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现状(Laurent Bakker)

合集下载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工程和技术手段,恢复受到污染的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等环境资源的功能和自然生态系统,以减少或消除对生态环境的损害。

目前,在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中,主要有生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三种主要的发展方向。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的作用来降解、转化或吸附污染物的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简单、经济、环保的修复方法,可通过吸附、吸收或转化污染物来修复受污染的土壤和水体。

通过选择适应污染物的植物,并结合环境条件和土壤特性,可通过稳定化作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蚀性和保水性,从而达到修复效果。

微生物修复技术也是一种常用的生物修复技术。

通过添加适量的有益微生物,可利用其降解、转化或吸附污染物的能力进行修复。

物理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物理手段对污染场地进行修复。

热解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物理修复技术。

热解技术通过加热污染物,使其发生热分解,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实现修复效果。

还有电渗析技术、电动力场技术和超声波技术等物理修复技术。

这些技术利用物理力场的作用,改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加速修复效果。

化学修复技术是通过添加化学剂或化学试剂来改变或转化污染物,从而达到修复效果。

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还原修复技术、氧化修复技术和中和修复技术。

还原修复技术是通过添加还原剂来减少或去除污染物。

氧化修复技术则是通过添加氧化剂来氧化污染物,使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中和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添加中和剂,调整土壤酸碱度,降低污染物的毒性和迁移能力。

当前,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中的主要发展趋势是综合修复技术的集成应用。

通过综合应用不同修复技术,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场地和污染物的修复需求,提高修复效果。

环境友好型修复技术也是研究的热点。

利用可再生能源作为修复过程中的能源供应,减少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新材料的应用也是当前的研究重点。

通过开发新材料,如活性炭、纳米材料等,可以提高修复效果,并克服传统修复材料的不足。

国内外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综述

国内外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综述

国内外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综述作者:龙翠芬李婉婵来源:《科学与技术》2014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从污染场地及修复技术的概念出发,根据修复技术的主要类型,并结合自身工作经历,简要分析针对污染场地的土壤及地下水的几种国内外常见的修复技术,以期为污染场地修复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修复技术1引言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越来越多的冶金、化工、电镀等企业搬迁,遗留下许多可能对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场地。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将评价和修复这些场地当成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但是目前我国对污染场地的修复还处于起步阶段,需先全面了解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概念和分类,并能够形成较为具体可行的修复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的技术体系。

2污染场地修复概念污染场地是指因从事生产、使用、经营、堆放、贮存有毒有害物质,造成土壤或地下水污染,并已对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地块。

与其相对应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一般是指能够改变待处理污染物的结构,并减小其毒性和迁移性的单一的或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处理技术单元。

目前国内外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主要是针对污染土壤及污染地下水。

3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以前修复技术尚未成熟时对污染土壤的处理仅仅是将其挖出并填埋于另一地方,这种处理方法根本不能彻底消除污染。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对污染土的处理方法已经有数百种,修复效果最显著并被广泛采用的有以下五种。

3.1物理技术分离物理技术分离就是通过物理方式将污染土中的污染物分离出去,进而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目前常用的物理方法主要有异地水溶液冲洗法、就地水溶液冲洗法、土壤中蒸气提取法、热解吸法、热气注入法以及电动力学技术等。

其中就地水溶液冲洗法操作简单,应用较为广泛,它主要是通过把大量的水或其它化学试剂灌入土内,进而将土壤中的危害物质清洗出去。

3.2化学技术化学技术主要是指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土壤中含有的危害性污染物转化为低毒或无毒的化合物,目前常用的方法有脱氯作用和氯化物处理。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其中,污染场地问题一直是一个长期而且重要的领域。

受污染的场地往往会给周边的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比如土地退化、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等,如果不及时加以处理,将会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污染场地修复技术逐渐成为了学界和工业界的热门研究课题。

污染场地是指在工业活动、生产等过程中,土壤、水源、大气等环境被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或生物质污染,导致环境破坏、污染扩散、饮用水、土地等资源被破坏或受到威胁。

在处理污染场地问题时,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 环境污染治理:通过整改产业结构、提高生产制造的环保水平,以改善产生污染物的源头,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从而降低土地、空气、水源等环境的污染程度,达到减少或者避免进一步污染的目的;2. 污染场地修复:通过采用技术手段,将已经受到污染的场地进行治理和修复,达到使被污染的环境指标进一步回归正常水平的目的。

目前,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化学、生物、物理、功学等多种方法,具体如下:1. 化学方法:化学方法主要包括吸附、萃取、氧化还原等一系列技术,可以通过去除污染物的方式实现场地修复。

比如,选用活性炭吸附或萃取对有机污染物进行去除、利用还原剂对重金属污染进行化学沉淀去除等等。

2. 生物方法:生物方法是指利用生物、微生物等活体生物的代谢反应,对场地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和处理的过程。

可以将受污染的场地进行封闭管理,利用植物、菌株或者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或者利用土壤微生物进行重金属离子的还原去除等等。

3. 物理方法:物理方法主要通过物理手段或器械对污染场地进行土壤挖掘、固化、围堰等操作,将其隔绝和封存,保证污染物不再扩散。

例如,采用地下墙、屏障、地下隔离带等防治工程手段,将应固体化或成泥浆状的物性稳定,使其降解速度和迁移速度降至最低。

4. 功学方法:功学方法是指结合化学、物理和生物方法的技术,实现更好的修复效果。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及过程监管要点分析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及过程监管要点分析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及过程监管要点分析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及过程监管要点分析。

我们得明确一点,这个话题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它关系到我们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

那么,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到底是个什么鬼?简单来说,就是把那些被污染了的土地、水源、大气等地方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方法。

而过程监管呢?就是确保这些修复技术能够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标准进行,不会出现乱搞的情况。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两个方面。

我们来看看污染场地修复技术。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修复技术和方法。

修复技术是指通过科学的手段,让被污染的土地、水源、大气等地方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方法。

而方法呢?就是具体的操作步骤。

这里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古人的经验教训:“熟能生巧”,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让修复技术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那么,有哪些常见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呢?这里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化学修复、物理修复、生物修复等。

化学修复是通过添加化学物质,让被污染的土地、水源、大气等地方的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

物理修复则是通过物理手段,如热处理、超声波处理等,去除污染物。

生物修复则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将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物质。

不同的污染场地需要采用不同的修复技术。

这就像是看病一样,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所以,我们在进行污染场地修复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

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污染场地过程监管。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监管和标准。

监管是指对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密的监控,确保修复工作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标准进行。

而标准呢?就是对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

这里我们可以借用一句成语:“严以律己”,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确保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

那么,污染场地过程监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这里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修复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对污染场地的调查、评估等工作;二是修复过程中的监控,包括对修复技术、方法的选择、操作过程的记录等;三是修复后的验收工作,包括对修复效果的检查、评估等。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摘要】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对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然后对生物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和组合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分析。

通过对各种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和应用情况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指导实际工程应用。

总结了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本文的研究内容对于推动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组合修复技术、发展趋势、研究展望、研究背景、研究目的。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地表和地下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

工业、农业、生活等各行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固体等各种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积累,导致土壤、地下水以及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污染场地修复技术逐渐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帮助恢复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的功能,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还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场地,研究人员不断探索和推广各种修复技术,以有效清除和减轻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对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将系统梳理和总结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支持。

1.2 研究目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是当前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其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不同类型污染场地的特点及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修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2. 探索各种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范围,找出适用于不同污染场地的最佳修复方法。

3. 分析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优缺点,评估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可行性和效果,为环境管理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进展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地球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其中污染场地已成为环境治理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历史遗留、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量的土壤和地下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成为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重要任务。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就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传统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在传统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中,主要采取了土壤修复和地下水修复两种手段。

土壤修复技术包括土壤润理、土壤氧化还原、土壤渗透反应和土壤生物修复等方法,其中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添加生物修复剂,调控土壤微生物的生物代谢过程,可以达到降解有机物、还原重金属等目的。

地下水修复技术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三种手段,其中化学法采用各类化学氧化剂和还原剂处理地下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物理法通过吸附、膜分离等方法去除有机物和重金属,生物法采用微生物代谢去除地下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型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层出不穷,为污染场地的修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新型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了生物炭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和纳米技术等。

生物炭修复技术是将生物炭添加到受污染的土壤中,通过其独特的孔隙结构和丰富的官能团,可以有效吸附和固定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质,降低其毒性和活性,从而实现土壤的修复和保护。

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特定的植物在受污染场地生长,通过其根系吸收、积累和转移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从而实现场地的修复和生态恢复。

纳米技术是利用纳米材料对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吸附、降解和转化,实现污染场地的修复和保护。

当前,尽管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存在着工艺复杂、成本高昂、周期长等缺点,无法满足工程实践中对快速、高效、低成本的要求。

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随着污染场地环境管理工作的推进,我国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作近年来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存在不少难题。

文章在分析污染场地治理修复过程中修复技术单一、过程监督不够、后期缺乏跟踪、验收标准难定四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监理、加强从业单位管理和技术研究等解决措施,促进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环境管理和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标签:污染场地;治理修复;问题;措施一、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现状2004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办〔2004〕47号),开启了我国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的序幕。

随后的十年间,环保部单独或会同相关部门多次发文,要求加强场地环境管理,开展污染场地治理修复。

2014年2月,环保部印发了《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等4项场地环境调查、评估和修复的相关标准。

同年11月,环保部印发了《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

这一系列标准和技术指导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场地环境风险评估和治理修复工作逐步迈向规范化。

过去的十年里,以北京、重庆、上海、武汉、沈阳和杭州为代表的各地方政府已逐步将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和治理修复纳入了工作内容,中国污染场地修复行业正在迅速成长[1],逐步发展为我国环保产业的新力量,一批典型的污染场地完成了治理修复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1.修复技术单一由于国内污染场地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有关的规定多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的条文中,缺乏系统性和一致性[2]。

环保部和地方出台的一些规范性文件,只能通过行政手段干预或引导污染场地业主开展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具有很强的被动性和滞后性。

因此,开展治理修复的污染场地大多是急需进行土地流转或开发建设的场地。

为节省修复时间,这些场地的业主大部分都选择将污染土壤搬离场内的异位修复技术。

因此,使用最多的都是异位修复技术,而且有机类污染大多会选择水泥窑协同处置,重金属类污染大多选择固化稳定化填埋技术。

国外污染场地修复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污染场地修复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污染场地修复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作者:陈瑶许景婷来源:《环境影响评价》2017年第03期摘要: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我国造成大量的场地污染问题。

首先探讨了我国现阶段污染场地的修复状况,分析了我国场地修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污染场地修复数量巨大、场地修复技术粗放单一、场地修复资金较为缺乏、法规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其次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污染场地修复扶持政策进行了详细阐述,分别从欧美国家污染场地的修复成本、投融资能力、环境政策实施等方面展开讨论;最后在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的场地修复技术及应用案例、相对完善的场地修复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环境保护政策强制力下我国污染场地修复的管理机制,包括污染场地修复的外部保障体系、污染场地信息与风险识别体系、污染场地修复的内部实践体系。

关键词:污染场地;场地修复;扶持政策;管理机制DOI: 10.14068/j.ceia.2017.03.011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444(2017)03-0038-05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China’s economic growth has also caused a lot of site pollution problems. Firstly,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restoration of contaminated sites in China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Secondly, supporting remediation policies of contaminated sites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Europe and America were elaborated in detail, including remediation costs, ability of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and environmental policie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from these developed countries, including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site remediation, and relatively completed management system on site remediation, we constructed a management mechanism for contaminated site remediation under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ies.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was comprised of external security system of contaminated site remediation, information and risk identification system for contaminated sites, and internal practice system of contaminated site remediation.Key words: contaminated site; site remediation; supporting policy; management mechanism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我国带来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特别是造成大量的场地污染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urrent situation
Estimated extent of local soil contamination in Europe • 2.5 million potentially contaminated sites • Estimated total of 340,000 sites expected to require remediation • About 15 % of these 340,000 sites has been remediated • Estimated cost of managing contaminated land in Europe € 6,5 billion per year Largest cause of soil contamination is poor waste management • Municipal and industrial waste disposal and treatment causes around a third of Europe's soil contamination problem • Metal industries and petrol stations are also common sources of soil contamination • Mining is an important source in some countries • The most frequent contaminants are mineral oils and heavy metals
European soil legislation (1/2)
• Drinking Water directive: protection of groundwater for drinking water •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WFD): surface water and sediments, risk based • Groundwater daughter directive (GDD): bodies of groundwater (aquifers), phreatic groundwater only regards as source locations • Sewage sludge directive, landfill directive, waste directive: waste (excavated contaminated soil is regarded as waste – ‘end of waste definition’) • IPPC, IED, E-PRTR, REACH: dangerous chemicals, soil protection • Soil Thematic strategy − Not legislation but policy − Balancing social, econom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inciples − Topics: soil contamination, erosion, organic matter decline (desert forming), compression, sealing
Source: Progress in the Management of Contaminated Sites in Europe (JRC reference reports, 2014)
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generation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Brundtland Commission, 1987 Movement from traditional techniques to sustainable soil remediation and green infrastructure
• ‘Traditional’ remediation techniques are most commonly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contaminated soil, in particular the technique of soil excavation and disposal is applied in about 30 % of the relevant sites. In-situ and ex-situ measures are applied with similar frequencies
State of the art of soil remediation in Europe
Laurent Bakker
Introduction
• Director of Soil and Groundwater Tauw Group • Project Manager Tauw 24 years • Vice Chair, Network on Industrially Contaminated Land in Europe (Nicole) • Chair Dutch Normalization Institute (NEN), Fieldwork & Sampling • Chair Association for Quality Assurance Soil Management (VKB) • Board Member Foundation Infrastructure for Quality Assurance of Soil Management (SIKB) • Member of Netherlands Soil Partnership (NSP)
&nefits
_
….a net benefit
Sustainable remediation (2/2)
• Remediation seeks to reduce risks associated with soil and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but also: − Uses energy, natural resources − Can generate wastes − Introduces health and safety risks • Key issue: Remediation is not sustainable per se, and certain strategies / technologies may cause more damage than they solve
Source: Progress in the Management of Contaminated Sites in Europe (JRC reference reports, 2014)
Dominant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for contaminated soils
European soil legislation (2/2)
• Movement towards sustainability: − Draft EU Soil Protection Framework Directive (February 2009, stalled): ‘Remediation shall consist of actions on the soil...due consideration to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 EU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achieve good status unless ..infeasible ..disproportionate cost ..and the preferred solution is considered best balance of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sts [i.e. sustainable]
Sustainable remediation (1/2)
• SURF-UK, SURF-NL: Sustainable interactions with Contaminant Soil and Groundwater • A sustainable remediation project is one that represents the best solution when considering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as agreed by the stakeholders
Clean everything to natural background values Risk-based management
Evolution of Soil and Groundwater Management
Risk-based management incorporating sustainability considerations
View on the issues in Europe
• European rules and regulations are only drafted if: − Problems cross boundaries − Issues regarding human health − Issues regarding a free European market − National legislation is lacking • Clean drinking water was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issue early on (human health) • Later other water quality issues and later groundwater quality issues were addressed (crossing boundaries) • Soil quality is unanimously seen as very important, but it doesn’t qualify for making European legislation (opinion of several member states) − Local, not crossing boundaries − Partly in other legislation (erosion in agricultural legislation, waste in separate directives, soil protection and registration of dangerous chemicals et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