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带线的产生和发展

合集下载

微带电路的原理

微带电路的原理

微带电路的原理------------------------------------------------------------------------------------------------微带电路的原理一、微带线简介微带线是制作微波集成电路的平面结构传输线。

可用光刻程序制作,且容易与其他无源微波电路和有源微波器件集成,实现微波部件和系统的集成化。

与金属波导相比,其体积小、重量轻、使用频带宽、可靠性高和制造成本低等;但损耗稍大,功率容量小。

二、微带线的结构微带线是在介质基片的一面制作导体带,另一面制作接地金属平板而构成。

其结构有两种形式,如图所示:图中a为开放式微带线,b为屏蔽微带线。

图(c)表示其场结构。

由于导体带上面(y>h)为空气,到替代下面为介质基片,所以大部分场在介质基片内,且集中在导体带与接地板之间。

但也有一部分场分布在几篇上面的空气区域内,因此微带线不可能存在纯TEM模。

三、微带线的制作及工艺60年代前期,由于微波低损耗介质材料和微波半导体器件的发展,形成了微波集成电路,使微带线得到广泛应用,相继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微带线。

一般用薄膜工艺制造。

介质基片选用介电常数高、微波损耗低的材料。

导体应具有导电率高、稳定性好、与基片的粘附性强等特点。

微带线介质基片的种类:常用的有99%的氧化铝陶瓷、石英、蓝宝石、聚四氟乙烯玻璃纤维等。

——————————————————————————————————————------------------------------------------------------------------------------------------------传统的微带线制作工艺过程首先要用真空蒸发的方法在抛光的介质几面正面镀上一层厚度为20~40mm的铬,再在铬层上镀上厚度约1um的金、铜或银等,然后在表面涂感光胶并贴上所需电路图形照片的底片,置于紫外光下进行光刻,经腐蚀后,只留下感光部分的电路图形。

带状线和微带线

带状线和微带线

由于其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和 加工,因此微带线在微波集成 电路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微带线还具有低辐射、低损耗 和高可靠性等优点,因此在无 线通信、雷达、电子战等领域 得到了广泛应用。
微带线的应用场景
微带线在微波和毫米波频段的应 用非常广泛,如卫星通信、雷达、 电子战、高速数字信号处理等领
域。
在微波集成电路中,微带线被用 作信号传输线、元件和电路之间
带状线和微带线
目录
• 带状线介绍 • 微带线介绍 • 带状线和微带线的比较 • 带状线和微带线的制作工艺 • 带状线和微带线的未来发展
01 带状线介绍
带状线的定义
定义
01
带状线是一种传输线结构,由一条金属带和两侧的接
地面构成。
结构
02 金属带通常由铜、铝或其它导电材料制成,宽度和厚
度根据需要而定。接地面通常为金属板或导电层。
制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时间等,以确保 导体和绝缘层的厚度、宽度以及间距的精度。
尺寸缩小与精度控制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对带状线和微带线的尺寸和精度要求越来越高, 需要不断提高制作工艺的精度和稳定性。
可靠性问题
带状线和微带线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 温度、湿度、机械应力等,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其可靠性。
导体制作
利用电镀或溅射技术在光刻胶 保护下形成导带,去除光刻胶 后得到微带线导体。
表面处理
对微带线导体表面进行清洗、 干燥和保护处理,确保其具有 良好的导电性能和稳定性。
制作工艺的难点和挑战
材料选择与制备
带状线和微带线对材料的要求较高,需要选择合适的导电材料和绝缘 材料,并确保其性能稳定可靠。
制程控制

微波技术第2章 微波传输线4-微带线基础

微波技术第2章 微波传输线4-微带线基础

3、微带线的色散特性

微带线中传播的真正模式是一种TE模和TM模组成的混合 模式。这种混合模式能在任何频率下传播,但是它是色散 的。频率较低时,混合模就趋近于TEM模。因而微带线中 传播的模式可近似地看成TEM模,或称它为准TEM模。但在 较高的频率下,当传输线尺寸远大于四分之一波长时,就 必须考虑微带线的色散性质,此时高次模已经存在。
2、微带线的特性参量
微带线特性阻抗Z 计算公式可归纳为:
0
' Z0 z0 e 8h w ' Z 0 60 ln w h ' 120 Z 0 w h h 6 2.42 0.44 (1 ) h w w 1 r 1 r 1 10h 2 e 2 2 (1 w )

注意:Buffer(铬)的电阻率10倍于铜,厚400Å左右, 电流将主要集中再铜 / 金上而在铬上分布很少。

铬的趋肤深度:(2GHz,2.7µm)
四、照相制板
光刻制板


面积有限(镜头较差);
减薄技术; 腐蚀和均匀性的控制。
LNA
MIXER
OSCILLATOR
SMA系列

SMA系列产品是种应用广泛的小型螺纹连接的同轴连接器。 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抗震性能好、防射频泄漏、低插损、 寿命长、性能优越、可靠性高的特点。工作温度-65~165 摄氏度。广泛用于微波设备和数字通信设备的射频回路中 连接射频同轴电缆或微带。
二、金属材料要求:

电阻率小 (损耗小) ;


电阻率温度系数小 (频漂小) ;
对基片附着力好; 可蚀性和可焊性好; 能电镀,易蒸发。
三、薄膜技术主要工艺

同轴线和微带线

同轴线和微带线
等领域。
微带线的历史与发展
微带线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 代,最初是为了解决微波集成电
路中传输线的问题。
随着薄膜工艺和半导体技术的不 断发展,微带线逐渐成为微波和 毫米波集成电路中重要的传输线
形式。
目前,微带线已经广泛应用于通 信、雷达、电子对抗、卫星通信
等领域。
微带线的应用场景
01
02
03
04
传输和处理。
03
同轴线和微带线的比较
03
同轴线和微带线的比较
结构比较
• 总结词:同轴线和微带线在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 • 同轴线由内导体、绝缘介质和外导体三部分组成,内导体通常是实心铜线或钢管,绝缘介质是电介质,外导体
是金属管或金属编织网。而微带线则是印刷在介质基片上的导体带,通常采用薄膜工艺制造,具有很薄的导体 层和介质层。 • 同轴线的尺寸较大,适用于传输宽带信号和高功率信号,而微带线尺寸较小,适用于集成度高、重量轻、低成 本的通信系统。 • 同轴线的内导体和外导体都是连续的,而微带线的导体带通常是断裂的,需要在两端进行连接。
性能比较
总结词:同轴线和微带线在性能方面 也存在差异。
同轴线的屏蔽性能较好,可以减少外 界干扰和信号泄漏,而微带线的屏蔽 性能较差,容易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
同轴线的传输带宽较窄,通常用于低 频和高频通信系统,而微带线的传输 带宽较宽,适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系统。
同轴线的损耗较小,适用于长距离传 输,而微带线的损耗较大,通常用于 短距离通信系统。
自动化等。
02
微带线简介
02
微带线简介
微带线的定义
01
微带线是一种传输线,它由一条 导带和两侧的接地板构成,导带 通常采用薄膜工艺制作在衬底上 。

微带电路的原理

微带电路的原理

微带电路的原理一、微带线简介微带线是制作微波集成电路的平面结构传输线。

可用光刻程序制作,且容易与其他无源微波电路和有源微波器件集成,实现微波部件和系统的集成化。

与金属波导相比,其体积小、重量轻、使用频带宽、可靠性高和制造成本低等;但损耗稍大,功率容量小。

二、微带线的结构微带线是在介质基片的一面制作导体带,另一面制作接地金属平板而构成。

其结构有两种形式,如图所示:图中a为开放式微带线,b为屏蔽微带线。

图(c)表示其场结构。

由于导体带上面(y>h)为空气,到替代下面为介质基片,所以大部分场在介质基片内,且集中在导体带与接地板之间。

但也有一部分场分布在几篇上面的空气区域内,因此微带线不可能存在纯TEM模。

三、微带线的制作及工艺60年代前期,由于微波低损耗介质材料和微波半导体器件的发展,形成了微波集成电路,使微带线得到广泛应用,相继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微带线。

一般用薄膜工艺制造。

介质基片选用介电常数高、微波损耗低的材料。

导体应具有导电率高、稳定性好、与基片的粘附性强等特点。

微带线介质基片的种类:常用的有99%的氧化铝陶瓷、石英、蓝宝石、聚四氟乙烯玻璃纤维等。

传统的微带线制作工艺过程首先要用真空蒸发的方法在抛光的介质几面正面镀上一层厚度为20~40mm的铬,再在铬层上镀上厚度约1um的金、铜或银等,然后在表面涂感光胶并贴上所需电路图形照片的底片,置于紫外光下进行光刻,经腐蚀后,只留下感光部分的电路图形。

表面金属也要有一定厚度,也就是微带导体带的厚度t,导体带的宽度和长度视电路需要而定。

三、微带电路的实现有两种实现方法:1.在基片上沉淀金属导带,这类材料主要是陶瓷刚性材料。

这种方法工艺复杂,加工周期长,性能指标好,在毫米波或要求高的场合使用。

2.在现成介质覆铜板上光刻腐蚀成印制板电路,这类材料主要是复合介质类材料。

这种方法加工方便,成本低,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又称微波印制直板电路。

四、主要技术参数:1、特性阻抗2、衰减常数衰减常数表示微带的损耗,包括导体损耗、介质损耗和辐射损耗。

第三章 微波传输线 4微带线

第三章 微波传输线 4微带线

响程度由介电常数ε和边界条件共同决定。当不存在介质基片
即空气填充时, 这时传输的是纯TEM波, 此时的相速与真空中
光速几乎相等, 即vp≈c=3×108m/s; 而当微带线周围全部用介质
填充, 此时也是纯TEM波, 其相速vp=c/
r
第3章 微波传输线
由此可见, 实际介质部分填充的微带线(简称介质微带)
第3章 微波传输线
3.
耦合微带传输线简称耦合微带线, 它由两根平行放置、 彼此靠得很近的微带线构成。耦合微带线有不对称和对称两 种结构。 两根微带线的尺寸完全相同的就是对称耦合微带线, 尺寸不相同的就是不对称耦合微带线。耦合微带线可用来设 计各种定向耦合器、滤波器、平衡与不平衡变换器等。这里 只介绍对称耦合微带线。对称耦合微带线的结构及其场分布 如图 3 - 7 所示, 其中w为导带宽度, s为两导带间距离。
随着频率变化而变化, 也即具有色散特性。 事实上, 频率升高
时, 相速vp要降低, 则εe应增大, 而相应的特性阻抗Z0应减小。 为此, 一般用修正公式来计算介质微带线传输特性。下面给出
的 这 组 公 式 的 适 用 范 围 为 : 2≤εr≤16, 0.06≤w/h≤16 以 及
f≤100GHz。有效介电常数εe(f)可用以下公式计算:
基片 打孔 蒸发 光刻 腐蚀 电镀 图 23-2 微带工艺
一般地说,微带均有介质填充,因此电磁波在其中传 播时产生波长缩短,微带的特点是微。
第3章 微波传输线
常用的基片有两种:
氧化铝Al2O3陶瓷 r=90~99 聚四氟乙烯或聚氯乙烯 r=2.50左右。
容易集成,和有源器件、半导体管构成放大、混频和振荡。
(2) 介质衰减常数αd
对均匀介质传输线, 其介质衰减常数由下式决定:

微带线的产生和发展

微带线的产生和发展

微波技术经典前沿类微带线的产生和发展目录一、微波传输线 (4)1.1 传输线概论 (4)二、微带线产生 (5)2.1 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 (5)2.2 微带线的结构及参数 (5)2.2.1 微带线中的主模 (6)2.2.2微带线的基本参数及实现 (7)三、微带线的应用 (10)3.1 微带集成电路简介 (10)3.2 微带线的发展趋势 (11)3.3 微带线发展的实例 (11)四、微带线和带状线的对比 (12)4.1 总体对比 (12)4.1.1 微带线 (13)4.1.2 带状线 (13)4.2 微带线的优缺点 (13)五、微带线的不连续性 (14)六、参考文献 (16)微带线的产生和发展作者:田鲲刘旭辉宋宇航杨继元王浩臣周阳摘要微带线是由支在介质基片上的单一导体带构成的微波传输线。

适合制作微波集成电路的平面结构传输线。

与金属波导相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使用频带宽、可靠性高和制造成本低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损耗稍大,功率容量小等问题。

本文首先讨论了微波传输线的分类,然后从微带线的产生、发展、应用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介绍。

并且依据微带线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实例,深入了解了蝴蝶结形DGS微带线在低通滤波器中的应用。

之后也通过查阅文献,知晓了各种微带线中存在着不连续性,以及根据不连续性得到的一些应用。

关键词:微波传输线,microstrip,微波集成电路,蝴蝶结形DGS微带线,微带线不连续性一.微波传输线1.1传输线概况微波传输线是用来传输微波信号和微波能量的传输线。

微波传输线种类很多,按其传输电磁波的性质可分为三类:①TEM模传输线(包括准TEM模传输线),如图1(1)所示的平行双线、同轴线、带状线及微带线等双导线传输线;②TE模和TM模传输线, 如图1(2)所示的矩形波导,圆波导、椭圆波导、脊波导等金属波导传输线;③表面波传输线,其传输模式一般为混合模,如图1(3)所示的介质波导,介质镜像线等。

图1 经典微带传输线在射频/微波的低频段,可以用平行双线来传输微波能量和信号;而当频率提高到其波长和两根导线间的距离可以相比时,电磁能量会通过导线向空间辐射出去,损耗随之增加,频率愈高,损耗愈大,因此在微波的高频段,平行双线不能用来作为传输线。

微波课件第31节

微波课件第31节

Z0 其中,vp为相速。
L/C 1
pC
只要求出带状线的单位长分布电容C,则就可求得其特性阻抗。
求解分布电容的方法很多,但常用的有等效电容法和保角变换法。
由于计算结果中包含了椭圆函数而且对有厚度的情形还需修正, 不便于工程应用。下面给出了一组比较实用的公式,这组公式分为 导带厚度为零和导带厚度不为零两种情况。
《微波技术与天线》
第三章 微波集成传输线之•微带传输线
导体衰减通常由以下公式给出(单位Np/m):
c
2.7 103 RS r 30 (b t)
Z
0
0.16Rs
B
A
Z0b
r Z0 120 r Z0 120
其中,Rs为导体的表面电阻,而
A 1 2w 1 b t ln 2b t
1.带状线(strip line)
带状线的演化过程及结构
带状线又称三板线,它由 两块相距为b的接地板与 中间的宽度为W、厚度为 t的矩形截面导体构成, 接地板之间填充均匀介质
或空气
带状线是由同轴线演化而来的,即将同轴线的外导体对半分 开后,再将两半外导体向左右展平,并将内导体制成扁平带线, 从其电场分布结构可见其演化特性。显然带状线仍可理解为与同 轴线一样的对称双导体传输线,传输的主模是TEM模。也存在
第三章 微波集成传输线之•微带传输线
(b)导带厚度不为零时的特性阻抗Wheeler完成具体工 作如下:
Z0
30
r
ln 1
4 1 πm
8
1 m
8 π
1 m
2
6.27
式中, m w w
bt bt
w bt
x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波技术经典前沿类微带线的产生和发展目录一、微波传输线 (4)1.1 传输线概论 (4)二、微带线产生 (5)2.1 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 (5)2.2 微带线的结构及参数 (5)2.2.1 微带线中的主模 (6)2.2.2微带线的基本参数及实现 (7)三、微带线的应用 (10)3.1 微带集成电路简介 (10)3.2 微带线的发展趋势 (11)3.3 微带线发展的实例 (11)四、微带线和带状线的对比 (12)4.1 总体对比 (12)4.1.1 微带线 (13)4.1.2 带状线 (13)4.2 微带线的优缺点 (13)五、微带线的不连续性 (14)六、参考文献 (16)微带线的产生和发展作者:田鲲刘旭辉宋宇航杨继元王浩臣周阳摘要微带线是由支在介质基片上的单一导体带构成的微波传输线。

适合制作微波集成电路的平面结构传输线。

与金属波导相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使用频带宽、可靠性高和制造成本低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损耗稍大,功率容量小等问题。

本文首先讨论了微波传输线的分类,然后从微带线的产生、发展、应用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介绍。

并且依据微带线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实例,深入了解了蝴蝶结形DGS微带线在低通滤波器中的应用。

之后也通过查阅文献,知晓了各种微带线中存在着不连续性,以及根据不连续性得到的一些应用。

关键词:微波传输线,microstrip,微波集成电路,蝴蝶结形DGS微带线,微带线不连续性一.微波传输线1.1传输线概况微波传输线是用来传输微波信号和微波能量的传输线。

微波传输线种类很多,按其传输电磁波的性质可分为三类:①TEM模传输线(包括准TEM模传输线),如图1(1)所示的平行双线、同轴线、带状线及微带线等双导线传输线;②TE模和TM模传输线, 如图1(2)所示的矩形波导,圆波导、椭圆波导、脊波导等金属波导传输线;③表面波传输线,其传输模式一般为混合模,如图1(3)所示的介质波导,介质镜像线等。

图1 经典微带传输线在射频/微波的低频段,可以用平行双线来传输微波能量和信号;而当频率提高到其波长和两根导线间的距离可以相比时,电磁能量会通过导线向空间辐射出去,损耗随之增加,频率愈高,损耗愈大,因此在微波的高频段,平行双线不能用来作为传输线。

为了避免辐射损耗,可以将传输线做成封闭形式,像同轴线那样电磁能量被限制在内外导体之间,从而消除了辐射损耗。

因此,同轴线传输线所传输的电磁波频率范围可以提高,是目前常用的微波传输线。

但随频率的继续提高,同轴线的横截面尺寸必须相应减小,才能保证它只传输TEM模,这样会导致同轴线的导体损耗增加,尤其内导体引起损耗更大,传输功率容量降低。

因此同轴线又不能传输更高频率的电磁波,一般只适用于厘米波段。

二.微带线产生2.1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60年代初期,由于微波低损耗介质材料和微波半导体器件的发展,形成了微波集成电路,使微带线得到了广泛应用,相继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微带线,一般用薄膜工艺制造。

介质基片选用介电常数高、微波损耗低的材料,同时导体也具有导电率高、稳定性好、与基片的粘附性强等特点。

除了微带线以外,常用的微波传输线还有同轴线和波导等。

但它们的最大缺点是体积、重量大。

这个问题在过去并不突出,但随着空间电子技术(例如空用雷达和其他空用电子设备、卫星通信设备等)的发展,设备的体积和重量成为一个主要矛盾,必须予以解决,即使对一些地面电子设备、减轻体积、重量也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例如相控阵雷达,使用了成千上万个微波单元,包括收、发设备和微波电路系统,如仍沿用过去的元件,则整个系统也将很复杂笨重。

此外,同轴线和波导作为传输线和电路元件还存在机械加工量大、成本高、调整不易等缺点。

总之,为了适应现在无线技术的发展,微波传输线必须相应地有个大变革。

为了减轻整个无线电设备的体积和重量,增加其可靠性,首先在低频电路中有了很大发展:由电子管发展到晶体管,进而又发展到集成电路,为整机小型化开辟了道路。

当低频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时,整个变革便逐渐扩展到了微波领域。

近十几年来,发展了一大批微波固体器件,它们和电子管相比,体积、重量大为减小。

但要真正做到微波整机的小型化,还必须有电路部分与之配合。

六十年代中期后,将器件和电路结合起来解决小型化问题的微波集成电路发展起来,从而使微波设备的固体化、小型化成为可能,并大大改进了整机的指标。

2.2微带线的结构及参数微带线的结构如图2所示。

它是由介质基片的一边为中心导带,另一边为接地板所构成,其基片厚度为h,中心导带的宽度为w。

其制作工艺是先将基片(最常用的是氧化铝)研磨、抛光和清洗,然后放在真空镀膜机中形成一层铬-金层,再利用光刻技术制成所需要的电路,最后采用电镀的办法加厚金属层的厚度,并装接上所需要的有源器件和其它元件,形成微带电路。

图2微带线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2.2.1微带线中的主模严格地讲,微带线属于非均匀介质系统,在非均匀介质的结构中不存在TEM模,也不存在纯TE模或纯TM 模,而是TE模和TM 模的混合模。

微带线可以看成是由平行双导线演变来的,假设在无限均匀介质中有一平行双导线线上传输的主模是纯TEM 模,如果在两导线间的中心对称面上放置一个极薄的理想的导体板,将双导线从中心对称面分为上下两部分,如果在任一单根导线和理想导体平板之间馈电,其间仍可传输纯TEM 模,因而将未馈电的那一根导线移去,也不会改变馈电的导线与理想导体平板场分布。

把此馈电的导线变成扁平导体带,就形成了上半空间为同一种介质的微带线,若该介质是空气则称为空气微带线。

对于空气介质的微带线,它是双导线系统,且周围是均匀的空气,因此它可以存在无色散的TEM模。

其演变过程如图3所示。

图3由普通传输线至带形传输线的演变由于空气微带线的辐射损耗大,没有实际的使用价值,通常微带线是制作在介质基片上的,虽然它仍然是双导线系统, 在导体和接地板之间填充有介质而上方是空气,因此,这个系统不仅存在介质与导体的分界面,而且存在空气与导体、空气与介质的分界面。

在这种混合介质系统中,是不存在纯TEM 模。

可以证明,在两种不同介质的传输系统中,不可能存在单纯的TEM模,而只能存在TE模和TM模的混合模。

但在微波波段的低频端由于场的色散现象很弱,传输模式类似于TEM模,故称为准TEM模。

2.2.2微带线的基本参数及实现1 基本参数微带线横截面的结构如图4所示。

相关设计参数如下:(1)基板参数: 基板介电常数εr、基板介质损耗角正切tanδ、基板高度h和导线厚度t。

导带和底板(接地板)金属通常为铜、金、银、锡或铝;高速传送信号的基板材料一般有陶瓷材料、玻纤布、聚四氟乙烯、其他热固性树脂等。

表1给出微波集成电路中常用介质材料的特性。

表1微波集成电路中常用介质材料的特性表2 覆铜板基材的国内外主要生产厂家(2)基电特性参数: 特性阻抗Z0、工作频率f0、工作波长λ0、波导波长λg和电长度(角度)θ。

(3)微带线参数:宽度W、长度L和单位长度衰减量AdB。

2 微带电路实现有两种实现方式:(1)在基片上沉淀金属导带,这类材料主要是陶瓷类刚性材料。

这种方法工艺复杂,加工周期长,性能指标好,在毫米波或要求高的场合使用。

(2)在现成介质覆铜板上光刻腐蚀成印制板电路,这类材料主要是复合介质类材料。

这种方法加工方便,成本低,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方法, 又称微波印制板电路。

铜箔种类及厚度选择由于微带传输线的衰减值与导体材料的电导率有关,因此,应选用导电率大的金属,如金、银、铜等。

从导电性能来说,铜比金好,但金具有性能稳定,表面不易氧化,抗腐蚀等优点,故一般用金作导体材料。

目前最常用的铜箔厚度有35 μm和18 μm两种。

铜箔越薄,越易获得高的图形精密度,所以高精密度的微波图形应选用不大于18 μm的铜箔。

如果选用35 μm的铜箔,则过高的图形精度使工艺性变差,不合格品率必然增加。

研究表明,铜箔类型对图形精度亦有影响。

目前的铜箔类型有压延铜箔和电解铜箔两类。

压延铜箔较电解铜箔更适合于制造高精密图形,所以在材料订货时,可以考虑选择压延铜箔的基材板。

又考虑到,无论是金还是铜,它们和介质片(常称为基片)的粘附性差,所以,在制作中,先在基片上蒸发一层镀很薄(约几个至几十千毫微米厚)的易与基片粘附的金属铬或钽,然后再在它们的表面上镀金或铜至所需的厚度。

图4是微带输线的实际结构。

图4微带传输线的实际结构3 微带线尺寸选择当工作频率提高时,微带线中除了传输TEM模以外,还会出现高次模。

随频率升高会出现的高次模包括:波导模式TE,TM;表面波模式TE,TM。

必须在材料选择和微带尺寸选择方面尽量抑制这些高次模。

据分析,当微带线的尺寸w和h给定时,最短工作波长只要满足就可保证微带线中只传输准TEM 模。

三.微带线的应用微带传输线应用于低电平射频微波技术中。

它的优点是制造成本低,尺寸特别小,重量特别轻,工作频带宽,以及具有与固体器件的良好配合性;其主要缺点是损耗较大,不能在高电平的情况下使用。

由于微带线结构简单,便于器件的安装和电路调试,产品化程度高,使得微带线已成为射频/微波电路中首选的电路结构。

3.1微带集成电路简介微带集成电路(简称微带电路),电路元件由分布参数的微带线构成。

他们包含按设计图形印制在介质基片一面的导体带条和另一面的金属接地板,图形的尺寸可以和工作波长比拟,和微波固体器件连接后即构成整个微带电路。

因为集总参数型集成电路的工作频带宽,虽然某些电路元件(如滤波器)特性理想,集成度也很高,但其工艺比较复杂,质量不易保证,并且由于电路元件的精度难以提高,从而使整个电路特性的一致性差;而对微带电路,只要保证精确的印制工艺,就可得到较高的电路质量,故目前实际使用的大部分是这种电路。

微带线可印制在很薄的介质基片上(可以薄到1mm 以下),故其横截面积尺寸比波导、同轴线小得多,其纵向尺寸虽和工作波长可以比拟,但因可采用高介电常数的介质基片,使线上的波长比自由空间波长小了几倍,同样可以减小微带线的纵向尺寸,达到进一步集成的作用。

此外,整个微带电路元件共用接地板,只须由导体带条构成电路图形,这使整个电路的结构大为紧凑。

由于上述原因,微带电路较好地解决了小型化问题,与波导、同轴线元件相比,大大减小了体积、重量。

min min 01min 224W TM λλλ⎧>⎪⎪>⎨⎪>⎪⎩10抑制TE 波导模抑制波导模抑制表面波TE 最低模解决了微波电路小型化、集成化中的主要矛盾。

1)可用印刷的方法做成平面电路,电路结构十分紧凑;2)传输线的尺寸,不仅线的横截面,而且在沿着线的方向,也因采用高介电常数的介质基片缩短了线上的波长而可大为缩减;3)微带线带的半边使自由空间(在带状线两侧和接地板之间,均有介质填充),连接微波固体器件十分方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