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建筑介绍
建筑大师贝聿铭

在空间上,书画厅巧用九宫格,中间贯通, 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 利;首层展厅与天窗廊道由墙隔断分开,人 漫步廊道,展厅的构架、天花和木边使人联 想起中国古建筑的语言,而廊窗外的一个个 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而这所有的组 织,贝聿铭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 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
建筑大师贝聿铭
贝聿铭(Ieoh Ming Pei) 贝聿铭 (1917-) 美籍华人建筑师, 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 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 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 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 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 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 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 年退休。
贝聿铭在建筑材料、结构细部、室内设 计等方面的独特创意。主要采用现代钢结 构.加之木质边框和白色天花,同时,木贴 面的金属遮光条取代了传统建筑的雕花木窗, 因此光线柔和.便于调控.以适宜博物馆展 陈。
设计概念
2002年11月,贝聿铭领衔,贝氏建筑事务所完成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概念设计, 首先解读到的是和城市肌理的密切关系, 其次是建筑明确的功能分区和简洁的形式, 第三是空灵淡泊的室内设计, 第四是对旧建筑的有效使用和合理迁移处理。 博物馆新馆建筑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的结构方式,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 6 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 中央部分: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 西部: 博物馆主展区; 东部: 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合院式住宅相呼应; 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 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这种在城市肌理上的嵌合,还表现在东北街河北侧1~2层商业建筑的设计,新馆入口广场 和东北街河的贯通
贝聿铭的设计的建筑介绍

贝聿铭的设计的建筑介绍
贝聿铭(Ieoh Ming Pei)是一位著名的现代建筑师,他的设计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和美国纽约市的摩天大楼——帝国大厦。
贝聿铭的建筑风格以简洁、现代为主要特点,建筑结构设计精密,外形简约而富有力量感。
他尤其善于利用钢筋混凝土、玻璃等新材料进行设计,这样的特点在他的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上述两个著名的建筑外,贝聿铭还设计了很多世界著名建筑,其中包括香港的银河中心、卡塔尔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等。
银河中心是一座由4栋高楼组成的建筑群,是贝聿铭为香港规划的中心之一。
在这里,他把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现代建筑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建筑中间的一个高大的玻璃矩形体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周围的几栋高楼则则以不同的形态向外扩张,富有层次感。
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则是一座结合了穆斯林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的建筑。
建筑中使用了很多穆斯林传统的建筑手法,如天窗、白色穆斯林拱门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的建筑和材料,如倒悬的钢板、金属丝网等等。
整个建筑的结构和造型不仅赢得了建筑业内的赞
誉,也成为了周边景观之一。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风格虽然简约、现代,但其实是极其复杂、精密的。
他将现代材料与传统元素相结合,使得建筑更富有人性化的特点,也
是他一直受到建筑界欢迎的原因之一。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该大厦楼内有园,似北京四合院,园内水池中 自云南石林采来的黑石分布有致,两侧竹丛相 映成趣,在空间组织上将中国传统设计手法运 用得十分精到。
•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 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 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 贝聿铭的设计创造出了承前启后的建筑风格,具有强烈生动的 雕塑性和明快活跃的时代感。 • 贝聿铭建筑设计中的室内设计部分几乎均由他本人设计以保证
5、香港中银大厦1982年 - 1990年
贝聿铭认为,“建 能有好的设计。
建筑与结构
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 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 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 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 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 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 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 中银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 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 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 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 内变化多端。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 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 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 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 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 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 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 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伊弗森美术的混泥土墙面混入了当 地花岗岩的碎石骨材,外表经过锥 击的特殊处理,斜向的凹凸纹理, 让地方特色不留痕迹的流露。
伊弗森美术馆中“井”字形组织展 览空间是环绕主体空间,当人们到 达美术馆2楼,可以看到中庭却不能 穿越,人们只能环绕这个空间,就 象岭南庭园中的水面一样,正是通 过对空间的环绕,可获取最大限度 的信息量。
贝聿铭建筑

人物简介:贝聿铭生于1917年4月26日,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市。
他的父亲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
美籍华人建筑师,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
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建筑特点:光线特点: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在他的作品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
光是贝聿铭在开始一项建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玻璃与钢材: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符合贝氏对阳光的追求,能够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整个空间被赋予了活力。
网状钢材不仅起到了支撑、承载的作用。
混凝土:贝氏注重于混凝土的研究, 挖掘它的受力特征与视觉表现力。
几何:贝聿铭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础上丰富了几何构成, 从而为流于僵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开拓了新的道路。
贝聿铭以他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 向人们表明, 现代主义仍是有活力的, 它决不是一种机械主义, 而是同样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他的作品坚持建筑融合自然的观念,内部空间的精妙分割最令人回味弥久。
代表作品1974年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1979年肯尼迪图书馆波士顿1982年香山饭店中国北京1989年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法国巴黎1995年中国银行总行大厦北京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国苏州2008年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卡塔尔多哈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东馆位置特殊,东望国会大厦,西望白宫,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公共建筑。
既要与西馆保持延续与呼应,又不能墨守成规,同时还要让块3.64公顷的梯形土地物尽其用。
为了达成与西馆似与不似的旨趣,东馆同样采用了田纳西州的大理石来做饰面,甚至墙面分格和分缝宽度都保持与西馆相同,使得贝氏标志性的立体几何块面的建筑增添了温婉柔和的气质。
肯尼迪图书馆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贝聿铭建筑大师及其作品介绍 ppt课件

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
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贝聿铭建筑大师及其作品介绍
• 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 1960年建立,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 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 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 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 ,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 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0月建成新馆。
贝聿铭建筑大师及其作品介绍
•
贝聿铭1935年远渡重洋,依自己的
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建筑
系攻读。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
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他
便先后到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攻读
建筑专业。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
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是在1948年。这一
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巨商
贝聿铭建筑大
师及其作品介
绍 • 苏州博物馆以白
根道夫与贝聿铭互相欣赏,相得益彰,合
作达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
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
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直
至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
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
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作为最
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
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
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贝聿铭建筑大师及其作品介绍
• 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
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他在 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 平民的利益。在纽约、费城、克利夫 兰和芝加哥等地,他设计了许多既有 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 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 受工薪阶层的欢迎。
贝聿铭建筑

贝氏建筑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贝氏设计过程是将基本几何学手法精致化。
逐步形成这种富有几何感的雕塑外形为特征的风格。
中国儒家特有的庄重老成与美国所赋予的摆脱历史重荷解放自己的创新意识,他的建筑作品显得端庄、谦和、精美而且耐人寻味。
卢浮宫vs 金字塔5贝幸铭先生的建筑审美观带有浓郁的理性主义倾向,他的作品形象清晰,简练,看得出他创作时的稳健思路.没有“神来之笔”的惊奇。
8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建筑坐落右日本滋贺县信乐山脉的自然保护区,被原始森林环抱美术馆在兴建之初,便受到方方面面的严格限制,首先必须遵守有关的建筑法则和自然环境保护法原则上只能建公益性的建筑,限高13米以内!利用对面山上的现成道路,开挖一隧道,再造吊桥跨越山谷连接通过隧道渡过吊桥,美术馆豁然出现在眼前,确实有着桃源再现的感觉,贝先生在现实世界中,草庵深藏在景观的幽静处,实现了桃花源的意境不用急于登上那三重台阶,而是先观赏造型传统,且全部用玻璃镶成的屋顶,以及光影交错之下的月亮门。
完成了至馆前广场的前奏。
被高度抽象概括的玻璃歇山屋顶建筑稳坐于三层台基之上,推开凹入的玻璃门,玻璃厅内,一片光亮,壮美的山谷景色一览无余行进路线中的第二次高潮。
屋顶中腰边,向两边延伸,就自然与台阶两边的围墙斜边相连接,这时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稳定的正三角,这便是贝聿铭的妙笔所在。
主入口圆形大门,和隧道的入口相呼应,在整体为三角形细部构图的建筑物中显得格外纯净而圆润。
步入正厅,屋顶几何形的天窗,透明而光亮,温暖的照在参观者的身上,也使大厅充满迷离的光影效果,幻境。
大厅的正对面是一组巨大的玻璃落地门,视野开阔,将外面的蓝天、白云、远山、青松尽收眼底,宛如一幅大屏风的风景画,真是美极了!平面和贝聿铭其他作品有一定区别形式更加的自由更加舒展回眸屋顶和顶窗出于气候上的需要,日本传统建筑的坡屋顶形成了日本特有的原景观美术馆采用了日本传统的神社和农舍的入母屋造(歇山式),将其进行抽象化设计,构成有特色的侧面细部Thanks!。
贝聿铭罗浮宫玻璃金子塔赏析 (1)

贝聿铭罗浮宫玻璃金子塔赏析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他在建筑中借用古埃及的金字塔造型,采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不仅表面面积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还为地下设施提供了良好的采光,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极大成功,享誉世界。
这一建筑正如贝氏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
" 塔高21米,底宽30米,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二千平方米。
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
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设计之初: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
为此,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
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它国家著名建筑师。
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
结果,有[1]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
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
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当密特朗总理以国宾的礼遇将贝聿铭请到巴黎,为三百年前的古典主义经典作品卢浮宫设计新的扩建时,法国人对贝聿铭要在卢浮宫的院子里建造一个玻璃金字塔的设想,表现了空前的反对。
在贝的回忆里,在他投入卢浮宫扩建的13年中,有2年的时间都花在了吵架上。
当他于1984年1月23日把金字塔方案当作“钻石”提交到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时,得到的回答是:这巨大的破玩意只是一颗假钻石。
当时90%的巴黎人反对建造玻璃金字塔。
创作始末:人们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古迹变成艺术大市场,而贝聿铭却希望“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
建筑大师贝律铭作品分析--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详细分析

地下通道:
立面分析
西馆的延续
19度的模矩
丰富的南立面
建筑与周围环境:
东西馆在建筑材料上的统一产生的和谐关系:东馆的 建筑物高度,保持与宾州大道上建筑物相同,东馆的外墙 采用与西馆相同的大理石,将所有暗色石安排在下方,淡 色石置于上方,东馆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对立关系 西馆属于古典建筑,东馆属于现代建筑,两种不同的 建筑风格,却因为贝聿铭的巧妙处理而体现出和谐的关系。
?内庭的空间作用不同空间大小形状质感高低不断的变化各空间围绕展览馆的中心三角形中庭相互交融形成流动的联系的空间纵横交错的楼梯纵横交错的天桥纵横交错的平台动态雕塑动态雕塑动态的空间中庭的空间向四周和上方延伸它给各展览空间创造了变化和衔接给你的眼睛换个花样因为你会感到疲劳的不只是游客的脚还有游客的情绪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Leabharlann 建筑地理:面临的困境:
1、位于历史敏感地带,如何融入城 市,取得与周边纪念性建筑群的协调 2、不规整基地的利用(直角梯形) 3、如何与罗马风格的老馆取得联系 4、业主的特殊要求(亲切的外表, 活泼的空间,空间有中心有方向感)
解决思路:
1、对国会大厦——杰弗逊纪念堂 轴线的尊重导致梯形平面的切割 2、等腰三角形产生的轴线与西馆 轴线的呼应 3、三角母体的使用及哥特式塔楼 产生纪念性,对罗马式的西馆进 行一种历史风格的延续 4、构造和材质的极端追求 5、内部空间的丰富性和流动性
作品设计风格及特点: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 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 处环境自然融合。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 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色在“东 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 ,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苏州博物馆(2000----2006)
心爱的小女儿
“建筑说白了很简单:就是形式、空间、 光线、运动”
苏州博物馆(2000----2006)
苏州博物馆主要展出了当 地的出土文物,文人字画 以及江南民间工艺品。因 此设计深受苏式建筑的影 响。以黑边描绘的白色体 块与传统苏州庭院相仿, 加上贝氏签名的玻璃屋顶 ,整座建筑和谐地倒映在
水中。
苏州博物馆(2000----2006)
求学经历
宾夕法尼亚大学
18岁的贝聿铭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贝聿铭在宾 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学院学习,但他对当时过于传 统保守的宾大建筑系颇为失望。
上海艺术博物馆
MIT
仅仅两周之后转到麻省理工学院,转专业改学工程 。在此期间,1935年柯布西耶在MIT的演讲,被贝 聿铭称为“我建筑教育中最重要的两天”
事务所
虽然齐肯多夫对贝聿铭非常肯定,贝聿铭最终还是 选择离开齐肯多夫的公司,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பைடு நூலகம்
“他为20世纪创造了一些最美丽的内部 空间和外部造型”
1983年普利兹克奖评语
巴黎卢浮宫扩建计划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源于简单的几何形状,如圆形、方形和三角形等。他将这些基本元素进行巧妙的 组合,简洁但富有张力。
“Because I'm pay,not I'm free”
孩童时期
苏州狮子林的影响
少年时代
1917年出生于广州,其祖辈为吴中的名门望族。17岁离开 中国之前,少年的贝聿铭主要生活在上海。
祖父坚持让作为长孙的贝聿铭每年夏天回到苏州,与堂 兄弟们在自家园林(狮子林)的玩耍,构成贝聿铭少年 时代的重要记忆。
心爱的小女儿
离开中国八十多年了,而七十多年的建筑生涯大多在美国和欧洲, 应该说我是个西方建筑师。我的建筑设计从不刻意地去中国化, 但中国文化对我影响至深。我深爱中国优美的诗词、绘画、园林, 那是我的设计灵感之源泉。我很高兴有幸在中国参与了几项设计, 从早期的香山饭店到近年的苏州博物馆,我都致力于探索一条中 国建筑的现代之路。中国建筑的根可以是传统的,而芽则应当是 新芽,这也是中国建筑的希望所在。我所做的仅仅是一点尝试, 我对中国年轻的建筑师们寄予厚望。
哈佛
贝聿铭选择当时建筑思想更为创新活跃的哈佛,拜 读于当时作为建筑学系主任的格罗皮乌斯门下。
格罗皮乌斯称之为“我见过的最精致的学生作品。”
工作阶段
“房屋建筑师”
从哈佛毕业后,因为家庭跟生活所需,贝聿铭选择 了接受纽约地产大亨齐肯多夫的工作,成为了被美 国建筑师主流排除在外的“房屋建筑师”,学习房地 产和商业设计。
贝聿铭为法国巴黎卢浮宫设计的扩建金字塔入口在设计阶段饱受巴黎市民的争议,差点未能成形。 玻璃与钢筋构成的金字塔作为这座历史悠久的宫殿的新入口,不仅满足了卢浮宫每日大流量游客进 出的需要,同时也将太阳光引入新建的地下广场。不论在功能还是形式上,玻璃金字塔都为古老的 卢浮宫增添光彩。 重修之后的卢浮宫,中心绝对是金字塔。它是一个清晰可见的符号,是绝对必要的产物,集中了光 线,从形态上和整体形成互动。”——法国总统密特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