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诗说》·一卷(内府藏本)宋张耒撰。
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
登进士第,元中官至起居舍人。
绍圣中谪监黄州酒税。
徽宗召为太常寺卿,坐元党,复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
寻得自便,居於陈州,主管崇福宫,卒。
事迹具《宋史·文苑传》。
是书载《柯山集》中。
纳喇性德以其集不甚传,因刻之《通志堂经解》中,凡十二条。
如《抑篇》“慎尔出话”一条,盖为苏轼“乌台诗案”而发。
《卷阿篇》“尔土宇反章”一条,盖为熙河之役而发。
馀亦多借抒熙宁时事,不必尽与《经》义比附也。
△《诗论》·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宋程大昌撰。
大昌有《易原》,已著录。
是书本载大昌《考古编》中,故《宋志》不列其名。
朱彝尊《经义考》始别立标题,谓之《诗议》,曹溶《学海类编》则作《诗论》,《江南通志》则作《毛诗辨正考》。
原本实作《诗论》,则曹溶本是也。
又曹溶本作十八篇,而彝尊引陆元辅之言谓程氏《诗议》十七篇:一论古有二《南》而无《国风》之名。
二论《南》、《雅》、《颂》为乐诗,诸国为徒歌。
三论《南》、《雅》、《颂》之为乐无疑。
四论“四始”品目。
五论《国风》之名出於《左》、《荀》。
六证《左》、《荀》创标《风》名之误。
七论逸《诗》有《豳雅》、《豳颂》而无《豳风》,以证《风》不得抗《雅》。
八论《豳诗》非《七月》。
九辨《诗序》不出於子夏。
十辨《小序》缀《诗》出於卫宏。
十一辨《诗序》不可废。
十二据季札序《诗》篇次,知无《风》名(案此篇为改定《毛诗》标题,元辅此语未明)。
十三论《毛诗》有古《序》所以胜於三家。
十四论采诗、序诗因乎其地。
十五论《南》为乐名。
十六论《关雎》为文王诗(案此解“周道阙而《关雎》作”一语,非论文王。
元辅此语亦未明)。
十七论《诗》乐及《商》、《鲁》二颂,乃并末两篇为一考。
原本亦作十七篇,元辅之言不为无据。
然详其文意,论《诗》乐与论《商、鲁颂》了不相属,似《考古编》刻本误合。
曹本分之,亦非无见也。
其大旨谓《国风》之名出汉儒之附会,其说甚辩。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_集部

01
第117章
02
第118章
03
第119章
04
第120章
06
第122章
05
第121章
第124章
第123章
第125章
第126章 第127章
第128章 第129章
第130章 第131章
第132章 第133章
01
第134章
02
第135章
03
第136章
04
第137章
06
第139章
05
第138章
1
读书笔记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前看完《史》及《子》中之释而已。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不仅仅是一本登峰造极的目录学著作,更是乾嘉以前三四千年的学术史,里面涵盖学 者生平、版本知识、学科‘门’类、各派优劣、治学方法等等诸多方面。
我以前想,中文系的书看不完,中国古代文学的书还看不完么? 《四库全书》:是,你确实看不完。
1
第167章
2
第168章
3
第169章
4
第170章
5
第171章
第172章 第173章
第174章 第175章
01
第176章
02
第177章
03
第178章
04
第179章
06
第181章
05
第180章
01
第182章
02
第183章
03
第184章
04
第185章
06
第187章
05
第186章
1
第188章
2
第189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_集部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四库全书总目》宋总集提要及其文学批评

清代是古代文学批评的集大成时期,其标志性著作是《四 库全书总目》,该书对历代文学作品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评 价,体现了当时文学盖了历代主要文学作品,不 仅包括诗、词、曲等传统文体 ,还包括一些边缘文学形式,
如笔记、小说等。
客观性
滕王阁集提要评析
• 滕王阁集提要概述:滕王阁集是宋代一部重要的总集,收录了唐代及宋代初期多位文人的作品。该提要通过对 滕王阁集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该总集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影响和价值。
• 滕王阁集提要评析:该提要认为,滕王阁集作为一部宋代总集,具有较高的文学史和文化史价值。首先,该总 集收录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和史料,为研究唐代及宋代初期的文学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其次,滕王阁集的 编纂注重历史传承和文化积累,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尊重。此外,该总集所选录的作品 具有较高的文学品质和艺术价值,对于研究宋代诗歌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滕王阁集还对 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瑰宝之一。
《四库全书总目》宋 总集提要及其文学批 评
2023-11-12
目 录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概述 • 宋总集提要分析 • 《四库全书总目》的文学批评观 • 《四库全书总目》在文学研究中的价值与意义 • 《四库全书总目》宋总集提要的启示与思考
CHAPTER 0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概述
背景及重要性
CHAPTER 03
《四库全书总目》的文学批 评观
文学批评观念的演变
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以《诗经》、《楚辞》为代表,当 时的文学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进行道德评判和教化。
唐宋转型
唐代开始,文学批评逐渐摆脱了教条和规范的束缚,更加 注重对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的评价,宋代则在此基础 上更加深入和多样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了解这部目录书的分类情况。
总目以经史子集提纲,部下分类,全书共分四部、四十四类、六十七个子目,录收《四库全书》的着作3461种、79307卷,又附录了未收入《四库全书》的着作6793种、93551卷。
具体如下:“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
“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 15类。
“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
“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类。
全书总共44类。
二、了解其目录的着录事项,举一二例加以说明。
书名着录:主要阐释书名的由来,考辩书名的流传变化与名实异同。
例:“晋葛洪撰。
洪有《肘后备急方》,已着录。
是编乃其乞为句漏令后,退居罗浮山时所作。
抱朴子者,洪所自号,因以名书也。
”《抱朴子内外篇》·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篇卷着录:主要是对书籍卷册情况的着录与考辩。
例:“以《戴记》《曲礼》附以《少仪》为《曲礼》上经三卷,以《仪礼》为下经十七卷,《冠义》等十六篇为《仪礼正传》十六卷,《王制》等二十三篇为《二礼杂传通传》二十三卷,又别分小戴《郊特牲》等五篇与大戴《公符》等四篇为《仪礼逸经传》。
每节各为章旨,标目殊伤烦碎,所注亦皆空谈。
”《二礼经传测》·六十八卷(原任工部侍郎李友棠家藏本)版本着录:主要包括出版年、出版地、出版者、版刻,附注题跋校注者与流传情况等。
例:“宋晁迥撰。
迥有《昭德新编》,已着录。
是编即迥《法藏碎金录》也。
明代久无传本。
嘉靖乙巳,其裔孙栗以翰林院检讨兼管诰敕,得此编于内府而刻之,改题此名。
前载迥逸事数条,及栗所为跋。
跋称十卷,与《宋志》合。
此本止四卷,盖又佚阙矣。
”《迦谈》·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真伪着录:主要是对于典籍作者、书名及所载内容的辨伪。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
一、背景介绍
1.1 四库全书的概述
1.2 四库全书总目的重要性
二、四库全书总目的历史演变
2.1 初编和清理
2.2 补正和修订的必要性
2.3 补正的方法和原则
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具体内容
3.1 经部总目
3.1.1 《五经总义》
3.1.2 《经籍考异》
3.1.3 《经籍疏证》
3.1.4 《经籍纂例》
3.2 史部总目
3.2.1 《通志考》
3.2.2 《通志疏证》
3.2.3 《通志纂例》
3.2.4 《通志补正》
3.3 子部总目
3.3.1 《子部总目》
3.3.2 《子部考异》
3.3.3 《子部疏证》
3.3.4 《子部纂例》
3.4 集部总目
3.4.1 《集部总目》
3.4.2 《集部考异》
3.4.3 《集部疏证》
3.4.4 《集部纂例》
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的意义和影响
4.1 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4.2 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4.3 对后人研究的影响
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5.1 古籍整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5.2 利用现代技术解决方案
5.3 加强团队合作和专业人才培养
六、结论
6.1 四库全书总目补正的重要性再强调
6.2 补正工作的前景和展望。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_医家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三·子部一三·医家类一子部十三医家类一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观元好问《伤寒会要序》,知河间之学与易水之学争。
观戴良作《朱震亨传》,知丹溪之学与宣和局方之学争也。
然儒有定理,而医无定法。
病情万变,难守一宗。
故今所叙录,兼众说焉。
明制定医院十三科,颇为繁碎。
而诸家所著,往往以一书兼数科,分隶为难,今通以时代为次。
《汉志》医经、经方二家后,有房中、神仙二家,后人误读为一,故服饵导引,歧涂颇杂,今悉删除。
《周礼》有《兽医》,《隋志》载《治马经》等九家,杂列医书间。
今从其例,附录此门,而退置于末简,贵人贱物之义也。
《太素脉法》,不关治疗,今别收入术数家,兹不著录。
【黄帝素问二十四卷】内府藏本唐王冰注。
《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无《素问》之名。
后汉张机《伤寒论》引之,始称《素问》。
晋皇甫谧《甲乙经序》称《针经》九卷、《素问》九卷,皆为《内经》。
与《汉志》十八篇之数合,则《素问》之名起于汉、晋间矣,故《隋书·经籍志》始著录也。
然《隋志》所载只八卷,全元起所注已阙其第七。
冰为宝应中人,乃自谓得旧藏之本,补足此卷。
宋林亿等校正,谓《天元纪大论》以下,卷帙独多,与《素问》余篇绝不相通,疑即张机《伤寒论序》所称《阴阳大论》之文,冰取以补所亡之卷。
理或然也。
其《刺法论》、《本病论》则冰本亦阙,不能复补矣。
冰本颇更其篇次,然每篇之下必注全元起本第几字,犹可考见其旧第。
所注排抉隐奥,多所发明。
其称“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
无火者不必去水,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无水者不必去火,宜壮水之主以镇阳光。
”遂开明代薛已诸人探本命门之一法,其亦深于医理者矣。
冰名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为京兆府参军。
林亿等引《人物志》,谓冰为太仆令,未知孰是?然医家皆称王太仆,习读亿书也。
其名,晁公武《读书志》作王砯。
《杜甫集》有《赠重表侄王砯诗》,亦复相合。
四库全书总目周易正义十卷提要翻译

四库全书总目周易正义十卷提要翻译导言翻译文献是一项重要的学术工作,通过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并传承古代文化的精髓。
本文旨在通过深度和广度的评估,为读者呈现四库全书总目周易正义十卷提要的翻译,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古代文献的内涵。
一、四库全书总目周易正义十卷提要的背景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编纂于清代乾隆年间。
其中包括了周易正义十卷提要,是对周易的重要解释和注释。
作为古代经典文献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周易的意义与内涵周易作为我国古代的经典之一,被誉为“易经之祖”,具有深邃的哲学内涵和智慧。
它不仅是一部预测未来的典籍,更是一部倡导人类修身养性的经典之作。
周易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四库全书总目周易正义十卷提要的翻译评述本次翻译涉及了四库全书总目周易正义十卷提要的部分内容,其中包括了对周易的解释和注释。
翻译过程中,笔者深入挖掘原文的内涵,力求准确地传达其中的思想和意义。
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适当的修饰和归纳,使翻译后的文本更贴近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水平。
四、对四库全书总目周易正义十卷提要的个人观点通过对四库全书总目周易正义十卷提要的翻译工作,笔者深刻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思想和智慧。
周易所呈现的哲学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阅读和翻译过程中,笔者不断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受益匪浅。
总结本文通过对四库全书总目周易正义十卷提要的翻译,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和领会这一古代经典文献的内涵。
周易作为我国古代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智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释和翻译,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库全书总目周易正义十卷提要翻译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在对古代经典文献的翻译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还可以从中汲取深厚的智慧和思想。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
摘要:
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介
1.四库全书的编纂背景
2.四库全书的内容与结构
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的背景与意义
1.补正的必要性
2.补正的主要内容与范围
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的具体内容
1.史部补正
2.子部补正
3.集部补正
4.丛部补正
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的价值与影响
1.对学术研究的推动作用
2.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正文: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共有3461 种,79309 卷。
它由清乾隆皇帝下令编纂,分为经、史、子、集、丛五部,内容涵盖了我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科技等各个领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四库全书的总目录,对全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与梳理,对后世学者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
考。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在一些错误和遗漏。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四库全书的真实面貌,我国学者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进行了补正。
这一工作始于上世纪80 年代,至今仍在进行中。
补正的内容包括史部、子部、集部、丛部等多个方面,涉及到书名的更正、作者的补充、书目的增补等多个方面。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的完成,不仅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加准确、全面,而且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补正后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学者们提供了更为详尽的资料,便于他们深入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的文化、历史、哲学等各个领域。
同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史部总序
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
莫简於《春秋》,莫详於《左传》。
《鲁史》所录,具载一事之始末,圣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定以一字之褒贬。
此作史之资考证也。
丘明录以为传,后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知一字之所以褒贬。
此读史之资考证也。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
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儒者好为大言,动曰舍传以求经。
此其说必不通。
其或通者,则必私求诸传,诈称舍传云尔。
司马光《通鉴》,世称绝作,不知其先为《长编》,后为《考异》。
高似孙《纬略》,载其《与宋敏求书》,称到洛八年,始了晋、宋、齐、梁、陈、隋六代。
唐文字尤多依年月编次为草卷,以四丈为一卷,计不减六七百卷。
又称光作《通鉴》,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用杂史诸书凡二百二十二家。
李焘《巽岩集》,亦称张新甫见洛阳有《资治通鉴》草稿盈两屋。
(按焘集今已佚,此据马端临《文献通考》述其父廷鸾之言。
)今观其书,如淖方成祸水之语则采及《飞燕外传》,张彖冰山之语则采及《开元天宝遗事》,并小说亦不遗之。
然则古来著录,於正史之外兼收博采,列目分编,其必有故矣。
今总括群书,分十五类。
首曰《正史》,大纲也。
次曰《编年》,曰《别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传记》,曰《史钞》,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
曰《时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书》,曰《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
曰《史评》,参考论赞者也。
旧
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后,谱学殆绝。
玉牒既不颁於外,家乘亦不上於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
考私家记载,惟宋、明二代为多。
盖宋、明人皆好议论,议论异则门户分,门户分则朋党立,朋党立则恩怨结。
恩怨既结,得志则排挤於朝廷,不得志则以笔墨相报复。
其中是非颠倒,颇亦荧听。
然虽有疑狱,合众证而质之,必得其情。
虽有虚词,参众说而核之,亦必得其情。
张师棣《南迁录》之妄,邻国之事无质也。
赵与峕《宾退录》证以金国官制而知之。
《碧云騢》一书诬谤文彦博、范仲淹诸人,晁公武以为真出梅尧臣,王铚以为出自魏泰,邵博又证其真出尧臣,可谓聚讼。
李焘卒参互而辨定之,至今遂无异说。
此亦考证欲详之一验。
然则史部诸书,自鄙倍冗杂,灼然无可采录外,其有裨於正史者,固均宜择而存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