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 第5章 行为学习理论)【圣才出品】

第5章行为学习理论一、选择题1.某小学生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而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其行为背后的作用机制是()。
A.正强化B.负强化C.正惩罚D.负惩罚【答案】B【解析】根据斯金纳的观点,正强化与负强化的目的都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但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正惩罚与负惩罚的目的都是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但正惩罚是通过呈现消极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惩罚则是通过中止积极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认真完成作业”是希望提高发生概率的行为,“避免父母的斥责”则是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
2.体现“身教重于言教”思想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A.社会学习理论B.操作条件反射理论C.认知学习理论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答案】A【解析】根据班杜拉实验研究结果,在影响个体观察学习效果的因素中,榜样的作用至关重要。
榜样身教的作用远远胜于言传。
而人本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师生互动关系和个体情感体验的价值,认知学习理论重视的是个体知识结构和知识掌握的价值,联结学习理论中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调的则是通过奖惩来养成行为习惯,不重视榜样的作用。
3.在间歇强化的条件下,刺激——反应联结的特点是()。
A.建立快,消退也快B.建立快,消退慢C.建立慢,消退快D.建立慢,消退也慢【答案】D【解析】连续强化的条件下,新行为建立快,但消退也快。
组织行为学中强化程序的一种,指每一次理想行为出现时,都给予强化,也可以说是即每一次正确反应后都给予一次强化。
可以快速学习新行为,但习得行为也会快速消失,例如表扬和恭维。
在间歇强化的条件下,新行为建立慢,但消退也慢。
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
在强化的时候,可以使用普雷马克原理。
行为强化的程序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根据间歇强化的比例和时间是否固定,可以把它分成四种类型,分别是固定比例的间歇强化、可变比例的间歇强化、固定时间的间歇强化、可变时间的间歇强化。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强化是指能够增强反应率的后果。
注: 强化不同于奖励,后者是对与愉快情景相联
系的行为的主观解释,前者则是一个中性术语, 指能增强反应率的效果。
(一)强化物
• 强化物: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 正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
更大的持续性;反应 率慢慢降低
(二)强化程式
程序表 定义
例子
反应
当强化结束 的反应
计件工作、
固定比率 在固定的 (定比强 反应次数 做完6题
化) 后强化 可以玩
快速的反应,强 化后反应暂停
很少的持续性;当达 到预期的反应数目却 不再有强化时,反应 率急剧下降
变化比率 (变比强
化)
在变化的 反应次数 后强化
学生要学习分化,就必须对他们的反应的正 确或错误提供反馈。
为了提高效率,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要 想得到强化,你就必须这样做”。
(三)行为的学习
3.行为的分化和泛化 • 泛化(generalizatioin):
指将行为、技能、概念从一个情境移到另一 个情境或任务中。
• 泛化最容易在相似的情境或概念中发生,但由 于分化的作用,泛化的发生有时不太容易。
• 自然恢复:行为消退后,经过一段时间再强化条件刺激, 条件反应又重新出现。
• 泛化:经典性条件作用一旦形成,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 似的刺激作出条件反应。
• 分化:只强化条件刺激,而不强化与其相似的其他刺激。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3.相关概念:
• 高级条件作用: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可以起到 与无条件刺激相同的作用。
第五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7)规则学习。规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之间 的关系,规则学习就是要了解这种关系。
• (8)问题解决学习。即学习运用规则去解决问题。
• 加涅认为,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概念、规则和问题解决。 并在1971年把上述分类中的前四类合并为一类,把第 六类分为两类,即:
不依赖的,并且,每一个维度都存在许多过渡形式。
• (三)我国的分类 • 1、潘菽的分类 • 根据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将学习分为四类: • (1)知识的学习。其中包括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理解等。 • (2)技能和熟练学习。 • (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学习。 • (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学习。
• 2、冯忠良分类 • 依据教育系统中传递的经验内容不同,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 • (1)知识学习。包括知识的领会、巩固和应用三个环节,要解决
• 理解广义学习概念需要把握下面三个方面: • 第一,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 • 第二,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 • 第三,学习表现为个体心理、行为比较持
久和稳定的变化。
• (二)狭义的学习 • 即人类 学习,人类学习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以语言为中介,自
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 • 人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 第一,从内容上看,人类学习比动物学习广阔得多。 • 第二,从方式上看,动物学习是一个直接经验的过程,而人类学
的越多,习惯形成的就越迅速。 • (2) 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
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第二节 桑代克的试误说
• 桑代克(L. E. Thorndike),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 提出了尝试—错误学说 • trail-error
第5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试误说:认为联结是通过反复尝试从而逐渐减少错误 而建立的,没有什么认识、理解、意识的作用,因而 是一个盲目的过程。
JPKC
3
三条学习主律
(1)效果律: (2)练习率: (3)准备律: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
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JPKC
斯金纳(B.f.Skinner 1904-1990)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
JPKC
强化? or
惩罚?
1.强化和惩罚是从结果来加以区分的,有些看上去是强化 的实际是惩罚,有些看上去是惩罚的实际是强化。
2.行为的结果往往是多维,很可能是强化和惩罚的复合体。
3.很多人认为阻止或避免人们做某事的唯一办法就是惩罚, 其实强化与此相反的行为反应,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JPKC
强化分类 强化还可划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两 类:
正或补课之类的惩罚,往往使行为削弱,导致消退或回避。
通过交替使用奖与惩或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强化,教师 可以希望从学生身上得到预先设计的行为表现。
增加令人满意的行为(强化)
JPKC
普雷马克原理(Premack Principle)
通过将低渴望的活动和高渴望的活动联系起来,
以出现低渴望活动。
启示:
出更多的不良行为。
减少不受欢于违犯某一规则,将失去一些强化物
(金钱、时间、权利、快乐)。例如,随地吐痰后被 罚款。而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明确地表明学生不良行 为的可能代价。例如,首次违反课堂纪律,教师给出 警告;二次违反课堂纪律,教师在点名册上作一标记,
这一标记意味着失去2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因此,当
–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 –二级强化是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反复 结合后,自身获得强化效力
第五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详解演示文稿

导言: 1:学习理论主要解答的问题
<1>学习的结果:学习要使有机体形成什么 <2>学习的过程: 为了实现学习的结果,有 机体进行什么样的加工活动 <3>学习的规律与条件:为了顺利进行学习 的加工活动形成特定的结果所需要的条件
2:现代学习论流派演变概况
欣茨曼(D.L.Hintzman,1977)对自1880~ 1980年间的学习与记忆研究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 该书将学习论流派分为认知主义与行为主义两大 阵营。属于前一阵营的人物有艾宾浩斯、内省主 义者、格式塔心理学家、托尔曼、信息加工心理 学家;属于后一阵营的人物有桑代克、巴甫洛夫、 华生、斯金纳、赫尔。它们的发展受许多相关学 科的影响,其中对认知主义学习论影响最大的相 关学科是哲学和计算机科学,对行为主义学习论 影响最大的相关科学是生理学和动物行为学(见 图3-1)。
第五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详解 演示文稿
优选第五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非洲巨鼠排雷员在接受嗅觉训练
训练员准备出发对老鼠排雷员进行野外训练
一只老鼠排雷员发现了埋在土里的模拟地雷
成功找到目标的老鼠排雷员接受“教官”食物奖励
APOPO创立者巴特·威金斯和他的老鼠排雷员
(一)教学目标:
了解各派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与实验 依据,并能指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其对教 育工作者的启示,并能够对各派学习理论 作出适当的评价。 (二)教学重点:各派学习理论的基本观 点及其评价
学习是情感与认知 相结合的整个精神 世界的活动。
学习过程是学生的 一种自我发展、自 我重视,是一种生 命的活动,而不是 为了生存的一种方 式。
3、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共同特点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联结派学习理论) 与英国的联想主义一脉相承,主要代表人 物有桑代克、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 格斯里等。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Ivan Pavlov (1870—1932) 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
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的卓越贡献而获诺贝尔奖金。
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
(一)狗的条件反射作用实验实验结果(1)条件作用之前:给出铃声(条件刺激)并无唾液分泌给出肉(无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2)条件作用期间:铃声+肉(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3)条件作用之后:给出铃声(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基本内容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条件反射的四个基本事项:①无条件刺激(UCS):指本来就能引起的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
②无条件反应(UCR) :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
③条件刺激(CS) :原来的中性刺激。
④条件反应(CR) :条件反射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三)学习规律1. 消退◆条件作用建立之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是条件作用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
●巴甫洛夫认为,消退并不是条件刺激和相应的反应之间的暂时联系已经消失或中断,而是暂时联系受到抑制。
●条件作用愈巩固,消退速度就愈慢;条件作用愈不巩固,就愈容易消退。
2. 泛化:在条件作用开始建立时,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该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
这种现象称为条件作用的泛化。
3. 分化: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产生条件作用,而对其他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
这种现象称为条件作用的分化。
4.高级条件作用: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可以作为无条件刺激。
另一个中性刺激与其反复结合,可形成新的条件作用,这一过程被称为高级条件作用。
测验失败(中性刺激)批评(条件刺激)——焦虑测验失败——焦虑巴甫洛夫的信号系统理论●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信号刺激。
第五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
(一)迷箱实验
(二)学习的联结说(试误说)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 2、学习是通过不断的尝试与错误而实现的。
3、联结的形式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人与动物遵循 同样的学习律;
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一)准备律
间 隔 强 化
买彩票、 建立速度快,强化后 老虎机 几乎不会暂停
强化程式的不同效果 连续强化可使行为和后果之间联系更明确,也增强了反馈信 息的价值。间隔式强化则比连续强化具有更高的反应率和更 低的消退率。
约翰· 华生(1878—1958)
(一)恐惧形成实验
华生认为,有机体学习的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 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条件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和 空间上的结合,使得条件刺激成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替代无条 件刺激与无条件反应建立联系。
(二)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基本要素
1、心理学之成为一门科学,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 个体表现于外的行为。 2、经典条件反射研究所得出的行为原则不但可用以解释 动物的行为,也可用以解释人的行为。 3、人类的一切行为的基本要素是反应,一切行为表现只 是反应的组合。 4、只要了解了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就可以设计并控制刺 激,通过条件反射的方法,建立起所要建立的反应。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
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实验
二、强化理论
三、新行为的塑造 四、评价
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 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 奠基者。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 的仪器――斯金纳箱。 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 学贡献奖 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 誉――国家科学奖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第二版)第五章关键术语

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刺激(stimuli)激活行为的事件。
反应(response)可以观察的对刺激的回应行为。
经典性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一个新刺激代替另一个刺激与一个自发的生理或情绪反应建立联系。
无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简称US)能够自动一起生理或情景反应的刺激。
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sponse,简称UR)无需任何训练和经验而自动出现的生理或情绪反应。
中性刺激(neutral)不会自动引起生理或情景反应的刺激。
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简称CS)条件作用形成后能够英气生理或情绪反应的刺激。
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简称CR)条件作用形成后习得的对条件刺激(以前的中性刺激)做出的反应。
消退(extinction)条件作用形成后,由于没有无条件刺激的结合,机体对条件刺激的反应逐渐消失。
泛化(generalization)条件作用形成后,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
分化(discrimination)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的刺激不做出条件反应。
高级条件作用(higher-order conditioning)条件作用形成后,另一个中性刺激与条件刺激反复结合,形成新的条件作用。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connectionsm)学习实质上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自动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这种联结不需要以观念作中介。
效果旋律(law of effect)在一定情境下产生满意效果的行为倾向于在这一情景中重复出现。
操作性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有意行为因其后果而增强或减弱的学习。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消退(extinction)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维持(maintenance)减弱甚至停止强化后对行为的保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条件反应:
中性刺激:
条件刺激:
条件反应:
无条件刺激(或非制约刺激) (unconditioned stimulus UCS) : 指本来就能引起个体某固定反应的刺激。 即能引起唾液分泌的食物。
无条件反应(或非制约反应)
(unconditioned response UCR):指由
无条件刺激原来即可引起的固定反应,亦 即由食物所引起的唾液分泌。
华生如是说
•给我一打健康、外形完好的婴儿,把 他们放在我设计的特殊的环境里培养, 我敢保证,随便挑出一人来我就能把 他训练成为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 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业首 领,甚至是乞丐或小偷,而无论他的 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的先 辈们的职业或种族是什么(华生, 1926)
第二节 联结主义理论
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的异同:▲
逃避条件作用:
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景出现时,有 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 或不愉快情景,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 情景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 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
回避性条件作用:
当有机体预示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景 即将出现时,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 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景 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景中 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 为回避条件作用。“防患于未然”就属于
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 条件作用类型,二者的不同在于:
在逃避条件作用中,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情 景在个体做出反应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个体实 际经受了由厌恶刺激带来的痛苦;
而在回避条件作用中,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 情景因有机体事先做出的反应而得以避免,个 体并未实际遭受厌恶刺激的袭击。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
(1)获得: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 铃声(NS)反复与食物(US)相匹配, 从而使狗学会对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的 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获得。
(2)消退: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 当狗对铃声的条件作用建立以后,若 使食物(US)不再伴随铃声(CS)出 现,那么狗对铃声(CS)做出的唾液 分泌反应(CR)就会越来越弱,直到 最后消失。这一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 消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级强化
强化
二级强化
3、强化的作用:
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出现的 概率。
目的在于增加某一反应在将来发 生的概率,因而是建立操作性行为 的有效手段。
(二)惩罚 1、定义:
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之后, 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消除一个 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 反应的过程,称为惩罚。
惩罚与负强化的区别。
负强化: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 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 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联结主义理论
第三节
第四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
第一节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巴甫洛夫(ΠabΠoB, ИbaH ΠerpoBИч 1849--1936)苏联生理学家, 苏联科学学院院士。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 学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金。但其主要工作 是关于高级活动的研究。他是用条件反射 方法对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客观 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也是现代唯物主义高 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立者。
评价: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 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虽然有些 简单和粗燥,但也有部分的合理 性,认为情境与反应之间根本不 存在什么中介,这是一种简单化 的机械主义的观点。
相同要素迁移理论 当情境有相同要素并要 求作出类似的反应时, 就产生迁移
联结派共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 金纳为主要代表。 第一,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或情境 (S)与反应(R)之间的直接联结,用S-R公式 作为解释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原则;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实验?
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 于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对 狗的消化过程进行研究中 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由 此开始了著名的条件反射 实验研究。
• 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
把狗置于经过严格控制的 隔音实验室内,遥控装置 送给狗食物,仪器测量狗 的唾液分泌量。
五个重要概念的解释? 无条件刺激:
第三、联结的形成遵循准备律、 练习律、和效果律。
练习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情境 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练习因素 的影响,经过练习的联结则会加强,此即 应用律;未经练习的联结则会减弱甚至消 失,此为失用律。
效果律: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
减弱受反应之后效果的支配。若反应之后 得到了满足或受到奖赏,则该反应与情境 之间的联结便加强;若反应之后得到了烦 恼或受到惩罚,则该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 结便减弱。
2、泛化与分化
(1)刺激泛化:在巴甫洛夫的实验 中,当狗学会对一个高音产生唾液分 泌反应以后,一个稍低一点的音调也 会诱发它的唾液分泌反应,这种CR自 动扩展到CS以外的其他刺激上的现象, 叫做刺激泛化。
(2)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 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CS和与CS相类似 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称为刺 激分化。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 过程。借助于刺激泛化可以将学习扩 展到原初的特定刺激以外,而借助于 刺激分化则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 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泛化。
中性刺激(neutral stimuli):不会自动引起生 理或情景反应的刺激。 条件刺激(或制约刺激) (conditioned stimulusCS) :指原来的中性刺激,亦即与食物 相伴或稍前出现的铃声。 条件反应(或制约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 CR):指条件作用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即由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
尝试错误学习
学习常常通过尝试错误 或借助选择性联结而形 成 学习定律及其修正 准备律、练习律与效果 律
桑代克创立了学习的联结理论,其基 本观点? ▲
第一、学习的实质是在一定的情境和一定 的反应之间建立联结,其联结公式为S→R。 桑代克认为,情境和反应之间是直接联系 的,二者不需要任何中介。
第二、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通过尝 试—错误过程,按一定的规律建立起来的。 桑代克称之为尝试—错误学习。他指出情 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建立遵循效果律和练 习律,桑代克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1) 练习本身并不促进学习,只有在个体了解 练习结果的情况下,练习才会起作用。 (2)惩罚只能暂时抑制一个联结,而不 能从根本上消除一个联结。
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作用被 动地在S-R之间建立联结; 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 现象与外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内部条 件的研究。
第三节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 作用理论
斯金纳箱(Skinner box)
•斯金纳箱
斯金纳发明了“Skinner box”箱内装一个操纵 杆,操纵杆连接着一个供应食丸的装置。将饥 饿的白鼠置于箱内,在这种缺乏明显的无条件 食物刺激环境中,白鼠偶然踏上操纵杆,供丸 置则自动送落一粒食丸。白鼠经过几次尝试后, 就会不断按压杠杆,直至吃饱。实验中,白鼠 由偶然经验学会了按压杠杆而获取食物的反应, 把强化(食物)与操作性反应联系起来,形成 了操作性条件作用。按压杆变成了获取食物的 手段或者工具,因此这又是也叫工具性条件作 用。
UCR(唾液)
2
UCR(唾液) CR(唾液)
3
阶段2中的CS------NS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心理学要想成为一门科学,必须考察可 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模式适于用来建立 人类行为的科学
恐惧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小阿尔伯特实验
华生: 频因律: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 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 越迅速,即练习的次数在习惯中起重 要作用。 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 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 加强。
操作 ——强化
反应 ——刺激 Response — stimulus R —— S
(二)行为分类 ▲
应答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
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 反应。
二、强化理论
(一)强化 1、定义:
▲
是指能增强反应率的后果。
正强化 2、分类 负强化
正强化: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 频率。 负强化: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 增强反应频率。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1)强化: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强化是最主要的自变量。 所谓强化,是指能够增强反应率的后果。强化分为正强化和 负强化两种,它们的作用都在于增加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 凡是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强化物。
(2)惩罚与消退、维持。惩罚的概念,惩罚与负强化的区别; 消退:曾被强化的反应在一段时间不强化后,其出现的频率 会降低,这种现象为消退。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 作用在于通过这种强化的取消来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 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维持就是行为的保持。 操作性条件作用一旦形成,为了永久保持所获得的行为,应 当逐渐减少强化的频次,或者使强化变得不可预测。 (3)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或: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 化学生去参与不喜爱的活动。
在教学中注意:
1、教师要针对班上不同的学 生提供不同的强化物系列。 2、教师选择强化物时应考虑年 龄因素。
(四)强化程式原则▲
1、教新任务时,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 缓强化。 2、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 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的反应优先 强化,逐渐地转到间隔式强化。 3、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的方向促进或引导, 不要坚持一开始就做到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