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调查与评价第一章 概述
土地资源学 第一章 绪论.

1、支撑功能 2、养育功能 3、净化功能
四、土地的工程属性
土地的工程特性主要由地基承载力、 地下水、地形、水文等要素综合作用形 成。
土地工程特性的优劣直接决定作为 建筑地段的适宜性及限制性。同时,土 地工程特性也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投资费 用。
五、土地的社会属性
(五)时间变化性
土地的时间变化又与空间位置 紧密联系,因为处于不同空间位 置的土地,它的能量与物质的变 化状况是不相同的。
(六)土地资源的再生性
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具有 可更新性。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土地的生产 力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 长而减少,即 “治之得宜,地力常新”。 土地对于污染物也有一定的净化能力。
第三节 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土地资源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一)土地资源科学在资源科学学科中的地位
资源科学
综合资源学
区域资源学
部门资源学
(二) 土地资源学与土地科学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土地科学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土地科学 或土地学
土地生态学 土地资源学 土地测量学 土地利用学 土地统计学 土地工程学 土地法学 土地信息系统 土地经济学 土地行政学 其他
3、 现代阶段
近来年,世界人口增长、资源短缺、 环境恶化与区域发展(PRED)问题,越来越 受到各国重视,土地资源研究的中心任务 也转移到研究人类活动与土地资源的相互 作用机制上。土地资源研究因此发展到了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土地资源管理、 土地资源覆盖变化阶段。
重点与难点
土地资源有关概念 属性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第一节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
土地评价方法

➢土地评价的类别 ➢土地评价的原则 ➢土地评价所用资料
第一节 土地评价的类别
一、按评价途径的类别区分
1.直接评价:指通过试验去了解对于某种用途的适宜性或生产潜力。
2.间接评价:通过分析土地的各组成要素的属性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然 后加以综合,去评定土地的等级。
3.间接评价的步骤:
(2)定量方法,即据各限制因素分级值之和评 定土地总的潜力等级。
土地潜力评价的主要途径
两类主要的途径: 定性途径:根据土地对各种农作物或土地利 用方式的自然限制因素的强弱程度,将土地 生产潜力分为若干等级或类别,美国的土地 生产潜力评价就是定性评价途径; 定量途径:依据一定的数理模型(统计的或 机制的)来定量表达土地的潜在生产能力。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途径…
二、《纲要》的土地评价步骤与方法
(二)确定土地利用种类和明确土地利用要求 两种情况: 1.在评价开始之前对土地利用种类已有明 确的具体规定; 2.评价开始前对土地利用种类只有大致的 了解。
二、《纲要》的土地评价步骤与方法
(三)调查研究区的土地性质和土地质量
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与土地利用类型调查平行开展的是自然资源 调查,目的有两个:一是将研究区划分为若干相对一致的单元,以此 作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二是获得每个这种相对一致性单元的有 关信息,用其对所考虑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适宜性评价。
4 >25 <25 <30 粗 <4. 切 <30 积 无保
证
四、评定潜力等级
包括两级控制:
(1)第一级控制,是分别对各限制因素评定相 应的潜力等级,可称为单项评级;
(2)第二级控制,是据各限制因素所相应的潜 力等级评定土地总的潜力等级,可称为综合评级。
土地利用调查与评价 复习题

土地利用调查与评价复习思考题(*为最后复习时老师提到的)第一章绪论1*、资源:是人类发现的一种有用的、有价值的东西,其原始形态可投入生产过程或直接用于消费。
土地资源:是指目前或可预见的未来能够产生价值的土地。
土地资源特性:具有生产性;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土地资源的限制性(针对一定的适宜性而言);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资源的可更新性(可改良性,提高土壤肥力);土地资源的时间历史性(形成改良的过程)和空间性(位置的固定性)2*、土地资源调查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书P5答:土地资源调查应包括对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的调查和分析,以及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数量、质量、权属调查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统计、土地登记以及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管理方面的工作。
包括:①土地构成要素和土地质量的调查分析;②土地类型调查;③土地利用现状调查;④专项土地资源调查;⑤区域土地资源综合调查,其特点有两个:一是多学科的协同工作;二是以系列成图的形式来体现综合调查的成果,即用相同比例尺的不同专业成果的系列主题制图或同一专业不同比例尺的系列制图。
3*、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分为概查和详查。
土地资源概查主要是为全国和大区域进行土地资源评价和估算,并可为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和省、地级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区划等提供科学依据,成图比例尺为1:10万至1:50万以上的中小比例尺,分类和制图精度要求较低。
土地资源详查是为县级及县级以下单位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登记、土地综合评价和土地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比例尺为1:5万至1:5000的大比例尺和1:2000以下的详查比例尺。
4、土地资源调查时应怎样进行路线调查?答:①任务:沿一定方向的路线,穿过不同地形部位,以了解该地区的土地构成要素的变化、土地类型特征、土地资源分布规律的特点;②调查路线布局直接影响工作进度与质量,要在熟练背景资料基础上再地形图上选定路线;③调查时要点线结合,点是指在土地构成要素急剧变化地方,停下来研究,而其他地方可略览;④一般应铺设多条线路进行调查,路线密度取决于调查目的、调查区面积大小、地形地貌复杂程度和成图比例尺大小;⑤路线调查时,应特别注意地形地貌、植物群落、岩石变化,找出明显变化的转折点。
《土地管理学》第一章1、2

房价高不高?
• 土地概念的空间范围 土地资源条件具有区域差异,因此土地又是 一个区域和空间概念。但这里所谓的土地概念的 空间范围,主要是指在土地管理过程中要准确界 定土地的四至范围和上下空间,如在土地登记过 程中需采用文字及图示(宗地图)等方式准确说 明宗地的四至范围,涉及地下空间利用的需准确 界定地上、地下空间的权属关系,地上的通行、 采光等关系等。 • 土地概念的产权界定 作为资源,土地是一定的实物;但作为资产, 土地产权关系就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从财产 的角度,土地的概念界定必须准确界定其产权关 系,包括产权类型、归属、期限等
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 • • • • •
城市化与保护耕地的矛盾 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的矛盾 土地集约利用与家庭承包制的矛盾 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利益分配 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 三农问题 参见农村工作组副组长陈义锡:守住根本
总之:要回答下面问题 • 城市化、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如何保护耕地? • 城市土地出让收入如何分配? • 房价该不该涨,利益如何协调? ………….. 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土地,了解土地的特 性,更需要我们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 和基本方法。
• 土地质量差异性 • 土地用途的多样性 同一块土地可作为住宅用地、工 业用地、商业用地、交通用地、农业 用地,旅游娱乐用地等使用,这就是 土地的多用途性。 由于土地用途的多样性与土地数量 的有限性同时并存,引起不同用途之 间的竞争与改变。
土地尽管具有多用途性,但土地的最 适宜用途往往只有一种,或少量的几种, 特别是具有特殊使用要求的利用方式所能 使用的土地往往有限,如农业生产所需的 耕地,因此在土地利用和管理过程中,应 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以保证土地资源的 合理、有效使用。
土地变更调查知识课件

土地变更调查知识
26
六、面积量算:方格法、求积仪法、 计算机量算
七、《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填写
土地变更调查知识
27
第三章2008年土地变更调查
一、目的和任务
以2007年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以08年12月 31日为统一时点,分三个时段,查清08年度辖区 内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重点内容:
土地变更调查知识
23
五、内业工作
(一)变更图斑上图,修改变更图件
1. 根据野外调查图,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把变 化内容转绘在变更图上,利用相关工具,展绘 上图。
2. 每年变化情况分别用一种颜色清绘。
土地变更调查知识
24
(二)变更图斑编号
1. 原图斑号加支号 a) 一个图斑分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图斑
11
确定变化位置的几种方法:
1. 截距法
2.
指能够确定已知点,量取已知点到新增地
物点距离,确定新增地物在图上位置和范围的方
法。
土地变更调查知识
12
截距法Hale Waihona Puke 土地变更调查知识13
2. 距离交会法
3.
指至少能确定位于需补测新增地物点不
同方向和2个明显地物点,量取明显地物点至新
增地物点距离,交会出新增地物点的方法。
土地变更调查知识
6
二、内容
1. 判定权属、地类变化情况
2. 确定变化位置
3. 记录变化情况
4. 更新基础图件和数据
5. 保持土地基础信息的现势性、可靠性
土地变更调查知识
7
三、需要的资料
(一)调查工作底图
1. 航空摄影图片:黑白航片、彩色航片、彩红外航片
土地调查技术作业考点总结(附答案)

第一章土地管理概述1、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出发,谈谈土地的定义。
答:土地是指地球的陆域表面,含内陆水域和沿海滩涂,而不包包括地球上的大气,植被与人工设施以及地下矿藏等附属物。
大气,水文地质,基础地质等各种自然因素以及人工设施和人类对土地的形成和发展虽有重要作用,且影响土地的质量,但不是土地的组成部分。
2、土地具有负载功能、养育功能、存储功能和观赏功能。
3、简述土地的特性答:土地具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
①自然特性:a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b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c 、土地利用的永续性d 、土地地域的差异性②社会经济特性:土地作为社会资产还具有社会经济特性。
主要体现在其商品属性。
4、我国土地的主要特点5、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答: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
6、地籍的定义答: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督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质量、数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图、数、表等形式表示。
或是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7、地籍的分类答:①按地籍的发展阶段,划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法律地籍)和多用途地籍②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③按地籍行政管理层次,分为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④按城乡土地不同特点分为城镇地籍、农村地籍。
8、地籍管理的内容答: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
9、地籍管理在土地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答:①制定土地政策的科学依据②促进土地管理工作的开展③保护土地产权不受侵害,避免纠纷④为土地的经济活动提供参考。
10、土地调查的内容答:土地调查纵向来说包括:土地权属状况的调查、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和土地条件的调查,横向来说包括: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严格地说属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范畴。
11、土地调查包括哪三个方面的调查答:①城镇土地调查②农村土地调查③土地利用动态监测12、土地调查的特点答:①土地调查是具有法律特征的②土地调查是定期开展的③真实性是土地调查的生命④土地调查的成果是地籍信息系统13、GIS数据采集与数字化测绘的异同之处答:相同点:对象相同;技术相同。
第一章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地 类 调 绘
②以实线表示地类界线,按图例标出地类符导。当地类 界线与线状地物或境界线重合时,可省略不绘。
③地形图上最小图斑面积:耕地、园地和水域为6.0mm2; 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为15.0mm2;居民地及交通用地为 4.0mm2;相应于航片上最小调绘图斑的面积,应根据航 片的平均比例尺进行折算。 ④调绘的明显地物的界线在图上位移应不大于0.3mm:固 准地区或不明显地物(包括地类)界线的位移应不大于 1.0mm。 ⑤地类图斑以村或航片为单元按自然顾序编号,图斑序 号不得重复或遗漏。
土地面积量算的方法
方法分类
解析法
图解法
仪器法
土地面积量算的方法
解析法 : 解析法主要用于实地精确测定面积。
图解法:一般将图上被测算图形分割成一系列简 单的几何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 等),运用标准的量度工具,在图上量出分割后 的各几何图形的边长、高等几何要素,利用几何 图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并汇总出整个图形的面 积,再按图上比例尺经过单位换算,计算出实地 面积之数值。 仪器法:主要使用有关仪器进行土地面积量算。
3 土地资源调查方法与现代技术应用
3.1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
准备工作
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 备、其他资料的收集、用品准备等
外业调绘(查)
调绘前准备工作, 路线调查、 制定土 地分类系统、 室内预判。 资料整理分析、遥感图象转绘、面积量算、 编制专题成果图、编写调查报告和技术总
内业工作 检查验收
1 土地资源调查目的任务
目 的
任 务
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数 据; 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 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
清查各类土地资源数 量; 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 特性和质量状况;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工作报告-模板

某某某市(县)土壤农业利用适宜类评价工作报告第一章工作概述(一)工作背景根据某某文件要求,以某某某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某某某精神,弘扬某某某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遵循全面性、科学性、专业性原则,衔接已有成果,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各方参与”的要求,全面查明查清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为守住耕地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某某某要求,坚持摸清土壤质量与完善土壤类型相结合、土壤性状普查与土壤利用调查相结合、外业调查观测与内业测试化验相结合、土壤表层采样与重点剖面采集相结合、摸清土壤障碍因素与提出改良培肥措施相结合、政府主导与专业支撑相结合,统一普查工作平台、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工作底图、统一规划布设采样点位、统一筛选测试化验专业机构、统一过程质控;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各方参与”的组织实施方式,到某某某年实现对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土壤的“全面体检”,摸清土壤质量家底,为守住耕地红线、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某某某部门办下发的某某某文件,为贯彻落实以上文件精神,结合某某某市(县)第三次土壤普查数据,对辖区范围内的土壤开展农业利用适宜类评价。
(二)工作目的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工作的开展和土地适宜类的划定,反映了土地的适宜性的高低和土地限制性大下,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及土地开发提供依据,以保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经济社会生态建设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是某某某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1、为某某某市(县)落实“藏粮于地”战略起到基础性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耕地占用刚性增加,要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摸清耕地数量状况和质量底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上年净减少面积
700万亩 1400万亩 1000万亩 2500万亩 3800万亩 1400万亩 600万亩 400万亩 100万亩
丘 陵 上 的 梯 田
2007年7月1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正式开始
2007年6月22日上午10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 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国务院小礼堂召开。图为中共中 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会议并发 表重要讲话。
❖ 1998年耕地面积有19.45亿亩 ❖ 2007年减少到18.26亿亩 ❖ 9年期间净减少1.19亿亩 ❖ 平均每年减少耕地在1320万亩 ❖ 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40% ❖ 一些省市人均耕地已经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
0.8亩警戒线。
❖ 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土地问题上, 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 守住耕地不少于18亿亩红线,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 度。
❖ 1984至1996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土地调查,初步 查明了当时全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情况。
1991年试点--1994年全面铺开--1998年汇总
❖ 保住18亿亩耕地(2009年18.27亿亩)、近16亿亩基 本农田,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 “底线”,也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参考书目
❖ 教材: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刘黎明主编 中国农业 大学出版社
❖ 参考书: ❖ 土地资源学 王秋兵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吴次芳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 期刊:地理学报、地理研究、自然资源学报、中国 土地科学等
绪论
GIS
❖ 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是一种特定 而又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采集、存贮、 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包括大气层 在内)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空间信息系统(李德 仁等, 1995)。
❖ 日本 1974-1980年利用GIS进行全国土地利用调查, 在彩色航空摄影的基础上编制1:25万土地利用现状 图,建立了日本国家土地资源数据库
Why do we study land resources survey?
❖? ❖? ❖?
中 国 土 地 资 源 利 用 区 划 系 统
守住18亿亩的红线
地问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国东部地区因土地问题上访群众超过7成。
❖ 三、各类开发区及房地产开发商囤积土地情况 ❖ 2003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始清理开发区,全国各类开发区多
达6866个,占地面积达3.86万平方公里(折合2570万亩土 地)。 ❖ 经过清理整顿,到2006年开发区压缩到1568个,规划面积 减少到9949平方公里(折成土地662万亩),压缩比例分别 为77.2%和74.2%。 ❖ 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有58110家,从业人员达160万人。 2007年囤地规模达10亿平方米(折合土地15万亩),2006 年估计沉淀在土地上的资金约2.4万亿元,这几乎相当于目 前商品房的年销售总额。
❖ 一、耕地面积减少,直接威胁粮食安全 ❖ 国土资源部公报
❖ 2007年基本建设占地达282.43万亩, ❖ 生态退耕还林38.17万亩, ❖ 自然灾害毁坏耕地26.88万亩, ❖ 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7.28万亩,
❖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耕地293.75万亩。
❖ 1998年到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相当于浙江、福建、江 西和广东四省耕地面积的总和
❖ 二、非法批地、占地情况
❖ 国土资源部通报: ❖ 2006年土地违法行为达到131007件,涉及土地面积近10万公
顷(150万亩)。 ❖ 2007年,各级国土执法监察部门共结案92347件,收回土地
8607公顷,其中耕地3760公顷。
❖ 目前,80%违法用地的主体是地方政府。
❖ 国家规定县级政府没有农地专用审批权,但一些县级政府无 视中央的规定,
1998年到2007年历年耕地面积减少情况表
年份
1988
199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全国耕地面积
19.45亿亩
19.38亿亩 19.24亿亩 19.14亿亩 18.89亿亩 18.51亿亩 18.37亿亩 18.31亿亩 18.27亿亩 18.26亿亩
❖ 新修订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 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目标,到2010年和2020年,全国 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
❖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指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 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 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主体功能区。
❖ 加拿大测量学家R.T.Tomlinson于1963年最早提出 地理信息系统这一术语,并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地理信息系统--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GIS),用于 自然资源的管理和规划。
3S & Land Resources
GIS 技术在国际上始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应 用于资源调查和研究,陆续建立了各种类型 的地理和资源信息系统,约1000种以上。
❖ 如广东省开平市在三年时间制造了9714份假材料,非法批地 达3万余亩;
❖ 河南省兰考县将农民的118亩耕地违法拍卖,农民不同意, 县政府强征,你不要钱我强给,县政府指示农村信用社给每 家每户一个活期存款单,以每亩41700作价强征,再以每亩 52万元卖给开发商。
❖ 全国类似违法案件高达1.3万件。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称:目前农民上访事件中6成以上是土
到现在GIS技术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由过去 单一功能分散系统,已成为多功能信息共享 系统,并致力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
❖ 美国 1969年 建立自然资源数据库、土地利用数据 库、土地管理数据库、地图数据库等。
❖ 加拿大 1965年 由环境部建立“加拿大地理信息系 统”, 1970年投入运行,1975年完成了“多功能 较完善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 在1:5万地形图基础 上,对土地利用和土地分级图进行数字化, 每3年 更新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