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竞赛教程(基础篇)第15讲 物态变化
物理九年级第十五章知识点

物理九年级第十五章知识点第十五章知识点一、光的传播与视觉现象光是电磁波的一种,它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常数,即光速。
当光遇到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即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根据斯涅尔定律,光线在垂直入射时不发生折射,入射角和折射角相等。
光的反射是指光线从一个介质到另一个介质时,在界面上发生改变方向的现象。
根据反射定律,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
光的反射现象广泛应用于镜子、眼镜等光学设备中。
二、光的色散与折射光的色散是指光根据它们的波长在介质中传播时分离成不同颜色的现象。
色散现象可以通过棱镜实验观察到,当光经过棱镜折射时,波长不同的光线会被折射角度不同,从而产生彩虹色。
折射现象是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的密度不同而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根据斯涅尔定律,入射角和折射角满足正弦关系。
三、透镜与光的成像透镜是一种光学器件,能够使光线发生折射,从而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靠近透镜的一侧称为物方,远离透镜的一侧称为像方。
透镜根据形状可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光的成像是指透过透镜后,通过光线与透镜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物体在像方出现的现象。
根据成像规律,物体距离透镜越远,像距离透镜越近。
对于凸透镜,当物体距离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的焦距时,成像为实像,且位于透镜的同一侧。
当物体距离透镜的距离小于二倍的焦距时,成像为虚像,且位于透镜的一侧。
对于凹透镜,无论物体距离透镜的距离为何,成像都为虚像,并且位于透镜的同一侧。
四、光的波粒二象性光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波动现象,又可以被看作是由粒子(光量子)组成的微观粒子。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可以显示出来。
根据光的波动性,光可以显示出干涉和衍射现象。
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线叠加时产生互相加强或相互衰减的现象。
干涉实验可以通过双缝实验及杨氏实验等来观察到。
衍射是指当光通过一个孔、缝或障碍物时,发生弯曲现象并进行传播的现象。
衍射实验可以通过单缝实验及双缝实验等来观察到。
根据光的粒子性,光可以表现出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现象。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知识点总结PPT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知识点总结PPT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是我们学习的最后一章,也是整个九年级物理课程的总结与回顾。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探索光的传播和反射,以及光学工具和仪器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光的性质和行为,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光的传播在第十五章的学习中,我们首先了解了光的传播。
光是一种电磁波,不需要媒质即可传播。
通过对光的传播进行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并且传播速度非常快,每秒约为30万千米。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光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情况,比如在空气、水和玻璃等透明介质中的传播。
2. 光的反射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后,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光的反射。
光在与物体接触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通过反射,我们可以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和光线的角度关系。
根据光的反射规律,我们可以得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结论。
这一规律也被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反光镜和平面镜的设计和制作。
3. 镜面反射在进一步学习光的反射时,我们重点关注了镜面反射。
镜面反射是指光线在平滑的表面上反射,形成一个清晰的像。
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之间的关系。
根据角度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图像的规律和形状。
镜面反射也广泛应用在镜子和光学仪器的设计中。
4. 凸透镜和凹透镜除了学习镜面反射,我们还学习了透镜的原理和应用。
透镜是一种光学仪器,可以使光线发生折射和聚焦。
在第十五章的学习中,我们主要关注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了解到凸透镜可以使平行光线汇聚到一点,形成实像。
而凹透镜则使原本向平行方向传播的光线发生发散,形成虚像。
5. 光学仪器的应用在学习了透镜的原理后,我们进一步关注了光学仪器的应用。
比如显微镜和望远镜,它们都是利用透镜的特性来放大和观察远近物体的。
通过实验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光学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的理解。
通过对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光的传播和反射的规律,还了解了透镜的原理和光学仪器的应用。
九年级科学中考总复习 第15课物态变化课件浙江

雨的形成 上面的小水珠变大时就下雨了。
雪的形成 当高空温度很低时,小水珠就凝固成雪。 露的形成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低温凝结(液化)在
物体的表面上而形成
第十五页,共二十七页。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低温凝华在物体的表面
霜的形成(xín上gché而ng) 形成小冰晶
人工降雨 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成小
“粉”是霜,它是冰柜内的水蒸气遇冷凝华(nínghuá)成 的;
“烟”是大量(dàliàng)的小水滴组成的白雾,是冰棒周 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汗”实际上是小水珠,它是水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 气遇冷液化成的。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七页。
典例探究:
1.(2005佛山)如图11-1所示,放置在盛
【解析】:
图11-2
“冰”是固态(gùtài),“水”是液态,固态(gùtài)变为液态是熔
化.“水蒸气”是气态,“水”是液态,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
【答案】:熔化;液化
第二十四页,共二十七页。
典例探究:
4. (2006宁波)如图所示为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冰是一种(yī zhǒnɡ)晶体 B.冰的熔点为O℃
【答案】 b温度计碰到烧杯底,烧杯底部温度偏高;44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七页。
典例探究:
2. (2006嘉兴)午饭后,小明和小玲来到商店,小明买了根“冰棍”,小玲 买了根“棒棒糖”。当他们把冰棍和棒棒糖放进嘴里后,都慢慢消失了。 下列对于(duìyú)这一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冰棍”溶解了,“棒棒糖”熔化了
B.“冰棍”熔化了,“棒棒糖”溶解了
C.“冰棍”和“棒棒糖”都熔化了
第15课物态变化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Fra bibliotek 育网 - 气
固 熔化 (吸热) 液
练习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放热) 凝固
固体分类
5、浮着一层油的菜汤不易变冷,这是因为( D) A、油比水散热慢 B、菜汤原来温度高 C、水分蒸发会吸收大量的热 D、浮油阻碍了水分的蒸发 6、若用人群的状态类比物质的状态,下图所列甲、 甲 乙、丙三种情景中,对应固态的____图,对应气 丙 态的是______图。
甲:坐在座位上的学生 乙:课间教室中的学生 丙:操场上乱跑的学生
甲
乙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4、如图两种物质在固态 240 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220 (1)由图判断出 乙 图线
200 180
温 度 ℃
甲
D乙 B C
时间/分
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 210℃ ,熔化时间是 ___ 3 分钟,另一图线的物质可能是 非晶体 。
能力提高
1、在南极长城站附近,气温常达 -40℃以下。在那里测量气温应该选用水银温度计 还是酒精温度计?在家里测水的沸点时又应该选 用哪种温度计?为什么? 2、在河面上常会看到一层雾气,这是河水先发生 汽化 (蒸发) 液化 而形成的。 __________ ,后发生____________ 3、人们常说:“下雪不冷,融雪冷。”这是什么 道理? 4、在古代唐朝的皇宫里,夏天由宫女推动高大的 水车,将水洒在宫殿的房顶上,水再顺房顶流下, 这样做的目的是( ) D A、为了新奇美观 B、为了寻欢作乐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 、为了解暑降温 C、为了清洁房顶 育网D
初中物理竞赛物态变化经典题型

初中物理竞赛物态变化经典题型1.蔬菜加工企业为了避免蔬菜在长途运输、贮藏等环节中腐烂变质及高温杀菌时对蔬菜营养成分的破坏,常常对蔬菜进行真空脱水,使之成为脱水蔬菜。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真空脱水的道理是()A.真空环境的温度极低,可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凝固并升华,从而实现脱水B.真空环境的温度很高,可使蔬菜中的水分在短时间内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水C.真空环境的空气密度很小,可迅速提高蔬菜中水分子的运动速度,从而实现脱水D.真空环境的气压很低,因而大大降低了水的沸点,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水2.某工厂要制造一种特殊用途的钢罐,要求在钢罐内表面牢牢地压接上一层0.25mm厚的铝膜。
技术人员联合攻关提出了以下方案:先把铝膜紧贴到钢罐内表面,排出铝膜与钢罐之间的空气,冉向钢罐内灌满水并插入冷冻管使水结冰,铝膜就可以与钢罐接触牢了。
对于使铝膜与钢罐接牢的方法,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A.铝膜与钢罐之间的水把它们冻牢了B.水结冰时放出的热量使铝膜焊接在钢罐表面上了C.大气压的作崩把铝膜压接到钢罐上了D.水结冰膨胀产生的压力把铝膜与钢罐紧紧地压牢在一起了3.炎热无风的夏天,小宇走在被晒得发烫的柏油路上,看见前面的路面已被一辆洒水车洒水淋湿了。
他认为走在淋湿了的路面上一定比走在干燥的路面上感到凉爽,于是赶快走过去,结果在洒过水的路面上,他却感到更加闷热了。
你认为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A.洒水车中的水经过曝晒后,内能增大,温度很高B.地面上的水使被反射的阳光增多,身体获得更多热量C.洒水后使附近的空气湿度增加,身上的汗液蒸发变慢D.地面上的水蒸发时把热量带到了人的身上4.晴朗无风的早晨,当飞机从空中飞过,在蔚蓝的天空中会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这种现象俗称为“飞机拉烟”。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所致。
在这一过程中,暖湿气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熔化B.液化C.蒸发D.升华5.2010年1月2日起,我国北方大部地区遭遇大范围降雪天气袭击。
初中物理四种物态变化详细精讲

初中物理四种物态变化详细精讲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吸热)凝固:液态→固态(放热)汽化:液态→气态(吸热)液化:气态→液态(放热)升华:固态→气态(吸热)凝华:气态→固态(放热)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change of state)首先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物质从固态转换为液态时,这种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比如冰吸热熔化成水,反之,物质从液态转换为固态时,这种现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热,比如水放热凝固成冰。
在这些从固态转换为液态的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就是温度达到熔点时(持续吸热)就会熔化,熔化时温度不会高于熔点,完全融化后温度才会上升。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不定。
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存在三种状态,例:冰熔化时,温度为0℃,同时存在冰的固态,水的液态和冰与水的固液共存态。
然后是物质气态与液态的变化关系,物质从液态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汽化,汽化又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可以在任何温度进行,是缓慢的。
沸腾发生在液体表面及内部,必须达到沸点,是剧烈的。
汽化要吸热,液体有沸点,当温度达到沸点时,温度就不会再升高,但是仍然在吸热;物质从气态转换为液态时,这个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例如水蒸气液化为水,水蒸发为水蒸气。
加快液体的蒸发速度的方法一般有:1.增加液体的表面积;2.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3.提高液体的温度;4.降低周围环境的水蒸气含量,使其无法饱和(就是使空气干燥。
)。
最后是我们不常见的物质固态和气态的关系,物质从固态直接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做升华,然后是物质直接从气态转换为固态,这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在发生物态变化之时,物体需要吸热或放热。
当物体由高密度向低密度转化时,就是吸热;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转化时,则是放热。
而吸热或放热的条件是热传递,所以物体不与周围环境存在温度差,就不会产生物态变化。
例如0℃的冰放在0℃的空气中不会熔化。
物理竞赛热学气体动理论 固体 液体 物态变化

积分可以求出速率范围在v1-v2内分子数占总 分子数的比率为
N v2 f v dv v1 N
归一化条件
f ( v ) dv 1
0
平均值
v vf ( v)dv
0
v v f ( v)dv
2 2 0
二、麦克斯韦速率分布 早在1859年,英国物 理学家麦克斯韦利用平衡 态理想气体分子在三个方 向上作独立运动的假设导 出了麦克斯韦速率分布, 其表达式如下:
因而分子的每一个平动自由度的平均动能都为
1 1 1 1 1 2 1 2 2 2 mv x mv y mv z ( mv ) kT 2 2 2 3 2 2
按照统计力学的基本原理,可将上述结论推广 到分子的转动和振动,因为无论是平动、转动还是 振动,都没有哪一个自由度是特别优越的,或者说 跟任何一个自由度相对应的运动出现的机会都是均 等的。可由此推出一个普遍的定理——能量按自由 度均分定理:在温度为T的平衡态下,气体分子的每 一个自由度都具有相同的平均动能,其大小都等于
W E S S
例:在一大水杯的水中,有一半径为R的大油滴,现 将此大油滴打散成多个半径均为r的小油滴,问此过 程要做多少功?已知油和水的表面张力系数为σ
解:设最后大油滴被打散成N个半径均为r的小油滴
3
4 4 3 3 R N r 3 3
油滴表面积增加
2 2
R N r
df (v) dv
v v p
0
可得
2kT 2 RT RT vp 1.41 m M M
2.平均速率
8kT 8RT v vf ( v)dv m M 0
3.方均根速率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总结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总结物态变化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嘿,咱们就聊聊这事儿吧。
大家都知道,物态变化主要分为固态、液态、气态,这三种状态就像是生活中的不同角色,时而严肃,时而调皮。
你看,固态的冰块就是个老实人,坚硬得像块石头,站得稳稳当当,完全不怕摇晃。
冰块在水中融化,瞬间变成了水,嘿,真是让人惊讶啊,水可就活泼多了,四处流淌,像个调皮的小孩,哪里都去得了。
再往下说,水蒸气可真神奇,水一热,立马就变成气态,瞬间从一个乖乖女变成了飞扬的少女。
想象一下,水在锅里沸腾,冒出的水蒸气就像是小精灵在跳舞,轻盈又自由。
谁能想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水蒸气,其实在空气中无处不在,像个隐形人,既给我们带来湿气,又悄悄滋润着大地。
就像生活中那些默默奉献的人,总是让人觉得很温暖。
要说物态变化,那就离不开温度。
温度就像是个调皮的老师,控制着物质的行为。
天气一冷,冰块乖乖待在冷库里,天气一热,冰块就乐得融化,成了水。
温度高的时候,分子活动可就像开了车,疯狂得不行,碰撞得咣咣响,搞得气态的水蒸气满天飞,形成了朦胧的雾气。
天气一变,水蒸气遇冷又冷凝成水珠,滴滴答答,像是在唱歌。
说到冷凝,真是一场美妙的表演。
那些小水珠,慢慢从空气中聚集,仿佛在开派对,最后聚成一滴滴清水,挂在窗户上,真是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想象一下,早晨的阳光洒在这些水珠上,闪闪发光,简直像是点缀了无数颗小星星,真是美得让人移不开眼。
再来谈谈升华和凝华,这两个小家伙简直就是物态变化的明星。
升华就像是那种勇敢的冒险者,直接从固态跳到气态,省略了液态的那一层。
比如说,干冰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放在常温下,立马就变成气体,真是快得让人目不暇接。
凝华则正好相反,气态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的冰晶,就像在空中施了魔法,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色的毯子。
物态变化不仅仅是物理现象,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天气热的时候喝冰水,水从冰块变成了液态,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冬天里,看到窗外的雪花飘落,心里那份温暖与快乐,仿佛回到了童年,重温无忧无虑的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讲物态变化15.1 学习提要15.1.1 分子动理论1.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这里的分子是指构成物质的单元,即具有各种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可以是原子、离子,也可以是分子。
在运动中它们遵从相同的规律,所以统称为分子。
3.分子的热运动(1)分子热运动,物体里大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剧。
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可以证明分子热运动的存在。
(2)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花粉颗粒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它并不是分子本身的运动。
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布朗运动虽不是分子的运动,但其无规则性正反应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4.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1)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但斥力的变化比引力的变化快,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分子间作用力(指斥力和引力的合力)随分子间距离而变的规律如下:①当分子间距离小于10-10m时表现为斥力;②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10m时表现为引力;③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直径10倍时,分子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
15.1.2 热量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用字母Q表示。
热量的国际单位是焦耳,简称焦。
热量是个过程量,只有在物体间发生热传递时才有意义,不能表示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
15.1.3 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1)晶体熔化时,有确定的熔化温度。
在熔化过程中,晶体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2)非晶体熔化时,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在熔化过程中,非晶体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
(3)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不同晶体的熔点不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4)熔化热:单位质量的某种晶体,在熔点变成同温度的液体时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熔化热,用字母λ表示。
质量为m的某种晶体在熔点变成同温度液体时吸收的热量为Q = λm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
在凝固过程中,晶体要放出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2)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在凝固过程中,非晶体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
(3)凝固点:物质从液态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凝固点。
(4)单位质量的某种液体,在凝固点变成同温度的晶体时,放出的热量等于它的熔化热。
(5)熔化和凝固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15-1所示AB段:晶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BC段:晶体开始熔化直到熔化结束,在熔化过程中,固液共存,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CD段:晶体熔液吸收热量,温度升高DE段:晶体熔液放出热量,温度降低EF段:晶体熔液开始凝固直到凝固结束,在凝固过程中,固液共存,温度保持不变FG段:晶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15.1.4 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汽化的方式有两种:蒸发和沸腾。
(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与共同点如表15-1所示(3)汽化热:单位质量的某种液体变成同温度的气体时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液体的汽化热,用字母L表示,国际单位是焦/千克(J/Kg)。
用质量为m的某种液体变成同温度气体时吸收的热量为Q = Lm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温和加压。
所有的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且气体的液化温度跟压强有关,压强越大,它的液化温度越高,越容易液化。
气体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15.1.5 升华和凝华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
固体升华时要吸收热量,有致冷作用。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气体凝华时要放热。
15.2 难点解释15.2.1 晶体和非晶体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石英、云母、明矾、食盐等晶体,玻璃、橡胶、松香、沥青等是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和物理性质上有很大的区别。
晶体具有规则的天然几何外形,它的外形是若干个平面围城的多面体。
如食盐晶体是立方体,石英晶体中间是六面棱柱,两端是六面棱锥,明矾晶体是八面体。
而非晶体则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晶体加热熔化时有固定不变的温度。
晶体加热过程中,随加热时间增加,它的温度升高,从晶体开始熔化到全部熔化完毕,这段时间内虽然继续给它加热,温度却保持不变,此温度叫晶体的熔点。
晶体全部熔化成为液体后,继续加热,温度又不断升高。
相反的过程,即液体凝固成晶体,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液体虽然不断向外放出热量,温度却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
非晶体对的熔化不同于晶体。
非晶体受热时,先从硬变软,然后逐渐变为液体,在这个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1912年人们用X射线探测晶体内的内部结构得出结论:晶体内部的物质微粒(分子、原子或离子)依照一定的规律在空间排成整齐的行列,构成所谓空间点阵。
晶体的物质微粒的空间点阵结构排列有两个特点:一是周期性,二是对称性。
晶体外形的规则性实际上是物质微粒的规则排列引起的。
非晶体固体实际上可以看成是粘滞性极大的液体。
非晶体内部物质微粒的排列是无规则的,起结构非常类似液体。
因此非晶体没有规则天然几何外形,也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严格说来,只有晶体才是真正的固体。
晶体和非晶体在适当条件下也是也可以转化的。
15.2.2 晶体熔化时吸收热而温度不变晶体的分子是按一定的规则排列成为空间点阵。
分子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不停地振动,因此它具有动能,同时,在空间点阵中,由于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它同时具有势能。
晶体在开始熔化之前,从热原获得的能量,主要转变为分子的动能,因而使物质的温度升高。
但在溶解开始时,热原传递给它的能量,使分子有规则的排列发生变化,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以及分子离开原来的平衡位置移动。
这样加热的能量就用来克服分子之间的引力做功。
使分子结构涣散而呈现液态,也就是说,在破坏晶体空间点阵的过程中,热原传入的能量主要转变为分子间的势能,分子动能的变化很小,因此,物质的温度也就没有显著的改变。
所以溶解过程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
不同的晶体,由于空间点阵不同,一般熔点也不相同。
15.2.2 晶体熔化时吸收热而温度不变从分子动力学角度看,在液体表面,只有动能足够大的分子才有可能逃脱其他分子的束缚,脱离液体表面而成为气态分子。
液体的温度高,液体的表面积大,都为这些分子脱离液体表面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液体表面分子脱离液体表面进入空气,液体表面空气的压强越小,密度越低,空气的流速越大,液体表面分子脱离表面的条件就越优越。
所以蒸发的快慢跟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液面气流速度有关。
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当液体温度升高时,液体内部的分子开始汽化,并与液体中的空气共同形成气泡。
气泡中的气体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气,在上升过程中,当它的压强比外界大气压小时,将逐渐变小,直至消失。
只有当气泡中的饱和气压和外界中的大气压相等时,气泡才可能上升到页面破裂,所以沸腾时必须达到一定的温度。
当外部气压降低时,气泡内的饱和气压也随之降低,所以气压减小,沸点降低、15.3 例题解析15.3.1 晶体的熔点例1 海波(硫代硫酸钠)是一种晶体,它的熔点是48℃,那么温度是48℃的海波一定是()A 固态B 液态C 固液共存态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点拨】海波的熔点是48℃,凝固点也是48℃【解析】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图像如图15-2所示。
由15-2可知,如果是晶体海波吸热升温,温度刚好达到熔点48℃时,即图像中B点,海波应该是固体;如果是继续吸热,就开始熔化但温度不变,即图像中的BC段,这时候海波固液共存态;再继续吸热,海波刚好达到完全熔化时,即图中的C点,这时海波是液态。
所以48℃的海波可能是固液共存态或者液态。
【答案】D15.3.2 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例2 如图15-3所示,某教师在汽化教学中使用的演示实验装置。
置于讲桌上的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内盛从同一自来水管口流入的清水。
已知甲杯中的质量大于乙杯中水的质量,关于甲乙两杯中水蒸发快慢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甲被中水蒸发快B 乙杯中水蒸发快C 甲乙两杯中水的蒸发快慢相同D 无法判断【点拨】从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着手【解析】“置于讲桌上的两个烧杯”表明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相同;“内盛从同一自来水管口流入的清水”表明水的温度相同;“完全相同的两个烧杯”表明杯内水面积相同。
因此,甲乙两杯水的蒸发快慢相同。
【答案】C【反思】在解题中要注意“快慢”“多少”的语义是不同的。
同时要将液体质量这个影响蒸发快慢的无关变量从思维中剔除掉。
15.3.3 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例3 某同学在研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中,用滴管将酒精分别滴在课桌的不同位置上,再摊开成面积大小不同的两块,稍后一会。
通过观察发现,面积较大的酒精先消失,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表面积和液面气流速度。
本实验中研究蒸发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应该控制液体的温度和液面气流速度,使其保持不变。
【解析】通过观察发现,面积较大的酒精先消失。
这表明在液体的温度和液面气流速度均不变的情况下,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答案】在液体温度和液面气流速度均不变的情况下,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反思】本题答案蕴含着控制变量这个重要的思想。
所以完整答案应包括对相关控制量的语言叙述与交代。
15.3.4 汽化现象例4 将水滴滴在烧得很热的铁板上,会看到水滴在铁板上反复跳动,然后消失。
试解释这种现象。
【点拨】水滴在铁板上向上跳动,说明水滴受到了向上的作用力;水滴反复跳动,说明水滴受到向上的作用力时有时无。
【答案】水滴滴在烧得很热的铁板上时,接触处的水急剧汽化形成一层水蒸气,这层水蒸气托起了尚未汽化完全的水滴,减缓了水滴汽化的速度。
由于水蒸气的散失,水滴下落又与热铁板接触,再次形成汽化而托起水滴,如此反复,水滴不断跳动并且逐渐减小直至消失。
15.3.5 复沸现象例5 把透明容器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后密封,同时停止加热并迅速在容器外表浇以冷水加以冷却,这时可以看到()A 水迅速蒸发B 水温急剧下降C 水又沸腾起来D 什么现象也没有发生【点拨】沸点与外界气压有关【解析】气压减小,沸点降低;气压增大,沸点升高。
当水沸腾以后,将容器密封,水的上部空间充满水蒸气的饱和汽。
在停止加热后迅速在容器外表浇以冷水时,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
由于水蒸气的液化使密封气体压强明显变小,这时水的沸点也随之降低,水又沸腾起来,这种现象成为“复沸现象”【答案】C15.3.6 物态变化的综合应用例6 在一个与外界隔热的容器内,盛有一些0℃的水,如果将容器内的空气迅速抽出去,那么发生是现象是A 一部分水结成冰,冰和水均为0℃B 容器内只有0℃的水,水的质量不变C 容器内是有℃的水,水的质量减小D 容器内只有0℃以下的冰,水全部被抽走【点拨】液体蒸发要吸热,晶体溶液在凝固时温度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