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荷花》赏析
小学课文《荷花》赏析

小学课文《荷花》赏析小学课文《荷花》赏析《荷花》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所作的一篇散文,出自《荷花:叶圣陶专集》,收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中,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小学课文《荷花》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课文《荷花》赏析篇1原文: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赏析: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课文记述了作者到公园里看荷花的情景及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课文是按看荷花的顺序来写的。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清早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荷花的清香。
这里的“一……就……”说明荷花的香味传得很远。
第二、三自然段讲看荷花。
课文先介绍了荷叶的样子。
“挨挨挤挤”说明荷叶数量多,长势旺盛。
“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一比喻句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荷叶的颜色、样子。
接着介绍白荷花的千姿百态,用“有的……有的……有的……”一组排比句分别描绘了荷花刚开时、全开时、未开时的样子。
可以想象得出来:满池的荷花各有各的姿态,该有多么迷人啊!“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是作者看到荷花的感想。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小学2021三年级人教版语文《荷花》原文及教案

小学2021三年级人教版语文《荷花》原文及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荷花》原文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身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
衣裳,站在阳光里。
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小学三年级语文《荷花》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能想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是什么样子;一池的荷花有什么姿态。
能理解“冒”“饱胀”“挨挨挤挤”等词的意思。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想象和体会一池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体会“我”忽然觉得自身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难点]1.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这一大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
2.想自身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具安排]教学挂图、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一.接导入新课,揭示教学目的。
(一)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继续学习第21课《荷花》。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二)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荷花的?(闻花香,赏花姿,赞花美,想花舞)(三)接下来我们就按这样的顺序来读课文,体验和想象这一池荷花的美。
小学三年级语文《荷花》评课稿

小学三年级语文《荷花》评课稿小学三年级语文《荷花》评课稿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荷花》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语文《荷花》评课稿篇1《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
在这一节课中,郭老师执教时最大的特点是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中:1、媒体激趣,触发语感。
叶老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课堂伊始,郭教师在板书课题后,伴随着美妙的旋律,出示了一组静态的荷花图片及动态的池塘荷色,并引导学生或词或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既迅速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激起了他们亲近文本的欲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教学中来。
2、充分诵读,领悟语感。
叶圣陶先生一向重视语文中的美读,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依我的理解,美读就是读者将作者文中当时的情感还原出来。
要到位地还原,就要读者沉入文中,体会文意,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郭老师的课中,抓住作者写荷花荷叶的精妙之笔,咬字嚼句,反复品味,不仅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而且通过迁移学习,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运用个别读、集体读、想象读、配乐读等形式,实现了预定的训练目的。
在课堂上,通过多层次、多坡度的多元诵读,以及通过对重点词语的解读,还原了语言形象,又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反馈了出来。
3、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作出多元的解读。
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生1: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课文讲析课文讲析《荷花》2

课文讲析《荷花》2我们接着学习下一段: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这一段着重要讲两个地方:一个是对称。
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是一个对称。
看上去似乎有些重复,但细细品来,在重复中却有一些味道。
什么味道呢?就是“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每一朵都惹人怜爱。
看上去像是在凑字,但这样的凑字是有技术含量的。
作文是什么?就是凑字。
这是我们要告诉孩子的。
但我们要接而告诉孩子的是:写好作文,就是把字凑好,而不是在低水平上机械地去凑字。
关于这个技法,我们举个例子,兴许大家就明白了。
写群里大家举的手可以这样:在群里,看到大家举起的手甚是可爱,你看这只手,白白胖胖,很可爱;再看那只手,也白白胖胖,也可爱。
缩成一句话就是:朵朵荷花都可爱;每只小手都可爱。
这样的可爱,难以用华美的词语来表达,所以只好左顾右盼,朵朵可爱。
我们再用清朝大才子纪晓岚的一首诗《吟雪》来验证这个道理: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千万片,飞入芦花皆不见。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要怕字词的平庸,字词的平庸、平淡并不可怕,平淡的句子才是可怕的。
举个例子:我们往大街上一看,高楼大厦此起彼伏,各有各样,煞是好看,但这些高楼都是用平庸的砖一块一块砌出来的。
好看的楼不是因为好看的砖,而是在于如何砌这些平庸的砖。
作文之道也是如此,不在于字词的华美,而在于如何去组织这些字词。
所谓的会组织,就是去创造,正如楼与楼并非都一样。
因此,从好词好句入手写作文是误区、是盲区,搞不好会生蛆。
所以,我们要下决心,不再说自己的孩子用词平淡,不再批评孩子用词单调。
用词不平淡、不单调,并不能证明作文如何如何。
这是刚才我们讲的第一个要点,现在来说第二个要点。
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这儿用的是什么技法?很多老学员一看就熟悉了,这是相片与相框的技法。
小说课文解析—以15年全国3卷《荷花》为例

小说课文解析—以15年全国3卷《荷花》为例1. 简介《荷花》是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的3卷小说课文,该篇小说由作家郑振铎创作,以描写荷花的成长和生命价值为主题。
2. 内容分析小说《荷花》通过主人公荷花的成长经历,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追求美好的价值观。
首先,小说以描写荷花的生长过程为线索,展现了荷花在恶劣环境中的顽强生命力。
作者通过描述荷花在污浊的水中艰难生长的情景,传达了一种对生命的坚守和顽强求生的精神。
其次,小说通过荷花的成长过程,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荷花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能够绽放美丽的花朵,这象征着对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通过荷花的形象,作者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鼓励人们在困境中坚持追求美好。
最后,小说通过荷花的生命历程,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荷花在短暂的一生中经历了成长、开花和凋零,这让人们思考生命的短暂和宝贵。
通过荷花的故事,作者呼吁人们珍惜生命,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3. 主题思想《荷花》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坚韧追求,生命的美好和价值。
4. 文学特点《荷花》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精准而生动地描绘了荷花的形象和生长环境。
作者运用细腻的描写和象征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荷花的美丽和生命的伟大。
5. 总结《荷花》是一篇以描写荷花为主线的小说,通过荷花的成长经历,传达了对生命的坚守和追求美好的价值观。
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和细腻的描写,作者成功地表达了生命的坚韧和追求美好的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引人深思,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以上内容为回答,不作总结)。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荷花》教案及教学反思

内容
3荷花
初闻荷香 再赏荷姿 幻化荷花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激活学生情感,积极主动学习。
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是作者笔下,荷花尽展其美丽多姿,作者感情趋势而美好,真正是一篇美文。教学这样的文章应当充分运用有效媒体和手段,设置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热爱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欲望,从而引导他们以饱满的激情很主动、很投入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去感知、体验文中的美——荷花的美丽、情致的美好,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朗读感悟,发挥想象,欣赏荷花的美丽。
2.对描写荷花动态美的有关语句的理解。(如“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课件出示8)
挨挨挤挤 莲蓬 饱胀 翩翩起舞 舞蹈 花瓣儿 蜻蜓 昨夜 好梦 破裂 一幅 衣裳 仿佛 花骨朵儿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审美能力。】
。
【设计意图:利用换词法、动作表演法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借助课件展示,层层深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词语的能力。】
【设计意图:画一画,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表现出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训练了绘画能力,实现了跨学科综合学习。】
2.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3.让我们一起到去荷花池边,欣赏一下荷花的美丽风姿。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2:荷花图)
【部编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第543期:《荷花》——虚实结合的写法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第543期《荷花》——虚实结合的写法《荷花》是三下一单元的课文,是季羡林老先生的作品。
这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清晨美丽的荷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全文最突出的是虚实结合的写法,文章有明暗两条线,一条是写荷花之美的明线,一条是我喜爱荷花的暗线。
写荷花的美丽,第一段作者先写荷花的香味,暗合了“香远益清”一句,我闻香而动,“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表现了我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第二段直接描写荷叶和荷花,写荷叶用了“挨挨挤挤”一词,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的多而密的特点,而且把荷叶人格化,像极了顽皮的小童子在那里拥挤逗乐。
写荷花,作者用了一个“冒”字,生动地刻画了荷花穿破荷叶的亭亭玉立的动态美,也表现了荷花蓬勃的生机。
然后作者用了一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把荷花的不同形态都描绘了出来,这种句式很平常,但作者描绘的顺序和语言却不平常。
他先描绘半开的,再描绘全开的,最后描绘含苞待放的,打破常规。
句子有单句,有复句,参差不齐,同不有异,读起来节奏不断变化,感觉非常好。
这一段属于白描,作者没有表达自己的看法,是“无我之境”,但是在描绘中我们已经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
第三段继续写荷花,不过这次主要写我的感觉,是“有我之境”,“很美”“也很美”“真了不起”就是我对荷花的评价。
以上是实写荷花,第四段是虚写,是“忘我之境”。
作者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荷花,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带动了一池的荷花都开始舞蹈,还有蜻蜓、小鱼。
虽是虚写,实则也是观察所见,前面没有写到的蜻蜓和小鱼,这里都给补了出来,使得画面由静而动,更加和谐,生命力更强了。
这种“忘我之境”的写法,把读者也带入了画面之中,直到最后一段的提醒。
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关注荷花,还应该让学生关注“我”,多角度体会文章之美。
小学语文_3.《荷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荷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蓬、胀”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挨”,会写“瓣、胀”等11个字,会写“荷花、清香”等18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花瓣儿、花骨朵儿”等儿化词和“莲蓬、衣裳”等轻声词。
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3.能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
体会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4.能仿照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荷花不同样子的句子,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
教学重难点:1.能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
体会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2.能仿照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荷花不同样子的句子,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课件等教学过程: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几句接几句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1.同学们,这几首诗中都描写了?生答:荷花。
那你见过荷花吗,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图片配乐,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2.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大作家叶圣陶爷爷一起去看荷花。
教师板题。
这就是叶圣陶爷爷介绍叶圣陶的资料,他的很多作品选入语文教材,上学期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瀑布》,请生读。
你还读过叶圣陶爷爷的哪些作品?今天这篇文章叶圣陶爷爷是怎样看荷花,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慢慢品读。
齐读课题二、检查预习1.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些词语谁来挑战。
第一组:饱胀、舞蹈、翩翩起舞、挨挨挤挤强调挨是多音字。
第二组:莲蓬、衣裳第三组:花瓣儿、花骨朵、一会儿、那儿放在句子中读: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的要破裂似的。
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2.句子都会读了,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瓣”字。
请学生看视频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篇文章,想一想作者是在怎样的看荷花呢?画出相关的句子。
生答:作者在认真仔细、如痴如醉、入神、迫不及待地看桃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花》赏析
《荷花》原文:
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课文记述了作者到公园里看荷花的情景及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课文是按看荷花的顺序来写的。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清早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荷花的清香。
这里的
“一……就……”说明荷花的香味传得很远。
第二、三自然段讲看荷花。
课文先介绍了荷叶的样子。
“挨挨挤挤”说明荷叶数量多,长势旺盛。
“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一比喻句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荷叶的颜色、样子。
接着介绍白荷花的千姿百态,用“有的……有的……有的……”一组排比句分别描绘了荷花刚开时、全开时、未开时的样子。
可以想象得出来:满池的荷花各有各的姿态,该有多么迷人啊!“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是作者看到荷花的感想。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作者对荷花的赞美,赞美了荷花千姿百态,并充满了生机;第二层是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因为只有大自然才能赋于各种植物以顽强的生命力,才能创造出如此美妙神奇的“一大幅活的画”。
第四自然段讲看荷花引起的想象。
想象是一种心理活动。
作者为什么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因为面对这满池如诗如画的荷花,作者看得入了迷,如痴如醉,和眼前的景物融为了一体。
因此,一阵风吹来,“我”仿佛与花共舞;风停了,“我”仿佛与虫共语。
这种想象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把学生带入到童话的意境之中,而且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五自然段讲过了好一会儿,作者才想起是在看荷花。
这说明作者被深深地陶醉了。
本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值得我们认真体会。
例如: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这句话把荷叶比作碧绿的大圆盘,突出了荷叶又绿又大又圆的特点。
挨挨挤挤,一个紧靠着一个,说明荷叶密密层层,数量很多。
这句话写出了荷叶旺盛的生命力。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这句话中的“冒”字用得好,荷花不是偷偷地钻出,也不是自然地长出,而是“冒”出,这不但与上句话中“荷叶挨挨挤挤”相呼应,而且说明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3.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是一组排比句,写出荷花刚开、全开、未开时的三种状态。
这句话中用“两三瓣儿”“嫩黄色”“展开”“饱胀”等词语,写出了荷花花瓣的数量,花芯的颜色,以及花的样子,十分生动形象。
4.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这句话中的“仿佛”是好像的意思,作者并没有真的变成荷花。
为什么会有这种“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的感觉呢?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这种想象呢?因为作者鼻子闻到的是荷花的清香,眼前出现的满池的荷花,作者被陶醉了,看得入迷了,到了入情物化的程度了,所以感到“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而眼前的荷花都是白色的,所以自己仿佛也“穿着雪白的衣裳”。
本课在写作方法上有两个特点:
第一,使用了比喻、排比的方法,前面已作分析,在此不赘述。
第二,恰当的地运用联想与想象,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
假如配上音乐,定能让我们陶醉在作者所描绘的美妙情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