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戏剧的活化石

合集下载

南充基本资料

南充基本资料

基本信息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有“丝绸之乡”和“果城”之称。

每年的丝绸节吸引海内外众多游客。

拥有全国和省、县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多个,旅游景点40余处,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市。

白塔古庙及嘉陵江第一山锦屏山的秀色,白去山俊美,升钟水库清幽,太蓬山、金城山、凌云山宗教文化,定会使游人流连忘返。

落下闳观星楼、汉恒侯祠、万卷楼、滕王阁、张宪祠、李淳风、袁天罡墓将勾起你的怀古幽幽情思。

两千多年的栽桑养蚕历史形成丝绸文化,更是独树一帜。

朱德故居、罗瑞卿故居、张澜纪念室定将涌腾起人们对伟人虽去,但风范永存的激情。

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皮影、川北剪纸将缩小语言、文化时空差距,使人们为之倾倒。

目前,南充市已开通两条国际旅游线路:一条是“将帅故里游”,一条是“三国遗迹寻踪游”。

南充距今已有2200年历史,自古有“丝绸之都”、“水果之州”的美称,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是川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享有“川北心脏”美誉。

南充古朴而钟灵毓秀,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全国、省、县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多个,旅游景点60余处,既有名扬遐迩的胜迹名苑,又有天生丽质的自然风光,还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古城阆中号称“天下第一江山”,“嘉陵江第一山”锦屏山风景秀丽、白云山俊美、升钟水库清幽,还有太蓬山、金城山、凌云山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

南充自古也是人文荟萃之地:南充人陈寿,以其所著《三国志》,使故土成为三国文化之源;朱德故居、罗瑞卿故居、张澜纪念室等将帅故里常常勾起人们对故去伟人的思念。

这里也有两千多年的栽桑养蚕历史,丝绸文化独树一帜;民间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皮影、川北剪纸等也是独具特色。

南充市,是中国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是四川省第三大城市,城市人口列四川省第二位,是四川省“十五”规划中首批建设好的百万人口城市之一。

其盛产的丝绸文明于世,是中国西部唯一一座“中国绸都”。

嘉绒藏戏――一个民族的永世图腾

嘉绒藏戏――一个民族的永世图腾

嘉绒藏戏――一个民族的永世图腾在美丽的川西北大渡河上游沿岸及岷江源头一带,丰沛的江水滋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沿河地带,梯田层层,村寨密布,而在牧草丰美的山岗上,蓝天白云下是成群的牛羊,牧歌悠远而嘹亮――就是这片中国西部典型的半农半牧的富饶之地,是嘉绒藏族世居的家园。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生活的产物。

嘉绒藏族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戏剧传统,回溯其戏剧的历史,距今已有1200 年之久。

1200年来,嘉绒藏戏在娱乐一方百姓的同时,依然鲜活地保持着其最初原始戏剧的傩戏特征,为此而被戏剧专家评价为探源戏剧文化的“活化石”。

然而,我们一直都对它鲜有所闻,虽然,它也曾一度为清朝皇帝所垂青。

由是不无猜想:是山高谷深以及独特的文化习俗、方言限制,让它千百年来一直都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独自芬芳?还是因为一个民族于世代传承的地方精神中,在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精神领地的永世图腾?《郭东特青》戴盔甲的武士戏挥刀而舞, 表现了嘉绒藏族的尚武习俗。

夏日的梭磨河谷,草木葱郁,百花竞放。

河谷地带和半山坡地上随风摇曳的成片小麦、青稞和玉米林,在高原热烈的阳光照耀下,正一天天的展示出成熟的色彩。

而就在此庄稼播种之后至收割前的五月至七月间,正是嘉绒藏区比之藏历年还要热闹的“看花节”。

嘉绒语称“看花节”为“若木尼”,意为“野外去聚会享受大自然景色”的意思。

所以,看花节基本上是个寻求快乐的节日,除亲朋好友相聚一起喝酒、唱歌、跳锅庄舞外,还能观看到他们一年来盼望已久的藏戏演出。

我是寻着一阵鼓钹之声,来到著名的卓克基官寨背后一块搭满帐篷的草地上的,那时,一场别开生面的藏戏正在观众的喝彩声中热烈排演。

只见一群戴盔穿甲的演员们正在“基、尼、颂”的粗犷吼叫声中,或舞剑挥弓,或奔走跳跃。

他们头盔上插着的长长野鸡翎和下穿的百褶裙,更是随舞飘扬,好不威风。

这正是嘉绒藏戏《郭东特青》的一个战争戏片段。

这个片段,当地人又称为《武士舞》。

而嘉绒藏戏和西藏藏戏一样,为吸引观众,在一出戏剧的演出过程中,往往穿插一些与剧情无关的“杂耍”。

川北戏剧的活化石

川北戏剧的活化石

川北戏剧的活化石川北地区是中国川西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支脉。

其中,川北戏剧作为唯一一种完整保留下来的地方戏曲,更是川北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川北戏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滇、黔和川之间的交界地带发生了大规模的商贾活动,这就为戏剧传播提供了机会。

在川北地区,一种花脸、花旦、刀马旦、青衣等基本行当的传统戏曲形式,逐渐形成,这就是川北戏剧的雏形。

到了清代,四川川北坝场地区的戏曲活动有了迅速发展,各种戏曲艺术表现形式逐渐成熟。

而到了民国时期,川北戏剧逐渐从较为原始的舞台表演形式,发展到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马秀节和歌舞剧场。

当下,川北戏剧已经成为稀有的大型地方戏曲,在全国范围内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而川北戏曲艺术集大成者沈泽芳无疑是川北戏剧的代表人物,他凭借其灵活多变的表演技艺以及长期的演出经验,成为了川北戏剧的活化石。

川北戏剧的表演特点1. “参戏式”的表演形式:川北戏剧的表演形式非常独特,它采用了“参戏式”的表演形式,即演员不在后台换装,而是在舞台中央用供簇拥、吆喝等方式表演,这种表演形式非常活泼生动,为观众展现了一种别样的戏曲魅力。

2. 清新婉转的音乐:川北戏剧的音乐非常清新婉转,特别是弦乐和木鱼等乐器的演奏,更是为该戏剧增添了几分雅致与幽静之美。

3. 精湛绝伦的表演技巧:川北戏剧的演员都有着精湛绝伦的表演技巧,包括唱腔、表情、动作等方面都可以表现出绝佳的技巧,这种表演风格饱含情感,让观众的心灵得以得到极大的满足。

川北戏剧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川北戏剧受到了各种挑战与压力,除了传统观众已经逐渐减少之外,戏曲市场的竞争也变得越发激烈。

因此,如何继承和发扬川北戏剧传统文化,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重要任务。

首先,需要重视川北戏剧的价值,加强教育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川北戏剧,唤醒人们的文化自信心。

其次,加强川北戏剧的现代市场开发,推动川北戏剧艺术在当下社会里更好的生存,不断创新,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和发展,让观众对川北戏剧有更多的认同和爱好。

国家级非遗川北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初探

国家级非遗川北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初探

文化传播·11·一、前言川北皮影是一门流传于川北地区上千年的传统艺术,最早可以溯及至两汉时期,在宋代成熟,元代开始逐渐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和欧洲,在清道光年间达到巅峰,目前流行于仪陇县、南充市、阆中市、西充县等地农村。

川北皮影艺人大多都是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民间手艺人,专业技艺过硬、艺术修养较高,川北皮影戏在这些皮影艺人的娴熟操作下,表演极具生动性,且较为细腻,可通过屏幕来将不同角色、不同人物的喜怒哀乐都一一表现出来,让观众感觉川北皮影戏人物分寸适度、身法灵活,而与人物相互匹配的景物繁多,包括飞云奇峰、红花绿树、龙楼凤阁等,且在表演中还会伴奏唱腔与乐曲,让观众眼前一新、获得美的享受。

川北皮影中的佼佼者当属阆中市王文坤,他将广皮影与土皮影的优点结合在一起进行再创作,所创作出来的皮影戏曲在川北地区颇受好评。

2008年6月14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北皮影戏的传人何正同、王访、王彪等人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2019年4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川北皮影戏被列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文就国家级非遗川北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讨。

二、国家级非遗川北皮影戏的艺术特点国家级非遗川北皮影戏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日臻成熟,无论是在制作,还是在表现形式,抑或者剧目种类、演出方式等均独具一格。

(一)川北皮影的制作川北皮影最开始起源于剪纸影戏,川北皮影的制作包括5个制作工艺,分别是装配工艺、治皮工艺、染色工艺、开刀工艺、起稿工艺,而川北皮影剧目的人物造型、故事内容、时代背景都有很大的跨度,涵盖春秋战国故事、解放战争故事、现代生活故事等。

川北皮影特别强调人物造型、时代背景要与故事内容相符,皮影要求做到色彩鲜明、雕工精细、构图完美,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件皮影都可视为富有魅力的艺术欣赏品。

(二)川北皮影的表现形式川北皮影表演极具生动性,且较为细腻,可通过屏幕来将不同角色、不同人物的喜怒哀乐都一一表现出来,演唱包括丑角、生角、末角、旦角、净角,每人演唱一个角色,提手者(表演者)由专业民间艺人所承担,川北皮影表演队伍通常为8—10人。

南充地方文化

南充地方文化

精髓,汇巴蜀文化之遗风,在美丽富饶的嘉陵江
流域创造了独特、凝重的川北文化。川北灯戏被
邀进了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献艺;世界唯一的
川北大木偶被推上国际舞台,多次参加国际木偶
艺术节,在世界艺坛上被誉为“东方艺术的冠
冕”;川北皮影被推到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表演, 轰动了欧洲;鲜为人知的川北剪纸,以奇险的刀 法,细腻、精美的造型闻名全国。
西充凤凰山——张献忠殉难处
主共 席和 张国 澜副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 参谋长:罗瑞卿
南充曲艺
拽跳逗欢的川北灯戏
酷似真人的川北大木偶 古老久远的川北皮影戏
玲珑剔透的川北剪纸
古朴神秘的南充傩戏
风姿绰约的川北歌舞
驰名中外的川北杂技 高亢嘹亮的嘉陵江号子
远古的天籁巴渝舞
聪明、勇敢、俭朴的南充人民融中原文化之
南充地方文化
源远流长嘉陵江 千年绸都南充城
南充是已有建城22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四川省八大中心城市之一,川东北中心城市,位
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古老嘉陵江畔一
颗璀璨的明珠,闻名遐迩的丝绸之乡,久负盛名
的水果之州,面积12494平方公里,人口730万,
地理坐标北纬30°35′~ 31°51′、东经 105°27′~ 106°58′之间,南北跨度165公里, 东西跨度143公里。
傩戏
奇特的服饰,狰狞的面具,凝重的动作,古怪的言语,
香雾缭绕的场景,双手握着两把神秘的香蜡,似乎于原始 人在狂欢……这不是古希腊的酒神狂欢仪式,也不是印第
安人的原始宗教活动,而是广泛流传于川北阆(中)苍
(溪)南(部)三县市民间的一种古老的剧种——傩戏表 演!
巴渝舞
巴渝舞是古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 集体武舞。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就是由巴人组成的 “龙贲”军,执看挺仗,前歌后舞,“凌殷人倒戈”,从而 取得胜利。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七姓巴人帮助汉高祖 “还定三秦”,在冲锋陷阵中,巴渝舞又起了重要作用。

川北灯戏

川北灯戏

• 3、内容
• 传统灯戏剧本都是劳动人民口 头即兴创作出来的,常常是看 到或是听说了某一件事,认为 可以编戏,便几个人凑在一起, 戏就出来了。常常是今天编明 天演,白天编晚上演,因此, 灯戏剧本大都情节单一,人物 也多为一丑一旦,对对戏多, 而且大多是笑戏、闹戏(喜 剧),正戏、苦戏(悲剧)少, 就是正戏、苦戏也带浓烈的喜 剧色彩。 • 川北灯戏演出形式生动活泼, 内容多歌颂正义,鞭挞丑恶, 寓教化于嬉乐之中。正是由于 其诙谐、幽默,以喜剧为主, 被群众称为“川北山乡的喜乐 神”。
eg.《幺妹嫁给谁》里: 钱干娘:(唱)这菜籽开花遍地黄,蜂儿采蜜硬是忙,我孤老婆子都闷得慌, 难为你十七八岁大姑娘。一个人的日子多苦况,我来陪你摆家常。 麻干娘:扯把子! 幺 妹:那又坐到慢慢说嘛! 钱干娘:(唱)这花绣得好漂亮,硬是像你幺姑娘。 麻干娘:舔钩子! 钱干娘:诶,可惜啊—— 幺 妹:哪点可惜? 钱干娘:(唱)一朵鲜花难独放,花开并蒂才长久! 麻干娘:卖关子! 《送灶神》——“县太爷给我们打了一张‘白条子’。” “咋个连一个字都没有?” “这是‘白条子’嘛。” 《打判官》——“砍脑壳的贪官”, 而贪官解释自己为何一半人脸一半鬼脸: “我这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长木凳
二、川北灯戏的艺术特色
• 1、 跳、笑、闹的喜剧风格
从表演上看,川北灯戏最充满喜庆色彩 的是它的跳,可以说,无跳不成灯,跳 的手势、身段、步伐很有讲究,种类繁 多。男女演员们在舞台上脚不停的走着, 手不停地摆着,有的甚至从头跳到底, 整个热闹喜庆的气氛很感染人。



2、 内容家常化
从剧本内容来看,川北灯戏一般取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和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而大多是劳动人民熟悉的凡人小事, 如:穿衣吃饭,生儿育女,具有强烈的家常色彩,即使是 帝王将相,但在川北灯戏的处理中,也是放在家常化的环 境中。

阆中古城介绍1

阆中古城介绍1

成山水严密缠护的形胜
之地。阆中是巴蜀的交 通要塞,以纵贯南北的 嘉陵江流,形成中原通 巴蜀腹地,江汉滇黔的 水陆要冲。
阆中悠久历史
阆中古城历史悠久,战国时为巴国别都。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置阆
中县,阆中古城历经了秦城、汉城、唐宋城、明清城,有2300多年的建城 史,尤以唐代鲁王灵夔,滕王元婴“拟于宫苑 大造阆苑”才有阆中古城至
“烧火舞龙”、“游百病”等民俗流传至今,独具特色。2009年,阆中被 评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
烧火舞龙
新春灯会
燃天煜
阆中三国文化
阆中自古就是军事重镇。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张飞,任巴西太守,驻阆 中达7年之久(公元214—221),在这里他率精卒万人,打败了曹操的上 将张郃带领的三万人的进攻,取得了“保境安民”的胜利。 张飞伐吴前夕,他被部下范强、张达所杀,身葬于阆中,后人为其修
袁天罡传圣旨在蟠龙山开山凿石,斩断“龙脉”。袁天罡却痴迷阆中“风水宝 地”再次来阆中并定居下来,李淳风也追随来此定居,并共同选址修建天宫院,
两人死后葬于阆中,一代风水宗师就这样一直默默地守候着这座城。
整个古城以“崇方、尚中”的理念,按棋盘式布局展开,中天楼居于主干 道交汇之处,属于正穴位,城内街道以此为核心向四面展开。中天楼嵯峨高耸, 每一条街道都能看见,正所谓“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阆中地 貌呈现出水绕三方、山围四面的相宜之势,蟠龙蜿蜒、气场融通,又兼具“龙、 穴、砂、水、向”地理五诀,形成“千水成垣、金城环抱”的风水绝佳之地。 明清时期,诸家风水名师荟萃阆苑,追索风水文脉。阆中已成为中华经典 风水文化的传承地。
现有孔子塑像、清代衣妆、应试考物等,不久巴蜀第一砚也将落户贡院。
作为国内目前唯一的“科举文化”旅游点,阆中贡院复原了清初四川学子 赶考的旧貌。

浅析傩文化旅游开发

浅析傩文化旅游开发

浅析傩文化旅游开发作者:韩霜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3期一.傩与傩文化的内涵傩从字面结构上看是由人和难字构成,似乎有人战胜困难人躲避灾难的意思,从更深层次的了解则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的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年丰人寿、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

傩最初的出现是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主要是一种以酒具为依托的祛病逐疫,驱邪避灾的祭祀仪式,从季节的角度来看,分为春傩,秋傩和冬傩;从祭祀的目的来说又有宫廷傩,民间傩,军傩,官府傩,寺院傩,从形态上有傩舞、傩戏两大类。

随着时间的延续和社会的发展傩开始大放异彩,并且随之朝代的更替,民族的大融合,傩戏不断地与时代特色,文化传统,民族风俗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系统性的,不同特色,风格迥异的的傩文化、傩戏、傩舞。

其中,著名的傩戏主要有,贵州安顺的地戏、四川的端公戏和庆坛戏、安徽池州傩戏、江西池州傩戏,其中也不乏少数民族的傩戏,例如,土家族的“毛古斯”、羌族的白石崇拜、云南彝族的跳虎节等等。

二.傩戏的特点(一)宗教性:傩是傩文化的萌生点,古老的傩戏源于先民的原始宗教崇拜和图腾崇拜,早期的傩祭与巫总是紧密相连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佛教和道教开始兴起,随着佛教和道教的繁荣,其文化也开始与傩戏相结合,例如四川的旺苍的端公戏中就有木莲救母等与佛教相关的故事,并且在傩戏的表演中的傩乐采用佛教和道教的宗教音乐,以此来说一段佛教和道教的故事来表达娱神和美好意愿的目的。

(二)地域性:中国幅员辽阔,有着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又有着不同的支系,于是就有了不同的民俗和文化的传承,随着与傩文化的结合兼容就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傩戏。

(三)娱乐性:傩戏是通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表达驱邪逐疫的愿望,是一种以娱人的方式达到娱神的行为,这种不但能够唤起宗教情感,同时也能唤起人类本来的情感,傩戏不但是一种宗教巫术行为,也是一种娱乐的形式,宗教艺术。

由傩舞发展而来的傩戏不管是表演形式还是其营造的气氛虽很神秘但无不具有娱乐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北戏剧的活化石作者:赵玲徐素洁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05期【摘要】南部傩戏至今已经有300余年的古老历史,主要以双峰乡胖土地村杜家班傩戏为主,广泛流传分布于大坪、大桥、升钟一带。

傩戏又被称为端公戏、傩堂戏,是一种在民间祭祀仪式上吸收各地民间曲调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更是中国历史、原始戏剧以及民间宗教的综合结合体,它以独特的唱腔、多样化的音乐曲牌以及塑造不同人物性格特点深深受到广大老百姓的追捧与喜爱。

同时,傩戏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嘉陵奇葩——川北戏剧的活化石”,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具有独特的意蕴。

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宗教演变、民俗风情及地域经济有着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南部傩戏;杜家班傩戏;双峰傩戏【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一、傩戏的来源傩戏是由最初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后到商朝成为一种固定的驱鬼逐疫仪式中发展而来的。

傩戏也称傩舞,是古代祭祀仪式的一种舞蹈。

也是傩祭中的一种舞蹈。

它的表演形式非常简单和原始,音乐多以锣鼓伴奏,人声帮和,因此川北人把它称作“师公脸壳戏”“跳傩傩”“合作腔”。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各地出现了比如“傩堂戏”等其他的稱呼。

不过相比传统的傩戏,代表川北傩戏水准的南部县杜家班傩戏的表演风格独特,其艺术价值具有一定的高度,傩戏数千年流传下来,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

根据《周礼·夏官》记载,傩祭时“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

大丧,先驱,及墓,人扩以龙击四隅,驱方良。

”这段历史深刻地描述了当时祭傩的情景,后随着一定的发展加入了特定的故事情节变成为了如今的傩戏。

无论是傩祭、傩舞还是傩戏,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戴着假面具。

自唐宋时期,假面歌舞盛行,南宋有“川杂剧”,以“神头鬼面”为特征。

傩舞中的“神面”丰富多彩,傩舞者头带面具,手持盾牌,上穿黄褂,下穿红裤,脚套草鞋或麻鞋,手持擀面杖、洗锅刷等,跳叉行丁。

表演时有的刚正严肃,有的和蔼慈祥,有的狡猾狰狞,有的滑稽搞笑,形态更是丰富多彩。

假面具不断的美化与表情化,便发展成现今戏曲不断使用的脸谱。

傩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地方特色,很难受到其他地域的干扰,以宗族为单位演出,以驱鬼逐疫和敬神为目的,其戴面具为鲜明的表演特征,由宗族代代流传,很少受到其他文化艺术的影响。

二、杜家班傩戏的形成与传承(一)杜家班傩戏的形成南部县双峰乡杜家班傩戏成立于雍正年间,它的前身不叫戏,也不叫舞,而是称为跳神。

当时的跳神在民间很受群众欢迎与追捧,驱鬼消灾颇有市场,到后来跳神的影响力逐渐为零。

这让杜氏跳神的生存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但跳神中所蕴含的艺术与观赏性受到了杜家班傩戏创始人的重点思考:究竟如何才能让跳神转化为舞蹈?让驱鬼令成为一种戏剧语言,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杜家班傩戏创始人经过长期的思考与实践,借鉴各种其他戏曲文化如川戏、评书等之优势,又结合了跳神传统舞步,做到勇于创新,并首次尝试坛戏表演,很快就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因此,跳神没落后,杜家班傩戏成功的取而代之。

这样的表演形式比较固定,是由七个部分所组成,其中包括:开路先锋、赶会、点坛、耍傩傩、假和尚赶斋以及张公道讨口和二郎神清宅扫荡。

随着坛戏的发展后又出现了灯戏,相比于傩戏,灯戏的表演形式较为灵活与自由,道具简单。

早期的杜家班傩戏是在坛戏与灯戏的基础上以傩傩的传说为主线进行创作编剧,在各个方面都增添了不同的内容,融入了新的血液,在时空的跨度上也进行了延伸,表演上打破了传统固定的手法,风格别具一格,受到人们的一致赞赏。

(二)杜家班的传说清雍正年间,南部县双峰乡胖土地村出现了一位跳端公为职业的杜姓民间艺人,长期活跃在川北一带。

杜氏艺人在进行法事活动时巧妙地将评书、川戏以及跳神的步法结合在一起,大胆地进行了坛戏表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后来杜氏艺人借鉴民歌、巴渝舞的精华将坛戏演化成了一种傩戏,主要是以民间传说为内容的表演,戏中有灯,灯中有戏,灯坛两开,观众齐合。

由于杜家班突破了传统的表演手法,内容上得到了创新,风格独特,气氛热烈,深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且被后人一代一代传了下来,舞台艺术得到充分的发展与丰富。

杜家班傩戏发展到第三代传人时,演员阵容数量庞大,趋于家族化,在民间受到无数百姓的喜欢和欢迎,其程度远远大于川戏以及其他的戏曲,人们将杜氏艺人所在的南部县双峰乡胖土地村称为“戏窝子”,杜氏艺人表演的傩戏也叫“杜家班傩戏”。

当地操办红白喜事的达官显贵、富商都会邀请杜家班傩戏前去演出。

(三)杜家班傩戏第7代传人杜家班傩戏的第6代传人杜洪生有心将长子杜南楼培养成为杜家班傩戏的第7代传人,自杜南楼高中毕业之后,几乎每次组团演出都会将杜南楼带上,让他在旁观看演员是如何念、打、跳、舞、唱。

无论是手势的比划还是腿部的跨度,甚至是口型与眉眼的变化都需要认真观察与仔细揣摩。

很快杜南楼就掌握了传统傩戏的表演精华,他勤于探索,不断地从古戏中寻找适合傩戏表演的新戏,设计改进新的舞蹈步法、唱腔以及脸谱绘画。

他综合评估巴渝舞、巫舞、采茶舞等表演上的扩展延伸性,分析棒子戏、越剧以及黄梅戏等唱腔流派的特点,还在人物造型方面提升了夸张性与装饰性的特征,将自己接管的杜家班流派定义在不同于以往的层次上,娱众但不媚俗。

杜南楼对于傩傩这个特殊人物理解尤为透彻,细节处理十分得当,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他所塑造的傩傩头带无下巴的脑壳,上穿青衣黄褂,下身穿红裤,打绑腿,脚穿草鞋或者麻鞋,背小包袱,持擀面杖,洗锅刷、马鞭等。

傩傩在舞台上表演时,步子碎小,走叉步、丁字步、猫步、前走后退步,动作夸张滑稽状,时而脚跟着地而足尖用力,时而腾空旋转,时而耸身驼背,既富有原始舞蹈的豪迈与粗犷,又具有现代舞蹈的灵活轻盈,无论是从听觉上还是视觉上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杜南楼重新对唱词与表演剧目进行了艺术包装,傩傩在戏中表演内容分为布斗、书符、召将几个部分。

特别是在唱词方面,他改造的傩戏表演与祖传的具有很大的革新。

比如,在《张公道讨口》傩戏中,他将房屋表述为“一间房屋四脚伸伸,瓦片盖上鱼甲鱼鳞,老鼠在上面跑来跑去,猫儿在下面鼓起一对眼睛”。

非常形象生动。

再比如这张折戏结局的时候,张公道弃审隐退的唱词巧妙地改编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成语:“闲来无事游沙滩,见两个疙瘩在沙滩上玩,疙瘩想吃天鹅的肉,天鹅想吃疙瘩的肝,二物正在争论,上河来了一只打鱼的船,渔翁一见呵呵笑,忙的一物捡上船。

早知你我死在渔翁手,你归河来我归山,你归河中吃贵水,我归青山落清闲,落清闲。

”杜南楼表演傩傩时,创作意识特别强,不再局限于之前的演戏剧目,如天上32戏,地下32戏,有时甚至不唱它们而改唱《柳毅传书》《死而复活》《神仙死了》等四十折新戏,观众称他为“上演天,下演地,中间还要演空气”。

双峰乡胖土地村杜南楼老先生是杜氏家族第七代传人,一生写了40多本傩戏,其中最出名的有《神仙死了》《桂花桥》,川北一带的重大傩戏演出都是由杜老亲自编排,又加之傩戏的传授方式独特且单一,大多是通过口授与行为方式,故有人给予他“活化石”之美誉。

(四)最后的杜家班傩戏杜家班傩戏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它的生存与发展同样面临着很多危机。

新中国成立后,杜南楼考虑到傩戏的封建与传统,毅然请来两乡领导,当着所有人的面将傩戏的表演家当烧个精光,以此表示自己与旧戏的彻底决绝。

从此,发展到高潮的傩戏突然消失了,杜南楼虽然从心里会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失落感,但是他并没有想要重操旧业,也只是偶尔表演愉悦一下大众。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其实杜南楼想要将傩戏重新搬上戏剧舞台,但是由于人员重组、经费缺乏,再加之年事已高,这个愿望很难实现,现今只是凭借珍贵的记忆手工制作傩戏的人物面具。

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院长、巴蜀艺术团团长将83岁高龄的杜南楼请到成都市,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整理收集,成功摄制了最后的杜家班傩戏,并以此作为终结将退出川北傩戏的戏剧舞台。

三、古老的双峰傩戏南部县双峰乡傩戏形成于清雍正年间,源于“跳傩傩”,故双峰傩戏又称“跳傩傩”,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

第七代传人为杜南楼,传说傩傩是湖北孝感乡人,从小成为孤儿,流落到苍溪云台山,专门帮一户官员家养馬。

其家中有位小姐不愿许配人,员外问她原因,她说:“家中饲养的白马给我托梦,说他不是马,是人,应与白马婚配,媒人就是傩傩。

”他听到后马上叫来傩傩,怒骂他一顿并将傩傩的下巴踢掉,所以傩傩带上了面具。

后官员让人将马杀死,将马皮拴在树上。

数月后,马皮腐烂生虫,虫吃树叶,口吐丝,树为桑树,丝为蚕丝。

傩傩把丝送给老百姓,造福人间。

后来傩傩死了,老百姓就用”跳傩傩”这一形式来纪念他。

现在,双峰傩戏受到政府和学校的高度重视,一方面安排专门的老师向杜南楼拜师学艺,掌握傩面的制作与傩戏表演的技艺;另一方面积极收集整理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实践,为古老的傩戏艺术赋予了新的生机。

四、双峰傩戏的影响杜南楼经过长期的表演艺术实践,剔除了双峰傩戏早期“跳神”的糟粕,将其蕴含的艺术性与观赏性挖掘了出来,同时在坛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巴渝民间歌舞、说唱、灯戏、皮影、木偶等艺术精华,并且以跳傩、跳神与挑灯的舞步为基础,创造丰富了新的特色傩戏剧目,尤其是他的传统节目“天上32戏”和“地上32戏”,人偶同台,歌舞同演,将宗教法事和民间风俗的特色在戏剧表演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甚至在整个川北地区享有盛誉。

《中国音乐戏曲集成·四川卷》收录了大量的四川傩戏,坛歌就有83首,杜南楼的“天地32戏”就占了25首,还将杜南楼的《假和尚赶斋》作为唯一的小戏收录进“集成”。

同时,在四川傩戏的的人物介绍中,将杜南楼记载为川内四个比较出名的傩戏艺人。

由于双峰傩戏的种种成就,杜南楼曾经多次接受专家社会媒体的采访,并且在他的指导与帮助下,将双峰傩戏的资料整理还原,这些珍贵的影像已成为历史的记忆。

傩戏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对于南部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当地不仅可以利用双峰傩戏开发旅游资源,并且能够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双峰傩戏对中国戏曲的产生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与显著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总之,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南部县双峰乡杜家班傩戏是整个川北地区傩文化的代表,其浓厚的民族民间特色为世人所吸引。

由于其传承的独特性与单一性,使得傩戏成为如今珍贵的文化资源,因此被誉为川北戏剧的“活化石”。

参考文献:[1]韩霜.浅析傩文化旅游开发——以四川南部县双峰杜家班傩戏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3).[2]宜兰,王山歌.川北一绝南部傩戏[J].西南航空,2011,161(7):104-106.作者简介:徐素洁(1995-),女,汉族,湖南衡阳人,本科曾就读于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目前正在西华师范大学攻读课程与教学论(音乐)硕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