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器的制作

合集下载

良渚玉器制作工艺

良渚玉器制作工艺

良渚玉器制作工艺一、前言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良渚玉器则是其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代表。

良渚玉器制作工艺源远流长,至今仍有不少传承者。

本文将从原材料、工具、制作流程等方面详细介绍良渚玉器制作工艺。

二、原材料良渚玉器的原材料主要是翡翠和和田玉。

翡翠质地细腻,颜色多为深绿色,硬度较高;和田玉则因其结晶细密而被誉为“天然硬度最好的矿物”。

在选材时,需要挑选无裂纹、无杂质且颜色均匀的原料。

三、工具1. 磨盘:用于打磨和抛光。

2. 磨棒:用于打磨小面积或凹陷处。

3. 刀具:用于切割、雕刻。

4. 车床:用于加工圆形物品。

5. 砂纸:用于打磨和抛光。

6. 水钻:用于钻孔。

7. 羊毛轮:用于抛光。

四、制作流程1. 原材料准备:将选好的翡翠或和田玉原料进行清理,去除表面的杂质和污垢。

2. 初步加工:将原料切割成所需大小,并进行初步打磨。

此时需要注意保持对称性和比例。

3. 雕刻:根据设计图案,使用刀具进行雕刻。

雕刻时需要注意力度和方向,以避免损坏原料。

4. 精细打磨:使用磨盘、磨棒、水钻等工具对雕刻好的玉器进行精细打磨,使其表面光滑平整。

5. 钻孔:如果需要在玉器上钻孔,则需要使用水钻进行钻孔操作。

钻孔前需要确定位置和大小,并在此处打上标记。

6. 抛光:使用羊毛轮和抛光膏对玉器进行抛光处理,使其表面更加光滑亮丽。

7. 成品检查:对制作好的玉器进行检查,确保无裂纹、无杂质且符合设计要求。

五、结语良渚玉器制作工艺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手艺,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积累才能掌握。

本文从原材料、工具、制作流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希望能对读者了解良渚玉器制作工艺有所帮助。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玉器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玉器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玉器文化中国玉器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玉器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代表,不仅在古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追求。

本文将从玉器的起源、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玉器文化。

【第一段】起源玉器文化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开始使用玉石制作工艺品。

这些玉器主要包括玉石器和玉雕品,其中一些雕刻精细的器物展示了当时人们高度发达的创作技巧和审美意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器的制作工艺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玉器文化。

【第二段】制作工艺中华玉器的制作工艺复杂精湛,经过上下五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方式。

在古代,制作玉器通常采取以下几个步骤:先选择上等的原石,然后将其打磨雕刻成所需的形状,再经过细致的抛光和装饰等环节,最终完成一件精美的玉器。

这些制作过程需要高度的工匠技艺和耐心,每一位工匠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砺才能达到精湛的制作水准。

【第三段】文化内涵中华玉器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影响着古代中华民族的社会、经济和精神生活。

首先,玉器在古代被视为神圣的象征,与天地神灵息息相关。

许多玉器被用于祭祀、祈福和风水布局等活动,具有幸福、吉祥、辟邪的寓意。

此外,玉器还常常被贵族和权贵们佩戴,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玉器还与诗词、歌赋、绘画等艺术形式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人雅士的审美风格。

【第四段】影响中华玉器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深远。

首先,它在经济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古代,玉器是一种重要的交换和贸易商品,对经济的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

同时,玉器工匠们的技艺和经验传承下来,形成了一系列的工匠流派和制作技法,为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次,玉器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华玉器文化也在国际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商朝的玉器与玉文化商代的玉器制作与用途

商朝的玉器与玉文化商代的玉器制作与用途

商朝的玉器与玉文化商代的玉器制作与用途商朝的玉器与玉文化商代的玉器制作与用途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其玉器制作和玉文化在我国古代文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商代的玉器制作精致,玉文化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各个领域,不仅是贵族阶层的象征,也是一种信仰与崇拜的表达。

一、商代玉器的制作与工艺商代玉器的制作与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玉器主要以玉石为材料,通过加工、雕刻和磨光等工艺制成。

商代玉器的制作工艺主要有以下几种:1. 挂穴法:即在玉器上开启一个或多个穴口,用细线穿过串连起来,在颈部或边缘附近悬挂,形成挂件。

这种制作方法多用于玉坠和玉饰品的制作,如玉佩和玉环等。

2. 凿刻法:在玉石上使用凿子和刀具进行雕刻和切割,以形成各种图形和纹样。

这种工艺常用于制作玉玺和玉带钩等实用的玉器。

3. 镂空法:将玉石切割成薄片,并在其表面进行雕刻和镂空,形成立体的图案和纹饰。

这种制作方法多用于制作玉瑗和玉璧等高级玉器。

4. 磨光法:通过使用砂石和水磨擦,使玉石表面达到光滑的效果。

这种工艺通常用于磨光玉璧和玉器的边缘部分。

二、商代玉器的用途商代玉器的用途和功能多种多样,下面简要介绍几个典型的玉器用途:1. 礼仪用途:商代玉器在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玉佩作为王室贵族的身份象征,佩戴玉佩有助于显示贵族地位和神圣的权威。

此外,玉玺用于授予权力和封建体系的传承,具有权力的象征意义。

2. 装饰用途:商代玉器在个人和宫廷装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玉璧、玉璜和玉饰品等可以用作宫廷的装饰和陈设,展现出奢华和尊贵的氛围。

此外,玉器还可以作为贵族身份的象征,佩戴在身上以烘托贵族的形象。

3. 祈福用途:商代人们对玉器有一种特殊的信仰和崇拜,相信玉器具有神秘而神圣的力量。

商代人们将玉器视为辟邪的护符,佩戴在身上或作为祭品供奉神灵,以祈求福祉和保护免受邪恶力量的侵扰。

4. 藏器用途:商代人们还将玉器视为宝贵的财富,有些玉器被用作贮存、保存和传承家族的财富和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的玉器和青铜器是如何制作的

中国古代的玉器和青铜器是如何制作的

中国古代的玉器和青铜器是如何制作的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最早熟知和应用玉石和青铜的文明之一。

玉器和青铜器都被视为古代中国文化的瑰宝,制作过程相当复杂且需要高超的技艺。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玉器和青铜器的制作过程。

一、玉器的制作过程中国古代玉器的制作历史悠久,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以下是古代玉器的制作过程:1. 材料准备:制作玉器首先需要选取合适的玉石作为原材料。

玉石主要分为软玉和硬玉两类,其中以硬玉为主要材料。

在选材时,工匠通常会根据玉石的颜色、纹理和质地等特点进行挑选。

2. 设计与雕刻:在选定合适的玉石后,工匠根据自己的设计构思,使用雕刻刀、磨石等工具进行雕琢。

雕刻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需要工匠对玉石的结构和纹理有深入了解。

通常,玉器会被刻上各种动植物、神兽、人物等图案,以及各种纹饰。

3. 打磨与抛光:雕刻完成后,玉器需要进行打磨和抛光。

这一过程旨在使玉器表面光滑细腻,呈现出玉石的独特质感与光泽。

工匠会运用不同的研磨材料和技术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4. 雕镶与装饰:有时,玉器会被雕镶上金、银、珍贵宝石等装饰物,以增添其贵气和瑰丽感。

这些装饰品的加入不仅使玉器更加精美,同时也体现了古代玉器制作的高超工艺。

5. 烧制与完成:完成以上步骤后,制作的玉器还需要通过烧制工序进行精修,烘焙过程会使玉器更加坚硬并增加其耐用性。

最终,一个精美绝伦的古代玉器便完成了。

二、青铜器的制作过程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物之一,其制作工艺同样非常考究。

以下是青铜器的制作过程:1. 配料与熔炼:青铜器的制作首先需要准备适量的铜和锡作为原材料。

经过精确的配比,铜和锡会被投入到大型的熔炉中进行熔炼。

这一步骤的重点在于控制熔炉的温度和火候,以保证成品的质量。

2. 铸模与浇铸:熔炼完成后,熔融的铜液会倒入事先准备好的铸模中。

铸模通常采用泥土、木料等材料制作而成,具有所需造型的空腔。

铸模的制作相当复杂,需要工匠具备雕塑和模具技巧。

古代玉器制作技术

古代玉器制作技术

古代玉器制作技术玉,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玉器具有极高的价值,因此在古代玉器的制作及加工技术上,随着历史的进程,其工艺和技术也不断得到提高和创新。

以下将介绍古代玉器制作技术的历史演变和技艺精髓。

一、玉器制作技术的演变1.原始玉器制作技术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纪元开始于新石器时代,那时候人们利用基础工具石质和挖掘的实用工具截切与加工玉石。

2.新石器玉器制作技术新旧石器时代之间,人们逐渐掌握了利用金刚砂、铜器等工具将磨刀石变成玉器的技术,这是人类了解和控制玉的一个重要标志。

3.商代玉器制作技术商代是我国玉器制作技术水平发展的重要时期,商玉以青铜玉合成器、玉箍、玉饰花卉、鹤、龟等形制为主流,技术范畴则包括雕刻、打磨、镶嵌等多重领域。

4.周代玉器制作技术周代推及东周时期,玉器的种类大幅增加,不同的玉器制作技艺也得以推出。

5.汉代玉器制作技术汉代,玉器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玉制软玉、玉瑗、玉佩、玉珮、玉缕、玉柱、玉斧等各种玉器不断涌现,玉器雕刻技法逐渐成熟,工艺更是越来越细腻。

6.唐代玉器制作技术唐代,以工艺陈旧、玉相明亮、色彩浓郁、工艺繁复为特点的古代玉制浪漫派降生。

7.宋代玉器制作技术宋代,玉器制作和加工技艺继续精髓,格式多样,并在部分国家进行进一步扩张。

8.明清玉器制作技术明清时期,玉器制作和加工技艺借鉴了许多其他艺术形式,使其风范更胜一筹,玉质越发优秀,玉器的功能和使用方式亦不断丰富。

二、玉器制作技术的精髓1.天然玉石天然玉石的运用是制作玉器的基础。

天然玉石质地坚硬,形态多变,色泽美好,可以做到细腻、纯净的装饰工艺。

2.雕琢雕琢对于制作玉器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精确地雕刻出工艺色彩,塑造出立体效果及多重镶嵌。

3.批刻批刻是玉器制作的又一重要工艺,批刻能够将文字符号刻细入玉料层面中,形成精致而迷人的装饰。

4.马带马带玉器在现代的考古学研仿工艺中占领了很大的市场,其制作流程需要经由雕琢后加工,因而被形容为千锤万凿出红玉。

中国古代玉器的制作工艺流程

中国古代玉器的制作工艺流程

中国古代玉器的制作工艺流程
第一步:原料选材
玉器的原材料主要是玉石,常见的有和田玉、翡翠、紫罗兰等。

在古代,玉石的选材非常严格,要求石质坚硬、无瑕疵,同时也要有一定的颜色和纹理。

第二步:设计图纸
根据玉石的形状和特性,设计师会先制定出玉器的设计图纸。

这个过程需要考虑到玉器的形状、纹路和纹饰的布局等因素。

第三步:切割开料
根据设计图纸,玉匠会用工具将玉石切割成所需的形状。

这个过程需要非常小心,以防止玉石的断裂或损坏。

第四步:粗磨
在完成切割后,玉匠会用砂轮对玉石进行粗磨。

这个过程旨在将玉石表面的褶皱和纹理磨平,使其更平滑。

第五步:细磨
在粗磨完成后,玉匠会继续使用砂轮进行细磨。

这个过程旨在进一步平滑和修饰玉石的表面。

第六步:雕刻
完成磨削后,玉匠会使用各种工具对玉石进行雕刻。

这个过程需要精确的手工技巧和独特的艺术感。

第七步:打磨
在雕刻后,玉匠会使用各种砂轮对玉石进行打磨,以进一步细化和平滑玉石表面的纹理和雕刻。

第八步:抛光
最后一步是抛光。

玉匠会使用不同颗粒大小的砂轮和抛光产品对玉石进行仔细的抛光工作。

这个过程旨在让玉石的表面更光滑、有光泽。

以上是一般的中国古代玉器制作流程,每个工序都需要熟练的技巧和经验。

通过这些工艺流程,玉匠们将玉石加工成精美绝伦的玉器,展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艺术水平。

中国的古代玉器与玉文化

中国的古代玉器与玉文化

中国的古代玉器与玉文化古代玉器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了丰富的玉文化内涵。

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人就对玉器情有独钟,将它视为吉祥、神秘和永恒的象征。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代玉器与玉文化的探讨,深入了解玉器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一、古代玉器的种类和制作工艺古代玉器包括玉雕、玉琮、玉璧、玉佩、玉环等多种形式。

玉雕是最为常见和代表性的一种,它是通过对玉石进行雕琢、雕刻、打磨等工艺制作而成。

古代玉器制作工艺精湛,需要耐心和技艺的积累。

工匠们经过精细的雕刻和打磨,使得每一件玉器都呈现出独特的纹理和光泽。

二、古代玉器的象征意义古代中国人视玉为吉祥、神秘和永恒的象征。

玉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例如玉象征美德、高尚品质和吉祥幸福。

玉器在婚姻嫁娶、祭祀祈福、官员册封等场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其象征着瑞气、和谐与吉祥,古代玉器在中国的传统礼俗中拥有独特的地位,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的体现。

三、玉文化与古代玉器的结合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古代玉器形成了紧密的结合。

玉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蕴含了对人类心灵和精神层面的追求。

古代玉器通过寓意深远的纹饰、精美的雕刻和独特的造型,展现了玉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四、古代玉器的传承与发展古代玉器传承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才情,代代相传,不断发展演变。

在不同历史时期,古代玉器的风格和制作工艺也有所变迁。

例如,商代的玉器研磨光洁、简约大方;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则更加雕琢精美,纹饰华丽;而汉代的玉器重视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结合。

古代玉器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延续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瑰宝,也为后世的艺术演变提供了宝贵的遗产。

五、现代玉器的创新和发展在当代,古代玉器的精神得以延续,并在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

现代玉器设计师通过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使得玉器在形式、材质、工艺等方面展现出新的面貌。

同时,现代玉器注重时尚感和审美需求,为人们带来不同于古代玉器的审美享受。

中国古代玉器形制

中国古代玉器形制

中国古代玉器形制中国古代玉器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玉器的形制是玉器制作的重要方面,不同的形制代表着不同的时期和风格。

下面将从古代玉器的形制入手,探讨中国古代玉器的演变和特点。

一、玉璧玉璧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种,也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形制。

玉璧形制通常呈圆形,中间凹陷,象征着天地之间的交融。

早期的玉璧通常是用来祭祀天地和祖先的,具有神圣的意义。

后来,玉璧逐渐发展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成为皇家和贵族的专属品。

二、玉琮玉琮是古代玉器中一种独特的形制,它是一种圆筒形的玉器,上下两端常常有纹饰装饰。

玉琮形制在中国古代玉器中非常常见,它是玉器中的一种典型形制。

玉琮的形制优雅简洁,常常用于祭祀活动和礼仪场合。

三、玉佩玉佩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种形制,它是一种悬挂在腰间的装饰品。

玉佩形制多样,有圆形、方形、半圆形等。

玉佩在古代被广泛用于民间信仰和宗教仪式,被认为具有辟邪、驱邪的作用。

玉佩也是古代贵族的身份象征,具有极高的收藏和艺术价值。

四、玉镯玉镯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种形制,它是一种戴在手腕上的装饰品。

玉镯形制多样,有圆形、方形、扁圆形等。

玉镯在中国古代被广泛使用,不仅是贵族的身份象征,也是美丽女性的重要配饰。

玉镯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被认为具有保平安、辟邪驱邪的功能。

五、玉雕玉雕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种形制,它是利用玉石进行雕刻和雕琢的艺术形式。

玉雕形制多样,可以雕刻成各种动植物、人物形象以及各种器物等。

玉雕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要,不仅是艺术形式,也是一种表达情感和寄托祝福的手段。

玉雕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征。

六、玉瑗玉瑗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种形制,它是一种有孔的玉器,类似于现代的玉牌或玉符。

玉瑗形制通常呈长方形,上面有孔,可以用绳子穿过孔,佩戴在身上。

玉瑗在古代被广泛用于祭祀、宗教仪式和礼仪场合。

玉瑗的形制简洁大方,具有极高的收藏和艺术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玉器的制作中国古代玉器的制作发表时间:2011-12-24 9:39:28文章来源:互联网文章编辑:雨泽浏览次数:37022006年1月,当“大汉楚王”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时,面对着眼前各类精美的文物,观众们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尤其是几件玉雕玉龙形佩和龙首玉璜,更是引人注目。

但关于它们的产生、发展和诸多相关的故事,却并不为常人所知,以致很多人思想中存在着关于玉雕工艺的种种误解。

这几件玉龙和龙首玉璜是1992年11月在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早期楚王墓出土的,楚王墓出土的玉器以其恢弘博大的气势和神韵奠定了在我国的玉器发展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继承了战国时代玉器的优美造型和典型纹饰以及成熟的雕琢工艺,又在雕琢工具和器物的种类、用途上有了新的发展,是我国玉文化发展史中的里程碑。

玉龙和龙首玉璜的材质是和田白玉。

玉龙呈“S”形,身饰谷纹,屈身伏爪,极其生动勇猛,(见图1)龙首玉璜则为双龙同体,龙首呈相对回顾状,背托虹霞,脚踩云气,神气十足。

龙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象征物,其历史是相当久远的。

在距今6500—7000年前的河南濮阳仰韶文化中期的墓葬中,已经发现有用蚌壳堆塑的龙,其方位在墓主人东面,这与中国传统的五行方位中的“东青龙、西白虎”是相符合的。

“玉”同样作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载体,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考古发现表明,中国古代先民用玉的时间已有近8000年的历史了,而以玉雕琢龙的历史也有近5500年了,早期的玉龙以北方地区的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红山文化“C”形龙(见图2)和辽宁阜新胡头沟出土的红山文化猪形龙为代表,这些玉龙造型简洁、体态强健,突吻张目,有耳而无角,龙身大多光素无纹饰,其材料是采用软玉中的岫岩玉为原材料,岫岩玉的硬度为5—5.5,铁的硬度为4—5,在那个没有金属工具的远古时代,我们的先民是怎样开采如此坚硬的玉石原料并将其加工成器的呢?古人云:“璞散则成器”。

“璞”为次生玉料已脱离原矿体被洪水冲至山坡、岸边或河底,不知经历多少千百年之后,被发现探采,流入市场和玉作坊。

“散”是指割解琢磨玉璞,制成各种款式的玉器,也就是我们在此所说的治玉工艺。

至于采用何种工具材料去“散”璞,没有做出交待。

还有一句成语,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原文是“他山之石可以错玉”。

“他山之石”即砣子和黄沙、红沙、宝沙等磨玉用的细沙,其硬度高于玉。

“错”有磨砻之意。

玉工艺开始孕育于石工艺之中,随着玉石分化的过程而逐步分离,治玉工艺与石器工艺的分化应从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开始。

近年来,通过有关专家们的考证,证明在那时,古人除了采集现成的“璞”以外,已经懂得用火烧山体矿床然后浇水冷却的方法,利用由此产生的岩石内外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爆裂开采出埋藏较深的玉矿原料,然后再对其进行深入的加工。

加工手段有:1.切割。

先将玉石原材通过砸击打制成一定形状的粗坯,再用砂绳加沙蘸水拉动切割成雏形2.研磨。

放在大的砥石上加以蘸水砂研磨,至制成光滑规整的形状。

3.钻孔。

用石钻、骨椎、木杆或竹管加砂蘸水,在玉器的上部磨透打钻,4.抛光。

磨制玉器时大多均利用不同程度的抛光工艺,其表面比石器细腻整洁,光泽柔润晶莹,但尚未见其工具。

以玉料的切割为例,南京博物院王遵国先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已提出张陵山良渚文化4号墓出的阳起石玉蝉背面留有清晰的弧形锯切痕迹,类似的锯切痕在4号墓出土的玉壁背面也有发现(见图3)。

寺墩良渚文化1号墓的一块已经基本琢制完成的古代玉璧,出土时上面残留了大量的沙石,这些看似普通的砂石的出现,揭示了古代制玉工艺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经过检测,这些砂石的矿物学成分是花岗岩,而其中石英石占到了将近三分之一。

石英石是一种高硬度的矿物,它的硬度可以达到7度,而通常,玉石的硬度不会超过6.5度,它使玉器的磨制有了可能。

我国的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曾做过模仿古人治玉的实验,实验使用的玉石是岫岩玉中的透闪石,属于软玉,硬度为摩氏6.3。

玉石条的长度为23.5厘米,宽3.5厘米,厚2厘米,重量为527克。

古人制玉的材料大部分是岫岩透闪石玉,实验加工岫岩透闪石,具有可比性。

砂绳切割玉器实验开始后,一个人拉动麻绳,两个人往绳上加水砂,30分钟时,被加工的玉石材料上内深为3毫米,外深7毫米;45分钟时,玉石内深8毫米,外深14毫米。

当进行到60分钟时,经测量,内深20.4毫米,外深25.6毫米。

切口宽,三次均为3毫米。

通过这一实验,证明古人的确是使用砂绳加工制作玉石的。

实验显示,用麻绳、水砂加工玉石,切口会出现波浪纹,而现代人用电锯加工玉石是不会出现波浪形纹理的,这也是鉴别古玉器与现代做玉器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再以钻孔为例,在江苏省的丹徒县出土了一些用黑石英制成的钻头,黑石英的硬度是7度,专家经过实验,将钻头装在木柄上,通过人力或原始机械反复旋转或便可以在玉料上打钻出孔洞。

三星堆商代祭祀坑出土的一块圆形中空玉饰,制作它的中空洞至少更换了三次钻具,专家解释道,通过对该玉饰中空洞正面与侧面的观察,发现其洞的底部满布实心钻具带动解玉砂左右旋钻所遗留的晶粒状凸点、晶团状凸团,洞口双层旋痕满布砂岩钻具的痕迹。

证明了“这三种不同的痕迹,可以让我们推断这是至少更换了三次钻具才完成的结果。

” 有些玉器的孔较大,一般的小钻头难以胜任,那么古人会有什么独特的工艺呢?一块出土于山东的玉料揭示了其中奥秘,这是一件古人经过打钻的玉料半成品,玉料的中间是一根实体孔芯,孔芯边上有着明显的钻痕。

据推测,当年的管钻或许就是用天然的竹子做成的,古人用管钻钻孔时,由于当年的工具简陋而难以准确定位,在不少的玉器上还留下了错位的痕迹。

由于受技术制约,多从两面钻起,在器物的中部钻透会合。

两面孔均呈截顶圆锥形孔,因用砂粗细掌握不好,孔坡面会留下旋痕,两面孔对接不正,往往出现错落的台痕。

珠管形器也是从两面钻于中部钻透会合打通的。

上述工艺中除了抛光方法以外,都和原始石器制作的方法基本一致。

那么到何时制玉工艺才能从制石器工艺中彻底分化出来呢?这就要说到砣具的产生。

砣具即砣机,用来磨玉,原始砣机发明于何时何地?是玉器研究界和考古界十分关心的问题。

根据我国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器型,文饰复杂,表面抛光以及留下了一些砣痕的情况,可以推断出原始砣机发明于红山文化时代和分布地区,继而很快传播到南方地区,为良渚文化所使用。

红山文化玉器中以砣成型的有勾云形器、龟甲形器(见图4)等,它们的扉棱、孔、刃状边、沟形饰等部位需要用砣子琢治。

再如红山文化玉龙,高26厘米、截面直径2.3—2.9厘米,它的头、鬣部适合砣子活,眼圈外与眼睑均凹下,眼球上弧突起,鬣在头颈,鬣的上、下两侧呈刃状,隐约勾勒,流利匀畅,也是砣子活才能做的这样好。

良渚文化中的玉钺、玉冠状饰上细腻精致的纹饰都有需要用砣子琢治(见图5)。

经过考古和地质科研专家们的共同协作探索,我们基本可以确定,第一代原始人力砣具应是坐式。

砣具以石、木、骨陶等自然材料即非金属材料制造而成,可以用来加工硬度为5—6.5的玉石。

史前社会的人是席地而坐,器皿大部分分置于地上,有个别的陶器有三足或支架或台式高足,不需要也不可能有什么脱离席地而坐的家具,因而磨玉的砣具也不可能是几式,更不可能是高凳。

根据从玉壁圆边和玉琮边角的匀称整齐,误差只在1毫米左右看,除了玉工的熟练技术外,还有固定的琢玉装置,原始砣具应当是轴旋转式。

其具体形式大致为1.利用石工艺的实心钻和空心钻,用手搓或用弓弦拉动旋转。

2.利用陶业的轱辘,手拨,因其速度不同有慢轮、快轮两种。

固定样式的原始砣机可能像制陶用的轱辘那样半地下式用直轴旋转砣子磨玉。

第二代人力砣机在商、周时代改用青铜砣头,仍为几式砣机,操作上渐趋熟练,性能逐步提高。

第三代人力砣机在东周时期的春秋战国阶段,因冶铁技术的发展和铁器的广泛应用而逐渐用上了铁制的砣子,但青铜砣头在使用仍占主要位置。

第四代人力砣机在秦汉—南北朝时期普遍用铁砣头,仍是几式砣机,性能继续提高。

第五代人力砣机使用在隋唐—清—1950年前后,为高桌式砣机,明清时称“水凳”,由一人操纵,使用铁砣头,足踏旋转,是使用时间延续最长的一种(见图6)。

现在我们能够见到比较完整的人力砣机图象资料是《玉作图说》,是清人李澄渊于1891年(光绪十七年)应英国医师卜君要求而作(见图7)。

他“历观玉琢琢磨各式绘以成图”。

也就是经过现场调查作了写生,尽量如实地加以反映,所以此图是可信的。

此图册名为《玉作图说》,共十二开,十三图,每图附文字说明,可以说是玉作的连环书,共分为一.捣沙、二.研浆、三.开玉、四.扎碢、五.冲碢、六.磨碢、七.掏堂、八.上花、九.打钻、十.透花、十一.打眼、十二.木碢、十三.皮碢等十三个工序,通过李澄渊《玉作图说》不仅可以了解清末玉作的主要设备及玉工操纵砣机的情况,还可以由此及比彼地窥视明清以前高桌式砣机的基本面貌。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传统制玉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上世纪50年代后,电动机械砣机开始普及(见图8),这使玉器工艺品的生产更为快捷,产量大大提高,但也随之产生了一些弊端,如作品的神韵欠缺,风格雷同,题材千篇一律等,这有待于今后玉器工艺美术家们在制作工艺和题材设计方面的进一步努力和探索。

总之,砣具在制玉工艺中的重要地位及本身演变的历史,是推动玉器工艺从石器工艺中彻底分离的真正动力及治玉工艺走向独立手工业的标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可以说没有砣机的发明和完善,玉工不可能创造出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大量精美玉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