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论人生》之论死亡
培根随笔论死亡读书心得体会3篇

培根随笔论死亡读书心得体会3篇篇一:读书心得感受《培根随笔》(读书心得)七年级三班李淑明这本书主要谈论了我们生活中能遇到的各种生活琐事和一些政治问题,点出了这些事的特点和问题所在,并告诉了人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事错误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如果人人都按照这书上面说的去做(除个别小错误以外),那么人间也就变成世外桃源了。
第一篇感《谈报复》这篇文章说得对,用法律管不到的手段进行报复,还情有可原。
如果用卑鄙狡猾的手段报复,则——用原文的话说——不得好死。
但是在全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不认同:如果一个人完全是出于生性凶恶而作恶,那又如何?充其量仅像荆棘刺玫,除了扎划钩擦,别无能耐。
我认为这里的生性凶恶有一个标准,如果这个人泯灭人性,何止扎划钩擦!恐怕他什么事也做得出来!曾经就有这么一件事:有这么一家人的孩子被无冤无仇的人绑票了,然后帮费就跟孩子的父母要钱,孩子的父母也把钱悉数给了他们,按常理,他们该放人了吧?但是他们把孩子给杀了,杀了不说,还给煮了,煮了不说,还给切成了200多块儿,最后还给扔进下水道里了,这应该算生性凶恶了吧?但他们做的事何止扎划钩擦!第二篇感《谈人的天性》你的天性如果是好的,那么再好不过了。
如果是坏的,则要用文中说的方法去做。
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如果想要把一个富有弹力的弯曲物快速弄直,则需往弯曲的另一个方向弯,并且要过直的标准。
这个方法在改变天性方面也有大作用。
假如一个人脾气暴躁,则应极力控制,并且还要露出微笑,即弯向直的另一边。
文中还说不能太久的迫使自己做一件事,这样会福祸双收,即获取了坚持,也获得了一点错误,把错的东西也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因此要间隔一段儿适当的时间。
我玩儿滑板时就是这样。
滑了一阵子之后,无意识的间隔几天,再滑时,就觉得水平增长了些许。
但是如果间隔了一年多,就感觉自己的水平一落千丈。
不管戒什么,都要像文中说的一样,先扼制,再自然而然的减少,最后戒除。
培根散文《OfDeath论死亡》美文阅读欣赏

培根散文《OfDeath论死亡》美文阅读欣赏
培根散文随笔集中英对照,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学语言,是掌握英语的绝佳方法。
既可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又能享受文学之美,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2 of death 论死亡
men fear death, as children fear to go in the dark: and as that natural fear in children is increased with tales, so is the other. certainly, the contemplation of death, as the wages of sin, and passage to another world, is holy and religious; but the fear of it, as a tribute due unto nature, is weak. yet in religious meditations, there is sometimes mixture of vanity, and of superstition.
成人之怕死犹如儿童之怕入暗处;儿童底天然的.恐惧因故事而增加,成人对于死的恐惧亦复如此。
当然,静观死亡,以之为罪孽底工资,通往另一世界的去路者,是虔诚而且合乎宗教的;但是恐惧死亡,以之为我们对自然应纳的贡献,则是愚弱的。
然而在宗教的沉思中有时亦杂有虚妄和迷信。
论死亡读后感

论死亡读后感《论死亡》是一本由路易斯·卡罗尔撰写的哲学作品,它深刻地探讨了死亡这一永恒的话题。
这本书引发了我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
在《论死亡》中,卡罗尔首先对死亡的本质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终结,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命运。
这让我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我们每个人都将面对死亡,无论我们是贫穷还是富有,是普通人还是权贵,死亡都会将我们统一。
这种思考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不再轻视时间的流逝,而是更加珍惜每一个当下。
卡罗尔在书中还探讨了死亡对生者的意义。
他认为,死亡让生命变得更加珍贵,因为它限制了我们的时间,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这让我意识到,正是因为有了死亡的存在,我们才能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珍惜与亲人、朋友的相处,更加珍惜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死亡的存在让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因为我们知道,时间是有限的,我们需要珍惜每一刻。
除此之外,卡罗尔还探讨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
他认为,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
这使我想起了自己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然而,通过阅读《论死亡》,我开始意识到,死亡并不可怕,它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接受它,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在读完《论死亡》之后,我对生命和死亡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明白了死亡的存在让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我也明白了死亡并不可怕,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它。
我相信,通过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我将能够更加珍惜每一个当下,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生命短暂,让我们珍惜每一刻,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2020年关于阅读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关于阅读培根论人生读后感《培根论人生》正是培根一生的散文集,收录了他一生的沉思。
这本书在西方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是欧洲近代的三大最著名散文之一,美国公众最喜爱的十大著作之一。
给大家了培根论人生读后感,仅供参考。
什么是人生?人生是什么?这个问题有谁能够确切解答呢?或许人生就是一个解答人生的过程。
人生有大大小小的课题,在每个课题前,我们会有不同的想法,会有不同的困惑。
读了弗兰西斯·培根的《人生论》,对人生的各个课题也有些不同的想法了。
培根的《人生论》有59论,我觉得每一论就是人生的一个课题。
诸如死亡,逆境,家庭,爱情,时机,友谊等都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十分难以解答的课题。
这本书真的值得我们去好好品味,好好琢磨。
这本书布满了培根对人生的通透的洞察。
然而人生的理论是很难以讲得清楚,道得明白的。
而且往往讲人生的书都很枯燥无味,但培根的《人生论》何新译本文笔非常美丽,语句简洁,格言精妙,趣味隽永。
不过语言这些东西都是外在的,最重要的是其精神内随。
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困惑,或许我们的困惑就可以在这本书中得到解答。
不过我觉得这本书不是指导书,我们每个人在里面都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死亡。
你惧怕死亡吗?我可以很坦诚的说我非常惧怕死亡和任何有关死的字眼。
然而看了《人生论》的论死亡篇后,似乎这样的感觉不是那么强烈了。
为什么人类会惧怕死亡呢?这或许与人性有关,人总是想长生!人总是太贪心,对太多东西恋恋不舍。
也或许像培根说的那样“人类对死亡的惧怕,也由于听信太多的鬼怪传说”。
这似乎是合理的解释,人往往倾向于夸大事实,越传越夸张,所以一些鬼怪故事就这样玄之又玄了!论死亡篇中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死亡和生命都是自然的产物,一个婴儿的降生也许与死亡同样痛苦”。
看到这句话,我立刻想起了我的母亲。
我没有亲身感受过婴儿的降生是怎么样过程,但我对于死亡的恐惧却非常的熟悉。
在我的认知中,我觉得死亡应该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而婴儿降生的痛苦竟然可以和死亡的痛苦不相上下。
培根随笔谈死亡读后感

培根随笔谈死亡读后感《培根随笔谈死亡》读后感。
《培根随笔谈死亡》是英国文学大师培根的一部随笔集,其中涉及了关于死亡、生命、人生意义等深刻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培根对于死亡这一永恒话题的思索和探讨,也对自己的生命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部随笔中,培根对死亡的思考并不仅仅停留在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上,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探讨死亡对于人生的意义。
他认为,死亡是每个人都难以回避的命运,它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人们应该正视死亡,而不是逃避或恐惧它。
这种对死亡的淡定和理性的态度,让我深受启发。
我们生活在世上,总有一天会面对死亡,而对于生命的珍惜和对死亡的接受,是我们应该学会的。
另外,培根还通过对死亡的思考,引发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他认为,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眼前的时光,努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而对于人生的意义,培根则认为,人应该追求真理和知识,去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
通过阅读《培根随笔谈死亡》,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死亡对于人生的影响。
死亡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人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也让人对生命和人生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因此,我们应该正视死亡,珍惜眼前的时光,努力去追求真理和知识,让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义。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培根随笔谈死亡》,我对死亡、生命和人生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作品让我明白了死亡对于人生的影响,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努力去追求真理和知识。
希望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探索,让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义。
培根随笔读后感800字感想

培根随笔读后感800字感想培根随笔读后感800字感想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培根随笔读后感800字感想,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培根随笔读后感800字感想1在阅读《培根随笔》后,大概大家都会想,培根理解感情、事物是如何深刻长远,针针见血。
在随笔中,他更显于口语表达,但是却也生辟难懂,也许是隔了时代的关系吧。
他多用引用手法,引用史上众多哲人的话,或点明主题,或对错误的言论进行颠覆,很大胆。
而且熟知如此之多的伟人言论,他也必是饱览群书吧,且他对很多的伟人也有行为、人平的了解,包括他们的成功、感情,似乎都非常清楚,而且对此也作了描述、分析、论证,书中也引用过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谚语,也让人见识大增。
培根应该极爱《圣经》,因为随笔中大量提及《圣经》中的人物及言语,而且引用也到位,这既可证明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可证明《圣经》的名不虚传。
而在真正的内容上,让人更是大获收益。
在随笔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感觉深刻到了极点,在一些贴切你内心的东西时,更是犹如一把利剑,越加锋芒,插进你的内心,并像某种生物在你的内心越钻越深,把你的某些不敢承认的情感心理曝露出来,但之后你又觉得心安理得,并开始决定摆脱它。
例如,在《论嫉妒》中,他对哪些人容易嫉妒就作了精确的分析和细致的描写,无德者,好打听闲话者,无法克服缺陷的人,等等。
在这些人中,差不多都不是什么说得上口的,我也有过嫉妒,大家都有过。
但嫉妒也不就正如《圣经》中所说的“凶眼”。
有利有害,嫉妒也可使人拥有上进心。
我则最喜欢书中这句话——一个本该秉承天意,追求高尚目标的人,却一事不做而只拜倒在一个小小的偶像面前,成为自己感观的奴隶,而上帝赐以人眼睛,本该有更高尚的用途的。
当我深入它,我更为自己以前的某些行为感到懊悔与不耻。
我想我从小就自负,却到现在变成嫉妒他人,我是该反省了。
论死亡

论死亡
每年的今日此时,我都会感慨一番,因为38年前的今天,一位封建暴君终于寿终正寝,结束了自己祸害自己民族自己同胞的罪恶生命。
我都会由衷地感谢死亡,它终将一切大奸大恶之人带向地狱,如果这世界存在地狱!尽管我敬畏死亡,知道自己也有面对死亡的那一天。
但无论如何,上帝让我们在出身时平等,死亡时平等,绝不会让仍何人永生!几亿人山呼万岁,但被欢呼的那个人绝无万岁的可能。
人生在世,生命无法永恒,但有些却可以永恒,就像文学、艺术、建筑等等,虽然,一个对人类贡献者可以长久的被人们记忆,一个对人类的残害者可以遗臭万年,都是另外的一种永恒。
上世纪的中华民族,在面临民族的生死存亡时多少优秀儿女为国家为民族慷慨赴死,他们面对死亡是何等的从容何等的高尚。
在之后的国内战争中,多少人或为了理想,或被蒙骗,或被挟裹,投身到惨烈的战场,死在自己的同胞手中。
死亡是何等的无奈,背后是一个民族的大悲剧。
之后是红色恐怖时代,多少民族精英及无辜百姓被清洗,在红色政权建立之初被投到偏远的西部荒漠劳动改造,在文革中被羞辱打斗,最后失去自己的生命。
死亡是何等的没有尊严和悲哀,却也是逃离苦海最彻底的手段,代表着整个民族的不幸和永远的创伤。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一个凡夫俗子,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平静地面对死亡,珍惜短暂的生命,已经足够。
朱文喜2014-9-9。
论死亡

清明时节,人们纷纷追祭死者,墓园热闹起来了。
可是,墓园也是一切生者必然的归宿。
那么,且安静一会儿,让我们想一想平时不愿提起的那个词。
论死亡我最生疏的词:老。
我最熟悉的词:死。
尽管我时常沉思死的问题,但我从不觉得需要想一想防老养老的事情。
清明时节,人们纷纷追祭死者,墓园热闹起来了。
可是,墓园也是一切生者必然的归宿。
那么,且安静一会儿,让我们想一想平时不愿提起的那个词。
论死亡我最生疏的词:老。
我最熟悉的词:死。
尽管我时常沉思死的问题,但我从不觉得需要想一想防老养老的事情。
中国的圣人说:“未知生,焉知死?”西方的哲人大约会倒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中西人生哲学的分野就在于此。
时间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礼物,而对所有人都相同的是,它然后又带走了一切礼物,不管这礼物是好是坏。
死是最令人同情的,因为物伤其类:自己也会死。
死又是最不令人同情的,因为殊途同归:自己也得死。
今天我活着,而明天我将死去——所以,我要执著生命,爱护自我,珍惜今天,度一个浓烈的人生。
今天我活着,而明天我将死去—中国的圣人说:“未知生,焉知死?”西方的哲人大约会倒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中西人生哲学的分野就在于此。
时间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礼物,而对所有人都相同的是,它然后又带走了一切礼物,不管这礼物是好是坏。
—所以,我要超脱生命,参破自我,宽容今天,度一个恬淡的人生。
死是哲学、宗教和艺术的共同背景。
在死的阴郁的背景下,哲学思索人生,宗教超脱人生,艺术眷恋人生。
凡活着的人都无法参透死后的神秘。
依我之见,哲人之为哲人,倒也不在于相信灵魂不死,而在于不管灵魂是否不死,都依然把灵魂生活当作人生中唯一永恒的价值看待,据此来确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对过眼云烟的尘世生活持一种超脱的态度。
各种各样的会议,讨论着种种人间事务。
我忽发奇想:倘若让亡灵们开会,它们会发怎样的议论?一定比我们超脱豁达。
如果让每人都死一次,也许人人会变得像个哲学家。
但是,死而复活,死就不成其为死,那一点彻悟又不会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根论人生》之论死亡
犹如儿童畏惧黑暗,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也由于听信太多的鬼怪传说而增大。
其实,与其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地看待死——视之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以及对尘世罪孽的赎还。
如果将死亡看作人对大自然的被迫献祭,那么当然会对死亡心怀恐惧。
但是,在那种宗教的沉思中,也难免掺杂有虚妄与迷信。
在一些修道士的苦行录中,可以读到这样的说法:试想一指受伤就何其痛苦!那么当死亡侵损人的全身时,其痛苦更不知大多少倍。
实际上,死亡的痛苦未必比手指的伤痛为重——因为人身上致命的器官,并非也是感觉最灵敏的器官啊!所以,塞涅卡①(以一个智者和一个普通凡人的身份)讲的是对的:“与死俱来的一切,甚至比死亡本身更可怕。
”这是指将死前的呻吟与痉挛,惨白的肤色,亲友的悲嚎,丧具与葬仪,如此种种都指导死亡的过程衬托得十分可怖。
然而,人类的心灵并非真的如此软弱,以至不能抵御和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人类可以召唤许多伴侣,帮助人克服对死的恐怖——仇忾之心压倒死亡,爱情之
心蔑视死亡,荣誉感使人献身死亡,哀痛之心使人奔赴死亡。
而怯懦软弱却会使人在死亡尚未到来之前心灵就先死了。
在历史中我们曾看到,当奥陶大帝伏剑自杀后②,他的臣仆们只是出自忠诚的同情(一种软弱的感情),而甘愿毅然从之殉身。
而塞涅卜说:“厌倦和无聊也会使人自杀,乏味与空虚能致人于死命,尽管一个人既不英勇又不悲惨。
”
但有一点也应当指出。
那就是,死亡无法征服那种伟大的灵魂。
这种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始终如一不失其本色。
在奥古斯都大帝的弥离之际他唯一关注的只是爱情:“永别了,丽维亚,不要忘记我们的过去!”③
提比留斯大帝根本不理会死亡的逼近,正如塔西佗所说:“他虽然体力日衰,智慧却敏锐如初。
”
菲斯帕斯幽默地迎候死亡的降临,他坐在椅子上说:“难道我就将这样成为神吗?”
卡尔巴之死来自不测,但他却勇敢地对那些刺客们说:“你们杀吧,只要这对罗马人民有利!”随后他从容地引颈就戮。
塞纳留斯④直到临死前所惦念的还是工作,他的遗言是:“假如还需要我办点什么,就快点拿来。
”诸如此类,视死如归,大有人在。
那些斯多葛学者们未免把死亡看得过于严重了。
以至他们曾不厌其烦地讨论对于死亡的种种精神准备。
而朱维诺却说得好⑤:“死亡也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恩惠之一。
”
死亡与生命都是自然的产物,一个婴儿的降生也许与死亡同样痛苦。
在炽热如火的激情中受伤的人,是感觉不到痛楚的。
而一个坚定执着、有信念的心灵也不会为死亡畏惧而陷入恐怖。
人生最美好的挽歌,无过于当你在一种有价值的事业中度过了一生后能够说:“主啊,如今请让你的仆人离去。
”
死亡还具有一种作用,它能够消歇尘世的种种困扰,打开赞美和名誉的大门——正是那些生前受到妒恨的人,死后却将为人类所敬仰!
①、塞涅卡(Luciusseneca4—65),罗马哲学家、作家、道德哲学家。
②、参中塔西佗《历史》第2卷49章。
③、奥古斯都、泰比瑞斯、斯菲斯帕斯、塞纳留斯,均为古罗马皇帝及英雄
人物。
上述史事参见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
④、参见卡西斯《罗马史》第67章。
⑤、朱维若(Jurena,155—135),罗马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