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老的简介
10位百岁老人的长寿法则

10位百岁老人的长寿法则作者:江南来源:《人生与伴侣·健康人生》2018年第01期1.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不发愁贝聿铭(1917年-)是享誉全球的著名华裔建筑师,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曾有媒体问其健康长寿“秘笈”,他笑答:“不发愁,快乐。
”贝聿铭一生精力充沛,九旬高龄时,仍旧不知疲倦地工作,设计了苏州博物馆。
工作对于他来说,大约也是一种快乐。
他笑称自己是“劳碌命”,人到苏州,就每天埋头工地,有时忙碌至凌晨,待在馆里的时间一般会超过8个小时,仔细斟酌每一个细节。
贝老也是个幽默的人。
他将自己晚年这一力作亲切唤作“最亲爱的小女儿”,在工地指挥堆排假山时,会俏皮地说:“现在开始用石头画画,我就是画家。
”2.日本医生日野原重明:一直工作到105岁日本的日野原重明(1911年-2017年)是“全世界执业时间最久医师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致力在日本引进并推广综合性医疗体检和预防性药物治疗。
百岁生日过后,他仍在医师岗位上服务患者,在日本很受尊敬,2005年获日本政府颁发日本文化勋章以示表彰。
日野原在2001年出版一部传授健康生活方法的论文集,当年成为全国畅销书。
他为日本人所熟知的另一理念是,倡导老年人积极展开社交生活。
3.新闻漫画家方成:玩出来的长寿方成(1918年-)是我国新闻漫画的泰斗,与丁聪、华君武并称“漫画三老”,创作了大量漫画和杂文,出版了数部漫画艺术理论著作,《武大郎开店》、《下海》、《老把式》等作品广为人知。
虽已是期颐之年,方老仍在坚持创作。
对于养生,方老给出了一个建议——“会玩”。
“喜欢种花就种花,喜欢养鸟就养鸟。
”“不会写文章就去公园看人下棋”,总之“要有喜好的东西”,“你什么都不喜好,就麻烦了”。
方老都“玩”些什么呢?他曾作过一幅自画像,题的是:“生活一向很平常,骑车画画写文章。
养生就靠一个字:忙。
”有忙于写,有忙于养花、养鸟、钓鱼等,只要是真忙,心里想的,手脚为此活动的,都是养生之道。
(完整word版)贝老的简介

(Ieoh Ming Pei)(1917-)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
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风格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
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贝聿铭(1917— )是美籍华人,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
贝聿铭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的,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
后来他留美学习建筑学,以超人的智慧多次完成复杂的设计任务,并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又成立了“贝聿铭设计公司”,专门承担工程的设计任务。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
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还有丹佛市的摩天大楼,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为之倾倒。
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号。
在贝聿铭设计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大厅最令人叹为观止。
美国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
”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分布于全世界。
我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
1984年5月间,美国在凤凰城举行建筑学会年会,几百名建筑师和来宾,从500个候选建筑物中选出13个建筑物授予年度荣誉奖,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名列榜上。
贝时璋

鉴于贝时璋长期从事实验细胞学研究取得的成就,德国土滨根大学又于1978年、1988年和2003年三次授予 博士学位。中国国家天文台将1996年发现的第36015号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
个人生活
1931年11月,贝时璋与苏州振华女中教师程亦明女士结婚, 程亦明出生于苏州职员家庭,因家庭贫寒,她 靠奖学金和半工半读读完金陵女子大学。毕业后,她先在宁波执教,后来回苏,担任振华女中(十中前身)的生 物、英语老师。也正是在振华女中教书期间,她嫁给了贝时璋。
1930年8月,任浙江大学生物系副教授,创建生物学系并任系主任,先后教授普通生物学、普通动物学、组 织学、胚胎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动物生理学。招收研究生后,又教授形态发生学和发生生理学。在浙江大 学的20年中,他培养出不少著名的实验生物学家,如朱壬葆、江希明、姚鑫、陈士怡、王祖农、陈启鎏、朱润、 徐学峥。
贝老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精神值得青年学者进一步继承和发扬。(首届贝时璋青年生物物理学家奖获得者 孙飞研究员评)
纪念贝老,要学习他谦虚谨慎、淡泊名利、待人平等、与人为善的高贵品格。(贝时璋 2011年5月25日上午,宁波帮博物馆广场上,由镇海区人民政府、浙江省邮票局、宁波市邮政局联 合主办的《中国现代科学家(五)—贝时璋纪念邮票》首发式在这里举行。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设计方案范文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设计方案
现代派大师设计古典建筑受挑战林兵说,贝老是现代派的建筑设计大师,从来没有设计过中国古典建筑。
苏州有2500多年的历史,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选址又坐落在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在这块被贝老称为“圣地”的地方设计博物馆,贝老认为很难很难。
他说:“既要有传统的东西,又一定要有创新。
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要运用新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好看,有吸引力,”“这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
”由于年事已高,贝老曾经打消为苏州设计博物馆的念头,但经不住故乡人的热情邀请,加上贝家祠堂就在即将建造的博物馆的附近,贝老最终还是接受了邀请,在苏州留下自己的“封刀之作”。
博物馆的每扇窗户、每项用材,贝老都亲自过问。
贝老是一个认真细致的人。
自己设计的建筑,各方面都尽量考虑周全。
首先,新馆设计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整个外观完全具有苏州特色,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
为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贝老把古苏州千篇一律
虽然新博物馆外观尽显白墙灰瓦的苏州园林特色,但进入馆内就会让人眼前一亮。
过去园林用的木梁和木椽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代替。
由于地块大小、高度的限制,以及博物馆设计规划的要求,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悬臂楼梯达到地下室。
考虑到建筑成本,博物馆的所有建材都能在国内买到。
“学问要看胜似我的,生活要看不如我的”——中科院最年长院士贝时璋的养生观

或许是 他 长寿 的秘 诀 之一 。 “ 问要 看 胜 似 我 的 , 学
了哲 理 养 生 的 理 念 。 这 两 句
匹林 ) ,该 物 质 的 稀 溶 液 ,是
血 液 的 稀 释 剂 和 血 液 的 防 凝 年 四 季 食 不 离
姜 不无关 系。 生 姜 既 然 对 人 有 益 , 孔 子 却 强调 “ 不 多食 ” ,这 又 是 为 什 么 呢 ?
追 求 的 就 是 心 态 平 和 , 心
誉 不 尽 的 物 质 和 精 神 财 富。 他 常 给 他 的 学 生 题 词 : 学 “
问要 看 胜 似 我 的 , 生 活 要 看
, 班 后 , 仍 坚持 每 天 在 家 里 走 活 要 看 不 如 我 的 ” 寓 含 了
50 0 0步 。 每 天 做 2次 自编 的
0 0多 步 , 这 条路 他 整 整 步 生 在 科 学事 业 上 的开 拓 、奉 5 0 0年 。 贝 老 9 2岁 不 上 献 和 建 树 ,给 我 们 留 下 了享 行 了 4
才 使他 的 生命 活 力远 远 超 出 了常人 。 “ 问要 看 胜 似 我 的 ,生 学 心 理 养 生 的 智 慧 。 心 理 养 生
中精 力 攻 坚 ,取 得 更 大 的 成
绩 。 另 一 方 面 ,他 坚持 “ 生
0 耋 国 生 曼 塞 Q Q
康寿 毒 苑
活 要 看 不 如 我 的 ” 对 物 质 , “ 撒 姜 食 ,不 多 食 ” 不 ,这 是 说 ,一 年 四 季 常 食 姜 ,但 每
南 宋 理 学 大 师 朱 熹 在 论 老 能 手 — — 维
。就 科 学 来 看 , 直 没 得 过 什 么 大 病 , 最 后 也 秽 恶 ,故 不 撒 ”
人物传记介绍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的生平故事

人物传记介绍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的生平故事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是一个有着极大影响力的人物,他的生平故事饱含着勇气、创造力和奉献精神。
他是一位杰出的发明家和教育家,他的发明不仅改变了通信方式,也为世界带来了无尽的可能性。
本文将向读者介绍贝尔先生的生平事迹,并讲述他如何成为一个引领技术革新和社会变革的先驱。
早年生活和教育亚历山大·贝尔于1847年3月3日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出生于一个以教育和语言学为生的家庭。
他的父亲亨利·贝尔是一位声音和发音专家,他的母亲英格丽德·博伊德·贝尔是一位钢琴家和音乐教师。
这样的家庭环境为贝尔日后的教育和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父母的影响下,贝尔对声音和通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接受了多种教育,包括音乐、艺术、科学和语言学。
这些广泛的学科知识让他的思维变得开阔,并为他未来的发明提供了灵感。
创造性之路:电话的发明贝尔最伟大的成就无疑是发明了电话。
在他的研究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的决心和热情使他在这项工作上持之以恒。
1876年3月10日,贝尔成功地向美国专利局提交了电话专利申请。
这一发明改变了通信的面貌。
电话的问世让人们能够通过声音进行远距离的交流,缩短了沟通的距离。
贝尔的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电话的发明上,他还对声音和听力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对声音和音频信号的传输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开发了许多电话相关的设备和技术。
教育事业和社会贡献除了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贝尔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慈善家。
他非常重视教育,并致力于改善教育水平。
贝尔曾创办过多所学校,并积极倡导教育改革。
他的教育观念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知识。
此外,贝尔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
他在1907年创办了一家基金会,致力于促进科学和医学的发展。
他还对聋哑人士的福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妻子和母亲都是对聋哑人士教育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
贝聿铭 怎么念

贝聿铭怎么念
bèi yù míng。
贝聿铭,祖籍苏州,生于广州,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老是实实在在的高材生,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获得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老的作品以公共建筑和文教建筑为主,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新馆、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北京香山饭店日本美秀美术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等。
贝老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童年时在苏州狮子林度过了美好的时光,青少年时在上海求学,后远赴美国留学,二战的时候还在美国空军服役了三年。
2019年5月16日,贝聿铭在纽约曼哈顿一家医院逝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

8/8/2014
梯与地下商业中心取得联系。这种处理,给这个宽阔的广 场,在视觉上增添了起伏变化,并使地下层取得一些自然 光线。 广场地下有4层,最下层为地铁车站,第2~3层为900车 位的室内停车场和技术设备层,最上层是商业中心。玛丽 城广场下部纵横的步行通道,将商业中心同其它零星商店 群组成相互联系的地下网络。这个地下步行网络将玛丽城 广场与附近的好运广场和维多利亚广场以及中央客运站等 连成一个整体。 办公楼独特的设计与下沉式庭院和入口都是颇具创造性的 手法,但这并不是决定该办公楼名垂青史的理由。而贝老 全局性的眼光,创造出一个巨大的城市有机体,将其他办 公楼、旅店、百货、公共设施等一并联结,建立一个完善 的交通网络,并将各个建筑物囊括其中,带动着各类建筑 的合理运作,推动整个城市的向前迈进。
8/8/2014
8/8/2014
8/8
50年代末,贝老与其合作人考伯着手设计蒙特利尔玛丽广 场高层办公楼,在对蒙特利尔城有所了解后,他们意识到 不能局限于一幢建筑物,而应放眼全局,使其成为一个综 合建设项目。 玛丽城广场占地3公顷,是蒙特利尔市中心区布局中的主 体,也是蒙特利尔的事务活动中心。 玛丽城广场中有一幢平面呈“十”字形、高达183米、玻 璃和钢结构的塔式大楼,是加拿大最高、最大的超高层建 筑。基座以上有41层楼面,供许多公司办公使用,每层楼 面建筑面积3534平方米。由于大楼平面采用“十”字形, 建筑外观看上去挺拔匀称,而且可使每层办公用房获得充 分的天然光线。 在“十”字形塔楼下面设有一个宽敞的广场——“玛丽城” 广场,西面贴近车行道布置一幢15层的条状办公楼,北面 布置地下商业中心。步行广场地坪铺有彩色的装饰石板, 开辟有4个开敞的凹入地下的小庭院,通过宽阔的楼
8/8/20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eoh Ming Pei)(1917-)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
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风格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
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贝聿铭(1917— )是美籍华人,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
贝聿铭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的,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
后来他留美学习建筑学,以超人的智慧多次完成复杂的设计任务,并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又成立了“贝聿铭设计公司”,专门承担工程的设计任务。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
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还有丹佛市的摩天大楼,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为之倾倒。
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号。
在贝聿铭设计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大厅最令人叹为观止。
美国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
”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分布于全世界。
我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
1984年5月间,美国在凤凰城举行建筑学会年会,几百名建筑师和来宾,从500个候选建筑物中选出13个建筑物授予年度荣誉奖,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名列榜上。
贝聿铭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法国巴黎拿破仑广场的卢浮宫的扩建设计。
使这个拥有埃菲尔铁塔等世界建筑奇迹的国度也为之倾倒。
这项工程完工后,卢浮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
人们赞扬这位东方民族的设计师,说他的独到设计“征服了巴黎”。
1918年其父亲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他的童年。
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
初中就读上海青年会中学,高中毕业自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后来赴宾州大学攻读,因为认为自己没有画图的天赋而转读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贝氏埋首于图书馆,努力吸收欧洲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柯比意的作品是他最醉心的,日后贝氏作品所呈现的雕塑性,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响。
1939年毕业。
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
也许有人会说,建筑是科学,为何与艺术并列?但是世界建筑界人士都知道,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贝聿铭自己说:”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事实证明对于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贝聿铭于一九一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诞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父亲贝祖诒曾任中国银行行长,于一九一九年到香港创办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因此,贝聿铭在香港度过了童年,在圣保罗小学读书,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回到上海读中学,后来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一九三五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
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
他为什么会对建筑有与趣呢,说起来也属偶然。
他在上海读书时,周末常到一家台球馆去玩台球。
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
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们怎么会有建造这么高的大厦的能耐,由此他产生了学习建筑的理想。
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
便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一九三九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一九四四年退役,进入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一九四五年学成,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是在一九四八年。
这一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
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聪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
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对事业上的理想搭档。
他们合作达十二年之久。
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
其间,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
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一九六零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
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
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
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
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
《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在他的建筑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之际,他设计的主力逐渐从都市改建和重建计划逐步转移到巨型公共建筑物的设计。
六十年代建于科罗拉多州高山上的「全国大气层研究中心」可以说是他从事公共建筑物设计的开始。
「中心」始建于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七年落成。
它的外形简朴浑厚,塔楼式的屋顶使建筑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与周围的环境色彩相调和。
美国《新闻周刊》曾刊登它的照片,称贝聿铭的设计是「突破性的设计」。
在贝氏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氏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
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氏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
贝氏摆脱密斯风格当属甘乃迪纪念图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
后来有机会贝氏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氏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陹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而他们所接受的案子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贝氏后来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于1955年将建筑部门改组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事务所共从事过114件设计案,其中66件是贝氏负责。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氏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
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
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
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氏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氏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花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
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综合贝氏个人所获的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