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2004年修订版)》强化习题(五)

合集下载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15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15.1 复习笔记一、教育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作用1.科学、技术的含义(1)科学的含义科学首先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探索这种知识的认识活动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它还成为一种社会建制,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有自己的组织,成了社会制度中的一个部门。

(2)技术的含义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是根据生产实践和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它还包括生产工具、设备、程序等。

科学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在现代,科学转化为技术的周期有越来越短的趋势。

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①科学能够有力地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

②科学也能够影响到教育对象。

一方面,科学的发展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更符合这种规律,并使学习者扩展自己的受教育能力。

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技术上的广泛应用,能够使教育对象的视野和实践经验得以扩大。

③科学还会渗透到教育资料的所有环节之中,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需的思想要素和技术条件。

(2)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只有在适宜的社会体制和文化传统的中介作用下,才能变为现实。

科学能否对教育发生影响,关键在于科学因素能否进入教育过程。

而这种介入的有无或大小,则又取决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科学与教育制度以及文化传统。

(3)影响的途径和特征科学技术通过思想观念和技术手段两个途径影响教育。

①思想观念的途径,是指科学以理论以及理论所反映的某种思想观念的形态进入教育领域,从而影响教育者以及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学习能力,或者影响某些教育资料的内容。

②技术手段的途径,是指科学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和技术手段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3.教育如何作用于科学科学的发展推动与制约教育的发展,同时,教育也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当代教学策略)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当代教学策略)

第9章当代教学策略9.1 复习笔记一、教学策略概述1.教学策略的含义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2.教学策略的特征(1)指向性。

教学策略的产生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的教学问题,掌握特定的教学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可操作性。

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着明确具体的内容。

(3)综合性。

选择或制订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

(4)灵活性。

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以便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设计策略根据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步骤,教学设计至少应当回答四个问题:(1)教学应当达到哪些教学目标?(教学目标)(2)提供哪些知识经验来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学内容)(3)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学组织)(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教学评价)这四个问题都相应涉及了教学策略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组织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Objective)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可观察、可明确界说、可测量、可评价,而且还有时间、情境等条件限制。

(1)教学目标的分类国内外影响较大的、也是较早的,当属布卢姆等人的目标分类学(如表9-1所示)。

表9-1 三种目标领域、学习水平及其定义4.组织把新的价值整合到个人原有的一整套价值系统中,并(2)教学目标的陈述陈述课堂教学目标,一般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情境或条件(Condition)和表现水平或程度(Degree)。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师与学生)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师与学生)

第5章教师与学生5.1 复习笔记一、教师1.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1)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其职业性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在国际劳工组织制订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中,教师被列入了“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的类别中;1986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各级各类教师被入了“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类别;1993年,我国颁布的《教师法》中把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②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是教育者,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

教师职业是促成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是培养人、造就合格社会成员的职业。

(2)教师职业的特点①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一般说来,教师主要有如下的几种职业角色:a.“传道者”角色;b.“授业、解惑者”角色;c.示范者角色;d.管理者角色;e.父母与朋友角色;f.研究者角色。

教师职业的这些角色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和重大责任,决定了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

②职业训练的专业化。

教师要能成功地扮演各种职业角色并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必须接受专门的职业训练。

教师专业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a.专业意识。

使未来的教师形成对教师职业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对教师职业的社会期望的认识,以及由此而形成强烈的从业、敬业、乐业的动机。

b.专业态度。

使未来的教师形成正确的专业态度,即对待教育:鞠躬尽瘁、甘为人梯;对待学生:倾心相爱、诲人不倦;对待同事:精诚合作、协同施教;对待自己: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c.专业知识。

使未来的教师具备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即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及教育心理科学知识。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2004年修订版)强化习题(二)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2004年修订版)强化习题(二)
为()。
A.准专业
B.专业
C.普通职业
D.非专业
2.教师从事教育和教学活动是的基本行为规范是()。
A.教师的职业道德
B.教师的职业能力
C.教师的文化形象
D.教师的人格形象
3.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被普遍认可与自觉建设是在()。
A.19世纪末
B.20世纪初
C.20世纪中叶
D.20世纪末
4.教师为有效地把自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有()。
2.在教育活动中有人认为:学者即良师,你怎样评价这种现象。
3.分析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问题。
4.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职业素质。
5.报告学生的综合表现,一般应包含哪些内容?
....................................
.......................................
七、论述题
1.你怎样看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2.试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3.为什么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4.如何理解新课程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体现的内涵?
5.结合新课程,试述如何优化师生关系?
......................................
9.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教师的能力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1.1 复习笔记一、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条件的制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①非形式化教育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②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的教育。

③制度化教育随着学校教育的独立程度越来越高,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筛选功能越来越重要,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也越来越完备,制度化的教育逐渐形成。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2)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教育制度始于18、19世纪欧美国家的义务教育。

在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学制如下:①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

②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学制。

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3.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1)古代教育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当代世界教育)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当代世界教育)

第2章当代世界教育2.1 复习笔记一、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1.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1)政治变革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旧的两极格局已经瓦解,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正在艰难地形成。

(2)经济发展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关系有了空前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经历了恢复、高速发展、危机、萧条和停滞、缓慢发展等阶段;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发展壮大,同时经历了动荡、分化和严重的曲折。

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但它们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遭遇着曲折和困难。

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化等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

(3)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几乎在各门科学和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后崛起的知识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化,使人类知识、信息传输和处理的方式发生了新的变革,这必将导致人类生活方式包括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4)人口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增长出现了若干新特点,即增速快、总量大、城市化进程快、流动性强。

2.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1)重建时期(20世纪40~50年代)战后世界教育恢复和重建工作主要是:建立行政机构,修复和开放学校,培训教师,增添和改善教育物质设施。

其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

(2)大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教育发展的黄金年代。

教育先行、教育规划、教育大扩张、教育民主化构成了20世纪60年代大发展时期的显著特点。

(3)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教育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境、新问题。

受经济滞胀和教育悲观主义的双重影响,教育扩张速度有所放慢,教育发展的重点转向提高质量。

(4)新增长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当代中国教育)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当代中国教育)
3 / 2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的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第四,加强颀导, 调劢各斱面的积极因素,保证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迚行。
②丐纨乀交的教育改革 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形势,1993 年中共中央发布 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主要内容包拪以下几个斱面: 第一,明确了 20 丐纨末到 2l 丐纨初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即“两基”、“两 全”和“两重”。“两基”指基本普及九年丿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指全面 贯彻党的教育斱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指到 21 丐纨初重点建设好一批重点大学 和一批重点学科。 第事,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 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第三,深化中等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 第四,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和招生不就业制度。高等教育要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 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实行高校收费制度和自主择业制度。 第亏,迚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斱法,克服学校教育中丌同程度存在 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 第六,落实教育经费投入的“六个渠道”、“三个增长”的要求,力争在 20 丐纨末国家 财政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 4%。 第七,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 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第八,迚一步加强和改革德育,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九,全面推迚素质教育。
(3)1958~1966 年 1958 年以后,我国教育界开始抛弃苏联的教育模式,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中国 人未来社会理想的教育模式。 2.“文革”十年中的教育 1966~1976 年的“文化大革命”中,中国的教育亊业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主要表现在 以下三个斱面: (1)教育亊业的全面停顽; (2)各级各类学校陷入无政府状态; (3)远反教育规徂,教育教学工作混乤。 3.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改革 1976 年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整个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出现,中 国教育又迚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改革旪期。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与文化)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与文化)

第16章教育与文化16.1 复习笔记一、教育与文化关系的一般原理1.文化概念的演变与文化的构成(1)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2)文化的构成①文化特质与文化模式文化常常可以划分为“文化特质”的基本单位来考察。

一种文化特质可以是一种风俗,也可以是一种行为习惯,或是一种观念。

一组相关的文化特质称为“文化模式”。

②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主流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或地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亚文化是指由特定社会群体发明、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稳定和发展既可能起促进作用也可能起破坏作用。

③显形文化与隐形文化显形文化是指寓于文学、事件和人的行为之中,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身临其境的观察和聆听能够直接描述出来的文化特质或文化式样。

隐形文化是指隐含在人们的意识中,只能用抽象和推理的方式概括出来的某个群体或民族所共有的心理倾向或情绪反应方式。

④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又称为观念文化,处于文化体中的核心位置。

精神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知识系统等,其中价值取向、宗教信仰、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等更具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也更为人们和社会所关注。

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分别处于文化体的中间层次和外部层次,是精神文化在社会组织制度和物质形态上的凝聚和体现。

(3)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根据文化的定义,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教育几乎与文化体内所有部分都发生直接联系,任何一种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递和深化,都将影响它存在的质量或缩短它存在的历史长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2004年修订版)》强化习题(五)一、填空题1.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错误理论,一是________起源论;一是________起源论。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________的一种社会活动。

3.“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说明了教育劳动具有________。

4.教育规律,有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教育的一般规律是________的规律;教育的特规律是________的规律。

教育学既要研究教育的________,也要研究教育的________。

5.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6.古今中外学者对教育有许多不同的说明和解释,如孔子说________苟况说许慎说________裴斯泰洛奇说________杜威说________等等。

7.教育是一种________现象,是________的活动,它是在________中产生的。

8.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和剥削,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教育水平也很低。

所以当时教育活动是在传递________和________中进行的。

9.西方国家奴隶社会的教育有两个典型:________和________。

10.教育产生的必要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等级性学校教育特点产生在________社会形态。

12.根据《学记》记载:“古之教育,家有________,党有________,术(遂)有________,国有________。

13.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15.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________。

16.教育的政治功能最主要的就是促进________。

17.教育内容是培养一定规格人才、实现一定教育目的的________。

18.终身教育理论的提出者是________。

19.教育功能的结果除了直接发生功能作用外,更多的是以________形态储存起来,这表现为________和________。

20.教育除了对个体发展具有促进功能外,还具有对个体的________和功能。

21.现代教育综合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的多样化上。

22.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3.教育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

生产力发展对教育提出新要求,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的____、____、____和____,制约着课程的___及____,制约着教育教学_ _。

24.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和作用,是通过培养_____________而表现出采的,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25.“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说明:教育发展_________于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26.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着_________和_________教育在社会意识形态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中起促进作用。

27.教育一方面为社会生产力所制约,另一方面对生产力产生起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社会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还有作为影响人发展的独立因素,具有特殊作用的________。

30.一般把个体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个阶段。

3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______,是社会通过_____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______的结果。

33.狭义的教育目的,即_______目的,是指学校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_______。

它明确地规定着人材培养的________。

34.教育目的指明了受教育者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35.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________和_______。

36.教育目的揭示了_______与_______的辩证关系。

37.教育目的实现社会对教育的_________的中心环节。

38.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_________。

3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确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__________。

4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涵义有两层;-是指_______二是指_________。

41.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个______的全面发展,只有到_____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4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是________的产物,人的全面发展是_______的必然要求。

造就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__________。

43.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________同________相结合的产物。

44.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明确规定,即坚持____________。

4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全面发展”。

46.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组成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我国普通中学的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中国有比较完备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从______年清政府命令管学大臣张百熙草拟由皇帝钦定的_______开始的。

称为_______学制。

49.《奏定学堂章程》订于_______年,即“________”学制。

50.中华民国教育部在_______、_______年间制订公布了新学制,称“________学制”。

这个学制是仿照当时_________的学制制定的。

51.1929年通过了“________学制”,它基本是参照________的学制制订的,通常又称“_________”新学制,是旧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

52.中华人民国和国成立后,于_____年____月____日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53.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_________________。

5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于___年___月,我国___届人大___次会议通过的。

55.人的发展,从内容上讲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的发展。

56.________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潜在的可能。

57.环境为人的发展既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也作出了一定的________。

58.人的发展在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渐变中,________起决定性作用。

59.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学生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

60.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________的关系,是理解教育问题的最基本的两个方面。

61.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________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62.在政治影响着教育的同时,教育也反作用于政治,并对政治具有________作用。

63.舒尔茨认为,资本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

64.在政治诸要素中,影响教育目的的根本因素是国家的________与________。

65.教育的发展水平、规模速度、结构,归根到底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所决定的。

66.教育制度具有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__________等特点。

67.教育制度的核心是__________68.现行学制主要有三种: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__________。

69.__________是双轨学制并轨的一种理想形式,也成为现代中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70.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实行的管理体制是“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1.人的全面发展2.终身教育3.个人本位论4.社会本位论5.学制6.义务教育三、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

A.社会性生产劳动B.动物的本能C.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D.文化2.教育同生产劳动的分离是()的特点。

A.原始教育B.古代教育C.资本主义教育D.社会主义教育3.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本能的观点是()。

A.神话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C.生物起源说D.劳动起源4.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过程中。

A.生活和学习B.生产和学习C.生活和生产D.实践和学习5.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之所以是反科学的,是因为它们都否定了教育的()。

A.阶级性B.历史性C.社会性D.民主性6.一般认为,我国的“教育”一词最早见于()。

A.《孟子尽心上》B.《学记》C.《进学解》D.《劝学篇》7.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是教育的()。

A.显性功能B.隐性功能C.正向功能D.负向功能8.与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高度一体化的教育形态是()。

A.制度教育B.非制度化的教育C.家庭教育D.学校教育9.“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10.现代中等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是()。

A.职业教育化B.教育大众化C.综合中学化D.教育技术化1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使用教育一词,如,一个看完一部小说的人会说“这本书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这是指()。

A.知识的教育B.过程的教育C.方法的教育D.社会制度的教育12.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

A.学制不同B.教育方法不同C.教育目的不同D.课程设置不同1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A.教育的性质B.教学组织形式C.教学方法D.教育的结构14.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必须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

A.前提B.基础C.依据D.条件15.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祖辈继承下来的()特征。

A.心理生理上B.心理上C.解剖生理上D.生理上16.人出生以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始终无例外地总是存在于一定()之中。

A.物质环境B.自然环境C.家庭环境D.教育环境17.社会环境中无论是大环境,还是小环境都是构成人的全部心理发展的源泉,其原因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