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史中的日本国名辩
中日历史朝代对照表

中日历史朝代对照表中日历史朝代对照表三皇五帝绳文时代约前10000年~约前300年夏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商约前1600年-前1046年周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东周前770年-前256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秦前221年-前206年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汉西汉前206年-公元8年新公元8年-23年东汉 25年-220年三国220年-280年曹魏220年-265年蜀汉221年-263年东吴229年-280年晋西晋 265年-316年古坟时代(大和时代)3世纪后期~7世纪十六国304年-439年东晋317年-420年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南朝北魏386年-534年宋 420年-479年齐 479年-502年东魏西魏梁 502年-557年北齐北周陈 557年-589年隋 581年-618年飞鸟时代6世纪末~710武周唐618年-907年奈良时代710~794平安时代五代后梁907年-923年十国907年-979年辽916年-1125年平安时代794~1192后唐923年-936年后晋936年-947年后汉947年-950年后周951年-960年宋北宋960年-1127年南宋1127年-1279年金1115年-1234年镰仓时代1192~1333元1271年-1368年室町时代1336~1573南朝1336~1392南北朝时代1336~1392明1368年-1644年战国时代1467~1603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0后金(清)江户时代1603~1867清1616年-1636年-1912年明治时代1868~1912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大正时代1912~1926昭和时代1926~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平成时代1989~绳文时代约前10000年~约前300年日本最原始的时代。
人们住洞穴、逐渐发展成部落,过着采集、捕鱼、狩猎生活。
绳文是指出土的当时的绳文陶器,是那个时期的标志。
日本创世神话中的两性崇拜现象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日本创世神话中的两性崇拜现象方倩 哈尔滨师范大学摘 要:日本有着丰富且充满魅力的神话传说,这里主要将视角放在其中的创世神话部分,通过分析太阳神天照大神、伊耶那岐命•伊耶那美命相关的神话,探讨日本创世神话中混杂的伦理观念。
关键词:日本;神话;伦理作者简介:方倩(1993.9-),女,汉族,湖北黄冈人,哈尔滨师范大学东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104-01日本创世神话中,太阳神天照大神作为女神被赋予至高无上的权力;伊耶那岐命•伊耶那美神话中却又强调男性的主导地位。
在日本创世神话中男性崇拜和女性崇拜并存的现象并不少见。
一、日本创世神话中的女性崇拜(一)女神地位太阳是宇宙之中心,光明之源头,故而太阳崇拜是各个民族的神话传说中的共同特征,日本民族当然也不例外,但却又和其他名族有所不同。
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从属于万能的宙斯;中国神话中,太阳被后羿射下;日本神话中,太阳神天照大神却是一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主宰神的世界的女神。
她号令八百万天神,主持新尝祭,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营田,饲养罕见的天斑马,垄断神秘的织殿。
在她发现苇原中国这片肥沃的土地及其统治者的存在后,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平定了苇原中国。
于是,天照大神及其子孙就获得了天上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双重统治权。
日本民族的太阳崇拜随处可见,甚至于太阳神、天皇、国家三位一体,密不可分。
最不可辩驳的例子便是日本国名的来源。
“日本”,太阳升起的地方。
据中国正史《隋书》记载,607年,大和朝廷的统治者圣德太子向长安派遣遣隋使,使者小野妹子所携国书中有文“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末处天子无恙”。
这个“日出处”首次解释了“日本”的含义。
此后不久,“日本”代替了“倭”,成为官方国名。
近代以后,日本国旗和国歌也与崇拜太阳联系在一起。
在日本人心中这样崇高无上的太阳的神格化形象竟然是一位女神,这无疑是女性绝对权威的体现。
世界历史名人对日本的评价惊人地相似,原来日本的形象早已崩塌

世界历史名人对日本的评价惊人地相似,原来日本的形象早已崩塌导语:说起日本这个国家,想必大家都是不会陌生的。
日本距离我国并不远,也曾经是我国的附属国。
从汉朝开始,我们便将日本称为倭奴国。
一直到隋唐时期,倭奴国都需要向我国进贡,便学习我国的文化等。
但是到明朝之后,倭国却是对我国屡次进犯,两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恶化。
到了近代,日本又对我国发动了侵略,两国的关系可谓是恶化到了几点。
我们现在不妨一起来了解一下世界历史名人对于日本这个国家的评价。
一、康熙对日本的看法日本的国名早在清朝前就改成了日本,但是康熙依然称日本为倭子国。
如此,我们不难看出,康熙对于日本的印象是十分不好的。
而且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康熙皇帝认为倭子国的人都是十分的卑微低贱,只知道依赖武力。
更何况,日本还时常骚扰我国的领海区域,做出野蛮的海盗行为,让国人十分厌恶。
二、罗斯福对日本的评价日本在二战时期可谓是无恶不作。
罗斯福在珍珠岛事件之后曾评价日本人是最为卑劣、无耻的民族。
三、戴高乐对日本的评价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说,康熙、罗斯福对日本的评价,难免受国家之间的恩怨影响,是不客观的。
那么,我们不妨一道来了解一下戴高乐这一与日本没什么关系的人对日本的评价。
二战时,日本和法国两个国家之间没有什么什么太大的联系。
但是,作为法国总统的戴高乐对日本却没什么好评价。
这话怎么说呢?戴高乐说日本是一个十分阴险、狡诈、势利的民族。
四、孟德斯鸠对日本的评价作为一代思想家,在孟德斯鸠的眼中,日本人的性格十分变态,是一个嗜杀的民族。
五、豪斯对日本的评价说起豪斯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是十分熟悉。
豪斯其实是德国在二战后的第一位总统。
他说起,德国在占领法国之后是与法国人和平地相处在一起,但是日本却在侵占中国的时候,做出那些丧尽天良地事情。
这句话不仅披露了日本在二战时的可恶行径,还说明了豪斯对于日本的厌恶。
看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世界历史名人对于日本这一国家的评价都是十分相似的。
日本又叫倭国这两个名字的含义是什么又是怎么来的

日本又叫倭国这两个名字的含义是什么又是怎么来的早在西周时期中原政权就已经和日本列岛有了联系,当时那里就有个叫倭国的是周朝的朝贡国(叫部落应更准确),在《论衡》中就有:倭人贡鬯(chang)草(一种香草)之句。
在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统封建王朝的时候,隔海相望的日本列岛还处在原始社会,还没有真正意义的国家。
汉唐时期,日本多次派遣使者前来结交称臣学习,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深深地影响了日本列岛上的民族,引领他们走过少年、青年,一直到壮年。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使者来汉朝贺,汉以其人矮,遂赐“倭国”。
其王又求汉皇赐封,光武帝又赐其为“倭奴王”,并赐使者金印紫授。
倭奴国王视这金印为权力象征,十分珍重,当时日本想借着臣属于汉王朝,树立自己权位和王位,因此举国大喜。
1784年,在日本九州博多湾口的志贺岛上,发现了这枚赤金方印。
三国时,魏国第二任皇帝曹睿曾接见过一位日本女王,自称来邪马台国,他们与一个叫狗奴国的发生战争,前来寻求外援。
魏国史官翻遍古书,终于在东海那头找到一个叫倭国的国家,便把邪马台人称为倭人,意思是“山下之国”,并封该女王为“亲魏倭王”。
应该说,西周、东汉、三国三个时期的倭国,必然不是同一个政权,只是相对于中国来讲,是分不清那个是日本岛上的哪个政权,于是就全部叫做倭国。
在4世纪后,日本列岛上才出现统一的国家,也没有日本这一称呼。
有确切记载《汉书》的《地理志燕地》称日本列岛为“倭”,当时日本人接受了这一称呼。
公元6世纪,倭国开始大力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使其政治、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渐强。
他们逐渐发现在中国人眼里“倭”略含贬义的意思,对被称为倭国感到不满,自认为他们居于东方,乃日出之处,便想用“日”字代国名。
中日历史朝代对照表

中日历史朝代对照表三皇五帝绳文时代约前10000年〜约前300年西汉 前206年-公元8年公元8年-23年东汉25年-220年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三国220 年-280 年 东吴229年-280 西晋 265年-316年 十六国 304 年-439 年 东晋 317 年-420 年 南北朝 420年 -589 年 北朝 北魏 386 年-534 年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618 年-907 年 南朝 宋 420年-479年 齐 479年-502年 梁 502年-557年 陈 557年-589年隋 581年-618年 武周古坟时代(大和时代)3世纪后期〜7世纪飞鸟时代6世纪末〜710奈良时代710 〜794平安时代五代后梁907年-923年后唐923年-936年后晋936年-947年后汉947年-950年后周951年-960年十国907年-979 年北宋辽916年-1125 年平安时代794 〜1192 960 年-1127 年南宋1127 年-1279 年金1115 年-1234 年绳文时代元1271 年-1368 年镰仓时代1192 〜1333南朝1336 ‘1392南北朝时代1336 〜1392室町时代1336 ?〜1573 ?1368 年-1644 年安土桃山时代1573 〜1600 ?战国时代1467 〜1603 ?后金(清)清1616 年-1636 年-1912 年中华民国1912 年-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年-?约前10000年〜约前300年江户时代1603 〜1867明治时代1868〜1912 大正时代1912〜1926昭和时代1926〜1989平成时代1989〜?日本最原始的时代。
人们住洞穴、逐渐发展成部落,过着采集、捕鱼、狩猎生活。
绳文是指岀土的当时的绳文陶器,是那个时期的标志。
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标志是弥生陶器的岀现。
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开始种植水稻,使用各种金属器,例如铜剑、铜矛等。
世界近代史论文——日本

浅谈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摘要:安土桃山时代又称织丰时代,是1573年至1603年之间,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称霸日本的时代。
始于织田信长驱逐最后一个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昭,终于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
以织田信长的安土城和丰臣秀吉的桃山城(又称“伏见城”)为名。
关键词: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统一日本日本作为我们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就有密切的联系。
最早记载日本的当属《汉书·地理志》,其中记有一句著名的话,即:“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较为系统地记述日本情况的则是公元289年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倭人条》。
这是中国正史中第一部记述日本的传,此后中国官方正史中均对日本立传记述。
但直到《旧唐书》之前,均称日本为倭、倭国、倭人。
《旧唐书》首次出现日本称谓时,亦是倭国、日本两称并用的。
《旧唐书·日本传》记述道:“日本国者,倭国之别种也。
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
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
或云:日本就小国,并倭国之地。
”《新唐书·日本传》则更明确的记载道:“日本,古倭奴也。
”“恶倭名,更号日本。
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
’”这是对日本国名最早的记述。
每一个国家都经历过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日本当然也不例外。
14世纪,日本室町幕府的建立即伴随着南北朝的分裂,此后幕府内部、幕府与大名之间又冲突不断,因此,尽管幕府在15世纪上半期已成功地将原来朝廷拥有的权能逐渐吸收于将军的权能之内,但是室町幕府始终未能达到镰仓幕府那样的集权程度,也始终未能平息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
1467年,因将军职位之争发生幕府分裂,大名也因之分成两派,双方刀兵相向。
史称“应仁之乱”。
此后,室町幕府丧失了统治能力,而守护大名的由于不直接参与领地的管理,也失去了实际权力。
代之而起的是当地有实权的统治者。
农民起义又此起彼伏。
家臣、农民在起义的风潮中也反抗守护大名,出现了著名的“下克上”。
日本在古代,为什么会被称为倭国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文献中确实存在将日本称为“倭国”的记录。
然而,这个称呼的由来和原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语言和政治等多个方面。
首先,起初,称呼“倭国”的出现可能与中国对外部地区的命名方式有关。
在古代中国,对外国或其他地域的命名常常是以地理方位、部族名称或特定特征为基础的。
而最早称呼日本为“倭国”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三国志·魏书·五胡夷传》中,写到了东海中的倭族。
其次,语言上的误解也可能是导致这个称呼出现的原因。
在古代中国,对外族民的称呼常常可以从其他地域语言中演变而来。
在日本的古代文献中,也有使用“倭”作为自称的记载,即“倭”作为日本人自称的一种可能。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倭”这个词汇在中日两国的语义和语用上发生了变化,被认为带有侮辱性质或贬义。
此外,政治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倭国”这个称呼的流传。
在古代中国,强调中央政权对外部地区的统治和控制是一种常见的政治手段。
在对于日本的东征战争中,中央政府会使用贬低和歧视的称呼来强调对日本的压制和统治。
需要强调的是,“倭国”这个称呼在现代来看已经具有侮辱性,带有种族歧视的成分。
日本对这个称谓非常敏感,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和日本在历史和文化交流方面建立了更加友好的关系。
在现代,我们应该避免使用贬低性的称呼,尊重并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的独特性。
历史是复杂而多样的,我们应该通过客观和全面的了解,构建友好和和平的邻国关系。
通过相互的尊重和交流,中日两国能够进一步加强友谊,共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古代日本(共30张PPT)

“武士道”的概念在幕府时期逐渐发展完善,形成了 诚、义、勇、忠、仁、礼、名誉、克己的武士信条。
在幕府时期,将军任命御家人担任各地武的士守道护。、地头,
御家人则要无条件服从主君,为其作战,定期前往幕 府或京都担任警备,自行承担费用。
3世纪时,在本州
中部出现了一个 较强大的奴隶制 国家,叫 “ 大和国”。5 世纪初,大和政权 统一了日本。
合作探究
大和国王古坟
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1)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 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2)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3)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4)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本
✓ 大化改新的特点与影响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 武士集团的崛起 ✓ 幕府政治的建立
小试牛刀,我能行
1.中国古书这样记载:沧浪之中有倭人,大小数 百国。“倭人”指的是( )
A.日本 C.阿拉伯
B.拜占庭 D.朝鲜
小试牛刀,我能行
2.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进 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这次改革仿效的是 () A.希腊共和制度 B.中国明清制度 C.唐朝典章制度 D.罗马元首制度
地位: 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
足利 室町幕府 (1336-1573)
影响: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 期。
从整个日本古代史看,天皇掌握实权仅局限于 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间,国家实权先后由豪强、 摄关、武士掌握,并未建立起真正的中央集权。
德川 江户幕府 (1603-1868)
3.武士道。
是日本从奴隶社会 向封建社会过渡的 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正史中的日本国名辩初一历史备课组马强中国和日本有着两千多年的交流历史。
中日两国都有着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
传说毕竟是传说,不可与正史混为一谈,但是这一传说所反映的古代中国人东渡日本的史实是不应该忽视的。
在秦汉甚至更早,就有中国人从大陆或是朝鲜半岛利用日本海之左旋回流东渡到日本,或是从吴越地区利用北上之暖流直航日本。
而日本人来到中国的记述最早可信的是《汉书·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后汉书》中也有日本遣使来中国的记载,并有1784年日本福冈县以为农民在修整田地时偶然发现的“汉委奴国王金印”为证,其后有关日本的记载屡见与史册。
那么在各个时期编著的史书中对于日本的称呼都是什么?他们的来历和意义又是什么?关于此,已经有不少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今年来更是出现了一些比较奇特的见解。
本文试图从我国正史的记载出发,梳理一下前辈学者的观点,并希望得到一些新的看法。
一、“倭”从《汉书·地理志》开始,我国正史中一直用“倭”来称呼日本。
直到《旧唐书·东夷传》,才出现“日本”这一国名。
不过在《汉书·地理志》之前,在最晚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就有“倭”的描述:“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
”虽然《山海经》是一部近乎神话的著作,但是根据这一句话和其下一句“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
列阳属燕。
”的说法,《山海经·海内北经》中的“倭”从地理位置上看,也与日本相近。
中国古代为什么称呼日本为“倭”呢?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与邪马台国有关。
其理由是在现代日本语中“邪马台”念做“やまたい”(Yamatai)而“倭”和“大和”都念做“やまと”(Yamato),两者发音非常之接近。
甚至有人就此认为邪马台国、大和国、和“倭”就是同一回事。
因此中国古代对外族的称呼多用译音,所以这种看法看似颇有道理。
其实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中国正史中所记载的“邪马台国”和“倭”绝不是一回事。
其一,所指不同。
《后汉书·东夷传》中记载“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
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余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
其大倭王居邪马台国。
”由此可见,“邪马台国”并不等同于“倭”,而只是“倭”的众多小国中较为强盛的一个。
并且,在“倭”的众多国家中较为强盛的并不只“邪马台”一个。
比如同是《后汉书·东夷传》中又有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
光武赐之以印绶。
”这里面提到的“倭”另有一个较为强盛的“奴国”,甚至派使者来到东汉,并获赐印绶于汉武帝,此事已被1784年日本福冈县发现的“汉委奴国王金印”所确证。
又如《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中记载:“其南有狗奴国,男子为王,其官有狗古智卑狗,不属女王。
”这里又有一个名“狗奴国”的强国。
由此,即便“邪马台国”是“倭”的众多国家中的强国,中国王朝也绝不会有以“邪马台”代指整个“倭”的道理。
其二,年代上并不一致。
“邪马台国”出现于日本弥生时代的中后期,大约相当于公元1、2世纪(后汉即东汉中期)之际,而“倭”的说法则要较此早上很多。
其次,“倭”和“大和”在古代日本原本并不念做“Yamato”。
有人认为,在日本语中“倭”读为“Yamato”始于日本现存最早的古史《古事记》(公元712年)和《日本书记》(公元720年),前书为太安万侣所著,后书由舍人亲王为总裁主编,但太安万侣显然是参与其中的一个主要编撰者,两书的成书年代都比我国最在记载日本“邪马台”王国和“卑弥呼”女王的《三国志》晚了400余年。
太安万侣误以为《三国志》所载“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就是日本传说中的“神功皇后”,但“神功皇后”与“卑弥呼”的年代不符,于是将神功皇后以及她以下诸皇的年代拉长,以合“卑弥呼”的生活年代;《三国志》说邪马台王国“其人寿考,或百年或八九十年”这或许就是太安万侣任意拉长的依据。
日本古代纪年与中国史籍相符始于推古天皇十五年(公元607年)小野妹子遣隋一事,此前32代(神武天皇至崇峻天皇)纯属口头传说,那是既无文字,又无历法,怎么可能有精确的纪年呢?所以,日本国内研究日本古史的学者,关于崇峻天皇以前的历史,宁肯相信中国正史的记载,也不轻易引用日本古史中的那些传说。
既然太安万侣误以为神功皇后就是卑弥呼,而卑弥呼的都城是邪马台,于是神功皇后的都城也变成邪马台了。
这样,日本平安朝奠都以前历代天皇所居的畿内即“大和”地方,只好与九州岛的邪马台合二为一了。
而中国原来称“倭”,日本素来名“大和”的这两个词,在发音上非读“Yamato”不可了。
其三,如果当时的“邪马台”就是“倭”的话,那么后者与音译法则则是矛盾的。
按以单音节的汉字表示多音节的外族语词,绝不可能是以一个字来表示。
即是说如果在邪马台国存在的东汉魏晋时期,中国王朝称呼日本为“Yamato”的话,那么就绝不会仅仅只使用一个“倭”字来表示。
目前还没有任何材料可以证明在以《诗经》为代表的汉语上古音中“倭”字的发音是三音节的,也未见有确凿的材料证明其时有单个汉字是多音节的。
“倭”字早已有之,如《诗经·小雅·四牧》云:“四牧騑騑,周道倭迟。
”《说文》解释“倭”;“顺貌,从人,委声。
”有人说,“倭”字从人又从禾、从女,盖由倭人素以稻米为主食,女多男少而来。
这种解释显然是一种无稽之谈,纯属附会。
一些学者认为,古之称日本为“倭”,可能与“匈奴”、“鲜卑”一样,只是一种音译,因为日本民族称“和”,“和”为“倭”的谐音字。
这种说法,似乎比较有道理。
二“日本”至唐代,中国始称“倭”为“日本”。
在《旧唐书·东夷传》中,“倭”与“日本”分别并叙,《新唐书·东夷传》则单叙日本,不再有“倭”的名目,并对改“倭”为“日本”做了如下说明:“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
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
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
或云日本为小国,为倭所并,故冒其号。
使者不以情,故疑焉。
”《新唐书》为宋欧阳修、宋祁所做,以上说法当有依据。
从这段话看,“倭”改国名为“日本”当在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以后。
然而,为什么要改国名,以及取名“日本”的缘由,其说法是值得怀疑的。
为什么要改“倭”为“日本”呢?根据前引《新唐书》之说法是倭国派到中国的使者略懂“夏音”(汉语)之后,发现“倭”字的含义不好,此后就改成“日本”了。
如前所述,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原本只是“和”的音译,本身并无贬义,所以,以其“恶倭名”的说法难以置信。
再是说倭人改国名为“日本”,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家的地理位置“近日所出”。
有人认为这种说法也值得怀疑;因为认为日本“近日”只是中国人的观念-----日本在中国东方遥远的海上,从视觉上感受,似乎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山海经·海外东经》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
”《淮南子·天文训》也说“日出于汤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
”身居日本列岛的人,并不见太阳从本土升起。
因此,“说日本是‘日之所本’这种观念只能产生于中国,后来日本人这样说,也显然是受了中国观念的影响。
”我同意“日之所本”的观念最初产生于中国,或者是大陆而非日本列岛的说法,但是古代日本人由此观念“是受中国之影响”并不等于是否认了日本民族自己改“倭”为日本的可能。
关于此,我将在下文与“扶桑”一并论述。
还有一种说法是倭国附近原来有一个小国叫“日本”,为“倭”所吞并,后来倭国遣唐使者便对中国人冒用“日本”这个名称了。
这一说法当时就很怀疑,更不足为据了。
不过唐人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倒是提供了一条罕为人知的证据,或许有助于解开“日本”国名来源之谜:“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
”原来,倭国是遵照唐代女皇武则天的意见才改国名为日本的。
张守节系玄宗时人,离武后统治时期不远,他的说法当有所据。
如果此说确定无误,以上种种疑惑也就不复存在了。
不过,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是颇为可疑的。
在隋朝以前,日本列岛上的国家就接受过中国王朝的册封,如五世纪时“倭”之五王接受中国南朝的官位等。
但是从隋唐开始,日本就一直试图以对等的地位与中国王朝交往。
比较著名的例证有《隋书·倭国传》中有关日本第一、第二次遣隋使的记载以及《日本书记》中关于的第三次遣隋使的记载。
《隋书·倭国传》有关日本第一次遣隋使的记载是:“开皇二十年,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北狐,号阿辈鸡弥,遣使诣阙。
上令所司访其风俗。
使者言倭王以天为兄,以日为地,天未明时出所政,跏跌坐,日出便停理务,云为我弟。
高祖曰,‘此太无义理。
’于是训令改之。
”据当时日本的使者所说,日本国王“以天为兄,以日为弟”。
二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则有皇帝为天之子的观念。
日本国王“以天为兄”,在中国王朝的君臣们开来,自然是有僭越之嫌的,故隋文帝斥其“太无义理”。
而日本使者既然敢说出“以天为兄,以日为弟”,自然是当时日本努力改变自己在对中国交往中的从属地位的表现。
《隋书·倭国传》中关于日本第二次遣隋使的记载提到当时日本致中国的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至书日末处天子无恙”云云,隋炀帝看了很不高兴。
《日本书记》中所记载的第三次遣隋使的国书则是用了“东天皇敬白西皇帝”的格式。
先是将中国皇帝与本国国君并成为“天子”,后来则是稍微隐晦地采用了“天皇”的尊号与中国”皇帝“的称号并列。
总的说来,比起前代,从隋唐开始,日本在对中国交往的时候采取的姿态是比较高的,并且一直在努力朝着更为对等的地位发展。
因此,以为武则天的一句话,日本就改其国号“倭”为“日本”的说法似乎不可轻易相信。
三、“扶桑”“扶桑”作为一个国名出现在中国正史中是《梁书·竺夷传》中的记载“扶桑国,在昔未闻也。
普通中,有道人称自彼至此,其言元本尤悉,故并录焉。
”“普通”是梁武帝的第二个年号,据此则在梁武帝之前当未有过将日本称之为“扶桑”的先例。
并且,将日本称为“扶桑”并非始于中国,而是始于日本自己。
有人认为此“扶桑”即是《山海经·海外东经》所载之“扶桑”,并且都来源于日本的富士山。
其理由是“富士山”在日本语中念作“Fujisan”,与“扶桑”的发音相近。
然而这种说法有可疑之处。
“富士山”念作“Fujisan”当是音读,然而汉字的读法传入日本显然不可能早于《山海经》成书的战国时代以前。
另外,现代日语中“富士山”的发音与现代汉语中“扶桑”的发音相近,并不能说明在上古音系中两者的发音也相近。
中国上古时代就有太阳崇拜,在新时期时代中晚期的陶器上就出现很多太阳纹图案,显示着当时的人们普遍存在着太阳神崇拜观念,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史上曾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
《山海经》中有关“扶桑”的记述也可以看做是这种太阳崇拜的表现,而之所以叫做“扶桑”很有可能只是古人所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