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期末专项复习资料——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概括文章内容和记叙文的顺序及其作用题型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概括文章内容和记叙文的顺序及其作用题型

现在,你闭止眼睛,试着爬上音符并骑到它背上去,它将带你到一个神奇的地方……”我闭上眼睛,非常细心地听起来。

我真的骑上了竖琴的音符,一直跨进了清晨。

这一觉睡得真香!④父亲是个古板的人,整天只知道工作,他没有演奏过乐器,甚至连一个音符也不识,但他喜爱音乐。

他有时会坐在日光里,用那台古老的留声机摇出轻音乐来,但几分钟后就什么声音也没有了。

一天,我问他音乐停止后他做什么。

“噢,”父亲回答,同时把双手放在胸前,“当真正的音乐开始时,我在听自己的歌。

”我不太明白,疑惑地看着他。

“宇宙间的一切都有音乐,”父亲说,“音乐存在于季节变换中,存在于你心脏的搏动里,存在于快乐和痛苦中。

不要抵制它,要顺其自然,使它成为它自己的乐章。

⑤不久,我就听到了自己的乐章。

我在一所聋哑学校任教,遇到了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有点耳聋的莎莉失去了学习听力的信心。

一天,当我和她一起练习听音乐时,我想起了父亲在日光室里说的那些话。

“莎莉,”我说,“我要把音乐关掉,但我希望你继续听。

”她有些不解。

“我不是要你用耳朵听,而是用心听。

当你的心叭响起音乐时,无论走到哪里,你都会听到美妙的乐曲。

”此后,我和莎莉姆天都先听一段音乐,然后关闭录音机,双手抱拳放在胸前地,来倾听自己心中的歌。

她非常喜欢!从此,在操场上,我总能见到她把双手放在胸前,闭着眼睛,头高高仰起,她的脸像阳光一样闪着光。

我知道她在听那支心中的歌。

不久,她真的能听了,甚至还能跟上音乐的节奏了。

⑥后来,父亲教我的歌也帮我渡过了难关。

记得那是个严冬之夜,我的儿户保罗因车祸生命垂危。

抢救室外,我内心的恐惧不断涌起,整个人快要崩溃了。

忽然,我脑海中闪现出多年前父亲第一次教我听歌的情景。

我冷静下来,开始用心聆听,原来听到的抢救室记录器付出的呼呼声慢慢地变成了大提琴的音调,又慢慢地变成了微弱的短笛声.我闭上眼睛,爬上乱会套短笛之音的含脊背直到黎明。

保罗得救了——我的歌和他一起获得了生命。

⑦几天前,我突然得知父亲去世的噩耗,一下子倒在床上,眼前一片黑暗。

七年级概括文章内容

七年级概括文章内容

你不知道的阅读技巧——概括文章内容(10-15分钟)一、记叙文概念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表达方式为主,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表达方式为辅,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记叙文六要素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或季节、时段写清楚;(世纪可以不写)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

第三要素是人物,写事情里的人物。

(可以写出外貌,特点)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这件事,如何发生的。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好结局。

三、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四、记叙文的表达方式1.记叙: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描写:是对人物的外形、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3.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5 .议论: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为了让记叙生动,在写记叙文的时候,还需要辅之以描写表达方式;为了让记叙过程流露感情色彩,还需要辅之以抒情表达方式;为了让记叙的人和事有意义,还需要辅之以议论表达方式。

在继续的过程中,有些地方需要说明,还需要辅之以说明这一表达方式。

综合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可以使记叙文变得更有表现力,更具感染力。

五、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通读全篇后,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1.理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一般陈述格式为: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何事+结果如何。

(注:公式中的何人,如果是第一人称的文章,可以用“我”,也可以用“主人公”;如果是第三人称的文章,必须用主人公。

)(15-20分钟)穷人的风骨马德一天,我正要去上课。

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

中考语文复习“概括文章内容”复习笔记

中考语文复习“概括文章内容”复习笔记

中考记叙文阅读之概括文章内容专题导入概括下面故事的主要内容三国时期,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

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伐魏。

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

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

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靶子,排在船两边。

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你家都督知道,否则就不灵了。

” 鲁肃报告周瑜,只说他不用准备的材料,绝口不提诸葛亮的计划。

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

周瑜想:他肯定造不好了。

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

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靶子上。

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

此时顺风顺水,曹操想追也来不及。

这时船的两边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有20条船,总数远远超过了十万支。

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让学生试着概括该故事,要求快、准、短。

可以提高难度,要求学生概括的字数越来越少)知识详解阅读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整体感知,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才能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并提高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要想概括文章内容,归纳主旨需要具备两大能力,你具备了吗?—— 1.把握全文结构2.概括文本内容3.概括人物形象4.归纳主旨第一步:筛选①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2. 归类选择②与标题有关的信息3. 概括要点③描写对象及特点④议论抒情句⑤心理、感情变化的词语晶莹的眼泪陈忠实①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

阅读初中第一讲《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阅读初中第一讲《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掌握概括事件的方法 提高概括的完整性
2020年6月8日
示例:母亲在风雪中塞给“我”一只热水袋,
“我”被细致入微的母爱所感动
事件二:好友在我待业时微笑着送钱给“我” 交学费,“我”被真挚的友情所感动
事件三:校优秀教师在我第一次上课时微笑 着给“我”鼓励,“我”被真诚宽容所感动
事件四:徐本禹在“感动中国”晚会上动情 地发言,“我”被这人间大爱所感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我”最初打算送父亲到养老院养老,经过多次的情 感洗礼,最后“我”改变主意,接父亲到北京养老。
2.选文三次写到“我”忍不住流泪,它们分别表达 了“我”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次潸然泪下,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怜悯和爱意。 第二次泪如泉涌,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第三次失声痛哭,表达了“我”深深地自责、懊悔之 情。
• 如《落花生》一文,重点部分是第二大段: 一家人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好处,并以花 生喻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以此为核心, 联系文中其他内容,就不难概括出全文的 主要内容:作者一家人在后园过花生节, 他们边品尝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父 亲以花生来比喻,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3.有人认为“父亲送我上幼儿园”那件事应放在 “父亲给我买包子”之前写。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可不可以这样写? 请说明理由。
不可以。1.因为原文使用插叙,“父亲送我上幼儿 园”和“我送父亲到养老院的路途”中,两者恰好形 成对比。2.这样安排使父亲形象更感人,使“我”更 渺小,对“我”的思想触动很大。
4.选文在第17段,改变称谓,称父亲为 “这个男人”。请说说作者这样改的理由。
三、句子摘录法
• 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 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 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 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 运用句子摘录法,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 “抄”。如《伟大的友谊》,直接摘抄过 渡段作为全文大意: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 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更重要的 是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亲密合作。

记叙文阅读理解考点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记叙文阅读理解考点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记叙文阅读理解考点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阅读一篇文章,必须领会它的主要内容,只有掌握了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那么,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呢?1. 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要素归纳法。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

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可以表达为:主要人物在什么情境下做什么事结果怎么样答题格式: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事件结果时间、地点可根据具体情况取舍,人物事件不可少3. 段意合并法。

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4. 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

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5. 取主舍次法。

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6. 问题回答法。

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

7、抓关键词法。

有时候只要用一个词来回答文章写了什么,就找到了突破口。

示例打往天堂的电话①一个春日的星期六下午,居民小区旁边的报刊亭里,报刊亭的主人文叔正在悠闲地翻阅着杂志。

这时一个身穿红裙子、十五六岁模样的女孩走到报亭前,她四处张望着,似乎有点不知所措,看了看电话机,又悄悄地走开了,然而不多一会儿,又来到报亭前。

②不知道是反反复复地在报亭前转悠和忐忑不安的神情,还是她身上的红裙子特别鲜艳,引起了文叔的注意,她抬头看了看女孩并叫住了她:“喂!姑娘,你要买杂志吗?”“不,叔叔,我……我想打电话……”“哦,那你打吧!”“长途电话可以打吗?”“当然可以!国际长途都可以打的。

”③女孩小心翼翼地拿起话筒,认真地拨着号码,善良的文叔怕打扰女孩,索性装着看杂志的样子,把身子转向一侧。

女孩慢慢从慌乱中放松下来,电话终于打通了:“妈……妈妈!我是小菊,您好吗?我随玲子姐姐来到了深圳,进了一家电子厂,上个月我们发工资了,等我凑足了1000块,就寄回去给弟弟交学费,再给爸爸买化肥。

初一语文阅读概括主要内容有什么技巧?

初一语文阅读概括主要内容有什么技巧?

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整体概括(共41张PPT)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整体概括(共41张PPT)
⑥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动了动脖子,感到后脖子那里很温暖。
⑦现在,车将要下高架路了,下了高架再开一段路就到终点站了…… ⑧忽然,他感觉眼前一阵模糊,头剧烈地眩晕起来,接着又剧烈地疼起来,他感到很恶心,胃里翻江倒 海——不好,可能是突发脑溢血!他立刻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父亲就是因脑溢血40来岁就瘫痪了,他自 己40来岁时也患上了高血压。 ⑨他清楚突发脑溢血会很快失去意识。下高架后的路是一条交通要道,车辆、行人密集,稍有疏忽,这么 大的公交车极有可能失去控制,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交通事故! ⑩他感觉自己的腿、手和身体都已经不听使唤了,意识也渐渐模糊,他似乎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来隐隐约约 的歌声……不能,绝不能,我一定要挺住!他咬紧牙关对抗着,对抗着……终于,他已经模糊的视野里出现 了终点站那熟悉的蓝色候车亭……坚持不到终点站了,提前停车…… ⑪他打右转向灯,靠边,平稳停车,开门,熄火,拔下钥匙。 ⑫渺茫的歌声有强大的力量,吸裹着他在黑暗的深渊坠落、坠落…… ⑬那深渊太深,36小时的抢救后,他没能爬上来。 ⑭当人们从他的口袋里找到公交车钥匙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流泪了——这是一辆自动挡的公交车,他担心 自己昏迷后,可能会无意识地导致车辆失控,因此,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拔下钥匙,牢牢锁住那扇通往 死亡的门。 ⑮他叫陈乐平,上海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
⑥每天清晨,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上,一边争分夺秒地大声晨读,一边看天空渐渐亮起来……
⑦一个学期后,我的势头越来越猛,不仅稳居年级第一,而且与第二名的差距越来越大。 班主任很 器重我,好朋友林悦也向我投来了佩服的目光。那几年,我不仅在考试的红榜上始 终排名第一,课余 时间写的文章也陆续在各杂志发表,拿了好几个作文比赛和学科竞赛的奖 项,生活好像将之前亏欠我 的一一做了补偿。随着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摆在我的面前,一直 蒙尘在我脸上的阴云,如被利剑割开, 久违的笑容绽放了出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套路一:
情节=主要人物+事件(故事的意义)。
答题技巧:
可按以下方式组织语言:
准确和简洁。
注意表达的

套路二:
情节=主要人物+起因+经 过+结果。
答题技巧:
(1)情节的划分。划分情节要看过渡。时间的变 换、地点的转移、人物感情的变化、人物的转换等, 往往是划分的依据。划分时要看这些过渡的句子。
(2)情节的概括。一般是概括 的各部分内容。
蛐蛐的鸣唱越来越响,青蛙跟着伴奏。台阶上的两个孩子都不肯回屋,他们望着天空,各自想着心 里的月亮。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考点训练】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 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 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或者将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单独找出来,试着用一句话将其联系起来,注意 表述的简洁通顺。本文内容可概括为:小长假去乡下玩耍的城里孩子 乐乐和农村留守儿童阿保,在几天短暂相处后建立了深厚情谊的故 事。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围绕“××”叙述了哪几件事。 3.简要概括某段(或某段到某段)的内容 。 4.请以“××”为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5.根据本文的故事情节,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6.联系全文,说说“××”的原因。
定义: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 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的一种文体。
少年的月夜(张 叶) 对六岁的乐乐来说,九岁的阿保就像他的闰土哥。闰土的故事还是赖在妈妈怀里听的,乐乐每天都会觍 着脸哼唧:“妈妈抱抱,妈妈拍拍,妈妈摸摸,妈妈讲故事……”贱兮兮的童声让爸爸直呼肉麻,乐乐已经 知道撒娇是会被别人笑话的事,但他乐意,谁管得着。 阿保穿着件白背心,趿拉着一双满是黑泥的拖鞋,头发很长很乱,都直立着。最初,他用审视的、提防 的眼神看着乐乐。这年月,即使农村的孩子,也都在学校学会了普通话,他搞懂了乐乐的语言后,开始跟乐 乐一起玩积木。阿保也有不少玩具,断腿的奥特曼、缺了顶棚的托马斯,还有变形了的小火车轨道。乐乐瞪 着晶亮的小眼睛喊道:“我以为你是穷孩子呢!”妈妈赶紧制止他并不安地看着阿保,但阿保没有说话。对 于这个寡言的孩子,妈妈心存戒备,生怕他出其不意地打乐乐,可乐乐不明白妈妈怎么会有这种稀奇古怪的 想法。 乐乐瞅个空子,央阿保带他去追后院的鸡鸭,阿保灵敏得像个猴子,老母鸡看见他都吓得发着抖蹲下来。 院中的老杨树上,住着一只松鼠,阿保爬到树杈上去抓,乐乐紧张得心都要跳出来了。树下有个猪圈,那头 耳朵遮着眼皮的花猪不时瞥他们一眼,墙角下一个露天的粪池被雨淋得快满了。松鼠逃到树梢去了,阿保从 树上下来,带乐乐去二楼去淘他的玩具箱。 楼梯是用铁焊的,看上去很陡,但是站到二楼阳台上就能够到树上的橘子。乐乐的妈妈这时候追过来: “天哪!乐乐你爬那么高干吗!多危险啊!你看这猪圈,这粪池!掉下去可就完了!”阿保的奶奶喊他吃饭, 一碗很黑的肉,是昨天没吃完的,奶奶也不舍得吃,一顿赶着一顿给阿保留着。乐乐说,我妈妈说吃剩饭对 身体不好,容易长癌症。妈妈喊乐乐回家吃饭,用湿纸巾给他擦去满手的灰尘,顺便问阿保的成绩好不好。 阿保奶奶抱怨道:“阿保脑子笨,我和他爷又不能辅导,他回回考不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素 串联
法 叙事的文章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楚了,用词语串联起来 ,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题 题目能高度概 扩展 括文章内容的 法 文章
有许多文章题目本身就已经高度概括了主要内 容。所以,只要仔细剖析题目,把题目扩展开 来,就容易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借助 结构上有总起句、总 借助文章中的重点句或段来总结主要内容。比 关键 结句、过渡句、中心 如过渡句、中心句等。 句法 句等。
在解释题目字面义的基 础上加入人物、主要情 节。
丰富关键句
第一次月考《琼花初绽》 第17题
答题思路: 1、通读全文,明确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 2、明确写作对象是边远小城的一棵琼花树。 3、整篇文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1-3段重点描写琼花树, 4-5段是作者的感慨与想法。由此,我们可以选择段意 归并法来概括文章内容。 4、组织答案。
考点解说
文章的主要内容,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写什么”。在考题中, 可以要求概括全文的内容,也会考查对某一部分内容的概括。
从全文来看,题目中常常出现“主要内容”,“写了什么”, “大致内容”等词语。
叙事文大致概括出六要素的内容;写人文概括出人物的主要表 现,是怎样的人;状物文一般概括出形、色、大小、用途及与人 的关系;写景文概括出怎样的景物。
题号 21 15 17 21 16 20 15 17 18 14 15 16
文章 《倾听草木的呼吸》
《五月的桑葚》
《外婆的世界》
《坑》
《一碗热汤》 《好沉的一抔土》
题号 20 23
21 24
22
18 23 24
再 会
方法点拨
同学们在概括归纳内容时有三个方面的困难:
一是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课文内容了。 二是概括时分不清哪些该删,哪些该留。 三是抓不住重点,不分主次。
段意 从几个方面描归并 法Leabharlann 述,层次清晰的文章。
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 章的主要内容。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 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连贯。3、要区 运用关联词,让句子更 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 通顺。 的甚至可以舍去。
《白马河畔踏歌声》第20题 第21题 第三单元 《拱桥》第19题 《回忆齐白石先生》第23、24题
试题 期中(一) 期中(三) 第五单元 第二次月考 第六单元 专项训练三
期末一 期末二 期末三 期末四
文章 《父亲的长笛》 《夏天的一条街道》 《一路顺风快递哥》 《丁香小教堂》 《灯火的表情》 《高贵的出口》 《幽幽七里香》 《踢铁罐儿》 《目光里的松阳》 《出类拨萃的秘密》
从某一部分来看,题目中常常出现“为什么”“如何”“怎 样”“哪些”等词语,需要联系上下文总结归纳。
主要内容的表达须完整、明确、简洁。
题目解读
此知识点常见题目及答题技法如下: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步骤: (1)浏览全文,确定题材; (2)找出写作对象; (3)联系全文,选择概括方法; (4)组织语言,谁(写作对象)做了什么或谁(写作对 象)怎么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