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集散中心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宁国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方案

宁国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方案

宁国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方案一、建设旅游集散中心的重要性旅游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目前已被列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也进一步提升。

近几年来,我市的旅游业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有力的拉动了经济的提升。

一系列立足我市发展实际和资源现状的科学规划,不仅与旅游总体规划相得益彰,更是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指路明灯”。

硬件设施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游客服务得不到规范化的管理。

要做强做大宁国的旅游大产业,突破制约宁国的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功能齐全、服务周到、设备优越的游客集散中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将成为游客集散的客运枢纽和旅游服务中心。

1、打响“游在宁国”的品牌,提升旅游服务功能的基础工程的需要。

服务与旅游联系紧密,服务是旅游行业的一个永恒的内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休闲与交流为目的的游客显著增加,为适应新形势与新变化,为打响“游在宁国”的服务品牌,为提升旅游服务功能的产业基础,更是赋予了旅游服务以新的内容。

2、整合宁国旅游资源,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需要。

宁国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景观类型也较为多种多样。

其总体景观富有特色,共性型资源众多,但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宁国的山水胜景偏在夏霖、青龙等地带,人文景观在恩龙,畲族风情园,漂流四处分散。

在形成旅游系列产品时,各自为阵,不易协调。

因此,整合市内的旅游资源,从而做大做强县城经济,就显得尤为迫切。

3、突出“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发展态势的需要。

政府主导的主体是政府,基础在市场。

在旅游项目运作方面,采取“国家、地方、部门、集体和个人五个一起上,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资一起上”的方针,走经营开发主体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4、我市旅游主题为生态与文化,原生态就要有独特性。

随着旅游人数的递增,同时带来的污染就成倍增长。

尤其是车辆排放,及游客自主性带来的生活垃圾增多,那就需要集约化、系统化管理。

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方案

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方案

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方案第一章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定位旅游集散中心狭义上是以企业或事业单位等形式存在的、具有公共产品性质、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产品的组织实体。

同时, 旅游集散中心又是整合旅游资源重要方式和途径,是一个旅游资源整合系统和1.1.游客集散服务功能对于外地来京的游客,先在中心汇集,就地换乘旅游专线后再去往旅游目的地。

对于本地出京游客,则提供一个休整的集中地。

对于本地居民,则是“食住行游娱购”齐备的休闲地。

1.2.旅游中介服务功能交通、旅行社、景点景区、宾馆饭店等服务部门可以在集散中心设立派驻机构, 通过这一中介环节, 为游客提供导游指南、代售景点门票、办理住宿登记等“一条龙”服务。

而集散中心的线下服务网点包括集散站和集散点。

其中集散点将延伸到所有的交通枢纽、大型商业场所、大型社区以及各大停车场区。

1.3.旅游活动组织功能旅游集散中心还是自助旅游活动的组织方,提供带团自驾游等多种灵活的自助旅游活动,吸引兴趣相同的游客,为游客提供专业的导游和旅游常识。

拟建立汽车营地,为房车或其他车辆及人员提供休息、娱乐及服务的场所,营地包括房车停车场、帐篷露营场、木屋式营地、大型房车营地、商务中心、会议中心等等。

1.4.区域交通枢纽功能1、建设“灰线”观光巴士系统。

面向北京市旅游,连接各大景点的循环线双层旅游观光BUS,实行“时限票价、无次数限制”。

2、建设电瓶车运营系统。

电瓶车系统与“灰线”BUS、自行车一起,构造起绿色交通立体网络,可以满足绝大多数游客和居民娱乐、健身、购物的交通需求。

电瓶车除作为交通工具外,还将通过视频、音频向乘客传播北京旅游;通过车载终端,实现乘客诱导、消费预约等贴身旅游服务;电瓶车系统建设中,还将建设电瓶车运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实时指挥调度,监测电瓶车车运行轨迹;3、旅游交通诱导。

定期发布旅游热点、景点客流情况、周边路况、并根据路况为驾车游客选择最佳路径。

4、停车场管理调度。

对景区及周边地区的停车场进行统一调度,为游客提供停车诱导。

游客集散中心方案

游客集散中心方案

游客集散中心方案一. 概念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游客个性化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信息网络的进一步普及, 人们自行出游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散客自助游的客流量迅速增加。

1998 年上海建立了全国第一家旅游集散中心, 成为全国旅游界关注的热点,在其成功运作的示范效应下,全国尤其是长三角一些地区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旅游集散中心。

旅游集散中心由旅游局负责具体指导,由当地相关旅游公司(联盟平台)负责具体运作,整合散客旅游资源和规范散客旅游市场,以及满足市民个性化旅游需求和促进自助游消费市场培育的重要综合性平台。

二. 服务标准参考国家制定的游客集散中心设置标准(二级)见附件本方案是根据二级标准之外,结合目前实际的补充说明。

三. 功能介绍1.集散功能✓对于外地来无锡的游客(自驾、大交通),通过在中心汇集,自驾游客可以在xx免费停车,就地换乘xx后再去往旅游目的地或者酒店。

✓对于从无锡返回的游客,则提供一个休整的集中地。

通过x巴士去往火车站或汽车站。

✓对于本地居民,提供“吃住行游娱购”齐备的休闲地。

(商业综合体的优势),通过乘坐巴士进行游览或接驳。

✓交通服务,连接各大景点、酒店、交通枢纽的循环线路及个性化线路定制的旅游专线,特别在节假日或旅游高峰期,有专属道路通行权,免除游客旅途等待的烦恼。

也能减少自驾游客对城市或景区的交通压力。

✓可以和周边城市的游客集散中心合作,协调整合各自资源,推动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的创建,通过“乐游无锡”交通巴士将无锡游客送出去,把外地游客引进来,真正实现“集、散”功能。

2.产品购买兑换服务功能✓为游客提供“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全过程全方位的产品信息服务,游客通过旅游电商网站、合作电商网站和热线服务、手机移动端三种媒介,获取产品信息、游玩攻略及订购帮助。

✓游客通过在线购买的方式,系统平台会以二维码或兑换码的方式发送至手机客户端,游客在中心通过自助取票机或者人工服务兑换成对应的票种,完成体验。

蔡甸区游客集散中心运营方案设计

蔡甸区游客集散中心运营方案设计

蔡甸区游客集散中心运营方案设计一、概述蔡甸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

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提供便利的服务,设计了蔡甸区游客集散中心运营方案。

二、目标1. 提供便捷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帮助游客了解蔡甸区的旅游景点、交通、住宿等信息。

2. 提供舒适、便利的休息和娱乐设施,满足游客的需求。

3. 提供安全、高效的交通接驳服务,方便游客前往各个景点。

三、设施规划1. 信息咨询中心:设置专门的咨询台,提供蔡甸区旅游景点、交通、住宿等信息,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为游客提供准确、及时的咨询服务。

2. 休息区:设置舒适的休息区域,提供休息椅、桌子、饮水机等设施,供游客休息、用餐。

3. 娱乐设施:设置娱乐设施,如电视、游戏机等,供游客娱乐休闲。

4. 餐饮区:设置餐饮区域,提供各类餐饮服务,满足游客的用餐需求。

5. 停车场:设置停车场,方便游客自驾车前来,提供充足的停车位。

6. 公共卫生间:设置公共卫生间,保持环境整洁,提供卫生纸、洗手液等基本设施。

四、运营策略1. 人员培训:对信息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熟悉蔡甸区的旅游资源,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

2. 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如旅游网站、社交媒体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集散中心。

3. 合作与推荐:与蔡甸区的旅游景点、酒店等合作,推荐游客前往,提供互惠互利的合作机会。

4. 交通接驳:与当地的交通运输公司合作,提供便捷的交通接驳服务,方便游客前往各个景点。

5. 安全管理: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游客在集散中心的安全,设置监控设备,加强巡逻和安全巡查。

五、运营效果评估定期进行运营效果评估,通过游客满意度调查、运营数据分析等方式,评估集散中心的运营效果,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提升运营效果。

六、总结通过以上的运营方案设计,蔡甸区游客集散中心将能够提供便捷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舒适的休息和娱乐设施,以及安全、高效的交通接驳服务,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旅游集散中心设计说明

旅游集散中心设计说明

旅游集散中心设计说明一、设计目标和原则1.客户需求导向:旅游集散中心的设计应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为出发点,提供舒适便捷、安全可靠的服务。

2.旅游特色突出:集散中心应利用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等旅游资源,突出旅游的特色,增加游客的兴趣和吸引力。

4.环境友好可持续:在设计集散中心时,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问题,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二、空间布局和功能设计2.休息区:集散中心应设置舒适的休息区,为游客提供休息、用餐和娱乐的场所。

休息区宜设置舒适的座椅、咖啡厅、餐厅等。

3.旅游信息中心:旅游信息中心是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重要渠道,应提供详细的旅游线路、景点介绍、交通信息等,方便游客了解旅游资源和行程。

4.卫生间:集散中心应设立足够数量的卫生间,保证游客的基本需求。

卫生间应干净、方便,设置良好的通风和卫生设施。

5.停车场:集散中心应提供宽敞、安全的停车场,方便自驾游客的停车需求。

停车场应有明确的标识和指引,保证停车秩序。

三、建筑风格和装饰1.地域特色:集散中心的建筑风格和装饰应体现地区的特色文化和建筑风格,以增加游客的兴趣和亲近感。

2.自然环境融合:集散中心的建筑应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减少人工痕迹的干扰,体现自然美感。

3.色彩搭配:建筑装饰的色彩应根据地域特色和设计理念进行搭配,使整个集散中心色彩丰富、和谐统一4.室内装饰:室内装饰应以舒适、简洁为原则,选择适宜的家具、照明和装饰品,营造温馨、雅致的氛围。

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1.能源节约:在集散中心的设计中应考虑到能源的节约问题,使用节能设备和灯具,减少能源使用和浪费。

2.水资源利用:合理利用和回收水资源,设立合适的排污设备和循环利用系统,减少对水源的消耗和污染。

3.绿化环境:在集散中心周围建立合适的绿化带和花坛,增加周围环境的美观,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改善空气质量。

4.垃圾处理:集散中心应设立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方便游客和员工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

旅游集散中心设计说明书

旅游集散中心设计说明书

山双龙风景旅游区旅游集散中心设计入围单位设计说明本项目的建设为整个景区的配套服务补上了短板,树立了形象,为打造5A级景一、前言旅游集散中心是风景区环境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车辆换乘、旅游咨询、休闲购物、业务接待等功能,直接体现风景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和综合服务水平。

随着中国国经济的日益发展,由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游客的数量越来越多,要求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与日俱增。

集散中心在风景区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是游客首先到达的地方,直接影响到游客对风景区的第一印象旅游集散中心成为风景区整体空间环境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有时甚至成为一个风景区的标志。

二、该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有利于景区规化管理双龙风景区是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共有8个景点,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部分景点之间相隔较远,高峰期私家车和大巴车经常拥堵在各景区道路,造成游客时间浪费,旅游体验差。

管理部门精力分散,资源浪费。

本项目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景区的交通压力,减轻管理成本,极大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受。

2、有利于更好的服务游客山双龙旅游度假区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立足民生、服务游客,俱备车辆换乘、旅游咨询、休闲购物、业务接待等功能,用一系列的服务,为游客全方位、全过程局质量的旅游体验提供保障。

3、有利于当地旅游市场档次的提升区做好一定的基础,为当地旅游市场档次的提升添砖加瓦。

4、有利于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通过旅游综合体的建设和运营,既可以汇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产生的就业、消费和购物,税收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项目地理条件设计地块位于省市迎宾大道和罗电线交叉口东北部。

双龙风景名胜区位于南山麓,国家AAAA级旅游区,距市区15公里,总面积79.7平方公里,素有“双龙胜景, 大仙圣地,禅学中心,浙中凉都”之美誉。

分双龙洞、黄大仙、家园里、赤松山、大盘天、尖峰山六大景区,有300多处景点,是一处以山岳森林为背景,地下悬河、岩溶景观、道教胜地为特色,以观光度假、康体休闲、海外朝圣为主要功能的风景名胜区,也是黄大仙传说、举岩贡茶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

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方案详细

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方案详细

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方案详细旅游集散中心作为旅游资源整合平台,还具备旅游产品推介的功能。

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向游客推介当地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前来旅游。

同时,还可以与旅游相关的企业和机构合作,推出各种特色旅游产品,进一步提升旅游集散中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第二章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方案2.1.选址原则旅游集散中心应当选址在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域,同时考虑到场地面积、周边环境、规划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后做出最终决策。

2.2.建设规模和布局旅游集散中心应当按照功能定位和未来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建设规模和布局。

建设面积应当不少于X平方米,主要包括集散站、集散点、景点接待中心、汽车营地、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2.3.建设标准和要求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应当符合相关的建设标准和要求,包括建筑设计、环境卫生、安全设施等方面,确保旅游集散中心的安全、舒适、便利等各方面的需求。

2.4.投资和融资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可以采用多种融资方式,包括政府投资、社会资本投资、金融机构贷款等方式,确保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和运营。

2.5.管理和运营旅游集散中心的管理和运营应当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包括人员配备、服务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确保旅游集散中心的正常运营和服务质量。

同时,还应当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总之,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定位、选址、建设规模和布局、建设标准和要求、投资和融资、管理和运营等方面都需要认真考虑和规划,确保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和运营能够顺利进行,并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游客服务中心是旅游集散中心最重要的部门之一,旨在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提高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其职能包括:1.提供旅游咨询和建议,解答游客的疑问和问题;2.为游客提供旅游产品推介和预订服务;3.提供游客投诉处理和维权服务;4.协调景区、旅行社等旅游服务机构,确保游客的旅游体验;5.为游客提供旅游安全和突发事件救助服务。

旅游集散中心实施方案

旅游集散中心实施方案

旅游集散中心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已成为各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旅游集散中心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旅游信息查询、交通接驳服务,还可以为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推广提供有力支持。

因此,制定并实施旅游集散中心的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标设定。

1. 提高旅游服务水平,通过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提供更加便捷、全面的旅游信息查询和交通接驳服务,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2. 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将旅游集散中心作为旅游资源的展示和推广平台,促进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 增加旅游收入,通过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和运营,增加旅游业的收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实施方案。

1. 地点选择,选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地段,建设旅游集散中心,便于游客的集散和交通接驳。

2. 设施建设,建设信息查询中心、交通接驳中心、旅游服务中心等设施,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

3. 人员培训,对旅游集散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确保游客能够得到满意的服务。

4. 资源整合,整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将各类旅游信息整合在旅游集散中心,方便游客进行查询和选择。

5. 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旅游集散中心的宣传推广,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和利用。

四、实施步骤。

1. 确定规划方案,由相关部门制定旅游集散中心的规划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和内容。

2. 地点选址,选定旅游集散中心的地理位置,进行土地规划和建设准备。

3. 设施建设,按照规划方案进行设施建设,确保设施的完善和质量。

4. 人员培训,组织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和专业能力。

5. 资源整合,整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将各类旅游信息集中在旅游集散中心。

6. 宣传推广,通过各种媒体进行旅游集散中心的宣传推广,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和利用。

五、预期效果。

1. 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游客可以在旅游集散中心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旅游信息和服务,提高旅游体验。

2. 促进旅游资源开发,通过旅游集散中心的宣传推广,促进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华山双龙风景旅游区旅游集散中心设计入围单位设计说明一、前言旅游集散中心是风景区环境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车辆换乘、旅游咨询、休闲购物、业务接待等功能,直接体现风景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和综合服务水平。

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日益发展,由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游客的数量越来越多,要求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与日俱增。

集散中心在风景区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是游客首先到达的地方,直接影响到游客对风景区的第一印象。

旅游集散中心成为风景区整体空间环境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有时甚至成为一个风景区的标志。

二、该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有利于景区规范化管理金华双龙风景区是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共有8个景点,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部分景点之间相隔较远,高峰期私家车和大巴车经常拥堵在各景区道路,造成游客时间浪费,旅游体验差。

管理部门精力分散,资源浪费。

本项目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景区的交通压力,减轻管理成本,极大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受。

2、有利于更好的服务游客金华山双龙旅游度假区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立足民生、服务游客,俱备车辆换乘、旅游咨询、休闲购物、业务接待等功能,用一系列的服务,为游客全方位、全过程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提供保障。

3、有利于当地旅游市场档次的提升本项目的建设为整个景区的配套服务补上了短板,树立了形象,为打造5A级景区做好一定的基础,为当地旅游市场档次的提升添砖加瓦。

4、有利于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通过旅游综合体的建设和运营,既可以汇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产生的就业、消费和购物,税收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项目地理条件设计地块位于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和罗电线交叉口东北部。

双龙风景名胜区位于金华山西南山麓,国家AAAA级旅游区,距金华市区15公里,总面积79.7平方公里,素有“双龙胜景,大仙圣地,禅学中心,浙中凉都”之美誉。

分双龙洞、黄大仙、家园里、赤松山、大盘天、尖峰山六大景区,有300多处景点,是一处以山岳森林为背景,地下悬河、岩溶景观、道教胜地为特色,以观光度假、康体休闲、海外朝圣为主要功能的风景名胜区,也是黄大仙传说、举岩贡茶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

金华市境的东、东北有大盘山、会稽山,南属仙霞岭,北、西北接龙门山及干里岗山脉。

仙霞岭山脉从闽、赣交界的武夷山延伸入境,至武义县、婺城区南部和永康市境,向东北延续为大盘山和天台山脉,一般海拔500-1000米,山体多由火山岩和花岗岩构成。

金华山雄踞浙中大地,自然风光秀美奇绝,人文积淀深远厚重,历经两千多年漫漫历史长河的洗礼,龙文化、茶文化、山水文化、名人文化、帝王文化兼收并蓄,道、释、儒文化曾经璀璨一时,成为荟萃古婺文化的重要宝库,承载着婺州文化的历史传承,是少有的集“儒、道、佛”三教为一体的文化名山。

该地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年温适中,热量丰富,雨量丰富,干湿两季明显。

春季气温回升快,但气温变化不定,春末夏初雨水集中,时有冰雹大风;夏季长而炎热,且雨热同步上升,常有干旱;秋季凉爽,空气湿润,时间短;冬季晴冷干燥,大气层结稳定。

年度总的光热水条件优越,但时空分布不均匀。

盆地小气候多样,有一定垂直差异。

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干旱、洪涝等灾害性天气频繁。

四、用地条件分析规划总用地面积约60000平方米,位于金华上理由度假区的核心区域,与周边各景点非常接近,辐射范围合理。

设计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农田和绿地,有一条河流从东侧地块内穿过,整体地势平坦开阔,与周边市政道路有一定的高差。

五、现状条件分析1.现状分析——综述金华山旅游集散中心位于金华市迎宾大道和罗电线交叉口处,西侧有金华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和罗店镇中心小学,北边有金华山旅游经济区管委会和双龙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整个区域主要为绿地和农地,整体环境尚可。

2.现状分析——水体此次设计范围内有一条河流从中穿过,水体质量整体较好,两岸植物生长自然,部分水塘水生植物长势良好,不过品种较为单一,景观一般。

3.现状分析——建筑、小品设计范围内的西北部有居民区,大部分地区比较空旷利于改造。

4.现状分析——交通该项目金华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位于杭金衢高速公路、G330、铁路金华站、S103、S314附近,与建德市、兰溪市,桐庐县比邻,大交通非常便利。

附近市政道路主要有迎宾大道和罗电线两条交通干道。

六、设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008年1月实施;2.《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3.《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设计规范(GB50282-92)》;4.《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设部1993年)》5.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J1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8.国家有关的技术规范与规定9.其它相关的设计规范、规定、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技术规范。

10.金华山旅游度假区旅游集散中心招标文件11.用地红线图以及现场调研七、设计目标根据金华山双龙旅游度假区风景的特点和文化特色,并满足旅客对现代生活的要求,利用原有的自然资源。

打造成一个休闲娱乐和文化特色景观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

将旅游集散中心的绿化设计定位为以自然、生态为先导。

将旅游集散中心中原有的水网、湿地等原有资源和建设用地内的绿化环境相互融合。

打造成一个休闲娱乐和文化特色景观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

1.立足民生、服务游客集散中心最主要的作用是服务从外地来的游客,提供给游客全面的配套设施,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给游客一个美好的游玩体验。

2.弘扬文化、打造5A级景区景区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佛教文化。

集散中心的建筑、广场和景观设计充分结合当地人文风俗,通过这些特色元素的表达,使游客能够深刻了解当地的文化,增加游客对当地文化的印象;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双龙景区打造5A级景区做好基础。

3.提高景区管理服务水平在功能和基础设施上补短板,后期对整个景区的智慧化管理作用巨大,通过管理的规范化和高效化,提高景区的服务水平。

八、设计理念及定位总体设计理念:禅意山水、情系双龙。

神奇的溶洞景观、丰富的人文景观、神秘的道教、佛教文化与森林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双龙景区不仅是古代骚人墨客寻幽探胜的世外桃源,更是现代海外侨胞寻仙访迹、朝觐膜拜的圣地。

设计定位:打造成一个集车辆换乘、旅游咨询、休闲购物、业务接待为一体的生态化旅游集散综合体。

提供一处换乘便利、休闲娱乐,体验当地文化的场所;营造一个富有当地文化气息的特色景点;形成一个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旅游服务综合体。

九、设计原则1、人本主义原则:以人为本,保持游览空间的公共性和人居环境的私密性。

2、注重实施原则:本设计高度关注本项目的经济效益,在建筑设计、开发时序、投资节奏等方面形成可操作的运作思路;同时,充分结合规划区内的资源特点与地形特征,进行科学的用地布局、合理布置空间。

从始至终地对集散中心的景观造价进行宏观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文化创新原则:以“特色化、差异化”为本项目的基本设计思路,在项目定位、空间布局、设施建设和景观塑造等方面充分体现人文要素的同时,结合旅游休闲需求的特点,进行大胆创新,形成鲜明个性。

4、景观打造原则:契合文化主题,打造以水景观和禅文化为主体的创意景观系统,力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境界。

5、低碳环保原则:倡导低碳理念,打造低碳建筑、环保风景旅游区。

十、设计思路1.旅游集散中心的设计要充分挖掘风景区的特色,使其成为风景区的引入点,成为人性化的娱乐场所。

因此在设计集散中心时,我们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使当地的文化浓缩到景观当中,设计出该地区,该文化环境下,风景区背景下的集散中心;2.集散中心最终为游客服务。

集散中心的布局、空间规模及其美感、愉悦感都要以能满足广大游客的活动需求为衡量标准,因此,以人为本是集散中心的最基本功能之一,也是设计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设计理念应着重发展为人所实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化空间,要努力创造一个富有生气、具有人情味的休闲娱乐环境;3.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自然环境、交通环境的协调与统一。

集散中心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周围环境融入其中非常重要。

十一、设计主要内容本次设计总体分成六大功能区:1、换乘中心:在地块迎宾大道北侧分别设置了两处集中换乘点,主要在外地游客小车先入地下停车库后,通过地下指示通道引导到两个换乘点集中换乘,换乘中心同时俱备旅游咨询接待、游客休整等待等功能。

2、双龙广场:在整个地块的中心轴线区域,设置了一处游客集散广场,面积约6000平方米,里面的水景和铺装、小品为游客营造休闲交流空间,同时该地块结合商业及公共服务,俱备大型活动汇演的功能。

3、民宿风情街:位于中间地块沿东西向往西北布置,集民俗风情体验、特色产品(活动)观赏和购买、古戏台实景表演为一体的功能区。

4、双龙客栈(酒店):定位精品酒店、高端接待场所,俱备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商务活动和文化展示交流区。

5、地下车库:为完善车辆集中统一管理,本区块地下一层大部分考虑游客换乘车辆的集中停放,同时满足酒店配套停车。

6、景观休闲区:在广场和酒店四周和地块重要几个出入口,重点进行景观设计,利用原有的水系,打造高档、精致的酒店环境;结合道教文化、当地文化设计双龙广场。

十二、绿化体系1.绿地与人关系密切,对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作用,其功能主要有: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遮阳、隔声、防风、防尘、提供户外活动场地,美化环境等。

一个优美的绿化环境,有助于人们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可为游客创造良好的游憩、交往场所。

2.景观规划原则尊重自然景观,合理设计人工景观,采用自然景观为主,人造景观为辅的方式进行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地形的高差关系来体现景观的层次感;同时各种高度的地形,才能更加充分地体现环境的层次感。

(1)功能性原则植物种植在总体上考虑到生态效益,及通过立体多层植物群落复合结构提高单位绿地面积的绿地量,使之最大程度地提升地区生态环境品质。

(2)文化继承原则在人类与自然交流与对话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产生了颇具精神审美作用的植物栽植文化。

本案的植物种植必须要具有自身的文化内涵与寓意,反映本地区在植物鉴赏中的精髓。

(3)多样性原则接待中心不仅在改善接待中心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为城市提供了多样性的景观和娱乐场所。

另外增加软地面和植被覆盖率,种植高大乔木,以提供遮阴和减少热辐射。

在种植规划方面考虑多采用自然化设计,植被的搭配——地被花草、低矮灌丛、高大树木的组合层次,尽量符合当地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

(4)公共绿地规划区内规划公共绿地包括原生态公园(5)防护绿地规划区内的防护绿地包括道路防护绿地、水域防护绿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