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

怎么看待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英文:utopian socialism)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
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
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科学的社会主义是经过时间和实践的论证之后留下的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成长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间对立的反映,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
它分三个阶段: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
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
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
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摩莱里、巴贝夫为代表。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
空想社会主义

1.社会发展观与政府观 发展的社会观:如同人的发展一样 每一种社会制度完美无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首先,这种社会制度要有利于社会,即要给社会 带来实际效益; 其次,这种社会制度要同社会现状协调。
社会进步的四条标准: 1)尽可能使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2)内心修养高尚的、最有德行的人,拥有最多的 机会来获得较高的地位 3)把人数最多的人团结在一个社会里 4)鼓励劳动, 促进重大发明,导致文明和科学的最 大进步
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 产品归公,按需分配,集体消费 以“贤人”治国 建立在优生学原则上的婚姻制度
实行普遍的义务教育
第二节 18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
17、18世纪,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
些空想社会主义和空想的平均共产主义思想的著作。 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本主义迅速地战胜了封建主义,
社会发展历程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其苦难 时期在头尾两端 人类社会一定会走向社会运动的第二个阶段 即协调上升阶段,从而进入幸福时代。 资本主义制度正处在衰落的状况,最后必然 让位给新的社会制度——协作制度(和谐制 度,其基层组织成为“法郎吉”)。
2.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资本主义是混乱、丑恶、欺诈、贫困和罪恶 的制度。集中了以前社会中一切卑鄙龌龊的 东西,是一个“颠倒世界”和“社会地狱” 。 雇佣劳动制度是“复活了得奴隶制”,是“ 一种巧妙地掠夺穷人而发财致富的艺术”。 资本主义社会下得商业充满着欺诈:囤积居 奇、投机倒把、买空卖空、哄抬物价、弄虚 作假、制造饥荒、贩卖黑奴等36中罪恶。
政府观: 为民造福应是国家、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 惟一的目的 造福的一般手段:科学、艺术和工艺,除此 之外再无其他手段
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正文)

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空想社会主义本身不能发展成为科学是必然的,其原因就是它的空想性。
1、形而上学的思维形式,全盘否定资本主义,使社会主义脱离了现实。
空想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的,他们抱定“非此即彼”的公式,在绝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他们在看到事物的差别时,看不到它们的联系,看到联系时看不到差别。
表现在对资本主义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上。
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这对工人阶级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启发工人的觉悟是非常有用的,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看到资本主义同想象中的社会主义的区别,而没有看到资本主义作为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同社会主义是有着的联系的。
看不到联系同看不到区别一样都是错误的。
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没有任何联系,他们只能从头脑中想象出一些方案,再加到社会中来。
这是空想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事实上,社会主义决不是抛弃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联系的方面凭空产生的,恰恰相反正是在这些联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制度。
首先,资本主义的出现是同社会化的大生产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化的大生产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没有社会化的大生产,社会主义革命是不能胜利的,胜利之后也是不能巩固的。
正是社会化的大生产给生产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革命。
它不仅为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而且也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其次,发达的商品经济也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有的。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社会化的生产方式的革命也引起了经济体系的革命。
即使与小生产相适应的自然经济变为商品经济,形成了与社会化大生产,形成了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商品经济。
这种商品经济冲破了那种自然经济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形成了开放性的经济。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不仅促使了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巩固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再次,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有的东西。
科学技术不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重要结构因素,而且也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因素。
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解

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解
空想社会主义是指19世纪早期一些社会主义者通过推理和幻想,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或难以实现的社会改革观念与理想的思想流派。
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通过凭空想象出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型,而不是通过实践和社会发展来达到社会主义目标。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乌托邦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设想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其中不存在私有制和阶级分化,人人平等、共同劳作和享受劳动成果。
2. 淘汰竞争: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竞争是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根源,应该通过消除竞争来实现平等和公正。
3. 人性的完美: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人性是完美的,社会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制度不公正造成的,只要改变制度就能消除社会问题。
4. 空想改革: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只要采取一些理性而彻底的改革措施,如共产主义、合作社等,就能实现理想社会的前景。
尽管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不公正问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但他们往往忽视了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的制约。
因此,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并未在实践中得到验证,被现实社会主义所取代。
空想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主要思想: 圣西门关于社会福利思想的阐述主要包括 以下的三个方面:(1)社会发展,(2) 为民造福,(3)“实业体系”的社会蓝图。
• 1、社会发展的思想 社会进步的四条标准:
(1)尽可能使大多数人过幸福生活,拥有最多的资 料 满足最切身的需要 (2)使内心修养高尚的最有德行的人,拥有最多的 机会来获得较高地位,而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家庭 (3)把最多的人团结在一个社会里,使他们拥有最 多的手段来抵御外敌 (4)鼓励劳动,促进重大发明,导致文明和科学的 最大进步
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之母。是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之一。而在今 天,人们逐渐忘记了那些曾经有着迷人色 彩,吸引着诸多人们去无畏的探索的空想 社会主义。从《理想国》到《乌托邦》再 到《太阳城》等等,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新 认识这些这些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 邦式的思想家吧!
空想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分为三个阶段:
• 1.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 • 2.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 3.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福利思想 代表人物:托马斯· 莫尔 托马索· 康帕内拉
• 托马斯· 莫尔(ThomnasMore,1478-1535年)约 于1478年2月7日出在英国伦敦一个不太显赫的富 有家庭。其著作《乌托邦》被称为柏拉图《理想 国》的续篇。其中莫尔从六个方面对理想社会的 福利状态进行了描述:(1)财产公有和按需分配, 消除城乡差别;(2)人人都要学习专门技艺,参 与劳动,增进国家财富;(3)以务农为本,保证 居民粮食供应充足;(4)进行城市规划,控制城 市规模;(5)提高卫生健康水平;(6)发展学 术研究,推行国民教育,培养公民的知识素养, 消除愚昧无知的犯罪现象。
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主张.doc

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主张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空想社会主义在对资本主义批判和揭露的基础上,对未来美好社会进行了精心勾画和设计,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观点。
第一,废除私有制和雇佣劳动,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
莫尔提出,未来社会应实行财产公有,大家都热心于公事,每人一无所有,而又每人都富裕。
康帕内拉提出,未来社会要实行绝对的公有制,没有阶级的区分,没有贫富的对立,由贫富对立而引起的一切恶习也都不再存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和少数人发财、多数人贫困已成为过去。
梅叶提出,人人生而平等是自然权利,自然权利就是消灭阶级和一切阶级差别的社会平等。
欧文认为,私有制、宗教和婚姻形式是阻碍社会改造的三大障碍和祸害,其中最主要的是私有制。
私有制是人们所犯的无数罪行和所遭的无数灾祸的原因,是隔阂、仇视、欺骗、敲诈、卖淫等各种丑恶现象的根源,也是各国的一切阶级之间的纷争的永久根源。
有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废除私有制的主张,但对私有制带来的弊端和罪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第二,改变资本主义分配制度,实行共同劳动,合理分配。
莫尔认为,资本主义制度造成贫富两极对立,一面穷困不堪,一面又奢侈无度。
欧文通过对资本主义企业赢利的计算,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创造的巨量财富,大部分落入了资本家的私囊,造成了工人阶级挨饿受冻,日益贫困。
欧文痛斥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是知识与无知的结合,富贵与贫困的结合,奢侈与忍辱受苦的结合。
欧文认为,资产阶级政府是掠夺、暴虐和欺骗的集合体,它使用暴力和欺骗手段掠夺和折磨生产阶级,并为他们制造低劣、有害和罪恶的条件;它经常宣称保证人民得到持久的福利,实际上是空话。
针对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不合理,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了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的思想。
圣西门提出,要各按其能,各按其劳。
这已经隐约反映出他对社会主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的猜测。
傅立叶提出,分配应该按劳动、资本、才能三方面进行,即按比例分配。
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和主张

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和主张
1. 乌托邦思想:乌托邦思想是指一种追求完美无缺、理想化的社会制度的思想。
这种思想通常由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持有,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普遍的、永恒的真理或原则,通过努力可以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制度,消除一切不平等和矛盾。
这种思想往往被视为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理论,旨在为人们提供一种美好的愿景和追求。
2. 财产公有制:财产公有制是指将土地、生产资料等财富集中到公共机构中,实现财产公有化的制度。
这种制度通常由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提倡,他们认为私有制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之一,因此主张将所有的财产变为公有,以促进社会公平和平等。
在这种制度下,个人不再拥有自己的财产,而是由公共机构来管理和分配资源。
3. 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指通过政府的干预和调控来实现经济发展的制度。
这种制度通常由空想社会主义者所主张,他们认为市场经济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市场的不稳定性,因此希望通过政府的干预和调控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
共同富裕。
在这种制度下,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都由政府来计划和管理。
4. 民主政治:民主政治是指一种保障人民自由、平等和尊严的政治制度。
这种制度通常由空想社会主义者所强调,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民主政治才能实现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尊严。
在这种制度下,人民享有选举权、监督权和言论自由等权利,政府的行为受到人民的监督和制约。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社会主义的一般思想:既有效率又有公平,既 有平等又有自由。在这里,财产公有、人人劳动、 社会合谐、生活幸福,等等。
关于社会主义,我们应该看其制 度,还是应该看其表现(功能)?
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社会主义 制度和结果的想法只能是空想
1、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产生的社会基础。 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经历了3个时期。
列宁说: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被统治阶级
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到了那一天,革命就会发生。
有人对两大基石的责难——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计划经济 对现实资本 主义固有矛盾有所缓解。有人说唯物史观有“严 重缺陷” --- ★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使劳资关系有 所改善。政治上,工人政治权利有所增加。有人 对无产阶级天然“掘墓人”地位产生动摇--- ★ 马克思 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第二讲 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
1516年,英国人莫尔《乌托邦》的发表,标志社会主 义理论的产生,社会主义理论产生至今已有400多年。
社会主义理论产生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 3个时期:“从空想到科学”。“从科学理论到科学实 践”。“在改革中丰富和完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伴随着血与火。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 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如原始积累非常残酷。(1)对小生产者土地的剥夺( “圈地运动”) ;(2)机器排斥工人;(3)工作条件艰苦 ,工时长,工资低;(4)贩卖黑奴、华工,等等。
社会财富增加,矛盾却在激化。马恩在《共产党
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 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 (1)两极分化。 (2)周期性经济危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圣西门、傅里叶与欧文思想的政治伦理旨趣一、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社会主义思想的发生情境,都直接面对并接受了大工业资本主义的生存机制已然成型的事实,摒弃了先驱们对农业社会小国寡民的心驰神往,从而在批判资本主义弊病时,依然把乌托邦政治建筑于现代工业社会的现实基础上。
萨尔沃指认:“从那时起,政治生活的中心已不再是田产广大的农村,而是从事工业生产的城市。
资本与劳动,利润与劳动力,机器与工业制成品,已成为社会新现实的体现。
为了避免冲突与骚乱,必须从这一新的现实出发。
”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工业资本主义制度全面推进的产物。
大工业革命为欧洲人带来了全新的生存体验。
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化生产既创造了欧洲工厂的效率,为资产阶级国家和有产者阶层创造了巨额物质财富;也重新组织了社会交往方式,重构了整个欧洲人的生存模式。
但当私人劳动越来越多地融入到社会劳动之际,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却形成了日益尖锐的矛盾,“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和群众利益处于对立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
”而在个体生活愈来愈被组织到社会的、他人的生活建构中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愈发紧张。
面对着底层社会的贫困、堕落和被奴役,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强烈感受到了现代社会无产者和有产者之间的经济对立和政治对抗,意识到无产者解放的正义性所在。
但他们也从大工业组织制度中想象到了劳动联合、消费联合以至整个社会阶级间的大联合对于未来制度安排的重要意义,尽管这种合作制度并非意味着以消灭私有制为根本内容,而只是平等、正义、普遍福利的需要。
18、19世纪充满激进、反动、虚伪和捉摸不定的政治情境构造出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政治哲学的成长空间。
文明社会信誓旦旦地要为全体公民们提供自由与平等之正义保障,并以此裹挟劳苦大众同富有公民们一道为推翻旧制度而斗争。
然而,革命之后的政治既没有带来普遍福利,给劳苦大众以平等的财产权,使他们摆脱贫困和受压迫;也没有兑现普遍政治自由、权利平等的理性之诺。
对于无产者而言,“任何一种政治变革都不会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使他们在政治上不满的原因”。
③专制君主制、君主立宪制、人民共和制、代议共和制、军事独裁制,都只能是实实在在的奴役制和暴力恐怖。
“民主政治比二者更可怕;马略和苏拉,克伦威尔和罗伯斯庇尔,两个君主的血淋淋的人头,公敌名单和独裁专政,这一切已经铿然有声地宣告了民主政治的‘恐怖’。
”④但当启蒙政治被宣告也是奴役、欺骗和幻想的时候,工人们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斗争愈演愈烈,社会主义政治理念和运动便从其中凸显出来。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是18世纪启蒙政治哲学的实践表达。
恩格斯认为,“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则在实践方面体现了这种唯物主义”⑤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把唯物主义学说当作现实的人道主义学说和共产主义的逻辑基础加以发展”⑥。
18世纪启蒙运动至少为他们提供了两大政治标尺:普遍福利原则与理性(优良)制度原则。
但是,历史理性却为他们各自所不同地理解着。
在圣西门看来,好制度合乎时宜,是历史规律性产物。
而对其他人来说,好制度是理性解蔽的结果,必将取代现存制度。
好制度首先是合法的、和谐的、合作的,而且它应当保证工业社会生产能够给所有人带来幸福。
功利主义伦理学因而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直接财富。
马克思指出:“边沁根据爱尔维修的道德学建立了他那正确理解的利益的体系,而欧文则从边沁的体系出发去论证英国的共产主义。
”⑦利益是“人”的原则,但只有结合了公共利益的个人利益才是道德和政治的现实起点或者基础,“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⑧。
现代社会主义运动的伦理通道据此而得以开启。
二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的政治构想始终聚焦于政治正义、社会和谐与普遍幸福的人道主义政治伦理路向,表达出对为资本所割裂的社会进行道德的、政治的批判与反思。
首先,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正义”的政治秩序。
“正义”似乎是一切政治存废的现实理由。
当旧制度被指控为丧失正义时,新制度取而代之则合乎时宜,顺乎民意,势在必行。
恩格斯告诫法国共产主义者:“要向他们表明,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这样,他们才会站到你们一边。
”⑨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正义概念有自己独特理解,并以此来构建关于乌托邦政治的道德合法性基础。
1.分配正义与劳动的道德。
彼时代最突出的矛盾显然是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公,造成了整个社会阶级间的种种不平衡和对抗,因而,分配公义被视为好制度的基础。
但是,他们似乎认为,所有经济活动要素都应当是参与分配的依据,这才是“公平”的。
因而,他们并不介意“资本”的分配权,而只是更强调劳动参与社会分配的平等权。
依据他们的正义观,“公正的第一标志应该是保障人民随着社会进步而得到最低限度的生活”⑩这样,在以劳动、贡献、才能、资本等经济要素为主要依据的分配体系中,他们要求提高生产劳动在利润分配中的比例。
“劳动的收入至少应占利润的十二分之五,而且还可考虑把它的份额提高一些,即按这样的比例:劳动占六分之三,资本占六分之二,才能占六分之一。
”尽管空想社会主义者希望调整“资本”在整个分配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但在“资本”的社会统治性地位下,凭什么能够保证劳动所应得的呢?傅里叶寄希望于和谐制度之下,人的博爱之心。
圣西门认为,道德感力量将促成社会公正。
欧文希望某些先知先觉者们能够促成社会立法和教育改革,以确立政治正义。
显然,这些空洞的方案对于改变现实的资本剥削制度毫不济事。
与分配正义相伴的是对“劳动”的道德认知。
在不公正的分配制度下,劳动阶级极端贫困和普遍的道德堕落,与虚伪的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在对此的批判中,“劳动”因而被纳入到空想社会主义者的道德认知范畴中。
他们谴责不劳而获的剥削者:“道德家必须推动舆论谴责无所事事的财主,使他们名誉扫地”少数人靠剥削来满足一己的骄奢淫逸,维持不合理的旧制度,牺牲社会大多数人利益,制造出无知、贫困、疾病、冲突和犯罪等种种灾难。
在他们看来,劳动创造了财富,这是人类的普遍幸福和个人幸福的前提,也是社会道德实现的保证。
“劳动是一切美德的源泉,最有益的劳动应当最受尊重。
”因而,“人应当劳动”,“有益物品的生产者是社会上唯一有用的人”必须把劳动者从现有的奴役性生活中解放出来,让生产阶级获得最大福利和权力,“尊重生产和生产者的原则,要比尊重占有和占有者的原则有益得多。
”非平等的正义与统治权。
“平等”诉求是正义的,但正义并非天然地包含平等(财产平等)。
对于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来说,让贫困阶级“能过最低限度的生活”或者说“为了使富人幸福,就必须让穷人们享受各种不同程度的幸福。
”这或高或低地符合于他们的正义标准,因而,即使在共产主义者欧文那里,财产公有制度也只是公社生活的产物,而不是现实改造的起点。
沃尔金在谈到这一点时指出,“欧文并不主张完全保留让工人享有‘全部’劳动产品的权利。
他让工人得到产品中‘公平合理的’份额,这样使企业主也能够取得一定的利润”,“在他(欧文)看来采用这种尺度(指劳动尺度),可以容许保存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实现这种非平等的“正义”并非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所在,但这或许反映出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阶级本性。
因而,在对待资产阶级统治权这一根本问题上,他们并不诉求革命颠覆,而只是寻求直接地和平改造,以平稳地实现无产阶级权利。
虽然,他们也正确地指出了生产力增长与劳动者贫困的矛盾根源在于“主人掌握了权力和资本”,但他们却对劳动阶级的政治智力、能力和政治德性充满疑虑,故此寄希望于资本家、国王、政府或议会等统治阶层来组织社会改造,实现劳动者权益保护。
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通过“榜样”即合作社实验以效应天下,促动人们自愿组织和加入各种合作机构,以避免政治争斗和权力干涉。
然而,在他们的“合作社会”中,精英们仍然被认为是最具管理能力的人民领袖,虽然“从道德、正义和良知方面来讲,只有劳动人民可以拥有政治权利”。
而且,在确认了社员的普选权的同时,傅里叶提出享受这一权利也是需要“必须的资本”的。
3.和谐正义。
我们看到,诉诸平等的正义并非空想社会主义最终旨趣,诉诸和谐的正义才是他们的根本目标。
他们所谓的“和谐”,其所针对的时代病症有三:暴力政治、无产阶级运动、极端利己主义。
由此,他们的“和谐”构想也就指向:和平、真理与正义、普遍利益。
他们认定,社会不和谐是现行制度造成的,因而,“他们都努力从社会现实中推导出集体性质的替代解决方案。
”但唯一真正可以实现他们方案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却为他们所担惊受怕、被坚决地否决。
他们对“和谐”社会驱动力的探讨幼稚可笑:傅立叶把他所宣称的“情欲谢利叶”作为“和谐”的动力;欧文认为“向往”和“教育”是人们选择公社的动力;圣西门则把“团结感或结伙感”的宗教友爱精神视为社会协作内在力量。
他们对自由竞争和极端利己主义所引发的社会冲突心怀忧虑。
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残酷竞争、个人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泛滥,激化了猜疑、嫉妒、仇恨、欺骗、冷漠无情等不和谐的社会心态,以及分裂、对抗、暴力冲突等剧烈的社会动乱。
他们希望消除这种不和谐的社会状态,他们呼吁“和平、友爱和永存不息的慈善精神”、“阶级融合”,期盼合作社会能够在满足每个人的情欲、利益,实现普遍幸福的前提下,使社会“互相憎恶的各个阶级”能够“融成一片”。
但在阶级斗争已经明朗化的时代,他们的“阶级和谐”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而脱离了所有制原则,所谓普遍幸福亦是虚无缥缈的。
其次,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的政治哲学表现出反个人主义的集体主义特质。
本义上,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伦理的对立面。
因而,空想社会主义者猛烈批判了资本主义个人主义化的生存现状:分散经营、无序竞争、无政府主义、私利至上、享乐主义和非人道。
集体主义的联合原则被看做是纠正利己主义的最优方案,因为,他们已经看到,私有制、竞争和无政府主义是现代利己主义的基础。
1.集体生活。
集体生活形式被他们认定为能够造成资本和劳动的联合,富人和穷人的和谐,是消灭社会之恶的根本措施。
在他们的和谐共同体生活中,社员以集体协作的方式共同生产、共同经营、集体消费、集体教育,住宅和活动场所是统一设计建造的,合作社不需要商人、不需要货币,一切消费是从消费合作机构中直接获得的,而欧文甚至提出了“按需分配”的消费制度。
集体劳动使得“个别的力量联合成社会的集体力量”可以充分地利用科学成就,借助精英们娴熟的组织才能合理地组织生产计划,消除失业威胁和强制劳动的痛苦。
在劳动合作中,人们可以因为资本数额的大小分别从事劳累程度不同的工作,但每个人都会因为劳动能够带来自由和享受而自觉地参与劳动,这样,集体劳动造就了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团结、友谊和真正博爱,形成了阶级融合。
“这可真是道德学家们梦寐以求的博爱的时刻,这是联合情欲、阶级融合和十足幸福的迹象。
”空想社会主义者期望通过集体生活的途径,消灭现行不合理的社会分工制度,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统一、城市和乡村统一、农业和工业的统一、生产和消费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