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至“福祥班”时期的川北大木偶戏曲音乐研究
川北大木偶

川北大木偶【摘要】:我国的木偶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始于汉,兴于唐,到宋时就相当盛行了。
南充地区的木偶戏有川北大木偶与京木偶。
其中,川北大木偶是一种民间的曲艺娱乐民俗,风格别具,颇有特色。
川北大木偶身高4尺有余,比京木偶大出3倍以上,酷似真人,且表演不受剧种限制,人和木偶混合(阴阳班)演出时,神貌与人无异。
关键字:木偶戏川北民间艺术川北大木偶已有300余年历史。
川北木偶戏活跃于四川北部仪陇县石佛乡,1914年,仪陇包包场(今石佛乡)木偶艺人李约之买下杨三合的木偶,创建“福祥班”,走村串户进行表演,深受乡亲百姓喜爱。
新中国诞生以后,“福祥班”民间木偶艺人结束了流浪生涯,组建了仪陇木偶剧团,后更名为南充木偶剧团。
该木偶是世界木偶表演中体型最大的木偶,它传承了最古老的木偶艺术,从其表演的特点及其本身,都能管窥出古时木偶艺术的精彩,特别是其惟一性,更使川北大木偶的保护和传承,弥足珍贵,具有很高的价值,现已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
一、表演形式和内容川北大木偶的人物造型以写实为主,眼、眉、口、头、耳、鼻、手、腰以及关节均可以活动,表演时能取物握物,穿衣解衣,戴帽脱帽,穿靴脱靴,吹火点蜡,拂袖掸尘,变脸下腰,神乎其技,与人无二。
同时翎子功、扇子功、水袖功等亦无异于生人。
大偶长约1.4米,重约5公斤,但表情丰富,动作灵活,依剧情要求,可穿衣、点火、喝茶、叩首、舞刀,如真人般高大,且多与"人偶"(幼童扮演的)同台,形成了以假乱真、亦真亦假的艺术特色。
这在其代表剧目《盗仙草》、《玉莲花》中都有完美的体现。
川戏锣鼓是川北大木偶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使用乐器共有二十多种,常用的可简为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统称为“五方”,加上弦乐、唢呐为六方,由小鼓指挥。
表演运用大量的艺术夸张手法,表演真实、细腻、优美动人,可以模拟风云雨雷雪等自然现象的声音锣鼓师在演出时结合剧情以及演员的表演进行伴奏,因此必须对剧情及演员的内心变化有充分的了解,这全靠平时演出的积累。
川北大木偶造型艺术的现代转型

川北大木偶造型艺术的现代转型【摘要】川北大木偶造型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传统技艺的衰退和现代观众需求的变化。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川北大木偶造型艺术开始进行现代转型,通过创新技术和理念,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和注重现代审美的人群。
该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寻找发展方向,探索与当代社会需求的契合点,以保持其活力和传统魅力。
通过现代转型,川北大木偶造型艺术不仅在传统基础上获得新生,也在当代社会中展现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展望未来,川北大木偶造型艺术有望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更多认可和发展,继续传承和创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川北大木偶,造型艺术,现代转型,历史,挑战,措施,发展方向,影响,成效,未来展望1. 引言1.1 川北大木偶造型艺术的现代转型川北大木偶造型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集戏曲、雕塑、绘画于一体的传统艺术形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川北大木偶造型艺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川北大木偶造型艺术在当今社会中已经显得有些陈旧,急需进行现代转型以适应社会需求。
现代转型不仅意味着技术上的更新换代,更需要在传统基础上创新,融入当代审美和观念。
川北大木偶造型艺术的现代转型需要保留其传统特色的结合现代艺术元素,使之更具有时代感和观赏性。
这一转型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当代文化的表达和传播。
通过现代转型,川北大木偶造型艺术可以更好地与当代社会接轨,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扩大其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川北大木偶造型艺术的现代转型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将改变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正文2.1 传统川北大木偶造型艺术的历史传统川北大木偶造型艺术源远流长,起源于唐代,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唐宋时期,川北地区的木偶戏已经开始兴盛,而在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艺术的巅峰。
传统川北大木偶造型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吸引了众多观众,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川北戏剧的活化石

川北戏剧的活化石川北地区是中国川西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支脉。
其中,川北戏剧作为唯一一种完整保留下来的地方戏曲,更是川北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川北戏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滇、黔和川之间的交界地带发生了大规模的商贾活动,这就为戏剧传播提供了机会。
在川北地区,一种花脸、花旦、刀马旦、青衣等基本行当的传统戏曲形式,逐渐形成,这就是川北戏剧的雏形。
到了清代,四川川北坝场地区的戏曲活动有了迅速发展,各种戏曲艺术表现形式逐渐成熟。
而到了民国时期,川北戏剧逐渐从较为原始的舞台表演形式,发展到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马秀节和歌舞剧场。
当下,川北戏剧已经成为稀有的大型地方戏曲,在全国范围内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而川北戏曲艺术集大成者沈泽芳无疑是川北戏剧的代表人物,他凭借其灵活多变的表演技艺以及长期的演出经验,成为了川北戏剧的活化石。
川北戏剧的表演特点1. “参戏式”的表演形式:川北戏剧的表演形式非常独特,它采用了“参戏式”的表演形式,即演员不在后台换装,而是在舞台中央用供簇拥、吆喝等方式表演,这种表演形式非常活泼生动,为观众展现了一种别样的戏曲魅力。
2. 清新婉转的音乐:川北戏剧的音乐非常清新婉转,特别是弦乐和木鱼等乐器的演奏,更是为该戏剧增添了几分雅致与幽静之美。
3. 精湛绝伦的表演技巧:川北戏剧的演员都有着精湛绝伦的表演技巧,包括唱腔、表情、动作等方面都可以表现出绝佳的技巧,这种表演风格饱含情感,让观众的心灵得以得到极大的满足。
川北戏剧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川北戏剧受到了各种挑战与压力,除了传统观众已经逐渐减少之外,戏曲市场的竞争也变得越发激烈。
因此,如何继承和发扬川北戏剧传统文化,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重要任务。
首先,需要重视川北戏剧的价值,加强教育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川北戏剧,唤醒人们的文化自信心。
其次,加强川北戏剧的现代市场开发,推动川北戏剧艺术在当下社会里更好的生存,不断创新,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和发展,让观众对川北戏剧有更多的认同和爱好。
川北大木偶

选题依据:在古代我国传统木偶戏历史悠久,在宋朝鼎盛时期,川北大木偶作为继承我国民间传统曲艺和娱乐的一种传统民俗,其特征非常鲜明,高5尺以上,外观与戏中的真人非常相似。
在进行舞蹈表演时,如果与戏中的真人一起跳舞或演出,其神态与体型与真人完全无异。
古时川北大木偶对最古老的川北大木偶表演艺术进行了传承,在其独特性和表演艺术上对古时川北大木偶的独特性体现淋漓尽致。
古时川北大木偶的独特性使其在木偶表演艺术上非常有价值,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传统木偶表演艺术中一直占有重要主导地位,其的继承和保护也一直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项重点基础性工作。
川北大理石木偶雕塑系一种独特的长手杖形石头造型木偶,这也是目前欧美国家和欧盟四川省确定首批的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工作项目。
这样的杖头木偶用一根竹棍或其他木棍作为支撑撑起了木偶的头部和身体,表演者用木偶手紧紧握住了竹杖,并在这样的木偶左右旋转的手上分别握住两根细长的铁签,握竹杖的木偶手通过转动机关使得木偶的头部和五官恢复活动,因此被当地人们称为"举偶"。
杖头木偶的起源木偶艺术类型大致分为三类:大,中,小三类,分布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各有所长。
被当地人们广泛称赞为"木偶剧人"的陕西川北大杖头木偶被当地人们比作是中国传统木偶的"独生子",同时也被看作是一个屹立于当今世界各国木偶戏之林的"巨人",在长期的木偶艺术的研究和实践中逐渐发展了起来。
川北大木偶戏公布为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它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如何把握机遇,乘势发展,如何在国家确立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的指导下,更好地传承发展川北大木偶戏?我们从五个方面作了探索。
(一)大木偶艺术的抢救问题我们所说的抢救不是要抢救这个剧种,而是要抢救大木偶艺术的造型与表演技艺。
大木偶能有今天的成就,老一辈艺术家功不可没,但他们都年老了。
川北灯戏音乐的旋律特色

川北灯戏音乐的旋律特色川北灯戏流行于四川东北部地区,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批项目。
灯戏之名源于在演出时需在舞台四周点燃油灯照明而得名,明末清初起源于今南充市的阆中峰占乡和广元市苍溪县的龙山镇、白驿镇的白庙场三地,起初多为农民自编自演,演出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又叫“农民戏”“坝坝戏”,内容多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小戏、笑戏、闹戏,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现广泛流行于阆中、苍溪、剑阁、仪陇、巴中、广安等地以及绵阳、遂宁、达州等市的部分地区,深受群众喜爱。
一、音阶调式、音列结构我国的传统音乐、民间戏曲、俗乐和民歌常采用五声音阶。
川北灯戏音乐植根于川北农村,在其音乐的形成过程中,受川北山乡的民间小调、端公调、法事佛曲等传统音乐的影响,且广泛吸收中国其他民间戏曲的外来曲牌。
因此,其音阶调式上仍然以传统五声性调式最为普遍。
但是,川北灯戏的表演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某些演出为了配合场地和当时的劳动场景,在音列的结构上,也形成了川北灯戏富有特色的音列。
1.五声音阶川北灯戏所采用的很多曲牌都是用五声调式写成,这种调式构成了川北灯戏音乐的主流。
谱例1①可参看川北灯戏剧目《送夫上学》唱段《五更调》、《宋老爷收租》的《卖饺子调》等。
2.七声音阶出现有完整的七声音阶的旋律,常常会在风格上显得悠扬而抒情,在长度上显得篇幅较长,这不太利于川北灯戏边唱边跳边跩的表演形式,并且也会加大演唱难度,不利于业余演者的表演掌控。
在已整理的曲牌中,在一个短句中完整地出现七声音阶的情况基本上没有,即使有时清角、变宫同时出现了,也多数都会同时缺少七声音阶的其他某一两个音,从而形成五声或六声甚至是三声、四声音列,其目的就是为了最大程度上追求川北小戏的土味,同时使演唱变得容易、顺口。
谱例2另外,有时即使出现七声音阶,对于变宫、清角这两个偏音也多数会采用扬此抑彼,有意突出一音、冷落一音的手法,比如《劝酒》中的《烟五更》唱段等。
3.六声音阶七声音阶少用一个音,或者五声音阶从七声音阶中借用一个音便构成六声音阶。
川北大木偶艺术的传播研究

4唐溪若:川北大木偶艺术的传播研究一、溯源川北大木偶系一种独特的杖头木偶,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类木偶以竹杖或木棍支起木偶的躯体,表演者一手握住竹杖,另一只手把握转动木偶手上的两种铁签,握竹杖的手转动机关使木偶的五官活动,因而又称“举偶”。
杖头木偶的类型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类,分布区域不同,各有所长。
被人们称赞为“木偶剧人”的川北大木偶被比作中国木偶的“独生子”,同时也是屹立于世界偶戏之林的“巨人”,其主要分布在南充地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形成了人偶混合、似真似假、真假难辨的艺术风格。
关于它的起源有四种说法:(一)湖广填四川说据史料和口碑所证,清初移民时,来自木偶世家的湖广人杨三合将大木偶技艺带到了四川仪陇县包包场,20世纪初,仪陇县木偶艺人李约之利用购买来的杨三合后人的木偶,与他两个儿子李章福、李章祥走村串户,表演木偶技艺,“福祥班”得以创立①。
从此,大木偶艺术在川北区域活动频繁,老少皆知,被人们称为“川北大木偶”。
(二)清朝咸丰年间说1967年“破四旧、立四新”时,大木偶造型师、表演人员被视为“牛鬼蛇神”,在他们含着心酸的泪水将珍贵的木偶劈为柴烧时,发现木偶头像内刻有“咸丰五年”字样。
据大木偶造型艺术家李发海编撰的《川北大木偶志》所记,在那时,木偶雕刻艺人为记明此木偶是本人所设计,常常镌刻本人的姓名或雕刻年代于木偶头像内。
咸丰年间,四川岳池县有一木偶雕刻艺人杨岱,以专雕大木偶驰名,演员用之得心应手,亦颇受观众喜爱。
因此一系列的岳池、广安的木偶戏班应运而生,这些班的木偶均系杨岱所刻,这些木偶身高四尺有余,超出一般京木偶几倍,神似真人②。
由此可以说“咸丰年间”是川北大木偶在川北活动的盛世。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然而并不能精确地得出川北大木偶的发源时间。
(三)古木偶遗存说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初制木偶就是原始陪葬习俗中代替人殉葬的“人偶”演变而来,随后为了达到与真人殉葬一样的效果,就将其大小设计得几乎与真人无异③。
非遗视域下川北大木偶音乐研究

非遗视域下川北大木偶音乐研究作者:杜心宇来源:《大观》2020年第05期摘要: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川北大木偶作为一种独特的木偶样式,得益于自身的发展特点与优势,在音乐领域得到不断创新与发展。
再加上其作为民间民俗艺术的娱乐方式之一,能够依据自身所具备的文化价值与艺术内涵,通过创造性的转化方式,获得长久的创新性发展。
文章主要对川北大木偶音乐的基本内容、艺术风格以及传承发展策略等内容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非遗视域;川北大木偶;艺术风格;音乐研究一、川北大木偶音乐的基本内容川北大木偶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内容,主要以清初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流传开来,到今天为止已经具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并通过多种多样表现形式的发展建设,逐渐扩大木偶艺术的发展范围与影响力。
川北大木偶音乐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形式,能够通过创新型发展策略的有效应用,利用声音的表达方式,对大木偶艺术进行充分的表达与体现。
1986年,大型木偶剧《玉莲花》诞生,其作为川剧音乐的“胚胎”,通过新歌剧的艺术表现手法,创造新形势下的独立音乐。
这为大木偶音乐的日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并通过多样化的表演方式,让大木偶艺术在现代舞台当中有效发挥自身特有的艺术魅力。
而在随后的发展过程当中,通过现代化艺术方式的不断融入与创新,传统艺术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断的发展与传承,从而有效实现川北大木偶的探索创新与交流融合。
二、川北大木偶音乐的艺术风格(一)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川北大木偶音乐表演在诞生之初,主要依据民间艺术的发展特质,重点选择其中的精华部分进行不断的摸索与发展。
其中,在有关大木偶艺术角色的表现过程当中,无论是音乐制作还是融合吸收,都能够以当地的民间发展特色为主,采用适当的方法与手段,涵盖丰厚的艺术表现气息。
木偶艺术主要通过其中某一部分活动或形体来突出表现整个心理变化。
而川北大木偶音乐的表演内容就是基于民间艺术的风俗进行特殊改编创作,并以此将整个民间艺术的性质与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南充川北大木偶与白俄罗斯木偶文化交流与发展研究

南充川北大木偶与白俄罗斯木偶文化交流与发展研究引言:川北大木偶是四川南充地区的传统木偶戏剧表演形式之一,起源于明代,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白俄罗斯木偶也是一种独特的木偶戏剧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对南充川北大木偶和白俄罗斯木偶的文化交流与发展进行研究,探讨两种木偶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一、南充川北大木偶的发展与特点南充川北大木偶是四川南充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戏剧形式,通常由手工制作的大型木偶进行表演。
这些木偶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川北大木偶的发展可追溯到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它逐渐成为南充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
川北大木偶的制作需要精湛的木雕技艺,并结合面部绘画,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表演过程中,川北大木偶通过手臂、腿部的活动,以及口头表演和音乐伴奏,讲述着富有故事性和情感的剧情。
川北大木偶的表演内容多样,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统和现代题材等。
它通过精湛的木偶操作和表演技巧吸引观众,并表达了民间文化和价值观。
二、白俄罗斯木偶的传统与特点白俄罗斯木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它在白俄罗斯地区被广泛传播和表演。
白俄罗斯木偶通常以农民、工匠、贵族等社会角色为主题,通过表演展示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白俄罗斯木偶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儿童戏剧、成人戏剧和民间戏剧等。
它通过木偶的动作和表情,传达情感和思想,让观众沉浸在戏剧的世界中。
南充川北大木偶和白俄罗斯木偶之间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例如它们都是传统木偶戏剧形式,都有着独特的形象和表演风格。
这为两种木偶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可能。
当前,南充川北大木偶正在积极与国内外的木偶文化进行交流与合作。
在国内,南充川北大木偶已经成为南充文化的一张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和艺术家。
在国外,南充川北大木偶也在国际木偶戏剧节上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
与此白俄罗斯木偶也在国际舞台上广泛展示,受到了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初至“福祥班”时期的川北大木偶戏曲音乐研究
杨也妮;杨玉梅
【期刊名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1(19)4
【摘要】通过文献研究和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大木偶戏传承人的访谈,研究以时间为线索,对川北大木偶戏入川以后至“福祥班”时期的历史进行梳理,分别
从剧目、声腔、乐器和音乐的灵活性等进行分析和归纳,探索川北大木偶戏在这一
时期的戏曲音乐特色和演进过程。
研究发现川北大木偶可能清初从陕西进入川北,
最初的音乐是秦腔,慢慢变为川剧为主,结合了川北灯戏和四川的民间小调。
【总页数】5页(P83-87)
【作者】杨也妮;杨玉梅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川北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5
【相关文献】
1.百老汇音乐剧与中国戏曲元素的融合——观上戏戏曲音乐剧班演绎《理发师陶德》
2.南充川北大木偶与白俄罗斯木偶文化交流与发展研究
3.河南民间戏曲音乐祥符调的音乐研究
4.关于川北大木偶表演技艺的研究
5.川北大木偶戏二十世纪五十至七
十年代艺术演进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