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语文2.6六国年表教案1苏教版《史记选读》
《史记选读》之《六国年表》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史记选读》之《六国年表》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中“表”的体例特点2、解读《六国年表序》,掌握读表的方法。
3、体会太史公在其中的历史倾向性●教学重点:1、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内容2、认识“表”在《史记》中的作用●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史记》中的“表”《史记》的“表”共有十篇,可分两类。
一类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
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
史表的创制,是《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
二、“十表”存目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三、大家论“表”应劭云:“表者,录其事而见之。
按《礼》有表记”;郑玄云:“表,明也,谓事微而不著者须表以明之,故曰表也”(司马贞《史记索隐三代世表》);刘知几曰:“表以谱列年爵”(《史通》卷二);郑樵曰:“表以正历”(《通志总序》);顾炎武曰:“表所由立,昉于周之谱牒,与纪传相为出入”(《日知录》卷二六);汪越曰:“按表者,纪月编年,聚而为绘图指掌,经纬纵横,有伦有脊”(《读史记十表》);牛运震曰:“史之有年表,犹《地理志》之有图经,族谱之有世系也,昔人推之,以为史家之本源冠冕。
盖事繁变众,则年月必不能详;世积人多,则传载必不能备。
年表者,所以较年月于列眉,画事迹于指掌,而补纪传书志所不及也”(《史记评注》卷三)……概而言之,“表”以时间为线索,直观、系统、简明地表述历史事件,可与纪、传、书、志等史体参照互补。
自从司马迁创立“表”这种史体之后,对“表”的评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以刘知几为代表,认为《史记》所创立的表“无用”……未见其宜。
何则?……观马迁《史记》则不然。
夫天子有本纪,诸侯有世家,公卿已下有列传,至于祖孙昭穆、年月职官,各在其篇,具有其说,用相考核,居然可知。
高中语文 专题二 第6课 六国年表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1.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治水工程?
明确:
特点
解析
好处
从结构上 看,序文
与表文 相辅相成
从表格上 看,以时 间为经、 国别为纬
它由两部分组成:一、序文;二、 表文。序文和表文相辅相成。序文是表 文的高度概括,表文是序文的具体展开 ,序文对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表文 对序文有烘云托月的功能。
2.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①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②秦始小国僻.远. (2)形容词使动用法 务在强.兵并敌 (3)形容词为动用法 君子惧.焉
雄: 称雄 僻远: 地处偏远
强: 使……强大
惧: 为……感到害怕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非……也”表判断) 2.省略句 营(于)岐雍之间 (省略介词) 3.倒装句 状语后置句 ①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正常语序: 威于诸侯重) ②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正常语序:故禹于西羌 兴,汤于亳起)
介词,凭借 介词,因为 连词,表目的,来
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动词,认为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 ②矫称蜂.出,誓盟不信 ③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2)名词作动词
①作西畤用.事上帝 ②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 ③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 ④秦之帝.用雍州兴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战争中阵亡,葬于故地西垂。
端正认识,以启后人——《六国年表》 秦统一天下后,采取“焚书坑儒”的残酷政策,钳制人民的 思想。大量的史书被无情地销毁,历史在这里几乎成为空白,仅 存的《秦记》又不够清楚完备,六国的历史不为人所知,六国可 以为后人借鉴的一些经验教训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当时,一 些学者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历史。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 司马迁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挽救历史、还历史以完整面目 为己任,挺身而出,不辞辛苦,广泛地搜集资料,去芜存精,将 六国史料整理成《六国年表》,上承《春秋》,端正当时人们的 一些错误认识,以启后人。
《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作为中国古代史上最具规模、最具代表性的史书之一,《史记》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史记》选读是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一部分,用以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史记》选读这一教材,设计一份教案,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古代历史知识,培养他们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爱护之心。
一、教材分析《史记》选读是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一部分,以“简、明、精”为原则,精选有代表性的史记节选,让学生们感受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
教材的内容包括秦汉、三国、晋、南北朝等历史时期,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既具备历史学家的意义,又有启迪现代人深度思考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使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沿革、丰富内涵有一个深刻的認識,培养对中华文化的骄傲感和自豪感。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让学生们在知识方面有所积累,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使学生们掌握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们的批判思维与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1.秦汉时期:五帝、尧舜禹、夏商周、世家、秦始皇、汉武帝、司马迁2.三国时期:三分天下、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3.晋朝:司马炎、王羲之、陶渊明、桓温4.南北朝:北魏、南朝宋、梁、陈、北齐、北周四、教学策略1.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根据历史事件进行问答、讨论、画图等教学方式。
2.知识讲述:通过讲述与学生密切相关、最新、最热的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热情、兴趣和积极性;用图、表、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看书、写作、同班讨论、并进行展示或比赛。
让学生在互相学习沟通中提高知识水平,培养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作业练习:在课外时间内,布置小组作业,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发表观点、谈体会、展思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二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二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二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二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掌握太史公的写作方法和叙事技巧3.理解太史公在编纂《史记》时的主要思想和文化价值二、课前准备1.从资料中获得有关《史记》的背景知识(相关文献或网络搜索)2.阅读《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言学生们先和老师一起讨论史记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意义。
可以让学生自己想想,提出自己的理解。
然后让老师简单介绍一下《史记》的背景和历史地位以及内容特点。
步骤二:太史公自序1.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太史公自序,以此来引导学生建议阅读的方式和注意点。
2.老师简单说一下太史公的生平和成就。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对太史公的看法。
3.太史公在自序中谈到了他编纂《史记》时的初心和目的。
这对于理解《史记》的价值和功用非常重要。
在这里,老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其他类似的著作和文献,帮助学生了解《史记》的叙事方式和内容。
4.太史公在自序中还谈到自己的写作方法和叙事技巧。
老师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和学生们一起去分析太史公的写作风格和叙事技巧,让学生要注意观察文章中的语言细节。
步骤三:讨论方案设计在这一阶段,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太史公为什么要写《史记》这部巨著的原因、编纂《史记》的主要目的、叙事技巧以及太史公在史料收集方面的贡献。
最后,让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结论和想法。
步骤四:总结讲解在这一节课结束之后,让老师总结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重点强调太史公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四、教学评价在本课中,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并通过实践和讨论活动来促进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同时,教师应注重在学生中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念,加强对于史料的理解和判断本节课是一堂关于太史公和《史记》的历史课。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word教案

《史记选读》教案屈原列传教学目标:1、重点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感受屈原的洁身自好和同邪恶势力抗争而绝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3、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第三段、第九段、第十一段。
2、体会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结合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屈原屈原(约前340~前27幻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
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
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泰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泪罗江。
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屈原的作品,《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
《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为屈原作品。
《六国年表》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六国年表》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六国年表》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1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快速。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们也不断探究与创新教学方法。
针对苏教版《六国年表》的教学,本文将分享一个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六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明确战争的原因和影响;2.掌握《六国年表》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4.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六国年表》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2.了解六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战争的原因;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历史兴趣,了解六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2.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批判性思考;3.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四、教学策略1.开展参观和讨论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2.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思考、寻找答案;3.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交流、学习。
五、教学流程1.导入:用图片或映像带来六国时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2.理解课文:通过阅读、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六国年表》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搭配电子课件和实物模型等]3.分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①证明鲁迅“故国必须在文学上得到复活”这一名言的正确性;②在一小时之内向大家介绍一下楚国史,准备各种史料、口才和良好的讲解效果。
让学生在积极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
4.策略引导:指导学生分析讨论中因为历史记载而出现的误解。
5.总结:指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过的知识重点。
六、作业1.总结文本中的关键词和事件;2.收集更多有关于《六国年表》的信息,做一份关于六国时期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的PPT;3.写一篇短文,探讨为什么《六国年表》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发现学生对历史感到枯燥和无聊,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9(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9(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三、语言表达1.提取引用法,即直接从文本中提取写作材料“为我所用”。
请以“苦难”为话题,用“提取引用法”写一个片断。
【解析】本专题的《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两篇课文,犹如小小的百科全书,其中隐含着大量的写作素材,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等名言警句;司马迁忍辱负重的人生经历,李斯、韩信、周勃等人的人生挫折,文王、仲尼、屈原、左丘明等人困境中成就伟业的事迹,都是及好的写作材料。
【示例】苦难是金!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受一番风霜苦,哪得红梅扑鼻香。
是的,当苦难来临时,我们需要把它们看成是正常的人生经历,看成是享受而不是痛苦,看成是挑战而不是退缩,看成是开始而不是结束,看成是奋起而不是沉沦!这样我们就会在一次次人生经历中不断散发出独特而迷人的芬芳,这芬芳就如同金子般珍贵。
在中国古代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少安书》中写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一个个古代先贤,面临苦难时毫不低头逃避,而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在他们的人生之路上流下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历史的风尘永远也遮盖不了它们![简评]本段文字很恰切地“提取引用”了《报任安书》中的名言,可见,学会从课本中筛选这些写作素材,并系统地整理在读写笔记上,进而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实在是一条积累写作材料,提高写作能力最直接、最方便的捷径。
2.剪辑重组法,即对文本中符合写作话题主旨的名言警句、典故、故事以及人物事迹,用时代的目光去审视,略加改造,稍加整理,围绕某一中心,有层次地加以组合成文的方法。
史记选读;(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史记》是我国古代史学经典文献之一,其内容涵盖了从上古时代到秦朝的二十四史,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而针对高中历史教育,苏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中选用了《史记》的精华进行选读,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
一、教材的选用及解析1.1 教材的选用苏教版高二历史选修课程中,将《史记》中具有代表性与真实性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筛选,让学生阅读其中精华部分,力求让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认识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变迁。
1.2 教材的解析《史记》选读共分为六部分,包括了《纪传》、《国别》、《世家》、《列传》、《表》与《书·法书》。
其中,《纪传》主要介绍了历代君王的生平事迹,是了解我国历史上各个皇帝单独传记的重要材料;《国别》则概述了各个朝代的基本情况,从整体上了解我国历史;《世家》详细记述了历代重要的贵族世家的发展历程,既代表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阶级以及政治事件,又展示了诸多人文风情与社会历史,对于全面了解品尝历史非常重要;《列传》则围绕着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的历史变迁;《表》则呈现了各种时空中的事件,是我们了解我国古代历史运作规则的重要材料;最后,《书·法书》则是历代典籍中关于法律制度的重要素材之一。
二、课堂授课内容2.1 课前内容:背景知识的介绍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史记》及其意义,授课前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到《史记》的编写及其历史地位,解释《史记》对于中国史学研究的价值,并简单介绍《史记》的创作背景、结构和思想内容等方面的知识。
2.2 课上内容:精读课文为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应将《史记》中的经典篇章进行分析和讲解,挖掘其中的历史思想,并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
可以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然后了解其大致内容及主题,最后提出阅读指引,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难点。
同时,还可以使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配合阅读材料,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六国年表》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中“表”的体例特点
2、解读《六国年表序》(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内容),掌握读表的方法。
3、体会太史公在其中的历史倾向性
六国年表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汉代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记事,上起轩辕,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凡举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天文、地理、风俗。
全书分表、书、本纪、世家、列传,共130篇,50余万字。
其中,表十篇,有世表、年表、月表,自三代迄于太初,略远详近,断限明确,意在解决“并时于世,年差不明”的问题对于头绪纷繁的历史事件载其发生的年月;书八篇,帝王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是为古往今来能够“立功名于天下”的各阶层代表人物立传。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体大思精、流芳万世的巨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大放异彩的明珠。
是一部以中国古代的治乱兴亡为背景、追求“历史与人性”的著作。
它的光辉,亘古至今,影响极其深远,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一座仰之弥高的巨峰。
《史记》中的“表”
《史记》的“表”共有十篇,可分两类。
一类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
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
史表的创制,是《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
“十表”存目
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
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解读《六国年表.序》
一、识词义
1、周东徙洛邑
2、僭端见矣
3、先暴戾,後仁义
4、六卿擅晋权
5、矫称蜂出,誓盟不信
6、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
7、事异变,成功大
8、法后王
9、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二、思内容
1、《六国年表》是以什么材料为基础撰写的?为什么依据这部史书?2、《秦记》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
3、你能不能从序文中太史公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