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杂家类’

合集下载

浅析《四库全书总目》中小说家类的特点

浅析《四库全书总目》中小说家类的特点

浅析《四库全书总目》中小说家类的特点《四库全书》历时十四年编成,收录了符合清朝正统思想的中国历史上的几乎全部的保留图书,同时又编纂了《四库全书总目》(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对《四库全书》中收入和未收入的书籍进行了提要编写。

《四库全书总目》收录小说五卷,共319 部,对小说家的的著录是详备严谨的,不仅标明著作的底本、作者的生平官爵、成书年代、版本系统、题材内容,而且介绍了其成就、价值及其不足之处,具有独特的特点。

一、《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小说观发生了质的变化《四库全书总目》编成之前,封建正统文人,对小说褒贬不一,基本上是轻视态度,他们往往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将小说看作史学的附庸。

而《四库全书总目》则提出小说既要作史书的参证,又要保持其独立的属性,不能用史书的标准来要求它。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小说,特别是杂事小说,可以与史书相参证,“补正史之阙”。

“小说与杂史最易混淆,诸家著录,亦往往牵混。

今以述朝政军国者入杂史;其参以里巷闲谈、词章细故者,则均隶此门”,由此可见杂事小说与小说在功能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四库全书总目》将过去小说家类中议论成分比较多的书转到杂家类,使小说担负起更为纯粹的叙事功能,它又将一些过去杂史类中的一些书转到小说家类,明确了小说的补史功能。

通过清理小说与杂家及史书的关系,小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二、《四库全书总目》对于小说的分类不同与前代中国古代对于小说的分类,主要有三种。

最早的是刘知几的分类,他将小说分为偏记、小录、逸事、琐言、郡书、家史、别传、杂记、地理书、都邑簿等十类,他从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小说与史学同属记事体。

明代胡应麟静小说分为六大类: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和箴规,这种分类方法是文学视野上的结果。

《四库全书总目》中将小说分为三类,一类是以《西京杂记》和《世说新语》为代表的杂记,一类是以《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为代表的异闻,最后一类是以《博物志》和《述异记》为代表的琐语。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存目补正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存目补正
Th r d c s o c oa sh v o r c e o ft ro s iRa ia n s el e u c oas c  ̄ o u a e e e ep e e e s rs h lr a e c re t d s me o hee r r.Z dc la d Mic l n a o sS h lr a g eh v v n m o e r b e .I ti a e ,t e u o r d e s s t it o s in a d ro o e t xl s c tl g e i t e r p o lms n hs p p r h a t r e r s e hry miso s n e r r h s ft h e t e aao u n h
崇, 孝宗隆兴时陇西人。

16 页中. 05 下同)
影 印宋绍定刻本此书 , 前有隆兴 甲申七夕 日蒙野何荣孙
明王清一撰。前有序 , 自称“ 先天风雷侍者 ”且言 , “ 万历壬辰 , 自京师奏太后 , 请武 当山《 道藏经》 止三 回,
公岩 , 大众推充都管” 。盖道士也。 按 : 存 目丛书》 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刻 考《 影
M ic l e u c o a p r sea o n s S h lr a L s
【 e od 】 o pe ba e o rnhso Lt au t t s  ̄ o e f e se aeu c o r; K yw r C m l lrr i t u B ace  ̄ i rt e , c s e t i y nh F r e m, xl a g cl o S hl s e u ot M h i n s a
【 bt c】 hr aeos f r r o pe lrr nte or rnhso Lt aue u a e aos A sat T e r t o r snC m l ei a u ace / r r d e oa r t o r sn . r e l eo i t b yi h F B  ̄ e t t v iy fe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後。

要其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派,傅以杂说耳。

物生有象,象生有数,乘除推阐,务究造化之源者,是为数学。

星土物,见於经典,流传妖妄,寝失其真,然不可谓古无其说。

是为占候。

自是以外,末流猥杂,不可殚名,史志总概以五行。

今参验古书,旁稽近法,析而别之者三,曰相宅相墓,曰占卜,曰命书相书。

并而合之者一,曰阴阳五行。

杂技术之有成书者亦别为一类附焉,中惟数学一家为《易》外别传,不切事而犹近理,其馀则皆百伪一真,递相煽动。

必谓古无是说,亦无是理,固儒者之迂谈。

必谓今之术士能得其传,亦世俗之感志,徒以冀福畏祸。

今古同情,趋避之念一萌,方技者流各乘其隙以中之。

故悠谬之谈,弥变弥夥耳。

然众志所趋,虽圣人有所弗能禁。

其可通者存其理,其不可通者姑存其说可也。

△《太玄经》·十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汉扬雄撰,晋范望注。

《汉书·艺文志》称扬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十九。

其本传则称《太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二百四十三表、七百二十九赞,分为三卷,曰一、二、三与太初历相应。

又称有首、冲、错、测、ゼ、莹、数、文、扌、图、告十一篇,皆以解剥元体,离散其文,章句尚不存焉。

与《艺文志》十九篇之说已相违异。

桓谭《新论》则称《太玄经》三篇,传十二篇,合之乃十五篇,较本传又多一篇。

案阮孝绪称《太玄经》九卷,雄自作《章句》,《隋志》亦载雄《太玄经章句》九卷,疑《汉志》所云十九篇,乃合其章句言之。

今章句已佚,故篇数有异。

至桓谭《新论》则世无传本,惟诸书递相援引,或讹十一为十二耳。

以今本校之,其篇名、篇数一一与本传皆合,固未尝有脱佚也。

注其书者,自汉以来,惟宋衷、陆绩最著。

至晋范望,乃因二家之注,勒为一编。

雄书本拟《易》而作,以家准卦,以首准彖;以赞准爻,以测准象,以文准文言,以ゼ、莹、扌、图、告准系词,以数准说卦,以冲准序卦,以错准杂卦,全仿《周易》。

古本经传各自为篇,望作注时,析玄首一篇分冠八十一家之前,析玄测一篇分系七百二十九赞之下,始变其旧,至今仍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18子部28杂家类二(杂考上35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18子部28杂家类二(杂考上35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18子部28杂家类二(杂考上35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一八·子部二八·杂家类二杂家类二、杂考之属上(35部)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杂家类二杂家类二、杂考之属上(35部)△《白虎通义》·四卷(通行本)汉班固撰。

《隋书·经籍志》载《白虎通》六卷,不著撰人。

《唐书·艺文志》载《白虎通义》六卷,始题班固之名。

《崇文总目》载《白虎通德论》十卷,凡十四篇。

陈振孙《书录解题》亦作千卷,云凡四十四门。

今本为元大德中刘世常所藏,凡四十四篇,与陈氏所言相符。

知《崇文总目》所云十四篇者,乃传写脱一四字耳。

然仅分四卷,视诸志所载又不同。

朱翌《猗觉寮杂记》称,《荀子注》引《白虎通》天子之马六句,今本无之。

然则辗转传写,或亦有所脱佚,翌因是而指其伪撰,则非笃论也。

据《后汉书》固本传,称天子会诸儒讲论五经,作《白虎通德论》,令固撰集其事。

而《杨终传》称,终言宣帝,博徵群儒,论定五经於石渠阁。

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宜如石渠故事,永为世则,於是诏诸儒於白虎观论考同异焉。

会终坐事系狱,博士赵博,校书郎班固、贾逵等,以终深晓《春秋》,学多异闻,表请之,即日贳出。

《丁鸿传》称,肃宗诏鸿与广平王羡及诸儒楼望、成封、桓郁、贾逵等论定五经同异於北宫白虎观,使五官中郎将魏应主承制问难。

侍中淳于恭奏上,帝亲称制临决。

时张酺、召驯、李育皆得与於白虎观,盖诸儒可考者十有馀人。

其议奏统名《白虎通德论》,犹不名通义。

《后汉书·儒林传》序言,建初中,大会诸儒於白虎观,考详同异,连月乃罢。

肃宗亲临称制,如石渠故事,顾命史臣,著为通义。

唐章怀太子贤注,云即《白虎通义》。

是足证固撰集后乃名其书曰《通义》、《唐志》所载,盖其本名。

《崇文总目》称《白虎通德论》,失其实矣。

《隋志》删去义字,盖流俗省略,有此一名。

故唐刘知几《史通》序引《白虎通》、《风俗通》为说,实则递相祖袭,忘其本始者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了解这部目录书的分类情况。

总目以经史子集提纲,部下分类,全书共分四部、四十四类、六十七个子目,录收《四库全书》的着作3461种、79307卷,又附录了未收入《四库全书》的着作6793种、93551卷。

具体如下:“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

“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 15类。

“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

“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类。

全书总共44类。

二、了解其目录的着录事项,举一二例加以说明。

书名着录:主要阐释书名的由来,考辩书名的流传变化与名实异同。

例:“晋葛洪撰。

洪有《肘后备急方》,已着录。

是编乃其乞为句漏令后,退居罗浮山时所作。

抱朴子者,洪所自号,因以名书也。

”《抱朴子内外篇》·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篇卷着录:主要是对书籍卷册情况的着录与考辩。

例:“以《戴记》《曲礼》附以《少仪》为《曲礼》上经三卷,以《仪礼》为下经十七卷,《冠义》等十六篇为《仪礼正传》十六卷,《王制》等二十三篇为《二礼杂传通传》二十三卷,又别分小戴《郊特牲》等五篇与大戴《公符》等四篇为《仪礼逸经传》。

每节各为章旨,标目殊伤烦碎,所注亦皆空谈。

”《二礼经传测》·六十八卷(原任工部侍郎李友棠家藏本)版本着录:主要包括出版年、出版地、出版者、版刻,附注题跋校注者与流传情况等。

例:“宋晁迥撰。

迥有《昭德新编》,已着录。

是编即迥《法藏碎金录》也。

明代久无传本。

嘉靖乙巳,其裔孙栗以翰林院检讨兼管诰敕,得此编于内府而刻之,改题此名。

前载迥逸事数条,及栗所为跋。

跋称十卷,与《宋志》合。

此本止四卷,盖又佚阙矣。

”《迦谈》·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真伪着录:主要是对于典籍作者、书名及所载内容的辨伪。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洞天清录》·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宋赵希鹄撰。

希鹄本宗室子,《宋史·世系表》列其名於燕王德昭房下,盖太祖之後,始末则不可考。

据书中有嘉熙庚子自岭右回至宜春语,则家於袁州者也。

是书所论皆鉴别古器之事,凡古琴辨三十二条,古砚辨十二条,古钟鼎彝器辨二十条,怪石辨十一条,砚屏辨五条,笔格辨三条,水滴辨二条,古翰墨真迹辨四条,古今石刻辨五条,古今纸花印色辨十五条,古画辨二十九条。

大抵洞悉源流,辨析精审。

如谓刁斗乃行军炊具,今世所见古刁斗乃王莽威斗之类,为厌胜家所用。

又谓今所见铜犀牛、天禄、蟾蜍之属皆古人以贮油点灯,今人误以为水滴。

其援引考证,类皆确凿,固赏鉴家之指南也。

明宁献王权尝为刊版於江西,见《宁藩书目》。

曹溶《续艺圃搜奇》所载,与此本同,盖皆从宁王旧刻传录。

明钱塘锺人杰辑《唐宋丛书》,别载一本,与此本迥异。

考其中有杨慎之说,宁庶人宸濠之名,及永乐、宣德、成化年号,希鹄何自知之?其为未见此本而刺取他书以赝其名,固不待辨矣。

△《负暄野录》·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旧本题曰陈撰。

不著时代。

卷末有至正七年王东跋,乃云不知何人所述。

是当时所见之本,未署名也。

今考书中秦玺一条,称尝闻诸老先生议论,则其人名无可疑,但不知何据而题为陈姓。

案《闽书》,陈,陈几之孙,长乐人。

绍熙元年进士。

书中秦玺条内,称近嘉定己卯,光宗绍熙元年下距宁宗嘉定己卯,首尾三十年。

又西汉碑条内亦称闻之梁溪尤袤,惜不再叩之。

袤亦当光、宁之时,疑即此陈也。

其书上卷论石刻及诸家书格,下卷论学书之法及纸、墨、笔、研诸事,皆源委分明,足资考证。

至所载鼠须笔诗一首,宋文鉴题为苏过作。

其时《斜川集》尚存,必无舛误。

而称昨见邵道豫赋鼠须笔,殊有风度,今载於此云云。

则失考之甚矣。

△《烟过眼录》·四卷、《续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宋周密撰。

密有《武林旧事》,已著录。

是书记所见书画古器,略品甲乙,而不甚考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宁藩书目》·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不著撰人名氏。

初,宁献王权以永乐中改封南昌,日与文士往还,所纂辑及刊刻之书甚多。

嘉靖二十年,多求得其书目,因命教授施文明校刊行之。

所载书凡一百三十七种,词曲、院本、道家、炼度、斋醮诸仪,俱附焉。

前有多序,及启一通,後有施文明跋。

多启中所称父王者,乃弋阳端惠王拱贵,以嘉靖初受命摄宁府事。

多後亦袭封,谥曰恭懿,见《明史·诸王世表》。

△《秘阁书目》·(无卷数,两淮盐政采进本)明钱溥撰。

溥有《使交录》,已著录。

是编前有自序,盖其致仕归里後所作。

称自选入东阁为史官,日阅中秘书凡五十馀大橱,因录其目,藏以待考。

近儿子山自京授职回,又录未收书目,芟其重复,并为一集。

所载书只有册数而无卷数,大抵多与《文渊阁书目》相出入。

正统六年杨士奇等奏疏一篇,亦附於後。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此书为马愉撰,而溥别有《内阁书目》一卷。

然溥序实载此书卷首,疑虞稷所记误也。

△《べ竹堂书目》·六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叶盛撰。

盛有《叶文庄奏议》,已著录。

此其家藏书之目。

中为《经》、《史》、《子》、《集》各一卷,首卷曰《制》,乃官颁各书及赐书赐敕之类。

末卷曰《後录》,则其家所刊及自著书。

前有成化七年自序,谓先之以《制》,尊朝廷也。

叶氏书独以为《後录》,是吾一家之书也。

其叙列体例,大率本之马端临《经籍考》。

然如《集部》别出《举业类》,而无《诗集类》,亦略有所增损矣。

盛之书凡为册者四千六百有奇,为卷者二万二千七百有奇。

在储藏家称极富,故於旧书著录为多。

独其不载撰人姓名,颇伤阙略。

又别有《新书目》一卷附於後,中载夏言、王守仁诸人集,皆不与盛同时。

盖其子孙所续入也。

△《文苑春秋叙录》·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崔铣撰。

铣有《读易馀言》,已著录。

是书自序称,夫子删书百篇,以寓惩劝。

後来选文家未有继夫子之志而法《尚书》者,乃录汉诏疏以迄明太祖檄元文,共为百篇,名曰《文苑春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记·穰苴列传》称,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是古有兵法之明证。

然风后以下,皆出依托。

其间孤虚、王相之说,杂以阴阳五行;风云、气色之说,又杂以占候。

故兵家恒与术数相出入,要非古兵法也。

其最古者,当以孙子、吴子、司马法为本,大抵生聚训练之术,权谋运用之宜而已。

今所采录,惟以论兵为主,其馀杂说,悉别存目。

古来伪本流传既久者,词不害理,亦并存以备一家。

明季游士撰述,尤为猥杂。

惟择其著有明效,如戚继光《练兵实纪》之类者,列於篇。

△《握奇经》·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一作《握机经》,一作《幄机经》。

旧本题风后撰,汉丞相公孙弘解,晋西平太守马隆述赞。

案《汉书·艺文志·兵家阴阳》风后十三篇。

班固自注曰:图二卷,依托也。

并无《握奇经》之名。

且十三篇,《七略》著录,固尚以为依托。

则此经此解,《七略》不著录者,其依托更不待辨矣。

马隆述赞,《隋志》亦不著录,则犹之公孙弘解也。

考唐独孤及《毗陵集》有《八阵图记》,曰:黄帝顺煞气以作兵法,文昌以命将。

风后握机制胜,作为阵图,故八其阵,所以定位也。

衡抗於外,轴布於内,风云附其四维,所以备物也。

虎张翼以进,蛇向敌而蟠,飞龙翔鸟,上下其旁,所以致用也。

至若疑兵以固其馀地,游军以案其後列,门具将发,然後合战。

弛张则二广迭举,犄角则四奇皆出云云。

所说乃一一与此经合。

疑唐以来好事者因诸葛亮八阵之法,推演为图,托之风后。

其後又因及此记,推衍以为此经,并取记中握机制胜之语以为之名。

《宋史·艺文志》始著於录,其晚出之显证矣。

高似孙《子略》曰,马隆本作《幄机》。

序曰:幄者帐也,大将所居。

言其事,不可妄示人,故云《幄机》。

则因握幄字近而附会其文。

今本多题曰《握奇》,则又因经中有四为正,四为奇,馀奇为握奇之语,改易其名也。

似孙又云:总有三本,一本三百六十字,一本三百八十字,盖吕尚增字以发明之。

其一行间有公孙弘等语。

今本衍四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雜家類」邵曼珣〈子部總敘〉云:「自六經以外立說者,皆子書也。

……儒家以外有兵家,有法家,有農家,有醫家,有天文演算法,有術數,有藝術,有譜錄,有雜家,有類書,有小說家,其別教則有釋家,有道家,敘而次之,凡十四類。

」六經以外的子書,《總目》將其分為14類,這14類又可分為四組: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演算法。

以上六家,皆治世者所有事也。

術數、藝術。

以上二家,皆小道之可觀者也。

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

以上四家,皆旁資參考者也。

釋家、道家,外學也。

從以上分類看來,《總目》子部有四個特點:一、以儒學為正宗,「儒家中心觀」二、將農醫天文算法升至前六類,提高科學的地位三、排斥外學,將釋道置於子部最末。

四、排斥雜家:《總目》將墨家、名家、縱橫家等置於雜家類,〈子部總敘〉云:「群言岐出,不名一類,總為薈卒,皆可采摭菁英,故次以雜家。

」許多學者皆以為失當:如孫德謙說:「如名墨家學,以後世無傳概入雜家,未免失之淆亂。

」1余嘉錫《目錄學發微》斥指《總目》「最誤者莫如合名墨縱橫於雜家,使《漢志》九流十家頓亡。

」李致忠:「《四庫總目》的「雜家類」偷換雜家固有的概念,說什麼『雜之意廣,無所不包…』班固所謂『合儒、墨,兼名、法也。

是說雜家兼有儒墨名法各家之長,博采眾家為一家,形成自己的學說,……《四庫總目》偷換概念,將雜家說成雜類,變成無所不包的大雜燴。

』2《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雜家類」云:「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於寥寥不能成類者併入雜家。

雜之義廣,無所不包。

班固所謂合儒、墨,兼名、法也。

變而得宜,於例為善。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雜家類」共分六類:一、立說者謂之雜學卷117·子部27 雜家類一(雜學之屬,22部,178卷,皆文淵閣著錄。

)1參見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頁158~162。

2李致忠:《三目類序釋評》,頁36。

見上揭書頁162。

《總目》以儒家為中心認為「古者庠序之教,胥天下而從事六德、六行、六藝,無異學也。

周衰而後,百氏興。

……實皆儒之失其本原者各以私智變為雜學而已。

其傳者寥寥無幾,不足自名一家,今均以雜學目之。

其他談理而有出入,論事而參利害,不純為儒家言者,亦均附此類。

」《鬻子》考《漢書·藝文志》道家《鬻子說》二十二篇,又小說家《鬻子說》十九篇,是當時本有二書。

《列子》引《鬻子》凡三條,皆黃、老清靜之說,與今本不類。

疑即道家二十二篇之文。

今本所載與賈誼《新書》所引六條文格略同,疑即小說家之《鬻子》說也。

………其篇名冗贅,古無此體,又每篇寥寥數言,詞旨膚淺,決非三代舊文。

姑以流傳既久,存備一家耳。

《墨子》墨家者流,史罕著錄,蓋以孟子所辟,無人肯居其名。

然佛氏之教,其清淨取諸老,其慈悲則取諸墨。

韓愈《送浮屠文暢序》,稱儒名墨行,墨名儒行。

以佛為墨,蓋得其真。

而讀《墨子》一篇,乃稱墨必用孔,孔必用墨。

開後人三教歸一之說,未為篤論。

特在彼法之中,能自嗇其身,而時時利濟於物,亦有足以自立者。

故其教得列於九流,而其書亦至今不泯耳。

→以儒學為中心評論墨子一書《子華子》子華子之名見於《列子》,本非一人。

《呂氏春秋》引《子華子》者凡三見,高誘以為古體道人。

是秦以前原有《子華子》書。

然《漢志》已不著錄,則劉向時書亡矣。

……今觀其書,多采掇黃、老之言,而參以術數之說。

《尹文子》其書本名家者流。

大旨指陳治道,欲自處於虛靜,而萬事萬物則一一綜核其實,故其言出入於黃、老、申、韓之間。

周氏《涉筆》謂其自道以至名,自名以至法,蓋得其真。

……讀其文者,取其博辨閎肆足矣,安能限以一格哉!《慎子》之學近乎釋氏,然漢志列之於法家。

今考其書,大旨欲因物理之當然,各定一法而守之。

不求於法之外,亦不寬於法之中,則上下相安,可以清淨而治。

然法所不行,勢必刑以齊之。

道德之為刑名,此其轉關。

所以申、韓多稱之也。

案《漢書·藝文志》載《鶡冠子》一篇,注曰楚人。

居深山,以鶡為冠。

劉勰《文心雕龍》稱鶡冠綿綿,亟發深言。

《韓愈集》有《讀鶡冠子》一首,稱其《博選篇》四稽五至之說,《學問篇》一壺千金之語,且謂其施於國家,功德豈少。

《柳宗元集》有《鶡冠子辨》一首,乃詆為言盡鄙淺,……其說雖雜刑名,而大旨本原於道德,其文亦博辨宏肆。

自六朝至唐,劉勰最號知文,而韓愈最號知道,二子稱之,宗元乃以為鄙淺,過矣。

《公孫龍子》其書大旨疾名器乖實,乃假指物以混是非,借自馬而齊物我,冀時君有悟而正名實,故諸史皆列於名家。

《淮南鴻烈解》稱,公孫龍粲於辭而貿名。

揚子《法言》稱,公孫龍詭辭數萬。

蓋其持論雄贍,實足以聳動天下,故當時莊、列、荀卿並著其言,為學術之一。

《隋志》縱橫家有《鬼谷子》三卷,注曰周世隱於鬼谷。

《玉海》引《中興書目》曰,周時高士,無鄉里族姓名字,以其所隱,自號鬼谷先生。

……胡應麟《筆叢》則謂《隋志》有蘇秦三十一篇,張儀十篇,必東漢人本二書之言,薈萃為此,而托於鬼谷,若子虛亡是之屬。

其言頗為近理,然亦終無確證。

……柳宗元辨《鬼谷子》,以為言益奇而道益隘,差得其真。

蓋其術雖不足道,其文之奇變詭偉,要非後世所能為也。

《呂氏春秋》不韋固小人,而是書較諸子之言獨為醇正大。

大抵以儒為主而參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籍之文與孔子、曾子之言。

其他如論音則引《樂記》,論鑄劍則引《考工記》,雖不著篇名,而其文可案。

所引莊、列之言,皆不取其放誕恣肆者。

墨翟之言,不取其非儒、明鬼者。

而縱橫之術,刑名之說,一無及焉。

其持論頗為不苟。

論者鄙其為人,因不甚重其書,非公論也。

《人物志》其書主於論辨人才,以外見之符,驗內藏之器,分別流品,研析疑似,故《隋志》以下皆著錄於名家。

然所言究悉物情,而精核近理。

……蓋其學雖近乎名家,其理則弗乖於儒者也。

《顏氏家訓》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以訓世人。

今觀其書,大抵於世故人情,深明利害,而能文之以經訓,故《唐志》、《宋志》俱列之儒家。

然其中歸心等篇,深明因果,不出當時好佛之習。

又兼論字畫音訓,並考正典故,品第文藝,曼衍旁涉,不專為一家之言。

今特退之雜家,從其類焉。

《長短經》此書辨析事勢,其源蓋出於縱橫家,故以長短為名。

雖因時制變,不免為事功之學,而大旨主於實用,非策士詭譎之謀,其言固不悖於儒者,其文格亦頗近荀卿《申鑒》、劉邵《人物志》,猶有魏、晉之遺。

宋代收錄四本,明代只收一本《本語》·六卷明高拱撰。

……其間如隆慶六年宿良鄉,夢見孔子之類,頗為誇誕;……其他辨詰先儒之失,抉摘傳注之誤,詞氣縱橫,亦其剛狠之餘習。

然頗有剖析精當之處,亦不可磨。

五卷以下,皆論時事,率切中明季之弊。

故《明史》稱其練習政體,有經濟才。

一書之中,蓋瑕瑜互見云。

卷124~125子部34~35 雜家類存目一~ 二雜學之屬,184部,750卷,內13部無卷數,皆附《存目》。

二、辨證者謂之雜考卷118~119·子部28~29 雜家類二~三(雜考之屬,57部,707卷,皆文淵閣著錄。

)案:考證經義之書,始於《白虎通義》。

蔡邕《獨斷》之類,皆沿其支流。

至唐而《資暇集》、《刊誤》之類為數漸繁,至宋而《容齋隨筆》之類動成巨帙。

其說大抵兼論經、史、子、集、不可限以一類,是真出於議官之雜家也。

〔班固謂雜家者流出於議官。

〕今彙而編之,命曰雜考。

)卷126 子部36 雜家類存目三右“雜家類”雜考之屬,四十六部,四百四十三卷,皆附《存目》《白虎通義》建初中,大會諸儒於白虎觀,考詳同異,連月乃罷。

肅宗親臨稱制,如石渠故事,顧命史臣,著為通義。

……書中徵引,六經傳記而外涉及緯識,乃東漢習尚使然。

《刊誤》唐李涪撰。

其書皆考究典故,引舊制以正唐末之失,又引古制以糾唐制之誤,多可以訂正禮文。

下卷間及雜事,……唐末文人,日趨佻巧,而涪獨考證舊文,亦可謂學有根柢者矣。

《蘇氏演義》唐蘇鶚撰。

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考究書傳,訂正名物,辨證訛謬,可與李涪《刊誤》、李濟翁《資暇集》、邱光庭《兼明書》並驅,良非溢美,尤不可不特錄存之,以備參稽也。

《近事會元》宋李上交撰。

今觀其書,自一卷至三卷首載宮殿之制,次載輿服之制,次載官制、軍制,其次亦皆六曹之掌故。

四卷為樂曲,為州郡沿革。

《東觀餘論》宋黃伯思撰。

黃伯思好古文奇字,鐘鼎彝器款式體制,悉能了達辨正。

所著有《法帖刊誤》二卷,《古器說》四百二十六篇。

紹興丁卯,其子訁乃與其所著論辨題跋合而刊之,總名曰《東觀餘論》。

《容齋隨筆》宋洪邁撰。

其中自經史諸子百家以及醫卜星算之屬,凡意有所得,即隨手記,辯證考據,頗為精確。

…尤熟於宋代掌故,如以宋自翰林學士入相者非止向敏中一人,駁沈括《筆談》之誤,…南宋說部,終當以此為首焉。

《考古編》宋程大昌撰。

是編乃雜論經義異同,及記傳謬誤,多所訂證。

……雖亞於《容齋隨筆》,要勝於鄭樵輩之橫議也。

《困學紀聞》宋王應麟撰。

是編乃其記考證之文。

應麟博洽多聞,在宋代罕其倫比。

雖淵源亦出朱子,然書中辨正朱子語誤數條,……皆考證是非,不相阿附《丹鉛餘錄》明楊慎撰。

其考證諸書異同者,則皆以丹鉛為名。

……王世貞謂其工於證經而疏於解經,詳於稗史而忽於正史,詳於詩事而略於詩旨,求之宇宙之外而失之耳目之內,亦確論也。

又好偽撰古書以證成己說,睥睨一世,謂無足以發其覆,《譚苑醍醐》明楊慎撰。

其書亦皆考證之語,與《丹鉛錄》大致相出入,而亦頗有異同。

首有嘉靖壬寅自序。

三、議論而兼敍述者謂之雜說卷120~122子部30~32 雜家類四~六(雜說之屬,八十六部,六百三十六卷,皆文淵閣著錄)雜說之源,出於《論衡》。

其說或抒己意,或訂俗訛,或述近聞,或綜古義,後人沿波,筆記作焉。

大抵隨意錄載,不限卷帙之多寡,不分次第之先後。

興之所至,即可成編。

故自宋以來作者至夥,今總匯之為一類。

考定作者舊本題宋王逵撰。

案宋有三王逵,其一王逵,不知何許人,仁宗時官江南西路轉運使,調淮南轉運使。

包拯連具七章彈之,具載拯奏議中。

極斥其貪鄙酷虐,似非能著書之人。

其一王逵,濮陽人。

天禧三年進士,官刑部郎中。

其所著作,惟呂希哲《雜記》載其贈蔡襄詩一首,阮閱《詩話總龜》載其詠酒簾一聯,不聞更有此書。

其一王逵,淄州人。

建炎中知徐州王複之孫,紹興中太仆丞王佾之子。

其所著作,惟蘆浦《筆記》載送田鄂詩一首,亦不聞有此書。

此書中論脈一條,稱七表、八里、九道計二十四,見之於叔和《脈訣》,是熙寧間書也,前兩王逵不得見。

論百刻一條,稱趙緣督又有一說,是至元以後書也,後王逵亦不得見,又安得而引之耶?考明黃姬水《貧士傳》,載王逵,錢塘人,足一跛。

家極貧,無以給朝夕,因賣藥。

復不繼,又市卜。

博究子史百家,客至,輒談今古不休。

人知其辨博,每以疑難質之,無不口應。

列其人於張介福之後,王賓之前,蓋洪武、永樂間人。

作是書者,必此王逵。

商浚刻《稗海》時,未及詳考,誤以為宋王逵也。

其學蓋出於邵子,其書亦規摹觀物外篇,分天文、地理、人身、庶物、歷數、氣候、鬼神、事義八門,皆即數究理,推求天地人物之所以然,雖頗穿鑿,而亦時有精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