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对”与“对于”的定量比较
论文写作中的实证数据和定量分析的比较

论文写作中的实证数据和定量分析的比较在论文写作中,研究者常常需要使用各种方法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其中,实证数据和定量分析是两种常见的研究手段。
本文将就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一、实证数据实证数据是指通过对已有的现象或现实情况进行测量、观察和实地调查所得到的数据。
实证数据通常是直接、客观、真实的,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客观的依据和证据。
研究者可以通过实证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检验理论模型,并提出预测或推测。
在论文写作中,实证数据通常用于支持研究问题、验证假设、分析现象以及提供具体的统计结果。
例如,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通过实证数据来回答“为什么”和“如何”这些问题,以揭示出一定的规律和模式。
实证数据还可以用于建立模型和理论,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指通过对定量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以获得关于变量之间关系和差异的信息。
定量分析侧重于量化研究对象的属性和变化,通过使用统计学和数学方法来分析和解释数据。
定量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和验证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些结果进行实证研究。
在论文写作中,定量分析常常用于确定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解释差异和预测趋势。
通过定量分析,研究者可以使用数字和统计结果来支持自己的研究假设,并提供相应的解释和推论。
定量分析的结果可以用表格、图表和统计指标等方式呈现,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规律。
三、实证数据与定量分析的比较实证数据和定量分析作为研究手段在论文写作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有着一些共同点,也存在一些区别。
1. 共同点实证数据和定量分析都追求客观、真实和可重复的研究结果。
它们都通过收集和处理数据来验证研究假设,并为研究者提供科学依据。
它们都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来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
2. 区别实证数据重点在于数据的来源和可靠性,强调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获取真实的数据,以达到描述、解释和预测的目的。
文献综述怎么写 文献的阅读和分类,文献的加工、比较和评述

文献综述怎么写文献的阅读和分类,文献的加工、比较和评述摘要:一、引言:了解文献综述的意义和目的二、文献的阅读和分类:筛选相关文献,区分主流观点和争议点三、文献的加工:提炼核心观点和论证方法,归纳研究现状四、文献的比较:分析不同观点的优缺点,找出研究空白五、文献的评述:评价文献的贡献和局限,提出自己的见解六、总结:梳理全文结构,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正文:一、引言文献综述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相关领域文献的阅读、分析和整理,旨在了解研究现状,挖掘研究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撰写文献综述时,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文献的阅读和分类、文献的加工、文献的比较和评述。
二、文献的阅读和分类首先,我们要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阅读和分类。
阅读时,要注意筛选与课题密切相关的文献,关注主流观点和争议点。
分类可以根据研究方法、研究主题和观点进行,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整理。
三、文献的加工在完成文献阅读和分类后,需要对文献进行加工。
加工的过程主要包括提炼核心观点、论证方法,以及归纳研究现状。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献的内容,为后续的比较和评述奠定基础。
四、文献的比较接下来,我们要对不同文献进行比较。
比较的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各个文献的优缺点,找出观点的异同点和研究方法的优劣。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
五、文献的评述在文献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文献的评述。
评述时要客观、全面地评价文献的贡献和局限,提出自己的见解。
评述内容可以包括对文献观点的赞同、质疑或补充,以及对研究方法的改进意见等。
六、总结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在总结中,可以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为后续研究提供启示。
通过以上六个步骤,我们可以撰写出一篇结构清晰、内容丰富、具有实用性的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中的实证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比较

毕业论文中的实证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比较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的重要学术任务,对于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在毕业论文中,实证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是两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势、劣势以及应用场景,以帮助读者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做出合理的选择。
一、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一种基于数据和事实的研究方法,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数据收集来验证或争论已有的理论假设。
实证研究方法通常采用质性研究和定性研究。
1.1 质性研究质性研究是实证研究方法的一种形式,主要通过对文本、观察或访谈等非量化数据的分析来获得研究结论。
质性研究侧重于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描述,能够揭示问题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产生丰富的理论洞见。
1.2 定性研究定性研究也是实证研究方法的一种形式,通过对数量不高的样本进行深入的分析,以获取有关特定现象的理论理解。
与质性研究类似,定性研究注重对问题的描述和解释,但定性研究通常使用更具体和具体的数据。
二、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数量化的数据来回答研究问题。
定量研究方法注重统计学方法和数据分析,以获得数值化的结果。
定量研究方法的常见形式包括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
2.1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定量研究方法的一种形式,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控制和干预,以获取因果关系的结论。
实验研究通常在实验室或实地环境中进行,采用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控制和检测。
2.2 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定量研究方法的另一种形式,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来描述和解释问题。
调查研究通常采用问卷调查或面对面访谈等方式,以获取代表性的数据。
调查研究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可重复性,但在数据收集和样本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比较分析实证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在研究目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上存在一些显著差异。
实证研究方法注重获取深入的理论理解,适用于复杂和多样化的问题。
而定量研究方法则着重于数值化结果和统计分析,在验证和验证已有理论假设方面表现出色。
文献综述中的方法及适用领域分析

文献综述中的方法及适用领域分析概述:文献综述是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涵盖了对已有文献的整体梳理、方法评述、结果分析和未来研究方向的探讨。
在进行文献综述时,研究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论,并确保其适用于所研究的领域。
本文将探讨文献综述中常用的方法,并分析这些方法在不同领域中的适用性。
一、文献综述方法的选择1.系统性文献综述方法:系统性文献综述是一种严格按照预定协议进行的文献综述方法。
它包括明确的研究问题、严格的文献筛选过程、可重复的数据提取步骤和严谨的结果合成。
系统性文献综述适用于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的场景。
2.定量综合研究方法:定量综合研究方法重点关注文献中的数据和统计分析结果。
它通过将各个研究中获得的数据合并,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一个总体结论。
定量综合研究适用于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的场景。
3.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强调对文献中的观点、主张和理论进行总结和分析。
它通过归纳和整合各种文献的观点,从而产生新的理论或模型。
定性研究方法适用于探索性研究或理论构建的场景。
二、文献综述方法的适用领域分析1.医学领域:在医学领域,系统性文献综述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地梳理和总结已发表的医学文献,对某一特定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法等进行全面的评估。
同时,定量综合研究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医学领域,用于对不同研究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并揭示隐藏的关联关系。
2.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定性研究方法被广泛使用。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梳理和总结已有的教育研究文献,归纳不同的教育观点和理论,并建立新的教育模型或框架。
此外,系统性文献综述也是教育研究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对不同学习策略、评估方法等进行梳理和评价,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和建议。
3.工程领域:在工程领域,定量综合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不同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
例如,在建筑工程中,研究人员可以将不同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合并和分析,以评估不同建筑材料的性能和抗震能力。
文献综述毕业论文中的数据分析方法探讨

文献综述毕业论文中的数据分析方法探讨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文献综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它不仅可以展示研究者对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了解,还可以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方法的指导。
而在文献综述中,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探讨文献综述毕业论文中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以及它们在不同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一、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而非通过统计分析来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文献综述中,定性分析方法常常用于对文献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揭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常见的定性分析方法包括内容分析、文本分析、主题分析等。
1.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对文本、图像、音频等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释,揭示其中的模式、主题和趋势。
在文献综述中,内容分析常用于对大量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总结,帮助研究者理清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和热点问题。
2. 文本分析文本分析是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文献中的关键词、主题、观点等进行提取和比较,揭示其中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在文献综述中,文本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不同文献之间的异同之处,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启示。
3. 主题分析主题分析是一种通过对文献内容进行分类和归纳,提取其中的主题和核心概念的方法。
在文献综述中,主题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理清文献中的研究热点和关键问题,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二、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是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得出客观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文献综述中,定量分析方法常用于对文献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揭示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常见的定量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
1.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一种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推断和分析的方法。
在文献综述中,统计分析常用于对文献中的数据进行总结和比较,揭示其中的规律和关联性,为研究者提供客观的研究依据。
论文写作中的文献综述方法如何系统回顾和分析相关研究文献资料

论文写作中的文献综述方法如何系统回顾和分析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在撰写学术论文时,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献综述旨在系统回顾和分析相关研究文献资料,辅助读者对选题的背景和现有研究情况有全面、准确的了解。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文献综述方法,并阐述如何进行系统回顾和分析相关研究文献资料。
一、问题驱动方法问题驱动方法(problem-driven approach)是一种常见的文献综述方法,它从一个明确的研究问题出发,通过系统回顾和分析相关文献,找到已有研究在问题方面的差距、不足或未解决的部分。
在使用问题驱动方法时,研究者首先需要明确研究问题,然后通过检索相关文献、筛选文献、阅读文献和总结归纳等步骤,系统回顾和分析相关研究文献资料。
在问题驱动方法中,关键的一步是文献检索。
研究者可以利用学术数据库、图书馆目录或在线论文平台等资源进行检索,根据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关键词和限制条件(如时间范围、研究类型等),获取相关的文献资料。
在筛选文献时,研究者需要根据预设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检索结果进行初步筛选。
接着,研究者需要深入阅读筛选后的文献,并通过总结归纳的方式,分析文献中的研究问题、方法、结果和结论等信息。
二、理论综合方法理论综合方法(theory-driven approach)是另一种常用的文献综述方法,它以某一特定理论或理论框架为基础,通过回顾和解析相关研究文献,梳理和综合已有研究对于该理论或框架的贡献和应用。
理论综合方法在研究领域较为成熟的情况下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研究者理清不同研究之间的关系,并对理论的现有状态和发展趋势进行评估。
在使用理论综合方法时,研究者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理论或理论框架,并对该领域内的文献进行检索和筛选。
接着,研究者需要对选定的文献进行读书笔记和分析,梳理出已有研究在该理论或框架下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和结论等内容。
通过对不同文献中的观点和发现进行比较和综合,研究者可以形成对于该理论或框架的全面和深入理解。
文献综述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方法应用

文献综述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方法应用文献综述在毕业论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为论文的研究框架和理论基础提供支撑。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方法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研究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本文将探讨文献综述毕业论文中常见的研究方法应用,包括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以及混合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是文献综述中常见的一种方法应用。
定性研究方法注重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描述和解释,通过对文字、图片、视频等非数量化数据的分析,揭示事物背后的内在含义和规律。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者可以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挖掘其中的共性和差异,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启示。
定性研究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研究对象,还可以为研究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视角。
另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是定量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得出客观、可量化的研究结果,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或回答研究问题。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者可以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量化分析,比如统计某一现象的发生频率、相关性等指标,从而揭示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可以使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为研究者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
除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在文献综述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混合研究方法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旨在克服各自方法的局限性,达到研究结果的互补和协调。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者可以通过混合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数据,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研究对象,深入挖掘研究问题的本质。
混合研究方法的应用可以使研究结论更加丰富和多维,为研究者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视角。
综上所述,文献综述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方法应用至关重要。
定性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研究对象,定量研究方法可以为研究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混合研究方法可以使研究结论更加丰富和多维。
论文中如何对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论文中如何对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在论文中,对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通过比较和分析,可以客观地评估研究的成果,并得出结论。
本文将介绍如何对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一、确定研究目标和问题在开始比较和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目标和问题。
明确研究目标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比较和分析的重点,并指导我们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
二、选择合适的比较和分析方法选择合适的比较和分析方法是十分关键的。
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和问题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比较和分析方法:1. 定性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和总结,从中寻找共同点和差异点。
2. 定量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量化,比较和分析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
3. 统计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验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显著性。
4. 文献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归纳和综合,比较和分析已有研究结果,为自己的研究结果提供背景和参考。
5. 案例研究: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案例,深入探讨研究结果的原因和影响。
三、整理并呈现数据为了进行比较和分析,需要将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和呈现。
可以采用表格、图表、统计数据等形式,以清晰简洁的方式展示数据。
同时,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比较和分析研究结果在比较和分析研究结果时,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1. 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不同实验组之间的差异,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
2. 排除干扰因素:排除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干扰因素,确保比较和分析的准确性。
3. 注意数据的可靠性和显著性:对于定量分析,需要注意数据的可靠性和显著性,以确保比较和分析结果的有效性。
4. 分析结果的原因和影响:通过比较和分析,深入分析研究结果的原因和影响,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启示。
五、提出结论和讨论根据比较和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并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需要注意的是,结论和讨论应该基于充分的数据支持,并与研究目标和问题保持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对”与“对于”的定量比较介词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
“对”与“对于”是介词中用来引出介绍对象的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的频率相当高,一般人在运用时,常常无法它们之间的微妙区别,不注意两者用法的准确性,用错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介词“对于”在现代汉语的介词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的用法:关于“对”的用法各个学者有着不同的分类角度和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把介词“对”的用法分为了两类,一类是指示动作的对象,表示朝,向,第二类是表示对待,表示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可用在助动词、副词的前或后,也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
还有一种是固定搭配“对……来说”,表示从某人、某事的角度来看。
张炼强在《汉语学习难点简析》中认为介词“对”表示对待关系,引出对象,他从语义的角度把介词“对”的意义分为四类:一是表示面对,朝向。
二是引出动作的受事,三是引出为此涉及的对象。
四是指明论断适用的对象,常用“对……来说”,也可以单用“对”。
周芍,邵敬敏(2006)与张炼强的分类结论类似,他们认为“对”主要用来引进对象或目标,它引进的对象或目标是多种多样的,而且用法也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义项,一是“对”引进动作的对象或方向,表示朝向,二是“对”可以表示对待,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前或之后,“对”字结构也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用法大致同于“对于”,三是“对”还可用来表示从某人、某事的角度来看待,表示评议角度。
李琳莹(1999)分析比较了介词“对”的各个相关义项及其语用差异,根据它的语法意义把它分为四类,当谓语动词表示的是具体的言语行为或动作行为时,“对”介绍出这些行为所面对的对象。
当作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的是心理活动或情感态度时,介词“对”介绍出这些心理或情感行为的对象。
第三种是“对”介绍出句中主要动词表示的行为所针对的对象。
当谓语部分是一个表示拍段、描写或叙述的短语或句子时,“对”介绍出判断、描写或叙述出发的角度,引出针对的特定对象。
周培兴在《中学语法疑解》中认为“对”是一个常用介词,它的主要用途是在后边连上一个名词和词组,构成介词词组,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充当状语。
为此他进一步把“对”的用法分为六种:一是用介词“对”把动词的宾语提前,构成一个“介词词组”来修饰那个动词。
二是“对”所构成的介词词组也可以修饰名词或动词。
三是“对”字词组能够修饰判断动词“是”。
四是“对”字词组修饰形容词,指出它所关涉的人物。
第五类是“对”字词组修饰动宾词组或动补词组,指出它所关涉的事物,在结构上,“对”字的宾语只能固定在动词之前,不能挪到动词的后边。
六是在某些动词充当宾语的句子里,“对”字词组修饰谓语动词,但是在意念上,“对”的宾语并不是动词谓语的宾语,而是充当宾语的动词的宾语。
这种分类方法显得过于繁琐松散,个人认为有些情况可以作进一步的合并归类。
前面四种情况考虑归并为一类,也就是“对”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名词。
二、“对于”的用法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认为“对于”主要表示的是人、事物、行为之间的对待关系。
多跟名词组合,也可跟动词、小句组合。
“对于……”除用在主语后外,还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
用法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对于”后面的名词指动作的受动者,一类是“对于”后面的名词、动词指涉及的事或物。
第三类指“对于……”可以加“的”修饰名词或动名词,也就是作定语。
汪正元(2000)认为介词“对于”的用法十分复杂,他从语法的角度把“对于”的用法分为三类,一是介绍动作所支配的事物。
二是介绍与动作、状态或判断有关的事物。
三是介绍动作的发出者。
汪正元的分类在实质上与吕叔湘的分类类似,而周培兴在《中学语法疑解》中认为由“对于”组成的介词词组,可以把某一事物或行为介绍给另一事物,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
这种“对于”词组,在句中可以充当定语,比较常见的是充当状语。
“对于”的宾语跟后边动词的关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对于”能够把有关的对象提到主要动词前边加以处置。
因而,这个“对于”的宾语,在意念上仍受句子里主要动词的支配。
二是“对于”词组修饰的动词,在意念上不支配“对于”的宾语。
三是“对于”词组还经常修饰判断动词“是”,充当状语成分。
四是“对于”词组修饰“说来”(来说),强调所提出的论断、看法与相关的人和物的关系。
五是“对于”词组还可以修饰名词和形容词,中间经常使用结构助词“的”组合。
周培兴对“对于”用法的归类于他在文中对“对”的用法归类方式类似,比较详尽,用法基本与“对”的用法相同。
三、“对”与“对于”的相同点刘顺在《现代汉语语法的多维研究》一书中认为把“对”和“对于”的语法意义相同点分为三类,第一,都能表示人、事物和行为之间的对待关系。
第二,指示范围相同,指示范围是指两者能指示某个言语单位表达的语义内容适用的范围,这个范围常常是特定的人、特定的事物、特定的行为。
第三,都能表示强调,表强调的语法意义时,必须跟“来说”一起使用。
顾巴彦在《常用虚词例释》中与刘顺有着类似的看法,他把“对”“对于”的相同点简单地分为了三类,一是“对”“对于”能表示述说的对象,二是“对”“对于”能表示叙述和说明的范围,三是“对”或“对于”都能把句子里的宾语提到动词的前面或主语的前面。
曹文抗(2007)把“对”和“对于”通用的地方粗略地分为三类,一、“对”“对于”都可以加名词,名词作介词“对”“对于”的宾语,这种情况下有两种形式,一是“对/对于+名词+动词”,在这里“对/对于”加名词的短语作状语,动词和修饰成分间有语义上的支配关系,指动作的受动者。
二是“对/对于+名词+名词”,这里“对/对于”修饰的短语作定语,两个名词之间没有领属关系。
二、“对”和“对于”后面都可以加动词,三、“对”和“对于”后都可以加代词,表示对象。
这种分类方式有其合理之处,但是总体而言显得过于笼统,没有对两个词真正的意义与用法作出深入剖析。
四、“对”和“对于”的用法差异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认为“对”比“对于”的用法要宽泛得多,“对于”只表示对待关系,一般能用“对于”的地方都可以换成“对”,而能用“对”的地方却不一定能够换成“对于”。
他认为“对”和“对于”大致的区别主要是两种情况,一是当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对待关系时,只能用“对”,不能换成“对于”。
二是“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只能用在另外两个位置,而“对”则用在前后皆可。
许学成、陈伟在《中学语文知识误区指津》中也有类似的看法。
丁恒顺、陈天福的《现代汉语(下册)》、李晓琪的《现代汉语虚词讲义》、白晓红、赵卫的《汉语虚词15讲》在吕叔湘观点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一条,他们认为“对”可以用来指出行为动作的对象、方向,有“朝、向”的意思,而“对于”不能。
杨淑璋、徐玉敏在《虚词的应用》、周培兴在《中学语法疑解》中则认为,只有当“对”兼有“向”的含义时不可换用,其他情况下常常可以互换。
刘顺在《现代汉语语法的多维研究》中有着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对”能表示动作对象,而“对于”则没有这种用法,因此他把动词分为以下两类,与“说”义有关的动词和表示行动、情态的动词。
他认为“对”和“对于”相比虚化的程度还不够,还带有动词的某些特点,介词不够典型,而“对于”是典型的介词。
《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是相同的看法,认为“对”所保留的动词性较强,因此有些用“对”的句子不能改用“对于”。
李谱英在《现代汉语虚词选释》中把“对”和“对于”的区别分为了两类,第一类是“对”能表示朝向的意思,而“对于”不能,与前面学者的观点相同,而第二点有所不同,她认为在用“对”组成的介词结构后面没有语音停顿的,“对”不能换用“对于”。
这个是在语音方面的补充。
另外在《同义词反义词词典》中还提到了“对”和“对于”在书面语与口语方面的区别,“对”常用于口语之中,而“对于“则常出现在书面语当中。
刘金雨在《介词“对”和“对于”的异同》一文中从语法、语义、语音三个角度阐述了“对”和“对于”的异同点,除了认为“对于”不能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对待关系,不能用在助动词之后,没有“朝向”的意思之外,他还补充了两点区别,一是他认为“对于“出现在句首较多,而“对”则较少。
二是他认为“对”表示的谓语是指向介词宾语的,有很强的指向性,它的语义重心应该在谓语上:“于”现在的常用义是“在”,所以介词“对于”既包含“对”所表示的意义,又包含了另一种意思,即介词“对于”的宾语由于“于”的存在得到了加强,这时句子的语义重心就向介词的宾语有所偏移,尤其是“对于”的宾语是指人的词语时,介词结构的语义就更接近“对于……来说”。
这样“对于”相对于“对”,就由单一语义变为双重语义,原来“对”的强指向性也被削弱或者说被中和一部分了。
参考文献:[1]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80:157-158.[2] 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96:317.[3] 刘顺.现代汉语语法的多维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88-195.[4] 许学成,陈伟立.中学语文知识误区指津[M].文心出版社,1996:29-30.[5] 周培兴.中学语法疑解[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385-394.[6] 丁恒顺,陈天福.现代汉语(下册)[M].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217-221.[7] 顾巴彦.常用虚词例释[M].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44-46.[8] 李谱英.现代汉语常用虚词选释[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47-48.[9] 杨淑璋,徐玉敏.虚词的应用[M].中国物资出版社,1990:71.[10] 李晓琪.现代汉语虚词讲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7-100.[11] 白晓红,赵卫.汉语虚词十五讲[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122-125.[12] 同义词反义词词典[M].2004.[13] 张炼强.汉语学习难点简析[M].北京燕山出版社,1985:111-113.[14] 刘金雨.介词“对”和“对于”的异同[J].语文学刊.2008,(9): 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