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第二节 想象的发生及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想象发生的年龄
1、一岁半至两岁儿童出现想象的萌芽,主要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 出来。孩子把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迁移到游戏中去,就有想象成分的参 与。
2、想象萌芽的表现和特点
是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简单复活。 2岁儿童的想象几乎完全重复 曾经感知过的情景,只不过是在新的情景下的表现。简单的相似联想。 比如,别人称她为小妹妹,她也把自己的玩具娃娃称作“小妹妹”。
三、想象充满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
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在学前儿童进行的象征性游戏、结 构游戏、体育游戏、表演游戏等各种游戏活动中,想象都在其中起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想象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
没有想象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无法学习、不能掌握新知识。 比如,幼儿听故事,想象是随着故事的进程而开展的。正是想象活动, 使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沉迷于故事情节。
4、力求符合客观逻辑:该年龄的幼儿注意到所创造的想象形象 与客观事物的一致性。他们在绘画过程中喜欢问:“我画的像不 像?”,说明他们已注意到使自己的想象尽量符合客观现实。
一、2—3岁的儿童
想象活动完全没有目的;想象过程进展缓慢;想象与记忆的界 限不明显;想象内容简单贫乏;想象依靠感知动作;想象依赖于成 人的语言提示。
二、3—4岁的特点
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内容零碎,无意义联系,内 容贫乏,数量少而简单。
原因分析:
1、想象受感知形象的直接影响:
2、不追求想象成果。他们在活动中不追求达到的目的,不试 图作出预定成品,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2、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及其特点:▼ 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 的自由联想,可以成为表露式创造。严格的来说还不是创造。▼ 幼 儿创造想象的形象和原型(范例)只是略有不同,或者在常见模式 的基础上有一点改造,可以说即是模仿,又不全是模仿。▼ 幼儿创 造想象发生的表现在于: 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数量和 种类逐渐增多以及能够从不同种找出非常规性的相似。
学前儿童想像的发展汇总

第六章学前儿童想像的发展教学目标:掌握想像的种类掌握学前儿童想像发展的一般趋势掌握学前儿童无意想像和有意想像的特点掌握学前儿童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的特点掌握幼儿想像夸张性的表现及原因教学重点:掌握学前儿童无意想像的特点掌握幼儿想像夸张性的表现及原因教学难点:掌握幼儿想像夸张性的表现及原因教学时数: 3 学时教学设计第一节想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想像的概念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孙悟空的形象是猴子和人的形象完美的结合。
美人鱼的形象是鱼的形象和人的形象的完美的结合。
狐狸精也是狐狸的形象和人的形象的完美的结合。
也可以根据人的口头的或文字的描述,人们也能够想象出具体的形象。
但他不是表象的简单的再现。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里所描写的场景我们是没有见过的。
但是我们通过头脑中已经有的表象进行想像还是可以看出这是一副充满凄凉的气氛的场景。
总之,无论想像如何新颖,其内容依然来源于客观现实。
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
二、想像的种类(一)根据想像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无意想像和有意想像1. 无意想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像。
它是人们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像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例如,看到天上的白云,马上想到它的形状很像一匹飞奔的骏马。
2. 有意想像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像。
(二)根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有意想像又可分为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1. 再造想像是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所形成的形象一般是以前已存在的。
例如小朋友们在听老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仿佛看见了沉稳而踏实的乌龟和灵活而骄傲的兔子赛跑的情景。
2. 创造想像是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
它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
三、想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案例:美国母亲状告幼儿园教女儿学字母O、周念丽“我们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一)从事游戏时少不了想像玩角色游戏的时候,幼儿会拿椅子当马骑,一会儿把它当汽车,或火车开。
学前儿童发展,讲义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课程代码:12340)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想象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第三节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第四节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第五节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第一节想象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想象是儿童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未感知过的新形象的过程。
按照是否具有目的性来划分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按照形成方式和和新颖程度的不同来划分,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一、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一)想象依靠原有表象儿童的想象要以头脑中已有的表象作为基础,这些表象是儿童之前感知过的事物在其头脑中留下的具体形象。
换言之,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客观事实作为加工原材料。
(二)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想象需要以记忆为基础。
想象的发展对记忆活动也有积极影响。
(三)想象和思维关系密切儿童的想象只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依然具有夸张、易混淆以及受情绪影响等特点,还不能达到思维的水平。
换言之,儿童的想象介于记忆和创造性思维之间。
二、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一)想象引发情绪儿童的情绪往往是通过想象引发的。
(二)情绪影响想象想象能够引发情绪,而情绪和兴趣也会影响儿童的想象。
情绪不仅能够引起想象过程,还能够改变想象方向。
三、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一)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想象能丰富学前儿童游戏的内容和形式等,是游戏活动的关键。
(二)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想象能够促进理解和记忆活动,引发情绪和兴趣,丰富游戏。
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一、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因此,想象的发生离不开儿童表象和语言的发生与发展,也离不开大脑皮质的成熟。
另外,儿童语言的发生和发展也是想象发生的关键因素。
二、学前儿童想象萌芽的特点1.记忆表象在新情境中重演2.简单的相似联想3. 此阶段儿童的想象没有或很少有情节的组合三、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的趋势:1. 想象从无意性发展到初步出现有意性2.想象从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3.想象从极大的夸张性发展到初步具有逻辑性第三节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一)什么是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一种不自觉的,没有预定目的的想象。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想象发展是他们认知和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想象,学前儿童可以从现实中解脱出来,创造出虚构的情境和角色,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并探讨不同类型的想象活动对他们的发展的影响。
在学前阶段,学前儿童的想象能力开始发展。
在早期,他们可能会参与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如扮演爸爸妈妈,医生或警察等。
这种角色扮演活动有助于他们理解不同角色的行为和情感,并培养他们对社会规范的理解。
此外,学前儿童还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幻想游戏,如想象他们是超级英雄或仙女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想象活动变得更加复杂。
他们可以创造更具体和详细的情境,包括设置和角色,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
例如,他们可以建立一个城市或玩具世界,并让不同的角色在其中进行互动。
这种活动不仅培养了学前儿童的创造力,还促进了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合作精神。
想象活动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想象活动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学前儿童尝试和探索新的角色和情境。
这有助于他们培养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其次,想象活动可以激发学前儿童的创造力。
他们可以尝试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此外,想象活动还有助于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通过想象,他们可以观察和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然而,学前儿童的想象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他们可能会受到现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的限制。
他们可能会将想象的情境和角色与现实混淆,不清楚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想象的。
此外,学前儿童的想象活动可能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他们可能会受到成人的期望和角色模型的限制,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象力。
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想象发展,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他们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玩具和角色扮演道具,鼓励学前儿童参与想象活动。
其次,他们可以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学前儿童理解现实和虚构之间的区别,并促进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发展阶段
1
模仿阶段
学前儿童通过模仿现实中的场景和角色来展示他们的想象力。
2
符号性想象阶段
学前儿童开始使用符号来表示物体和情境,展示出更高级的思维能力。
3
创造性想象阶段
学前儿童开始创造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故事,并展示创造性的想象力。
影响学前儿童想象力发展的因素
1 环境
丰富的环境和资源可以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力。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定义和重要性。
想象力与创造力
想象力
学前儿童想象力是指他们 能够在思维中创造新的概 念、形象和想法的能力。
创造力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创造力是能够将想象力转 化为实际结果的能力。
重要性
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 力是他们认知、语言、社 交和情绪发展的关键组成 部分。
提供自由玩耍的时间
学前儿童需要有自由的时间 去探索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学前儿童想象力发展的评估方法
1 观察和记录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前儿 童在游戏和日常活动中 展示的想象力来评估其 发展水平。
2 问卷调查
可以使用问卷调查向学 前儿童的家长和教师询 问有关他们的想象力发 展的问题。
3 创造性任务
通过给学前儿童提供创 造性任务,可以评估他 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水 平。
结论和要点
• 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他们的认知和情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 环境、亲子互动和个体差异都会影响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发展。 • 通过播放和阅读有创造力的故事,提供艺术和表演机会以及提供自由
玩耍的时间,可以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 • 观察和记录、问卷调查和创造性任务是评估学前儿童想Βιβλιοθήκη 力发展的方法。2 亲子互动
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形成想象的表象; (二)想象过程进展缓慢; (三)想象与记忆的界限不明显 想象表象只是新情境的某些特征和旧形象的某些特征
的等同或相似性联想;
(三)想象与记忆的界限不明显 想象表象只是新情境的某些特征和旧形象的某些特征的等同
第三节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
一、无意想象的特点 (一)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在
游戏中想象往往随玩具的出现而产生。 (二)想象的主题不稳定,幼儿想象的过程往往也
受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想象的方向随外界刺激的 变化而变化,想象的主题容易改变。
(三)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主题无预定目标,不 稳定,内容零散,所想象的形象之间不存在有机联系。
(一)想象的涵义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两大基本特征;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是以 直观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不是词或符号;形成的 新形象,可以是未曾感知过的,还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 不可能有的形象,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想象的种类
三、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一)幼儿想象夸张性的表现 1.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2.混淆假想与真实。 (二)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 1.认知水平的限制; 2.情绪的影响; 3.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第五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
一、2~3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2~3岁是想象发展的初级阶段,儿童想象的最初形态
(三)想象的目的计划非常简单; (四)想象内容较以前丰富,但仍然零碎。
四、5~6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已有明显表现: (一)想象的有意性相当明显; (二)想象内容进一步丰富、有情节; (三)想象内容新颖性程度增加; (四)想象形象力求符合客观逻辑。
幼儿心理学第六章想象的发展

精选课件
(二)有意想象 ▪ 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 自觉进行的想象 。
▪ 科学家提出的各种假说,文学艺术家在头 脑中构思的人物形象等都是有意想象的结 果。
精选课件
1、再造想象
▪ 根据语言的描述和非语言(图样)的 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 过程。
精选课件
(三)想象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 1、想象的产生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志 ▪ 2、想象是儿童理解的基础 ▪ 3、想象在游戏中作用:游戏离不开想象 ▪ 4、想象发展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核心 ▪ 5、想象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精选课件
二、想象的种类 ▪ 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 ▪ (一)无意想象 ▪ 没有预定目的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 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想象 。
▪ (二)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 始发展 。幻灯片 14
▪ (三)想象易脱离实际,与现实混淆。
▪
幻灯片 15
精选课件
二、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2、在文学艺术等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条件。 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4、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 儿想象事物的具体情况,自主解决问题。 5、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6、抓住日常生活中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想象。
幼儿还常把想象与现实混淆,看到同 伴有自己喜爱的玩具,会说:“我妈 妈也给我买了一个。”被成人误认为 故意说谎。
精选课件
幼儿晚期,随着知识经验的丰 富,认识能力的增强,幼儿开 始能区分想象的东西与真实的 东西,并向成人提出“这个故 事是真的还是假的?”之类的问 题。由于许多想象中才能获得满 足的东西已变成现实,幼儿在游 戏中开始追求逼真,智力游戏和 竞赛性游戏开始逐渐取代象征性 游戏。
学前儿童幼儿发展心理学 第6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第二讲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特点
• 一、无意想象的特点 • 从想象活动的目的性方面讲,幼儿的想象活动主
要属于无意想象。 • 幼儿无意想象发展的特点如下:
• 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 3、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以想象的过程
四、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
幼儿期仍以再造想象为主,但创造性想象在此 时期已经开始发生。
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的特点如下: 1、带有无意的自由联想性质; 2、模仿中的小创造; 3、情节逐渐丰富,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
(二)最初想象的表现形式 动作和语言
(三)最初想象的特点
记忆表象在新
情景下的复活
2岁儿童的想象,几 乎完全重复感知过的 情景,只不过是在新 的情景下又表现出来 。例如,一个2岁的 孩子看到大人给小娃 娃把尿,他也拿着自 己心爱的毛绒玩具小 熊,抓住它的两条腿 ,放在马桶的上面, 并发出嘘嘘的声音。
二、有意想象的萌芽、发展 有意想象是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 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
这种表现是: 1、在活动中出现了有目的、有主题的 想象; 2、想象的主题逐渐稳定; 3、为了实现主题,能够克服一定的困 难。
但总的来说,幼儿有意想象的水平还是很低的,需要成人采 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培养。
3、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象 的必要条件
以实际行动作为想象的条件,在幼儿初期尤为 突出。儿童在随意摆弄物体时,偶然地改变了物 体的状态,从而在头脑中激起了对事物新形象的 想象。如,某幼儿在摆弄衣架时,偶然间把衣架 放在了肩膀上,于是把自己想象成小鸟,衣架就 成了翅膀,并高兴地叫道:“妈妈,看,我可以 飞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幼儿无意想像的特点:
▪ (一)想像没有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 引起
▪ (二)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 (三)想像的内容零散,没有系统 ▪ (四)以想像的过程为满足 ▪ (五)想像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二、有意想像的萌芽和发展
▪ 有意想像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 比较明显的表现。主要表现在: ▪ 在活动中出现了有目的、有主题的想像; ▪ 想象的主题逐渐稳定; ▪ 为了实现主题,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
▪ 幼儿创造想像发展的表现在于:情节逐渐 丰富,对原型的改造成分越来越大。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区别:
▪ 同样是“造”,再造想象出来的形象是现 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是描述者知道而想 象者不知道的事物;
▪ 创造想象出来的形象是所有的人都不知的、 现实生活甚至可能不存在的事物。
(三)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的水平
在幼儿初期尤为突出。
(二)再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占主要地位 ▪ 1.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相比,是较低发展 水平的想象。他要求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较 少,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 ▪ 2. 再造想象是幼儿生活所大量需要的。他 们在听故事、看图像时需要再造想象;在 理解文艺作品和音乐作品时也需要再造想 象。
二、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有意想像的水平还很低!
有意想像是需要培养的
▪ 成人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有主题的想像 活动,启发幼儿明确主题,准备有关 材料,如游戏中的玩具,绘画的材料 等等,成人及时的语言提示对幼儿有 意想像的发展期重要作用。
第四节
学前儿童再造想象与创造想像的发展
第四节 学前儿童再造想象与创造想像的发展
第六节 各年龄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
第六节 各年龄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
一、2—3岁儿童想像的特点
2~3岁,是想像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有以下特点:
▪ (一)想象过程完全没有目的 ▪ (二)想象过程进行缓慢 ▪ (三)想象与记忆的界限不明显 ▪ (四)想象内容简单贫乏 ▪ (五)想象依靠感知动作 ▪ (六)想象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提示
(四)想像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
没有想像就没有理解, 没有理解就无法学习,
无法掌握新知识!
第二节 想像的发生及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二节 想像的发生及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儿童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想像呢?
想象的发生既和以下因素有关:
▪ 儿童大脑皮质的成熟; ▪ 儿童表象的发生; ▪ 表象数量的积累; ▪ 儿童言语的发生发展。
▪ 人总是根据自己的现实生活和感知经验, 即已形成的旧表象进行想象的。因此,想 象跟其他心理活动一样,都是对客观现实 的反映。
想像的两大特点:
▪ 形象性:
▪ 新颖性:
二、想象的种类
▪ (一)无意想像和有意想像
——想象是不是有目的性
▪ (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像
——想像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
无意想像
▪ 幼儿创造想象发展有六种水平(P160) ▪略
随着幼儿生活、知识经验的丰富及抽象概括能 力的提高,幼儿创造想像的水平逐渐提高。具 体表现在:
▪ 时长提出一些不平常的问题 ▪ 自编新故事 ▪ 创造性的游戏活动 ▪ 创造性的绘画活动
思 考: 动画片里的人物形象都比较夸 张,为何孩子不觉得奇怪?
三、 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起 想 情绪影响想像,幼儿对感兴趣的想像主题会多次重复; 了象 保着 护大 大象 象妈 的妈 情的 绪无 情奈 感, 。激
哪种情绪下状态的幼儿更乐于学习/活动?
情绪影响想像,幼儿对感兴趣的想像主题会多次重复
为什么幼儿会对同一个故事百听不厌? ▪ 幼儿常常满足于想象的过程!
(二)想像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
1.5—2岁,儿童基本具备了想象的基础。 此时儿童出现的想象的萌芽,主要是通过动作和语言 表现出来的。孩子把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迁移到游戏中 去,就有想像成分的参与。
二、想像萌芽的表现与特点
儿童最初的想像,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简单 迁移。
表现为下列特点:
▪ 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 ; ▪ 简单的相似联想; ▪ 没有情节的组合。
▪ 再造想象在幼儿期占主要地位。 ▪ 在再造想象发展的基础上,创造
想像开始发展起来。
一、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发展
▪(一)幼儿再造想象的特点
最初的想像都属于再造想象,幼儿期仍以 再造想象为主。
1.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 2.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
变化。 3.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
无意想像:是一种没有目的的、自觉的想像。它是
人们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第想象某种个事 物形象的过程。
▪ 如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 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动的 “山”……
▪ 听老师讲故事,随着老师生动地讲述,儿童头脑中不 由自主第浮现出故事中的情景等。
▪ 无意想象是最简单和 初级形式的想象。
二、3—4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想像在3~4岁时迅速发展,这个时期的想像基本上是 无意,是一种自由联想。主要有以下特点:
▪ (一)想象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 的主题
▪ (二)想象内容零碎,无意义联系,想象 内容贫乏,数量少而单调
三、4—5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4~5岁儿童的无意想像中出现了有意成分,但仍以无 意想像为主。主要有以下特点:
▪ 梦,是无意想象的一个 极端的例子。
有意想像
▪有意想像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像。
▪ 如幼儿根据教师的要 求,设计理想的各种 奇特造型的房子;
▪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 看图片创编不同情节 不同结局的故事等。
再造想象
▪ 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纸、符号 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三、儿童想像发展的一般趋势:
▪ 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 从想象的单纯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 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
辑性。
第三节 学前儿童无意想像与有意想像的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无意想像与有意想 像的发展
在学前儿童想象中,无意想像占主 要地位,有意想像在教育的影响 下逐渐发展。
(一)想像与儿童的认知活动
想像离不开儿童的表象、记忆、思维,想象的发展又 促进了儿童这些心理的发展。
▪ 想像依靠表象:表象越丰富,想像也就越 容易、越丰富。
▪ 想像依靠记忆,同时又促进记忆的发展。
▪ 想象的过程需要思维的参与,思维又促进 了想像的进行。
(二)想像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
想像引发情绪,情绪影响想像!
想像引发情绪,情绪影响想像! 情绪影响想像,幼儿对感兴趣的想像主题会
多次重复;
幼儿常常满足于想象的过程!
(三)想像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
▪ 想像是象征性游戏的首要心理成分, 没有想像,就没有任何游戏活动!
珍惜的“果汁盒”:
珍惜在制作 果汁盒
会飞的鸟
(四)想像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 动
想象不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生活困境, 就无法对这篇课文进行学习。
▪一、幼儿想象夸张性的表现
▪ (一)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 (二)混淆假想与真实
(一)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二)混淆假想与真实
我昨天被妖怪绑走又送回来了··· 我爸爸昨天突然变成了妖怪?
孩子真是
在说谎 吗??
幼儿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呢?
二、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
▪ (一)认知水平的限制 ▪ (二)情绪对想象的影响 ▪ (三)幼儿想象在认知中地位的制约 ▪ (四)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动画片里的人物形象都比较夸张,为何孩子不觉 得奇怪?
你为什么撒谎?不是个好孩子?
是真的在撒谎呢?还是``````?
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 想象的概念 ▪ 想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及想像发展的一般趋势 ▪ 学前儿童无意想像和有意想像的发展 ▪ 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像的发展 ▪ 各年龄阶段儿童想像的特点
▪(一)创造想象的发生
儿童创造想像的发生,主要表现为能够独立地从 新的角度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具体表现 在:
独立性 新颖性
(二)幼儿创造想像的特点:
创造想像在幼儿期开始发生。这个时期的创造 想像有如下特点:
▪ 最初的创造想像是无意的自由联想。这种 最初级的创造,严格意义上说还不是创造。
▪ 幼儿创造想像的形象和原型(范例)知识 略有不同,或者稍作改造。
创造想像
▪ 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
工程师发明的新机器; 艺术家创作的新的艺术形 象;创意建筑···
三、想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 2岁以后儿童的想象迅速发展。幼儿期是 想象最为活跃的时期,它几乎贯穿于幼儿 的各种活动中。对儿童认知、情绪、游戏、 学习活动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思考题
▪ 1、如何理解想象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 2、儿童想象的萌芽有什么特点? ▪ 3、幼儿想象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 4、幼儿的无意想象有什么特点? ▪ 5、幼儿的再造想象有什么特点? ▪ 6、幼儿创造想象发生的标志是什么? ▪ 7、如何理解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第一节 想像的概述
第一节 想像的概述
▪ 一、什么是想像? ▪ 二、想像的种类 ▪ 三、想像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有哪些作用?
一、什么是想像?
▪ 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
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 想像是在头脑中对过去感知产生的旧表象 重新加以组合,形成没有感知过的新形象 的过程;
▪ 它主要处理图形的信息,是以直观形式呈 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而不是词和符号;
▪ (一)想象仍以无意性为主 ▪ (二)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 ▪ (三)想象的目的计划非常简单 ▪ (四)想象内容较以前丰富,但仍然零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