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专业名词解释资料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以知识决策为到向的经济。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一定生产方式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于一定地理空间的集散状态,或叫人口的空间形式。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拥有的人口数量。

人口经济密度是指某一地区达到一定经济水平时所拥有的人口数。

比较密度是指单位农业用地面积上的人口数人口素质又称人口质量,是人口总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主要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人口的身体素质是指身体的健康水平和大脑机能状况,包括人们的身体发育的健全程度,体质的强弱,生命的长短,智力的完好与否,耐力的持久状况,心理素质等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状况。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指人口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水平、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经济管理才能等。

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们的思想意识状况,其中主要包括人口观、道德观、传统习惯、精神面貌、心理状态、纪律和法制观念等。

人口结构是指在人口整体中,具有不同自然的、社会经济的、地域特征(或标志)的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既各特征的人口数在人口总数中的百分比,也称人口构成。

包括自然结构(年龄、性别、种族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民族、产业与职业、文化教育、宗教结构),地域结构(城乡结构以及政区或自然区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在一个地区总人口中不同年龄人口的比例关系;反映了过去人口发展的历史,涉及地区劳动人口的比例及其未来变动趋势,影响到未来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发展。

年轻型预示着未来人口增长压力大,将以数量扩张式发展,又称扩张型。

老年型表明人口增长后续乏力,将以数量收缩形式变动,又叫收缩型。

成年型各个年龄组人口分布均匀,呈稳定状态,又叫稳定型。

人口移动其含义十分广泛,凡是为了某种原因从一个地方移到另外一个地方的活动行为,不论其移动时间的长短,移动距离的远近,移动方式是集体还是个人,移动动机是被迫还是自愿,移动者返回原地与否,都称之为移动。

《人文地理学》20个常考名词解释总结

《人文地理学》20个常考名词解释总结

《人文地理学》常考20个名词解释总结1.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不仅探讨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还关注人类活动如何塑造和改变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学涉及文化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多个分支,旨在全面理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2.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指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由人类活动所塑造和影响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元素的综合体。

它不仅包括建筑物、道路、农田等有形文化元素,还涵盖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无形文化特征。

文化景观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3.文化区:文化区是指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域范围。

这些特征可能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建筑风格等。

文化区的形成往往受到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划分文化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比较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4.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论。

它主张地理环境,特别是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和资源等,对人类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和文化特征具有决定性影响。

然而,这一理论也受到了批判,因为它忽视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

5.文化扩散:文化扩散是指文化特征从一个地区传播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

这种扩散可以通过贸易、迁移、文化交流等方式实现。

文化扩散不仅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还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根据扩散方式和速度的不同,文化扩散可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等类型。

— 1 —6.人口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是研究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人口变动及其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口密度、人口迁移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关系。

人口地理学对于制定人口政策、城市规划等具有重要意义。

7.迁移流:迁移流是指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现象。

它受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就业机会、教育资源、生活环境等。

人文地理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的科学。

2.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地理关系的‎一种简称,是人类社会‎及其活动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现‎象。

3.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其内部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机制。

4.人地系统中‎的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的人‎。

5.人地系统中‎的地:是指在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一是指与人‎类活动具有‎密切关系的‎自然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规律‎,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二是指在人‎类作用下已‎改变了的或‎在其影响力‎之下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等人为环境‎或称文化环‎境、社会环境。

6.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在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下‎、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因地制宜的‎规划、组织和从事‎农业生产。

7.工业:从自然界中‎取得物质资‎源和原料,并把他们在‎工厂中生产‎成产品的工‎作和过程。

8.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群体‎。

9.人口素质:人口素质又‎称人口质量‎,是人口总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10.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在人口整‎体中,具有不同自‎然的、社会经济的‎、地域特征(或标志)的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及特征人口‎数在总人口‎数中所占的‎百分比,也称人口构‎成。

11.人口移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改‎变统称人口‎移动。

12.聚落:是指人类的‎各种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作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民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洪堡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 年9 月14 日—1859 年5月6日),德国科学家,与李特尔同为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

生于德国柏林,亦逝于德国柏林,是世界第一个大学地理系一柏林大学地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著有《新大陆热带地区旅游记》《宇宙》等李特尔李特尔(Ritter, Carl, 1779〜1859),德国地理学家。

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

生于奎德林堡,卒于柏林。

曾任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教授。

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学会创建人。

最早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

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人是整个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顶点。

创用“地学”一词。

主张地理学和历史学结合。

坚持目的论的哲学观点,认为上帝是建造地球的主宰。

著有《欧洲地理》、《地学通论》等拉采尔德国地理学家,人类学家。

近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之一。

生于1844年8月30日巴登-符腾堡州的卡尔斯鲁厄(Karlsruhe),卒于1904年8月9日下萨克森州的阿默尔兰县(Ammerland )。

历任《科隆日报》记者、慕尼黑技术专科学校和莱比锡大学教授。

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有系统论述。

提出国家有机体说,创用生存空间一词,首次说明了文化景观概念。

著有《人类地理学》、《人类史》、《政治地理学》、《地球与生命:比较地理学》等。

白兰土维达尔•白兰土是法国近代地理学的创建人,他致力于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研究,并长期任教,培养了许多地理学人才,如加卢瓦、白吕纳、马东、德芒戎和布朗夏尔等。

在他的倡导下,法国地理学从十九世纪后半叶起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一个有影响的法国地理学派。

白吕纳法国人文地理学家。

生于图卢兹,卒于塞纳河畔布洛涅。

法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瑞士弗里堡大学和巴黎法兰西学院教授,在瑞士洛桑大学开办欧美第一个人文地理学讲座。

他继承和发展了维达尔-白兰士的人文地理学思想,认为人文地理学应着重研究人在地表所做的事业,并把这些事业称为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事实; 主张人地关系的可能论,认为人对人地关系的形成具有选择的可能和自由。

名词解释人文地理

名词解释人文地理

名词解释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活动与影响。

人文地理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从城市发展、社会文化到经济活动等方面都有所涉及。

本文将对人文地理的概念、意义以及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一、人文地理的概念人文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关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貌、地理分布以及地理特征的影响。

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地理现象,探究人类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它通过对地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迁移和发展。

二、人文地理的意义1. 了解人类活动空间分布:人文地理研究可以揭示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变化趋势,有助于了解人口分布、城市化进程、环境变化等问题。

2. 探索地域文化差异:不同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人文地理的研究可以揭示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演变过程和内在联系,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交流。

3. 优化空间规划布局:人文地理研究可以用于空间规划与布局,帮助合理利用地理资源、完善城市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4. 促进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人文地理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与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促进了社会科学跨学科的研究与交流。

三、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1. 城市与乡村:研究城市与乡村的空间分布、发展过程、历史演变以及城乡关系等问题,揭示城市与乡村在人类活动中的不同角色与价值。

2. 文化地理: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文化特征、文化传承、文化传播与交流,探究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态与文化习俗的影响。

3. 社会地理:研究社会行为的地理模式、社会组织的空间结构,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空间的影响。

4. 经济地理: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格局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发展的问题。

5. 人口地理:研究人口数量、分布、迁移与人口特征的空间分异规律,分析人口变迁对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

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

名词解释:1.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结构、分布、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与差距,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即研究人地关系、探讨人地关系低于系统形成、发展、变化与分布规律的科学。

3.人地关系: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起源以来存在的客观关系。

4.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之间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狭义: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5.文化源:文化进步,文化地理环境质量高,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的地区。

6.文化区:文化区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域,它是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7.形式文化区:某种(习俗)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民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8.功能文化区:受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内部彼此间相互联系并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

9.乡土文化区: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10.文化传播与扩散:指某种文化从一地区扩散到另一地区,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包括扩散、交流、传承等意,是指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过程。

11.扩展扩散:某种文化现象通过其居民,不断向四周传递、辐射、占据空间扩大的过程。

12.接触扩散: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已经接受它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的扩散过程。

13.等级扩散: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中,由高到低或者由低到高的扩散过程。

14.刺激扩散:一种文化现象由一地传播到另一地后,保留了思想是指而摈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

15.迁移扩散:文化主体的迁移、流动对文化的引进与传播引致文化扩散。

是指由一种文化以人为载体,从一地长距离带到另一地的扩散过程。

16.文化生态:研究人类、植物、动物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文化的建立在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上,是人地关系论。

17.文化地域综合作用:任何文化要素的空间分布,受环境中各自然要素和文化要素影响,而地区的文化发展和化是各因素的组合。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人在地球上的分布、组织和行为,以及他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1. 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2. 文明(Civilization):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中,通过发展生产力、建立政治制度、发展科学技术、创造艺术和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3. 文化(Culture):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念、艺术、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4. 土地利用(Land Use):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行为,包括农业、工业、道路建设、城市化等各种活动。

5. 城市化(Urbanization):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以及城市规模、功能和影响的扩大。

6. 城市地理学(Urban Geography):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发展的空间模式、城市区域的区分、城市社会经济问题、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7. 社会空间(Social Space):社会空间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特定含义和功能的地理空间,包括居住空间、工作空间、娱乐空间等等。

8. 地方(Place):地方是指具有独特文化、历史和社会意义的一定空间范围,具有特定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人文环境。

9. 全球化(Globalization):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依存程度加深的过程,导致世界各地变得越来越相互依存。

10.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信息的技术系统,可以用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和应用。

以上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到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各个方面,对于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doc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doc

1、人文地理学通常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2、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传统。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是区域研究传统。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以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三是空间分析传统。

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各种人文事象的地域分布、空间组合、人文事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且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4、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一名词。

洪堡、李特尔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

哈特向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施吕特尔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

6、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是禹贡,成书于公元前500年。

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首推张相文和竺可桢,他们于1909年创立了中国地学会,创办了最早的地理杂志--地学杂志。

7、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了自黑龙江的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8、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景观、文化整合。

9、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区大体上可以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三种类型。

10、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11、功能文化区:指在非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12、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13、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第1章绪论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 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

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

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4)学科的交叉性。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

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2.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1)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2)功能文化区: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3.文化的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1)扩展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特点是空间上的相对联系性。

A、接触扩散: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B、等级扩散: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C、刺激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2)迁移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特点是文化上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空间上不连续。

4. 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5.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6. 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7. 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代表人物:拉采尔、森普尔和亨丁顿。

8.可能论:也称或然论,它不是强调环境与人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与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代表人物: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和白吕纳。

9. 适应论:是英国地理学家P.M.罗克斯比提出的。

他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10.生态论:是美国地理学家H.H.巴罗斯提出的。

他在192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地理学为“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11.环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学借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的。

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客观规律可寻的。

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

12.文化决定论:在人地关系中出现一种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观点。

因为在这种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故称之为文化决定论。

13.和谐论: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世界各国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农业发展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虽然在各国的重视下,一定范围内的问题得到解决,单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还是有所加重。

为此,一些地理学家提出人地关系应当和谐的思想。

这种思想即为人地关系中的和谐论。

14.汤恩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1)挑战与应战:环境向人类挑战,人类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人类文明。

(2)逆境美德: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

五类逆境: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和遭遇不幸的刺激。

(3)中庸之道:逆境与挑战的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结果反而走向相反。

第3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经验主义方法论:其基础是归纳法。

有以下两个特点:一,观察是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断定,得出结论。

二,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

2. 实证主义方法论:它和逻辑实证主义有很大的联系,而且它的引入有了很多的变化:一、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

二、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彩了演绎逻辑。

三、加强发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

但是又有着很深的不足:(1)经济决定论的趋向。

(2)实证主义模型含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

(3)地理系统是开放我多变量系统,难以模拟实验。

3.人本主义方法论:其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

而且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趋向,把客观存在看作为人的心理构造,构成人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世界。

4.结构主义方法论:其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有两点:(1)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

(2) 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解释人文现象。

但是它还不完善,不系统,影响力小。

5.遥感技术:是指使用各种传感器,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收集、记录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再经加工处理获得地物的图像和数据信息,从而揭示地物特征的一种综合性技术。

6.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从而建立起来的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2.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3. 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4.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5.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6.种族:即人种,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7.地理人种: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8.种族主义:是指一种以种族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反科学理论。

种族歧视是指压迫种族的统治阶级敌视、迫害和不平等地对待种族的行为。

种族压迫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其他种族实行掠夺和奴役的行为。

9.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个历史范畴。

10.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第5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1.传统农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以自给自足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

2.敞田制:是指庄园内的农户在各耕作区获得耕种的长条份地,在作物收获以后,各农户均将自己耕作地段的篱栅或沟渠废除,敞开供庄园内农户共同放牧牲畜。

3.现代农业:又称商品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

4.现代农业特点:(1)产品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员所消费的;(2)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3)使用机械、化肥、高产种子,单位面积产量高;(4)农场规模大;(5)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

5.现代农业类型:(1)种植园:靠大量劳力,实行集约式生产,专门生产某一种经济作物。

如加勒比海诸岛、美国东南部、南美东北部、中美、非洲和亚洲的一些沿海地区。

(2)谷物农业:生产小麦、玉米、水稻,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和欧洲等。

皮包农场(农场主只需带个提包就可以进行其经营活动)、农业企业(大型的、高度机械化的商业农场);(3)牲畜育肥农业: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五大湖以南、地中海沿岸、大西洋、波罗的海沿岸、巴西东南部;(4)乳品业:适应城市居民对乳制品的需求,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一些乳加工制品的农业。

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区、瑞士、法国等地大城市郊区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5)市场园艺业: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的农业。

(6)大牧场:规模大、雇用牧工、产品投向市场。

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干旱地区。

6.农业景观:是人作用于自然的综合表现和积累。

既包括农田景观、农村聚落形式和建筑形式,还包括土地利用形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