了相关环境标准。
同时,填埋场的污染也可能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对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一定威胁。
2. 地表水环境垃圾填埋过程中,容易产生垃圾渗滤液,进而对地表水造成污染。
我们对填埋场周边的水体进行了采样测试,发现垃圾渗滤液中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出了相关环境质量标准。
填埋场的污染物还可能通过地表径流进入附近的水源,对水生生物和饮用水安全构成一定威胁。
3. 土壤环境垃圾填埋场周边土壤可能存在污染风险。
我们对填埋场周边地表土壤样品进行了采集和分析,结果显示其中出现了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的超标情况。
填埋场渗滤液的渗漏以及垃圾中的微生物代谢产物等都可能对土壤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四、环境影响评价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垃圾填埋场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1. 大气环境受到污染,气味扩散及有害气体浓度超标;2. 地表水受到垃圾渗滤液的污染,水体中存在有害物质超标;3. 土壤受到有机物和重金属的污染,土壤质量下降。
五、管理建议针对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我们提出以下管理建议:1. 加强垃圾填埋场的管理与监管,确保渗滤液的有效收集和处理,减少对地表水和土壤的污染。
2. 定期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填埋场气味扩散和有害气体排放。
垃圾填埋场设计报告

垃圾填埋场设计报告1. 引言垃圾填埋场作为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之一,承载着处理废弃物的重要任务。
本报告旨在对垃圾填埋场的设计进行详细介绍,包括选址、结构设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填埋场在使用过程中具有高效、安全、环保的特点。
2. 选址垃圾填埋场选址是设计的第一步,合理选址对填埋场的正常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选址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附近居民密度:应避免选址在人口稠密地区附近,以减少对周边生活环境的影响。
- 地质条件:应选择地质稳定、土壤层结构良好的地带,以避免填埋过程中产生地质灾害。
- 水资源:应避免选址在水源保护区、近喷泉、河流等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以避免垃圾渗滤液对水质造成污染。
- 道路交通:填埋场应具备方便的道路交通条件,以便垃圾清运和管理人员进出。
3. 填埋场结构设计3.1 填埋区划分填埋场一般分为填埋区和周边区域,填埋区用于垃圾存放和覆土,周边区域用于管理和监控。
在填埋区的设计上应考虑以下要点:- 区域划分:根据垃圾分类和填埋时间,将填埋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以便对每个区域进行管理和监测。
- 隔水层设计:在填埋区底部设置合适厚度的隔水层,以防止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的污染。
- 排水系统: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以保障填埋区排水通畅,减少垃圾渗水引起的污染。
3.2 盖土设计填埋过程中,需要覆盖垃圾以减少污染和垃圾气味的散发。
盖土的设计应考虑以下要点:- 盖土层厚度:根据垃圾类型和填埋期限,确定适当的盖土层厚度,以确保有效遮挡和减少污染。
- 盖土材料选择:应选用具有良好抗渗透性和抗生化性的土壤作为盖土材料,以缓解垃圾渗滤液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
4. 环境保护确保垃圾填埋场在正常运作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小化是设计的关键目标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环境保护措施:- 垃圾分类: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减少填埋量,降低对填埋场的负荷。
- 填埋气体利用:设计收集和利用填埋产生的沼气设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垃圾填埋场的情况汇报

垃圾填埋场的情况汇报
近期,我对我们所管理的垃圾填埋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情况调查和汇报。
以下
是我对垃圾填埋场情况的详细汇报。
首先,垃圾填埋场的占地面积为XX平方公里,位于XX地区。
填埋场周边环
境较为荒凉,附近无居民区,填埋场周边的环境对填埋场的影响较小。
填埋场内部设施完备,包括垃圾填埋区、垃圾处理区、垃圾分类区等,各区域之间设置了隔离带,确保垃圾处理的安全和环保。
其次,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处理工作有条不紊。
我们严格执行垃圾分类政策,将
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进行处理。
可回收垃圾进行再利用,有害垃圾进行专门处理,其他垃圾进行填埋处理。
我们还加强了对填埋场周边环境的监测,确保填埋场周边环境不受污染。
此外,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填埋工作也得到了有效管理。
我们严格控制填埋场的
填埋量,确保填埋场不会超负荷运行。
同时,我们对填埋场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填埋场设施的正常运行。
我们还加强了对填埋场气味和渗滤液的处理,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最后,我们还加强了对填埋场的安全管理。
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
对填埋场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专业的培训,确保填埋场的安全运行。
同时,我们加强了对填埋场周边区域的安全监控,确保填埋场的安全和环保。
综上所述,垃圾填埋场的情况总体良好,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环保措施到位,
安全管理到位。
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垃圾填埋场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填埋场的安全运行,为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健康提供保障。
某市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项目报告

某市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项目报告一、项目背景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城市垃圾处理难题。
目前,市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通过焚烧和填埋。
然而,由于焚烧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二氧化碳排放,填埋则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并污染地下水。
因此,为了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开展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项目势在必行。
二、项目目标1.建设一座符合环保要求的垃圾卫生填埋场,能够对市的城市垃圾进行有效处理和处置。
2.通过填埋场的建设,有效减少垃圾焚烧和填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优化垃圾处理流程,提升垃圾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三、项目内容1.地点选择:根据市区规划和环境评估的结果,选择一处合适的地点进行建设。
该地点应远离居民区和水源,便于垃圾运输。
2.设计规划:拟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卫生填埋场,包括垃圾堆放区、垃圾处理区、渗滤液处理区、封闭覆盖区等。
同时,还应配备先进的垃圾处理设备和环境监测设备。
3.环保措施:填埋场的建设应遵循环保要求,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渗滤液的收集和处理、垃圾气体的收集和净化等。
同时,还应制定相关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确保垃圾处理过程安全可靠。
4.运营管理:建设完成后,将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在卫生填埋场内实行严格的管理和监测,包括垃圾运输车辆的进出管理、垃圾填埋的控制时间和数量等。
四、项目进展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环境评估报告的编制,并已经获得相应的批准和支持。
下一步,将制定详细的设计规划方案,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垃圾处理技术培训。
五、项目投资六、项目效益1.能够有效解决市的垃圾处理难题,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2.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城市垃圾处理的成本。
3.减少垃圾焚烧和填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
4.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七、项目风险1.填埋场建设和运营管理面临的环境监管压力和法律风险。
2.资金筹集和资金使用的风险。
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报告书(word文档,完整版)

11.2总量控制方案与目标建议值 (148)12 结论与建议 (150)12.1总体评价结论 (150)12.1.1XXX垃圾填埋场回顾性评价结论 (150)12.1.2XXX垃圾填埋场总体评价结论 (151)12.2建设项目选址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结论 (153)12.3主要建议 (154)附件1 国家计委计投资[2002]138号《国家计委关于XXX省利用世行贷款城建环保项目建议书的批复》附件2 浙环开建[1999]150号《关于XXX市XXX垃圾填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审查意见的函》附图1 XXX市XXX垃圾填埋场效果图附图2 XXX市XXX垃圾填埋场地理位置图附图3 XXX市XXX垃圾填埋场区域地质构造图附图4 XXX市XXX垃圾填埋场断层分布图附图5 地表水监测点位置图附图6 XXX市XXX垃圾填埋场监测布点图附图7 XXX市XXX垃圾填埋场取土场位置图附图8 XXX市XXX垃圾填埋场总平面布置图加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和世行OP4.01中有关环评类别的划分原则,确定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类别为A类。
1.3 环境影响评价依据1.3.1 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15日修正;(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84号,2003年3月20日;(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29日;(5)《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环境防治法》,1996年10月29日;(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10月30日;(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6月29日;(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年11月29日;(9)《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建设部建城[200]120号,2000年5月29日;(10)《关于加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家环保局环监[1993]324号;(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13)世界银行环境评价操作政策(OP4.01);(14)《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CJJ17-88);(15)《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1997);1.3.2 项目文件(1)《XXX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6~2010年);(2)《关于建设XXX市XXX垃圾填埋场的批复》,XXX市计委杭计投资[2001]182号和XXX市建委杭建计[2001]47号,2001年3月16日;(3)《关于XXX市XXX垃圾填埋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XXX市计委杭计投资[2002]86号,2002年1月15日。
垃圾填埋场堆体报告

垃圾填埋场堆体报告1. 引言垃圾填埋场是一种常见的废弃物处理方式,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
填埋场的堆体是填埋过程中产生的垃圾的主要堆积部分。
本报告旨在分析和评估垃圾填埋场堆体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 垃圾填埋场堆体的组成垃圾填埋场堆体是由大量的废弃物组成的。
这些废弃物包括生活垃圾、工业废料、建筑垃圾等。
在填埋过程中,这些废弃物被倾倒在指定区域内,并逐渐堆积形成堆体。
3. 垃圾填埋场堆体的问题垃圾填埋场堆体存在一些问题,如下所述:3.1 环境污染垃圾填埋场堆体中的废弃物分解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液体。
这些有害物质可能渗入土壤和地下水,造成环境污染。
3.2 土地占用垃圾填埋场堆体需要大片的土地用于堆积废弃物。
这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并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3.3 填埋期限填埋场堆体的容量有限,填埋空间的枯竭将导致填埋期限的到来。
一旦填埋期限到达,就需要寻找新的填埋场,增加填埋成本和环境风险。
4. 垃圾填埋场堆体改进措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4.1 废弃物分类与回收通过加强废弃物分类管理,将可回收物与有害物质进行分离。
可回收物可以进行再利用或回收处理,减少填埋场堆体的数量和体积。
4.2 生物降解技术的应用生物降解技术可以加速废弃物的分解过程,并降低有害气体的产生。
通过引入适当的微生物和控制环境条件,可以有效减少填埋场堆体对环境的污染。
4.3 垃圾发电厂建设利用垃圾填埋场堆体中的可燃物质,可以建设垃圾发电厂,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再生能源。
这不仅节约资源,还能减少环境污染。
4.4 地下填埋技术地下填埋技术可以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并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通过将填埋场堆体埋入地下,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并降低填埋场的可视性。
5. 结论垃圾填埋场堆体是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通过在废弃物分类与回收、生物降解技术的应用、垃圾发电厂建设和地下填埋技术方面加以改进,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书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书1.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成为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任务。
为了规范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和管理,确保环境安全,完成竣工验收工作,特撰写此报告书。
2. 工程概况2.1 填埋场位置填埋场位于城市XX区XX街道,总占地面积为XX平方米。
2.2 设施建设填埋场主要包括物料堆场、填埋场区和封闭渗滤液收集系统。
填埋区按照一定规格划分为多个填埋槽,每个填埋槽之间设置足够的隔离层以防止渗漏。
2.3 设施运行填埋场设施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运行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填埋垃圾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3. 监测内容和方法为保证填埋场的环境安全,我们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了多项监测工作。
监测内容包括大气环境、地下水、垃圾渗滤液和噪声等。
3.1 大气环境监测通过设置多个监测点位,对填埋场周边的大气质量进行连续监测。
监测项目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指标。
3.2 地下水监测在填埋场周边设置监测井,定期采集地下水样品进行分析,以评估填埋场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
3.3 垃圾渗滤液监测对填埋场中产生的垃圾渗滤液进行采样和监测,以判断其对地下水的潜在污染风险。
3.4 噪声监测设置噪声监测设备,对填埋场附近的噪声水平进行监测,以确保噪声不会对周边居民造成干扰和危害。
4. 监测结果与分析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4.1 大气环境大气质量监测结果表明,填埋场周边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指标均在国家标准范围内,未发现明显污染现象。
4.2 地下水地下水监测结果显示,填埋场周围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含量低于国家标准,未造成对地下水质量的明显影响。
4.3 垃圾渗滤液垃圾渗滤液监测结果显示,渗滤液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浓度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未对地下水造成明显污染风险。
4.4 噪声填埋场周边噪声监测结果显示,噪声水平在允许范围内,未对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明显干扰。
某市环境项目长生桥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报告

工程施工组织方案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概述工程地质水文特征第二章:开工筹办与总平面安插经营组织与打点施工平面安插第三章:主要工程工程施工方法施工测量环场车行道工程排洪渠工程第四章:工程进度方案总体方案年度方案第五章:人员、材料、机械设备方案人员配置材料供应及出场方案机械设备配置及出场方案第六章:资金需求总方案第七章:组织机构与系统体系框图组织机构配置框图质量包管体系框图第八章:质量与工期包管办法质量包管办法工程包管办法第九章:安然出产与环境庇护安然出产文明施工与环境庇护第十章:冬季、雨季施工办法工程施工组织方案第一章:工程概况第一章:工程概况概述重庆长生桥垃圾填埋场位于重庆市南岸区长生桥镇,距离城区约10Km。
拟建垃圾卫生填埋场占地面积Km2,填埋场主要构〔建〕筑物有:填埋场区、拦渣坝、截洪坝、污水调节池、污水处置厂、环场车行道、排洪渠等。
本合同标段合同编号为CQSW/,主要包罗环场车行道工程和排洪渠。
环场车行道起于库区上游截洪坝,途径拦渣坝,形成环形后止于截洪坝,全线共长。
平面线形按露天矿山二级尺度进行远线,设计行车速度为5Km/h,设计荷载:流—20,验算荷载:拦—100,路基宽度),路面宽度,路面布局为20cm水泥不变碎石基层、22mC30砼面层。
排洪渠主要是将上游截洪坝所截水流引出填埋场区。
布局截面分为矩形,分为A、B两种衬砌布局型式,桩号0+000~0+170、0+264~0+460、0+586~0+750范围内,采用A型衬砌布局形式,断面尺为分为B×H=4×2.7m和B×H=×,桩号0+264~0+460、0+586~0+750为B型衬砌布局型式,断面尺寸B×H=4×和B×H=4×。
衬砌材料均采用M浆砌条石,M10砂浆勾缝,在排洪渠末端K0+750~K0+803.65之间设有泄洪陡槽,K0+803.65~间设有挑流鼻坎,采用挑流式消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编辑修改!)(文件备案编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项目名称:建设单位(盖章):编制人:编制日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目录1总则 (1)1.1任务由来 (1)1.2编制依据 (2)1.2.1相关法规 (2)1.2.2环评技术导则及相关技术规范、标准 (2)1.2.3相关资料 (2)1.3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目标 (3)1.3.1污染控制 (3)1.3.2环境保护目标 (3)1.4采用的评价标准 (4)1.4.1环境质量标准 (4)1.4.2排放标准 (5)1.5评价目的 (6)1.6评价原则 (7)1.7评价范围、级别 (7)1.7.1评价范围 (7)1.7.2评价级别 (8)1.7.3评价重点 (8)1.7.4评价因子 (8)2建设项目概况 (9)2.1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9)2.2垃圾产生量及成份 (10)2.2.1*******县垃圾处理现状 (10)2.2.2垃圾产生率 (10)2.2.3垃圾产生量预测 (11)2.2.4垃圾成分 (12)2.3垃圾转运 (13)2.4处理工程 (14)2.5计划进度 (16)3工程分析 (17)3.1垃圾收集及运输 (17)3.1.1垃圾收运 (17)3.1.2垃圾生产源的收集管理 (17)3.1.3垃圾运输 (18)3.2垃圾转运站 (19)3.2.1转运站的设置 (19)3.2.2转运站中转规模 (19)3.2.3转运站工艺流程 (19)3.2.4转运站设备 (20)3.2.5转运车间建筑结构 (20)3.3垃圾填埋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 (21)3.3.1垃圾场卫生填埋工艺 (21)3.3.2工艺流程 (21)3.3.3填埋作业机械设备 (22)3.4垃圾处理场平面布置 (23)3.5垃圾处理场 (24)3.5.1选址 (24)3.5.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6)3.6污染来源及防治措施 (27)3.6.1垃圾渗滤液处置 (32)3.6.2 渗滤液处置方案可行性分析 (34)3.6.3其他废水处置 (44)3.6.4大气污染源处置 (45)3.6.5噪声控制 (46)3.6.6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46)3.6.7其他环境保护措施 (46)3.7原有垃圾场存在的问题及封场处置 (46)3.8有关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化、减量化的建议 (47)3.9工艺和清洁生产评述 (48)3.9.1工艺评述 (48)3.9.2清洁生产评述 (49)3.10工程分析小结 (49)4环境概况 (50)4.1自然环境概况 (50)4.1.1地形地貌 (50)4.1.2地质构造 (50)4.1.3气候 (51)4.1.4河流水系 (51)4.1.5地下水 (51)4.2社会环境概况 (52)4.2.1社会经济概况 (52)4.2.2资源特点 (53)4.2.3交通通讯、文化 (53)4.3环境质量状况 (54)4.3.1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54)4.3.2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54)4.3.3声环境质量状况 (55)4.3.4生态环境状况 (55)5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6)5.1地表水环境功能 (56)5.2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 (56)5.3渗滤液处置方案分析 (27)5.3.1渗滤液产量和回喷蒸发量核算 (27)5.3.2渗滤液调节池容积核算 (30)5.4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57)5.4.1渗滤液排污参数 (57)5.4.2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58)5.5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60)5.5.1*******河影响评价 (60)5.5.2渗滤液风险影响分析 (60)5.6评价小结 (61)6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63)6.1场区地质条件 (63)6.1.1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63)6.1.2岩土工程勘察结论 (64)6.2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64)6.2.1垃圾填埋场的防渗措施 (64)6.2.2防渗措施的可靠性分析 (65)6.2.3地下水风险影响分析 (67)6.3对策措施 (67)7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69)7.1大气污染来源分析 (69)7.1.1施工期 (69)7.1.2运营期 (69)7.2扬尘影响分析 (71)7.3恶臭气体影响分析 (72)8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75)8.1区域生态环境状况 (75)8.2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75)8.2.1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75)8.2.2对植被的影响分析 (76)8.2.3土地利用影响分析 (77)8.2.4封场的环境影响分析 (78)8.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小结 (78)9声环境影响分析 (79)9.1环境噪声现状调查 (79)9.2噪声污染源 (79)9.3施工期噪声影响分析 (79)9.4运营期噪声影响分析 (80)10风险影响分析 (82)10.1渗滤液风险影响分析 (82)10.1.1渗滤液污染地下水风险分析 (82)10.1.2渗滤液污染地表水风险分析 (83)10.2诱发地质灾害风险影响分析 (83)11公众参与 (84)11.1调查目的 (84)11.2调查方法 (84)11.3工作组织情况及调查对象 (84)11.4个人问卷调查结果 (85)11.5对公众反对意见的分析 (87)11.6公众参与调查意见采纳情况 (88)12 社会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89)12.1环境效益 (89)12.2社会效益 (90)12.3项目的经济效益 (91)13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理、监测建议 (92)13.1环境管理建议 (92)13.1.1环境管理机构及职能 (92)13.1.2实施计划 (92)13.2环境监理 (94)13.3环境监测 (94)13.4监理、监察、监测计划 (95)14垃圾填埋场选址的环境可行性分析 (98)14.1垃圾填埋场址的比选 (98)14.2选址环境保护要求分析 (98)14.3土地利用的合理性 (100)14.4填埋场对环境的影响 (100)14.5选址的环境可行性分析结论 (101)15对策措施 (102)15.1对策措施 (102)15.1.1工程措施 (102)15.1.2地下水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103)15.1.3地表水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103)15.1.4环境空气和声环境保护措施 (104)15.1.5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05)15.1.6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05)15.1.7公众关心问题的对策措施 (106)15.1.8选址的有关对策措施 (106)15.1.9管理措施 (106)15.2建议 (107)16评价结论 (109)16.1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09)16.1.1工程分析结论 (109)16.1.2评价区环境质量状况 (109)16.2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110)16.2.1不利影响 (110)16.2.2有利影响 (111)16.3评价结论 (111)附件附件1:项目委托书附件2:项目选址意见书附件3: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附件4:*******环保局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确认函附件5:项目公众参与调查表附件6:会议纪要1总则1.1任务由来*******县位于*******省西南部,*******北部,属*******辖区,地跨东经100°21´——101°31´,北纬23°24´——24°22´。
地处*******之间,东靠新平县,东北连接双柏县,北连景东县,西与临沧隔澜沧江相望,南与景谷县相连,东南与普洱、墨江两县毗邻。
县境东西横距105.5km,南北纵距87.5km,总面积4109.38km2,折合620.52万亩,占*******省总面积的1.08%。
山区面积占97.7%,坝区占2.3%。
县城*******镇海拔1086m,距省会昆明公路里程440km,距行署驻地*******189km,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项目地理位置图见图1-1。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国家对城市市容垃圾处理的工作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国务院令101号《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对城市市容和垃圾处理工作明确的部门职能分工和工作要求规定。
在《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建设的决定》云发[2000]8号(简称“决定”)中,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要“采用有效措施,加快城镇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工程的建设力度。
*******县现有生活垃圾全部为露天堆放,未采取任何防水、防洪、防渗漏等措施,造成地表水、地下水污染,蚊蝇满天飞,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周边居民已多次到城建部门反映垃圾场问题。
完善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妥善处理*******城市垃圾的收运、处理等问题,是建设优美、整洁、文明的*******的当务之急。
2003年以来*******县建设局便着手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的立项申报工作,比选了垃圾处理场场址,并由*******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场地选址阶段,并针对性的完成了《*******县垃圾处理场地岩土勘察报告》。
受*******县建设局的委托,*******承担了为项目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任务。
由于项目立项时间紧,*******省环保局同意简化环评工作程序,不编制大纲,直接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接受委托后,有关人员到现场进行了收资和踏勘,编制了《*******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供建设单位上报审批。
1.2编制依据1.2.1相关法规a.《中华人民和国环境保护法》;b.《中华人民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c.国务院(1998)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d.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及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e.*******省人民政府[2001]第105号令《*******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f.*******省环境保护局云环控发[2001]613号文:关于印发《*******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复审)的通知》;g.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关于发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建城[2000]120号;h.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计价[2002]125号《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1.2.2环评技术导则及相关技术规范、标准a.《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HJ/T2.1—93;b.《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93;c.《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d.《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95;e.《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97;f.CJJ17-2001《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g.CJ/T3037-1995《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