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花灯戏

合集下载

浅谈云贵川三地花灯的概况及异同

浅谈云贵川三地花灯的概况及异同

浅谈云贵川三地花灯的概况及异同作者:胥丽肖亚雄阎菲来源:《卷宗》2011年第09期摘要:花灯是一种综合的民间艺术。

因受地域和文化差异的影响,我国西南地区花灯艺术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发展趋势,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交流。

本文从云贵川三地花灯的异同角度分析了西南花灯的特点。

关键词:花灯;云贵川;异同;特点每一条文化长河都有属于它自己的传奇, 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孤独的守望者;在历史的夹缝中存活下来的花灯艺术,期待着、盼望着它的伯乐,为它剥离历史的尘埃还原其最绚烂的美丽。

花灯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

主要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及部分少数民族地区。

在长期的发展中,花灯形成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偏重舞蹈,另一种则向民间小戏的形式发展。

受地域和发展差异的影响从而又形成不同的地方风格。

具有代表性的花灯有:云南花灯、贵州花灯、四川花灯、湖南花灯等②。

一、三地花灯概况1、四川花灯重庆的地理位置较为优越,界东临湖北、湖南。

南接贵州,西靠四川,北连陕西,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重庆的文化的多元化。

因重庆在成为直辖市以前隶属于四川,在习惯上人们依旧将重庆秀山花灯称为“川东花灯”。

所以此处我们将秀山花灯作为四川花灯的代表。

“秀山花灯”,是我国西南地区花灯一支重要流派,是一种综合的民间艺术,是我国珍贵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遗产。

秀山花灯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花灯艺术最具代表性而命名,又称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

秀山花灯起源于唐宋年间,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秀山花灯融入了当地土家族和苗族的歌舞表演特点,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以歌舞表演为主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表演传统的秀山花灯,对场地没有特殊要求。

秀山花灯自身有一套完善的演出体系,主要包括:设灯堂、启灯(请灯)、跳灯、辞灯。

设灯堂:好比是当今的活动启动仪式一样,祈求神灵的庇佑。

跳灯:是花灯的主要表演内容。

辞灯:正月十五晚,祭拜神灵,唱罢《送灯调》,新一年。

浅谈普洱花灯歌舞中采茶歌的艺术特点——以《倒采茶》与《状元采茶》为例

浅谈普洱花灯歌舞中采茶歌的艺术特点——以《倒采茶》与《状元采茶》为例

CULTURE AND EXPLORATION文化与探索-136-浅谈普洱花灯歌舞中采茶歌的艺术特点———以《倒采茶》与《状元采茶》为例袁梦璠(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云南昆明650000)摘要:云南普洱是个有着丰富茶文化的地区,普洱花灯歌舞的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在普洱花灯歌舞中采茶曲调在传统花灯剧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立足于普洱花灯歌舞并通过分析《倒采茶》与《状元采茶》两首茶歌的艺术特色进而对普洱花灯歌舞中采茶歌的进行分析。

关键词:普洱;花灯歌舞;采茶歌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9)04-0136-011普洱地区花灯歌舞采茶歌的产生背景1.1外来音乐文化的传入在明代之前,普洱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自公元1730年后,明朝政府在此地区设立景东卫之后,大量汉族人随着军队驻扎在这里,由此带来了汉族的音乐文化,云南花灯戏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所以普洱最早的花灯也是在景东地区开始的。

在外来音乐文化中,不乏有江浙地区的采茶歌的流入,同样是茶文化比较丰富的地区,普洱镇沅县的“倒采茶”与浙江建德民歌“顺采茶”的结构很相似。

由此推说,普洱地区花灯歌舞的采茶歌的形成是与外来音乐中采茶歌的流入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时间的变迁与少数民族的融合,普洱地区的花灯歌舞曲调也形成严格的规格,采茶调在不同的剧目中出现的顺序也不同,在普洱不同地区的花灯歌舞曲调中也存在着差异。

1.2本土深厚的茶文化的影响作为我国最早发展茶叶的地区之一,普洱的茶文化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延续着,吃茶,品茶,茶道,茶艺一直是云南地区各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现象,也是人们在大数据时代,连接情感和友谊的见证。

普洱作为云南的产茶重地,自古就是产贡茶的区域,在《蛮书》与《华阳国志》中均有记载。

茶歌的形成,就是随着采茶者劳作过程中产生的,在茶农闲暇之时,伴以歌舞并与当地的民俗相结合,逐步形成花灯曲调。

采茶调根据不同的内容,旋律也分为抒情平稳与活跃灵动两种不同风格。

为“云南花灯表演美学体系”与“民族滇派剧”的创新发展而努力——评《戏剧天地舞台人生——严伟导演文

为“云南花灯表演美学体系”与“民族滇派剧”的创新发展而努力——评《戏剧天地舞台人生——严伟导演文

源纵横通” 有学有 术” 的戏 曲导演,他将其从事戏 曲导演艺术几十年所 思所想及其 导演创 ,“
作的实践成果编成 《 严伟导演文集》 。该文作者对其研读后 ,发现其 中有诸 多可贵的戏 曲导演
思想 ,值得研讨评说 ,于是分三个大标题 写成一篇一 万多字的长文 ,本刊 限于篇 幅,选登论 文的第一部 。文中对严伟提 出的一个 戏凸导演的艺术责任 ,不能 只局限在 对一部具体 的戏 曲
术 家 与剧 团领 导人 ,他 的 “ 演视 界 ” 也 远 导 远 超越 了 单 纯 的 “ 出 本 文 的 作 者 ” 的 视 演
索 与研 究 的好 书 ,其 中内含 了不 少 真知 灼 见
与可供戏曲或其他舞 台艺术导演们、戏 曲理 论研究者们借鉴与参阅的地方 。
艺术 词典 释 日 :导 演 ,把 文 字 剧本 转 化 为可 视 形 象 的人 。张 仲 年 《 剧 导 演 》 定 戏 义 :“ 导演— —演 出本 文的作 者 。 …( 是 的 , ” P ”
作 品的舞台诠释 与形 象展现上 ,更应站在为建设 “ 云南花灯表演体 系” ,构建 “ 民族 滇剧派”
的历史高度上来把握 、来定位、来认识。 关 键 词 :导演视界 ;文化遗产;云 南花灯表演美学;民族滇派剧
中图分 类号 :J4 64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80 (09 2—06 0 0 3— 4 X 2 0 )0 02— 4
年轻人 ,这 些 人 群 由 于 对 中 外 影 视 、戏 剧 、
歌舞 、音 乐 的熟 谙 ,使 其 对 花 灯 、滇剧 等 地 方戏 曲的 审美要 求 非 常 现 代 而苛 刻 ,所 以花 灯与滇 剧 要 获 得 由这 些 人 组 成 的 “ 代 ” 时 、 “ 尚” 的认 可 与喜 爱 ,必 须 革 新 ,必 须 创 时

解读弥渡花灯

解读弥渡花灯

2011.11DALICULTURE在弥渡,村村有灯班,处处玩花灯。

在每年的玩灯中,每个灯班都需要一个“灯头”来掌控整个玩灯过程。

而这个“灯头”的产生,不是以名声、地位、财富,金钱物质的多寡决定的,而是由本村在过去的一年里,谁家生过小孩,生过小孩这一家的户主就是自然的灯头,如果一个村有两户及以上的人家生过小孩,这些人家的户主就要推选一个“总灯头”,一般情况下,总灯头都由第一户生男孩户的户主担任。

推举灯头的过程,就是人类原始的祖先崇拜的折射。

这个过程一般进入农历腊月就开始进行了。

接下来,灯头就要召集本村村民户主会,搭建玩灯班子,公布本村玩灯的规模、计划,同时抽调人员分派任务,指定负责灯彩扎裱、排练花灯、送达灯帖、募集财物等的召集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至此,玩花灯活动拉开了帷幕。

接下来就是扎灯。

灯彩是弥渡花灯活动的特色。

在弥渡,每个村耍什么龙,舞什么凤,耍什么狮子,排什么灯彩,是根据本村地理环境,民间民俗承载下来约定俗成的内容确定的。

所有的花灯均用竹篾扎制,彩纸裱糊而成。

首先,将划好的竹篾用棉纸条绑扎成各式灯彩骨架,再用彩纸裱糊,绘上相关内容的彩画图案,灯彩方才成形。

其中,扁灯、桶灯、花瓶灯是每个灯班都必须扎裱的。

扁灯,称“国灯”或牌灯,为一对,各绘“龙”和“虎”头形状,以示风调雨顺,驱鬼避邪;花瓶灯,喻祈天下太平(四季平安);桶灯,寓意国家和平统一(一统天下);日月灯,表达人类对日月的崇拜、敬仰,祈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意;还有莲花灯、●余数祥2011.11DALI CULTURE鱼灯,以示“连年有余,清吉平安”。

此外,还需根据当年的属相,扎制一盏属相灯,如丁亥年就需扎一盏金猪灯。

其它诸如龙灯、凤灯、狮灯、鹤灯、彩船等等皆在扎制之列。

其实,扎裱灯彩,实际上是远古人类对大自然崇拜的一种转换或嬗变,也是人类图腾崇拜的一种折射和反映。

其次是接灯。

弥渡人认为万物有灵,灯有灯神,玩灯得把灯神接回来,灯神不接回来,是不能玩灯的。

论传统云南花灯在电视媒体中的探索与创新

论传统云南花灯在电视媒体中的探索与创新

论传统云南花灯在电视媒体中的探索与创新作者:余磊史雷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5期摘要:全文以云南花灯的特点与历史内涵为基点,从花灯的发展,到与当代媒体的融合,再到当代媒体通过传统艺术创新与突破,旨在说明云南花灯赋予当代媒体的思考与社会价值。

关键词:云南花灯;当代媒体;融合;创新云南花灯作为一种源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涵盖了云南的四分之三的地方,它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是云南颇具影响力的一种民族艺术。

在社会的发展中,它与当代媒体结合,创作出许多富含民族题材的艺术,在突破与创新中,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为当代媒体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

1 云南花灯的特色与历史内涵云南花灯是当地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式活泼,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多样,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因而颇受当地民众喜爱。

无论是优美动听的“灯”式唱腔,还是花灯歌舞巧妙结合,无不展现出花灯艺术的历史内涵与丰厚的文化底蕴。

1.1 云南花灯的特点云南花灯具有朴素单纯、轻快明朗民间艺术特色,无论是表演的形式,还是花灯的语言都传达着劳动人民淳朴的生活气息。

云南花灯剧目较多,从《探干妹》、《老海休妻》等花灯小戏,到《十大姐》、《大茶山》、《游春》等花灯歌舞剧,内容广泛,既有当地的口语化语言,也有特色化的表演。

通过不同形式的表演,它呈现了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社会风情及社会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1.2 是人们社会交流和社会生活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花灯在艺术表现形式倾向于表达人们的生活,很多当地人会利用花灯舞、花灯戏、花灯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及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其中云南花灯一盘一答的形式颇为称道,只有唱对时才能被放进场,自由明快的形式表达,风趣凝练的言语,总能会引起很多人共鸣。

1.3 云南花灯特殊的历史意义云南花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明清时期以歌舞来烘托情节和丰富人物性格。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是云南花灯最繁荣的时期,《闹渡》、《刘成看菜》、《三访亲》等不同题材的创作,都表现出了云南人们浓郁的乡土风味。

云南花灯艺术探究

云南花灯艺术探究

---------------------------------------------------------------最新资料推荐------------------------------------------------------云南花灯艺术探究云南花灯艺术探究一、云南花灯的历史沿革云南花灯形成的年代大约在 300 多年前,但其演变成为花灯剧的年代,已无确凿资料可查。

花灯在辛亥革命前被称为老灯,其艺术形式是一种歌舞,也是一种戏剧情节简单的歌舞小戏,后来玉溪花灯吸收了滇剧表演形式,引进了若干新曲调,改编并创作了一些新剧本,当时被人们称为新灯,后来花灯艺人大量移植滇剧、京剧的剧目,吸收它们的表演技巧及服装,用花灯曲调演唱,形成灯夹戏。

灯夹戏是花灯滇剧化的表现,灯夹戏很多曲调来自明清小曲,这些小曲传人云南后,与云南的方言、风土人情结合,后来成为云南花灯曲调的突出特点。

花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它与古代的社祭和灯节等风俗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迄今为止,云南花灯在其发展中,产生了几次大的分化。

第一次是花灯从宗教的社火活动仪式中分化出来,社火是宗教的根源,同时又是与巫术礼仪交织的歌舞活动。

在过去,祈年去灾是云南花灯最主要的宗教职能,没有真正形成花灯戏剧艺术。

可见花灯在以往的表演是人们消灾去难、娱神的手段,但具体的花灯艺术表演,却以其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和艺术感染力,使人们在1 / 6终年劳作之余,从中得到娱乐、享受和教益。

当花灯的宗教职能慢慢淡化,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火中的花灯由单纯的娱神中分化出来,逐渐转化为以娱人为主的独立的艺术品种⋯,这也就体现了花灯在艺术上的自觉。

审美意识走向自觉与审美意识的独立分化互为表里,是审美意识发展史的必然趋势。

因审美意识走向自觉,即因自觉提出超越功利的独立的审美需要进行审美活动,从而创造出自由的艺术。

如《开财门》里干哥干妹谈情说爱,边舞边唱的板凳抬一抬,干哥请进来,板凳梭一梭,干哥你请坐,这时候,花灯已从百戏混合艺术活动中分离。

云南花灯歌舞的表演形式及文化特征

云南花灯歌舞的表演形式及文化特征

灯歌舞 的综 合表演形式 ,少则数 人 ,多
则数十人 的歌舞表演 ,加上小 唱 、小戏
经花灯 吸收 ,由于它 的演 唱习惯 、润
和舞弄刀枪 棍棒 的民间杂耍 ,龙灯 、狮
灯 、蚌壳灯 、戴 花脸 大 头面具 的扮相 、 踩高跷 、划旱船 ,在 一个人头攒 动形 同
腔方法 ,结合它 的舞蹈 、戏剧 节奏 、云 南 的方 言语音 ,就形成 了多样 性与统 一 性相结 合的花灯 音乐 。表 演上的突 出特 点是载歌载舞。 云南 花灯音乐 律属于 中国的戏 曲音 乐 ,这 种戏 曲音 乐体系 出现的历史并 不
特点用 十二个字来 概括 :左 右屈膝 ,扭 腰 送 胯 ,双 手 甩 动 。 民 间有 美 名 称 为 “ 风摆柳 ” ,崴起来身体形成波形 道弯பைடு நூலகம், 具有 一种优美 的流畅感 。花灯崴步 的主 要种 类有正崴 、反崴 、平崴 、小崴 、一
字崴 等 。舞 步配合着形 体又有 五花八 门
剧 团 上 演 的 剧 目题 材 内 容 不 断 扩 大 ,在
遇有歌 舞场面也是 手不离扇 ,崴步是 一 种调 动脚 、膝 、胯 、腰全方 位 的下半 身
运动 ,由此也带 动了上半 身手臂 的大幅 运动 。崴得好 的话 ,这手 、腿 、腰 、胯
十分协调 ,才会 有 “ 风摆柳 ” 、 “ 三 道
的身段 ,如 :碎米筛 花 、鹞鹰展 翅 、童 子拜观音 、二狮滚绣球 、喜鹊 登枝 、海 底捞月等 。除 了崴 步 ,道具 ,是云南花
灯 舞 蹈 表 演 的 一 大 特 点 ,手 不 离 扇 、手
是 与花灯有关 的曲牌体 了 ,曲牌体 系 比
板腔 体历史更 久远 ,若 总体上理 清花灯 音乐 的形态特征 ,无外乎下面几个方 面 :

云南花灯戏

云南花灯戏

云南花灯戏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

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

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

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

云南花灯戏,渊源于明代或更早一些时候的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流行于全省各地和四川、贵州个别地区.云南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流行于云南的地方戏曲.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各地语音、民歌小曲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

云南花灯戏有昆明花灯戏、玉溪花灯戏和姚安花灯戏三大支系,其中昆明花灯保留明清小曲及明清剧目最多,伴奏乐器以胡琴为主;姚安花灯民歌色彩浓重,主要用笛子、梆子伴奏;玉溪花灯革新最早,所以被称为“新灯”,其剧目及演出形式受滇剧的影响较大.云南花灯最初演出的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灯小戏,后受滇戏等大戏影响,花灯戏艺人在改进情节比较曲折复杂的云南花灯戏剧目时,也吸收相关曲调加以变化、拓展和翻新,创立了花灯戏新调.新编的灯调采用曲调连接的编曲方式,具有板腔音乐的某些特点,适合演出传统大戏。

除此以外,云南花灯戏的曲调还有各种民歌小调,在整个剧种中占有重要地位。

花灯戏演出很注重舞蹈,云南花灯舞蹈的基本特征是“崴”,民间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崴步”都有手部动作配合,手中的道具和扇子的“手中花”及“扇花"的种种变化是其具体表现.花灯戏中的歌舞有利于烘托情节和丰富人物性格。

云南花灯戏最繁荣的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此时不仅涌现了史宝凤、熊介臣、袁留安等一批著名花灯戏演员,还出现了《探干妹》、《闹渡》、《刘成看菜》、《三访亲》等享誉云南戏曲舞台的剧目。

熊介臣是最早把农村晒场演出的“簸箕灯”搬上舞台的前辈艺人之一,他擅演小生,以演《山伯访友》中的梁山伯、《白蛇传》中的许仙闻名,表演具有浓郁的云南玉溪乡土风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花灯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4年云南省花灯剧团成立,整理、改编了一批传统剧目,并对花灯艺术形式进行了革新.1959年该团赴北京、上海、杭州等十余个城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花灯戏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

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

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

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

云南花灯戏,渊源于明代或更早一些时候的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流行于全省各地和四川、贵州个别地区。

云南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流行于云南的地方戏曲。

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各地语音、民歌小曲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

云南花灯戏有昆明花灯戏、玉溪花灯戏和姚安花灯戏三大支系,其中昆明花灯保留明清小曲及明清剧目最多,伴奏乐器以胡琴为主;姚安花灯民歌色彩浓重,主要用笛子、梆子伴奏;玉溪花灯革新最早,所以被称为“新灯”,其剧目及演出形式受滇剧的影响较大。

云南花灯最初演出的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灯小戏,后受滇戏等大戏影响,花灯戏艺人在改进情节比较曲折复杂的云南花灯戏剧目时,也吸收相关曲调加以变化、拓展和翻新,创立了花灯戏新调。

新编的灯调采用曲调连接的编曲方式,具有板腔音乐的某些特点,适合演出传统大戏。

除此以外,云南花灯戏的曲调还有各种民歌小调,在整个剧种中占有重要地位。

花灯戏演出很注重舞蹈,云南花灯舞蹈的基本特征是“崴”,民间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

“崴步”都有手部动作配合,手中的道具和扇子的“手中花”及“扇花”的种种变化是其具体表现。

花灯戏中的歌舞有利于烘托情节和丰富人物性格。

云南花灯戏最繁荣的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此时不仅涌现了史宝凤、熊介臣、袁留安等一批著名花灯戏演员,还出现了《探干妹》、《闹渡》、《刘成看菜》、《三访亲》等享誉云南戏曲舞台的剧目。

熊介臣是最早把农村晒场演出的“簸箕灯”搬上舞台的前辈艺人之一,他擅演小生,以演《山伯访友》中的梁山伯、《白蛇传》中的许仙闻名,表演具有浓郁的云南玉溪乡土风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花灯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954年云南省花灯剧团成立,整理、改编了一批传统剧目,并对花灯艺术形式进行了革新。

1959年该团赴北京、上海、杭州等十余个城市。

演出了现代剧《依莱汉》和传统剧目《探干妹》、《刘成看菜》、《闹渡》、《游春》等。

国庆十周年时,云南花灯剧团曾三次到中南海、紫光阁演出。

该团还曾出访缅甸和非洲一些国家,把花灯戏带给外国观众。

由于各地语音有别和艺人演唱的不同,流行在不同地区的花灯又接受了不同的曲种、剧种或民歌小调的影响,故云南花灯又分有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绿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等九个支派。

云南花灯戏演出的许多剧目,都具有朴素单纯、健康明朗的民间艺术特色,充满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

花灯戏的传统剧目不多,除去“灯夹戏”时期搬过来的滇剧剧目,共约二百出左右。

其中:花灯歌舞剧目有《十大姐》、《大头宝宝戏柳翠》、《踩连厢》等,花灯小戏剧目如《三星贺寿》、《红回门》等。

解放以后,在化大力整理传统剧目的同时,还新编了大型花灯戏《依莱汗》等近百个剧目。

花灯戏的曲调有三个组成部分。

一是各种民歌小调,这些小调有些是本地的产物,如〔十大姐〕等,有些是全国流行的,如〔泗洲调〕、〔十杯酒〕等;其次是明清小曲,如〔寄生草〕、〔打枣竿〕等;再次为从其他曲种、剧种吸收来的,如腾冲花灯剧目《安安送米》唱的高腔、《小放牛》剧中吸收了吹腔,元谋花灯中用了滇剧唱腔等等。

花灯舞蹈是云南花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花灯舞蹈有只舞不唱的如《狮舞》、《猴子弹棉花》等,有集体性的歌舞,如《连厢》、《拉花》等。

花灯戏的行当,原来只有男女二人,以后才分为生、旦、丑三个行当,当花灯戏演出中型、大型的角色众多的剧目以后,又增加了其他行当。

花灯戏流传于云南省的盘县、四川的会理一带,渊源于明代云南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

清乾隆前后,逐渐形成花灯戏不带戏剧情节的花灯歌舞和具有简单戏剧情节的两种形式、便歌舞成份很重。

辛亥革命后,玉溪花灯始有革新,从唱本、善书里取材,改编了些新曲调,并吸收滇剧的一些表演程式,出现了戏剧情节较曲折复杂的中型、大型剧目。

由于各地剧目、音乐、舞蹈都带有较多的乡土特色,故云南花灯又分有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绿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等九个支派。

解放后,花灯发展成以演出现代戏为主的歌、舞、剧相结合的戏曲剧种。

花灯剧目约二百个,分为花灯歌舞、花灯小戏与花灯大戏三类。

较有影响的剧目有《探干妹》、《游春》、《刘成看菜》、《闹渡》等。

云南花灯的表演形式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其早期的演出形式有两种:一是花灯,另一种是盘灯。

花灯最原始的演出形式是参与“会火”活动时的演出。

“会火”即为“社火”,是云南农村和小城镇中一种宗教性的文艺活动。

每年农历新年到元宵期间或在祈雨等场合举行。

会火活动由轮值的村子组织。

会火的队伍,除抬“土主”的外其余就是一支文艺游行队伍,其中包括耍武术的、耍杂技的和花灯队伍。

“盘灯”是流行于滇东北一带的花灯表演形式。

“灯头”带领花灯队伍到接待人家时,通常先由接待人家唱道:丝弦响,叫三声,尊声灯头听原因,灯从哪儿起?戏从哪儿记?从头一二说与我,放你进来参佛神。

“灯头”回唱:丝弦响,叫三声,尊声主人听原因,灯从唐朝起,戏从唐王记,从头一二说与你,放我进去参佛神。

如此一盘一答,灯头都答对了,才被放进场。

花灯由于都是在广场演出,所以又被称为“簸箕灯”(形容其表演形式为圆形)或“吹地灰”。

广场表演的仪式,各地大同小异。

先参拜四方,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然后开始演出。

演出程序一般是先以集体花灯歌舞如《秧佬鼓》、《大头宝宝戏柳翠》、《团场》开场,然后再演出小型花灯歌舞或花灯小戏。

在花灯表演中,歌舞占了很大比重。

花灯的“歌”包括“唱”和“打岔”两部分,很少说白。

“打岔”就是有韵的说白。

老灯中很少有不压韵的道白,因此“歌”和“舞”就很容易在节奏上统一起来。

花灯剧的舞蹈动作,以“崴”为特色,故唱花灯也称作“崴花灯”,主要道具是扇子、帕子。

“花灯越崴越喜欢,手帕扇子团团转”,就是对花灯舞蹈的真实写照。

传统的花灯舞蹈包括三类,一是只舞不唱。

如《狮舞》、《鹬蚌相争》、《凤引麒麟》、《唐僧取经》、《凤凰灯》、《猴子弹棉花》等。

这类舞蹈,常以舞者掌握道具的工夫取胜。

如《凤凰灯》中的凤凰,做工比较精巧的,舞蹈中其头、眼、嘴、翅、身、尾都可活动,舞者须操作得当,以表现凤凰的各种舞姿。

二是集体性歌舞。

这类歌舞,有楚雄的《连厢》,姚安的《拉花》,嵩明的《团场》,罗平的《赞花扇》等。

花灯舞蹈的对性有四十余种,且各有称谓,如:宝一对、三窝羊、五梅花、蛇褪皮、大荷花、二龙戏水、二龙出水、三面镜、跑四城、大十字、小十字、紫竹编篱笆、黄龙裹尾、螺丝转、里外落城、九连环、见空插花、老牛擦背、对出腰花、满天星、剪子破、凤穿牡丹、丹凤朝阳、双凤朝阳、满街跑、喜雀串梅、半个月牙、蝴蝶分须、五鼓穿阳、玉八仙、鸽子渡食、跑灯场等。

云南花灯的音乐是云南花灯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主要标志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花灯工作者共搜集了一千多首花灯曲调。

这些曲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明清小曲,主要有[寄生草]、[打枣竿]、[挂枝儿]、[倒板桨]、[金纽丝]、[闹五更]等。

这些小曲在清嘉庆、道光(1796-1850)年间已在云南开始流传。

当时朱绂在其所著《昆明岁时竹枝词》中,就有“一丝一竹碟浇酒,好唱时新[打枣竿]”的诗句,可见当时昆明已流行“时新”的[打枣竿]。

这些小曲流传到云南后,为云南花灯所吸收。

它们虽数量不多,但因其结构比较完整,表现力亦比较强,云南花灯戏因而在云南花灯唱腔音乐中占有重要位置。

二是来自民间的民歌小调,如[十杯酒]、[虞美人]、[掐菜苔]、[十大姐]等。

这类曲调,有的源自云南当地,如来自弥渡山区民歌的[十大姐];有些来自省外其他地区,但用于云南花灯后,经与云南当地语言相结合,已被本地化,成为云南花灯的一部分。

这类民歌小调在花灯唱腔音乐中所占比例最大。

三是从其他曲种、剧种吸收而来的曲调。

如腾冲花灯的《安安送米》,唱的就是高腔;《小放牛》以吹腔演唱;元谋花灯中的勾腔和玉溪花灯中的扑蝶调,系取自滇剧平板。

此外,花灯唱腔中的道情、书腔是从云南扬琴中吸收而来。

有关民间花灯歌舞的起源,以及由花灯歌舞发展成花灯剧的年代,目前尚无准确资料予以证实。

根据已有文献,明中叶即公元1454年前后,云南杨林人兰止庵曾写过《性天风月通玄记》传奇;清初(1657年)云南人何蔚文写过五个传奇剧本。

这是目前已知的云南最早的戏剧创作活动。

清康熙年间(1701年)云南开始出现专业戏班,曾有四个戏班在昆明建立乐王庙。

清乾隆年间(1746年)秦腔、石牌腔、楚腔、弋阳腔等传入云南。

另据元谋花灯艺人张万育称,元谋花灯相传已有十三代。

此外,在花灯的曲调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明清小曲,如挂枝儿、打枣竿等,都是流行与明万历以后直到清初的民间小曲。

据此推算,作为一个剧种的花灯,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具雏形。

云南花灯在其发展历史上曾经历了四个阶段。

老灯时期一、老灯时期。

辛亥革命前,流行于云南各地的花灯统称“老灯”。

分花灯歌舞和花灯小戏两类。

前者表演时载歌载舞,无故事情节,如各地的《拉花》、《团场》等;而后者则有简单的故事情节,但仍以歌舞为主,如《打鱼》、《乡城亲家》、《包二接姐姐》等剧目。

新灯时期二、新灯时期。

“新灯”即为经过革新后的玉溪花灯。

辛亥革命后,云南在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玉溪地处云南中部,临近昆明,交通便利,其农业、手工业、商业均较发达。

辛亥革命所带来的自由之风使见多识广的玉溪人不再对原有的玉溪花灯感到满足,变革之风悄然兴起。

花灯艺人们开始从滇剧和曲艺善书中移植、改编了一批剧目,如《蟒蛇记》、《金铃记》、《白扇记》等。

在音乐上引进了[十杯酒]、[虞美人]、[昭通调]等曲调,并将[出门板]、[五里塘]等传统曲调改编成板腔体式。

此外,还学习了滇剧的表演艺术和化妆,这一系列变革,使玉溪花鼓改变了其以往的以歌舞为主的表演形式,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舞台上。

新式花灯的出现,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城里观众的欢迎,很快影响到全省。

三、红军灯、救亡灯、学生灯。

红军灯1936年,红二方面军长征途中经过云南姚安时,当地艺人编演了《洋人闹中华》、《抓兵曲》等小戏欢迎红军,时称“红军灯”。

救亡灯抗日战争爆发后,云南戏剧工作者王旦东和花灯艺人熊介臣等组成“云南农民救亡灯剧社”到昆明、玉溪、普宁、通海和广东曲江等地演出。

他们以玉溪花灯曲调为基础,编演了《抗战十二花》、《抗战十二将》等花灯调和《张小二从军》、《枪毙罗小云》、《汉奸暴》、《新投军别窑》、《茶山杀敌》等花灯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