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谚语互译中的文化依存性_姜芳

合集下载

汉语谚语和日语谚语的比较研究

汉语谚语和日语谚语的比较研究

汉语谚语和日语谚语的比较研究作者:王和平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2年第11期谚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人类智慧的闪光,是各民族文化的浓缩。

通过对日语谚语翻译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从中折射出中日两国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谚语翻译文化差异比较研究谚语是人民大众根据自己长期生活的经验创造出来,并经过千万人的传诵、锤炼、加工完善而流传于世的。

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使谚语更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要把语言凝炼、富于表现力的汉语谚语译为符合日本民族表达习惯的日本谚语时,首先要深入了解汉语谚语的潜在含义。

另方面要选用最能贴切地表现汉语意义的日本谚语。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深入地研究汉语谚语及日本谚语表现的相同处与不同处,从而使译文更加妥当。

一、日语谚语的翻译方法1.直译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我国文化传到日本后,日本人不仅利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谚语,其日语表达或是原封不动地照搬汉语,或是删减、增加、更改个别字,或是根据日语的表达方式借用汉语相应谚语的部分用词或通过释义创造出来,因此这些谚语在形式虽然与汉语不尽相同,但意思基本上是完全对等的,此类谚语在翻译时可采取直译的方法。

2.意译日本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谚语。

此类谚语的构成受到了日本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此类谚语如果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成汉语的话,有时会使中国读者无法理解或接受。

这时就不要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对等而影响内容的正确表达,而应该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其喻意翻译出来。

3.等值译法如直译和意译一样,等值译法也是日语谚语翻译时常被使用法。

等值译法又常被称为借用法、代替法或对译法,是将源语谚语翻译成与目的语相似或意思相近的谚语。

中日谚语翻译探析

中日谚语翻译探析

做束腰 的带 子 嫌 短 做 束 衣 袖 的带 子 又 显 得 长 以 此
来 说 明 毫无 用 处

,

这里 泛 指 在 某 方 面 有所 造
, ,

诣 修行 高 的 人 力
。 ,


不 露 相 指 不 外 露 不 炫耀 自 己 的 能
,
O 十 里 不 同风 百 里 不 同俗 / 所 变 扣扎 IJ 品 变 乙
要 有追 求 有信仰 有信 心 也 一 定会 有所 成 就


,
肯做
日语 用

最 终将 一 事 无 成 对 社 会 毫 无 用 处
,
,
,
汉 语是 使
这 里汉 语 用 抽象 概 念
具 体指 喻 绷
,

精诚 所 至 … …
,

用抽 象 概括 的 手 法 来 说 明 事 物 而 日语 是 用 日 常 生
活 中 常 见 的 事物 作 指 代
后 用 来表 示 本 意 并 不 在 此 而 另 有 所 图 也 用 作 贬 意
, ,

,

金石 指坚硬之物
:

汉 语 意 思 是 诚 心 诚意 足 以打
“ ”
,
动万物
, ,

出 自汉 刘 向 《 刻 拍 案惊 奇》 九 精 诚 所 初 卷
,

指别有 用 心 实
。 ,

日 语 是 选 用 ( 日 本外 史 》 一 段 历 史 事 中
相 同 意 义 的 日 语表 现 为 具 体 指 代,源自鹰 在捕 获 食, ,
区 文 化的表 现 它 指社会 上 长期 形 成 的 风 尚

透过中日成语、谚语的互译看文化差异

透过中日成语、谚语的互译看文化差异
蝙蝠j , 那位 老 师 主 张译 成 “ 乡 间无 飞 鸟 , 蝙 蝠 充 珍
势力逐渐崛起 , 天皇固然仍受老百姓尊崇 , 但实质上 没 有 实 权 。在 镰 仓 、 室町 、 江户 这 三 段 总 共 长 达 近 7 0 0年的幕府统治期间 , 天皇和百姓一般都是唯“ 将 军” 马首是瞻。这大概就是两个 民族崇 尚相异 的缘 由吧。这种差异不仅反 映在语言等文化要素上 , 对 两国古代和近代的政权结构乃至整个历史走 向也都 产生 了深 远影 响 。
汉语 的“ 士” 一 般 指 的是 “ 士大夫” , 即有官位 、
若要原汁原味地传达原意 , “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这 句谚语 , 除了采用直译 的方法 r 士c 盗泉 水 老歆
圭亨 j 以外 , 没 有更 好 的办法 。 1 . 2 “ 声 东击 西” 与r 散c 土本 能寺 j
传统文化 尚文 , 日本传统文化 尚武 的特征。中国从 隋朝一直到清末 , 以文取仕 的科举制度不知造就 了
多少 文人 官僚 ; 而 日本 从 奈 良、 平 安 时代 起 , 武 士 的
译日 语谚语 ( r 二 匕扫 J ) 的时候 , 要 强调 “ 民族 性” 以及 “ 内容 和形 式 的统一 ” 。 比如 , r 茎里
第2 4卷
第 3期






V 0 1 . 2 4 No . 3 Ma r .2 0 1 4
2 0 1 4年 3月
J OUR NAL OF CHAN GCHUN UN I VER S I T Y
透过中 日成语 、 谚语 的互译看文化差异
王 凌 , 王述 坤
( 1 . 阪南大学 经济学 系 , 大阪 松原 5 8 0 8 5 0 2 ; 2 . 东南大学 外 国语 学院 , 南京 2 1 0 0 9 6 ) 摘 要: 一 国的成语 、 谚语作为本 国语 言文化 的表现 形式 , 带有 深刻 的文化 印记 , 而这种文 化特性是 外 国人 理解这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中日两国是我国的友好邻邦,两国的文化在许多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

中日的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是体现两国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谚语是一种语言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独特表达方式,它集中了一国文化的智慧和思想,反映了民族精神和生活态度。

在中日两国的谚语中,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异同之处。

本文将从中日谚语的特点、文化背景及谚语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一、中日谚语的特点中文谚语在长期的漫长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聪慧和智慧。

中文谚语常常是用简短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具有哲理的观点,它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和富有音韵的语言,简练地表达出一种哲理,以极短的文字,确是大智慧之卓越表达。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众人拾柴火焰高"等谚语,表达了中国人对群体合作与拼搏奋斗的重视。

日语谚语在日本的日常用语中非常常见,它反映了日本人民的成语和言行技能。

日语谚语精炼、生动、形式多样、表达力强,它通常取于古典文学、宗教和民间传统。

日语谚语常常给人以启迪和反思,表达出日本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心灵的追求。

"七転び八起き"(七次摔倒,八次起来),"猿も木から落ちる"(猴子也会从树上掉下来)等谚语,都是富有文化内涵的日式哲理。

二、中日文化背景的异同1.中文谚语的文化背景三、谚语对生活的影响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许多有关于生活的智慧,这些智慧都反映在中国的谚语中。

中国的谚语通常是富有民间智慧和聪慧,它们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谚语,表明了中国人对领导者的重视和依赖。

日本人民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也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智慧和观点。

日语谚语富有哲理和深刻的表达方式,它们对日本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勇者大胆、暗雲の来る曙”(勇敢者胸怀大志,预感到不祥之兆),以及“志が高く、道より遠く”(心有恒则事竟成),这些谚语都反映了日本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观点。

论中日传统谚语中的女性文化观

论中日传统谚语中的女性文化观

统的女 性 文化观 : 追求 外在 美与 内在 美统一 的审 美观念 ; 三从 四德 的婚 姻 家庭观念 等 , 总 的特点 是 男尊女卑 。 进 而分析 了形成
这种 状 况的原 因 。通 过 对 中 日女性 传统 谚语 的 比较 , 能 更清 楚地 了解 中 日女性 传统 文化 的特 点和 两 国女性 的社 会地 位 , 有利
论 中 日 传 统 谚 语 中 的 女 性 文 化 观
蒋 静
( 湖南 外 国语职 业学 院 日语 系 , 湖南 长沙 4 1 0 1 1 6 )
摘 要 : 谚语 是 民间 口头 流传的 固定 的语 句 , 用 简单 通俗 的话 来反 映深刻 的道理 。文 章从谚 语入 手 , 分析 了 中 日两 国传
于“ 取 其精 华 , 去其 糟 粕” 。
关键 词 :中 日传统 谚语 女 性文 化 儒 家思想
1 . 引 言
“ 窈窕 淑女 , 君子好 逑 。” “ 燕 赵妇 人美 如玉 。”
谚 语是 民 间 口头流传 的 固定 的语 句 。用 简单 通 俗 的话
反映深 刻 的道 理 , 多数反 映 了劳动 人 民的生 活实 践经验 。我
祸 胎” 。 在 夫权 方面 女人 被视为 “ 男 人 的附属 品” , 女性 天生 就
类似的谚语有“ 色 白0 、 c 耋 七娥隐亨” ( 一白遮百丑) 等。
在 女性 面部 美 的全部 特 征 中 , 眼 睛最受 重 视 。“ 女 目 l : c 耋 铃 老碾扎 ” ( 女人 的眼睛 装上 铜铃 ) 。说 的是女 人的 眼睛 要像 铃铛那 样大 才好 。在 日本 的江户 时代 , 认 为女 人作 为美 人 的标准就 是大 眼 睛。也许 因为 “ 大 眼睛 ” 的 日本女性 太少 。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
文 化 交 际 的顺 利 进 行 。

不 等值 词 和不 完 全 等值 词 是跨 文 化 交际 的文
化 障 碍 。 只 有 在 实 践 中 增 强 这 方 面 的 文 化 差 异 意 识 , 能顺 利地 进行 交 际 。 才 [ 妇

词 汇 、 语 交 际 礼 节 中 体 现 出 来 的 中 日 文 言
心 理 。 日本 家庭 主妇接 到丈 夫 同事 打来 的 电话 , 即 使 不知 道对方 与丈 夫 的关系 怎样 , 在知道 对方 身份 时 通常 都 会 说 : 0 , “ 、 )屯招 世 c 1 挡 『 二 )圭 亨 。这表 现 了 日本 人“ ” ” 和 的心 理 , 也表现 了 日本 人
[ 稿 日期 ] 2 1 —21 收 0 00 —1 [ 者 简 介 ] 蒋 金 芳 ( 9 1)女 , 宁 人 , 士 , 师 , 作 1 8 一, 辽 硕 讲 主要 从事 对 外 汉 语 研 究 。 [ 金项 目] 牡 丹 江 师 范 学 院 教 育 教 学改 革 工 程 指 导 项 目( Y 基 9 D一0 3 3 。 9 3 )
词, 即没有 对应 的词 。这一 类 词被认 为最 能反 映其 民族 文化 特征 。 因为 词 的本 身 就 代 表 了独 特 的民
族 文 化 内 涵 。 在 汉 语 中 这 类 词 也 不 少 , “ 褂 ” 如 马 、
“ 豆腐” “ 、 华表 ” 。 日语 的颜 色词如 “ 老色” “ 等 海 、 鸟
[ 图分 类 号 ] 9 中 H15
[ 文献 标 志码 ] A
[ 章 编 号 ]0 36 2 (0 0 0 —0 20 文 10 —1 12 1 )30 8 —2
跨 文 化 交 际 是 指 不 同 文 化 背 景 的 人 们 之 间 的交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中日两国是东亚文化圈中的两大国家,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日谚语是两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两国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以期更好地理解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日谚语的概念。

中文谚语是指流传在中国民间的富有智慧和哲理的短小语句,它们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智慧,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而日语谚语则是指流传在日本民间的类似短小语句,它们也承载了日本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反映了日本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态度。

两国的谚语都是对民族智慧和文化传统的精华提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在谚语的内容上,中日谚语有着很多共通之处。

中日谚语都强调了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守纪律守道德等道德观念,反映了中国和日本人民对于传统道德价值的重视。

中文谚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和日语谚语“稲作り三年、菜作り三年、林作り三年”的内容都强调了勤劳耕作的重要性,反映了两国人民对于农耕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中日谚语还都对于家庭、友情、爱情等人际关系有着丰富的表达,体现了两国人民对于人情世故的共同理解和共通情感。

除了共通之处,中日谚语在文化上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异同。

从结构和表达方式上来看,中文谚语更加偏重于修辞和含蓄,常常使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言简意赅,意蕴深远。

而日语谚语则更注重于实用性和直接性,语言表达更加直截了当,对于实际生活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国和日本人民在语言表达上的文化差异,也体现了两国文化中不同的表达风格。

中日谚语在内容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文谚语更加注重于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常常表达对于人生、命运、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水滴石穿”等谚语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生命的追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而日语谚语则更加注重于实际生活和家庭关系,强调实际行动和日常处世的智慧,“七転び八起き”、“犬も歩けば棒にあたる”等谚语则更加注重于实际应对和处世之道。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谚语是一种在不同文化中广泛应用的语言形式,它传达了人们对生活、道德、处世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在中日两个东亚国家,谚语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反映了两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下的智慧和哲学。

本文将探讨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以及这种异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表现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上。

在中国,谚语以简洁、生动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形式为特点,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滴水穿石”等,这些谚语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哲理和智慧具体化,使得人们容易理解和传颂。

而在日本,谚语也以简练、朴实和清晰的语言表达为主,如“七転び八起き”、“馬の耳に念仏”等,这些谚语多以动物、自然和日常生活为载体,表现出日本人敏锐的观察力和具体化的表达方式。

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也体现在其所包含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

中国的谚语多以道德、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为主题,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如“人定胜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谚语反映了中国人注重情理、道义的处事风格和人际关系观念。

而日本的谚语则多以顺应自然、尊重生活和勤俭持家为主题,如“出る杭は打たれる”、“花より団子”等,这些谚语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敬畏和感恩之心,以及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

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也反映了两国人民对时间、人生和命运的理解和态度。

中国的谚语多以时间的珍贵和人生的短暂为主题,如“时不我待”、“饮水思源”等,这些谚语强调人们应珍惜时间、把握机遇,以及铭记历史和尊重前人。

而日本的谚语则多以经历的沉淀和努力的奖赏为主题,如“一寸の虫にも五分の魂”、“石の上にも三年”等,这些谚语体现了日本人对经验和学识的重视,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既体现了两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下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也反映了两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比较研究中日谚语的文化特点和内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两国文化的异同,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促进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和共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5期凯里学院学报Vol.31No.5 2013年10月Journal of Kaili University Oct.2013中日谚语互译中的文化依存性姜芳(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熟215500)摘要:迄今,国内外学者关于翻译原则、翻译理论,发表过诸多的真知灼见。

尽管这些理论、原则似乎无论什么样的翻译内容,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航标。

但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翻译内容,还是应当在翻译策略上有所取舍,比如谚语的翻译。

谚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因此,笔者认为在谚语翻译中,应当侧重“以文化还原文化”,以期加深对中日谚语文化的了解和提高翻译水平。

关键词:谚语;翻译;跨文化交际;文化特征论文编码:Doi:10.3969/j.issn.1673-9329.2013.05.26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Ver-meer)在他的老师凯瑟琳娜·莱斯将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的基础上,提出了目的论。

弗米尔认为,单靠语言学是解决不了翻译问题的。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之所以选择多种信息源中的某些信息[1],是因为他认为这些信息能够在目标文化中满足某种目的。

如广告翻译的目的通常只有一个,就是促销,增加客商的利润。

历来译得最脍炙人口又令客户满意的广告,都不是仅仅“忠于原文”的作品,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

那么,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下,被视为“民族文化和民族智慧的结晶”的谚语,它的翻译目的就在于将一个民族的文化,以凝练的表达方式,传达给另一个民族。

可以说,谚语翻译中的文化传递就是它唯一的目的,而不在于语法。

一、谚语及谚语翻译中的文化性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

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它多是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语义丰富。

并且它以简洁的表达形式,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知识经验、生活习俗、价值取向等。

因此,笔者认为在谚语翻译中,译者应当侧重“以文化还原文化”,将源来语谚语中蕴含的文化信息传达给目的语读者。

因此,谚语翻译的目的就在于异文化的传递。

简言之,谚语翻译就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其涉及到的不仅是文字上的转换,还需考虑许多文化方面的因素。

因而,无论是在笔译或口译中,对谚语的文化背景的理解是能够准确翻译的前提。

这里提到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即对源来语和目的语的双向理解。

二、中日谚语特征的相通与相异根据《古谣谚·凡例》记载:“谣谚之兴,其始止发乎语言,未著于文字”。

说明谚语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在中国就已经存在了。

在有了文字之后,就被记录了下来。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先秦中就有了谚语的记录。

日本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文学作品《古事记》里,也已经有了谚语的记载。

可见,谚语伴随着两个民族的产生与发展,因此,两个民族都有着大量的谚语存在。

无论哪个民族的谚语皆因其集体创造性、广为流传性、及言简意赅性,使语言活泼风趣,同时增强表现力。

然而,中日两国虽然一衣带水,日本文化自古又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两个民族的生存环境、思维模式以及宗教信仰等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其谚语也有着极具民族色彩的文化特征。

例如,中日谚语就其内容来说,尽管大致可分为气象谚、农业谚、生活谚、事理谚、劝诫谚等等。

但是,中国因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因而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农业谚,条目最多的也是农业谚。

《中国谚语资料》编辑的四万多条谚语,其中农谚占了五分之一的分量[2]。

而日本则事理谚占的比重明显较其他类谚语要高。

三、中日谚语翻译中不同的隐性文化由于中日两国谚语都与两国特定的文化无法割裂,因此,在翻译过程,其文化依存性是我们译者不可忽视的。

下面,笔者将通过对一些成功的中日两国谚语互译案例的深入分析,来帮助我们从如何跨文化交际角度理解中日谚语。

(一)大陆文化与岛国文化例1.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字面意思是说,“因为骆驼本来就比马大很多,即使这个骆驼是饿死、瘦死的,骨架子还在收稿日期:2013-08-22作者简介:姜芳(1976-),女,河南长垣人,江苏常熟理工学院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文化。

102那儿,还是比马要大。

”因此,这个谚语通常拿来比喻:“就算强者遇到了挫折,但还是比弱者强。

”日语中的「腐っても鯛」字面意思是,“鲷鱼即使腐烂了,也是头等鱼”。

《広辞苑》对它的注释为“本来優れた価値を持つものは落ちぶれてもそれなりの値打ちがあることのたとえ。

”(译:本来具有非凡价值的东西,即使损伤了,也具有很高价值。

)可见,源自中日不同两种语言的这两句谚语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寓意是相当的,显然可以互译。

为什么两种喻体会差别如此之大呢?我们都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地处大陆,且祖先为游牧民族。

因此拿“骆驼”与“马”两种人们司空见惯的陆地动物形象来做喻体,自然通俗易懂。

如果讲给日本人来听,相信大多数日本人会是一头雾水。

因为日本四面环海,是个典型的岛国。

“马”不是每个人都熟悉的,尤其是“骆驼”更是难得一见的。

但如果是人们日常三餐不离的鱼对他们来说,那就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可以说,每个日本人都熟知各种鱼类的习性与价值。

“鲷鱼”因其味道鲜美,在日本神道祭祀、婚丧嫁娶等隆重场合都是必不可少的,被日本人视为高级鱼的代表。

日语中用它来比喻极具价值的物品,自然也是一听就懂的。

因此,由于中日两国大陆文化与岛国文化的差别,来自于民间的谚语喻体自然也就凸显了各自的烙印。

日语中大量的谚语体现了日本人对鱼类的喜爱,以及岛国民族特有的心理特征与国民性格。

例如:(1)人は武士、魚は鯛/人做武士,鱼食鲷注:“武士”是日本自江户时代,就深受崇尚的英雄神武的人物形象,“鲷鱼”是海中“鱼之王”。

两者用来比喻同类事物中的最优秀、最出色的极品。

(2)乗りかかった船/骑虎难下注:“船”是水中交通工具,“虎”是山林中猛兽。

乘上离陆船、骑上山中虎,自然都是无法轻易摆脱的困境、窘境。

(3)蝦で鯛を釣る/虾蛄钓鲷,抛砖引玉注:“虾蛄”是常见而且价廉的海产物,“鲷鱼”前文已做详述。

“砖”在中国,就是再普通不过的建造房屋的材料,而“玉”则具有极高的价值。

两句中日谚语,一陆一水,同时都表示以小博大。

(4)魚の水に離れたよう/如鱼离水,虎落平阳注:“鱼”离开了水,虎脱离了山,自然都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依靠、屏障,那么两者结果可想而知,都将是危险的乃至致命的。

(二)佛教信仰与神道信仰例2:苦しいときの神頼み「苦しいときの神頼み」,《広辞苑》解释为:「普段神を拝まないが、何か災難にあったり困り抜いたりする時にだけ神の冥助を祈ることのたとえ」。

意思是,平时不拜神,只有在遇到灾难时或焦头烂额时,采取祈祷神的帮助。

很显然,这就等同于汉语中的“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在中国历史上,从两汉之际到宋明的一千多年间,佛教从传入到传播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而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季羡林先生就曾经说过,真正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方面,社会的各阶层,把宗教意识带给中国人的是从印度输入到中国来的佛教。

我们简直可以说,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最少应该了解从印度传出来的佛教思想。

不了解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我们就无法写出什么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语言学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

可见,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3]。

在中国,关于“佛”的谚语比比皆是:“不看僧面看佛面。

”“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同样受到佛教文化影响的日本,则与中国情况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

尽管佛教经中国、朝鲜半岛也传入了日本,但在日本的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甚至明治初年,还曾有“废佛毁释运动”,以致许多佛寺遭毁。

这是因为日本有着本国的原始宗教———神道,以祭祀日本本土天神地祇为主,以日本皇祖皇宗的遗训为内容,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

虽日本政府承认信教的自由,但崇拜神道成为日本国民的义务,神道因此被称为“国家神道”。

神道渗透到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例如,日本人一般在出生30至100天内,都会被父母带领参拜神社,在3、5、7岁的11月15日所谓三五七节要参拜神社,升学、结婚要到神社祈求神佑。

因日本大学升学竞争相当激烈,每年高考时,都有大批学生到神社祈祷。

据资料显示,如今,神道在日本国内约有1亿600万支持者,占日本人口比例近85%。

那么,在日本,关于“神”的谚语大量存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1)神ならぬ身/肉眼凡胎,愚钝之身(2)神は敬するに威を増す/神越敬越灵(3)神の正面、仏のま尻/神像宜供奉在正面的高坛,佛像宜设在角落处。

(4)神は見通し/神明无所不知(三)崇“大”心理与尚“小”意识例3:月とスッポン「(月とスッポンとは丸いところは同じだが、全くかけ離れているところから)二つのものの間に非常に差のあるのことのたとえ。

」(引自《広辞苑》)即汉语中的“有着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千差万别”。

一组对应的谚语表现出了中国人推崇“大气”的表达习惯及日本人着眼“纤细”的审美情结。

中国的地大物博、幅员辽阔,造就了中国人善于吟咏天地苍茫、大江奔腾、高山巍峨、千军万马。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气势恢宏的文学作品处处可见。

而日本人则由于狭小的国土面积,一直以来忍受着狭窄的生存空间,因而更青睐微小的、不起眼的事物。

这种纤细的审美观几乎贯穿了日本所有的文学及艺术形式,并不断地渗透到日本人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

本就来自于生活的谚语,自然也会受到深刻的影响。

因此,汉语中的谚语大多从整体的、宏观的表现事物,运用抽象的、概括的表达哲理[4]。

相对于此,日语中的谚语则更多地从微观的局部的描绘、阐述,更擅长用具体的直观的动、植物形象进行比喻。

从而,日语谚语较汉语谚语而言,出现的明喻、暗喻等手法频率更高[5]。

「雀百まで踊り忘れず」103「月夜に提灯」「泣き面に蜂」」「箸にも棒にもかからない」「後ろ髪を引かれる」「毒食わば皿まで」「泥棒を捕らえて、縄をなう」(四)两国各自特有的语言文化或历史典故例4:敵は本能寺にあり/醉翁之意不在酒相信一般日语学习者看到这句谚语,一定一头雾水吧。

这哪儿跟哪儿呀?其实,这是出自一则日本非常著名的历史典故。

战国时代的天正101年6月3日,武将明智光秀谋叛自己的主公。

当时他以出阵讨伐毛利势力的名义,高喊着“敌在本能寺”,其实织田信长就住在里面。

此后,后人用来指声东击西的做法,即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如上例所示,虽然大多数谚语是各国各民族人民通过生活中的经验、教训而得来的灵感,但也有一部分来自于特定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或是民间故事。

对于这一类谚语中出现的主体、喻体,译者首先要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然后将其对应译入语的相近文化知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