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历任校长

合集下载

侯外庐:西大治校

侯外庐:西大治校

侯外庐:西大治校作者:潘宏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2年第10期侯外庐,原名兆麟,又名玉枢,自号外庐,1903年2月6日生于平遥县西王智村,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教育学家、著名学者。

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担任过哈尔滨大学、北平大学、香港达德学院等著名高等学府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北师大历史系主任等职。

1950年3月10日,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命令,任命侯外庐为西北大学校长。

履任以后,面对西北大学百废待兴的状况,侯外庐先生审时度势,大刀阔斧地进行了踏踏实实的改革,建立起“新三风”,即新校风、新学风、新研究风。

他在西大治校的先进经验不仅大大推动了西大的跨越式发展,对当前我国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代大师的人格魅力侯外庐是我国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是中国社会史、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卓越奠基人。

他的《中国思想通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等著作,以丰富的史料和非凡的见识滋养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史学工作者,中国很多著名的历史学家都对他有极高的评价。

除此之外,侯外庐在学术研究中,非常注意团体的力量,他有效地将独立研究和集体智慧结合在一起,坚守着对真理“韧的追求”,保持着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创造性理论活力。

他以独树一帜的理论建树和不肯曲学阿世的崇高人格,赢得了学者们的拳拳服膺和衷心敬仰。

在任西北大学校长期间,侯外庐结合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果断提出了“求实创新”的校训,并大力发展工科,亲手建立起西北大学地质学专业,为我国石油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魅力赢得了西大师生的尊重和敬仰,在西北大学享有极高的威望,口碑极好。

后来,侯外庐因工作调动离开了西北大学。

离校后他一直惦记着西北大学的发展和学校的师生,尤其是在晚年一直想回校看看,最后却遗憾地未能如愿。

去世后,他的一半骨灰埋在八宝山烈士公墓,另一半骨灰则长眠于西北大学的校园里。

西北大学的历史演变和现代教育特点

西北大学的历史演变和现代教育特点

西北大学的历史演变和现代教育特点西北大学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

早在1902年,清政府便设立了陕西大学堂,是华北地区第一所以综合性大学为目的创办的学校。

经过历史的征程,陕西大学堂发展成为现在的西北大学。

本文将从西北大学的历史演变和现代教育特点两个方面来探讨这所大学。

一、西北大学的历史演变1902年,清政府在陕西乾县设立了陕西儒学,后迁至西安并更名为陕西大学堂。

1909年,时任民国教育总长的张謇来西安考察,决心将陕西大学堂改为综合性大学,奠定了西北大学的发展基础。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陕西大学堂改由民主官员担任校董,并更名为西安起义公学。

1923年,国立西北大学在西安成立。

随后,该校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大学校园曾多次成为日军轰炸的目标,校园和教学设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大学被划归为国立大学,成为全国六所最高学府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西北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

改革开放后,西北大学逐步恢复了往日的荣光,并于2000年成功晋升为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二、西北大学的现代教育特点西北大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

为适应21世纪的大发展,西北大学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科体系,并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化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1.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西北大学注重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拥有一大批科研和学术领域的权威专家和学者。

学校设有多个研究院所和科研中心,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与技术、人文艺术等众多领域。

同时,学校鼓励学生深入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加强学科交叉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2. 开展体验式教学西北大学注重学生的体验式教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机会。

其中,校内科研、实习实训、书院文化、社团文化、志愿者服务等活动都得到了学校的积极支持和鼓励。

这种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大学是传承文明的理想之地

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大学是传承文明的理想之地

西北⼤学校长郭⽴宏:⼤学是传承⽂明的理想之地【回到母校任校长的感受】T:你曾经是西北⼤学的学⽣,重新回到母校任校长,有什么不同的感受?G:我1981年进⼊西北⼤学学习,1988年开始在西北⼤学任教,去年回母校担任校长。

我与西⼤结下不解之缘,这个缘分还将伴我终⾝。

重回母校,我的感受可以⽤6个字来概括,就是“感恩”“敬畏”“担当”。

感恩母校给予我的⼀切。

曾在西⼤⼆⼗多年的学习⼯作,为我⼈⽣打下了丰富的⼈⽂底⾊,烙上了深深的西⼤情怀。

⽽在我离开西⼤的10年中,⽆论何时何地,母校都是我可倚靠的精神家园,我都能深刻感受到西北⼤学带给我的⾃豪与骄傲。

作为⼀名西⼤⼈,⼜回到母校,唯有感恩,不敢任性。

敬畏母校崇⾼的⼤学精神。

西⼤有110多年的光辉历程,积淀厚重,精神崇⾼。

我曾经强调过,她根植于陕西⼤地,给⼀碗⽔就能疯长;给⼀⽀点就敢攀登;给⼀块化⽯就可以对话历史,以朴素的环境培养了20余万才任天下的优秀学⼦。

特别是“公诚勤朴”的校训厚重⽽不张扬,内敛⽽不外露,形成了独特的⽂化品位,是滋养⼀代代西⼤⼈成长的⽂化⼟壤。

这种敬重和敬畏之⼼也是我前进的不懈动⼒。

担当母校建设发展的重任。

西⼤的发展凝聚着⼀代代⼈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能观望,不能有半点滞留,仍须开⾜马⼒、跨越发展。

我回校⼯作⼀年多时间,我更加深切感受到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时刻提醒⾃⼰要保障好、服务好西⼤的发展,要回归常识、抓住本质、尊重规律、注重长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态,接好接⼒棒,稳步推进各项⼯作,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为建设特⾊⾼⽔平研究型的⼀流⼤学⼀流学科贡献⾃⼰的⼒量。

【西北⼤学在“双⼀流”建设中的定位】T:2015年11⽉,国务院下发《统筹推进世界⼀流⼤学和⼀流学科建设总体⽅案》,这是我们国家第⼀次以政府名义正式提出我国⼤学、学科要在⼀定时间内进⼊世界⼀流前列的宏伟⽬标。

西北⼤学在“双⼀流”建设中的定位是什么?G:《统筹推进世界⼀流⼤学和⼀流学科建设总体⽅案》强调推动⼀批⾼⽔平⼤学和学科进⼊世界⼀流⾏列或前列,培养⼀流⼈才,产出⼀流成果。

西北大学百年校庆观后有感

西北大学百年校庆观后有感

西北大学百年校庆观后有感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西北大学就如同校歌里所说的“汉唐圣地,西北上庠,风雨设帐历沧桑”。

百年的沧桑和淬炼,才造就了它今日的温和与从容。

自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和国家的命运枝附叶着,与历史环环相扣。

西北大学,这所中国西北最早的国立综合大学,坐落在西安六百年古老明城墙下,自1901年慈禧太后的幡然醒悟到今天已经走过了114年。

回顾这114年的艰苦卓绝,不禁让人感叹,成功的背后总会有无数次的狂风骤雨,而胜者就是那些砥砺前行的人。

抗日战争中那些举步维艰的日子并没有挫败年轻的西北大学,反而在那枪林弹雨的艰难时刻中淬炼出了西北大学“公诚勤朴”的校训。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词典编纂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黎锦熙教授曾撰文阐述了“公诚勤朴”的含义:“公诚勤朴”校风养成,盖与西北固有优良之民性风习相应。

“公”以去私,用绝党争;“诚”者天地之道也,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此足以去弱,弱源于虚,诚则实亦;夫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此足以去贫,非仅治学修业宜尔也;勤以开源,朴以节流,然朴之意又不止此,乃巧诈之反也。

在这历史长河的奔涌不息中,西北大学逐渐形成了“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理念,汇聚了众多名师大家,产生了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培养了大批才任天下的杰出人才,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望,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经济学家的摇篮”“作家摇篮”。

通过《皇牌大放送——西北大学》,我们重温着百年西大的历史文化进程。

上个世纪初的1902年陕西大学堂成立,到辛亥革命取得胜利的1912年,时任中华民国秦军政分府大都督的张凤岁羽从关系于“现时之建设”、“将来之建设”和“外部之防御”出发,力主将陕西大学堂与陕西的另外几所学堂合组成为西北大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西安的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以及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和北平研究院等高校合并成立国立西安临时大学;移校城固小城,又先后定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历史

西北大学历史

西北大学历史走进那里已经超过10年了,离开那里马上8年了,忘记是无可挽回的自然法则,可是,我们真的能够忘记?我们这些从那里走出来的“才子”或者“柴子”!-那是最好的四年,那是最坏的四年。

对这个我们似乎能够熟知一草一木,熟知孔子像背后紫藤园何时飘香,熟知图书馆前白玉兰何时绽放的地方,我们在告别了它这么多年之后,我们对它又有多少了解?-爱它也罢!恨它也罢!它已经在我们的生命深处雕上了深深的印痕。

-不说是怀念,不说是铭记,当我们漂流在外路过西安的时候,能再去西南城脚的边家村,走一走不知是否依旧熙熙攘攘的大学南路,在不知道还是否存在的大鹏网吧里呼吸着污浊的空气打开《暗黑破坏神》在细雨中继续斩妖除魔。

-在了解那些我们不曾了解的历史之前,谨以此并非废话为记!---西北大学文学院的贾三强教授,有一个理想,那就是有那么一天,可以中兴西大学的文学院。

毕竟对于这个培养出贾平凹、王刚、何西来、雷抒雁……等等一大批文化界名人的地方,它已经沉默了许久。

-西北大学经管学院的任保平教授的一个愿望,就是能够在西北大学再培养出一批如张曙光、张维迎、魏杰、刘世锦……那样的经济学家。

-西北大学考古学系的王建新教授,当他率先在中国考古界提出“三位一体”的理论时,在他身后,依然是要思考着如何让西北大学的考古重新恢复“两大一院”的声威。

-西北大学的舒德干教授,这个在《自然》、《科学》以第一作者发表10篇论文的大学者,在北京的高校出重金挖他时,他说了一句话:我爱西北大学。

-………… ­-西北大学,这所中国西北最早的国立综合大学,坐落在西安六百年古老明城墙下,到今天已经走过了105年。

-当1901年,西太后慈禧一夜狂奔几百里,惶惶乎如丧家之犬从北京城一路逃到13朝古都西安时,她终于明白,应该颁发昭令废科举,办新式学堂,维新变革才能拯救国家。

当她回到北京城的第二年,陕西,这个西北重镇,第一所大学堂建立了。

第一任校长是当时称呼为总办叫吴树棻的清朝光绪年间的进士。

在《宋明理学史》(修订版)发行仪式上的发言

在《宋明理学史》(修订版)发行仪式上的发言

在《宋明理学史》(修订版)发行仪式上的发言□张岂之谢谢学校有关方面和西北大学出版社共同筹划今天的学术会议,举行和报导外庐先生、汉生先生和我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修订新版的出版发行活动。

一、为什么举行《宋明理学史》修订版发行仪式?《宋明理学史》上卷1984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下卷1987年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书经历40年风雨,今天的修订版由西北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并发布这方面的消息,我认为这是合适的。

外庐先生(1903—1987年)是新中国建立后西北大学第一任校长,他在这里的时间不长,但他本人对此念念不忘,他和我的谈话,其中有不少是关于他在西大任校长时的情况和感想,归总一句话:他十分珍惜在西大工作几年的经历,充满美好的回忆。

《宋明理学史》另一位主编邱汉生先生(1912—1992年)虽然没有在西大工作过,但他对这里也有深厚的感情,我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生李晓东就是由汉生先生主持答辩通过的。

经过修订的《宋明理学史》以三卷本的形式,由西北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是我提出并落实的。

在我担任西大校长期间成立了校出版社,我在此曾兼职社长一年,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今天召开的《宋明理学史》新版的发行仪式,是学校有关方面和校出版社共同提出的,我个人赞成这个建议。

我想借此机会纪念曾经参加《宋明理学史》编写工作的同行们,他们中不少人早已逝世,但他们的劳绩,我是不会忘记的。

我还想,今年通过举行《宋明理学史》修订版的发行仪式,可以为明年将要召开的纪念理学中关学学派创始人张载(1020—1077年)的千年诞辰做些准备。

明年在陕西将要举行纪念张载千年诞辰的学术活动,他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关学)深刻而精当的理论说明。

总起来说,现在召开《宋明理学史》修订版的发行仪式,,其学术的关注点并不是完全在《宋明理学史》这部书上,而是为明年纪念张载的学术研讨会预做准备。

二、为什么要对《宋明理学史》做深入的研究?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中国古代有没有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即中华民族特色的哲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年)在《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中认为在中国文化中“尚找不到哲学知识”(〔德〕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97页),“真正的哲学是自西方开始”(第98页),这也就是说,在黑格尔看来,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哲学,他所说的中国思想与哲学“沦于空虚”(第122页)也与事实有很大出入。

期末作品展示

期末作品展示

西北联合大学
• 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 北平师大 又称“国立西北大学”
1946年复校,校长刘季洪
•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1950年夏,侯外庐任校长,张伯生建设地 质系
· 1958年,侯外庐调任刘瑞芬任校长 1962年,下放陕西省
文革
• 西北大学遭到严重打击,各种成果破坏殆 尽 • 1996年,成为“211”工程
期末作品展示 ——西北大学的发展与沿袭
公共事业管理111班
朱春燕
一、地理位置
• 古都西安
• 具体位置:
二、校徽校训
• 校徽:
• 校训:
公诚勤朴
三、发展历史
• 1902年,陕西大学堂,校长吴树棻
• 1912年,西北大学,校长钱鸿钧 西北大学创设会会长 张凤翙 ·政治原因停办十年,1924年重建,校长王 凤仪 降为中山学院
谢谢观赏
重点学科
• 地质系
• 考古系:
目前存在的问题:
• 一、传统专业发展超前,而高新专业发展 滞后,综合性略有欠缺 • 二、存在某些刻板观念,思维不开放 • 三、宣传力度小,固步自封
个人意见:
• 一、以传统专业带动相关专业,发挥自身 独特的优势 • 二、多角度看问题,打破思维固定模式 • 三、利用自媒体、塑造形象

清华学子中的422位大学校长

清华学子中的422位大学校长

清华学子中的422位大学校长清华学子中的422位大学校长该统计还不完全,并且均不包含各高校党委书记和就任北京清华大学本校校长的清华学子,其中有多位校友担任过两所以上大学的校长职务,这里只记一次。

清华学子中的大学校长总数在国内以较大优势位居第一。

大学校长(正职)==================================================================== 姓名毕业年份任教年份任职学校曹传钧 1945年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1982.11-1988.7)。

沈元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1940年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1946-1952年清华大学航空学院院长,院系调整后曾任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长(1980.10-1982.11),名誉院长、校长(1982.11至今)。

马寅初 1911年清华留美津贴生,曾任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校长。

胡适 1910年清华留美津贴生,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周培源 1924年清华学校毕业 1929-1952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校长(1978.7-1981.3)。

张龙翔 1937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先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校长(1981.6-1984.3)。

丁石孙1950年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曾任北京大学校长(1984.3-1989.8)。

汤用彤1917年清华学堂毕业,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校长(1949.5-1951.9)。

梅贻琦 1909年清华首届留美生,新竹清华大学校长。

陈可忠1920级清华学校毕业中山大学校长(1948.6-1949.7);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长。

阎振兴1934年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曾任新竹清华大学校长(1969-1970)、台湾大学校长、成功大学校长。

钱思亮 1931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曾任台湾大学校长。

徐贤修1935年清华大学算学系毕业,曾任新竹清华大学(第四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8年
6月,郭琦被任命为西北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刘健任副校长,巩重起任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伯声、杨德厚、郭绳武、吴元玉任副校长。

1979年
4月4日,刘敬修任西北大学副书记、副校长。

1980年
1月,张伯声出任西安地质学院党委委员,不再担任西北大学副校长职务。

1982年
4月,巩重起任西北大学校长,宫自杰任西北大学党委副书记,免去郭琦西北大学校长职务。

1983年
9月23日,张岂之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1984年
7月,巩重起担任西北大学党委书记,党新益任党委副书记,张棣、陈汤臣任副校长,郭琦任西北大学顾问。

1985年
4月9日,张岂之任西北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1987年
1月13日,孙平任西北大学党委书记,董丁诚任副书记,党新益任西北大学副校长,免去其党委副书记的职务。

1989年
3月9日,张岂之任西北大学校长;董丁诚任西北大学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刘舜康任党委副书记;郝克刚、陈汤臣、党新益任副校长。

免去孙平西北大学党委书记、常委职务,张棣副校长职务。

5月30日,王剑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1991年
8月30日,董丁诚任西北大学党委书记;郝克刚任西北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张岂之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免去其党委常委、校长职务。

1993年
1月27日,余华青任西北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栓才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1994年
12月22日,郝克刚任西北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舜康任西北大学常务副校长,免去其西北大学党委副书记职务。

陈宗兴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免去陈汤臣副校长职务,退休。

1995年
12月6日,陈宗兴任西北大学校长,李军锋任西北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忠民任西北大学副校长,郝克刚任西北大学正校级调研员,免去其西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职务。

王剑任西北大学副校级调研员,免去其西北大学副校长职务。

1996年
7月2日,朱开平任西北大学党委副书记;余华青任西北大学副校长,免去其西北大学党委副书记职务;杨春德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1997年
7月21日,王忠民任西北大学校长,增补为党委常委;免去陈宗兴西北大学校长职务。

2000年
6月29日,孙勇任西北大学校长。

2004年9月,张炜任西北大学党委委员、党委常委、党委书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