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中日的名词解释

甲午中日的名词解释甲午中日,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甲午战争,也被称为中日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于1894年至1895年,是中国清朝和日本帝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本文将对甲午中日战争及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影响与意义。
1. 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
该战争的导火索是针对朝鲜半岛的主权争夺,中国和日本都对该地区有着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战争开始于1894年7月,持续了8个月,最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甲午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揭示了中国政府、军队和社会的腐败与落后,也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 日本的崛起甲午战争是日本在东亚地区崛起的标志之一。
日本作为一个前封建主义国家,在甲午战争中通过其现代化的军事力量和高效的作战能力打败了清朝。
这场战争让日本成为东亚地区的新霸主,并使其在列国围剿下迅速崛起为一个现代化的帝国。
3. 自强运动甲午战争后,中国政府意识到亟需进行自我革新和现代化的进程,于是展开了自强运动。
自强运动旨在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改革。
这一运动奠定了中国近代史上自强不息的基础,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最终在1895年签署了《马关条约》。
该条约被视为中国百年屈辱的象征,剥夺了中国对台湾、澎湖群岛、辽东半岛等重要地区的主权,并要求中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马关条约》使中国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状态,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促进了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变革。
5. 乙未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力度,推行了乙未洋务运动。
该运动以引进西方技术、知识和文化为核心,以推动中国工业、军事、教育等现代化建设为目标。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并未取得良好的成果,但其仍然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6. 甲午战争对东亚的影响甲午战争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东亚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侵略与反抗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1895年
甲午风云 这是一页沉重的历史 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
铁甲与热血铸造着民族铮骨
大海和长夜激荡着忠魂浩气 历史不会忘记海战风云 中华民族将记住1894——
一、帝国之殇——甲午战争 比 较 分 析
国情 中国 国土 辽阔 多 丰富 强盛 日本 狭窄 少 匮乏 弱、仿效中国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才不会遭受侵略。
1.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 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往事”是指 什么战争的失败(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句诗歌歌颂的是清朝爱 国将领( ) A.林则徐 B.关天培 C.左宗棠 D.邓世昌 3.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 )中 A.威海卫战役 B.平壤战役 C. 黄海海战 D.辽东战役 4.下面哪一条不是《马关条约》的内容( )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2100万元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D.增辟通商口岸
爆发
黄海海战 原 因
甲午中
日战争 结果
经 过
辽东半岛 战役 威海卫战役
《马关条 约》
1.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 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往事”是指 什么战争的失败(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句诗歌歌颂的是清朝爱 国将领( ) A.林则徐 B.关天培 C.左宗棠 D.邓世昌 3.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 )中 A.威海卫战役 B.平壤战役 C.黄海海战 D.辽东战役 4.下面哪一条不是《马关条约》的内容( )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2100万元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D.增辟通商口岸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清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清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7
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代表中国的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清朝政府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最终导致腐朽的清朝的灭亡。
一方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甲午战争之后,不少思想进步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变法”的重要性,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日甲午战争对清朝政权的冲击

中日甲午战争对清朝政权的冲击中日甲午战争,又称中日战争、甲午战争,是指1894年至1895年间,中国清朝与日本帝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对于清朝政权来说,产生了深远的冲击。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探讨中日甲午战争对清朝政权的冲击。
一、政治冲击中日甲午战争对清朝政权的政治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国际地位下降: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与外国列强进行正面冲突的战争,清朝政府在战争中的失败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下降。
此前,中国一直被视为东方大国,但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并赔偿巨额赔款,这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
2. 内外交困: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
外部上,清朝政府不得不面对列强的压力和侵略,内部上,清朝政府面临着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这使得清朝政府的统治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政权的稳定性受到了严重威胁。
3. 政治改革的推动: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清朝政府意识到自身的腐败和落后,进一步推动了政治改革的进程。
清朝政府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戊戌变法等,试图挽救政权的危机。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并未能够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反而进一步加剧了政权的动荡。
二、经济冲击中日甲午战争对清朝政权的经济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崩溃: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不得不支付巨额赔款,这使得清朝政府的财政状况严重恶化。
同时,战争还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得中国的经济陷入了崩溃的状态。
这使得清朝政府无力应对国内外的挑战,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
2. 外资侵入:甲午战争后,中国不得不向日本等列强支付巨额赔款,这使得外资大量涌入中国。
外资的涌入使得中国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中国的产业和市场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同时,外资的涌入也加剧了中国的经济依赖性,使得中国的经济更加脆弱。
3. 经济改革的推动: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清朝政府意识到中国经济的薄弱和落后,进一步推动了经济改革的进程。
中日甲午战争

时间:1894年10月下旬
威海 战役
时间:1895年初 清军战略:“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结果: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 覆没
1895年1月,日本军队在山东 半岛荣城登陆,从背面袭击大清北 洋水师的基地威海卫,日本舰队则 从正面封锁海口。北洋水师提督丁 汝昌多次请求出击,都被李鸿章拒 绝。洋教官和一些贪生怕死的将领 逼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宁死不从, 命令手下锯掉水师提督印章一角, 然后吞鸦片自尽。广大爱国官兵先 后八次击退敌舰。2月,北洋水师 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全军覆灭。
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 内 容 影 响
割辽东半岛(后赎回)、台 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刺 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
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
增开重庆、沙市、苏杭二州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 为通商口岸。 国内地。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 的发展。 设工厂。
材料一: “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 太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 则颐和园之工程也。” 材料二:日军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动进攻后,李 鸿章命告清军统帅:“日兵来牙窥探,可置之不 理……切勿自我先挑衅” 。丰岛战役后,清军失利退 至平壤。李鸿章仍命令:“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材料三:黄海大战后,清军主力尚存。1895年, 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 李鸿章下令:“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材料四:清军的枪炮大都购自英德美法等国,有 的炮弹没有炸药,只有沙土,根本不能使用。军舰的 炮弹虽然“实储火药,然配储不多,且药线铁管仅实 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因此,北洋舰队在海 战中吃亏很大。
八年级历史甲午中日战争

4、危害: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
辽东半岛
中英《南京条约》 ①割让香港岛; ②赔银二千万元; 中日《马关条约》 ①割让辽东半岛、 台湾、澎湖列岛; ②赔银二亿两;
台湾 ①割地面积增加; 广州 厦门澎湖列岛 ②赔款数额倍增; 香港岛
苏州 上海 沙市 杭州 宁波 重庆 福州
③五口通商 ③增开口岸 (广州、厦门、福州、 (重庆、沙市、苏州、 宁波、上海) 杭州) ④协定关税。 ④在华设厂。
2、材料: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 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请回答:(1)这个对联写于何时?什么事件 之后? 写于1895年甲午中日战后 (2)台湾是中国领土,为什么说“今已归日 本”? 说明《马关条约》已签订,台湾已割给日本。 (3)“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 颐和园在进行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 (4)把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投降派苟且 贪安的卖国嘴脸。
旅 辽东战役 顺 大 黄海海战 屠 杀 北洋舰队
威海卫战役丰岛海战 Nhomakorabea失败原因:
清政府的妥协退让、 腐败无能、避战保船 政策
三、战争的结果 中日《马关条约》
1、时间、地点: 1895,日本马关 中国:李鸿章;日本:伊藤博文 2、签署人:
3、内容:
①割让辽东半岛、台 湾、澎湖列岛 ②赔银二亿两 ③在华设厂 ④增开口岸 (重庆、沙市、苏州、杭州)
③侵略深入内地; ④经济侵略加剧;
⑤受控制程度加深。
材料分析题
1、材料:“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请回答:
(1)材料中的“公”指谁?他的官职? 邓世昌。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 (2)上述材料中的“此日”是指何年何事? 1894年的黄海战役 (3)上述材料中的海军名称是什么? 北洋舰队 (4)上述材料中“壮海军威”是指的什么事? 是称赞邓世昌。因为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与日军激战,在弹药将尽时, 毅然下令开足马力,冲撞日舰吉野号,不幸中鱼雷,全舰将士壮烈 牺牲 (5)假如你是此人,面临生死抉择怎么做? 就义,为国捐躯,死如泰山之重;求生,留得青山在,再抗日寇。 (6)如何评价此人?我们应该学习的精神? 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甲午中日战争

07:59
2.战争经过:
①1894年7月,丰岛海战(爆发);(1894年,日军不 宣而战,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 战争的序幕。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是年为旧历甲午 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②平壤战役(清军失利退回中国)。 ③ 黄海之战(日军取得了黄海制海权,李鸿章命令海军 “保船避战”)。 ④ 辽东之战(占大连、旅顺—大屠杀)。 ⑤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结束)。
07:59
1894.11
旅顺
黄海海战 平壤
1894.9.17
1894.9.15
1895.2.2
威海卫
1894.7.25 07:59
丰岛
07:59
鸦片战争 后开放的通商 口岸
第二次鸦片 战争后开放的通 商口岸
中日甲午 战争后开放的 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口岸
影响: ◆对中国: ①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②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③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救亡运动不断高 涨 。(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 命、)。 ⑤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结果:中国战败,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
07:59
4.《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 屿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 完整;此后列强掀起了划分中国“势力范围”, 瓜分中国的狂潮。(P59的漫画) ②赔偿日军费白银二亿两——为了支付赔 款,清政府对内加紧搜刮人民,大大加重了人 民的负担;列强通过“政治大借款”控制中国 的经济命脉。 ③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 岸,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使 列强侵略势力深人到内地。
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场重要战争,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起因、战争经过和结果等方面,对这两场战争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历史背景甲午战争发生在19世纪末,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场重要战争。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尖锐,国家经济衰落,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日益加剧。
同时,中国内部的政治腐败和国家机器的脆弱也使得中国难以有效的应对外敌的侵略。
而中日战争发生在20世纪初,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
当时的中国由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政府控制,国力尚未完全恢复,国内政治分裂,军阀割据现象严重。
与此同时,日本在军事、经济和政治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中国发动了进一步的侵略行动。
二、起因甲午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朝鲜半岛的问题。
中国对朝鲜有着众多的影响力和利益,然而日本也渴望在这个地区扩张自己的势力。
随着日本步步紧逼,中日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最终爆发了甲午战争。
中日战争的起因则包括了更多的因素。
其中,北洋政府的统治无力、兵力较弱、内忧外患等因素都成为了导火索。
此外,日本通过主动挑起事端,策动了二二八事变,引发了国共内战,从而迅速推进其在中国的侵略行动。
三、战争经过甲午战争开始于1894年,持续到1895年。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一度表现出了较强的战斗力,但终因多种原因被日军打败。
战争结束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不得不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给日本,支付巨额赔款,并削弱了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势力。
中日战争则发生在1937年,持续到1945年。
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经历了沉重的挫折,但在全国人民的共同抗战下,终于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
战争结束后,中日签订了《日中和平条约》,日本军队撤离中国,中国恢复了完整的领土。
四、结果影响甲午战争的结果使得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自主权,也加深了国内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
这场战争使中国开始重新思考现代化和国家建设的问题,在悲痛的同时也催生了思想的解放和改革的呼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程——第一阶段
从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战争分陆战与海战双向进 行,陆战主要是在朝鲜半岛上的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 海海战。黄海海战是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 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 海军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又执行李鸿章避战保船的命 令,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 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陆面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大同江南岸战场、玄武门 外战场、城西南战场。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九千五百余人, 日军也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战力相差甚远。日军第九混 成旅团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太原镇总兵马玉 昆奋勇抗击,日军无功而返。
交战双方——大日本帝国
1882年,日本海军还只是鱼雷艇和二千吨以下的近海铁甲舰为主,无大 型铁甲巡洋舰。1885年,日本提出十年的扩军计划,意图超过北洋海军。 1886年,法国海军工程师白劳易受雇建造4700吨级大型铁甲巡洋舰“松 岛号防护巡洋舰”和“严岛号防护巡洋舰”。 1890年时,中国北洋舰队总排水量为27000吨,而日本海军总排水量在 17000吨以上。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当时日本政 府年度财政收入仅八千万日元。1893年起,明治天皇决定每年从自己宫 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日圆,再从官员薪水里取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 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舰队总排水量为72000吨,多数有配 臵速射炮的新式舰艇。
战前日本实际动员兵力达240,616人,其中174,017人有参战经验,海军 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72000吨,超越北洋水师。日本对 清廷改革后的实力仍有顾忌,对于北洋水师不敢轻敌,1880年日本参谋 本部长山县有朋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大清帝国平时可征兵425万,战时可 达850万人之多,“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
中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7 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 《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 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 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这 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 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 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 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结果&影响
清朝战败,只得向日本求和,签下《马关条约》。1895年间,清廷派李鸿章前往 日本签约。条约指明,清方须承认朝鲜为独立国,撤出朝鲜半岛。割让台湾、澎 湖及其附属岛屿予日本。条约又要求清方向日本开放多个中国内陆的港口城市, 包括沙市、重庆、苏州、杭州。要求向日本赔款,日本便获得2.3亿两白银的战争 赔款(其中三千万两为清朝换回辽东半岛的费用)。还规定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 入上述个通商口。日本货物在中国内地必须免去内地税。这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改变了东亚地区由英国和俄国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导致1902年的英日联盟及 1904年的日俄战争。 甲午战争后所签订的《马关条约》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来 对中国危害最大的不平等条约。条约签订后,台湾和澎湖沦为日本殖民地,巨额 赔款亦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及增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力量。允许在华设厂、增辟通 商口岸便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 会的半殖民地化。 清军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北洋水师的覆灭)标志着大清帝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 丈,再次成为列强鲸吞蚕食的对象。清朝国内的改革派对自身弱点有了更深认识, 促使后来政治制度的改革,即1898年的戊戌变法。
过程——第二阶段
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战场位于辽东半岛,以陆 战为主。9月25日,日军在鸭绿江上搭浮桥抢渡成功,向 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被迫撤 出阵地。日军攻陷虎山。山县有朋即将第一军司令部移于 虎山。鸭绿江防线决战刚要打响前光绪帝拿问平壤之战逃 跑主将卫汝贵圣旨到,造成清军全军崩溃。26日,日军占 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同日日军在庄河花园口 登陆,10月9日,攻占金州,10日陷大连湾,至此清军在 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25日旅顺陷落,日军执行旅顺大屠 杀,对城内进行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大批平民死 亡。李鸿章曾经提出“若水师至力不能支时,不如出海拼 战,即战不胜,或能留铁舰等退往烟台。”但是受到丁汝 昌的坚决反对从而使得北洋水师继续困守在港内。
过程——第三阶段
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12月24日,镇远退入威海卫时触礁,经抢修才不至下沉,但已不 可再出深海作战,管带林泰曾引咎自尽。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 二军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30日, 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岸炮台。营官周家恩阵亡,炮台被日军 攻占。2月3日日军攻陷威海卫城,刘公岛成为孤岛,日本联合舰队 司令伊东祐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10日,定远号弹药告罄,刘步蟾 下令将舰炸沉,随后刘步蟾生吞鸦片自杀。11日,丁汝昌自杀。 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在英国籍海军军事顾问建议下,由最年 轻管带、日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长萨镇冰向伊东中将献降,济远, 广丙,镇中等10舰为日军所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随后萨镇冰驾 驶康济舰并载着丁汝昌等六人灵柩离开刘公岛。北线日军与清军满 洲部队主力进行的战役有五复海城,与湘军、淮军、毅军进行的战 役有牛庄之战(又名佯攻辽阳,实取牛庄之战),最终双方主力爆 发田庄台决战,宋庆在清军主力被围歼前下令撤退。清廷被迫议和。
交战双方——大清帝国
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配臵有铁甲舰定远号及镇远号,各有12寸巨炮4门,航速分别为14.5节 及15.4节。 然而之后到甲午战争之前6年没有再添臵铁甲舰。在此期间,重修颐和园花费数千万两白银,即十几艘定 远级铁甲舰的费用。1889年光绪皇帝大婚,花费白银550万两,即三艘半定远级铁甲舰的费用。1891年 户部尚书翁同和奏准暂停南北海军购买外洋枪炮船只3年。因此在开战时的北洋海军已经没有多少“大舰 巨炮”优势可言,1894年中日对比是20CM以上火炮:31/15,20CM以下火炮230/140,速射机关炮 244/294,鱼雷管39/43,航速11.48/12.84,装甲巡洋舰3/1,防护巡洋舰3/8。 1894年5月下旬李鸿章校阅北洋海军,奏称:“北洋各舰及广东三船沿途行驶操演,船阵整齐变化,雁 行鱼贯,操纵自如……以鱼雷六艇试演袭营阵法,攻守多方,备极奇奥。”“于驶行之际,击穹远之靶, 发速中多。经远一船,发十六炮,中至十五。广东三船,中靶亦在七成以上。”“夜间合操,水师全军 万炮并发,起止如一。英、法、俄、日本各国,均以兵船来观,称为节制精严。”战争前夕,北洋舰队 大沽、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和旅顺(今属辽宁大连)三大基地建成,英国观察员看完北洋舰队操演后 上书海军部,也认为北洋舰队战力不容小觑。 后期因李鸿章解雇当时训练海军的英国人琅威理,引致北洋舰队军纪出现问题,“有某西人偶登其船, 见海军提督正与巡兵团同坐斗竹牌也。”“每北洋封冻,海军岁例巡南洋,率淫赌于香港、上海,识者 早忧之”。1888年原本预订购入300箱炮,后因为军费不足,北洋海军只购入了3发炮,“从前拨定北洋 经费号称二百万两,近年停解者多,岁仅收五六十万。”《李鸿章全集》:“中国水雷船排列海边,无 人掌管,外则铁锈堆积,内则秽污狼藉,业已无可驶用。”至于领导丁汝昌“孤寄群闽人之上,遂为闽 党所制,威令不行”。刘步蟾则被人们称为“实际上之提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