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以《和汉朗咏集》《今昔物语集》为例
古汉语文献在日本平安时代的_豪杰译_以_今昔物语集_震旦部_的一则故事为考察范例

2012年5月第3期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May 2012No.3收稿日期:2012-01-05作者简介:杨金萍(1965-),女,黑龙江牡丹江人,浙江工商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古汉语文献在日本平安时代的“豪杰译”———以《今昔物语集·震旦部》的一则故事为考察范例杨金萍(浙江工商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豪杰译”通常指日本明治时期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采取的翻译手段。
然而从现代翻译理论的角度比较平安时期的《今昔物语集》及其汉语原典,则可以发现,早在平安时代日本就已经形成了对古汉语文献的“豪杰译”模式。
关键词:古汉语文献;《今昔物语集》;“豪杰译”;平安时代;翻译理论中图分类号:H36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074(2012)03-0060-05一、序言“豪杰译”亦称为“改译”“改写”。
王向远在《翻译文学导论》中指出,“豪杰译”这一术语见于晚清时代,很可能来源于明治时代的日本,是“对原作的各个层次做任意改动,如删节、改译、替换、改写、增减及译者的随意发挥”[1]。
郭延礼在其《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中指出,采用“豪杰译”是“为了思想启蒙和政治宣传的需要,译者把作品中的主题、结构、人物都进行一番改造,这样的译作虽不能说面目全非,但肯定大异其貌”[2]。
从上述研究可知,所谓“豪杰译”就是意译的一种,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自我体现。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和目的对原文或删减、或增加、或改变原来的一些内容,其结果使译文与原文之间似是非是。
纵观中日交流史,千余年前,古汉语文献已漂洋过海进入日本。
为了更好地掌握汉地灿烂的文明与文化,日本培养官吏的最高学府大学寮规定了在学期间必须学习的书目和学习时间,例如,“凡应讲说者,礼记、左传各限七百七十日。
《今昔物语集》在中国的传播

KONZYKU MONOGATARI SYU in China 作者: 刘九令
作者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7
出版物刊名: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1-7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日本文学;《今昔物语集》;传播;翻译
摘要:日本最大的说话集《今昔物语集》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被引介到中国,此后不断被翻译、研究。
这些都是该部作品在海外传播的重要方面。
《今昔物语集》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显示出不同的特色。
中国人也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阅读和阐释这部作品,丰富了它的价值与意义,使其更具世界性。
《今昔物语集》的秦始皇叙事及其对华意识

第34卷第1期2251年1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ornat of Yantal University(PhOosophy anO Sociat Scieace Editioo)Vot.34No.1Jan.2021《今昔物语集》的秦始皇叙事及其对华意识赵季玉12(1.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89;2,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14)[摘要]日本说话文学的集大成之作《今昔物语集》两篇中讲述了秦始皇时期佛法东渐故事与秦朝建国灭亡史。
编者对秦始皇故事的阐释与再构建,对故事位置的"巧妙"安排以及对中国叙述与日本叙述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折射出平安末期的日本欲宣示其优越性的对华意识。
它伴随律令制在日本逐渐解体而生,是政治局势在文化层面上的反应,是日本自我意识觉醒、民族主义膨胀的表现,也是日本人在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构建中向华夷秩序的中心中国主张自我的结果。
其实质是古代日本在自卑与自大的交叉挣扎中酝酿出来的一种扭曲心态与自我臆想的产物。
[关键词]《今昔物语集》;秦始皇;对华意识;抗衡;优越感[中图分类号]I1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2-314(2620)61-065809[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 1.1950/ki.issn122-314.2220.60.026《今昔物语集》为日本“说话文学”之集大成者,成书于平安时代(794-112)末期,全书由“天竺部”“震旦部”“本朝部”三部分构成,“天竺”即古代印度,“震旦”指古代中国,“本朝”即日本,事涉中、日、印三国。
其眼光不局限于日本,对日本佛教影响巨大的中国也是关注的主要对象,中国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也自然成为编者的叙述对象,秦始皇便是其中之一。
该书以秦始皇为主人公的故事共计两篇,分别为第六卷第一篇“天竺僧于秦始皇时来震旦”、第十卷第一篇“秦始皇于咸阳宫治世”,讲述了秦始皇时期佛法东渐故事与秦朝建国史”围绕这两篇故事,日本研究界主要关注阐释其被置于第六卷与第十卷开篇的原因。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对于日本文化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本古代文学中,中国文化作为主要的文化源泉之一,起到了重要的借鉴和影响作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进行浅析。
日本古代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题材和思想观念方面。
日本古代文学如歌谣、散文和戏曲中,不少作品都以中国文化为题材,如《万叶集》中的《琵琶行》、《六首歌》等,这些作品传达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和美学观念,使得日本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启发和影响。
在思想观念方面,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对于日本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得日本文学具有了更加丰富和内涵的思想基础。
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还表现在词汇和语言结构的借鉴中。
由于日本的书面语是汉字文字,使得日语中存在大量的汉字词汇,这些汉字词汇的引入和使用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日本语言结构上的复杂性和礼貌性的体现也受到了中国文化中的语言文化的影响,例如在日本社交场合中的敬语使用、尊称与敬称的运用等,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礼仪有着紧密的联系。
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还反映在影视作品和文化产品的创作和表现上。
中国文化作为古代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的影视作品和文化产品创作。
中国的传统戏剧和文学作品的改编,如京剧《牡丹亭》的日语版本《牡丹亭四夢》、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红楼梦》的日语翻译和研究等,都是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的体现。
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在古代文学、词汇和语言结构以及现代影视作品创作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不仅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拓宽了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日两国关系的不断加深和发展,相信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会更加广泛和深入。
平安时代日本文人对华意识——以《今昔物语集》震旦部后妃说话为中心

平安时代日本文人对华意识 ——以《今昔物语集》震旦部后妃说话为中心发布时间:2023-02-02T03:13:14.221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8期9月作者:韩美子[导读] 平安末期成立的正值日本上皇、公卿、武士、寺社等诸种势力角逐最为激烈的时期韩美子新罗大学摘要:平安末期成立的正值日本上皇、公卿、武士、寺社等诸种势力角逐最为激烈的时期,同时也是日本文化最为复杂而微妙的过渡期与融合期,《今昔物语集》(后文简写为《今昔》)正是在这政治史、佛教史与文学史的交汇处产生,在内容上展现出审视传统,眼光着眼世界,体味说话文学独有的崭新视角,因此在文学史,文化史,比较说话文学上,被视为日本古代说话文学的最高峰。
从社会史的观点出发,《今昔》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上至天皇、贵族,下至贫民百姓社会各个阶层人物的社会风尚,民俗生活,作为历史资料,极为重要历史参考价值。
《今昔》是日本最大的佛教说话集, 共三十一卷,分为佛法篇和世俗篇,按照佛教从印度向东传播的顺序,依次由天竺部(印度)、震旦部(中国)、本朝部(日本)三部分构成。
本文将在分析震旦部第五,六,七三则后妃故事基础之上,分别与其中国资料中原话的叙述,探讨《今昔物语集》中选取的女性故事在哪些维度上对中国文学进行了接受与改编,同时,结合涉及女性形象的故事的共性(皆为负面、消极),揭示背后折射出“抑中扬日”之对华意识,并对当时日本社会的生存意识上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今昔物语集震旦部后妃说话国际性动态性序言:《今昔》是日本最大的佛教说话集, 共三十一卷,分为佛法篇和世俗篇,按照佛教从印度向东传播的顺序,依次由天竺部(印度)、震旦部(中国)、本朝部(日本)三部分构成,天竺部(卷一-卷五)、震旦部(卷六-卷十)、本朝部(卷二十一-卷三十一),从篇幅上看,日本为其主要叙述叙事对象,但不局限于日本,事涉日、中、印。
对于日本影响巨大的中国也是其关注对象,中国历史人物,传说故事也是编者叙述的对象。
从《和汉朗咏集》看白居易诗歌在日本平安时代的受容

100从《和汉朗咏集》看白居易诗歌在日本平安时代的受容李光泽 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和汉朗咏集》共选取唐诗234首,内中白居易的作品多达139首,占压倒多数的优势。
从《和汉朗咏集》对白居易作品的收录情况,可以看出,平安时代的日本人追求的不是中国文人所热衷的“文以载道”,钟情的是“风花雪月”的风雅之心。
关键词:《和汉朗咏集》;白居易;平安时代《和汉朗咏集》是藤原公任于1001年编纂的,可以说它在培养日本人的诗情方面功不可没。
日本文学的抒情性是一种自然和人情的交融,《和汉朗咏集》把和歌和汉诗相提并论后才形成的这种风格。
《和汉朗咏集》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摘句”,即从汉诗中摘取对偶的一联,或从律诗的八行之中截取一联。
通过这种方法,从汉诗中摘取适当的诗句,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
我们现在有必要考察一下,《和汉朗咏集》究竟是基于什么样的标准进行“摘句”的呢?《和汉朗咏集》共选取唐诗234首,内中“摘句”占39首。
在入选的作品中,白居易的作品多达139首,占压倒多数的优势。
但李白、杜甫的诗一首都没有收录,王维的诗仅有一首。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还要以具体的诗为例加以阐释。
究其原因,不在白居易,而在于日本人对其诗接受的方法。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日本人对白居易的绝句的处理方式。
在此我们可以参照一下《和汉朗咏集》中的第四句和第五句诗,这两句诗本来是合二为一的绝句,但《和汉朗咏集》却故意把它分为两句,以独立的句子进行编辑。
即第四句“柳无气力条先动,池有波纹冰尽开。
”第五句“今日不知谁计会,春风春水一时来。
”这两句合起来,就是这首七言绝句。
这首绝句歌咏春天一下子来到人间的情境,但《和汉朗咏集》只摘取了前半部分,成为映衬风景之句。
接下来又取后半句,组成别的诗句。
换言之,就是把描写风景之句作为一个句子,使之独立存在,同时使长句化为短句,大句化为小句,我们从中能看到日本式的审美取向。
省略主题的展开,把所有一切都浓缩成一个场面,这种倾向是显而易见的。
由《今昔物语集》的女性形象看当时社会的女性观

由《今昔物语集》的女性形象看当时社会的女性观作者:刘沙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0期摘要:《今昔物语集》,是一部产生于平安时代院政时期向镰仓武士时期过渡的作品,它收录了天竺(印度)、震旦(中国)和本朝(日本)的佛教和世俗故事一千多则,在日本说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以其中的本朝世俗部为中心,以其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及道德训诫为线索,分析当时社会的女性观。
关键词:今昔物语集;女性形象;女性观作者简介:刘沙沙(1982-),女,汉族,天津人,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日语系教师,研究方向:日本古典文学。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0-02《今昔物语集》成书于12世纪前半期,是佛教说话和世俗说话的集大成,由天竺(印度)、震旦(中国)、本朝(日本)三部构成。
在本朝世俗部中,描绘出多彩的人生百态,主人公不仅包括贵族,更多涉及了新兴的地方武士及庶民、甚至盗贼,较客观的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且《今昔物语集》是平安时期贵族社会向镰仓武士社会过渡,这一特征直接体现在女性形象的塑造及每篇末尾的道德训诫中,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女性看法的不同。
因此,本文将结合当时社会的宗教道德思想状况,通过分析本朝世俗部女性形象的塑造及末尾的道德训诫分析当时社会的女性观。
在本文中《今昔物语集》的本朝世俗部分,除第二十四卷、二十五卷和二十八卷的本朝世俗之外,还分析了后面第二十七卷本朝灵鬼、第二十九卷本朝恶行、第三十、三十一卷的本朝杂事。
本文基本上是按照其排列时间及内容,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追忆王朝时代理想的女性形象《今昔物语集》仅卷二十四[1]涉及女性主人公的篇幅中,就有8篇[2]主要塑造了重视和歌技巧的王朝女性形象,当时和歌修辞技巧代表着该女性的地位和品行,和歌才华突出能挽回丈夫心意,亦能获得天皇的青睐。
表面上是重视女子的才华和素养,实际上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更为现实和残酷的一面,比如其中第五十篇有道济的一个家将携带结婚多年的妻子同往任地,后来见异思迁,与原来的妻子恩断义绝,与一个当地女子结为夫妻。
“今昔物语集”及日本中世的孔子故事——礼赞与讽刺之间

The Stories of Confucius in The Tale of Konjyaku and in Medieval Japan: Balancing between
Admiration and Sarcasm
作者: 高阳
作者机构: 清华大学
出版物刊名: 日语学习与研究
页码: 51-5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今昔物语集 孔子 佛教 冲突 垂迹
摘要:本文以“今昔物语集”和日本中世典籍中的孔子说话为研究对象。
指出“今昔物语集”中的孔子像有着礼赞与讽刺的二元冲突,一方面对孔子所坚持的理念进行了讽刺,而另一方面则对孔子处处使用敬语表示尊重。
而其后日本中世纪典籍中的孔子像则大多以垂迹的方式被划入了佛教的怀抱,成为了佛教菩萨的化身,从而化解了日本孔子说话中自身的矛盾与冲突。
笔者认为,这一文学现象是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与儒家、道教的中国本土文化,乃至神道教日本的本土文化从对立、并存到融合的一个文化发展轨迹的反映。
“今昔物语集”则是这一现象的分水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变化。
一、《和汉朗咏集》中的中国形象
《和汉朗咏集》成书于平安时代中期的 1013 年,
由著名诗人藤原公任编纂。朗咏是选取白诗为主的
汉诗佳句,并将其与纪贯之、凡河内躬恒等《古今
和歌集》的编者创作的和歌佳句并列吟诵。在此集中,
出现了很多中国形象或是与中国有关的文学意象。
由于此书的编者是公卿,选取的作品也多出自中日
为 天 竺、 震 旦、 本 朝 三 个 部 分, 震 旦 部 分 为 六 到
王尚书之莲府,丽则丽矣,恨唯有红颜之宾。 十一卷,涉及很多中国传说故事。由于作者身份特殊,
嵇中散之竹林,幽则幽矣,嫌殆非素论之士。 因此,其创作视点与《和汉朗咏集》完全不同。二
——菅三品 尚齿会[3](P210) 者相比,《今昔物语集》题材更为广泛,登场人物
文人名士之手,故而通过本集可以探讨在文人清流
这一阶层眼里的中国形象。例如:
见天台山之高巖,四十五尺波白。
望长安城之远树,百千万茎荠青。
——源顺[3](P192)
这首诗原文出典自《本朝文粹》。原文大意是“(春 日登高),望天台山(比叡山)之高峰,有四十五 尺高瀑布飞流直下。望长安城(京都城)之碧树, 千百万棵郁郁葱葱。”源顺的这首诗,从创作手法 到描写意象都带有很强烈的中国色彩,分析这首诗 可以了解以源顺为代表的日本文人心中的中国形象。
第 39 卷 第 7 期 Vo1.39 No.7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7.016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9 年 7 月 20 日 Jul.20 2019
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的美德。根据《日本纪略》记载,冷泉天皇安和二
《今昔物语集》中有一个典型故事,名为《后魏
年(969)三月十三日,大纳言在衡在自家官邸举行 司徒不信三宝得现世报遂死语》[4](P155)。有一人名
了一个名为“尚齿会”的诗会,这首诗是会上吟诵 为司徒,他不信佛法,更不许妻子信佛。一日,她看
的作品,大意如下:“南齐王俭,善养名士,家有莲池, 到妻子念经礼佛便把佛经毁掉。某一年,司徒随皇帝
——以《和汉朗咏集》《今昔物语集》为例
陈 建 1 魏 榕 2
(1. 河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401;2. 南开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071)
摘 要:本文将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考察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从通时、内部的视角出发,
选取时代相近的不同体裁的作品,找到中国形象在这些作品中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中国形象在日本古
尚齿会是日本平安时代仿效中国而进行的一种 众多,涉及社会各个阶层,有王侯将相、文人清流
敬老活动。尚齿,意为敬老。尚齿会通常会召集一 等上层人物,也有下层百姓平民,这样就可以多角度、
些老人,一般七人左右,在某处举行聚会,在吃喝 多层面、全方位展现中国形象,不再是《和汉朗咏集》
宴饮之余,配以音乐诗歌助兴,意在表达尊老重孝 中文化高度发达、形象极其高雅的中国形象。
·38·
形象,但是通过多重解读,依然可以看出平安时代 国觉猷(俗名鸟羽僧正,平安后期天台宗僧人)法
日本文人心中中国仍是先进的、发达的、榜样的形象。 师所编。虽然具体编者不详,但由于说话集中有浓
另外,不只是中国的山水和城市,中国的名人 厚的佛教色彩,故推断为僧人所编。这本说话集分
在日本也是备受推崇的对象。例如:
这首诗第二句运用了“本歌取”的手法。原诗 是中国诗人戴暠的《度关山》中的“昔听陇头吟, 平居已流涕。今上关山望,长安树如荠。千里非乡邑, 百姓为兄弟”(节选)。文中的“天台山”“长安城” 并非中国的地点,而是代指日本的“比叡山”和“京 都”。这种代指是十分值得琢磨的。首先,比叡山 是日本天台宗的本山,天台宗与中国天台宗一脉相 承,直接用中国天台山代指比叡山有追本溯源之意。 承认“比叡山是日本的天台山”,这其中隐藏着日 本以中国为源的意识,也有“比叡山是除了中国真 正的天台山之外最像天台山的地方”这种意思。按 照同样的思维逻辑,进而引申可以得到“日本是除 了中国之外最像中国的国家”,这也明显体现出了 以中国为尊的意识。其次,比叡山为日本佛教圣地, 是庄严高雅之所,直接用中国的山来代指日本最为 庄重的山峰,体现出以“类中国,像中国”为豪的“中 华崇拜”意识。
土”“唐物”“中国故事”三方面论述了中国形象
在日本平安时期的“律令制再兴期”“摄关期”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院政期”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变化,考察角度多样,
具有明显的通时性。
本文同样采取通时的视角,选取日本平安时期
为考察背景,讨论日本平安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笔
者选取“和歌”与“说话”等不同体裁的文本,讨
论“中国形象”和“中国故事”在日本平安文学中
典文学中发生的通时改变。此外,在理清流变的基本脉络后,本文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形象发生通时改变的背
景与原因。对于日本古典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变化而言,历时视角下的时间变化并不是导致这一形象发生改变
的唯一原因,文本作者所属阶层、文本体裁等因素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国形象;《和汉朗咏集》;《今昔物语集》;日本古典文学
历史上的长安是中国六朝古都,日本国都京都 也是日本当时最为繁华的城市,直接用长安代指京 都,有以强比强的意思,同时以日本都城类似中国 都城为荣。可见,这首诗中虽然并未直接出现中国
收稿日期:2019-07-08 作者简介:陈建(1978—),男,天津人,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日文学比较、译介学研究。魏榕 (1994—),男,天津人,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 2016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7-0038-02
在《东亚比较文学导论》一书中,张哲俊探讨 了韩国、日本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形象[1]。作者选
取的时间段较长,考察了自日本上代到近世漫长的
历史时间。在探讨过程中,异国形象以一个整体的
形式产生、变迁,且这种变迁具有明显的历时性。 唐莉[2]则主要着眼于日本平安时期,分别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