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
初中生必背文言文人教版

初中生必背文言文人教版文言文是指由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我爱网今《孟子》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初中学生必背文言文(80篇之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战,战必胜矣。
”【译文】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初中生必背文言文人教版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
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
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必考)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和翻译(必考)语录体类1.《论语》十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初一语文期中期末必学12篇文言文高频考点(人教版)

童趣作者简介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清代文学家。
著有《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本文节选《闲情记趣》。
诵读识字余忆/童稚zhì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miǎo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xiàng为wèi 之强jiāng。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lì/云端,为之/怡yí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āo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lì凸者为丘,凹者为壑hè,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hám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wéi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不求甚解知大意本文写了哪几件趣事?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咬文嚼字解字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深入思考求真意作者是一个有情趣的人,能够发现“物外之趣”你认为要怎样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考点总结•通假字强:通“僵”僵硬•古今异义余:古:我现:剩余、多余盖:古:原来是现:有遮蔽作用的东西方:古:正现:不偏斜•一词多义⑴观:①昂首观之〔看〕②作青云白鹤观〔景观〕⑵时:①余忆童稚时〔时候〕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⑶以:①徐喷以烟〔用〕②以丛草为林〔把〕⑷为:①项为之强〔因为〕②以丛草为林〔当作〕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⑸之:①昂首观之〔代词,蚊子〕②物外之趣〔的〕③心之所向〔不译〕④观之,兴正浓〔代词,蚊子〕⑤驱之别院〔代词,癞蛤蟆〕中考成语链接再接再厉厉:通“砺”磨刀石测试题1.给下列词语注音童稚.藐.小鹤唳.怡.然凹.凸土砾.壑.癞虾蟆...2.解释下面词语的含义强:3.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语的含义余:古:现:盖:古:现:4.一词多义⑴观:①昂首观之〔〕②作青云白鹤观〔〕⑵时:①余忆童稚时〔〕②故时有物外之趣〔〕⑶以:①徐喷以烟〔〕②以丛草为林〔〕答案1.zh ì mi ǎ o lì yí āo lì hè làihá ma2. 通“僵”僵硬3. 我剩余、多余有遮蔽作用的东西原来是4.看景观时候时常用把。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世说新语》两则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一词多义元方时.年七岁(当时)学而时.习之(时常)3.古今异义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统称;今义:儿子和女儿)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古义:玩耍;今义:戏剧,杂技)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或顾客)4.词类活用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5.文言句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判断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宾语前置)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省略句,省略主语)6.字音字形谢太傅.(fù)谢道韫.(yùn)陈寔.(shí)尊君在不.(fǒu)7.重难词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公欣然..曰(愉快的样子)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柳絮因.风起(凭借)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太丘舍去.(离开)去后乃至..(乃,才;至,到)相委.而去(丢下,舍弃)下车引.之(拉)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8.文章主旨《咏雪》写了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安家里的一个生活故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的画面。
《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即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品质,同时也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
9.咏雪诗积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韩愈《春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论语》十二章1.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2.一词多义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和翻译(必考)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和翻译(必考)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和翻译(必考)
语录体类
1.《论语》十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 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新人教版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新人教版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供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初中文言文背诵篇目汇总人教版

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篇目汇总(人教版)
1、世说新语——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2、论语十二章
3、《春》朱自清
4、虽有嘉肴
5、河中石兽
6、伤仲永
7、木兰诗
8、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9、桃花源记
10、陋室铭
11、爱莲说
12、大道之行也
13、三峡
14、答谢中书书
15、记承天寺夜游
16、湖心亭看雪
17、与朱元思书
18、五柳先生传
19、送东阳马生序
20、马说
21、小石潭记
22、岳阳楼记
23、醉翁亭记
24、出师表
2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7、鱼我所欲也
28、曹刿论战
29、邹忌讽齐王纳谏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龟虽寿过故人庄题破山寺后禅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夜雨寄北泊秦淮浣溪沙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如梦令观书有感木兰诗山中杂诗竹里馆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赋逢入京使滁州西涧江南逢李龟年送灵澈上人约客论诗望岳春望石壕吏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长歌行野望早寒江上有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黄鹤楼送友人秋词鲁山山行浣溪沙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望江南渔家傲江城子武陵春破阵子观刈麦月夜卜算子商山早行破阵子浣溪沙醉花阴山坡羊南乡子朝天子关雎蒹葭
从军行月下独酌羌村三首登楼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望月有感雁门太守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别云间。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根本篇目考点1.七上?论语十那么?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
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屡次进展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屡次。
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老实。
[传]教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诲。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指心。
[善者]指长处。
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
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顿。
[岁寒]寒冷的冬天。
岁,指时间。
[凋(diāo)]凋。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
〔二〕1.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不亦乐乎] 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到达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教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考点1.七上《论语十则》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
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
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
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
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
(二)1.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不亦乐乎] 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1.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阅读探究1. 第一则:(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①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
②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
③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快的。
(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习,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胸怀宽广,为人大度。
2. 第二则: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重视品德修养。
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
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3. 第三则:(1)“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么?不是。
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
(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4. 第四则:(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
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5.第六则: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的观点。
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2)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
其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6. 第六则、第七则:(1)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
既要学习长处,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
(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取长补短。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第八则:(1)孔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为之奋斗。
8. 第九则: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喻君子。
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9. 第十则:(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
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
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也可谈其消极成分,略。
)四、总结迁移1. 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2. 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APEC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7.《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八则》中的哪句话作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8.又要重新布置班级了,请在本文中选择几条格言,书写成条幅,挂在班级墙壁上。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9.在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示例:我在学习上经常自觉地运用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10.《论语》一书记录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读了这八则以后,你一定收获不小吧!怎么样,也试着编一则吧!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修身做人均可,但尽量要经典些。
我说:有书不读非君子,骄傲自满真小人。
11.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19.七下《口技》一、常识积累⑴作者常识:林嗣环,字铁崖,明末请初福建晋江人。
清顺治初进土。
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
(2)文体常识:《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选编的一部笔记体小说,以叙写故事为中心。
二、词的积累①通假字: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满坐宾客无不伸颈(通“座”,座位)②重点词语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
者,……的人)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
宴,宴请,用作动词)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众宾团坐(围绕而坐)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静悄悄)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打哈欠,伸懒腰)其夫呓语(说梦话)妇抚儿乳(喂奶)众妙毕备(全、都)宾客意少舒(意,心情。
少,稍微)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虽人有百手(即使)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用作动词)以为妙绝(以为,认为。
妙绝,极点)变色离席(色,脸色。
座,座位)奋袖出臂(扬起、举起)两股战战(股,大腿。
战战,打哆嗦,打战)几欲先走(几,几乎,差点儿。
走,跑)曳屋许许声(拉)③词类活用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妇抚儿乳(名词做动词,喂奶)宾客意少舒(形容词做副词,稍微)不能名其一处(名词做动词,说出)④古今异义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正赶上。
今义:聚在一起,合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隐隐约约。
今义:小,细微。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其中夹杂。
今义:里面。
)两股战战(古义:大腿。
今义:量词。
)几欲先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义:只。
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听。
今义: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几欲先走(古义:跑。
今义: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义:即使,表示假设的连词。
今义:虽然,表示转折的连词。
)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
今义:会议。
)宾客意少舒(古义:稍微。
今义:数量少。
)⑤一词多义指:1.手有百指(名词,手指)2.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绝:1.以为妙绝(副词,极) 2.群响毕绝(动词,消失)秒:1.众妙毕备(名词,妙处)2.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奇妙)指:1.手有百指(名词,指头)2.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指明)作:1.有鼠作作索索(拟声词)2.百千齐作(动词,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间: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2.遂于外人间隔(动词,间断)是:1.当是时(介词,这)2.问今是何时(判断动词)坐:1.满坐寂然(名词,通“座”)2.众宾团坐(动词,坐)名:1.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2.自为其名(名词,姓名,名称)三、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
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