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他莫拉菌感染的诊治进展

合集下载

卡他莫拉菌感染怎样治疗?

卡他莫拉菌感染怎样治疗?

卡他莫拉菌感染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卡他莫拉菌感染的治疗方法,治疗卡他莫拉菌感染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卡他莫拉菌感染应该吃什么药。

*卡他莫拉菌感染怎么治疗?
*一、西医
*1、治疗
自1970年代以来产生β内酰胺酶的MC菌株在美国和欧洲迅速增加,是细菌耐药性出现的一个实例。

对产生β内酰胺酶的MC株,即使药敏实验对氨苄西林敏感也要避免应用氨苄西林,因为氨苄西林可诱导MC产生β内酰胺酶。

MC所致许多感染均可口服抗生素治疗。

MC对以下药物通常是敏感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噁唑)、四环素、第二代口服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等。

MC也对替卡西林、哌拉西林、注射用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

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克林霉素和林可霉素耐药。

因此对MC菌感染者,建议首选头孢唑林和(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此外,对于原发病的治疗,增强抵抗力、加强营养支持疗法等亦十分重要。

*2、预后
患者多有基础疾病如肺心病、肿瘤、糖尿病等。

病死率高达21%。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卡他莫拉菌感染怎么治疗,卡他莫拉菌感染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卡他莫拉菌感染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卡他莫拉菌感染”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人呼吸道病原菌:卡他莫拉菌

人呼吸道病原菌:卡他莫拉菌

人呼吸道病原菌:卡他莫拉菌
王明贵;秦晓华
【期刊名称】《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年(卷),期】2011(11)2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卡他莫拉菌被认为是人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之一。

本文介绍卡他莫拉菌感染,特别是卡他莫拉菌引起儿童中耳炎和成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的临床表现及流行情况,以及近年来在卡他莫拉菌发病机制和疫苗研发等方面的新进展。

【总页数】1页(P136-136)
【关键词】卡他莫拉菌感染;呼吸道病原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见病原菌;呼吸道感染;流行情况;临床表现;急性发作
【作者】王明贵;秦晓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6
【相关文献】
1.0~5岁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卡他莫拉菌特点及耐药性研究 [J], 付魏萍;袁翊;袁平宗;汪永强;刘靳波;张淑霞
2.儿童呼吸道卡他莫拉菌感染状况及耐药性和耐药基因的研究 [J], 杨晓华;王桂兰;汪伟山;谭南;林爱心;陈燕辉
3.儿童呼吸道卡他莫拉菌感染分布及耐药分析 [J], 戴刚;代强
4.人呼吸道卡他莫拉菌快速检测胶体金试纸的研制 [J], 黄莹琪;张秋;陶冶;胡征;张改平;张华山
5.儿童下呼吸道卡他莫拉菌的耐药性研究 [J], 杨晓华;谭南;林爱心;张炽伦;蔡凤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呼吸道卡他莫拉菌的培养和药敏结果分析

呼吸道卡他莫拉菌的培养和药敏结果分析

呼吸道卡他莫拉菌的培养和药敏结果分析【摘要】目的对呼吸道卡他莫拉菌的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的理论依据。

方法对呼吸系统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肺炎链球菌占43.46%,流感嗜血杆菌占37.13%,卡他莫拉菌占30.80%,克雷伯菌属占24.89%,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2.36%;(2)卡他莫拉菌菌株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93.15%),对喹诺酮类的耐药率最低(9.59%)。

结论卡他莫拉菌对临床呼吸系统感染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临床医务人员应重视卡他莫拉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关键词】卡他莫拉菌;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catarrhalis,MC)常定植在人群的鼻咽部,可诱发急性呼吸道各种感染,需要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1-2]。

我院调查MC在临床呼吸系统感染疾病中的致病性,并通过药物敏感试验了解MC的耐药性,以期为临床有效治疗MC导致的感染性疾病提供可以参考的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呼吸系统感染的患者共427例,其中男42例,女54例;其中肺炎21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05例、急性支气管炎72例、支气管扩张伴感染24例、肺脓肿13例。

1.2方法1.2.1痰标本的采集和检测全部患者在清洁漱口后进行扣背排痰,取呼吸道深部的新鲜痰液1-2 ml,放入有生理盐水的无菌试管中,将其振荡混匀后送检进行痰培养。

可以接种的痰标本的合格标准:涂片镜检痰标本,白细胞数量>25个/低倍视野,鳞状上皮细胞数量<10个/ 低倍视野。

使用血琼脂培养皿和巧克力平皿接种痰标本,置于培养箱孵育18-24h。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进行菌株鉴定。

1.2.2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 method)测定MC菌株对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卡他莫拉菌113株感染分布及耐药结果分析

卡他莫拉菌113株感染分布及耐药结果分析

卡他莫拉菌113株感染分布及耐药结果分析
段长恩;秦卫玲
【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9(25)17
【摘要】目的:分析卡他莫拉菌的感染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临床送检标本分离出的113株卡他莫拉茵的感染分布、产酶情况和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卡他莫拉菌在儿科和呼吸内科患者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42.5%和27.4%,以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最常见.卡他莫拉菌的产酶率为90.3%,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对氨苄西林、头孢克洛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8.1%、58.1%和41.5%,对3代头孢茵素、氟喹诺酮类和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敏感性较高.结论:卡他莫拉茵是儿科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茵之一,该菌产酶率高,对氨苄西林、头孢克洛和四环素有较高的耐药性,应该引起临床重视.
【总页数】3页(P2947-2949)
【作者】段长恩;秦卫玲
【作者单位】453003,新乡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453003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78株卡他莫拉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J], 邱伟波;武娅娅;秦珏;林晓晖;麦惠香
2.儿童患者中分离189株卡他莫拉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J], 郑红艳;宋文琪;董
方;刘锡青;甄景慧
3.儿童呼吸道卡他莫拉菌感染状况及耐药性和耐药基因的研究 [J], 杨晓华;王桂兰;汪伟山;谭南;林爱心;陈燕辉
4.儿童呼吸道卡他莫拉菌感染分布及耐药分析 [J], 袁少伟;李慧
5.卡他莫拉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J], 郭慧芳;张燕军;杨志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AP的诊治进展及临床路径

CAP的诊治进展及临床路径

我国CAP病原学构成-流调2
单细菌
46.89
未检出
混合感染
单非典
11.48
20.65
20.98
10.2%
刘又宁,陈民钧等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6年1月第29卷第 I 期,3-8 (* 共入组665例病人,其中完成非典型致病原检测的为610例,故 CAP致病原谱分析在610例样本中计算)
Company Logo
需入住ICU的重症患者 A组:无铜绿假单胞 菌感染危险因素
肺链 需氧G-杆菌 嗜肺军团菌 肺炎支原体 流感嗜血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B组:有铜绿 假单胞菌感染 危险因素
A组常见病原体+铜 绿假单胞菌
肺链 肺炎支原体 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衣原体
肺链 流感嗜血杆菌 需氧G-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 菌 卡他莫拉菌等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常见致病原体
其他 卡他莫拉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伯氏考克斯体 鹦鹉热衣原体 革兰阴性菌 流感嗜血杆菌 军团菌 肺炎支原体 病毒 肺炎衣原体 肺炎链球菌
0
5
10
15
Woodhead MA,
20
25
30
数据来自10个国家26项前瞻性研究 (5961例 成人患者)
Company Logo
IDSA/ATS指南CAP常见病原体
门诊患者
肺炎链球菌 肺炎支原体 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衣原体 呼吸道病毒a
住院患者
(非ICU) 肺炎链球菌 肺炎支原体 肺炎衣原体 流感嗜血杆菌 军团菌属 口咽部定植菌 呼吸道病毒a
住院患者
(ICU) 肺炎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军团菌属 革兰阴性菌 流感嗜血杆菌
发 生 频 率 依 次 降 低

卡他莫拉氏菌下呼吸道感染58例报告

卡他莫拉氏菌下呼吸道感染58例报告

卡他莫拉氏菌下呼吸道感染58例报告李凡;凌兰萍;蔡映云【期刊名称】《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年(卷),期】2000(17)1【摘要】的 :总结近五年来卡他莫拉氏菌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方法 :(1 )分析 58例卡他莫拉氏菌所致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 ,包括年龄、基础疾病、发病诱因、症状体征、X线表现、治疗转归等 ;(2 )以K -B法 (纸片法 )或Etest法 (MIC纸片法 )测定该菌的体外药敏性。

结果 :(1 )男 44例 ,女 1 4例 ,年龄54± 1 5岁 ,78%的患者有基础疾病 ,主要为COPD、肺心病。

症状为咳嗽 (93 % )、发热 (60 % ) ,胸部X线表现为肺部斑片状阴影 (41 4% )。

(2 )药敏试验示该菌呈多重耐药 ,妥布霉素、氧氟沙星、头孢哌酮、头孢三嗪为较敏感抗生素。

结论 :卡他莫拉氏菌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有基础疾病 ,临床表现不典型 ,诊断依靠病原学并结合临床及X线检查。

【总页数】2页(P10-11)【关键词】卡他膜拉氏菌;下呼吸道感染;病因;诊断;治疗【作者】李凡;凌兰萍;蔡映云【作者单位】上海梅山冶金公司医院;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肺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相关文献】1.苏州地区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卡他莫拉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J], 吴军华;季伟;丁云芳;陶云珍;骆亚丽;黄璐2.苏州地区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卡他莫拉菌感染与气候因素相关性研究 [J], 孙慧明;周卫芳;季伟;严永东;陈正荣;陶云珍3.0~5岁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卡他莫拉菌特点及耐药性研究 [J], 付魏萍;袁翊;袁平宗;汪永强;刘靳波;张淑霞4.卡他莫拉氏菌在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发病情况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J], 何巧洁;薛欣5.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卡他莫拉氏菌的检出及药敏试验 [J], 严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建省福州市卡他莫拉菌感染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福建省福州市卡他莫拉菌感染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福建省福州市卡他莫拉菌感染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卢丹凤
【期刊名称】《实用医技杂志》
【年(卷),期】2022(29)6
【摘要】目的探讨福州市卡他莫拉菌感染情况及耐药性特征,为卡他莫拉菌感染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福建省立金山医院临床患者送检的痰标本4600份,
接种于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进行卡他莫拉菌筛查鉴定及药敏分析。

结果4600份
痰标本检出101株卡他莫拉菌,阳性率为2.20%。

卡他莫拉菌感染集中在小孩与老人这2组免疫低下的群体和春冬季节。

药敏结果显示,92/101(91.09%)菌株呈现β内酰胺酶阳性,氨苄西林的耐药率95/101(94.06%),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氯霉素、氧氟沙星敏感性较高,未发现头孢噻肟、利福平耐药菌株。

结论卡他莫拉菌作为重
要的条件致病菌,应重点关注免疫低下的小孩和老人,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应合理选择敏感度高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总页数】3页(P573-575)
【作者】卢丹凤
【作者单位】福建省立金山医院检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
【相关文献】
1.北京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卡他莫拉菌携带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2.梧州市成人发热门诊口咽部卡他莫拉菌携带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3.患儿呼吸道感染91例卡他莫拉菌及耐药性分析
4.婴幼儿与老年人感染卡他莫拉菌的耐药性分析
5.河南地区不同人群感染卡他莫拉菌的临床特点和耐药性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患儿呼吸道感染91例卡他莫拉菌及耐药性分析

患儿呼吸道感染91例卡他莫拉菌及耐药性分析

2 . 1 设 备 及试 剂 : 鉴定仪器 : VI T E K2 一 C o mp a c t ; 细 菌鉴 定 卡 : VI T E K2 一 C o mp a c t ; 仪 器 NH 卡 , OXOI D
药 敏纸 片 , 培养 基 ( 天津 金章 科技 发展 有 限公 司 ) , 所 有
抗 菌药 物治 疗 无 效[ 2 ] 。本研 究 对 我 院 9 1例 卡他 莫 拉 菌感 染 患儿 的情 况 进行 分析 , 掌 握近 期耐 药情 况 , 为 临 床 合理 用药 提 供参 考 , 现分 析报 道如 下 。
资 料 与 方 法
3 研 究方 法

收集 8 2 7 例 感染 患儿 资料 , 将 总感
岁 以上 患儿 ( P <O . 0 5 ) 。春 、 夏、 秋、 冬 四季 感 染率分 别 是 9 . 5 9 、 4 . 9 1 、 7 . O 9 、 1 8 . 6 5 %, 冬 季 感
染率 明显 高于其 它季 节 ( Y 一6 . 3 6 1 5 , P <0 . 0 5 ) 。对 卡他 莫拉 茵敏 感 的前三 位抗 菌 药物分 别是 阿莫
呼吸 道感 染 患儿 分泌物 进行 细 菌培 养 分 离和 菌种 鉴 别 , 共 分 离出 9 1株 卡 他 莫拉 茵感 染 患儿 , 采用
K— B纸 片 法进行 抗 茵 药物敏 感性 试验 , 根据 C L S I M4 5 一 A2折 点进 行 药物敏 感性 判 断 。 同时分析 感
染分 布及 特 点 。结果 : 卡他 莫拉 菌 感 染与性 别 无 关 ( P> 0 . 0 5 ) ; 3岁及 以下 患儿 感 染 率 明显 高于 4
染 发生率 ; 卡 他莫 拉菌 对 阿莫西 林/ 棒酸 、 复方 新诺 明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74·
蝗鏖凼科盘壶2Q塑生曼旦筮堑鲞筮!翅』堡!也!旦!!翌丛趔:△坚鲤!!至Q螋:Y尘:2垒t塑!:!
·继续教育园地·
卡他莫拉菌感染的诊治进展
李莉 卢洪洲
[中图分类号]R37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9057.2009.08.031
[关键词】卡他莫拉菌;感染;诊断; 治疗
2.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增高,可有核 左移。但免疫低下等机体反应较低者或老人和A,JL等白细胞也 可不高。影像学检查可用于肺部、鼻窦等感染的辅助诊断。
万方数据
·576·
!逝鏖内型盘盍兰Q塑堡墨旦筮堑鲞箜墨翅』鱼!也!望堡翌丛鲤:△坠艘坠至Q塑,!尘:堑:盟Q:墨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MC感染是继未分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造成COPD病情恶化的 第二位原因。MC使大约10%的COPD患者病情恶化,成人 COPD从下呼吸道中分离出MC的占32%¨1。COPD患者在 MC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细菌感染的表现没有区别,可出 现咳嗽、咳痰增加,呼吸困难加重等。痰标本革兰染色细胞内 外均可发现大董革兰阴性的双球菌。
2.MC表面结构:对MC表面结构的认识有利于阐明细菌 的致病机制、人体对细菌的免疫反应过程、疫苗的研制等。将 不同地区分离到的MC经对细菌外膜蛋白(OMP)进行纯化、聚 丙稀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发现其成分高度相似。主 要OMPs的特性已经阐明,并用于疫苗的研制。MC外膜包含 有类脂一低聚糖(LOS),由一个类脂A核与低聚糖偶合,没有脂
4.鼻窦炎:经鼻窦灌洗可得到鼻窦炎患者的标本,培养发 现引起成人和儿童鼻窦炎的致病菌依次为未分型流感嗜血杆 菌、肺炎链球菌和MC。
5.败血症:近来有文献报道MC可致败血症。MC引起的 败血症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中,从新生儿到老人,病 情表现较大差别,从轻微症状到危及生命。患者多有基础疾病 如肺心病、肿瘤、糖尿病等。病死率高达2l%,基础疾病是决定 预后的关键因素。在病毒感染后,MC可引起儿童细菌性气管 炎。MC还可导致儿童眼结膜炎和角膜炎,其所造成的致死性 脑膜炎也有报道。
卡他莫拉菌(MoraxeUa catarrhalis,MC)曾被称为卡他微球 菌(Micrococcus catarrhalis)卡他奈瑟菌和卡他布兰汉菌(BC), 是寄居于人类上呼吸道的莫拉菌属的一种细菌。随着对本属 细菌的深入研究,其命名还将会发生变化。过去认为仅是健康 人呼吸道的正常寄居菌群,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呼吸道 病原菌,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尤其多见于儿童呼吸道感染和慢 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据国外报道,MC茵已跃居为呼吸 道感染的第3位重要病原菌(仅次于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 菌)。国外已建立了MC感染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分子流行学 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建立全国乃至世界性的MC院内感染和携 带者的动态监测系统,并已经发现产13内酰胺酶菌株占分离菌 90%以上,甚至有95.5%的报道…。虽然MC的毒力因子已有 详细的描述,但其与细菌的黏附、侵袭、耐药等(感染与免疫)中 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我们对 MC致病基因、抗原性、致病机制及宿主免疫反应的知识,并有 望研制出疫苗。
OMPs有A—H等8种主要蛋白,分子量为21 kDa~98 kDa,具有血凝作用。近年一种新的OMP称为高分子量 (HMW).OMP或称为普遍存在的表面蛋白(UspA)引起了人们
万方数据
蝤鏖囱整苤查兰Q塑生墨旦箜2鱼鲞筮墨翅』Q也!翌!!翌丛鲤:垒坚鲤壁至Q塑:!尘:堑:堕竺:墨
·575·
的广泛重视,其两种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同源性在90%以上。 UspAl编码基因的变异导致其编码蛋白黏附功能大大降低,纯 化的蛋白对HEp-2细胞有亲嗜性,并可与纤维连接蛋白结合, 此表现型的菌株毒力降低,UspAl介导MC对多种宿主细胞的 黏附,但近期的研究显示与此相关的黏附功能并不是普遍存在 的口1;UspA2基因是补体耐受基因,其蛋白易与玻璃体结合蛋 白结合。动物实验证明这两种蛋白具有将细菌从肺部清除的 功能。MC表面有两种受体分别称为转铁蛋白结合蛋白(TbpA 和TbpB)、乳铁蛋白结合蛋白(LbpA和LbpB)。编码这些蛋白 的基因具有部分同源性,而且这些蛋白也存在于奈瑟氏菌和嗜 血杆菌等革兰阴性菌体表面,是细菌的致病因子。编码基因的 变易或缺失可影响其致病性及免疫原性。LOS可选择性上调 人单核细胞表面ICAM-1的表达,然后通过ICAM一1和IL一8依赖 的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刺激临近纯真单核细胞产生TNF.d,从而 造成大量炎症反应旧J。有研究表明因MC外膜蛋白CD刺激机 体产生的抗体可阻止CD与黏膜的结合,并在小鼠模型中可增 强肺对MC的清除¨J。MC产生的B内酰胺酶不仅保护着细菌 产生的各种致病性的酶,而且使得其他严重呼吸道合并感染如 肺炎链球菌、未分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对青霉素治疗无效。细 菌间可发生与耐药相关性的基因传导,如Bootsma等发现MC 与革兰阳性微生物偶有交叉耐药基因存在。国外有研究报道 MC能促进人血清中流感嗜血杆菌的生存,其中起主要作用的 蛋白是UspA。/A:。此现象表明MC具有间接致病性。事实上, 因上述情形而治疗失败已有报道,说明无论MC是纯培养阳性, 还是混合培养阳性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根据各系统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可判断感染发生的 部位,细菌培养到MC为确诊依据,应注意有基础疾病和免疫力 低下的患者感染的临床表现可不典型。要依赖痰菌培养生化 鉴定和涂片革兰染色,有条件者可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应注 意与其他奈瑟菌科细菌相鉴别。
1.中耳炎:3岁以前的儿童80%曾患有至少一次中耳炎。 反复出现中耳炎的儿童常伴有语言发育延迟。采用鼓膜穿刺 术对中耳炎致病因子进行多中心研究,中耳炎的主要致病菌为 肺炎链球菌、未分型流感嗜血杆菌和MC,其中大约20%为MC。 近来采用较细菌培养更敏感的PCR方法对穿刺液进行鉴定。可 能会得到更高的MC阳性率。
二流行病学
由于肺部感染的致病菌与患者口咽部寄居的菌群密切相 关,所以MC菌可在条件适宜时致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久 病体弱,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和激素,免疫缺陷患者呼吸道防 御功能及机体免疫力降低,使细菌进入下呼吸道而引起感染。 人体的MC带菌率与年龄有关,健康成人上呼吸道带菌率为 3%~5%t41,有慢性肺部疾病者痰培养MC阳性率高于健康成 人。婴儿在鼻咽部常有MC定植,冬季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更 易有MC定植。婴儿鼻咽部MC定植率因不同地区而有较大的 差别,如在纽约为66%,而在澳大利亚的Darwin郊区则高达 100%。此差异可能与环境卫生条件、人种基因的不同、宿主因 素等有关。鼻咽部的MC可导致儿童反复发生中耳炎。MC已 成为致儿童呼吸道感染很重要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应用分子 流行病学包括基因组限制性酶切分析(REA)、脉冲场凝胶电 泳、PCR等方法研究发现,婴儿及患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成人,呼 吸道MC呈动态性变化,即原有的MC不断被清除而新的MC 又会出现,表明免疫反应使得人体可以识别并清除MC。MC院 内感染可通过呼吸道传播,有证据表明MC在痰液中可生存3 周以上,所以呼吸病房尤其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老年患者痰标本常可分离出补体耐受菌株,补体耐受可认 为是MC的一种致病因素。儿童89%的下呼吸道分离MC菌株 对补体介导的杀灭作用具有耐受性;而上呼吸道分离菌则多数 敏感(58%)。补体耐受菌株可与人玻璃体结合蛋白结合形成 阻碍补体攻击的膜复合物,从而抑制补体的最终通路。
四、临床表现
该菌可引起人类多种感染。如急性中耳炎、上颌窦炎和下 呼吸道感染,亦可引起脑膜炎、心内膜炎、尿道炎,婴儿和儿童 眼结膜炎、角膜炎和败血症等。近来报道MC尚可致男女性生 殖泌尿道的感染如前庭大腺脓肿、男性尿道炎等。该菌产生B 内酰胺酶的菌株渐多,为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3.老年人肺炎:位于美国及欧洲的研究中心发现MC是引 起相当比例的老人肺炎患者的致病菌,因为MC可寄生于呼吸 道而不出现任何症状,所以很难精确判定老年人肺炎的比例, 但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中10%由MC 引起,多数感染者有基础疾病如COPD、心脏衰竭、糖尿病等。 虽然老年人发生MC肺炎后病情危重,但暴发性肺炎少见。 1980年人们即关注到MC可造成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已有几起 呼吸科病房暴发的报道。这些成年患者往往都有肺心病的基 础。对暴发流行的分离菌进行鉴定发现有些暴发是有多种MC 菌株引起,而另一些暴发则来自同一克隆,表明MC可在人与人 之间传播。
三、发病机制
MC可引起儿童和成人黏膜感染。细菌自呼吸道定植的部 位可向邻近区域扩散出现感染的临床症状。鼻咽部的MC可经 由欧氏管进入中耳导致中耳炎。有研究证实引起中耳炎的致 病菌包括MC在呼吸道的定植是发生中耳炎的首要步骤,然而 有病原菌的定植并不一定引起感染。成人COPD患者MC自正 常寄植部位如何移行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机制尚知之甚少。
作者单位:201508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l临床中心感染科 华山跃院感染科
通信作者:卢洪洲,luhongzhou@fudan.edu.en
多糖(LPS)重复性0抗原亚单位。95%的分离菌中含有三种主 要的抗原LOS,根据LOS分子末端连接的糖的不同而分为不同 的血清型。LOS可能也是MC致病的毒力成分。有研究显示, LOS糖基转移酶6(Lst6)对于MC低聚糖链的形成起关键作 用呤J,OMP M35在营养不良的环境下及小鼠鼻咽部的对MC的 生长起关键作用”J。大多数MC都表达菌伞,菌伞与人体上皮 细胞的糖(神经)鞘脂受体结合,从而黏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 上,启动感染的过程。
一、病原学
1.奈瑟菌科包括5个菌属:奈瑟菌属、莫拉菌属、金氏菌 属、不动杆菌属和Oligella属。其中莫拉菌属又包含莫拉 (Moraxella)和布兰汉(Branhamella)两个亚属,对上述命名和分 类仍存在争议。1970年MC被分类为布兰汉菌,1984年该菌被 列为莫拉菌属的一个亚属,称为Moraxella(Branhamella)Ca- tarrhali8即卡他莫拉(布兰汉)菌,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命名是M. catarrhalis即卡他莫拉菌。MC菌是一种革兰阴性双球菌。MC 在血平板、巧克力平板等各种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需氧,菌落 呈”冰球”状。菌落光滑、直径1~3 rain,不透明,乳白色,易从 培养基上刮下。本菌无芽孢、无鞭毛,形态上易与其他奈瑟菌 属相混淆。MC可产生氧化酶、触酶和DNA酶。茵体基因组 DNA中G+C含量为40%~4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