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功能主义 与 冲突理论分析
简析科赛的社会冲突功能理论

在现实社会中, 矛盾和冲突是普遍 存在的, 不但在经济社会落后的国家中 大量存在, 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依 靠科技迅速发展的发达国家, 在经济发 达、社会繁荣的背后, 依然存在着大量的 社会矛盾和冲突, 如美国。面对现实社会 中大量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社会学家必 须从理论上做出合理的解释。但是, 科赛 之前的社会冲突理论学家, 只是看到了 冲突对于社会稳定的负面作用。如达伦 多夫等冲突论者过分强调冲突对社会稳 定、整合得破坏性结果, 认为冲突只能引
IN T ELLIGEN C E 人文论坛
简析科赛的社会冲突功能理论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王婷婷
摘 要: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 求 , 社会”和“理想国”的构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告诉我们,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即使在和谐社会, 矛盾依 然存在。
第二, 冲突有助于群体内部的凝聚 与整合。
科 赛 认 为 , 冲 突 是“ 有 关 价 值 、对 稀 有地位的要求、权利和资源的斗争, 在这 种斗争中, 对立双方的目的是要破坏以 致伤害对方”。但是, 这种冲突有利于群 体内部的凝聚与整合。群体之间的冲突 有助于地位相同的人形成与自己有共同 利益的、有自我意识的群体组织, 并维持 和加强它与周围其他群体之间的界限。 同时, 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感觉到相同的 刺激加强彼此之间的团结和一致。科赛 还指出, 在一定条件下的冲突有助于“排 泄”社会关系中积累起来的紧张情绪和 敌意, 以防止这种负面因素集中爆发瓦 解整个群体。
起 社 会 变 迁 。更 有 的 社 会 学 者 如 帕 森 斯 , 忽视冲突, 视冲突为社会之“病态”。
对此, 科赛在他的著作《社会冲突的 功能》中指出冲突是社会的常态, 使社会 过 程 的 一 个 基 本 方 面 ,“ 没 有 哪 个 组 织 是 完全和谐的, 因为那样的话就将使组织 缺少变化过程和结构性”。此外, 科赛认 为还要反对那种认为冲突之与变迁相联 系 的 观 点 , 承 认 冲 突 与 社 会 的 稳 定 、团 结 、一 致 、整 合 不 仅 并 不 矛 盾 , 而 且 还 具 有促进作用。因此,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 到, 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着矛盾, 我们要 正确对待矛盾和冲突, 既不夸大, 也不缩 小, 努力将冲突转化为促进我国社会主 义制度完善的动力。
社会冲突理论

社会理论分为功能论与冲突论。
功能论:从系统角度考察社会生活,把文化或社会瞧做一个有机整体,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都发挥一定的功能并相互依存。
冲突论:冲突就是社会普遍现象,就是对于价值观、信仰以及对于稀缺的地位、权利与资源的分配上的争斗,它们就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
人类社会就是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一、关于社会冲突的基本理论冲突亦称为抵触、矛盾、争议,就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与过程,就是指当事人之间存在利害关系,但不能完全根据自己利益要求自愿达成交易契约的状态。
事实上,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团体与团体、民族与民族、阶级与阶级都存在着许多摩擦与冲突现象。
社会冲突就是一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社会冲突理论就是在结构功能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进入上个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后,美国社会矛盾不断地凸现出来,社会动荡日益突出。
结构功能主义在解释这些新的社会现象时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人们渴求对社会凸现的种种冲突与矛盾进行理论上的解释。
以达伦多夫、科塞等为主要代表的西方社会冲突理论应运而生。
社会冲突理论吸收了结构功能主义的有益成分,同时对它所宣扬的社会均衡、稳定、与谐与秩序进行批判,指出了普遍存在于当时社会的各种利益分歧与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合理地解释困扰人们的种种社会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从而树立了它在学界的地位。
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所创立的辨证冲突论推进了美国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进程,在美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她反对帕森斯结构功能理论只强调均衡、共识而忽视冲突。
她认为,社会现象本身充满着辩证关系,往往同时呈现出矛盾的二重层面:即稳定与变迁、整合与冲突、功能与反功能、价值共享与利益对立,等等。
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无时不在,社会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可能促使社会变迁。
她指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观点把社会瞧得过于与谐、统一与静止,这就是片面的。
社会往往呈现出辨证的二重层面:稳定与变迁、整合与冲突、功能与反功能、价值共享与利益对立。
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述评

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述评——2011春社会学研究生班温广救摘要: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理论,着力从社会压制角度研究本世纪工业社会的冲突现象,不陷于功能理论的旧域,力求反映时代变化,结合理论与经验分析,指出社会结构的重叠程度、经济财产、声望与权威的分配之间分散与重叠程度以及社会流动程度、社会经济的剥夺状况、冲突的调节机制对冲突强烈程度的影响以及协商和解、调停和仲裁对冲突激烈程度的控制。
全面系统地梳理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理论,对于分析考察现阶段我国社会的群体性矛盾、冲突现象,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冲突调节;启示拉尔夫·达伦多夫作为当代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视冲突为一切社会结合体在权威地位分化所产生的固有现象和权威结构内部两股对立力量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抗衡过程,并纳入社会结构中使之制度化、常规化。
其冲突理论,打破了西方社会学术界墨守平衡模式的窒息气氛,推动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多元化发展,对于我们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以权威为基础的社会冲突理论关于“社会冲突”,达伦多夫用“争夺、竞争、争斗、紧张以及社会力量之间明显的冲撞”(特纳,1987:135)来表示冲突。
他认为“冲突可能包括从内战到议会辩论的连续现象,或从罢工、停工到集体协商的连续性”。
(詹火生,1983:64)显然,达伦多夫所理解的冲突在范围上比较宽泛,它包括从差异到战争这一系列不同程度的社会秩序的非和谐状态;其次,达伦多夫认为冲突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各种社会资源的损失和浪费,破坏社会发展的基础,导致社会变迁;最后,达伦多夫以利益和运用“权力决定论”来研究社会冲突,其宗旨在于从社会结构要素中推导出未经解释的历史世界,来克服人们以前对这些事件的任意定性。
总之,达伦多夫在批判结构功能理论的基础上,以马克思冲突思想为基础,引用韦伯社会科层组织中的权威与权力的概念,用“权威关系”来取代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并以此来诠释社会阶层结构。
功能理论和冲突理论解释的范围和不足

功能理论和冲突理论解释的范围和不足曾奇奇 (10级教育,10123032)摘要:教育社会学三大理论流派中的“功能论”和“冲突论”的名称及其理论核心就是来自于社会学理论中“结构功能主义”和“冲突主义”理论。
功教育社会学的这两大主要的理论功能论和冲突论是教育社会学中最有影响、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两大理论。
众所周知,在强大的理论都会有其解释的范围限制,那么着两大理论的解释的范围和不足又在那里呢?本文将从理论入手,然后加以实例论证说明其解释的范围和不足。
关键字:功能理论冲突理论解释范围功能理论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系统组成的一个相对持久和稳定的结构。
社会结构中的每一子系统对于社会的稳衡、对于社会整体作用的发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这一理论非常强调社会一体化,强调社会制度、规范及角色的功能。
其核心概念有结构与功能、统合(整合)、稳定、和谐。
冲突论则与之相异,认为,社会秩序不是建立在对共同价值的一致认可上,而是建立在统治阶级的控制权力上,认为是冲突而非“一致性”是社会发展的动因,认为冲突是社会生活中一种自然和不可避免的现象。
在他们看来, 整个社会体系分为支配者和从属者两部分, 双方具有利害冲突,支配者欲将本身的价值观加之于从属者, 并迫使其接受,而从属者亦有其自身的价值观。
由此产生对立, 并构成对社会体系稳定性的威胁。
其核心概念有冲突、变迁、强制等。
可看出,功能理论存在一个理论假设,即社会是一个相对持久的和稳定的结构,所以,这也就决定了功能理论的解释范围。
在这个理论假设前提下,功能主义只是适用于相对持久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对于非持久、稳定的社会条件下,功能理论则显得有所不足。
同样,冲突理论亦存在一个不甚完善的理论假设,即社会秩序的建立在统治阶级的控制权力上,故而时时刻刻存在着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冲突。
冲突理论的解释范围同样这只是在这个理论假设的范围内,而在一个稳定的、契约性社会里则会失灵。
试析结构功能主义及其社会理论

试析结构功能主义及其社会理论一、本文概述结构功能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起源于19世纪的社会学思想,并在20世纪中叶逐渐发展成为主导性的社会科学理论之一。
该理论主张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出发,研究社会各个部分的功能及其相互关联,以揭示社会的整体运行机制和变迁过程。
本文旨在深入试析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内涵、发展历程及其在社会学领域的应用与影响。
通过梳理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贡献,本文将揭示该理论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力和局限性,以期为社会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结构功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强调社会现象的相互依赖和协调统一。
该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不同部分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部分和要素相互关联,共同维持着社会的稳定和功能。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结构是社会行为的基础,而社会行为则是社会结构的反映。
在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框架中,社会结构被视为一种功能性的整体,其中每个部分都对整体的功能做出贡献。
这种理论强调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认为社会结构是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的结果。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变迁和发展是通过社会结构内部的功能调整和适应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外部力量或突发事件引起的。
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还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观点:它强调社会结构的普遍性和共性,认为不同社会之间的结构具有相似性,这是由人类共同的生物和社会需求所决定的。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结构是动态的和不断变化的,但这种变化是渐进的和有序的,而不是剧烈的和无序的。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结构与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社会结构塑造了社会行为,而社会行为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结构。
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强调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功能性,认为社会是由相互依赖和协调统一的各个部分构成的复杂系统。
这种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变迁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视角和框架。
三、结构功能主义在社会学领域的应用结构功能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自其诞生以来,便在社会学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学主要思想流派

2.拟剧论
代表人物为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 拟剧论是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 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 基本观点: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 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他们都 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 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及
主要观点
结构功能主义 冲突理论
交换理论 互动论
一、结构功能主义
基本观点:
结构功能主义的一个基本假设认为, 社会是由诸多相互依存的单元组成的 统一系统,系统一般保持均衡状态, 当受到外部或内部因素刺激时,原有 的均衡被打破,系统内部开始进行调 整,尔后建立新的均衡。
局限性 结构功能理论强调内部的均衡和自我 调适,但现实社会中无处不见的诸多矛盾 表明冲突比均衡更多地存在。而且帕森斯 的这种巨型理论忽视了作为社会生活主体 的个人和小群体之间的互动,无法用它进 行微观社会研究,这种理论也无法用经验 资料进行验证。
威廉· 托马斯
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
第一,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 的中介作用。 第二,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 第三,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 第四,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 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 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第五,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 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认识自己, 形成并修正自我的概念。
1、
代表人物:乔治.米德
任何客观的社会组织形式都是由个体之间 的互动构成和维系的;
2、在互动过程中,个体具有使用、识别和解
释互动符号(语言、姿势等)的能力,从而判 定情境,把自己看作是特定情境中的适当客体, 方能使互动顺利进行;
3、只有通过解释人们在微观社会联系中的社
社会学社会学理论核心要点梳理

社会学社会学理论核心要点梳理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组织和行为规律的学科,其理论核心包括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和符号互动主义。
这些理论各有侧重,但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社会学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梳理这些理论的要点并进行适当的分析。
一、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的联系,认为社会是由各种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的。
社会的结构和功能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平衡。
这一理论的核心要点主要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功能和结构对功能的影响等。
首先,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中各种社会组织和相互关系的总和。
社会结构包括了社会制度、组织机构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等。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结构是社会功能的基础,不同的社会结构将产生不同的社会功能。
其次,社会功能是指社会结构所具有的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社会功能可以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是指社会结构的正常运作所产生的明显结果,而隐性功能是指社会结构所产生的一些隐藏或非预期的影响。
最后,结构对功能的影响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之一。
该理论认为,社会结构对社会功能的实现产生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结构将决定不同的社会功能的实现和发展。
二、冲突理论冲突理论是另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它认为社会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冲突之中的。
冲突理论关注社会的社会不平等、社会冲突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问题。
该理论的核心要点主要包括社会不平等、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等。
首先,社会不平等是冲突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是由各种社会阶级和利益集团组成的,不同的社会阶级在社会资源和权力分配方面存在着不平等。
社会不平等是社会冲突产生的根源。
其次,阶级斗争是冲突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冲突理论认为,社会阶级之间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和对抗。
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最后,社会变革是冲突理论的核心关注点。
冲突理论认为,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社会变革是社会冲突的结果。
社会变革可以通过社会运动和革命等方式实现,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善。
考研社会学社会学理论思潮速记

考研社会学社会学理论思潮速记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其理论思潮涵盖广泛。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主要的社会学理论思潮,包括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互动主义和社会构建主义。
1、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是社会学的一个主要理论流派,主张社会是由各个部分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整体。
它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的关系,并认为社会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代表性的学者有埃米尔·杜尔凯姆和罗伯特·莫顿。
2、冲突理论冲突理论强调社会是由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冲突和斗争驱动的。
它认为社会不稳定和不平等是社会冲突的结果,社会变迁和社会变革是通过阶级之间的斗争来实现的。
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是冲突理论的奠基人。
3、符号互动主义符号互动主义强调人类行为和意义的交流。
它将社会现象看作是由人们在社交互动中共同构建和解释的结果。
符号互动主义认为,个人的行为和意义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相互作用得出的。
乔治·赫伯特·米德和赫伯特·布尔顿是符号互动主义的代表人物。
4、社会构建主义社会构建主义认为社会现实是通过人们对社会的理解和解释而建构的。
它提倡关注社会的语言、符号和意义的建构过程,认为社会现象是不断被赋予意义的结果。
彼得·伯格和托马斯·卡明斯是社会构建主义的主要代表。
社会学理论思潮的发展和演变在社会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理论流派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丰富了我们对社会现象的理解。
在实际研究中,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和目的选择适合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
总结起来,社会学理论思潮涵盖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互动主义和社会构建主义等多个流派。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理论思潮,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的本质和运行规律,为社会发展和变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功能主义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
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就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为结构功能主义的形成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这一学派的领袖人物。
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之一。
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
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结构单位。
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1)适应;(2)目标达成;(3)整合;(4)潜在模式维系。
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是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
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
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
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
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四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以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冲突理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西方社会学流派。
以率先反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而著称。
它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
作为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冲突现象,曾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社会理论家的广泛关注。
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以T.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成员共同持有的价值取向对于维系社会整合、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将冲突视作健康社会的“病态”,努力寻求消除冲突的机制。
50年代中、后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暂稳定的消退和冲突现象的普遍增长,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对帕森斯理论的精确性产生怀疑。
他们吸取古典社会学家,特别是K.马克思、M.韦伯、G.齐美尔等人有关冲突的思想,批评和修正结构功能主义的片面性,逐渐形成继结构功能主义学派之后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流派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L.A.科瑟尔、L.柯林斯,德国的R.达伦多夫,英国的J.赖克斯等。
科瑟尔的冲突理论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
他认为,冲突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在一定条件下,冲突具有保证社会连续性、减少对立两极产生的可能性、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增强社会组织的适应性和促进社会的整合等正功能。
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
社会学不仅需要一种和谐的社会模型,同样需要一种冲突的社会模型。
为此,社会学必须走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和谐的“乌托邦”,建立起一般性冲突理论。
他认为,社会组织不是寻求均衡的社会系统,而是强制性协调联合体。
社会组织内部的各种不同位置具有不同量的权威和权力。
社会结构中固有的这种不平等权威的分布,使社会分化为统治和被统治两大彼此对立的准群体。
在一定条件下,准群体组织表现为明显的利益群体,并作为集体行动者投入公开的群体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组织内部权威和权力的再分配,社会暂时趋于稳定与和谐。
但权威的再分配同时也是新的统治和被统治角色的制度化过程。
和谐中潜伏着冲突的危机,一旦时机成熟,社会成员就会重新组织起来,进入另一轮争夺权力的冲突。
社会现实是冲突与和谐的循环过程,而“权力和抵制的辩证法乃是历史的推动力”。
浅谈结构功能主义与冲突理论的关联摘要:结构功能主义和冲突理论在内容和观点上是完全不同的社会学的理论。
要想将两种理论正确地运用于现实社会,体现两种理论地现实性,理论性、适用性。
有其必要分别从它们各自的社会学流派的阐释中找到联系,从而指导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关键词: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比较教育的理论分析关联在当前社会转型的时期,各种社会冲突的突现有必要来谈论结构功能主义与冲突理论的联系,有其现实性和社会的必要性,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要想来谈论结构功能主义和冲突理论的联系,首先就得从冲突理论谈起,冲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西方社会学流派。
以率先反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而著称。
它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
作为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冲突现象,曾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社会理论家的广泛关注。
而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成员共同持有的价值取向对于维系社会整合、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将冲突视作健康社会的“病态”,努力寻求消除冲突的机制。
于是在50年代中、后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暂稳定的消退和冲突现象的普遍增长,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对帕森斯理论的精确性产生怀疑。
他们吸取古典社会学家,特别是马克思、韦伯、齐美尔等人有关冲突的思想,批评和修正结构功能主义的片面性,逐渐形成继结构功能主义学派之后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流派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科塞、柯林斯,德国的达伦多夫,英国的赖克斯等。
并且随着冲突理论的出现,联系结构功能主义的关于对于其有维系社会整合、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的价值取向,一些社会学家指出无论是“结构功能理论”还是“冲突理论”都是一种片面的理论,提出要对二者进行综合。
其中科塞和伦斯基的工作引人注目,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一书中科塞承认冲突是社会的常态,但他反对达伦多夫那种认为冲突是只破坏社会稳定,导致社会变迁的看法,认为冲突与社会整合,稳定并不矛盾,甚至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权力与特区是特权特权:社会分层理论》一书中,伦斯基也企图证明冲突论和现代功能主义的真知灼见进行一次综合。
他在该书中对冲突论和功能论的综合,虽然只限于社会分层这个研究领域但也的确颇具特色。
,由此可见,在谈论结构功能主义与冲突理论需要结合的必要性之前,我们应该先从达伦多夫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批评来进行比较两种理论的功能和作用,从而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
达伦多夫把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的基本观点或假设都归纳为三点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和比较结构功能和冲突理论。
这三点的主要内容是以下几个方面:1. 每个社会都是一个各种成分的相对持久相对稳定的结构。
2. 每个社会都是一个各种成分的协调整合的结构。
3. 社会中的每一成分都有一个功能。
但是对于结构功能主义与冲突理论,科塞则是要通过论述社会冲突对社会的维持与整合等过程所具有的积极功能,来综合功能主义与冲突理论的思想,提出一种冲突功能主义。
以美国为例来说,19世纪末年来就有劳斯对伦敦工人生活进行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的相当大的调查,其目的之一就是暴露了资本主义内部生产关系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并对冲突加以解释,来平息各种冲突。
其目的之二就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合理因素进行改良,从而维护其政治地位。
这与达伦多夫指出: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的根本缺陷不在于它的理论程度上的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而在于它的乌托邦性质,在于它把社会的冲突与变迁从社会的常态中排除出去地解释社会,也不能恰当地指导人们的视野,指导人们对社会的观察和分析的观点似乎有很大的理论差距,从而重新来思考结构功主义和冲突理论的联系和结合,来维持与整合社会,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与此相反,在结构功能主义中帕森斯提出了的一般行动理论的基本思想,提出目标,环境和规范单位行动的基本要素,行动就是在物理环境和价值规范两方面的制约下,个体为实现一定目的的动作与过程。
而“社会冲突论”则是明确针对结构功能主义过于强调平衡、稳定。
以至于忽视了社会中的强制性、社会过程的冲突性、社会变迁的普遍性。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达伦多夫在《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一书中,参照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均衡模式”的基本要素,提出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宏观社会冲突理论,对冲突的根源,冲突群体的形成,冲突的形式与条件,冲突的解决,冲突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等问题做了系统的论述,从而成为“社会冲突理论”的经典作品之一。
在这里我们得到的启发是结构功能主义还是与冲突理论有其内在的关联。
于是我们现就结构功能主义与冲突理论的关于比较教育的理论来分析二者的异同,来具体地分析其各自的理论视野。
在比较教育的理论分析中,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社会整体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体并最终形成新的整体平衡。
结构功能主义把教育看作社会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使个体社会化,让学生具备今后承担一定社会角色时必需的能力和义务感;对学生进行甄选,并将其分配到社会结构中的相应位置上去。
个体社会化和社会选择由此成为教育社会学的两个重要命题。
结构功能主义对比较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比较教育注重对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和研究。
人力资本理论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也是采用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教育在培养和训练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功能。
这种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就是美国的舒尔茨,他在1961年发表《人力资本投资》,1963年发表《教育的经济价值》积极主张将人力视为一种资本,把教育投资当作人力资本投资,认为投资教育可以加速经济增长。
在比较教育研究中,人力资本理论多被用来解释当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何都不惜代价地向教育事业投资的现象。
理论强调用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来解释社会的变迁。
冲突理论将学校看作不断再生产社会不公平、阶级结构和维持现存生产关系的机构。
冲突理论认为多数工作并不需要太多的复杂认识能力,学校主要应该传授与学习者所属阶级有关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态度。
冲突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分化出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两个学派。
新马克思主义又称“西方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内部又有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个流派,它们都试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
新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把马克思的再生产概念作为解释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学校教育的性质和功能的主要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教育不仅再生产出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需的劳动力,而且也再生产出了维持资本主义社会所必需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以及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
新韦伯主义理论主要运用韦伯的社会学三大方法论之一,即社会学概念可以还原为个体行动的范式,力图通过解释个体行动的主观意义,并把个体的行动置于其社会环境之中,以阐明宏观与微观两种社会过程。
他们认为,必须把学校和教室中进行的活动与社会过程相衔接,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教育社会学分析。
理论强调用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来解释社会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