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意味说课稿

合集下载

2019年道德与法治 七年级上册 《让家更美好》说课稿 共三套

2019年道德与法治 七年级上册 《让家更美好》说课稿 共三套

《让家更美好》说课稿(一)一、说教材《让家更美好》是《道德与法治》第七册的第三单元的最后一框课文,本框“运用你的经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现代家庭的特点,体会由于社会关系的变化,现代家庭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表现在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氛围更加平等民主、交流方式多样化等方面。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现代家庭的特征和现代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掌握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矛盾与冲突,构建和谐家庭的途径和方法2、能力目标运用创建和谐家庭的方法和技能,提高代际间的交流和互动的能力;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提高与家人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的重要性,增强构建和谐家庭的责任意识,树立家庭主人翁责任感,树立共建共享家庭美德意识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谐家庭我出力教学难点:如何做家庭小小“黏合剂四、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家和万事兴》导入新课。

2.现代家庭有哪些特点?你的家庭呢?为什么说“家和”才能“万事兴”?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现代家庭面面观1.调查与交流(1)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独立完成《家庭调查表》(2)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调查结果。

教师归纳:(1)新的生活方式形成;(2)通信方式越来越快捷方便;(3)生活方式越来越科学;(4)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5)注重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重视心理健康;(6)家庭变得越来越小;(7)随着人口的迁移和流动、现代沟通手段的丰富,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8)家庭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等等。

目标导学二:和谐家庭我出力1.制作、传递与分享“家庭美德快递卡”活动步骤:(1)制作“家庭美德快递卡”。

分小组讨论、设计、制作一张个性化的“家庭美德快递卡”。

其内容包括:◆你认为与家人相处最重要的一种品德。

◆一个关于这种品德的家庭小故事。

◆这个故事给自己的启示。

◆小组成员签名。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六年级全册《家的意味》说课稿0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六年级全册《家的意味》说课稿0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六年级全册《家的意味》说课稿0一. 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是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六年级全册的一课。

这一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感受家的温暖,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故事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家的作用和价值,使学生认识到家是人们的避风港,是人们情感的寄托,是人们生活的基础。

教材还强调了家庭和谐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家人,培养良好的家庭行为习惯。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家庭观念和情感认知能力,他们对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部分学生可能对家的意义和价值缺乏深入理解,对家庭责任感和家庭和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感悟家的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的意义,知道家庭和谐的重要性,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家人。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心家人的情感,增强家庭责任感,培养良好的家庭行为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家的意义,家庭和谐的重要性,尊重、理解和关爱家人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感悟家的意义,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故事讲解、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故事卡片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家庭和谐的故事,引出《家的意味》这一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呈现一些关于家庭不和谐的现象,让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尊重、理解和关爱家人,如何建立和谐家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家的意味》说课稿

《家的意味》说课稿

《家的意味》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家的意味》。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题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家的内涵和意义,体会家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爱家人的情感。

这一框题的学习,为后面学习如何与家人沟通交往、建设和谐家庭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家的内涵和意义,知道家庭关系的确立方式,了解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

2、能力目标:提高对家庭关系的分析能力,增强对家庭文化的理解能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家庭美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爱家人的情感,增强家庭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家的内涵和意义。

确定依据:只有深刻理解家的内涵和意义,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和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2、教学难点: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

确定依据:“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孝”的精神内涵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存在一定难度。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对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有了一定的思考。

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较浅,对家的理解还比较片面,往往只关注家庭给予自己的物质满足,而忽视了家庭中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支持。

因此,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的意味,培养他们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三、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家的温暖和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家庭关系和家庭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加深对家的理解。

《爱在家人间》说课稿

《爱在家人间》说课稿

《爱在家人间》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是某某号考生。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亲情之爱》第二框《爱在家人间》。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二框。

在本单元第一框学生已经学习过家的意味,对于家的概念有了一定了解,为本节课学习家庭亲情奠定了一定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下节课让家变得更美好做了铺垫,只有与家庭相处和睦才能让家庭变得更美好。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但是处于青春叛逆期,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本节课的设置主要就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家庭之间的亲情以及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这节课主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因此主要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感受,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体味家庭中的亲情之爱,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以实际行动增进与父母的情感。

知道每个家庭中,亲情之爱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了解我们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所在,亲子冲突的危害,知道要以恰当的方式应对与父母的冲突。

学会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冲突,掌握与父母沟通技巧。

四、说教学重难点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沟通传递爱。

能以恰当方式化解父母的冲突。

五、说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的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以及小组讨论法。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说课稿5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说课稿5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这一课,主要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体味亲情之爱,理解家的意义。

教材从生活中的家、家庭的关系、家庭的作用三个方面展开,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重要性,明白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对家庭的认知,他们生活中感受过家庭的温暖,知道家庭是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的基本社会单位。

但他们对家庭的关系和作用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家庭的温暖,明确家庭的关系,理解家庭的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家庭的温暖,体味亲情之爱,理解家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认识家庭的重要性,明白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家庭的温暖,体味亲情之爱,理解家的意义。

难点:理解家庭的关系,明确家庭的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家庭的照片,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家庭的认识,引出本课的主题。

2.教学基本内容1)生活中的家: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家庭故事,感受家庭的温暖。

2)家庭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确家庭的关系,如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3)家庭的作用:讨论家庭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如提供物质支持、精神支持等。

3.巩固提高利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家庭的作用,每组选取一个家庭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分享给其他组。

4.情感升华让学生谈谈自己如何回报家庭的爱,如何与家人和谐相处,引导他们学会感恩、珍惜家庭。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要珍惜家庭。

家的意味说课稿

家的意味说课稿

家的意味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家的意味”在课文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培养学生家庭观念,深化对家的理解和认识的关键章节。

主要内容围绕家的意义、家的功能以及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家的多重含义,认识到家在社会中的基础地位,以及家庭对个人性格、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

(1)作用与地位本文作为家庭与社会单元的开篇,起到了引领整个单元主题的作用。

它为后续学习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等内容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在思想上对家庭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家的内涵:阐述家的基本含义,包括居住地、亲情、爱情、家庭关系等;2. 家的功能:分析家的社会功能,如生活、教育、情感交流、养老等;3. 家的意义:探讨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家的内涵与功能;(2)掌握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家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3)通过讨论、分享,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尊重家庭成员的情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认识到家庭在社会中的基础地位;(3)激发学生为家庭幸福、社会和谐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家的内涵与功能;(2)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3)家的意义。

2. 教学难点:(1)理解家的多重含义;(2)分析家庭关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3)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四、说教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家的意味”这一主题,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自己与其他教师教法的不同之处。

1. 启发法: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说课稿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说课稿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是我国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是本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感受家的温暖,明白家的重要性和责任。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家的定义、家的功能、家的组成、家庭关系、家庭责任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理解家的真正含义,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家庭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可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有的可能是长子或长女,有的可能是有弟弟或妹妹的哥哥或姐姐。

他们对家庭有感情,但可能没有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和责任。

因此,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家的定义、功能和组成,明确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家的温暖,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的定义、功能和组成,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

2.难点: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情景剧表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庭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庭场景,引发学生对家庭的思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家的定义、功能和组成,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家庭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重要性。

4.情景剧表演:学生分组表演情景剧,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

5.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家庭问题,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六年级全册《家的意味》说课稿1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六年级全册《家的意味》说课稿1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六年级全册《家的意味》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是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六年级全册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感受家的温暖,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教材中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家的意义,体验家的温暖,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家是我们生活的港湾,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情感的依托。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家庭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对家庭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家庭的意义,体验家庭的温暖,培养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家的意义,感受家的温暖,培养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家的意义,体验家的温暖。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珍惜家庭,关爱家人,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四.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家的意义,感受家的温暖,培养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家的意义,体验家的温暖,形成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感体验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教学卡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家的意义,引发学生对家的情感体验。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的温暖。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家庭的温暖和幸福,进一步体验家的意义。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家的意义,强调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的重要性。

5.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体验关爱家人,承担家庭责任的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家的意义,家庭观念,家庭责任感等内容,通过板书,让学生对家的理解更加清晰,明确家庭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
第一框《家的意味》说课稿
鄂托克前旗中学李媛婷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学内容为人教版道德与法制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第七课共包括《家的意味》、《爱在家人间》、《让家更美好》三框内容。

其中,《家的意味》一框从“家规”、“家训”及家庭文化中的“孝”等方面探讨了中国人的“家”,从而体味家的内涵。

同时又渗透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将道德与法律有机融合,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会热爱家庭,关爱父母。

二、说学生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正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很强;再加上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过多地享受了来自家庭的关爱。

所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体会亲情,感悟家庭的温暖,了解家的意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亲情之爱,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家庭观。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部分的要求:“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
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试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说出家庭的含义,识记家的作用,知道在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并能说出孝亲敬长
的原因。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自己家庭的能力,增强学生孝亲敬长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家庭中亲情的温暖,培养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继承家庭的优良传
统,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家的作用
依据:本节课课题为“家的意味”,因此,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清楚,家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有什么作用。

本节课教学难点:中华文化中的“家”
依据:对于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学生可能会感觉到很抽象,所以将这部分知识设为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实践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活动法、讨论法
(二)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分析法、阅读法
六、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
(一)导入:PPT展示“家”字的不同写法(写法不同,但含义相同。

对我们而言,家意味着什么?)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阅读课文,自主学习
(四)学习新知:
活动一:课本P71活动题,分析家是什么?
活动二:通过课本P72相关链接,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并通过导学案“巩固训练”的选择题进行强化。

活动三:通过课前播放的歌曲,分析主人公为什么强烈的想有个家?家意味着什么?
(家的作用是本节课重点,但理解起来并不难。

如学生理解不了,可通过课本P73活动题帮助其理解)
活动四:通过视频《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分析得出中国人心目中的家。

活动五:通过对家规家训的分析,得出我们要学会孝亲敬长。

活动六:通过导学案“实践探究”,引导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孝亲敬长?以及怎样落实到具体行动。

(五)课堂小结:利用知识树的形式进行课堂知识小结,更形象具体生动。

(六)达标检测
(七)情感升华:通过让学生写下并落实感恩行为,激发学生热爱父母,孝亲敬长的情感。

七、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了比较简单的框架式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学生一目了然。

八、说教学反思:


意生命的居所
家庭的含义
家的作用 中华文化中的家 孝亲敬长 为什么?
怎么样? 中国人的“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