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他莫拉菌感染(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合集下载

卡他莫拉菌113株感染分布及耐药结果分析

卡他莫拉菌113株感染分布及耐药结果分析

卡他莫拉菌113株感染分布及耐药结果分析
段长恩;秦卫玲
【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9(25)17
【摘要】目的:分析卡他莫拉菌的感染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临床送检标本分离出的113株卡他莫拉茵的感染分布、产酶情况和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卡他莫拉菌在儿科和呼吸内科患者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42.5%和27.4%,以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最常见.卡他莫拉菌的产酶率为90.3%,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对氨苄西林、头孢克洛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8.1%、58.1%和41.5%,对3代头孢茵素、氟喹诺酮类和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敏感性较高.结论:卡他莫拉茵是儿科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茵之一,该菌产酶率高,对氨苄西林、头孢克洛和四环素有较高的耐药性,应该引起临床重视.
【总页数】3页(P2947-2949)
【作者】段长恩;秦卫玲
【作者单位】453003,新乡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453003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78株卡他莫拉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J], 邱伟波;武娅娅;秦珏;林晓晖;麦惠香
2.儿童患者中分离189株卡他莫拉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J], 郑红艳;宋文琪;董
方;刘锡青;甄景慧
3.儿童呼吸道卡他莫拉菌感染状况及耐药性和耐药基因的研究 [J], 杨晓华;王桂兰;汪伟山;谭南;林爱心;陈燕辉
4.儿童呼吸道卡他莫拉菌感染分布及耐药分析 [J], 袁少伟;李慧
5.卡他莫拉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J], 郭慧芳;张燕军;杨志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卡他莫拉菌

卡他莫拉菌

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catarrhalis,简称MC)首次发现于1896年,当时称之为卡他微球菌(Micrococcus catarrhalis),尔后又称为卡他奈瑟菌(Neisseria catarrhalis)和卡他布兰汉菌(Branhamella catarhalis)。

革兰氏染色显示为阴性,故为革兰氏阴性菌。

过去一直认为卡他莫拉菌是对人体无致病性的上呼吸道正常寄居菌。

但是,近20多年的研究发现,该菌不仅可以引起儿童和老年人的上呼吸道感染,而且还是引起成人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是儿童上颌窦炎、中耳炎、肺炎以及成人的慢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第3位最常见致病菌,仅次于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而且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尤其多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肺炎衣原体只有一个血清型,98kD蛋白(核孔复合体蛋白)为其特异性抗原,代表株为
TWAR。

目前已新分离出10多株肺炎衣原体,该衣原体是一种重要的呼吸道病原体。

肺炎衣原体主要引起人的非典型性肺炎,同时还可致支气管炎、咽炎、鼻窦炎、中
耳炎、虹膜炎、肝炎、心肌炎、心内膜炎、脑膜炎、结节性红斑等疾病,也是艾滋病、白血
病等继发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另外,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认为,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心
血管疾病相关,已引起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

儿童呼吸道卡他莫拉菌感染128例临床分析

儿童呼吸道卡他莫拉菌感染128例临床分析

儿童呼吸道卡他莫拉菌感染128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卡他莫拉菌感染的初步防治。

方法对2005年11月~2007年3月间,在金昌市区3家医院门诊及住院的6岁以下儿童,有呼吸道感染症状者,采集咽部分泌物及痰进行培养,观察并总结其呼吸道卡他莫拉菌感染的情况及临床特点。

结果从呼吸道感染病人标本中培养出420株菌。

其中,卡他莫拉菌128例,占30.5%,位于第1位,此菌感染多见于体质差的3岁以下儿童,以下呼吸道感染为多见,且临床表现重,普遍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

结论积极防治儿童营养性疾病,合理应用抗生素,对3岁以内儿童呼吸系统感染,临床表现重的应及时采集咽部分泌物及痰进行培养,一旦培养出卡他莫拉菌,就应选特效的β-内酰胺酶稳定剂药物治疗。

【关键词】儿童卡他莫拉菌感染卡他莫拉菌(BC)也称卡他布兰汉菌,是上呼吸道的一种寄居菌。

近年来,卡他莫拉菌呼吸道感染在国外有剧增趋势,在国内也有相关报道[1]。

且BC中产β-内酰胺酶株出现率增高,呈递增趋势[2],给抗生素治疗带来困难。

儿童体质差者更具易感染性[3]。

为此,我们总结了2005年11月~2007年3月间我市3家市级医院6岁以下儿童呼吸道BC感染的流行和临床特点,进一步探讨其防治对策。

1 对象及方法1.1 对象2005年11月~2007年3月间,市区3家市级医院门诊和住院的具有发热、咳嗽、咽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6岁以下儿童。

1.2 方法1.2.1 样品采集上呼吸道感染者,用无菌棉咽拭子擦拭小儿咽侧壁和后壁,取分泌物;对下呼吸道感染者:年龄小,不能配合咳嗽者,用一次性负压吸痰管采集痰液;年龄大,能配合排痰者,嘱其漱口3次咯出深部痰液。

所采标本立即送检,将标本接种于含5%兔血琼脂平板和巧克力琼脂平板上,内贴一片万古霉素药敏纸片,进行培养。

1.2.2 药敏试验培养分离出卡他莫拉菌,用碘淀粉测定法进行β-内酰胺酶检测。

药敏监测是根据2001年美国NCCIS 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的执行标准,采用纸片扩散法的方法进行检测。

肠球菌 奈瑟菌 卡他莫拉菌参考

肠球菌 奈瑟菌 卡他莫拉菌参考
在取材作涂片时,应先用灭菌盐水洗净 尿道口,然后用手指挤出脓液,用棉拭 轻轻涂布于载玻片上。
从男性病人尿道取材作培养时,应用拭 子深入尿道2cm-4cm,旋转取出分泌物。 从女性病人的宫颈取材时,应将棉拭插 入宫颈口1.5cm,稍转动并停留10s-15s。
淋球菌抵抗力很弱,最好床边接种,尽 快送检。
27
治疗
▪ 头孢三嗪(ceftriaxon,菌必治)250mg一次肌注, 有合并症者连用10天。
▪ 壮观霉素(spectinomycin,淋必治)2g,一次肌 注,有合并症者连用10天。
▪ 氟哌酸200mg口服,一日3次共7日;氟嗪酸200mg每 日2次口服共7日。
29
脑膜炎奈瑟菌
肠球菌属、奈瑟菌属、 卡他莫拉菌
1
肠球菌属
(Enterococcus)
2
肠球菌属分类
肠球菌原归于链球菌属,与 D 群链球 菌血清型相同 。
1984年 Schleifer 和 Kipper-Bale 将 其单独成立为肠球菌属 。
分子方法证实迄今有近20种肠球菌 。
3
临床意义
是人和动物肠道正常菌群之一 。 严重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患
6.5%NaCl生长
7
肠球菌属的细菌分组
试验 甘露醇 山梨糖 精氨酸
群Ⅰ + + -
群Ⅱ + +
群Ⅲ +
群Ⅳ -
群Ⅴ + -
8
各组所含肠球菌
群Ⅰ:鸟肠球菌、恶臭肠球菌、假鸟肠球菌、棉子糖
肠球菌、解糖肠球菌、E.gilvus、E.pallens
群Ⅱ:粪肠球菌、屎肠球菌、铅黄肠球菌、鸡肠
肠球菌、孟氏肠球菌

【优秀文档推荐下载】卡他莫拉菌感染

【优秀文档推荐下载】卡他莫拉菌感染

“凡大医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孙思邈以下为本文具体内容:卡他莫拉菌感染一概述随着对本属细菌的深入研究其命名还将会发生变化。

卡他莫拉(MC)菌是一种革兰阴性双球菌。

过去认为仅是健康人呼吸道的正常寄居菌群,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呼吸道病原菌,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尤其多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

最近10年来建立了研究MC的各种动物模型,有些模型并不适用于研究人类感染。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我们对MC致病基因、抗原性致病机制及宿主免疫反应的知识,并有望研制出疫苗。

二病因MC在血平板、巧克力平板等各种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冰球”状。

菌落光滑、直径1~3mm不透明,乳白色,易从培养基上刮下。

本菌无芽胞、无鞭毛形态上易与其他奈瑟菌属相混淆。

MC可产生氧化酶、触酶和DNA酶。

菌体基因组DNA中G+C 含量为40.0~40.3mol%。

将不同地区分离到的MC经对细菌外膜蛋白进行纯化、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发现其成分高度相似。

大多数MC都表达菌伞,菌伞与人体上皮细胞的糖(神经)鞘脂受体结合,从而黏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上启动感染的过程。

三临床表现该菌可引起人类多种感染。

如急性中耳炎、上颌窦炎和下呼吸道感染,亦可引起脑膜炎、心内膜炎、尿道炎,婴儿和儿童眼结膜炎、角膜炎和败血症。

近来报道MC尚可致男女性生殖泌尿道的感染,如前庭大腺脓肿、男性尿道炎等。

该菌产生β内酰胺酶的菌株渐多为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四检查1.实验室检查近年来不断推出快速、准确、简易的方法,如改良糖类降解试验;产色底物快速酶试验;丁酸盐油脂水解试验;丁酸酯酶试验。

其中:Bacto-TB水解试验具有特异实用、简单、。

卡他莫拉菌感染,卡他莫拉菌感染的症状,卡他莫拉菌感染治疗【专业知识】

卡他莫拉菌感染,卡他莫拉菌感染的症状,卡他莫拉菌感染治疗【专业知识】

卡他莫拉菌感染,卡他莫拉菌感染的症状,卡他莫拉菌感染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奈瑟菌科包括五个菌属:奈瑟菌属、莫拉菌属、金氏菌属、不动杆菌属和Oligella属。

其中莫拉菌属又包含莫拉(Moraxella)和布拉汉(Branhamella)两个亚属,对上述命名和分类仍存在争议。

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catarrhalis,MC)也有称卡他布兰汉菌(Branhamellacatarrhalis,BC)是寄居于人类上呼吸道的莫拉菌属的一种细菌,1970年分类为布兰汉菌,1984年该菌被列为莫拉菌属的一个亚属,称为Moraxedla(Branhamella)catarrhalis即卡他莫拉(布拉汉)菌,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命名是M.catarrhalis(MC)即卡他莫拉菌。

随着对本属细菌的深入研究,其命名还将会发生变化。

MC菌是一种革兰阴性双球菌。

过去认为仅是健康人呼吸道的正常寄居菌群。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MC在血平板、巧克力平板等各种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冰球状。

菌落光滑、直径1~3mm,不透明,乳白色,易从培养基上刮下。

本菌无芽孢、无鞭毛,形态上易与其他奈瑟菌属相混淆。

MC可产生氧化酶、触酶和DNA酶。

菌体基因组DNA中G C含量为40.0~40.3mol%。

对MC表面结构的认识有利于阐明细菌的致病机制、人体对细菌的免疫反应过程、疫苗的研制等。

将不同地区分离到的MC经对细菌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进行纯化、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发现其成分高度相似。

主要OMP的特性已经阐明,并用于疫苗的研制。

MC外膜包含有类脂-低聚糖(LOS),由一个类脂A核与低聚糖偶合。

95%的分离菌中含有三种主要的抗原LOS,根据LOS分子末端连接的糖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血清型。

LOS可能也是MC致病的毒力成分。

大多数MC都表达菌伞,菌伞与人体上皮细胞的糖(神经)鞘脂受体结合,从而黏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上,启动感染的过程。

卡他莫拉菌感染科普宣传PPT

卡他莫拉菌感染科普宣传PPT
卡他莫拉菌感 染科普宣传 PPT
目录 概述 致病方式 症状 预防 疗 结语
概述
概述
病原体介绍:卡他莫拉菌是一 种食品中常见的病原菌,易感 人群为老幼妇孺和免疫力低下 者。它的致病方式、症状、传 播途径等。
致病方式
致病方式
食物传播:通过饮食感染食品中卡他莫 拉菌,如未彻底熟烤、未消毒食品。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接触传播:与感染人员、动物、物品等 进行密切接触。
致病方式
水源传播:饮用未消毒的卡他 莫拉菌污染的水。
症状
症状
腹泻:最主要的症状之一,典型的特点 是水样便,有时伴随有腹痛、里急后重 。
恶心、呕吐:常见的症状之一,但一般 不如腹泻明显。
症状
全身无力、食欲减退。
预防
预防
饮食:避免食用未彻底熟烤、未消毒的 食品。
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习惯 ,勤洗手、勤消毒。
预防
餐具:加强餐具的消毒,避免 互相污染。
治疗
治疗
补水:饮用一些有盐分含量的水、红糖 水、橙汁等,以避免脱水。
抗生素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者,在医生 指导下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结语
结语
微小的细菌能够给人们带来极 度的危害,对于这种病原体和 疾病,我们应当保持警惕,增 强预防意识,以避免其带给我 们的危害。

儿童呼吸道卡他莫拉菌感染分布及耐药分析

儿童呼吸道卡他莫拉菌感染分布及耐药分析

儿童呼吸道卡他莫拉菌感染分布及耐药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儿童卡他莫拉菌(MC)在儿童呼吸道中感染分布情况以及耐药分析。

方法:资料随机选取本院门诊和住院部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入1024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痰标本进行MC分离培养,其中呼吸道中检测出110例,并进行鉴定以及药敏试验,对患儿细菌感染分布情况以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所有MC分布情况 2015年与2016年分布情况比较两个年份阳性率以及合并其他感染之间差异无意义(P>0.05),其中阳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82.7%,四环素耐药率为10.9%,其中二三代头孢、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对MC具有较高敏感性。

结论:临床上对MC治疗首选β-内酰胺类药物、二三代头孢,但是由于临床耐药性严重,应当加强对MC耐药性监测。

【关键词】呼吸道;卡他莫拉菌;感染;耐药【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0-0113-02卡他莫拉菌(MC)是属于儿童呼吸道中最为常见一类病原菌,其临床致病性仅次于肺炎链球菌以及流感嗜血杆菌,主要会引起患儿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鼻窦炎以及中耳炎。

研究证实呼吸道感染中MC是属于一种重要条件致病菌,其临床检出率处于不断上升阶段[1]。

近年来,随着临床上抗生素广泛应用,此菌对于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报道不断增多,由于患儿治疗中使用抗生素治疗上具有一定局限性,为临床儿科治疗带来一定困难[2]。

本文就儿童MC细菌在儿童呼吸道中感染分布情况以及耐药分析情况进行探究,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资料随机选取本院门诊和住院部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入1024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并对此1024例患儿痰标本进行卡他莫拉真菌分离培养,呼吸道中检测出110例,并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其中男79例,女31例,年龄6个月~12岁,平均(6.4±1.2)岁。

1.2 方法1.2.1仪器与设备鉴定卡以及Vitek-2compact全自动分析仪均由发过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本次使用血平板、巧克力平板由广州迪景微生物科技有效公司生产,使用微生物室配置MH培养基由英国Oxoid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他莫拉菌感染(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随着对本属细菌的深入研究其命名还将会发生变化。

卡他莫拉(MC)菌是一种革兰阴性双球菌。

过去认为仅是健康人呼吸道的正常寄居菌群,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呼吸道病原菌,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尤其多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

最近10年来建立了研究MC的各种动物模型,有些模型并不适用于研究人类感染。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我们对MC致病基因、抗原性致病机制及宿主免疫反应的知识,并有望研制出疫苗。

二病因MC在血平板、巧克力平板等各种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冰球”状。

菌落光滑、直径1~3mm不透明,乳白色,易从培养基上刮下。

本菌无芽胞、无鞭毛形态上易与其他奈瑟菌属相混淆。

MC可产生氧化酶、触酶和DNA酶。

菌体基因组DNA中G+C含量为40.0~40.3mol%。

将不同地区分离到的MC经对细菌外膜蛋白进行纯化、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发现其成分高度相似。

大多数MC都表达菌伞,菌伞与人体上皮细胞的糖(神经)鞘脂受体结合,从而黏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上启动感染的过程。

三临床表现该菌可引起人类多种感染。

如急性中耳炎、上颌窦炎和下呼吸道感染,亦可引起脑膜炎、心内膜炎、尿道炎,婴儿和儿童眼结膜炎、角膜炎和败血症。

近来报道MC尚可致男女性生殖泌尿道的感染,如前庭大腺脓肿、男性尿道炎等。

该菌产生β内酰胺酶的菌株渐多为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四检查1.实验室检查
近年来不断推出快速、准确、简易的方法,如改良糖类降解试验;产色底物快速酶试验;丁酸盐油脂水解试验;丁酸酯酶试验。

其中:Bacto-TB水解试验具有特异实用、简单、费用低等优点,可对MC作出快速鉴定。

基于LPS的血清学分型、β内酰胺酶蛋白等电聚焦、蛋白外膜电泳谱均已用于MC的表现型鉴定。

最近基于核酸多态性的限制酶分析、巨限酶(macrorestrictionenzyme)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也为细菌学检测提供了有力武器。

菌株特异性DNA探针也已试用于临床。

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FLPA)和自动化核型分析系统用于临床分离菌的鉴定发现,耐药MC为同种间的异质基因,是来自于某一克隆的成功繁殖。

此外,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16SrRNA基因测序可精确鉴定MC。

同时测定三种或更多种常见致病菌的多重(multiplex)PCR技术也已经在临床应用。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增高可有核左移。

2.其他辅助检查
肺部感染时,X线胸片可见异常病变。

五诊断根据各系统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可判断感染发生的部位,细菌培养到MC为确诊依据,应注意有基础疾病和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感染的临床表现可不典型,要依赖痰菌培养生化鉴定和涂片革兰染色,有条件者可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

六治疗MC所致许多感染均可口服抗生素治疗。

MC对以下药物通常是敏感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噁唑)、四环素、第二代口服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等。

MC也对替卡西林、哌拉西林、注射用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

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克林霉素和林可霉素耐药。

因此对MC菌感染者,建议首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此外,对于原发病的治疗,增强抵抗力加强营养支持疗法等亦十分重要。

寄语:“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身体健康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很难达到的目标。

今天,你能开口说话,能用眼睛、耳朵、鼻子去感知身边的一切事物,能正常地用双腿行走,无病无痛……这些看起来是很轻而易举的,但是你是否想过这些却是极度重要且来之不易的,如果某一天你失去了,怎么办?看到街上那些失明失聪、断手少腿的残疾人,你是否在想:幸好我没有像他们那样,你错了,生命充满意外,谁能保证你明天不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呢?那你又是否因此更加懂得珍惜健康呢?那就请不要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赶快行动起来,锻炼身体,让身心健康吧!要清楚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健康状况是稍纵即逝的,明确健康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本钱,要懂得珍惜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