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中“虎”及其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名词习语(Idiom)的文化比较

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物质载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深厚的内涵,其间由于国际交往、人员往来而形成了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产;同时又因地域环境、社会历史、人文景观、生活方式、历史进程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又带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征。
中西方的人们都习惯于把某些品质与某些动物联系起来,看到某种动物人们很自然的就会产生某种反应或情绪,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由动物名词所构成的习语(Idiom)。
动物的生存首先与自然因素息息相关,某些部类的动物只生存于特定的地域空间,同时即使同一种动物对于生存在不同环境,具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所带来的感受和产生的情绪也未必时时相同,所以由动物名词所构成的习语所表达的含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便既具有共同之处,又各有千秋,呈现给我们一幅生动有趣的文化图景。
通过对英语中由动物名词所构成的习语之汉语含义的简要分析,有助于我们对两种语言中文化的异同做大体了解。
―根据习语在表现文化特征方面,可分为三种对应关系:对应关系、半对应关系、不对应关系‖(冀一志:《从跨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1993,238),并参考有关翻译理论,根据动物名词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达方式的异同,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一完全对等表达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是历史上早已存在的事实。
当代由于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通讯网络的兴起……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是回避不了的现实。
‖(賈玉新:《美国跨文化交流研究》,1992,51)。
的确,人类生活在同一个星球,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国度之间的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人类文化在某些方面也就难免具有一定的共性,英语中部分由动物名词的所构成的习语在汉语中可以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
在中国人和西方讲英语的英国人、美国人和加拿大人的眼中,狐狸总是和狡猾联系在一起,驴和愚蠢相联系(stupid ass),鹦鹉是没有主见,只会人云亦云的一类人的代名词,羊羔温顺腼腆,猪肮脏贪吃,猴子身体灵活敏捷,狼凶残好杀等等,不一而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之中:1.在like…,as…as句式所构成的明喻结构中,例如:as agile as a monkey (象猴子一样敏捷)as blind as a bat (瞎地象蝙蝠似的)as busy as a bee (如蜜蜂般忙碌)as crafty as a fox (如狐狸般狡猾)as meek as a lamb (温顺地象羊羔一样)as stupid as a donkey (蠢驴)like fish out of water (像鱼离开了水一样)2.在含有动物名的动词短语中,如: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浑水摸鱼)to pass fish eyes before pearls(鱼目混珠)3.由动物名词所构成的复合形容词:bird-brained (没有头脑的,傻的)eagle-eyed (目光敏捷的)4.在固定短语中:(1)A dark horse (黑马有本事而深藏不露的人)(2)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2)A snake in the grass (伪装成朋友但却阴险的人)(3)A dog in the manger (狗占马糟)(4)Cry wolf (喊狼来了,发假警报)(5)make a monkey out of sb. (把某人当猴耍了)5.谚语:(1)A mouse can see an inch. (鼠目寸光)(2)Barking dogs do not bite. (吠犬不咬人)(3)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4)When the cat’s away,the mice will play(猫儿不在,鼠儿成精)二不完全对等表达法如前所述,同一种动物对于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们所引起的情感和产生的反映未必时时相同,某些习语的表达方式在两种语言中结构类似,含义基本相同,但其中所使用的动物名词却略有不同。
英汉语言中十二生肖动物比喻之比较

英汉语言中十二生肖动物比喻之比较“十二生肖”的称呼源自汉语,英语中无此说法。
但依据动物的形象、习性和生活环境将动物入比在各种语言中都很常见,人们赋予其喻意也不尽相同。
本文就汉语和英语中的这十二种动物比喻作一番比较。
在汉语中,以“鼠”做比喻的习语绝大部分是贬义的。
例如,比喻卑鄙胆小的人叫“鼠辈”,目光短浅叫“鼠目寸光”,仓惶逃窜叫“抱头鼠窜”,比喻有恃无恐地为非作歹的人叫“城狐社鼠”,比喻微末轻贱的人或物叫“鼠肝虫臂”,比喻强暴势力叫“鼠牙雀角”,这种比喻比比皆是。
这些比喻与老鼠生性胆小多疑、惯于暗中行动的生活习性是密切联系的。
老鼠长相丑陋,毁坏家具,偷吃粮食,肮脏不堪,传播疾病,实在是一种令人讨厌的动物。
所以在英语中也往往赋予“rat”一词贬义。
如,as poor as a rat(穷得像老鼠,一贫如洗),as drunk as a rat(醉得像老鼠,烂醉如泥),like a rat in a hole(像洞里的老鼠,瓮中之鳖)等等。
可见,老鼠在人们心中都是邋遢猥琐的,在汉语和英语中的意义也大致相通,都承载了负面意义。
因为“牛”是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畜力,因此以“牛”作比喻的习语使用频率很高,关于“牛”的比喻有多褒义的。
像用“初生牛犊不怕虎”比喻年轻人思想上放得开,敢作敢为,用“老牛舐犊”比喻人的爱子情深,用“小试牛刀”比喻初步显示强大的本领,用“牛角书生”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但是由于耕牛体型庞大、性格温顺、卖力苦干甚至愚忠,所以关于“牛”的比喻也有不少是贬义的。
如用“牛声马哮”来骂别人声音粗野难听,用“骑牛找牛”来比喻忘其本而别有所求,用“老牛破车”来比喻做事缓慢,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等。
在英语中,指“牛”的词语形形色色,但是不像汉语中那样使用得频繁,因为英国是岛国,多山地,平原少,他们用得更多的牲畜是马而非牛。
像“cattle”一词,本义为“牛(总称)”,但是又可指“卑鄙的人”,骂人时指“畜生”;“cow”一词本义为“奶牛”,但是又可指“又脏又胖的女人”;“ox”一词指“被阉割的公牛”,“black ox”喻灾难、灾祸;只有“bull”(公牛)一词可以看到一些褒义,通常取其“健壮有力”的意思,比如形容一个人强壮有力就可以说“as strong as a bull”。
英汉语中“虎”及其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英汉语中“虎”及其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动物文化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虎”文化历史悠久,汉语中虎为百兽之王。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类对虎产生了敬畏、崇敬、膜拜等错综复杂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赋予虎多样的文化内涵。
这些内涵成为了文化特有的成分。
但因中西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及民族特色的不同,虎这一动物形象在中西方文化中也不尽相同,因此深入了解英汉语文化背景的差异,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真正理解和翻译虎的文化内涵,对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标签:虎习语文化内涵翻译策略一、引言虎作为陆地动物中的霸主,体型巨大,威猛无比,是自然界众猛兽之首。
在以往长期的斗争中,人类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渐渐强大,对虎的情感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最初的惧虎、敬虎、打虎,到如今的护虎,人类与虎的关系已进入更为和谐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虎的文化意象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变化。
虽然,英汉语文化中人们对虎“威猛凶悍”的形象具有相同的认识,但由于虎是亚洲的特有种类,主要产地在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所以虎在中西方文化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完全相同。
介于这个原因,在处理有关虎的文化内涵的翻译时,我们并不能将汉语中所有的“虎”都对等翻译为“tiger”。
在后文中,笔者希望在分析前人有关虎的翻译的基础上,总结出虎在不同语境下的翻译方法,真正帮助读者理解和翻译虎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内涵意义。
二、“虎”在中外文化中的内涵比较虎在中国文化中的发展历史由来已久,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意义。
虎是正义、勇猛和威严的象征,一直受到中华民族的崇拜。
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人们总受到各种飞禽猛兽的侵扰,由于不具有与野兽抗争的能力,人们往往难以抵御像虎这样的猛兽袭击,在畏惧虎的同时产生了对虎的崇拜心理。
在他们的思想认识中,虎代表凶猛有力、神圣不可侵犯的力量,因此很多氏族部落选择虎作为自己的象征,作为他们信仰的图腾。
他们认为自己和虎有着血缘关系,同样拥有神圣不可战胜的力量。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语言不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而且牵涉着一个文化的背景、文化思维、文化价值及本土社会文化等。
大量的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的差异让学习者很难理解,也使得这些习语的互译极具挑战性。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1.历史背景英汉习语的诞生都依托于母语的历史发展背景,历史背景的差异导致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有着千差万别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习语“oncein a blue moon”中,“blue moon”一说源自古老的英国历史,意思是满月二次出现;而中文习语“千载难逢”却指的是罕见而难能可贵的事情。
2.思维方式从文化角度看,汉语习语是理性的,具有哲学的内涵,特别强调人的内在本质;而英语习语,其说话方式经常依赖于比较和外界信息,为向外扩展和传播而构建的短句更具有意义及实用价值。
例如“one apple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暗示了一件好事可以把大不了的问题远远避开,而“人无完人”却暗示优秀是不存在的。
3.文化价值英汉习语在文化价值上也有差异,汉语习语崇尚朴实无华,重视能够磨练心智的思考和行为;而英语习语则崇尚高尚的文明,强调坚持原则,如“no pain no gain(不努力没有收获)”。
二、英汉习语的互译由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仅通过翻译不能完全表达原有的内涵和意义,这就导致英汉习语的互译很容易出现问题。
1.词义辨析单纯以词义辨析为准,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如,英语中的“apple”既指苹果又指英国的“苹果公司”,而中文中的“苹果”则只指吃的水果,并不能翻译成“Apple”。
2.文化差异由于文化差异,原有的文化背景意义很容易丢失,也影响了英汉习语的可操作性。
例如,英语中的“red tape”指的是政府官僚作风,表现在中文中就变成了“繁文缛节”;另外,英语习语“pig in a poke”源自旧时西洋猪拳,中文则变成“买老虎铁笼”,并多带着贬义。
英语中动物相关习语的文化内涵及汉译

【 yw r sA i a im ;a g aecl r ;e aai n o mo ;hns nepe Ke o d 】 nm ldo sL nu g ut e Sprt na dcm n C ieeitrrt i u o
0 引 言
语 言 是社 会 生 活 的反 映 , 社 会 文 化 的组 成 部 分 。动 物 类 习语 作 是
1 英 语 中 动 物 相 关 习语 文 化 内涵 的 概 述
2 对 于英 语 中动 物 类 习 语 的翻 译
由 于文 化背 景 和 思 维 方 式 的 差 别 , 翻 译 英 语 动 物 类 习 语 时 在 对 在 1 在两国文化中 , . 1 同一 动物 类 习语 折 射 相 同 的文 化 内 涵 其 文化 内 涵有 所 了解 上 , 判 断 采 用 何 种 汉译 方 法 和 实 现 对 其 考 虑 的 对 例 如 , 凰 (hns he i p 0nx, 称 为 主 朱 鸟 、 鸟 、 鸟 凤 C ieep 0nx h e i 亦 , ) 丹 火 历史 背景 等 , 而 使 原 语 与 目标 语 最 大 限 度 的 对 等 。 傅 雷 提 出 翻 译 要 从 或 鸥 鸡 等 神 话 中说 凤 凰 每 次 死 后 , 周 身 燃 起 大 火 , 后 其 在 烈 火 中 会 然 “ 致 原 作 的 精 神 ” 标 举 “ 似 ” 强 调 “ 神 似 而 不 重 形 似 ” 以及 把 获 , 神 , 重 , 获 得 重 生 , 获 得 较 之 以 前 更强 大 的生 命 力 , 之 为 “ 凰 涅 磐 ” 如 此 并 称 凤 。 “ , , ”融 为 一 体 , 译 文 神 形 并 茂 , 习语 中 动 物 的 翻 译 不 同 于 信达雅 使 而 周 而 复 始 , 凰 获 得 了永 生故 有 “ 死 鸟” 风 不 的名 称 。 凰 齐 飞 , 吉祥 和 凤 是 动 物 在 一 般 的语 言 的翻 译 , 了 实 现 文 化 传 真 在 翻 译 动 物 习 语 应 初 步 为 谐 的象 征 。 在 英 文 中 p onx 神 话 中 的一 种 鸟 , 阿 拉 伯 沙 漠上 生 而 h e i是 在 采 用 下列 方法 : 存五六百年 , 临死 前会 为 自 己筑 一 个 里 面 铺 满 香 料 的巢 , 唱 完 一 只 在 21 直 译 法 : 在 翻 译 中原 先 习语 里 是 什 么 动物 , 们 就把 它 译 为 目 . 指 我 凄 凉 的挽 歌 , 翅 膀 煽 火 , 自己烧 为灰 烬 , 后 从 灰 烬 中 又诞 生 出一 的 语 中 的 什 么 动 物 , 在 汉 语 中 “ 石 二 鸟 ” 为 “i w i swt 用 将 然 如 一 译 kl tobr i l d h
“虎”的中英隐喻对比-最新文档

“虎”的中英隐喻对比-最新文档“虎”的中英隐喻对比一、引言隐喻(metaphor)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etaphora,其字源是meta(超越)和pherein(传送)。
它是指一种特殊的语言过程,即一个对象的诸方面被“传送”或者转换到另一个对象,以便使第二个对象可以被说成是第一个。
【1】修辞学中,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以A事物喻B事物的方式。
这种方式被人们深刻认识后,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义学研究的焦点。
隐喻不仅仅是联系两种事物的方式,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方法。
所以,隐喻继而成为一种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隐喻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之一,深谙于人类认识过程之中。
人类的认知对象——客观世界,是唯一的。
人们对这同一客体的不同认知表达就反映出其文化差异。
二、“虎”的中西隐喻意义“虎”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这反映在其本意及隐喻意义上。
《说文解字》:“虎,山兽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也。
”故“虎”是象形字。
在汉语中“虎”的隐喻意义大致有以下几种:1.威武勇猛。
《三国志·蜀志·关羽传评》:“关羽张飞皆称万人抵,世之虎臣。
”2.迅猛。
《敦煌变文选·五代·伍子胥变文》:“战卒骁勇如虎豹,铁骑生宁真似龙。
”3.高贵。
《宋书·武帝纪上》:“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不为人下,宜早为其所。
”4.脸上露出严厉或凶狠的表情。
潘勗《册魏公九锡文》:“君龙镶虎,旁眺八维。
”5.威吓,吓唬。
《西游记》:“我出家人远来借宿,就把这厌钝的话虎唬我。
”从上面的隐喻意义可以看出,前三项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都与本义相关。
作为“山中之王”,它具有威武勇猛、迅速的特征,而它“王”之美誉,自然也同化出“高贵”之意。
后两项为老虎的动物性阐释,以其食肉特征,需得严厉、凶狠才不至于被饿死。
英语“Tiger”是一个外来词,源于法语“Tigre”(老虎)。
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虎”的概念隐喻

1852019年10期总第450期ENGLISH ON CAMPUS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虎”的概念隐喻文/王乐宁(2)He’s a tiger on the tennis court.像这类型的隐喻表达中,人们根据自身认知及生活体验,把老虎所具有的凶狠、残暴的特征映射到人身上。
具有贬义色彩,但像下面这种情况下:(3)母老虎(4)那家伙是一只虎。
“虎”在这里究竟映射“他/她很凶残、”还是“他/她很强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这完全取决于具体语境。
因此,在对动物隐喻的理解上,语境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虎喻貌似强大,实则虚弱的人或集团]。
(5)“蒋介石是纸老虎,杜鲁门也是纸老虎,美国武器我们领教过!”(6)Rather than fearing the US, Iran, Syria and North Korea behave as though the US is a paper tiger.3)[虎喻人性中的阳刚]。
(7)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8)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这两句话刚好把老虎的阳刚和蔷薇的阴柔映射到了人性中,从而去体现人性中的阳刚与阴柔。
4)[虎喻指能力较强的人或勇士]。
(9)别看他手太涩,把家虎,业务上可有两下子。
(10)卧虎藏龙。
(11)If the sunspots are explosive as is feared, a “tiger team” of solar experts will advise NASA.在这几个例子当中,“虎”本身勇猛、厉害、强大的特性就被映射在人身上。
在汉语里,还有“如虎添翼”、“虎贲”等表达,也喻指勇猛善战的人,但虎贲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低。
(2)汉语中特有的隐喻映射。
1)[虎喻人健壮憨厚的体态。
]目标域是人时,汉语比英语映射的目标域更具体化,汉语还能形容人体态“健壮憨厚”。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及翻译启示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及翻译启示英语中pig的喻义也基本一样,可用pig比喻a greedy,dirty or bad-mannered person (贪婪、肮脏、粗野之人),如: eat like a pig (大吃大喝)make a pig of oneself (吃得过多)1.2动物词的文化意义在英汉中的异同点由于两国文化的差异,在有些情况下,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大庭相径。
下文以dragon(龙)、dog(狗)为例。
龙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
中文的“龙”是吉祥尊贵的,而英文中dragon 是邪恶凶残的,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封建社会中“龙”是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
时至今日,龙在人们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
中国人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龙被看成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汉语中有许多关于龙的成语,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生龙活虎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却认为dragon 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头军师、” “丧家之犬、”“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
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被视为爱畜。
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或者以狗比人,如a top dog (优胜者);a gay dog(快活人);a sea dog(老练水手);a water dog (水性好的人) 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语中“虎”及其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动物文化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虎”文化历史悠久,汉语中虎为百兽之王。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类对虎产生了敬畏、崇敬、膜拜等错综复杂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赋予虎多样的文化内涵。
这些内涵成为了文化特有的成分。
但因中西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及民族特色的不同,虎这一动物形象在中西方文化中也不尽相同,因此深入了解英汉语文化背景的差异,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真正理解和翻译虎的文化内涵,对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标签:虎习语文化内涵翻译策略一、引言虎作为陆地动物中的霸主,体型巨大,威猛无比,是自然界众猛兽之首。
在以往长期的斗争中,人类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渐渐强大,对虎的情感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最初的惧虎、敬虎、打虎,到如今的护虎,人类与虎的关系已进入更为和谐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虎的文化意象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变化。
虽然,英汉语文化中人们对虎“威猛凶悍”的形象具有相同的认识,但由于虎是亚洲的特有种类,主要产地在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所以虎在中西方文化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完全相同。
介于这个原因,在处理有关虎的文化内涵的翻译时,我们并不能将汉语中所有的“虎”都对等翻译为“tiger”。
在后文中,笔者希望在分析前人有关虎的翻译的基础上,总结出虎在不同语境下的翻译方法,真正帮助读者理解和翻译虎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内涵意义。
二、“虎”在中外文化中的内涵比较虎在中国文化中的发展历史由来已久,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意义。
虎是正义、勇猛和威严的象征,一直受到中华民族的崇拜。
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人们总受到各种飞禽猛兽的侵扰,由于不具有与野兽抗争的能力,人们往往难以抵御像虎这样的猛兽袭击,在畏惧虎的同时产生了对虎的崇拜心理。
在他们的思想认识中,虎代表凶猛有力、神圣不可侵犯的力量,因此很多氏族部落选择虎作为自己的象征,作为他们信仰的图腾。
他们认为自己和虎有着血缘关系,同样拥有神圣不可战胜的力量。
很多氏族部落都以自己崇拜的图腾为姓氏,居住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南部的克木人就以虎为姓氏,相传他们的祖先被虎所害,后人一方面畏惧老虎,一方面又崇拜老虎,因此,将虎作为这个氏族的标志。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虎”姓的人是上古舜臣“八元”之一伯虎的后人,以虎为施。
伯虎是帝喾高辛氏的大臣,相传帝喾有八大才子: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实际上是八个部族的首领)辅助他,史称“八元”。
帝喾死后,尧继帝位,八元退隐。
舜接替尧为帝时,重新起用大批元老旧臣,伯虎部族的首领才又复出为大臣。
伯虎一族从此再度发达,他的后代以虎为姓,称为虎氏,成为今日虎姓家族的重要来源。
在现代,“虎”姓比较少见,大多为男姓,云南省昭通地区的“虎”姓源于祖上“虎威将军”的封号,而生活在甘肃环县虎洞乡的村民以“虎”姓人居多,他们自称是姬姓后裔。
回族也有“虎”姓,但与其他“虎”姓不同的是,音不读Hǔ而读Māo。
虎也是许多宗教和少数民族所信仰的神灵。
白虎神就是中国古代道教的守护神,原为古代星官名,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七宿,因其呈虎形位于西方,按五行配五色,故称。
它也是四方神之一。
《礼记·曲礼上》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
土家族多信奉白虎神,湖北土家族祭白虎时,掌坛师要用杀猪民将自己的头砍出血来,滴在纸钱上后,悬挂焚烧。
湖南土家族的小孩得尺风病时,往往认为是白虎所致必须请巫师驱赶“白虎”。
驱赶时,要在户外放一把椅子,绑上带枝叶的竹子,上捆一只白公鸡,由巫师在室内施法,如果公鸡啼叫,白虎就算赶跑了。
虎在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三位,是其中唯一的山间猛兽。
由此可见,人们对虎有着崇敬之情。
虎一直以来都受到古人青睐。
由于虎被视为勇猛的象征,所以我国古代对虎十分崇拜,尤其是在军事方面,军中器物常常印有虎的图案,比如在调兵遣将用的兵符上就常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
虎符是军中印信,一般为铜质虎形,左右两半,朝廷存右半,统帅存左半,作为调动军队的信物,持有虎符的人就有了兵权。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史记》中记载,公元前257年的战国时期,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于是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遣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
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
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曹操在赤壁一战后向北撤退,诸葛亮趁机派赵云夺下南郡,俘获守将取得虎符,然后利用虎符调出荆州和襄阳守军,诸葛亮凭借一个小小的虎符不费吹灰之力就夺去了三座城池,所以说,谁有了虎符,谁就有了兵权,有了调动军队的权力,由此可见当时虎符的重要性。
除此以外,古时盾牌上常出现虎的图案以示威武,明清时期四品武官的官服上会刺有老虎的图案,彰显官威,衙门前也会挂绘有虎头型的木牌,所以虎在古代军事上是强大威猛,正直威严的象征。
中华民族虎文化历史悠久,许多民间习俗都与虎有关。
与代表天朝天子形象的龙不同,虎的形象更接近与劳动人民,人们也将虎作为守护神,民间风俗中也产生了以虎形象为原型的儿童服饰。
由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婴儿的成活率比较低,而当时的科技水平并不发达,医疗条件有限,人们只能寄希望于神灵保佑。
他们认为虎寓意吉祥,可以驱除妖魔,所以给孩子做虎衣、虎头鞋、虎头帽、虎头枕等等。
一方面希望孩子可以像虎一样强大,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这些服饰通常接近虎的原形,在物资缺乏的当时,并没有玩具,上一辈人只能通过自己的巧手传递着对孩子浓浓的爱。
在陕西和山西,新生婴儿满月时,娘家舅舅要送给孩子一只黄布老虎,既可当玩具又可以表达祝福,久而久之,这样的风俗习惯也渐渐形成。
如今,这些虎头鞋、虎头帽已成为民间文化的特色,虽然已经慢慢淡出人们视野,但其深刻寓意从未消失。
在陕西华县一带还流传着挂老虎馍的结婚习俗,迎亲前,男方舅舅会蒸一对老虎馍,公老虎馍头上有个王字,表示男人当家作主,母老虎馍额前有一对飞鸟,寓意夫唱妇随,每个老虎脖子前还有一只小老虎,表示祝愿新人早生贵子。
这些风俗习惯都体现了人们对虎力量和威严的崇拜,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虎具有威武勇猛的形象,很多有关虎的词语都和气势有关,如“虎背熊腰”“虎虎生威”“龙腾虎跃”“龙行虎步”“气吞万里如虎”(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都是形容像老虎一样威武健壮。
古代,虎也指有才能的良将。
英勇善战的勇士常常被称为虎将。
三国时代的关、张、赵、马、黄合称“五虎上将”,乃至其后代被称为“将门虎子”。
历史上著名的还有杨门虎将,而“藏龙卧虎”是指未被发现的人才。
因为虎也有凶猛残暴的一面,所以虎的形象也会令人联想到危险或残酷,如“虎口拔牙”“虎口余生”“才出狼窝,又入虎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以及“苛政猛于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但有时,老虎也有贬义,民间将剽悍的女人称为“母老虎”或“母大虫”,这都与老虎的意象有关。
纵观汉语文化中虎的文化涵义,其多与虎威猛强壮的外在形象有关,有时也指残酷凶暴以及危险的情势,虎的意象在汉语文化中的不同内涵清晰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的转变。
想必随着时代的进步,一定会有新的象征意义出现,虎文化将会不断得到丰富发展。
英语中虎的文化涵义比较少,主要是因为虎属于亚洲特殊物种,在其他地区比较少见。
在西方传统文化中,虎的意象出现得比较少,相比较而言,狮子才是真正的百兽之王,拥有更正面的意义。
“Tiger”在英语中通常是指凶狠残暴的人,一般是贬义。
在英国英语中,“tiger”还指网球比赛中的劲敌以及穿制服的马夫。
而在美国俚语中,“tiger”还指“faro”(一种法罗牌戏),“blind tiger”意指禁酒时期非法卖酒的商店。
因此,在处理中西方虎文化内涵的翻译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虎与“tiger”对等起来,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英汉语中“虎”的翻译方法(一)直译法直译法就是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原语习语的文化意象和民族色彩的翻译方法,最主要的是译文不能引起读者的错误联想和误解。
如“as fierce as a tiger”就可以直译为“凶猛如虎”。
因为在英汉语文化中,虎都有威武凶猛的比喻意义,这样直译不会影响读者对原文的理解,相反,读者会立刻联想到老虎的样子,这样的表达生动形象。
直译法在遵循了英汉语表达规范的同时保留了原语的文化特色,可以保证文化交流不中会出现文化缺失,所以面对英汉语文化共有或者已被彼此接受的动物习语可以采取直译法。
如:Don’t be afraid of him.He’s no more than a paper tiger.不用怕他,他只不过是个“纸老虎”而已。
类似的有关虎的习语还有:谈虎色变to turn pale at the mention of the tiger坐山观虎斗to sit on top of the mountain to watch the tigers fight调虎离山to lure the tiger out of the mountains老虎屁股摸不得like a tiger whose backside no one dares to touch前怕狼后怕虎to fear the wolves ahead and tigers behind—be full of fears初生牛犊不怕虎 a new born calf is not afraid of tigers虎父无犬子 a tiger does not produce a dog(二)意译法因中西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认知水平的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
若一味采用直译法,汉语习语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势必不能很好地传递给英语文化读者,那么翻译的最终目的将难以实现。
这时,译者可以考虑意译法。
意译法包括两种:可以借用译语中含有相同喻意的习语或者只借用另一个意象来翻译,也可以舍弃直接意象翻译出习语的深层含义。
1.借用法前面已经提到,由于地理位置和物种差异性的影响,狮子在西方文化中更受亲睐;在中国,老虎才是真正的百兽之王。
基于上述原因,造成中西文化对狮虎的喜好程度不同,进而造成习语表达的不同。
中国文化中,虎的意象要翻译成英语是对等地翻译为“tiger”,还是由“lion”来表示?在西方文化中“lion”代表勇敢、尊严、权威,所以有很多关于“lion”的习语。
在翻译汉语中有关“虎”的文化涵义或习语时,可以将英语中含有“lion”的习语与汉语中有关“虎”的习语相对应,借用涵义相近的英语习语来翻译汉语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