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七年级重点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七年级重点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七年级重点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语文的难点之一。

作为七年级的语文学习重点,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文言文知识点。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七年级重点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一、文言文的基础知识1.文言文的历史和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主要用于古代文献、经典、诗词等文学作品。

其特点是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鲜明的古代文化特点。

2.文言文的基本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比较简单,由主谓宾三个简单的成分构成,动词通常在句子的末尾。

3.文言文的基本语法:文言文的语法比较规范严谨,需要掌握诸如“兼语、状语、补语、定语、状貌补语”等语法概念。

4.文言文的词汇特点:文言文的词汇量大、内涵深刻,需要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正确理解。

二、文言文的常用词汇1.经文名词:指古代典籍中的名词,如《道德经》、《周易》等。

2.人名地名:指古代人名和地名,如《古文观止》中的郑司马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等。

3.古代物品名词:指古代生活用品、建筑物等的名称,如衣袍、酒盏、园林等。

4.文言助词:文言助词是用于连接词语的,如“之、乎、者、也”等。

三、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1.通过上下句的联系,理解上下文的主旨内容。

2.分析文句结构,抓住句子主干,理解修饰成分的用法和意义。

3.识别出文言文中的核心词汇和核心意思,找到文句的中心。

4.注重细节,注意比较句子中的字词,理解其意涵,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呼应和联系。

四、总结以上是七年级重点语文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和常用词汇,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认真理解和掌握。

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的意思,并注重细节。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提高,相信学生们会取得很好的成绩。

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作为一名中学生,掌握好文言文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就给大家讲讲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一、常见句式
1. 主谓宾结构:句子由主语、谓语和宾语三部分构成,如“吾爱汝”、“汝为谁”。

2. 状语从句:在句中充当状语的从句,如“夫妻者,同牢而已足”、“日中则移”等。

3. 状语补语:在句中充当状语的补语,如“夭桃菊之颜”、“呴颜而卒”的“卒”。

4. 宾语补语:在句中充当宾语的补语,如“赏尔”、“神明任尔以之”等。

二、字音字形
1. 普通话的读音和文言文读音的区别,如“汝”读作“rǔ”,而不是“nǐ”。

2. 文言文的字形和简化字的区别,如“愿”在文言文中是“願”。

三、常见词语
1. 古代礼仪、政治制度等方面的词语,如“候门”、“八股”、“庶吉士”等。

2. 具有文学性质的词语,如“掩泪”、“深情款款”、“如此娇嫩”等。

四、句子篇章
1. 阅读全文时要理解文本整体意义。

2. 把握主旨和结论。

3. 理解词汇和句子中的含义。

以上就是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学好文言文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练习,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下去,掌握好这一门语言文化。

七上文言文知识点

七上文言文知识点

七上文言文知识点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作品简介。

二、重点字词。

1. 通假字。

- 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2. 古今异义。

- 与儿女讲论文义。

- 古义:子侄辈,泛指家中年轻一代;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 太丘舍去。

-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去。

- 相委而去。

- 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 下车引之。

- 古义:拉;今义:引导。

- 元方入门不顾。

- 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3. 一词多义。

- 日。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日子)- 期日中(太阳)- 是。

- 是日更定矣(这)- 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是)- 时。

- 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故时有物外之趣(常常)- 信。

-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用)-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之。

-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中的字)- 下车引之(代词,指元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指缺点)- 日月之行(结构助词,的)4. 重点实词。

- 内集:家庭聚会。

- 俄而:不久,一会儿。

- 骤:急速。

- 欣然:高兴的样子。

-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 未若:不如,比不上。

-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三、句子翻译。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 翻译: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2. 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3. 撒盐空中差可拟。

- 翻译: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4. 未若柳絮因风起。

-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5.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6.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翻译: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7. 君与家君期日中。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许多初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常常是一个难题。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解析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

一、积累文言词汇文言词汇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首先,要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虚词则有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例如,“之”“而”“以”“于”等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繁,其用法多样,需要我们逐一理解和记忆。

积累实词时,可以通过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方面进行。

以“走”为例,在古代汉语中是“跑”的意思,“夸父与日逐走”中的“走”就是这个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走”则是“行走”的意思。

古今异义词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仅指妻子。

通假字如“说”通“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就是“悦”,表示高兴。

此外,还可以通过分类记忆的方法来积累词汇,比如将表示官职升迁、人物称谓、时间等的词汇分别归类,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

二、理解文言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了解这些句式的特点和用法,对于正确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判断句通常以“……者,……也”“……,……也”“……者,……”等形式出现,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都可能省略,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补充。

倒装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被动句常以“为……所……”“于”等表示被动。

三、把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比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等词类活用现象。

“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本是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用蹄子踢”。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成分和语序也有其特点。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需要我们在阅读时仔细分析。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常用有在意,能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独回答。

包括名、、形容、数、量、代六。

掌握常文言的用法及意,是提高文言文能力的关。

1.安(1)安闲。

例:死于安 (《生于患,死于安》)(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也(《曹》 )(3)怎么。

例:燕雀安知之志哉(《涉世家》 )(4)安,平定。

例:雨不安如山(《草屋秋所破歌》 )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够(《生于患,死于安》)(2)副,常与“不” 用,“ ⋯⋯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曾不盈寸 (《核舟》 )(3)曾。

例:相遇何必曾相(《琵琶行》 )(4)同“ ”,重叠。

例:胸生曾云(《望岳》 )3.从(1)跟,随。

例:从(《曹》 )/隶而从者 (《小石潭》 )(2)学。

例:其善者而从之(《。

述而》 )(3)追。

例:溯洄从之 (《蒹葭》 )(4)依从。

例:民弗从也 (《曹》 )(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 )(6)在。

例:吾从北方子梯(《公》 )(7)堂房属。

例:从弟(《从弟》 )(8)向。

例:从之先达叩(《送阳生序》 )4.得(1)能。

例:余因得遍群(《送阳生序》 )(2)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 )(3)同“德”,恩情,感谢。

例:所乏者得我与(《我所欲也》 )(4)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愉悦。

例:悠闲自得 (《童趣》 )(6)获取,得。

例:劣得所(《出表》 )5.道(1)( 正确的 )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 )(2)主,思想,学。

例:益慕圣之道(《送阳生序》 )(3)路。

例:道不通,度已负约(《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地。

例:大道之行也(《礼。

大道之行也》 )(5)德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

例:不足外人道也(《桃花源》 )6.当(1)面,着。

例:木当(《木》 )(2)在某个候或某个地方。

例:当余之从也(《送阳生序》 )(3)当。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归纳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归纳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归纳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文化底蕴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为大家梳理归纳初中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点。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常见的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词义转移:如“走”,古代指跑,现在指行走。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个意思,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例如“故”,有“旧的、原来的”“原因、缘故”“所以、因此”等意思。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高兴。

4、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如“鞭数十”中的“鞭”,原意为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动词用作名词: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原意为奔跑,这里指飞奔的马。

形容词用作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分别指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

形容词用作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分别指亲近、疏远。

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在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之作代词,代人、事、物。

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学过的知识。

作助词,有“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等用法。

作动词,如“吾欲之南海”中的“之”,去、到的意思。

2、其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其”,代指他们。

作语气助词,表推测、反问等语气。

3、而表并列,如“敏而好学”。

表承接,如“温故而知新”。

表转折,如“人不知而不愠”。

表修饰,如“吾恂恂而起”。

4、以作介词,有“用、凭借、因为”等意思。

作连词,表目的,如“以光先帝遗德”。

5、于作介词,表地点、时间、对象等。

如“战于长勺”中的“于”,在的意思。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标志有“……者,……也”“……,……也”“乃”“为”等。

初一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

初一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

初一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知识1. 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指中国古代使用的一种古代汉语文学语言,广泛应用于先秦时期至清朝末年的文学著作及日常书信、诗歌等文本中。

它是中国现代汉语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2. 文言文的特点(1)字词繁多:文言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十分繁复,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阅读来掌握。

(2)语法严谨:文言文的语法结构相对严谨,需要注意动宾结构、定中结构等基本语法知识。

(3)注重修辞: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比喻、夸张、反复等,需要通过阅读来培养对修辞的理解能力。

(4)文意深奥:文言文作品通常含义深奥,需要通过深入的阅读和理解来把握其中的含义。

二、文言文的基本句式1. 主谓宾句主谓宾句是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句式,其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

例如:儒家重孝道。

2. 定语从句定语从句是用来修饰名词的句子,其结构为“关系词+主句”。

例如:孔子所言皆智慧之言。

3.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用来说明动作发生情况的句子,其结构为“连词+主句”。

例如: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 引导句型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型,如“虽…,(-) 然…”,“何以…,(-) 乃…”例如:虽闻其生乎四时,而法菲乎三王。

三、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相比较,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鲁迅的“光天化日之下,它们正在解决人民实际问题”中的“光天化日”就是一种比喻。

2. 夸张夸张是指用夸大的方式来描述事物,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例如:《红楼梦》中的“枣红绿核樱桃饼”就是一种夸张的描写。

3. 反复反复是指利用语言重复来加强表达的力度,让人印象更加深刻。

例如:《红楼梦》中的“不是不可能,是不应该”就是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

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理解字词文言文中有很多生僻字和古字,需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熟练来掌握。

2. 领会句意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复杂,需要通过理解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和修辞手法来把握句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
《陋室铭》
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合称“柳白”。

有“诗豪”之称。

曾学过他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爱莲说》
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宋朝哲学家,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

《橘逾淮为枳》
选自《晏子春秋》,作者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与晏几道合称“二晏”。

《伤仲永》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宋朝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周处》
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朝文学家刘义庆撰写。

这部书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文中“朝闻夕死”选自《论语》;文中“清河”、“平原”分别是陆机、陆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孟子》,记录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以及与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是儒家经典之一,作者孟子,儒家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们的学说被称为“孔孟之道”,主张“仁政”、“王道”。

曾学过《王顾左右而言他》、《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的一句名言和一个关于孟子故事的名称:
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故事名称《“迁地教子”、“三断机杼”》《卖油翁》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宋朝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学过他的《醉翁亭记》、《生查子·元夕》《黔之驴》
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世称“柳河东”、“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贬永州时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我们曾学过他的《捕蛇者说》、《小石潭记》。

《核舟记》
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一书;作者明朝,魏学洢字子敬。

《狼》
选自《聊斋志异》,这部书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运用了唐朝传奇小说的文言体。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清朝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

郭沫若对作者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老舍对《聊斋志异》评价:“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黠鼠赋》
选自《东坡全集》,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成“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今学过他的作其他作品:
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
词:《浣溪沙》、《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
文:《记承天夜游》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公输》
选自《墨子》,墨家的经典著作,由墨子及其弟子著述。

作者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

墨子主张“非攻”、“兼爱”(本文体现了墨子“非攻”的主张)。

《庄子钓于濮水》
选自《庄子》,道家经典著作,由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作者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被后人称为“老庄哲学”。

《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此书相传是春秋时期由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记载了战国时期的历史,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刘向,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史学家。

还曾学过刘向所作的《枭将东徙》。

《潍县蜀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选自《板桥家书》,作者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朝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诗”、“书”、“画”堪称三绝)
《孔孟论学》
前四则选自《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关于孔子弟子及其再传
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至圣”。

《黄生借书说》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作者袁枚,字子才,号简斋,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清朝文学家,还著有《随园诗话》等。

《问说》
选自《孟涂文集》。

作者刘开,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朝散文家,“姚门四弟子”之一,为清代桐城派古文重要作家。

《卖柑者言》
选自《诚意伯文集》,刘基,字伯温,世称刘青田、刘诚意、文成公,明代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辅佐朱元璋,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作出贡献。

著有短篇寓言集《郁离子》。

曾学过《象虎》。

《岳阳楼记》
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本文是作者为了好友滕子京而写的。

)《陈涉世家》
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桃花源记》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东晋诗人。

著有代表作有《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曾学过《归田园居》。

《登泰山记》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姚鼐,字姬传,清朝桐城派古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是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出师表》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伏龙)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代表作《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写下了《蜀相》这首诗来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