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探讨其翻译策略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恰到好处地使用习语,可以为文章增添色彩。
由于习语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习语的翻译早已引起了翻译界的重视。
恰如其分的习语翻译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习语的理解错误很多是由文化因素引起的。
文化影响到习语的方方面面,不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就根本无法准确理解习语。
从文化角度对比研究中英习语,有助于掌握习语的意义和运用。
一、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1.地域文化差异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其差异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
例如,中英地域文化的差异在方位及其相应物上,就体现得比较突出。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南面为王,北面为朝”,南尊北卑的传统,人们常把南的方位置前,如“从南到北,南来北往”等等,而英美人理解汉语中的“从南到北”则用“from north to south”来表达。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吹绿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
明朝的兰茂有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
”唐朝韩翃的《寒食》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的消息的是西风。
西风对于英国人来说是暖风,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
另一位英国诗人Alfred Tennyson有诗云:Sweet and low,sweet and low,Wind of the western sea,Low,low,breathe and blow, Wind of the western sea!(轻轻地、柔和地,轻轻地、柔和地西边吹来海风;轻轻地、轻轻地吹拂,西边吹来海风!)在翻译时,为了让中国读者更好理解,也有把“西风”译成“东风”的,例如在方重译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总引》中的诗句“When also Zephyrus with his sweet breath Exhales an air...”里,“Zephyrus”一词是西风的意思,而译文则是“当东风吹香……”。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英汉互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等存在显著差异,翻译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并分析如何在翻译中妥善处理这些差异。
一、语言习惯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句子构造和表达习惯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英语注重形式逻辑,句子结构严谨,常使用长句和复合句;而汉语则更注重意合,句子简短明了,多使用并列结构和流水句。
在翻译时,需要灵活调整句子结构,以适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在汉语中可能需要转化为独立句或者前置修饰语,以确保译文的流畅和自然。
二、词汇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些在英语中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在汉语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反之亦然。
在翻译时,需要深入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选择恰当的译文,避免误解和歧义。
例如,“dragon”在英语中通常代表着邪恶和凶猛,而在汉语中则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认知,以避免产生误解。
三、习语与俚语翻译习语和俚语是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它们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习语和俚语,这些表达在直译时往往难以传达原文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对习语和俚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找出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对应表达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传达原文的语义和情感色彩。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律美感,以使译文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更注重逻辑分析和形式推理,而汉语国家的人们则更注重整体思维和直观感悟。
这种差异在翻译中表现为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思维习惯,适当调整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doc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张宁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
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美车哲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
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
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理论的基础。
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
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语言不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而且牵涉着一个文化的背景、文化思维、文化价值及本土社会文化等。
大量的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的差异让学习者很难理解,也使得这些习语的互译极具挑战性。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1.历史背景英汉习语的诞生都依托于母语的历史发展背景,历史背景的差异导致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有着千差万别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习语“oncein a blue moon”中,“blue moon”一说源自古老的英国历史,意思是满月二次出现;而中文习语“千载难逢”却指的是罕见而难能可贵的事情。
2.思维方式从文化角度看,汉语习语是理性的,具有哲学的内涵,特别强调人的内在本质;而英语习语,其说话方式经常依赖于比较和外界信息,为向外扩展和传播而构建的短句更具有意义及实用价值。
例如“one apple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暗示了一件好事可以把大不了的问题远远避开,而“人无完人”却暗示优秀是不存在的。
3.文化价值英汉习语在文化价值上也有差异,汉语习语崇尚朴实无华,重视能够磨练心智的思考和行为;而英语习语则崇尚高尚的文明,强调坚持原则,如“no pain no gain(不努力没有收获)”。
二、英汉习语的互译由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仅通过翻译不能完全表达原有的内涵和意义,这就导致英汉习语的互译很容易出现问题。
1.词义辨析单纯以词义辨析为准,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如,英语中的“apple”既指苹果又指英国的“苹果公司”,而中文中的“苹果”则只指吃的水果,并不能翻译成“Apple”。
2.文化差异由于文化差异,原有的文化背景意义很容易丢失,也影响了英汉习语的可操作性。
例如,英语中的“red tape”指的是政府官僚作风,表现在中文中就变成了“繁文缛节”;另外,英语习语“pig in a poke”源自旧时西洋猪拳,中文则变成“买老虎铁笼”,并多带着贬义。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
1、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语言交流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习语是一种充满文化色彩的语言形式,它不仅仅是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更是反映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习语翻译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文化差异文化是一种社会共同体中的共同思考方式。
在不同的文化中,习语具有不同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因此,了解文化差异是进行习语翻译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1. 天气习语2. 社交习语英语中的社交习语非常多,如“How do you do?”(你好吗?),“Nice to meet you”(见到你很高兴)等。
这些习语是英语中非常常见的礼仪用语,但在中国,这些习语的使用频率比较少,中国人普遍更多地使用谦虚、客气的表达方式,如“麻烦您了”、“不好意思”等。
3. 食品习语英语中也有很多与食品有关的习语,如“the icing on the cake”(锦上添花)、“to have a sweet tooth”(爱吃甜的)等。
这些习语反映出英国人对食品非常重视,而且很多情况下会使用食品作为比喻。
而在中国,食品的比喻习语也不少,如“一餐打发”、“一碗水端平”等,但与英语不同的是,这些习语中的食品往往是具体的中式菜肴,比如面条、米饭等。
二、翻译探讨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保持习语意义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1. 动态等效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应遵循动态等效原则,即尽量使目标语习语翻译后的结果与源语习语意义相同或相似。
因为习语具有文化差异性,所以在进行习语翻译时,要结合文化差异,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习惯,确定习语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2. 语境翻译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要注意语境的含义和使用。
习语通常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的,所以在进行翻译时要尽量使翻译后的结果与源语习语在语境上相似。
3. 保留原汁原味的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要尽量保留习语的原味,即保持原习语的形式和含义。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由具有固定词序和固定词汇组成的短语或句子,具有惯用的意义。
在英汉语言中使用的习语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文化背景下,它们有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问题。
英汉两种语言的习语表达方式有很大程度的不同,这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有关。
一般来说,英语的习语更加直接和具体,汉语习语则更加抽象和反映思考,这源于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特点。
1. 文化差异英语国家崇尚实用主义和效率,习语通常用简短、明确、直白的语言来表达,更加注重行为,而汉语国家则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含蓄表达。
因此,英语习语通常是由具象化的语言或动作来表达,而汉语习语则多由隐喻或谜语来表达。
2. 语言差异二、英汉习语翻译问题习语是一种具有文化特点的语言形式,因此在翻译中需要充分考虑文化背景的影响。
以下是英汉习语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直译和意译问题由于英汉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如果直接翻译英语的习语到汉语,常常会引起歧义和不理解。
因此,翻译时需要采用意译的方式来表达意思,尽量避免翻译成字面意思。
例如,“break a leg”这个英语习语是用来祝愿演员成功的,如果直接翻译成“折断一条腿”,汉语听者将难以理解其文化背景。
因此,最好采用意译的方式来翻译,如“祝演出成功”。
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考虑习语中所含有的文化色彩。
有时候,一个英语的习语翻译成汉语后,可能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习语,甚至可能对本族语言也产生了影响。
例如,“time flies”这个英语习语翻译成“光阴似箭”,在汉语中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习语,表达的意思和英语的“time flies”有所不同,不能再简单地当作英语习语的翻译。
3. 文化背景不同的问题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习语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在翻译时需要考虑这些语言习惯的不同之处。
例如,“burn your bridges”这个英语习语是用来提醒人们不要将自己的退路都断掉,但这个习语在汉语中不存在,因此在翻译时需要采用汉语的习语来表达,如“毁了舟再造舟,断了橋再架橋”,以保持其习语特色。
英汉习语的差异与翻译

英汉习语的差异与翻译【摘要】习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是语言的精华。
习语一词的含义非常广,习语翻译绝必须透过语言的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内涵。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并加以比较,从而总结出不同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一、习语的含义和特点(一)含义:习语是语言的浓缩和精华,是人们在长时间使用中所形成的那些经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
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等。
如成语“笑逐颜开”;俗语“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格言“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歇后语“炒了的虾米—红人(仁)”;谚语“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俚语“In the Bag稳操胜券”。
(二)特点:习语短小而精悍,其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
习语显著的特点:语言的形象性、语义的整体性、结构的固定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文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现象,一个复杂的系统,而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语言将会体现出这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由此以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习语是一个民族的镜子。
由于英汉这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同样字面意义的习语可能会有不同的隐含意义。
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等方面。
三、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方法翻译是再现原作的过程,能忠实再现原作的全部内容和特点的译文就是好的译文。
好的译作总是结合各种翻译方法的。
在习语的翻译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直译法直译是指在译入语语法语法功能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贴近原文内容与形式的翻译方法。
所以只要符合语法规则并且为读者所接受,习语就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
简单地说就是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或按字面直译。
例如:一帆风顺smooth sailing易如反掌as easy as turning one’s hand三三两两in twos and threes不可理喻be impervious to reasonhot line热线hot girls in cool suit,spicy girl 辣妹black market 黑市pillar industry 支柱产业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to sh ow one’s card摊牌clench one’s teeth咬牙切齿dark horse黑马easy come easy go来的容易去的快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the cold war冷战sour grapes 酸葡萄to break the record打破记录golden age 黄金时代(二)意译法意译侧重于使目标原文读起来自然流畅,而不是完整保留原语文本措辞的翻译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应用研究odern chinese M113XIANDAI YUWEN2010.06一、引言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其根本目的是使一种文化能够充分地借鉴和吸收另一种文化的异质成分,以丰富自己。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丰富多彩的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典故等。
它们不仅言简意赅、形象鲜明、妙趣横生,而且表达精炼、富有哲理、韵律铿锵。
许多习语具有恰当的比喻,并能引起丰富的联想,而这种联想是由一定民族的现实环境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因此,要准确、贴切地传递习语的内在信息,译者必须探明英汉习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并将其文化内涵适当对接,才能真实地再现原文面貌。
二、英汉习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与差异习语是语言的精髓,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一)地域文化内涵地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最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地域文化。
而习语的产生与人们劳动和生活的地域密切相关。
比如,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捕鱼和航海业在这个国家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的生活往往与船和水息息相关,因此也就衍生出了大量的和船、水相关的习语。
如“clean the deck(扫除障碍)”“trim the sails to the wind(顺势前进)”“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发图强)”等等。
而汉民族是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狩猎、耕种和土地,因此,也就有了“守株待兔、一箭双雕”等大量的跟狩猎、种植相关的习语。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英语说“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说“挥金如土”了。
又如,从地理方位来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多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在春天到来时多刮东风,因此在汉语中,“东风”即指“春天的风”,所以有像“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描写春景的句子;夏天很炎热,就会说“赤日炎炎似火烧”。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属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所以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就把爱人比作夏天。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二)宗教文化内涵宗教几乎与人类文化同步产生和发展。
英语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圣经》被奉为经典,它不仅融犹太民族的神话故事、政治法律和历史文化与一体,而且其中的许多人物、故事已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就有很多来自《圣经》里的人物、事件构成的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成语。
例如,西方人在胸前画十字时,口中念念有词“God bless me”;在骂人时说“God damn you”;表示不可抗拒的力量时用“act of God”。
由此可见“God”在英美人心目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Judas——犹大,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但却为了三块银币出卖了耶稣,现被用于喻指叛徒。
如“Judas kiss(犹大的亲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
而中国人主要信仰佛教和道教,相信有“佛主”在左右人世间的一切,所以,汉语中出现了很多与佛教和道教有关的习语。
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看僧面看佛面”“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借花献佛”等。
(三)历史文化内涵语言是历史的一面镜子。
范克在《词源》一书中指出,“词汇常常隐藏着丰富的传奇故事,它往往把我们引入神话和历史当中,使我们能了解伟大的人物和重要的历史事件。
词就像个小窗户,通过它可以熟悉一个民族的过去”。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其社会发展的如实记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反映在习语中尤为明显,这些习语虽然结构简单,但意义深远。
汉语中有很多与历史紧密联系的具有明显文化特点的习语。
如:说曹操曹操到、过五关斩从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探讨其翻译策略□刘 学摘 要: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中的瑰宝,它形式简洁、内涵丰富。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
不同语种的习语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化特征。
因此,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的难点。
本文旨在从揭示文化内涵的角度探讨英汉习语翻译的方法。
翻译中,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采用归化法或异化法,或者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以保证信息量的传递,同时,避免文化冲突的产生,使翻译真正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
关键词:英汉习语 文化内涵 归化 异化语言应用研究odern chinese2010.06六将、暗渡陈仓、逼上梁山、臭汉奸、跳槽、下海、啃老族等。
英语中也有很多包含历史文化背景的习语。
如: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 policy(鸵鸟政策)Watergate scandal(水门事件)the cold war(冷战)the most-favored-nation treatment(最惠国待遇)the core family(核心家庭)white-collared workers(白领)(四)观念文化内涵以英语和汉语为母语的人,由于地处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文化习俗,持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接受不同的教育方式,所以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表现在习语上,也就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英语中有这样一条谚语说“Charity begins at home,but should not end there.(仁爱始于家,其次才是别人)”,正反映了西方人的强调“个人”“个性”的价值观;而如果是中国人,肯定会说“舍小家,为大家”,因为,我们的文化倡导的是“集体主义”,国家、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
再如,东西方人对于动物比喻义的不同理解在习语中也常常可以得到体现。
赶鸭子上架——teach a pig to play on a flute 害群之马——a black sheep狐假虎威——donkey in a lion's hide 热锅上的蚂蚁——like a cat on hot brick习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要翻译好英汉习语,不但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而且还要熟悉和了解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内涵,这样才可能更好、更忠实地翻译习语。
三、习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由于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习语的翻译要同时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不仅要忠实地表达原习语的意义,还应尽可能地保持原习语的比喻形象、修辞效果及其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文化交流。
习语翻译究竟是采取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
归化与异化矛盾的实质在于主张译语中引进原语的表达形式还是使用译语的地道表达方式。
笔者认为二者的矛盾一般情况下并非不可调和,极端的归化或异化都是不可取的。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妥善处理,在两者之间取得较合理的平衡,既要不折不扣地、忠实地向读者传递原语文化,又要适度地进行归化,减少读者的阅读难度,确保译品的流畅性和整体性。
也就是说,归化还是异化,不是孰是孰非的问题,而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
首先,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和相通性为归化译法提供了客观依据。
从古至今,人类各民族的生活和思维观念存在许多的相似之处,一种语言中概括某种生活现象的成语和词组往往与另一种语言中相应的成语和词组在表达技巧和语法结构上都惊人地相似,给人以无独有偶、天作地合之感。
英汉语言中有许多经典名句和习惯用语,它们在内容和结构上几乎完全一致。
对于这些习语的翻译采取“自然归化”的译法,可使译文读起来地道、生动贴切。
如:to 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as strong as horse(力大如牛);to live a dog’s life (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旁敲侧击(beating around the teach fish to swim);眼见为实(Seeing is believing)等等。
其次,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相对的、缓慢的,差异是绝对的、巨大的,这为异化译法提供了基本依据。
异化如同一股潮流,不可阻挡、难以逆转,其理论依据是文化的开放性和渗透力。
一方面,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吸纳、包容能力。
外来文化的新鲜事物容易被人们接受,并逐渐约定俗成,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文化又具有渗透力,它凭借社会生活的种种契机进入到其他文化,依赖那里的文化环境维持着自己的生命力。
如:富兰克林的名言“time is money”直译为“时间就是金钱”比归化为“一寸光阴一寸金”更贴切达意。
汉语成语“倾国倾城”翻译为“her beauty was such as to overthrow cities and ruin States”;“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译为“a fire on citywall brings disaster to the fish in the moat”则能让西方读者领略到汉语习语所弥漫的东方情调和人文风采。
最后,习语翻译中的“度”始终是一个变量,在归化和异化之间没有一个确定的分界线。
过分强调译文的可读性,就会忽视文化附载信息的传达,使读者无法进入沉淀在语言内的文化本质的深处,无法鉴赏和了解异质文化,出现归化过度。
反之,只注意传递原语文化信息也会忽略译语的可接受性,引起异化过度。
四、结语在习语翻译中,文化内涵的处理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王佐良先生曾说过:“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但他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
”翻译是两种思想文化交流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趋势促进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
当代人都以一种海纳百川的开放心理去观察和接纳异族文化,这种开放的语言环境为异化译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但归化的翻译和异化的翻译在目的语文化中各自起着不能相互替代的作用,完成着各自的使命。
作为译者,在处理习语时应在深入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深入了解外国文化,真正理解原文的意思,将附加在原语上的文化信息传递出去。
译者作为文化传播者,应尽力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尽量缩短两种语言文化间的距离,消除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而造成的障碍,真正让译文成为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
(本文受榆林学院2009年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09YK05]资助)参考文献:[1]Eugene A.Nida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2]Famel,nguage and Culture[M].New York:Ballantine Books,1998.[3]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4]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5]朱文俊.现代英语语言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6]赵明.语际翻译与文化交融[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刘学 陕西榆林 榆林学院外语系 71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