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代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二下学期化学《卤代烃》集体备课教案

高二下学期化学《卤代烃》集体备课教案

高二下学期化学《卤代烃》集体备课教案一、教育目标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应该达到下述教育目标:1. 掌握卤代烃的基本概念、命名规则、性质和制备方法;2. 了解卤代烃在生产和生活应用中的重要作用;3. 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及实验操作技能;4. 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二、教学内容1. 卤代烃的概念和分类;2. 卤代烃的命名规则;3. 卤代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4. 卤代烃的制备方法;5. 卤代烃在生产和生活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1. 卤代烃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卤代烃的命名规则;3. 卤代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四、教学难点1. 卤代烃的制备方法;2. 卤代烃在生产和生活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方法1. 授课法:介绍卤代烃的基本概念、命名规则、性质和制备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和解答学生的问题;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加深对卤代烃的认识和理解;3. 探究法: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六、教学过程1. 介绍卤代烃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卤代烃是有机化合物的一类,根据溴、氯和碘等元素的不同,可分为卤代烃、氯代烃和碘代烃;2. 讲解卤代烃的命名规则,包括主链选择、取代基的编号、取代基的前缀和后缀等,让学生掌握化合物的正式名称以及常见的简称;3. 介绍卤代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包括物态、溶解性、沸点和熔点等,以及卤代烃的亲电取代反应、消旋和裂解反应等;4. 介绍卤代烃的制备方法,包括从烃类或醇类制备以及氢卤酸加成法、卤代烃的置换法和加热法等;5. 介绍卤代烃在生产和生活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制药工业中的应用、重要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应用以及防火、杀虫、熏蒸等方面的应用;6.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参加氢卤酸加成法合成卤代烃的实验,培养其实验意识和实验操作技能;7. 组织小组讨论或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卤代烃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应用。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教育部推荐的高中化学教材;2. 实验设备和试剂:卤代烃样品、氢卤酸、连续滴定管等;3. 多媒体教学设备:高清投影仪、电脑等。

《卤代烃》优质课比赛教案(教学设计8)

《卤代烃》优质课比赛教案(教学设计8)

《卤代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卤代烃知识是继化学必修2“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之后的又一重要的烃的衍生物,是实现烃与烃的衍生物之间转化的重要桥梁,在有机合成中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卤代烃是理解有机物基团相互影响、巩固水解反应、学习消去反应概念的有效资源,是帮助学生建立化学与生活联系的重要载体。

必修模块的学习限于具体有机物个例的性质和应用,而在选修模块中更多的是从如何研究一类有机物的角度去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应用,需要更多地从不同类别有机物的结构区别去认识其性质和应用的区别。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渗透“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即卤代烃中的官能团——卤素原子(—X)决定了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卤代烃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功与过。

2、知道卤代烃的定义及其物理性质。

3、以溴乙烷为例,从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卤代烃中的C-X键极性较强而易在反应中断裂。

4、掌握卤代烃发生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条件及断键、成键的位置,能正确书写反应方程式。

5、初步体会反应溶剂的不同会影响反应的历程及产物。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乙烷和溴乙烷的结构,突出官能团-Br对溴乙烷结构的影响,让学生体会研究烃的衍生物应牢牢抓住官能团对结构的影响的研究方法,并再次体会和应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有机化学核心思想。

2、通过对卤代烃反应规律的实验设计和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证探究→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品质。

3、通过从两个实验宏观现象分析到微观反应实质的思考过程,提高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能力,及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溴乙烷取代和消去反应历程的演绎,提高学生从断键、成键位置的角度分析有机反应的能力。

5、应用对比学习、归纳迁移学习的方法巩固对卤代烃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卤代烃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功与过,增进学生对有机化学社会价值的认同。

2、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理解科学的严谨性、创新性,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

卤代烃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卤代烃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卤代烃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卤代烃的教学教学目标:1. 学习卤代烃的定义、性质和命名法。

2. 熟悉卤代烃的制备方法和反应特点。

3. 掌握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 了解卤代烃在工业生产和生物体内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卤代烃的定义和性质介绍。

2. 卤代烃的命名法。

3. 卤代烃的制备方法和反应特点。

4.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5. 卤代烃在工业生产和生物体内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介绍卤代烃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展示卤代烃的制备方法和反应特点。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加深对卤代烃的认识和理解。

4. 案例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卤代烃在工业生产和生物体内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瓶卤代烃,引发学生对卤代烃的好奇和兴趣。

2. 讲授卤代烃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了解卤素和烃基在化合物中的结合方式。

3. 介绍卤代烃的命名法,包括根据碳链长度和位置选择适当的前缀和后缀。

4. 实验演示:进行卤代烃的制备实验,如用烷基卤化物和卤化银反应制备卤代烃。

5.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卤代烃的反应特点,如亲电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6. 讨论: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和知识,讨论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与其他有机化合物进行比较。

7. 案例分析:通过讨论实际案例,了解卤代烃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溴代苯在药物合成中的作用。

8. 小结:总结卤代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经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和案例法,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卤代烃的定义、性质和命名法。

学生对卤代烃的制备方法和反应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析实际案例。

然而,也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教学内容可以更加生动有趣,通过多媒体、实物和图表等多种展示方式,使学生更加易于理解和记忆。

其次,教学方法可以更加多样化,例如引入问题解决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 选择性必修3 第三章 第一节 卤代烃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 选择性必修3 第三章 第一节 卤代烃

《卤代烃》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卤代烃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选择性必修课程主题2“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的内容。

1.内容要求认识卤代烃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性质、转化关系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学业要求(1)能写出卤代烃的官能团、简单代表物(溴乙烷、氯乙烯)的结构简式和名称;能够说出氯代烃的物理性质及递变规律。

(2)能结合分子结构特点,运用类比迁移的方法分析和推断其他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并根据有关信息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能列举卤代烃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和探讨这些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的功能价值(素养功能):能结合卤代烃的官能团及化学键极性特点分析和推测这一类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人教版新教材在旧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探究1-溴丁烷化学性质的探究,以及卤代烯烃的相关性质。

使学生能运用已学知识进行类比迁移。

使整个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等:学生已经学习了烃类物质的性质,理解官能团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但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还有待加强。

卤代烃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产物容易混淆。

四、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归纳总结卤代烃的命名、分类和物理性质。

2.通过对溴乙烷结构的分析其可能断键的位置,并通过实验认识其主要化学性质。

3.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类比迁移1-溴丁烷的化学性质。

4.从官能团的角度分析卤代烯烃的主要反应。

5.通过列举卤代烃生活中的应用,分析和探讨这些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

【评价目标】1.归纳总结卤代烃的命名、分类和物理性质,诊断并发展学生的辨析能力。

2.通过不同条件下溴乙烷产物对比,诊断并发展学生微观探析能力。

3.通过1-溴丁烷化学性质建构,诊断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能力。

4.通过讨论卤代烃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诊断并发展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卤代烃教案

卤代烃教案

卤代烃教案引言:卤代烃是有机化学中的重要化合物之一,也是许多有机合成反应的重要中间体。

本教案将介绍卤代烃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学生通过学习卤代烃的教案,将能够深入了解卤代烃的结构、命名、制备方法以及常见的反应类型,从而为他们今后的有机实验和研究提供进一步的基础。

一、卤代烃的概念和性质1. 卤代烃的定义:卤代烃是指分子中含有卤素原子(如氯、溴、碘或氟)取代烃中的氢原子所形成的有机化合物。

2. 卤代烃的命名:卤代烃根据卤素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烃基的碳原子数目进行命名,常见的命名方式有IUPAC命名法和通用命名法。

3. 卤代烃的性质:卤代烃通常呈无色液体或晶体,有特殊的臭味。

它们在常温下通常是不可混溶的,且密度较水大。

卤代烃具有较高的沸点和熔点,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和毒性。

二、卤代烃的制备方法1. 卤代烃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种:a. 直接卤代:通过将烃与卤素直接反应来制备卤代烃。

这种方法常采用加热反应,在溶液中加入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度。

b. 间接卤代:通过烃的氢原子与卤化物之间的置换反应来制备卤代烃。

该方法常用于烃中氢原子难以置换的情况。

三、常见的卤代烃反应类型1. 反应类型:a. 卤素原子的取代反应: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可以被其他原子或基团所取代,如自由基取代反应、亲电取代反应等。

b. 亲核取代反应: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可以被亲核试剂(如醇、胺等)取代,生成醇、胺等化合物。

四、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1. 卤代烃作为反应的底物:卤代烃可以作为重要的底物参与有机合成反应,如芳香化反应、烷基化反应等。

2. 卤代烃作为反应的中间体:卤代烃也可以作为有机合成反应的中间体,参与到复杂的反应过程中,如氯代化反应、溴代化反应等。

结论:通过本文档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卤代烃的概念和性质,学会了卤代烃的命名方式和制备方法。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卤代烃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的重要应用。

这些基础知识为我们今后的有机实验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卤代烃在有机化学中的作用。

大学有机化学卤代烃教案

大学有机化学卤代烃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卤代烃的概念、分类和命名方法。

2. 掌握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了解卤代烃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教学重点:1.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方法。

2.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 卤代烃的命名方法。

2.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卤代烃样品3. 实验仪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烃?烃有哪些性质?2. 引入卤代烃的概念: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的化合物。

二、新课讲解1. 卤代烃的分类- 根据烃基结构:饱和卤代烃、不饱和卤代烃、卤代芳烃- 根据卤原子的数目:一元卤代烃、二元卤代烃等2. 卤代烃的命名- 饱和卤代烃:按照烷烃的命名方法,用“卤代”替换“烷”字- 不饱和卤代烃:按照烯烃或炔烃的命名方法,用“卤代”替换“烯”或“炔”字- 卤代芳烃:按照芳烃的命名方法,用“卤代”替换“苯”字3.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沸点:随着分子中碳原子和卤素原子数目的增加而升高(氟代烃除外)- 密度:随碳原子数增加而降低- 溶解性:不溶于水或在水中溶解度很小,但能溶于很多有机溶剂三、课堂练习1. 给出几个卤代烃的分子式,让学生写出它们的名称。

2. 根据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判断下列卤代烃的沸点、密度和溶解性。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卤代烃的概念、分类、命名方法和物理性质。

2. 强调卤代烃的命名方法和物理性质。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2. 提问:卤代烃有哪些化学性质?二、新课讲解1.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水解反应:卤代烃与水反应,卤素原子被羟基取代- 消去反应:卤代烃与醇溶液反应,卤素原子和相邻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被消去- 取代反应:卤代烃与卤素反应,卤素原子被另一个卤素原子取代2. 卤代烃的制备方法- 由烃与卤素单质反应制得- 由醇与卤化氢反应制得三、实验演示1. 实验一:卤代烃的水解反应2. 实验二: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四、课堂练习1. 根据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判断下列反应的类型。

《卤代烃》优质课比赛教案(教学设计10)

《卤代烃》优质课比赛教案(教学设计10)

第三节《卤代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卤代烃是重要的烃的衍生物,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中间体,其本身也有重要的用途。

本节知识在有机化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是高考有机化学的考查重点。

本节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卤代烃及溴乙烷重要性质的教学,第二课时巩固学生对卤代烃重要性质的掌握,了解卤代烃的用途与危害。

本教学设计针对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卤代烃的概念、分类和物理通性;2.掌握溴乙烷水解反应、消去反应的本质及实验;3.能正确书写水解、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溴乙烷中C-X键的结构特点,结合其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体会结构和性质的相互关系;通过溴乙烷发生取代反应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卤代烃的分类及重要物理性质,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特点的思想;2、通过学生对溴乙烷化学性质的学习,从而掌握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由局部到整体”哲学思想。

3、通过溴乙烷水解反应与消去反应的实验,激发同学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卤代烃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本质;2、溴乙烷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实验操作及溴离子的检验.难点:卤代烃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本质四、教学过程质还是非电解质?结论:结论:结论:请各小组试写出溴乙烷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的方程式:【讲解】在碱性条件下溴乙烷与水反应生成了溴离子,说明了溴乙烷发生了水解反应,实质是水中的羟基取代了溴原子,所以该水解反应也是取代反应。

【提问】反应中氢氧化钠的作用是?【讲解】氢氧化钠中和水解产生的氢溴酸,使水解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因此溴乙烷水解方程式可以写成CH3CH2Br+NaOH →CH3CH2OH+NaBr【总结性提问】怎么检验卤代烃的卤原子【过渡】改变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又有怎样的变化呢?将上面探究实验的条件“氢氧化钠水溶液”改为“氢氧化钠乙醇溶液”。

《卤代烃》教学设计

《卤代烃》教学设计

《卤代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卤代烃的定义及常见性质;2.掌握卤代烃的制备方法;3.理解卤代烃的化学反应;4.能够通过实验分辨卤代烃的类型。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引入1.提出问题:你们是否了解卤代烃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2.向学生简要介绍卤代烃的定义及常见性质,例如与烃的比较、沸点与溶解性等。

3.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卤代烃的问题。

二、制备卤代烃的方法1.介绍制备卤代烃的主要方法,包括自由基取代反应和亲电取代反应。

2.通过示例化学方程式,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种方法的基本原理。

3.与学生一起探讨制备卤代烃的实际应用,例如工业上的制备方法和实验室中的合成方法。

三、卤代烃的化学反应1.介绍卤代烃的常见化学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消除反应等。

2.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反应的反应机理和特点。

3.强调安全意识,提醒学生进行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四、实验操作1.设计实验:使用醇和卤素制备卤代烃。

2.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材料和步骤。

3.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

4.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判断卤代烃的类型。

五、实验报告1.学生根据实验记录,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和结论。

2.学生将实验报告交给教师,进行评分和反馈。

六、拓展活动1.学生自主学习,选择一个与卤代烃相关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3.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学评估:1.提问学生关于卤代烃的定义、制备方法和化学反应的问题,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2.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估,包括仪器操作技能、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能力。

3.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分,评估学生的实验报告撰写能力和科学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实验器材:醇、卤素、烧瓶、冷却管、热水浴3.实验记录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卤代烃》的教学设计
孟村中学徐卫涛710521
本节教材是学生在学习了脂肪烃、芳香烃的基础上对有机物的进一步学习。

该教学设计充分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取感性认识,,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化学行为的“多样性”和不同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的“多面性”。

同时该实验还增加了对比试验,来探究卤代烃中卤素原子的检验,强化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比较了解卤代烃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溴乙烷的物理性质并掌握其化学性质
(3)理解溴乙烷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极其反应条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溴乙烷中C—X键的结构特点,结合其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体会结构和性质的相互关系;通过溴乙烷发生取代反应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化学视角观察生活。

教学重点溴乙烷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溴乙烷发生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基本规律
教学思路从本章不饱和烃与卤素单质间的发生的加成反应引入卤代烃,根据其代表物溴乙烷的结构,研究它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结合氟氯代烷对臭氧层产生的破坏作用,形成臭氧空洞,危机地球上的生物,来探索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措施。

教学过程
【投影】塑料管(材质为聚氯乙烯)、不粘锅(涂层化学成分是聚四氟乙烯)、奥运场馆水立方(材质为含氟聚合物)
【复习】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
1.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的第一步反应.
2.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反应.
【引入】从结构上讲,上面5种物质都可以看成是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我们称之为卤代烃。

【提问】根据卤代烃中所含的卤素原子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类?
【学生归纳】可分为氟代烃、氯代烃、溴代烃和碘代烃。

【讲解】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其相对分子质量变大,分子间作用力变大,卤代烃溶沸点升高,密度变大。

所以卤代烃只有极少数是气体,大多数为固体或液体,不溶于水,可溶于大多数的有机溶剂
【投影】一、卤代烃的物理通性:
常温下,卤代烃中除一氯甲烷、氯乙烷、氯乙烯等少数为气体外,其余为液体或固体.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除脂肪烃的一氟代物、一氯代物等部分卤代烃外,液态卤代烃的密度一般比水大.密度一般随烃基中碳原子数增加而减小.
【讲解】溴乙烷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溴原子取代了乙烷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后所得到的产物。

其空间构型如下:(投影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投影】二、溴乙烷的性质
1.溴乙烷的结构
请写出溴乙烷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2.溴乙烷的物理性质
无色液体,沸点38.4。

密度大于水,难溶于水,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提问】溴乙烷与乙烷的结构相似,区别在于C—H键与C—Br的不同。

溴原子的引入对溴乙烷的化学性质有什么影响?(提示:可从碳溴键的极性进行讨论)
【学生归纳】由于卤素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较强,使共用电子对偏向卤素原子,碳溴键具有较强的极性,因此溴乙烷得反应活性增强。

【投影】3.溴乙烷的化学性质
(1)溴乙烷的水解反应.
【对照实验】5mL溴乙烷加入AgNO3溶液,并充分震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无任何现象,没有浅黄色沉淀产生,说明溴乙烷不能电离出Br-,属于非电解质。

【实验探究】已知CH3CH3与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反应,CH3CH2Br能否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若反应,可能有什么物质产生?若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现象是否一样?
【科学推测】若反应,则可能生成乙醇和溴化钠
【提问】
①.如何用实验证明溴乙烷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②.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溴乙烷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是分层的,且有机物的反应一般比较缓慢,如何提高本反应的反应速率?
【学生分组讨论】证明溴乙烷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即就是证明溴乙烷的Br变成了Br-;加热可提高本反应的反应速率。

【提问】下面两幅图实验设计哪个更合理?图甲试管上加一个带长玻璃导管的橡皮塞的作用?
图甲图乙
【生答】溴乙烷是大气污染物,溴乙烷不可能完全与NaOH溶液反应,散失到大气中就会污染空气。

所以试管上加一个带长玻璃导管的橡皮塞,起冷凝回流的作用,既能防止溴乙烷的挥发,又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

故甲更合理。

【教师结论】
CH3CH2Br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发生取代反应,反应方程式如下:
CH
3CH2Br+NaOH CH3CH2OH +NaBr
该反应可理解为:溴乙烷发生了水解反应,氢氧化钠的作用是中和反应生成的HBr,降低了生成物的浓度,使反应正向进行。

(该反应是可逆反应)
【实验】按图甲组装实验装置,
①.大试管中加入5mL溴乙烷.
②.加入15mL20%NaOH溶液,加热.
③.向大试管中加入稀HNO3酸化.
④.滴加2滴AgNO3溶液.
【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得出以下结论:
现象:大试管中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反应原理:CH
3CH2Br+CH3CH2OH +NaBr
反应条件:①NaOH溶液;②加热。

【多媒体演示】水解反应机理
【问题探究】
①.该反应属于哪一种化学反应类型?(取代反应)
②.为加快此反应的速率,又能提高乙醇的产量,可采取什么措施?
(可采取加热和氢氧化钠的方法,其原因是水解反应吸热,NaOH溶液与HBr反应,减小生成物HBr的浓度,所以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H3CH2OH的浓度增大.)
③.为什么在加入硝酸银溶液之前要加入HNO3酸化溶液?(中和过量的NaOH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