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病人的心肌酶反应的时间表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检测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检测进展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AMI发病后1~3h是通过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挽救濒死心肌的“黄金”时间——AMI发病后1h内得到治疗,死亡率约为1%;若6h后才得到救治,死亡率将达10%~12%。
因此,寻找AMI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标志物是每一位检验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应具有高度的临床敏感性和特异性,检测周转时间短、方法简便、价格低廉。
但迄今尚无一个完全达到此要求的标志物,各种标志物均各有其特点,因而各实验室多采用几种标志物联合检测用于诊断心肌损伤。
1 心肌损伤的血清酶学检测发展历程心肌细胞中含有一些酶,这些酶在心肌细胞损伤后释放入血,其活性或质量的增高可以反映心肌受损的时相及程度。
1954年,Ladue等首先发现GOT在AMI病人血中增高,提出GOT可作为AMI的诊断标志物。
1955年,Wroblewski等发表文章,认为血中LDH的变化也与AMI有关。
1957年,Wessell等发现LDH有不同组分,AMI时某一组分的变化尤其明显。
1960年,Dreyfus等报道CK在AMI病人血清中明显增高,特异性较GOT、LDH高。
1966年,Van der Veen等发现,CK的MB同工酶(CK-MB)对AMI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都优于当时临床应用的其他标志物。
在上世纪70~90年代初,上述血清酶(AST、LDH、α-HBDH、CK)曾广泛用于AMI的诊断,称为心肌酶谱分析。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会同一些主要心脏病学术团体共同制订AMI的三条诊断标准:有剧烈而持久的胸痛史、典型的心电图(ECG)改变、系列酶活性的变化。
研究发现CK和LDH同工酶的诊断特异性和灵敏度明显比总酶高,所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CK-MB成为诊断心肌梗死(MI)生化标志物的“金标准”。
2 心肌损伤的蛋白标志物检测进展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研究发现心肌中的一些蛋白质的诊断价值更高。
急性心肌梗死时间表

日期
姓名
性别
年龄
床号
住院号
胸痛时间
首次接触医疗时间
决定手术时间
启动导管室时间
激活导管室时间
到达导管室时间
其他
参与抢救人员
手术开始时间
第一幅造影时间
最后一幅造影时间
球囊开通时间
手术结束时间
D-B
病变部位
日期
姓名
性别
年龄
床号
住院号
胸痛时间
首次接触医疗时间
决定手术时间
启动导管室时间
D-B
病变部位
激活导管室时间
到达导管室时间
其他
参与抢救人员
手术开始时间
第一幅造影时间
最后一幅造影时间
球囊开通时间
手术结束时间
D-B
病变部位
日期
姓名
性别
年龄
床号
住院号
胸痛时间
首次接触医疗时间
决定手术时间
启动导管室时间
激活导管室时间
到达导管室时间
其他
参与抢救人员
手术开始时间
第一幅造影时间
最后一幅造影时间
球囊开通时间
手术结束时间
从心梗三项看心肌受损

从心梗三项看心肌受损心梗三项快速诊断实验指: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
肌红蛋白(Myo)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是目前心肌受损后最早发生异常增加的心肌蛋白标志物。
主要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在骨骼肌及心肌受损(急性心肌梗死)、过度运动及肌肉疾病时释放到血液中。
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中肌红蛋白浓度在胸痛初期2-3h内脱离正常值,6-9h达到最高,24h左右又恢复正常值。
血液中肌红蛋白浓度对监视急性心梗的诊断和治疗是有效的,并且可以作为血栓溶解疗法的冠脉再疏通情况的指标,在疏通30min-2h后肌红蛋白浓度达到最高。
肌红蛋白浓度可以作为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指标。
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的建议认为,肌红蛋白是用于心肌损伤的最佳早期标志物。
由于其为小分子物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可快速入血,故在AMI发生的1.5~6h内,通过动态检测二次血清肌红蛋白水平可早期诊断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如第二次检测值明显高于第一次检测值,则具有极高的阳性预报价值;如动态检测二次测定值间无差异,则具有100%的阴性预报价值,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但应注意的是,严重休克、严重的广泛性创伤、终末期肾功能不全、心肌炎、急性感染、肌炎或肌病时肌红蛋白均可能升高。
因而应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鉴别诊断。
由于肌红蛋白的窗口时间最短,故在疾病发生后该指标不能用于回顾性分析。
肌钙蛋白(CTnI)肌钙蛋白是由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C和肌钙蛋白I三种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肌钙蛋白I仅仅存在于心脏组织。
已有报道指出,在诊断AMI、心挫伤患者的心肌特异性障碍性疾病时,检测cTnI浓度是非常有效。
在心肌细胞损伤早期,游离于胞浆内的cTnI/cTnT快速释放出来[1]。
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在4-8h以内cTnI由于心肌受到障碍被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其浓度脱离健康人的浓度范围。
通常,AMI发病后12-18h后,cTnI浓度达到最高,并且维持5-10日。
最新各项心肌酶检查的意义

各项心肌酶检查的意义各项心肌酶检查的意义血清酶测定为诊断心梗的重要手段。
心肌酶是用于诊断心肌梗死的血清酶的统称,主要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
1.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测定:主要用于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心梗后6~12小时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7天恢复正常。
升高尚可见于: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坏死、肝硬化、肝癌、阻塞性黄疽、心包炎、骨骼肌坏死、脑坏死、急性胰腺炎、皮肌炎、胸膜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以及使用安定、鲁米那、氯丙嗪、利福平后。
分析AST时需注意:①AST 存在于心、脑、肝、肾等组织内,心肌最多;②AST升高时,应同时检测ALT,若AST大于ALT,提示心肌病变,若ALT大于AST,提示肝脏病变;③还应做相应的有关检查,以便全面进行分析。
2.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测定:主要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对无黄疽、无自觉症状的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可以帮助早期诊断。
增高尚见于:心肌梗、肝外阻塞性黄疽、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风湿热、伤寒、败血症、肌病及脑血管病变。
分析LAT时需注意:①不能单凭一次增高而进行诊断,应动态观察其变化;②ALT广泛存在于肝、肾、心、骨骼肌及脑组织细胞内,以肝细胞含量最高;③注意对ALT/AST比值分析,同时结合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3.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测定: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甚微,肌肉收缩时生成增加。
主要用于骨骼肌疾病和心肌梗死的诊断。
心梗时CK 显著增高,在发病后4~6小时开始升高,24~36 小时达高峰,8~7天恢复正常,其增高幅度与心肌梗死程度成正比。
分析CK时需注意:①在急性心梗时CK较 AST、ALT、LDH等更为灵敏,有更高的特异性:②CK是一种器官特异性酶,广泛分布在骨骼肌、脑组织、心肌、平滑肌、肾组织内。
AMI的标志物

AMI的标志物一、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1、LD和LD1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8~12h出现在血中,48~72h达峰值,LD的半寿期为57h~170h,大约7天~12天回复正常。
如果连续测定LD,对于就诊较迟CK己恢复正常的AMI病人有一定参考价值。
2、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时LD和LD同工酶的应用原则:①限制LD应用,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对病人作个案处理,主要用于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诊断;②LD出现较迟,如果CK–MB或cTn已有阳性结果,AMI诊断明确,就没有必要再检测LD和LD同工酶。
③在胸痛发作24h后测定LD同工酶,作为CK–MB补充;二、Creatine kinase,CK1、很长一段时间内,CK、CK-MB都被看作最好的AMI诊断标志。
既用于诊断AMI,又用于估计梗塞范围,有无再梗塞。
CK、CK-MB在AMI发生后4 ~6h升高,24h达峰值,48~72h回复正常,半衰期10~12h。
2、CK的评价(1)优点:①快速、经济、有效,能准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是当今应用最广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②其浓度和急性心肌梗死面积有一定的相关,可大致判断梗死范围。
③能测定心肌再梗死。
④能用于判断再灌注。
(2)缺点是:①特异性略差,特别有时难以和骨骼肌疾病、脑损伤鉴别。
②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6h以前和36h以后敏感度较低。
③对心肌微小损伤不敏感。
三、肌钙蛋白(Troponin)1、急性心肌梗死病人cTn动态变化曲线和CK-MB很相近,急性心肌梗死后4h~8h在血清中高于决定值,这是细胞质中的cTn释放所致,其升高持续时间(窗口期)长,cTn一旦升高往往持续4~10天,甚至可达3周,这不仅是cTn半寿期较长,主要还是局部坏死肌纤维不断释放cTn的结果。
由于cTn窗口期长于LD,在诊断发现较迟的急性心肌梗死时可替代LD。
和CK-MB比较,它对急性心肌梗死有较高的分辨能力。
2、肌钙蛋白的评价★(1)优点①由于心肌中肌钙蛋白的含量远多于CK(心肌含肌钙蛋白10.8mg/g,含CK1.4mg/g),因而敏感度高于CK,不仅能检测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而且能检测微小损伤(mini injury),如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炎。
心肌酶谱异常诊断标准

心肌酶谱异常诊断标准
心肌酶谱异常是指心肌损伤引起的血液中心肌特异性酶的活性水平异常,常见有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cTn)的异常。
以下是心肌酶谱异常的诊断标准:
1. 肌酸激酶(CK):CK在心肌损伤后会释放到血液中,其活性水平会升高。
正常人体血液中CK酶活性为:男性10-195 U/L,女性10-170 U/L。
在急性心肌梗死时,CK的活性水平会显著升高,达到峰值后逐渐恢复正常。
2. 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CK-MB是CK的同工酶,主要存在于心肌组织中。
在急性心肌梗死时,CK-MB 的活性升高会明显高于CK,其升高和下降的曲线与心肌损伤的发生和恢复相吻合。
通常将CK-MB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百分比设置为标准,常用标准是CK-MB升高超过总CK 的2%。
3. 心肌肌钙蛋白(cTn):cTn是心肌细胞特异性的蛋白质,存在于心肌细胞的结构蛋白中。
在心肌损伤后,cTn会释放到血液中,其升高与心肌损伤程度相关,并能够更早地检
测到心肌损伤。
通常将cTn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百分比设
置为标准,常用标准是cTn升高超过99百分位数的上限。
需要注意的是,心肌酶谱异常仅是诊断心肌损伤的辅助指标,并不能代替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等其他检查结果。
在临
床实践中,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异
常等多方面的信息来做出最终的诊断。
心肌损伤6大标志物最全解读

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损伤标志物分类及测定~~反应心肌缺血损伤的主要生物化学标志物包括心肌酶及心肌蛋白等,前者有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血清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后者有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等。
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又称谷草转氨酶(GOT),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
肝脏、骨骼肌、肾脏、心肌内含量丰富。
红细胞AST约为血清的10倍,轻度溶血会使测定结果升高。
(1)参考值:<40U/L(37℃),通常采用酶偶联速率法。
(2)临床意义:AST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6~12小时升高,24~48小时达峰值,持续5天或1周,随后降低。
因为AST 不具备组织特异性,故单纯的AST升高不能诊断心肌损伤。
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LD)是葡萄糖无氧酵解中调节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关键酶,广泛存在于肝脏、心脏、骨骼肌、肺、脾脏、脑、红细胞、血小板等组织细胞的胞质和线粒体中。
LD是分子量135KD的四聚体,由M型和H型亚单位构成5种同工酶:H4(LD1)、MH3(LD2)、M2H2(LD3)、M3H(LD4)、M4(LD5)。
(1)参考值:①乳酸脱氢酶:丙酮酸为底物时,200~380U/L;乳酸为底物时,109~245U/L。
②LD1为28.4%±5.3%,LD2为41.0%±5.0%,LD3为19.0%±4.0%,LD46.6%±3.5%,LD5为4.6%±3.0%。
乳酸脱氢酶常用速率法检测其总活性,而其同工酶常用电泳法测定。
(2)临床意义:发生心肌损伤时,心肌细胞膜破裂,线粒体、胞质内物质外漏到细胞间液及外周血中。
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LD1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8~12小时开始升高,48~72小时达高峰,7~12天恢复正常。
连续测定乳酸脱氢酶,对于就诊较迟,肌酸激酶已恢复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血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CK)是心肌中重要的能量调节酶,在ATP提供的能量下,催化肌酸生成磷酸肌酸和ADP,肌酸激酶主要分布在骨骼肌和心肌,其次为脑组织的细胞质和线粒体。
急性心梗炎性因子与心肌酶及室性早搏的关系

急性心梗炎性因子与心肌酶及室性早搏的关系【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梗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与心肌酶及室性早搏之间的关系。
方法: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名,在不同时间点检测其心肌酶谱及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心电监测其室性早搏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血浆炎性因子水平与心肌酶谱呈正相关性,炎性因子表达与心梗后室性早搏呈正相关。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炎性因子表达水平与室性心律失常存在一定关系,心肌梗死后室性早搏发生多的患者其炎性因子表达水平高。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炎性因子;心肌酶;室性早搏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主要疾病之一。
随着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溶栓药物的发展及临床应用,ami的病死率已显著降低。
但ami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仍相对较高,特别是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后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炎性因子在心肌梗死后创伤的修复及心室重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检测了ami患者血浆炎性因子水平,并探讨了其与ami后心肌酶及室性早搏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依据2001年12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治疗指南》[ 1 ] 。
选择2011年9 月~2012 年9月我院住院确诊的ami患者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龄47~75岁,平均年龄56.3±13.2岁。
1.2 心电监测患者从急诊入院即给予心电监测,发病后持续心电监测24小时。
1.3炎性细胞因子检测分别在ami发生后入院即刻、6小时、12小时、24小时取患者空腹肘静脉血12ml,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前24小时各取其数次检测平均值。
1.4心肌酶谱检测分别在ami发生后入院即刻、6小时、12小时、24小时采取每例受试者静脉血5ml ,用速率法测定肌钙蛋白i (tni)、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各取其数次检测平均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1 •临床诊断用心肌酶的选择原则
疾诵诊断时,应该测删陛心別躍在临床是一个重要的冋趣临床当然希望测定高度敏感髙度特异的扌旨标,髙(或低)就能确诊,否则就可喟際,但这尊里想化的扌旨标是很难存在。
选择诊断用指标原则*
(1).有较高的组织/血清酶活力比.这样轻撒的组织损伤也能得到明显的扌旨标变仏
(2>组织损害吋育鐵快的释歆,以便早期诊杯
(3)>生物半訓较长’否则难以捕获中
⑷、测®方法简单易行,斶臆定廉价。
Z血清心肌酶诊断心肌梗塞的病理基础
发生后因心肌缺血坏死或细胞膜通透性仁使得心肌內的细胞酶释放入血,根据心肌
受痴青况不同,血清酶升高的闿I也不同,因此可用血清醜的娈化来叔应的发生以及病灶的大小。
酶生理特性不同,女瞰在細胞內定位,分子量大』卜生物半寿期等,造成了各种酶入血的吋间,入血的•快慢以及在血清內的持卿间不同,为临床用作病程和愈启的判断提供了依据。
王临床常用的心脈
心脏內的细胞酶很多,但须符合上述选择原则,组织持异性并结合具它方面,女戦粒体异柠嚴脱氢酶冲含量很高,但一入血很輝失活。
目前国內外常用于诊断山肌梗塞的血清酶主要有:ASL LDH. CK和「HBDH,尤以LDH
和CK-MB同工®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和特异生应用更广。
心梗病人的心肌酶反应的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