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马克思主义

合集下载

我心目中的马克思主义

我心目中的马克思主义

我心目中的马克思主义左伟灿(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2010级2班 2010073035)我的父母是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同时也搞科学研究。

我的父亲学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从我上高中时,他就一直在我的耳边提到马克思主义,他曾无数次感叹: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人能够将所有事情想得这么久远,实在是伟大!因为我学的是理科,以前很少接触过马克思主义,所以也不太理解,同时我感到非常困惑: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怎么会与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联系在一起,难道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是万能的吗?后来,我上了大学,学了建筑学专业,由我的父亲所著的《和谐论:理论·方法·应用》得到启发,经过大量的阅读之后得出了“和谐建筑”的概念。

但是这个概念很抽象,总感到只是我心里面清楚,而没有办法量化表达出来。

这时候,我的父亲开始逐渐将我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领域,教我如何理解与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从那时候起,马克思主义的光芒逐渐被我感知,虽然我现在所了解的必然只是个皮毛,但是已经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大致的了解。

正如书上所说,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

其涉及的范围之广,不仅是横向,在纵向上也是令所有人不能及的。

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光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当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中国共产党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上述关于马克思主义内容的论述,我觉得虽然很准确,但是叙述的过于笼统,感觉马克思主义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当遥远。

我心目中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我心目中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12/24/2012
《共产党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 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 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 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 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共产党宣言》还指出无产阶级在夺 取政权后,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 改造,进而达到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共产党宣言》 批判当时各种反动的社会主义思潮,对空想社会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 和评价。《共产党宣言》阐述作为无产阶级先进队伍的共产党的性质、 特点和斗争策略,指出为党的最近目的而奋斗与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终 极目的之间的联系。《共产党宣言》最后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 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 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2/24/2012
伟大成就
•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 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 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12/24/2012
主要贡献
哲学 概述 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主义


社会
经济
政治
阶级斗争
12/24/2012
好友评价
1844年9月,恩格斯到访巴黎,两人并肩开始 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并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12/24/2012
《共产党宣言》
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 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构成《宣言》 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 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 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 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原始社 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 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 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 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 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

我 心目中的马克思

我  心目中的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实际上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如何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 历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地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 具有的基本点看:它突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注重先进文化对生产关系和经济 基础的反作用,强调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 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 定不移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赋予它们鲜明 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 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 系在一起,并上升到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的高度,对党的 性质、宗旨、任务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赋予党的指导思想以新 的时代内容,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虽然都在学,但是没有几个人看得懂,因为那些都是谬论, 污染学生们的心灵的东西。 一、马克思主义主张劳动价值 论,即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来决定产品的价值,但是如 果劳动产生的某些产品因种种原因没有销路,该劳动非但没 有任何价值回报,更是对自然和人力资源的浪费。还有就是 艺术品,艺术家创作每一件艺术品的劳动一旦完成后,该艺 术品会随着时间推移和人们的认知不断变化其市场价值,但 艺术家并没有再对该作品作进一步的劳动。所以劳动价值论 根本是错误的,它彻底败给了供求关系价值论和边际效益价 值论。市场如果不认可其产品,其产品就没有价格(或者价 格低落),其产品没有价格自然就没有价值。劳动价值论的 衍生产品计划经济和国有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包括中国和越 南)被废弃,市场经济和国退民进在全球开花结果,少数几 个坚守计划经济国有经济国家(包括朝鲜和古巴)的经济却 是一败涂地民不聊生,这些都是明证。

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

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

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犹记得初次见到“马克思主义”这个词还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本上,随后的初中思想政治也只是初略了解下,到了高中的思想政治可以说是第三次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而迈入大学,前面学的《毛泽东思想概论》和如今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可以说让我系统的接触了这门博大精深的学科,然而作为一个大学生,对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了解的还很少,但是基于自己所学到的,了解的这些内容,我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我自己的认识。

首先对于马克思这个人,在我看来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指引了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前进的道路。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是“科学巨匠”,“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

马克思的名字将永垂史册。

而做为一门科学,它的论述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马克思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问题:人们都要吃穿住行、资本与剩余价值;它的基本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等;它提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阶级、暴力革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

它详尽地给人们提供了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课题。

那是人类永久的课题,那些以为“过时”的论调,是对科学的无知,它在人类的发展中,作为一门科学,只能越来越逼近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问世以来,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思想武器。

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使用方法。

”他又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一门最基本的社会政治经济科学理论,包含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基本的方法论。

它不仅不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在资本主义国家也被高度重视,有很多人学习它,运用它管理社会和企业。

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

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

《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目录前言 (3)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马克思主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5)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践行 (7)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的建议 (8)尾声 (10)前言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一个伟大的真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

从此以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在它的指导下,同资本主义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斗争。

其中不乏惨烈的巴黎公社运动,无疾而终的前苏联,但是,翻越千山万水,马克思主义却在中国站稳了脚跟。

几十年来,在资本主义国家竭力唱衰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展现出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与活力。

马克思究竟为何方神圣,他所创造的的理论为何能在并不符合假设条件的中国生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有何进一步的影响?这些问题组成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理解,我们尝试着去寻找答案,探寻我们心中的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1818 年5月5日出生于德意志联邦普鲁士王国莱茵省(属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

他的祖父洛宾·列维是一名犹太人律法学家,他的父亲希尔舍·卡尔·马克思,后改名亨利希·马克思(Heinrich·Marx)(1817年2月改信基督教路德教派),生于1782年,同荷兰裔犹太女子罕丽·普列斯堡结婚,生育多名子女,但从一份确定继承人的文件中发现,只有卡尔·马克思和三个女儿索非亚、爱米尔、路易莎存活。

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

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18岁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学习焦点却摆在哲学和历史上。

1840年,普鲁士新国王腓特烈威廉即位,迫害自由主义民主人士,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须通过严格审查,大学失去学术自由,新国王任命的柏林大学教授F.W Von Shelling将会审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但马克思博士论文里哲学高过神学的立场不可能被反黑格尔的教授所接受,所以马克思将博士论文改寄给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大公国的耶拿大学(Jena)审查博士资格。

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

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

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类容提要:本文从作者自身角度出发,详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规律的揭露,以及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和重要性。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

20世纪末的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曾经通过国际互联网,在悠悠千年、代代英豪中评选本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在众多候选人中名列榜首。

他是世界上那少数永远被人铭记的人物中的佼佼者,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一位不朽者。

而让他成为不朽神话的正是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立和发展起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任何一个历史学家,即使他从来没有读过一行马克思的著作,或者他认为除了在科学领域之外自己在各方面都是…狂热的反马克思主义者‟,也不可避免地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来思考和了解事实和例证。

马克思表达得那样充实的许多思想早已成为我们这一时代精神宝库的共同储蓄的一部分了。

”①在我心中马克思主义是神圣的,是发展的,是科学的。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学到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了解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看清了资本主义的本质,认识了社会主义,潜移默化的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深度,更加坚定为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念。

在此,我要着重述说一下通过学习所理解到了资本主义。

曾有人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运作模式作出了最好的分析。

由于资本主义在20世纪末实际上已成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他的思想学说对于帮助我们认识当今世界,仍极具重要意义。

”因为马克思主义特别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规律。

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特点是自由雇佣劳动制,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而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马克思发现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一天创造的价值同它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

雇佣工人每天除了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以外,还必须额外工作若干小时,马克思称之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称之为剩余价值。

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

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我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摘要:本文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其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强调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内涵历史条件中国化如果说:“上帝是人无知的产物”,那么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虽然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但它却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诞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忍了你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发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起来的。

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合理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以及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我们从理论高度认识和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科学,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

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包括马克思创建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包括后来由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和党中央发展了的经济思想与理论,还包括经济学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有关成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主题的中介,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层次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

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观

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观

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观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观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观1919年,在《新青年》杂志上,李大钊先生写下了一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那个思潮翻涌的年代,这篇文章点燃了一盏明灯,马克思主义逐渐传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主一是坚持唯物主义,二是坚持科学思维。

无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还是对前苏联模式、西方模式、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应该遵守这两条规则。

只要这样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才是实事求是,才能实现理论创新,从认识的迷惘中走出来。

在生存还是灭亡的年代,在现实绝望的境地,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按照上述的推理,在绝境做出选择其实并非太难,种种因素使然,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经过艰苦卓绝的实践,证明它是正确的,切实的,有效的。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绝境下,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能够拯救中国,能够指引前进的方向,毛泽东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虽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将这些普遍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着特殊的国情,在旧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不仅革命的条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其他国家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也不可能相同;同样,在新中国如何惊醒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间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科学,而且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应为它同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件发生了联系,实现了结合,是因为它被中国人民所掌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心目中的马克思主义 很小的时候进听说过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了,但那时候还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觉得那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第一次在课本上接触马克思,应该是在学那篇关于他和恩格斯之间伟大友谊的文章,这也为以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打下了一个感性的基础吧。慢慢的,随着知识的积累,对马克思的人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文理分科的时候,毫不犹豫就选择了政治,大学的专业又是政治,算是与马克思结缘了。之前学的都是一些很零散的马克思主义,开始系统学习,是在高中的政治班,进一步了解则是在大学的课堂上。 长期以来,我们“神化”了那个长着大胡子的马克思,他与恩格斯的头像被高高悬挂,诸多的工人阶级领导人也以把自己的画像与他们并列为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这是一直以来被反复强调的观点。那么,继续探索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对马克思的尊重,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保持人格与思想的独立就是先决的,因为马克思本人就是在这种独立中创立了他前无古人的学问。 下面就谈谈我心目中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了系统的表述,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首先来说说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高中时我的政治老师告诉我,在大学读哲学,黑格尔远比马克思有趣。但我更喜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思辨,严谨,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我想这也是为何马克思的哲学从来没有在西方世界的焦点中冷下来,哪怕其中的观念的确与他们现存的制度相抵触的原因。 唯物辩证法,马克思所有哲学的核心所在,常常体现在现代世界最充满智慧的人身上,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比如说,很难想象当今一本不以唯物辩证史观为基础的历史书能让多少人感到信服。戴维·麦克莱伦说得不错:“到目前为止,马克思主义仍然在解释世界方面,比在努力改变世界方面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其次,来看看马克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和英国历年的经济统计资料,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无产阶级的“全部理论内容是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的。” 有人认为《资本论》代表马克思的完整思想,我认为是不可取的。《资本论》当然应当得到头等的重视,但《资本论》更多的是马克思在构建实现理想的原理和方法,而不是完整地谈论理想本身之地。《资本论》是作为一本经济学领域划时代的作品而诞生,而非哲学,它更多地象征了马克思在构造通往“共产主义”之路中对于一个重要和基础方面的研究。 《资本论》的出版距今已有100多年。马克思不是算命先生,他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不可能解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所有问题。马克思是天才,可他终究是人,不是神。让他殚精竭虑的《资本论》尚且没有写完,谁又应该苛求他必须要给人类指出一条规划详尽的和完满的道路?更何况,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我们从来就不该奢望有这么一种完满道路的存在,更从来就不该奢望追求这条道路的指导完全地寄托在一个人的身上。而且,马克思当时对社会主义的预见与现在的情况也不尽一致。例如,马克思原来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单一的社会所有制,不存在商品经济。但是,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不管属于什么类型,事实上都有不同的所有制,都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此外,这100 多年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经济生活出现了马克思年代不可思议的巨变,大量新的经济现象出现了。这些问题,要想从《资本论》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当然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还必须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现实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再次,来谈谈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亦称科学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科学社会主义极为鲜明的实践性,使它成为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是直接指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全部活动,包括组织和壮大无产阶级革命队伍,揭示阶级敌人的反动本质和活动规律,制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等。 我们脱口而出科学共产主义,究竟该如何理解?不妨先看看,马克思对两种在他的时代流行的共产主义观点所做的批判:第一种形式的共产主义,马克思称为“粗陋”的共产主义。第二种形式的共产主义,马克思赋以“不完全”的标识,它有两类:第一类他描述为‘按政治性质是民主的或专制的’,第二类是逐步‘废除国家的,但同时是尚未完成的,并且仍然处于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影响下’。 马克思所批判的两种共产主义观点不能不让人有所联想。虽然他的矛头直指当时的人们,但是我无疑能感受到他的言语穿透漫长的时光阴霾,直射他身后、我们曾经历的历史。第一种共产主义,虽然也鲜见在后世主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有宣传上的表现,却事实地被执行在一些特殊的时期;第二种共产主义,恰恰是大多数“共产主义运动”中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从西方到东方)。从苏联的历史中人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所批判的两种形式共产主义的实践,哪怕到最后的戈尔巴乔夫所谓的“新思维”,所谓的“民主社会主义”,一切都没有跳出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密密麻麻文字的影射。 我认为,“科学共产主义”的理想对于一个人的强烈现实性是在这种阐述中才能真正迸发的。科学共产主义对人类的关怀性,是在这一层面上才根本区别于马克思之前时代的其他理想。如果提到科学共产主义所能得到的第一反应即是衣食无忧和人人平等,那么对于马克思理想的理解就不算正确。我坚持这一点:年轻的马克思树立起科学共产主义理想的根源在于他要求得每个人身上能力的彻底解放,这同时也是那个理想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也许只有这样,你才能理解他与恩格斯当年孜孜不倦的激情。 最后,来谈谈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从现实的历史进程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结晶主要表现为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功范例。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这处于一个思维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伴随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市场经济以及商业社会、消费社会,资讯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活动和价值判断的独立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增强。在新的历史境遇下,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创新,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重要而紧迫的课题。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一门老百姓自己解放自己的科学。做为科学,它认为社会有它自己的规律,(其实凡是懂得一点科学的人都知道这一点)人们只能遵从它,按着它的规律办事,谁也不能违背它,马克思主义只是对它的认识与描述。这就是说,社会必将按着自己的规律,也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所描绘的方向前进。马克思也许没有料到他身后一百多年中人类文明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有一点总是没错的,就是我们离他真正理想的实现依然遥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过程。当前,我党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新的理论成果。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路仍然漫长而艰难,随着实践的深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问题被提出。这就要求我们的理论创新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理论创新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解放思想,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与时俱进,面向新的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并根据实践的新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走向。 马克思留给我们的东西的确不完整,但如果要让我们的起点正确无误,我们就应该回到马克思主义中,将马克思主义发扬光大。 中国的声威、中华民族的重新振兴,是靠马克思主义创造出来的。靠着这个信仰,中国在饱经历史痛苦与敌人围追堵截、西方民主的喧嚣声中,站了起来。它们没有一天不希望中国倒下!但是,中国依然举着这杆大旗,威风凛凛地挺立着,走自己的路,特色的路。那些人,不能不转而承认这块巨大的磐石。当然,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人们站在不同角度,对社会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形成了各种主义、宗教和“无信仰”。八十年代的中国人在迅速地成长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