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和旅游业教案
初中综合课旅游教案

初中综合课旅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旅游的基本知识,如旅游的定义、类型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旅游素养。
3.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主要旅游景点,提高他们的国情教育。
4. 通过旅游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旅游的基本概念:旅游的定义、类型和意义。
2. 我国的主要旅游景点:五岳、四大佛教名山、丝绸之路等。
3. 旅游的注意事项:安全、文明、环保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旅游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介绍我国的主要旅游景点,如五岳、四大佛教名山、丝绸之路等,让学生了解国情,培养爱国情怀。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旅游的注意事项,如安全、文明、环保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旅游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旅游素养。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旅游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他们对旅游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旅游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他们对旅游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旅游实践表现:在实际旅游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如安全意识、文明旅游等,评价他们的旅游素养。
五、教学资源:1. 旅游图片或视频资料。
2. 旅游教材或相关书籍。
3. 网络资源:如旅游网站、旅游攻略等。
六、教学建议:1. 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旅游,增强他们的旅游体验。
2. 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旅游,培养他们的旅游兴趣和爱好。
3. 教师自身要提高旅游素养,不断丰富旅游知识,以更好地指导学生。
4. 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旅游素养。
5. 结合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等,进行跨学科旅游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旅游概论》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旅游的主体、媒介和客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认识,提高其对旅游市场的敏感度。
4. 引导学生了解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及其关联产业。
5. 使学生熟悉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旅游政策。
二、教学内容1. 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旅游的主体、媒介和客体3. 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及关联产业4.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5. 我国旅游政策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基本概念、特点、主体、媒介、客体、旅游业组成部分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旅游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政策。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旅游业的关联产业,培养学生对旅游市场的敏感度。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旅游景点,加深对旅游业的认识。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第二课时:旅游的主体、媒介和客体3. 第三课时: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及关联产业4. 第四课时:旅游业的发展趋势5. 第五课时:我国旅游政策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基本概念、特点、主体、媒介、客体等知识点的掌握。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旅游业关联产业的认识。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价学生对旅游业发展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我国旅游政策的理解和应用。
5.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旅游概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六、教学内容6. 旅游者的需求与行为7. 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8. 旅游市场营销策略9. 旅游服务与管理10.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者的需求与行为、旅游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策略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或失败的旅游市场营销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技巧。
3. 角色扮演法:模拟旅游服务与管理场景,培养学生对旅游服务的认识。
4. 小组讨论法:讨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重视。
教学设计教案:《认识旅游》教案

《认识旅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旅游的分类和特点。
3. 培养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旅游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旅游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旅游的分类和特点3. 旅游的目的地和旅游者4. 旅游的方式和行程安排5. 旅游的意义和价值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旅游的基本概念、旅游的分类和特点、旅游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难点:旅游的分类和特点、旅游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旅游的分类和特点、旅游的意义和价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旅游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旅游的相关概念和知识。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旅游的相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美丽的旅游风光图片,激发他们对旅游的兴趣和爱好。
2. 讲解: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旅游的分类和特点、旅游的意义和价值。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旅游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旅游的相关概念和知识。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旅游的相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旅游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旅游分类和特点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旅游意义的思考题,评估学生对旅游价值观念的认知。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旅游知识问答活动,增加学生对旅游知识的了解。
2. 邀请旅游业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实际旅游经验,丰富学生的旅游视野。
八、教学资源:1. 旅游知识资料:提供相关旅游书籍、文章、网络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
2. 旅游风光图片:收集各种旅游胜地的美丽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激发学生兴趣。
九、教学进度安排:1. 授课时间:共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十、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的主要旅游目的地,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旅游业教案

旅游业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2.掌握旅游业的基本概念和分类;3.了解旅游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意义;4.掌握旅游业的管理和营销策略。
二、教学内容1. 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1.旅游业的定义和特点;2.旅游业的发展历程;3.旅游业的现状和趋势。
2. 旅游业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旅游的定义和特点;2.旅游的分类;3.旅游的主要环节和要素。
3. 旅游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意义1.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2.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3.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
4. 旅游业的管理和营销策略1.旅游业的管理模式;2.旅游业的营销策略;3.旅游业的品牌建设。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分类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基本情况;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旅游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意义,让学生了解旅游业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3.讨论法:通过讨论旅游业的管理和营销策略,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管理和营销策略。
四、教学评价1.课堂测试:通过课堂测试,检测学生对旅游业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的掌握情况;2.作业评价:通过布置作业,检测学生对旅游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意义的理解情况;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旅游业的管理和营销策略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课件:PPT、PDF等;2.教材:《旅游学》、《旅游管理》等;3.网络资源:百度百科、搜狗百科等。
六、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授课时间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2学时旅游业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学时2学时旅游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意义旅游业的管理和营销策略2学时七、教学建议1.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2.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旅游业的创新设计和策划;3.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
八、教学反思旅游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行业,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旅游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旅游概论》教案 第五章 实践课

第五章旅游业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旅游业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理解课程中所学习的关于旅游业的相关知识。
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1.社会实践,市场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2.分组合作法。
喇叭。
实践课。
课时。
2
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联系一家旅行社、一家旅游饭店、一家旅游交通企业和一个旅游购物点,前往进行市场调查。
每小组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并事先针对自己想了解的内容,打印好相应的市场调查问卷,利用两节课时间进行市场调查。
参考调查题目:1.企业每年接待多少旅游者,年收入多少?
3.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如何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冲击?
4.企业目前最需要提高的是什么?
5.企业目前最需要的帮助是什么?
6.企业和其他同行相比,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吗?
[作业]
课后,对搜集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小组成员互相合作,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关于旅游者的市场调查报告。
1。
旅游规划教案

旅游规划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学习旅游规划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培养他们的旅游规划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学生将了解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学习如何制定旅游规划,掌握旅游规划的基本流程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旅游规划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了解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和作用;掌握旅游规划的基本流程和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旅游规划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旅游规划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 旅游规划的概念和意义- 旅游规划的定义和范围;- 旅游规划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
2. 旅游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可持续发展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 参与式规划方法;- SWOT分析法。
3. 旅游规划的基本流程- 问题识别和目标设定;- 资源调查和分析;- 旅游产品开发和定位;- 旅游路线规划和设计;- 旅游市场推广和宣传。
4. 旅游规划的案例分析- 国内外著名旅游规划案例的介绍和分析;- 学生团队合作完成小型旅游规划项目。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示范和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旅游规划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国内外著名旅游规划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旅游规划的实际应用和效果。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旅游规划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加深对旅游规划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质量和深度等方面进行评估。
2.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作业,包括旅游规划案例分析、旅游产品设计等,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3. 实践评估:根据学生在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对旅游资源的调查和分析、旅游路线的规划和设计等。
中职旅游上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中职旅游授课班级: [班级名称]授课教师: [教师姓名]授课时间: [具体日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类型、发展历史和基本要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旅游资源的识别、评价和推荐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旅游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1. 旅游的定义和类型。
2. 旅游资源的评价与推荐。
3. 旅游服务的基本流程和礼仪。
教学难点:1.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方法。
2. 旅游服务中的沟通技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旅游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2. 提问:同学们对旅游有什么了解?为什么旅游业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二、讲授新课(30分钟)1. 旅游的定义和类型- 讲解旅游的定义,区分旅行、游览和旅游的区别。
- 介绍旅游的类型,如: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等。
- 分析各类旅游的特点和适用人群。
2. 旅游资源的评价与推荐- 讲解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娱乐设施等。
- 举例说明如何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和推荐。
3. 旅游服务的基本流程和礼仪- 介绍旅游服务的基本流程,如:咨询、预订、出行、住宿、餐饮等。
- 讲解旅游服务中的礼仪,如:尊重客户、热情服务、文明用语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供旅游案例,如:某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推广。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提出改进建议。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旅游服务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旅游业。
五、课后作业(10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旅游资源的评价与推荐的短文。
2. 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旅游业的新闻资讯,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
《旅游概论》教案

教学过程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新授
对学生思考能力的考核同时看看学生对旅游的
认识
使学生的注意力跟着老师共同进入课堂
在探讨中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世界各地社会发展有快有慢,旅游的产生有先有后,但就旅游活动来说,都经历了一个从萌芽、产生、发展而日趋成熟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是从旅行中孕育又从旅行中分离出来的。那么,其产生的过程是怎样的?
二、按旅游目的划分
(一)观光旅游:主要指旅游者到异国他乡进行游览自然山水、鉴赏文物古迹、领略风土民情,从中获得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审美情趣,以达到消遣娱乐、积极休息和愉悦身心的效果。
(二)度假旅游.
(三)公务旅游:是指以某种公务为主要目的的旅游。
1、商务旅游
2、会议旅游
(四)专项旅游:是指以满足某种特定需要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具备定向性和专题性。
教师总结
5'
小 结
旅游的产生源于人类意识的发展、精神需求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成熟.正确掌握旅游的定义,并区分旅游与旅行、游览的区别,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今后学习《旅游概论》的基础。
2'
作 业
1、人类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
2、为什么说旅游孕育于旅行之中又脱胎于旅行之外?
3、什么是旅游?旅游与游览、旅行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难点
对旅游的不同分类标准的不同类型的理解。
关键
掌握旅游的多种类型.
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
讲授法、比较教学法
学法分析
讨论法
课型
新授课
课 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
教师调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掌握本学科的学习方法。
讨论后归纳旅游的三个阶段。
自主探究后归纳旅游的概念。
举例讲解特征。
教 案 首 页
授课题目
项目一旅游文化概述
课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旅游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内容和构成;理解旅游文化特征和功能。
能力目标:能应用旅游文化的基本知识,理解和解释学习旅游文化的功能。
项目一旅游与旅游文化
专题二认识旅游文化
1、旅游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旅游文化
1.帝王巡游
帝王巡游是集视察官吏、暗访民情、观赏风景于一体的职务旅行活动。
2.高僧云游
古代以求法、朝觐为目的的宗教活动颇为盛行。
(1)东晋法显出游到达天竺(今印度),把旅途见闻写成《佛国记》,此书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游记;
(2)唐代僧人旅行家玄奘曾到今印度一带讲经求佛,回国后写成了《大唐西域记》;
(3)唐代僧人鉴真六渡日本传佛出游。
3.文人漫游
古代的文人学者、隐士大夫,包括一些思想家、文学家、地理学家、旅行家为了探寻某方面的学术文化和实现人生志向,通过寻访游历、寄情于山水来实现对人生目标的追求,这些文人在漫游过程中所创造的山水画、山水诗及散文游记,丰富了我国的文艺宝库。
3、行为文化----是以约定俗成方式构成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无形的、非物质的、自律的和不带任何强制性的内在良知的制约因素。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情感、民族情结等文化因素的总和;是核心部分,是人与自身关系的反映。
(2)旅游文化的内容
联系实际谈谈对旅游文化功能的认识。
通过案列分析的方法了解旅游文化的特征
讨论分析文化的四个结构的层次关系。
4.使节出访
汉武帝时张蓦两次出使西域,到达今伊朗、印度一带,了解了西域风俗、山川、地理等。促进了中外商业交流,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5.航海旅行
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历经30个国家和地区。他亲自绘制了《郑和航海图》,成为我国第一部海洋地理时就有民间出游活动,主要是观社、观猎、观乐、观祭祀等,在以后,各代民间旅游观光不断扩大。
1、旅游主体文化----文化素养、兴趣爱好、审美观、价值观、
性格心理、行为方式、政治主张、思想信仰以及旅游者的职业、生活背景等;
2、旅游客体文化---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建筑文化
旅游娱乐文化、旅游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文艺文化、景观文化等 ;
3、旅游介体文化--旅游管理文化、旅游服务文化、旅游教育文化
(二)近代旅游文化
1.文官仕游
2.商业旅游
3.革命旅游
(三)现代旅游文化
1.劳作性旅游
2.休闲性旅游
3.商业、治学旅游
二、旅游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
通过举例分析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旅游文化的特点。
归纳我国古代百姓的节庆有哪些?
自主探究后归纳旅游文化的概念。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巩固练习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新课介绍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巩固练习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1.介绍旅游文化学科的特点和知识内容以及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2.学习旅游文化的方法和要求。
旅游文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课程涉及的知识内容非常广泛,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及难度,因此在学习前一定要了解旅游文化的概特征等相关问题,从而更好的学习本课程,
项目一旅游与旅游文化
专题一认识旅游
1、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旅游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由商品交换引起的。
近代旅游始于产业革命,库克的包租火车组织了一次禁酒大会,为近代旅游业的标志。
现代旅游始于二战以后,喷气式客机的诞生为其标志。
2、旅游的概念与特征
(1)旅游的概念
旅游是人们为了特定的目的而离开他们的通常环境,前往某些地方并做短暂停留的活动,其主要目的不是要从访问地获得任何经济收益。
(二)旅游的特征
1.暂时性特征
2.异地性特征
3.休闲性特征
4.消费性特征
5.社会性特征
6.综合性特征
三、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旅游既是经济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本节课重点为旅游的含义与特征,运用所学知识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解决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职业素质
培养手段
通过讲练结合、案例分析等手段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自觉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职业意识,具备职业所需的职业素养。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问答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视频
授课时间
班级
时间
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首次授课,着重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知识结构、在本专业的地位以及和其他学科地关系还有应采取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表现出极大地热情和浓厚的兴趣,从而以一种积极地态度进入了本课程的学习。
教 案
授课题目
项目一旅游与旅游文化
课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旅游的概念;熟悉旅游的产生有发展,掌握旅游的特征。
能力目标:能应用旅游文化的基本知识,理解和解释学习旅游文化的意义。
情感目标: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自觉服务意识。
重点难点及
解决办法
重点:旅游的含义与特征;
难点: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旅游政策法规、旅游行规制度等 。
四、旅游文化与旅游业
1.旅游文化将成为扩展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旅游现象
2.旅游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
3.旅游文化是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
4.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旅游业保持自身特色的决定性因素
学生分组介绍旅游文化的结构;
本节课重点为旅游文化的概念、结构、内容和特征,运用所学知识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2.特征
地域性特征
民族性特征
承袭性特征
交融性特征
三、旅游文化的内容和构成
(一)文化的结构
1、物质文化---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是构成文化的基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
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及各种组成形式和总和,是最具权威的因素,规定了文化的性质,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具有强制性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问答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视频
授课时间
班级
时间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文化的结构层次理解不够,可以运用案例和练习强化学生的印象。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1.解释旅游的内涵。
2.举例说明旅游的特征有哪些?
通过学习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旅游的含义和特点以及我国旅游活动发展的历史进程,那么什么是旅游文化呢?旅游文化有哪些特征呢?学习旅游文化有什么意义?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情感目标: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自觉服务意识。
重点难点及
解决办法
重点:旅游文化的特征与内容构成;
难点:对旅游文化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解决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职业素质
培养手段
通过讲练结合、案例分析等手段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自觉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职业意识,具备职业所需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