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了解掌握相应文化常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正确认识作者敢于质疑,勇于实践探索的额精神。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特有的语言形式表达的情趣和理趣融为一体之美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富于哲理的思考,把握其中承载的文化理念,学习作者质疑和求实精神教学重点: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教学难点: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教学方法:诵读,讲解,点拨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具:多媒体课件情境导入:苏轼的《石钟山记》是一篇名为游记,实为重在议论的散文.这是苏轼于公元一○八四年由黄州团练副使移任汝州团练副使,送其长子迈赴任经过鄱阳湖口,游览石钟山后写的.文章通过记叙作者探索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经过,阐明了事必目见耳闻,不可依靠"臆断"认识事物的道理.由于作者的结论建立在亲访石钟山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得有根据,说得有道理,因此颇有说服力,能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苏轼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长于议论,挥洒自如,语言精炼.知人论世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父亲苏洵;其弟苏辙。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现存诗2726首;词398首,散文4800余篇。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一生,将中国传统的三大思想体系:儒、道、佛,很好地融于一身。
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从政,立志做一个经世济民的人物。
他又以释、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处置人生忧患,因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随遇而安,不悲观,不颓唐,永远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12课《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其特殊句式。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作者不迷信前人,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在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三个自然段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及其治学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分析、讨论、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导入课题俗话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
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
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
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
2.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3.写作背景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
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他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幸而未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2《石钟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2《石钟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2《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科目授课时间节次--年—月—日(星期——)第—节指导教师授课班级、授课课时授课题目(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12《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石钟山记》,这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中的一篇文章。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已学习过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包括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句式等,这为理解《石钟山记》提供了基础。
2. 学生已学习过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古代文学的特点、文学史的发展等,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石钟山记》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3. 学生已学习过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评价等,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鉴赏《石钟山记》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石钟山记》,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掌握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学会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和交流。
2.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石钟山记》,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能够欣赏《石钟山记》的艺术特色,理解古代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创作。
4.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能够了解《石钟山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认识古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已经学习过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包括语法、词汇和句式等,已经阅读过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对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石钟山记》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石钟山记》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辨析、积累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辨析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把握通过记游揭示哲理的写法特征。
过程与方法文言文是学生比较害怕的,但通过精心地层层设疑,能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性明确的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小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章写法特色,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
2.在质疑中对苏轼的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
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
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
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
【课堂知识点拨】一.题解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之口,属江西湖口县。
石灰岩质。
关于它命名的原因历来有三种意见:(一)风水声如钟,认为山下缝隙洞穴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的声音。
北魏郦道元与北宋苏东坡就是持此说;(二)石声如钟,由于此山是石灰岩质,内中石钟乳、石柱、石笋等,用槌敲打,也会发音。
唐代李渤持此说;(三)山形如钟,《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
”清代的俞樾就持此说,他在《春在堂笔记》中记着: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
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洞中宽敞,左右旁道可容千人。
……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
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
”“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
”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钟山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表达技巧;(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质疑,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1. 《石钟山记》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2. 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表达技巧;3. 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把握;3. 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石钟山记》,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逻辑关系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惑,重点解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表达技巧。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哲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质疑,追求真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字词和知识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石钟山记》,完成相关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和困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石钟山记》的内涵和外延;2. 利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石钟山记》与其他作品的异同;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准备:1. 教案、课件及相关教学资料;2. 《石钟山记》全文及相关注释;3. 苏轼其他作品选篇;4.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二学期(秋季)课题质疑穷理,躬身笃行——《石钟山记》教科书书名:统编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6月教学目标1.熟读文章,并在具体语境中分辨、积累文言词义用法。
2.梳理文章内容,探究苏轼质疑、察疑、释疑的认知之“道”。
3.学习苏轼敢于质疑前人的精神和勇于探究寻找实证的负责态度。
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苏轼对石钟山“名实”的分析,探究苏轼质疑、察疑、释疑的认知之“道”。
难点: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和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一堂课,咱们学习了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转》,柳宗元为郭橐驼立传,巧妙地把“种树”与“养民”联系起来,提出了顺天致性的种树之道与养民治道。
那么今天,我们我们要来学习的是一种认识之“道”,这种认识之道来源于一座山,这座山,虽然并不高大,但湖光山色,风景优美,这座山,名称的由来,扑朔迷离,众说纷纭;这座山,更因苏轼的一篇游记,名扬天下,而苏轼的这篇文章,更被后人冠以“文之奇致,古今绝调”的美誉。
一起走进《石钟山记》,来探求苏轼的认知之“道”。
二、研读文本学习活动一:梳理感知,掘“道”之径文章三个自然段围绕的核心话题就是“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第一段苏轼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质疑);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察疑);第三段写探明市中山的名字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释疑);整篇文章又“质疑”开始,由察疑为证,由“释疑”而终,体现了一个对事物完整而科学的认知过程。
学习活动二:研读鉴赏:品“道”深意(一)疑起何处1.《石钟山记》是一篇考辨性质的游记散文,全文都在考辨石钟山得名的缘由。
这是徘徊在苏轼心头多年的疑问。
那么这个疑问,苏轼从何而来?(第一段)《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语气助词)。
”郦元以为下(名作状,在下面)临(靠近)深潭,微风鼓(振动吹起,名词作动词)浪,水石相搏(撞击),声如洪(大)钟。
【强烈推荐】《石钟山记》优秀教案2篇

《石钟山记》优秀教案设计2篇《石钟山记》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文学成就,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学习本文将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的观点。
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言文的语言之美和行文的逻辑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节奏和语气变化,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对文中写景、议论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品质。
感受苏轼散文的独特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如“徐”(慢慢地)、“扣”(敲击)、“绝”(停止)等实词,“之”“于”“其”等虚词,以及定语后置句“石之铿然有声者”等特殊句式。
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先提出疑问,然后实地考察,最后得出结论的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主旨。
品味文中描写月夜绝壁下听到的声音的语句,如“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体会其营造的阴森恐怖的意境和对声音描写的精妙。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实践出真知的哲学思想,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帮助学生体会苏轼散文将叙事、写景、议论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以及这种写法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展示石钟山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对石钟山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石钟山名字的由来吗?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出北宋文学家苏轼曾对石钟山得名由来进行了深入考察,并写下了著名的《石钟山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探寻石钟山背后的秘密。
12《石钟山记》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2《石钟山记》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教案学习目标:1. 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点,读懂文本。
2.理清思路,把握结构;感受记叙、描写、议论的特点。
3.学习作者重视实地考察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进行全面评价。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清写作思路,把握主旨。
学习难点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苏轼平生最讲究求实,早年他针对北宋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要求革新弊政。
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在保守派边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
即使遭贬,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发。
《石钟山记》就是在深入调察洪后总结的事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正如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备课研修
2013-04-06 14:24
一.教学要点
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
等常用实词和虚词;
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
5.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
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6.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7.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
二、教时安排二教时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
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
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
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
(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
“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子名与车有
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
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
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三、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扫除生字词障碍以及停顿。
蠡(lǐ)枹(fú)铿(kēng)磔磔
(zhézhé)噌吰(chēng hóng)罅(xià)窾坎(kuǎn kǎn)莫(mù)镗鞳(tāng tà)识(zhì)无射(wú yì)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2.微风鼓浪鼓振动
3.水石相搏搏拍击
4.南声函胡函胡重浊而模糊
5.北音清越越高扬
6.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歇消失
(二)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三)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2.今以钟磬置水中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为得之矣
(四)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固姑且
4.森然欲搏
人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
曰因于是(二)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三)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四)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六、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盖表原因、目的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
7.长乐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无厌
第二教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请生朗读课文,要求声音宏亮,吐字清楚,断句正确.
二、分析课文结构
请生齐读课文,根据以上分析,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质疑--提出对两位古代名人观点的疑问;
第二部分(2.3)察疑--通过实地观察,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4)释疑
三、分析赏读
1.《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答《水经》也叫《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李渤认为石中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反驳?
答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驳论据。
5、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声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6、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7、“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指什么?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8、.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五. 将本文跟(游褒禅山记)作比较。
说明先检查练习第二题的完成情况,然后做具体分析,不是简单地列出异同之点,而是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用列表的形式来进行比较。
下面是供参考的表的模式
课文
项目《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
内容记游。
从游未尽兴生发感受,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
形式是记游,实际是记考察所得。
用事实破千古疑案,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
结构先记游,后议论。
议论——记游——议论。
写法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重在“立”。
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有“破”有“立”。
作业
1、学案中的练习
2、完成课后练习,
3、翻译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